3-4 储层岩石的相对渗透率曲线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复习思考题(15级资工)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提纲第一章1、名词解释:地质井、参数井、预探井、评价井、开发井、调整井、定向井、丛式井、水平井、CT值、井斜角、井斜方位角、井号编排、钻时、钻时录井、岩心、岩心收获率、岩心编号、岩屑、岩屑录井、岩屑迟到时间、捞砂时间、钻达时间、套管程序、方入、进尺、补心高、补心海拔。
2、录井方法一般包括哪几种?3、影响钻时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根据钻时来判断岩性?4、现场上常用的荧光录井方法有哪几种?5、如何划分碎屑岩的含油级别?6、为什么要进行岩心归位?简述岩心归位的原则和步骤。
7、如何获取有代表性的岩屑?常用的测定迟到时间的方法有哪几种?8、在钻井中泥浆的功能是什么?泥浆性能包括有哪些?9、什么是泥浆的失水量和泥饼?钻井过程中对其作何要求?为什么?10、如何根据井号编排判断井别:渔浅1井、荆参2井、浩4 -3井、陵1井、沙36井。
11、泥浆显示分为哪几类?12、完井方法因地质条件不同可分为哪几类?13、如何根据泥浆性能的变化来判断油、气、水层和其它特殊岩层?14、通过岩心录井及岩心分析可获得哪些资料及信息?第二章1、概念:油气水的综合判断、束缚水、可动水、含油饱和度、相渗透率、增阻侵入、减阻侵入、地层测试、中途测试、跨隔测试、测试垫。
2、在进行油气水层的判断时,为什么对低渗透性砂岩油气层的含油性解释偏低?3、在进行油气水层的判断时,为什么对高渗透性砂岩油气层的含油性解释偏高?4、简述在碳酸盐岩双重孔隙结构中,基质孔隙系统和裂缝系统的主要区别。
5、说明钻柱测试压力卡片上不同压力段测试阀、旁通阀、封隔器所处的工作状态,标注压力卡片上各点所表示的压力。
6、满足什么样条件的压力卡片才能供我们解释分析用?7、对几张典型的压力卡片进行初步分析。
8、简述低阻油层的成因。
9、简述水淹层的地质特征。
第三章1、名词解释:有效厚度、沉积旋回、细分沉积相、标准层、标准剖面、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岩组、单油层、测井相、地震相。
第六章 渗透率与产能评价方法_for stu

c2 c3
S wi
S wi
100 10 1 0.1 0.01 5 10 15 20 25 30 35 40
K 0.136
4.4 2
-3
Coates公式:
K_air Kw_60000mg/L Kw_8000mg/L 45 50
K 100
2 (1 S wi )
S wi
×¶ È ¬ ¿ Ï ¶ £ %
Poiseuille方程:
Darcy定律:
nr 4 P Q 8 L
KAc P Q L
K
r2
8
r2 K 8
1 3 K 2 2SVgr (1 ) 2
K 2 2SVp
§6.2 影响储层渗透率的基本因素
• 孔喉(喉道半径/直径)
0.06 0.05 0.04
§6.2 影响储层渗透率的基本因素
• 岩石颗粒大小(喉道半径/直径)
1000
100
100 10
平均孔喉半径,mm
0.0 0.1 0.2 0.3 0.4 0.5
10
渗透率,10-3um2
1
1 0.1
0.1
0.01 粒度中值,mm
0.01 0.01
0.1 粒度中值,mm
1
10
实际砂岩储层岩心样品数据统计关系
K 0.136
4.4
S wi
2
纯砂岩
储层孔隙 度,% 10 15 20 25 30 水层电阻率 油层电阻率 水层电阻率 油层电阻率 水层电阻率 油层电阻率 水层电阻率 油层电阻率 (ohm-m) (ohm-m) (ohm-m) (ohm-m) (ohm-m) (ohm-m) (ohm-m) (ohm-m)
关于储层渗透率的几个概念

1.渗透率变异系数
单层内渗透率的标准差与渗透率平均值的比值。
用来表征油气储层的渗透率好坏的标量,较为经典的非均质性表征值。
2.渗透率级差
渗透率级差(K mn)是最大渗透率(K max)与最小渗透率(K min)的比值,表明渗透率的分布范围及差异程度:Kmn=Kmax/Kmin渗透率级差(K mn)大于l。
级差越大,表示储层孔隙空间的非均质性越强;越接近l,储层孔隙空间的均质性越好。
3.渗透率非均质系数
渗透率非均质系数(K k)是指单层平均渗透率(k)与单层最高渗透率(K max)的比值。
k k=k/K max
4.净毛比
一般而言,净毛比就是取净砂岩(有效厚度)与毛砂岩(砂岩厚度)的比值。
大庆油田长期以来都是采用有效厚度/砂岩厚度作为净毛比,近年来的油田开发实践证实:表外厚度(一类砂岩和二类砂岩)不仅具有可观的储量,而且能够形成产能,因此,净毛比的计算方法就必须进行变革,如果沿用传统的做法就必然丢失表外厚度这部分储量,油藏数值模拟结果也必然存在问题。
目前,有关净毛比求取方法有两种途径可选择使用:1、根据表外储层岩石物理属性和流体渗流特点,采用一定的系数(如1/3或1/4)折算成有效厚度,再用有效厚度/砂岩总厚度;2、采用砂地比(即砂岩总厚度/地层厚度)做为净毛比。
前者一般计算
的储量偏小一些,储量计算结果相对保守,而且人为的影响较大;后者一般计算的储量偏大一些,需要依据泥质百分含量模型和给出一定的孔隙度下限值辅助计算,以扣除泥质含量和无效孔隙的影响,这种方法比较客观,国外一般都采用这种计算方法。
储层岩石的毛管压力曲线

◆教学题目第三章多相流体的渗流机理◆教学目的1.掌握岩石润湿性的基本概念、度量标准以及对地层流体分布的影响规律;毛管力的基本概念和毛管力曲线的测定方法、基本特征和主要应用;各种渗透率和流度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测定方法、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和主要应用。
2.理解油藏流体间的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润湿程度的定量描述方法;任意曲面毛管力的计算方法;毛管力曲线的应用;各种阻力效应的分析;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3.了解界面现象、吸附规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界面张力、润湿性、毛管力、渗透率等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毛管压力和渗透率的曲线特征及应用。
教学难点:任意曲面毛管力的计算方法、各种阻力效应的分析。
◆教学主要方法讲授法、启发法、问题法、案例法。
◆教学过程第三章多相流体的渗流机理前面已经分别研究了储层岩石本身的一些渗储性质以及多相流体(油、气、水)的相态转化及其物理性质。
那么当这两者相结合,即多相流体在高度分散、弯弯曲曲的毛细孔道所构成的岩石中,其分布及流动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岩石-流体综合特性呢?岩石颗粒细、孔道小,使得岩石具有巨大的表面;流体本身又是多组分的不稳定体系,在孔道中又有可能同时出现油、气、水三相,这种流体分散储集在岩石中会造成流体各相之乱流体与岩石颗粒固相间存在着极大的多种界面(气一固、气一液、液一液、液一固界面)。
因此,界面现象极为突出,表现出与界面现象有关的界面张力、吸附作用、润湿作用及毛管现象、各种附加阻力效应等等,对流体在岩石中的分布和流动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地下流体在岩石中的流动既不同于油、气、水在管路中的流动,更不同于水在河床中的流动而具有其特定的性质。
通常,人们把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称为渗流。
渗流时,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在岩石孔隙中油水究竟是怎样分布的?流动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有什么特点?实用中采用哪些参数来描述地层中各种阻力的变化?如何减少和消除这些附加阻力?只有研究了渗流物理特性,才能找出油井生产指标(如产量、压力)变化的原因,也只有研究了渗储机理、岩石的润湿性等,才能对部分原油不能采出的原因有深刻的认识。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3储层的主要物理性质

在注水开发油田,含水百分数不断上升,其变化的含水饱
和度称之为自由水饱和度。 3 、含水饱和度与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间的关系 关系较为密切。
四、岩石的比表面
1、概念 单位体积岩石中所有颗粒的总表面积。是度量岩石颗粒 分散程度的物理参数。颗粒越细,比表面越大。 2、岩石比表面的计算
沙姆韦和伊格曼提出的沉积物的颗粒比表面积估算图
晶粒之间形成片状喉道。
(四)碳酸盐岩储集岩中的孔隙结构
捷奥多罗维奇根据孔隙的大小、形状和相互连通关系的分类: 1、孔隙空间由孔隙及相当于孤立的近乎狭窄的连通喉道组 成。
(2)孔隙空间的缩小部分为连通喉道,喉道变宽即成孔隙。
(3)孔隙由 细粒孔隙性 连通带所连
通
(4)孔隙系 统在白云岩
的主体或胶
(3)相对渗透率 饱和多相流体的岩石中,每一种或某一种流体的有效渗透 率与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二)碳酸盐岩的渗透率
1、碳酸盐岩总渗透率和渗透率贡献值
2、利用岩心资料计算裂隙渗透率
3、帕森斯的碳酸盐岩储集岩裂隙渗透率公式
(三)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粒度和分选,有正相关性。 研究资料:结晶石灰岩和白云岩的粒径大于0.5mm时,
二、砂岩储集岩的孔隙与喉道类型以及孔隙结构特征 (一)砂岩储集岩的孔隙类型 1、原生孔隙
是岩石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孔隙。形成后没有遭受过溶蚀
或胶结等重大成岩作用的改造。 (1)粒间孔隙 发育于颗粒支撑碎屑岩的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具有孔 隙大、喉道较粗、连通性好以及储渗条件好的特征,是最重
要的有效储集孔隙类型。
分为3大类15种基本类型。
2、根据碳酸盐岩储渗条件的孔隙分类 主要考虑储层孔隙对流体的储集与渗滤影响,采用根据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第二章油、气、水的综合识别

总之,含油性和不含可动水是油、气 层的两个重要特征,并在事实上构成了判 断油、气、水层的两个重要条件。其中含 油性是评价油、气层的依据,分析产层的 可动水则能把握油、气层的变化和界限, 而对油、气层的最终评价则取决于对地层 油、气、水相渗透率的分析.★★
1、选择测井系列的主要原则
➢ 能够确定岩性的成分、清楚的划分渗透层; ➢ 至少能够比较完整的提供下列主要参数:孔隙度、含油饱和 度、束缚水饱和度、可动油量和残余油饱和度、泥质含量以及 渗透率的近似值等;
➢ 能够比较清楚的区分油层、气层、水层,确定有效厚度和计 算地质储量;
➢ 能够尽量的较少和克服井眼、围岩和钻井液侵入的影响,至 少在通常情况下,不使测井信息失真;
只含“不动水” 不含“可动水”
油、气层
(三)储集层的产流体性质主要取决于油、气、水 各项的相渗透率
绝对渗透率:当单向流体充满岩石孔隙,流体不 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流体的流动符合 达西直线渗滤定律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
透能力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2 bt a / bQ K (P1 P2 )F L
短电极视电阻率为高阻,长
电极为低阻;
感应曲线为高电导值;
水 层
声波时差中等,呈平台状。
4、快速直观显示油、气、水层的方法
A、声波时差-中子伽马曲线重叠
一、评价油、气层的地质依据
(一)含油性是评价油气层的重要依据
习惯概念:以含油饱和度的大小作为划分油、气、 水层的主要标准
特殊情况: 1、低渗透砂岩油气层含油性普遍解释偏低 2、高渗透砂岩油气层的含油性解释偏高
1、低渗透率砂岩油气层
低渗透产层的特点:
西南石油大学902油层物理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油层物理一、考试性质油层物理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硕士研究生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招生类型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基础知识掌握水平,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应考人员应根据本大纲的内容和要求自行组织学习内容和掌握有关知识。
本大纲主要包括本大纲主要包括储层岩石物理特性部分、储层流体物理特性部分、多相流体渗流机理部分的基础理论知识。
考生应系统的掌握有关储层岩石和储层流体的基本物理性质以及多相流体在储层岩石中的基本渗流机理。
二、考试主要内容(一)储层岩石的物理特性部分1、基本要求了解储层岩石的骨架结构和孔隙结构的复杂性;掌握各种岩石物性参数的基本定义、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了解储层伤害机理及评价方法。
2、考试范围1)储层岩石基础物理参数岩石粒度组成、比面、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流体饱和度的基本定义及测定方法。
2)储层岩石的渗透性达西定律及岩石的绝对渗透率基本定义与测试方法;分析岩石渗透率影响因素及其计算方法。
3)储层敏感性评价方法影响储层伤害的影响因素与储层敏感性评价方法。
(二)储层流体的物理特性1 基本要求了解储层流体化学组成的复杂性和多变形;掌握储层烃类物质的相态变化的基本特征和描述方法;掌握储层烃类物质的组成变化的基本规律和描述方法;掌握储层流体各种物性参数的基本定义,影响因素及确定途径;了解油藏物质平衡方程的基本概念。
2考试范围1)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油气烃类体系的化学组成及分类;油藏烃类的相态表示方法;重点掌握单、双、多组分体系的相态特征;几种典型的油气藏相图。
2)油气体系中气体的分离与溶解天然气从原油中的分离;天然气向原油中的溶解;相态方程的建立;相态方程的应用。
3)天然气的高压物性天然气的常规物性;天然气的状态方程和对应状态原理; 天然气的体积系数、天然气的压缩系数、天然气的粘度。
4)地层原油与地层水的高压物性地层原油、地层水的化学组成和描述方法;地层原油、地层水的溶解油气比、体积系数、压缩系数及原油粘度以及掌握地层油、气高压物理参数的获取方法与应用。
应用恒速压汞实验数据计算相对渗透率曲线_王金勋

收稿日期:2002 08 30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资助项目(G1999022510)作者简介:王金勋(1965-),男(汉族),山东莒县人,博士,目前在石油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油藏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1000 5870(2003)04 0066 04应用恒速压汞实验数据计算相对渗透率曲线王金勋1,杨普华2,刘庆杰2,郭和坤3(1.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北京102249; 2.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3.中国科学研究院渗流所,河北廊坊065007)摘要:截取一段实际储层岩样,利用恒速压汞实验技术测定其孔喉频数分布,并拟合成连续分布函数,该函数符合伽马函数分布。
对剩余岩样进行了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测定。
以所拟合的孔喉频数分布为主要输入参数,利用孔隙网络模型计算了油、水相对渗透率。
计算结果与利用JBN 法处理的实测结果对比表明,恒速压汞实验是确定岩石微观孔喉分布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实验手段,可直接为孔隙网络模型提供主要的输入参数,能够得到反映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较合理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这对于用JBN 法不满足或者处理结果不理想的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恒速压汞;喉道数分布;孔隙网络模型;相对渗透率曲线;实验数据中图分类号:T E 311 文献标识码:A引 言储层岩石微观结构决定其宏观储渗性质,由微观孔隙结构参数计算岩石的宏观性质一直是石油工业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Purcell [1]首次将压汞技术应用于石油工业,推出了计算绝对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公式,但依据的只是简单的平行毛管束模型。
Fatt [2]用二维网络系统研究了多孔介质的动、静态性质,为网络模型的真正应用做了基础性的工作。
目前,压汞实验仍是获取微观孔隙结构定量资料的最重要的途径。
常规压汞实验采用的是恒压法,只能得出孔隙大小的体积分布,而网络模型的建立一般需要的是孔喉频数的分布。
恒速压汞技术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可直接获取喉道和孔隙的数目分布,也克服了恒压法对应同一毛管压力曲线会有不同孔隙结构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