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枫苗期生长规律研究

三角枫苗期生长规律研究
三角枫苗期生长规律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8909753.html,

三角枫苗期生长规律研究

作者:李功兵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9年第15期

摘要:以三角枫大苗培育及其播种苗生长节律等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三角枫苗期物候

特征、地径、苗高参数展开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枫苗高和地径生长态势均呈现出“慢→快→慢”变化特点;三角枫1年生播种苗年生长过程可划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苗木硬化期4个阶段。

关键词:三角枫;大苗培育;苗期生长;规律

中图分类号 S6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5-0063-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境质量的改善有了更高的需求。长期以来,森林作为生态网络构建的主体,一直存在着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树种应用不科学等诸多问

7 第7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自测题及参考答案

第 7 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 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 1. 植物生长 2. 分化 3. 脱分化 4. 再分化 5. 发育 6. 极性 7.种子寿命 8.种子生活力 9. 种子活力 10. 需光种子 11. 细胞全能性 12. 植物组织培养 13. 人工种子 14. 温周期现象 15. 协调最适温度 16. 顶端优势 17. 生长的相关性 18. 向光性 19. 生长大周期 20. 根冠比 21. 黄化现象 22. 光形态建成 23. 光敏色素 24. 光受体 25.感性运动 26.生物钟 二、缩写符号翻译: 1. TTC 2. R/T 3.Pr、Pfr 4. PhyⅠ 5.PhyⅡ 6.R 7.FR 8. UV-B 9. BL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8909753.html,R 11. LAI 12.GI 13.RH 三、填空题: 1. 按种子吸水的速度变化,可将种子吸水分为三个阶段, 、 、 。 2. 为使果树种子完成其生理上的后熟作用,在其贮藏期可采用 法处理种子。 3. 检验种子死活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 和 。 4. 植物细胞的生长通常分为三个时期: 、 和 。 5..种子萌发初期进行 呼吸,然后是 呼吸 6. 有些种子的萌发除了需要水分、氧气和温度外,还受 的影响。 7. 在种子吸水的第l阶段至第2阶段,其呼吸作用主要是以 呼吸为主。 8. 将柳树枝条挂在潮湿的空气中,总是在 长芽,在 长根。这种现象称为 。 9. 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 ,用于组织培养的离体植物材料称为 。 10. 植物组织培养基一般由无机营养、碳源、 、 和有机附加物等五类物质组成。 11. 在组织培养诱导根芽形成时,当CTK/IAA的比值高时, 诱导 的分化;当CTK/IAA的比值低时, 诱导 的 分化;中等水平的CTK/IAA的比值,诱导 的分化。 12. 蓝紫光对植物茎的生长有 作用。 13. 烟草叶子中的烟碱是在 中合成的。 14. 光敏色素有两种类型: 和 ,其中 型是生理激活型。 15. 光敏色素的单体是由一个 和一个 所组成。 16. 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的三种光受体为: 、 、 。 17. 光之所以抑制多种作物根的生长,是因为光促进了根内形成 的缘故。 18. 土壤中水分不足时,使根冠比值 ;土壤中水分充足时,使根冠比值 。 19. 土壤中缺氮时,使根冠比值 ;土壤中氮肥充足时,使根冠比值 。 20. 高等植物的运动可分为 运动和 运动。 21. 向光性的光受体是存在于质膜上的 。 22. 关于植物向光性反应的原因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是 分布不均匀,一是 分布不均匀。 23. 向性运动的方向与外界刺激的方向 ;感性运动的方向与外界刺激的方向 。 24.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和 。 25. 植物借助于生理钟准确地进行 。 26. 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存在三基点,即 、 和 。但 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四、 选择题く单项和多项 ): 1.促进莴苣种子萌发的光是( )。 A.蓝紫光 B.紫外光 C.红光 D.远红光 2.花生、棉花种子含油较多,萌发时较其他种子需要更多的( )。 A.水 B.矿质元素 C.氧气 D.光照

盐类结晶实验报告-结晶与晶体生长形态观察

盐类结晶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盐类结晶与晶体生长形态观察 二、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盐类的结晶过程,掌握晶体结晶的基本规律及特点。为理解金属的结晶理论建立感性认识。 2.熟悉晶体生长形态及不同结晶条件对晶粒大小的影响。观察具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及其有枝晶特征的铸件或铸锭表面,建立金属晶体以树枝状形态成长的直观概念。 3.掌握冷却速度与过冷度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概述: 金属及其合金的结晶是在液态冷却的过程中进行的,需要有一定的过冷度,才能开始结晶。而金属和合金的成分、液相中的温度梯度和凝固速度是影响成分过冷的主要因素。晶体的生长形态与成分过冷区的大小密切相关,在成分过冷区较窄时形成胞状晶,而成分过冷区较大时,则形成树枝晶。由于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难以直接观察,而盐类亦是晶体物质,其溶液的结晶过程和金属很相似,区别仅在于盐类是在室温下依靠溶剂蒸发使溶液过饱和而结晶,金属则主要依靠过冷,故完全可通过观察透明盐类溶液的结晶过程来了解金属的结晶过程。 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接近饱和的热氯化氨(NH4CI)或硝酸铅[Pb(NO3)2]水溶液,随着水分蒸发,温度降低,溶液逐渐变浓而达到饱和,继而开始结晶。我们可观察到其结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液滴边缘,因该处最薄,蒸发最快,易于形核,故产生大量晶核而先形成一圈细小的等轴晶(如图1所示),接着形成较粗大的柱状晶(如图2所示)。因液滴的饱和程序是由外向里,故位向利于生长的等轴晶得以继续长大,形成伸向中心的柱状晶。第三阶段是在液滴中心形成杂乱的树枝状晶,且枝晶间有许多空隙(如图3所示)。这是因液滴已越来越薄,蒸发较快,晶核亦易形成,然而由于已无充足的溶液补充,结晶出的晶体填布满枝晶间的空隙,从而能观察到明显的枝晶。 四、材料与设备: 1)配置好的质量分数为25%~30%氯化铵水溶液。 2)玻璃片、量筒、培养皿、玻璃棒、小烧杯、氯化铵、冰块。 3)磁力搅拌器、温度计。 4)生物显微镜。 五、实验步骤: 1.将质量分数为25%~30%氯化铵水溶液,加热到80~90℃,观察在下列条件下的结晶过程及晶体生长形态。 1)将溶液倒入培养皿中空冷结晶。 2)将溶液滴在玻璃片上,在生物显微镜下空冷结晶。 3)将溶液滴入试管中空冷结晶。 4)在培养皿中撒入少许氢化氨粉末并空冷结晶。 5)将培养皿、试管置于冰块上结晶。 2.比较不同条件下对氯化铵水溶液空冷结晶组织的影响: 氯化钠溶液在玻璃皿中空冷时由于玻璃皿边缘与中心的介质不同,造成氯化钠溶液洁净的不均匀,从而造成晶粒的大小不同;另外撒入少量的氯化铵粉末后粉末在促进结晶的同时也成为氯化铵的成长中心,析出的氯化铵依附在撒入的粉末上成长,即撒入的粉末有引导结晶的作用,实际的形态和撒入的量、分布有关。

正确认识小学生生长发育特点

正确认识小学生生长发育特点 小学生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指大多数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的一般现象。尽管由于遗传、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疾病等因素可导致个体间的差异,但一般规律还是普遍存在的。我国将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作如下年龄分期: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幼儿期,l~3岁;学龄前期,3~6岁;学龄期,7~11或12岁;青春期,约10~20岁。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科王明月 一、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小学生的生长发育,不仅是身高、体重的增加,而且全身各个器官也在逐渐分化,机能逐渐成熟。量变与质变虽各有一定的缓急阶段,但两者经常交替进行。例如由婴儿到青春期过程中,消化系统的长度和胃的容积显著增加,其结构和功能也逐渐完善。各种消化酶的含量增加,胃酸分泌增多,浓度升高,消化系统从只能容纳少量流质食物逐渐达到能消化复杂的固体食物。又如大脑在逐渐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中,其皮层记忆、思维、分析等功能也在发展,并且大脑在体积和重量长成以后,它的功能还在不断发展、完善。 二、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和程序性 人从小到大总是不断地生长发育,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区别于其他阶段,同时每一个阶段又彼此有规律地交替、衔接,尽管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按一个速度生长发育,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 (一)第一个生长高峰期 由胎儿时期开始到出生后1岁,为第一个生长高峰期。以身高、体重为例,在第一年内身高增加20~25厘米,体重增加6 000~7 000克。第二年内身高增加约10厘米,体重增加约2 500~3 500克,是出生后增长速度较快的阶段。此后增长速度显著下降,身高每年增长约4~5厘米,体重每年约增加1 500~2 500克,直到10

植物生长的规律

植物生长的规律 1)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植物体是由多细胞构成的有机体,构成植物体的各器官间在生长上表现出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是通过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和信息物质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传递或竞争来实现的。 (1)植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相关性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有维管束的联络,存在着营养物质与信息物质的大量交换,因而具有相关性。根部的活动和生长有赖于地上部 分所提供的光合产物、生长素、维生素等;而地上部分的生长和活动则需要根系提供水分、矿物质元素、氮素以及根中合成的植物激素、氨基酸等。通常所说的“根深叶茂”、“本固枝荣”就是指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协调关系。一般来说,根系生长良好,其地上部分的枝叶也较茂盛;同样,地上部分生长良好,也会促进根系的生长。 对于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相关性常用根冠比来衡量。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干重或鲜重的比值,它能反映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环境条件对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的不同影响。不同物种有不同的根冠比,同一物种在不同的生育期根冠比也有变化。一般植物在开花结实后,同化物多用于繁殖器官,加上根系逐渐衰老,使根冠比降低。多年生植物的根冠比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2)主茎与侧枝的相关性植物的顶芽长出主茎,侧芽长出侧枝,通常主茎生长很快,而侧枝或侧芽则生长较慢或潜伏不长。这种由于植物的顶芽生长占优势而抑制侧芽生长的现 象,称为“顶端优势”。除顶芽外,生长中的幼叶、节间、花序等都能抑制其下面侧芽的生长,根尖能抑制侧根的发育和生长,冠果也能抑制边果的生长。顶端优势现象普遍存在于植物界,但各种植物表现不尽相同。有些植物的顶端优势较为明显,如雪松、桧柏、水杉等越靠近顶端,侧枝生长受抑越强,从而形成宝塔形树冠;有些植物顶端优势不明显,如柳树以及灌木型植物等。许多树木在幼龄阶段顶端优势明显,树冠呈圆锥形,成年后顶端优势变弱,树冠变为圆形或平顶。植物的分枝及其株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顶端优势的影响。 (3)植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 ①依赖关系:生殖生长需要以营养生长为基础。花芽必须在一定的营养生长的基础上才分化。生殖器官生长所需的养料,大部分是由营养器官供应的,营养器官生长不好,生殖器官自然也不会好。 ②对立关系: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不协调,则造成对立。对立关系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营养器官生长过旺,会影响到生殖器官的形成和发育。例如,果树若枝叶徒长,往往不能正常开花结实,或者会导致花、果严重脱落。 第二种类型:生殖生长抑制营养生长。一次开花植物开花后,营养生长基本结束;多次开花植物虽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存,但在生殖生长期间,营养生长明显减弱。由于开花结果过多而影响营养生长的现象在生产上经常遇到,例如果树的“大小年”现象,又如某些种类的竹林在大量开花结实后会衰老死亡,在肥水不足的条件下此现象更为突出。生殖器官生长抑制营养器官生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花、果是生长中心,对营养物质竞争力过大的缘故。

第九章植物的生长生理练习题

第九章植物的生长生理 1.名词解释 发育: 是植物一生中形态,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从种子萌发开始,按着物种特有的规律,有顺序地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直到死亡的全过程. 生长 :是指植物在体积和重量(干重)上的不可逆增加,是由细胞分裂、细胞伸长以及原生质体、细胞壁的增长而引起。 分化 :指来自同一合子或遗传上同质的细胞转变为形态上,机能上,化学结构上异质的细胞过程. 生命周期:一般将植物从种子萌发到形成新种子的整个过程. 极性:是指植物体或植物体的一部分在形态学的两端具有不同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现象。 光敏色素: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并发生可逆转换的光受体. 隐花色素:吸收蓝光(BL, 400~500nm)和近紫外线(UV-A,320~400nm)的色素系统。 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外植体(植物器官、组织、花药、花粉、体细胞甚至原生质体)接种到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育成植株的技术。 生长大周期: 植物体或器官所经历的“慢-快-慢”的整个生长过程. 温周期现象:植物的生长按温度的昼夜周期性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生物钟: 植物的一些生理活动具有近似昼夜周期的节奏自由运行的过程. 向性运动:指植物器官受到外界环境中单方向的刺激而产生的运动. 感性运动:指由没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所引起的运动。 后熟作用:指成熟种子离开母体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后才能完成生理成熟而具备发芽的能力的一个生理过程。 种子寿命:从种子成熟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 协调最适温度:把植物生长健壮的温度. 光的形态建成作用:光控制植物生长、发育和分化的过程. 根冠比(R/T):地下部分的重量与地上部分重量的比值。 顶端优势:植物顶端在生长上始终占优势并抑制侧枝或侧根生长的现象. 2.问答题 1. 种子萌发必需的外界条件有哪些种子萌发时吸水可分为哪三个阶段第 一、第三阶段细胞靠什么方式吸水 水分,氧气,温度,光等等.第一阶段:吸胀吸水,是一个物理过程,速度快; 第二阶段:吸水缓慢,又称为吸水的停滞(滞后)期; 第三阶段:胚根突破种皮后的快速吸水(渗透性吸水) 。 2. 植物产生向光性弯曲的原因是什么 光照时,会使生长素背光侧移动,使得背光侧浓度高于向光侧,而较高的生长素浓度促进茎生长,使得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从而表现出向光性生长. 3. 高山上的树木为什么比平地生长的矮小 高山上云雾稀薄,光照较强,特别是紫外光较多,抑制植物生长。 高山上水分较少;土壤较贫瘠;气温较低;风力较大。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8909753.html, 2010-6-17 39健康网社区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包括:阶段性和程序性、速度的不均衡性、时间顺序性及统一协调性。 (一)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程序性 1.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由不同的发育阶段组成。根据这些阶段特点,加上生活、学习环境的不同,可将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成几个年龄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和青年期。 2.生长发育的程序性:生长发育有一定程序,各阶段间顺序衔接。前一阶段的发育为后一阶段奠定必要基础;任何阶段的发育出现障碍,都将对后一阶段产生不良影响。 胎儿和婴幼儿期发育遵循"头尾发展律".从生长速度看,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2~6岁期间下肢增长幅度超过头颅和躯干。因此,儿童的身体比例不断变化,由胎儿2个月时特大的头颅(占全身4/8)、较长的躯干(3/8)、短小的下肢(1/8)发展到6岁时较为匀称的比例(头占l/8强,躯于占4/8弱,下肢占3/8)。从动作发育看,儿童会走路前必须先经过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爬行、站立等发育阶段。手部动作发育的规律性更明显,新生儿只会上肢无意识乱动;4~5个月开始有取物动作,但只能全手一把抓;10个月时才会用手指拿东西;2岁左右手的动作更准确,会用勺子吃饭;手部精细动作(如写字、画图等)要到6~7岁左右才基本发育完善。 儿童期、青春期发育遵循"向心律".身体各部的形态发育顺序是: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青春期足的生长突增最早开始,也最早停止生长;足突增后小腿开始突增,然后是大腿、骨盆宽、胸宽、肩宽、躯于高,最后是胸壁厚度。上肢突增的顺序依次为手、前臂和上臂。手的骨骺愈合也由远及近,顺序表现为指骨末端一中端一近端,掌骨一腕骨一桡骨、尺骨近端。 (二)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 整个生长期内个体的生长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是不均衡的。因此,生长发育速度曲线呈波浪式。从胎儿到成人,先后出现两次生长突增高峰:第一次从胎儿4个月至出生后l年;第二次发生在青春发育早期,女孩比男孩早两年左右。身长在胎儿4~6月增长约27.5cm,占新生儿身长的一半左右,是一生中生长最快的阶段;体重在胎儿7~9月增长约2.3kg,占正常新生儿体重的2/3以上,也是一生中增长最快的阶段。出生后增长速度开始减慢,但生后第一年中身长增长20~25cm,约为出生时的40%~50%;体重增长6~7kg,约为出生时的2倍,都是出生后生长最快的一年。生后第二年,身长增长约l0cm,体重增长约2~3kg.2

学前儿童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2010-08-13 16:16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是指群体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般现象。虽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个体差异,但一般的规律还是存在的。儿童生长发育状况,是反映其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因此,幼儿园的保教人员必须了解、研究和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共同规律,结合各年龄幼儿的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卫生措施,以达到保护、促进、增强和提高幼儿健康水平的目的。 (一)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由不明显的细小的量变到突然的质变的复杂过程。不仅表现为身高体重的增加,还表现为全身各个器官的逐渐分化,功能的逐渐成熟。量变和质变通常是同时进行的,但各有一定的缓急阶段。例如,消化系统由新生儿到达成人时,各器官在不断长大、长重的同时,结构和机能也逐渐复杂和完善起来。如:小儿的胃容积小,胃腺数目少分泌液的量少,胃酸的浓度和胃蛋白酶的效能低,随年龄增长,变大增多增加,质也发生了变化,效能也提高了(新生儿只能接受少量流质食物,随着消化器官的发育,结构和机能的加强,逐渐能消化固体食物) 由此可见,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幼儿不仅身体比成人小,而且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机体。幼儿动作粗大,情感简单,是一个没有成熟,缺少经验的机体,他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对自身的保护,以及各种知识及能力,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加强。因此在进行卫生保健、教养工作时,必须结合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来安排具体措施,绝不能脱离幼儿的实际,以成人的标准来安排幼儿的生活和教育。 (二)生长发育是有阶段性和程序性的连续过程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各有独有的特点,各阶段按顺序衔接着,不能跳跃。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任何一个阶段的发育受到阻碍都会对下一阶段的发育带来不良影响。例如,出生时只能吃流质,只会躺卧和啼哭,到1岁时便能吃多种普通食物,会走路和说单词,这是很明显的变化,但在这之前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如在说单词之间,必须先学会发音,同时,要学会听懂单词;能吃固体食物之前必先能吃半流质食物;会走路之前必先经过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站立等发育步骤。其中任何一上环节产生障碍,都会影响整个婴儿期的发育,并使幼儿前期的发育延迟。 身体各部分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程序,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例如在胎儿期的形态发育的顺序:头部领先,其次是躯干,最后为四肢。再如,婴儿期的动作发育的顺序:首先是

婴儿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

婴儿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1) 幼儿, 生长发育, 婴儿, 规律, 特点 第一节婴儿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 婴幼儿生长是指整个身体或某些器官的增长。婴幼儿发育则表示身体机能成熟的程度。二者 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儿童的生长发育方式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 表现虽然不一样,但有共同的规律。从胚胎形成到出生,从出生到发育成熟是不同阶段的连 续生长发育的过程,其生长发育的规律是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年龄大了以后则减慢,直 到停止。孩子出生后第一年的前半年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后半年内速度变慢,以后速度 再逐渐慢下来,到青春发育期,速度又开始加快。 婴儿幼儿的生长发育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身长中心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 婴幼儿身长的增长主要是下肢长骨的增长。刚出生时,婴儿的身体比例不协调,下肢很短, 小儿身长的中点位于脐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增长的速度加快,身长的中点逐渐下移, 1岁时身长中点移至脐;6岁时移到下腹部;青春期身长的中点近于耻骨联合的上缘。两上

肢左右平伸时两中指间的距离叫指距,主要代表两上肢长骨的增长。出生的指距约48厘米。 上肢长骨增长的情形与身长相似,在一生中指距总比身长略短。 二、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 体围是指绕身体某个部位周围线的长度。通常由头围、胸围、腰围、臀围等指标组成。但对 婴幼儿的体围测量一般只测量其头围、胸围、腰围等。婴幼儿身体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 由中心而末梢。头部最先发育,然后是躯干、上肢,最后才是下肢。2个月时的胎儿头长相 当于身长的1/2,婴儿初生时头长约为身长的1/4,而到成人时仅头长为身长的1/8,这 说明头的发育最早。头脑是人整个身体的“司令部”,它的成熟程度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整个 身体的生长发育。婴幼儿手的发育较早,在其会走路以前几乎已经掌握了手的各种功能。如 在婴儿刚刚学会爬的时候,主要是靠手的力量向前爬行,而此时腿部还不会与手的力量相互 协调。婴儿下肢的发育较晚,主要是在会直立行走后,才开始逐渐发育的。婴幼儿四肢的发 育,无论是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都是按先中心后末梢的顺序进行的。 三、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有先后快慢的差别。

科学-三年级下-植物的生长变化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单元分析 一、单元教材、学生情况分析 本单元将立足于引领学生认识植物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变化,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现象。组织学生亲自种植植物,在学生种植活动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关注植物生长过程所发生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的思考,研究根、茎、叶在植物生长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初步认识到植物的生长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各个器官的结构是与功能相适应的,植物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是为了满足植物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希望学生在种植、管理植物的过程中,在经历了单元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之后,能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单元共7课,是以风仙花生长发育的顺序为脉络组织教学内容的。从孕育生命的种子开始,到播种、种子长出根、子叶出土变成幼苗、植物长高长大,最后植物开花结果、长出新的种子。 二、教学要求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 2.一粒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长成一棵植物,这棵植物又能结出许多种子,植物的物种就是这样不断繁衍的。 3.植物的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它们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相适应。 4.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6.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体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7.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8.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谢后结果,果实是由花发育来的。 9.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10.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过程与方法: 1.种植和培育植物。 2.使用放大镜。 3.比较准确地测量植物植株的高度变化。 4.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5.以已有经验或观察的现象为依据进行预测。 6.用适宜的方式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

园林树木地生长发育规律

第一章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规律 (一)根系的年生长动态 (二)1、根系生长一般比地上部分时间长春季早于地上部分,秋季晚于地上部分。(三)2、年生长有高低峰 (四)(1)高低峰出现往往与地上部分交错进行 (五)(2)根系出现高低峰的次数和强度与树种、年龄等有关 (六)(3)夜间快于白天 (七)(一)芽的特性 (八)1、芽的异质性 (九)(1)概念由于芽随枝条生长时,部的营养状况和外界环境条件的不同,处在同一生长枝上不同部位的芽在大小,饱满程度乃至性别上的差异,这种现象称为芽的异质性。 (十)4、萌芽力与成枝力 (十一)(1)概念萌芽率(萌芽力):枝上芽(定芽)萌发数量的百分比,萌芽率超过50%称为萌芽力强;低于50%的,则称萌芽力弱。 (十二)成枝力:母枝上的萌发芽能抽发长枝(15cm以上的枝)的能力,凡能长出长枝4条以上者,算是成枝力强;一般只能长1-2条长枝的成枝力弱。 (十三)(2)不同树种的萌芽力和成枝力不同 (十四)萌芽力和成枝力强的树种:榆、松、枫、、柳等。 (十五)萌芽力弱和成枝力强的树种:梨、丁香、国槐、臭椿等。 (十六)萌芽力强而成枝力弱的树种:桃、杏等 (5)萌芽力的另一种解释 概念:不定芽的萌发能力。 大多数的阔叶树具有不定芽,萌芽力强,少数萌芽力弱,如桃树;大多数的针叶树萌芽力弱或无萌芽力,如松树和云杉无萌芽力,柏类有萌芽力。萌芽力随着年龄增大而下降。 萌芽力的强弱与部位有关,基部萌芽力强,上部萌芽力弱。 意义:这一点很重要,树木的栽植和修剪都要考虑这一点。萌芽力强的可以在栽植、养护和老树更新时进行修剪,无萌芽力的树种不能进行修剪和无性更新。 (二)枝茎习性 1、分枝习性 (1)总状分枝2)合轴分枝式(3)假二叉分枝式 2、顶端优势 (1)概念树木同一枝条上顶芽或位置高的芽比其下部芽饱满、充实,萌芽力、成枝力强,抽生的新枝生长旺盛,这种现象就是树木枝条的顶端优势。 (2)表现 ①抽生枝生长势自上而下递减。 ②分枝角度自上而下开。 ③树种的差异。乔木顶端优势强可形成高大挺拔的树干,灌木顶端优势越弱,生长 矮小呈丛状。 ④幼树、强树的顶端优势比老树、弱树明显。 ⑤树干或枝条出现层性 受顶端优势作用、新萌发的枝条多集中在枝条顶端,构成一年一层的向上生长,形成树干或枝条成层分布,这种现象叫层性。

晶体生长规律

1.如何知道晶体沿哪个晶面生长?一个晶体有多个晶面,怎么知道它沿哪个晶面生长?是不是沿XRD测出来的峰最强的那个晶面生长?扫描电镜可以观察晶体有多个面,如何知道每个面所对应的晶面?答:一般是晶体的密排面,因为此晶面的自由能最低。这个和温度有关,温度高就是热力学生长,能克服较大势垒,一般沿111面长成球或者四方。温度低的话,就是动力学生长,沿着100面,成为柱状了。对于完美无缺陷的晶体来说,原子间距最小的面最容易生长,如111面,长成球或者四方。改变外界条件,如温度、PH值、表面活性剂等,都会影响晶体的生长。对于缺陷晶体来说,除以上因素外,杂质缺陷、螺旋位错等也会影响晶体的生长。如果按照正常生长的话,都是密排面生长,但是熔体的条件改变后生长方式发生改变,例如铝硅合金的变质,加入变质剂后就不是密排面生长,而是频繁的分枝,各个面可能都有。完美条件下是沿吴立夫面生长,但总会有外界条件影响晶面的表面能,导致吴立夫面不是表面能最低的面,所以晶体露在外边的面就不一定是吴立夫面了,但应该是该生长条件下表面能最低的面。 HRTEM 和SAED可以表征生长方向~晶面能量越高,原子堆积速度越快,垂直该晶面方向的生长速度就快。而这样的后果有两个: 1.晶体沿垂直该晶面的方向快速生长; 2.该晶面在生长过程中消失。 引晶是拉晶里面的一个步骤,一般拉晶是指单晶生长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清炉、装料、抽空、化料、引晶、放肩、转肩、等径、收尾、

停炉。拉晶有些人是叫长晶,引晶一般是指将籽晶(又称晶种)放入溶液硅中,然后沿着籽晶引出一段细晶,这过程主要是为了排除位错和缺陷,使后面的晶体能够较好的生长。

小学生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指大多数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的一般现象。尽管由于遗传、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疾病等因素可导致个体间的差异,但一般规律还是普遍存在的。我国将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作如下年龄分期: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幼儿前期,l~3岁;幼儿期(学前期),3~6或7岁;童年期(小学年龄期),6或7~11或12岁;青春发育期,约10~20岁。 一、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小学生的生长发育,是从孕育生命的一个卵细胞开始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不仅是身高、体重的增加,而且全身各个器官也在逐渐分化,机能逐渐成熟。量变与质变虽各有一定的缓急阶段,但两者经常交替进行。例如由婴儿到青春期过程中,消化系统的长度和胃的容积显著增加,其结构和功能也逐渐完善。各种消化酶的含量增加,胃酸分泌增多,浓度升高,消化系统从只能容纳少量流质食物逐渐达到能消化复杂的固体食物。又如大脑在逐渐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中,其皮层记忆、思维、分析等功能也在发展,并且大脑在体积和重量长成以后,它的功能还在不断发展、完善。 二、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和程序性 人从小到大总是不断地生长发育,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区别于其他阶段,同时每一个阶段又彼此有规律地交替、衔接,尽管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按一个速度生长发育,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 (一)第一个生长高峰期 由胎儿时期开始到出生后1岁,为第一个生长高峰期…以身高、体重为例,身高在孕中期(4~6个月)增长最快,三个月时间约增加27.5厘米,超过成熟胎儿身高的1/2;体重在孕末期(7~9个月)增加最快,三个月约增加2 250克,超过成熟胎儿体重的2/3。出生后的婴儿虽然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在第一年内身高仍增加20~25厘米,为出生时身高(约50厘米)的酌1/2;体重增加6 000~7 000克,为出生时体重(约3 000克)的2倍。无论身高、体重,在出生后第一年,都是出生后增加最快的一年。第二年内身高增加约10厘米,体重增加约2 500~3 500克,是出生后增长速度较快的阶段。此后增长速度显著下降,身高每年增长约4~5厘米,体重每年约增加1 500~2 500克,直到10岁左右。 (二)第二个生长高峰期 女孩约10~12岁、男孩约12、14岁进人第二个生长高峰期,即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女孩生长发育的年龄一般比男孩早两年左右。10岁以前,男女孩体态差异较小,男孩稍高于女孩。10岁以后女孩无论身高、体重等平均数都高于男孩,形成发育曲线上的第一次交叉;12岁左右男孩开始发育,约14岁男孩的身高、体重又超过了女孩;形成发育曲线上的第二次交叉。此后男孩各项指标的数值一直高于女孩,最终形成了男女在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显著差别。 三、人体各部分生长发育的程序及规律 人体各部分生长发育虽不平衡,但却依照程序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比如在生长发育的两次高峰期,身体各部分发育比例不同。第一次高峰期先长头颅,后长四肢,特别是下肢后期增长较快,这就是头尾发展规律。第二次高峰期头颅增长不明显,而是下肢发育迅速。 从7岁开始,人体的生长发育遵循向心律发展。其各部分发育的程序是:足—小腿—下肢—手—上肢,即自下而上,由四肢的远端向躯干,所以称“向心律”。从生物力学的理论分析其发展顺序也是符合向心律的。人体活动及总负荷的大小次序是:足—小腿—大腿—手—臂—

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教案_0

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 2、了解生长发育,量变,质变的概念。 3、叙述儿童少年生长发育速度特点。 4、了解儿童少年身体各系统发育不均衡,但又是统一协调的。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 2、叙述儿童少年生长发育速度特点。 3、了解儿童少年身体各系统发育不均衡,但又是统一协调的。 三、教学难点 了解生长发育,量变,质变的概念。 四、教具: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六、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把自己的相片都带来了吧!请大家按照年龄由小到大的顺序将相片放好,然后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用投影给大家展示并介绍一下每张照片的是几岁时候照的。

学生展示照片 师:岁月如歌,人生如潮。人生总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相片记载着每个人成长的历程!大家是否感受到,我们从一个小小的受精卵发育成胚胎,长成胎儿,再呱呱坠地成婴儿,在母亲乳汁的哺育下,在父母的怀抱中,我们从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逐渐生长发育成了今天这个模样。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你们逐渐长大了,而老师也渐渐地老了。这就是人生长发育的历程,这就是人生!那么人的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什么呢?下面老师将和大家共同来探讨: 二、深入了解新课内容 出示童瑶: 一哭二笑三伊呀四月抬头望妈妈 五抓六坐握足玩七翻八爬九叫爸 十站对指十二走看图说话在十八 两岁能用勺吃饭喜怒分明命令发 三岁学穿鞋和袜长成大娃别娇他 师:让生朗读歌谣 、教师介绍生长和发育的概念: 生长:指肌体细胞的繁殖及细胞间质的增加。 表现在:身体增高、增重。 发育:包括形态上的改变与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上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儿童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普遍现象,称为生长发育的规律。儿童少年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虽然受自然条件、家庭生活、营养条件、疾病和遗传、体育运动等因素所影响而产生年龄和性别上的个体差异。但是,身体的生长发育规律还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生长发育的速度规律 从儿童到成年人其生长发育不是等速的,而是时快时慢呈波浪式的上升,阶段性规律很强。一般有两个突增时期,第一次突增时期在两岁以前,第二次突增时期在青春发育期,其年龄在10~11至14~15岁。突增期过去以后渐渐缓慢下来,到20岁左右基本停止。 (二)生长发育的不均衡规律 1. 身体发育的比例: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人由小到大,身体的比例一直在变化。在第一次突增期过程中,初生儿的头占身长的l/4,2岁时占l/5,6岁时占1/6,12岁时占l/7,到成人时仅占l/8(见图2-1)。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头先发育,以后是躯干,下肢,身体发育是按头尾发展规律顺序进行的。第二次突增期的过程恰好与第一次相反,下肢先发育,其次是躯干,而头的发育不明显。从出生算起,如以增长值数计,头增长一倍,上肢增长三倍,下肢增长四倍(见图2-1)。身体各部位发育结束的时期是:足长约在16岁,下肢长约在20岁,手长约15岁,上肢长约在20岁,躯干长约在21岁。 图2-1 (三)身体各系统的发育规律 出生后神经系统的发育处于领先地位。5~6岁时发育速度最快,并迅速接近成人水平。此时大脑的重量已达到成人脑重的90%。6~20岁之间脑的重量仅增加10%,但是随着大脑细胞不断地进行复杂的分化,机能也随之提高。(见图2-2)中的总体发育是指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它们与形态指标的发育曲线基本一致,呈波浪式上升。淋巴系统的发育在10岁左右已达高峰,12岁已达成人的200%,以后逐渐降低。因此要特别注意10岁前儿童的疾病防治工作。生殖系统发育最晚,在10岁以前几乎不发育,当身体发育进入第二突增期以后才迅速地发育。 人体生长发育过程是在神经系统的协调下,机体与外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各系统器官的发育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某一系统的发育可能为另一系统的发育打下基础。因此,任何系统的发育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图2-2 (四)生长发育的两次交叉规律 生长发育的两次交叉规律是指在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男女儿童因发育时间不同而出现的身体形态指标的两次交叉现象。 在青春期前(7~9岁),多数形态指标,男生都大于女生。10岁以后,女生进入青春期,身体各部位迅速生长发育,许多形态指标超过男生。到13岁时,男生身体各部位迅速生长发育,女生的增长速度减慢下来,致使男生各项形态指标又超过女生。因此男女生大部分形态指标在青春期形成两次交叉。(见图2-3) 图2-3

小学生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小学生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指大多数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的一般现象。尽管由于遗传、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疾病等因素可导致个体间的差异,但一般规律还是普遍存在的。我国将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作如下年龄分期: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幼儿前期,l~3岁;幼儿期(学前期),3~6或7岁;童年期(小学年龄期),6或7~11或12XXX年内身高仍增加2XXX年,都是出生后增加最快的一年。第二年内身高增加约10厘米,体重增加约2XXX年增长约4~5厘米,体重每年约增加1 500~2XXX年龄一般比男孩早两年左右。10岁以前,男女孩体态差异较小,男孩稍高于女孩。10岁以后女孩无论身高、体重等平均数都高于男孩,形成发育曲线上的第一次交叉;12XXX年内,几乎没有变化,而在青春发育期开始以后才迅速发育。此时性意识觉醒,性器官发育并趋于成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在性激素作用下出现第二性征。 (四)新陈代谢旺盛。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人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变为自己身体一部分,并且贮存了能量,这种变化叫同化作用。与此同时,构成身体的一部分物质不断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并将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这种变化叫异化作用。小学年龄儿童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所以,他们需要从外界摄取更多的营养物质,以保证正常生长的需要。

从以上可以看出,身体各部分及各系统发育时期虽有先后,但各系统的发育顺序却彼此相连,密切相关,总是前一阶段的发育为后一阶段打下基础。 (五)骨逐渐骨化,肌肉力量尚弱。小学年龄儿童的各种骨正在骨化,但骨化尚未完全。儿童期的骨骼有机物和水分多,钙、鳞等无机成分少,所以儿童骨骼的弹性大而硬度小。儿童不易发生骨折,但容易发生变形,不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可引起脊柱侧弯(表现为一肩高一肩低)、后凸(驼背)等变形。这时的儿童肌肉虽然在逐渐发育,但主要是纵向生长,肌肉纤维比较细,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都比成人差,容易出现疲劳。因此,在劳动或锻炼时,不应该让他们承担与成人相同的负荷,以免造成肌肉或骨骼损伤。写字、画画的时间也不易过长。 (六)乳牙脱落,恒牙萌出。儿童一般在6岁左右开始有恒牙萌出。最先萌出的恒牙是第一恒磨牙,俗称六龄齿。接着乳牙按一定的顺序脱落,逐一由恒牙继替。到12XXX年龄儿童的心率约为80~85次/分,明显低于新生儿时的约140次/分和学龄前儿童时的90次/分左右。这时儿童的肺活量也明显增加,对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抵抗力也增强。 三、生长发育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1.园林树木生长发育规律

1.园林树木生长发育规律 2018年3月5日 23:16 1.1 园林树木的生命周期 1.1.1 园林树木生命周期的变化规律 1.离心生长与离心秃裸 ?离心生长:以根颈为中心,根向地性生长,地上芽背地性生长,由根颈向下端不断扩大其空间的生长。 ?自然打枝:树木在离心生长过程中内膛骨干枝由基部向枝端方向出现枯落的现象。 ?自疏:树木在离心生长过程中,骨干根上须根由根系基部向根端方向出现的衰亡现象。 ?离心秃裸:以离心方式出现的根系“自疏”和根冠的”自然打枝“ 2.向心更新与向心枯亡 ?截顶:因离心生长与离心秃裸,枝端重心外移、下垂,生长点离中心越来越远,运输距离大,生长势慢。中心干延枝分杈或弯曲。 ?长寿潜伏芽树种在主枝弯曲高处形成徒长枝一树冠更新一“树上长树”。徒长枝形成的树冠同样按离心生长和离心秃裸的规律形成新的树冠,逐渐代替 原来衰亡的树冠,使得优势部位逐渐下移。当新树冠达到其最大限度以后, 同样会出现先端衰弱、枝条开张而引起的优势部位下移,从而又可萌发新的 徒长枝来更新。这种由(冠) 外向内(膛),由上(顶部) 而下(部),直至根颈部进 行的更新和枯亡称“向心更新”和“向心枯亡”。 ?树木离心生长的持续时间,离心秃裸的快慢,向心更新的特点因树种、环境条件及栽培技术等有关。 3.不同类别树木的更新特点 ?具有潜伏芽的树种:长寿潜伏芽树种可多次更新;短寿潜伏芽较难进行向心更新。 ?无潜伏芽的树种:只有离心生长和离心秃裸,而无向心更新,如松属。 ?只具顶芽而无侧芽的树种:只有顶芽延伸的离心生长,而无侧生枝的离心秃裸。也无向心更新,如棕榈。 ?根孽更新的树种:根孽更新(泡桐);竹鞭萌孽更新,无向心更新。 ?灌木:离心生长时间短,部分灌木可向心更新,多数从茎枝部分及根上发生萌孽更新。如黄杨、海桐、绿芽树种 ?藤本类:先端离心生长快,主蔓部分易光秃。可在消除顶端优势后,促侧芽萌发,进行向心更新(紫藤、凌霄)

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不是等速进行的。比如,身体的发育以婴儿时期最快,以后逐渐减慢,到青春期再次增快,进入第二个生长高峰。许多能力的发展也是如此。有段时间进步很显著,下一阶段进步会慢下来了,甚至看不到什么改变,但这不是停滞,是“积累”,是再一次飞跃的“准备”。每个孩子都是这样成长的。家长不应期待孩子一直保持显著进步的态势,这对孩子不公平。当孩子无法达到家长的期待时,会产生挫折感,不胜任感。如果家长流露出失望,孩子更会感到压力和内疚。每位家长都应特别留意你传达给孩子的期待。儿童各器官、脏器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最早发育的是神经系统,最晚发育的是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尤其是最高级的大脑皮层的发育,除了要求有营养的保障外,还需要有丰富的人类社会的信息刺激和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表明,后天环境影响对婴儿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婴儿后天对身体及神经系统实施控制的经验导致了大脑相应区域的生长,而不是大脑生长导致了生理和心理控制能力的增加。所以,在儿童早期的养育中,促进脑功能的发展是首要任务,年龄越小的孩子,大脑的可塑性和修复性越大。儿童生长发育遵循由上而下,由近而远,由粗糙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比如,孩子先会抬头,然后会坐、会站,最后会走,这是由上而下;孩子先会挥动手臂,然后才会做手指的运动,这是由近而远;孩子先会抓东西,然后才会用拇指和食指捏取东西,这是由粗糙到精细;孩子先会发单音,再后是词组、句子,这是由简单到复杂。爸爸、妈妈知道了孩子发展的规律,就应对孩子有恰当的期待,提供给孩子适当的机会。儿童生长发育有许多共性,但每个孩子之间又有差异,各有各的特殊性。有些孩子是先会开口讲话,后会走,有些孩子刚好相反,先会走,后会说;有些孩子生性活泼,好动,有些孩子则比较文静,内向;有些孩子生来和别人好相处,有些孩子则比较难接近;有些孩子对节奏敏感,有些孩子对图形有兴趣……了解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接纳孩子的特点,而不是想方设法的改变他。(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

第一讲 园林树木生长发育规律

园林树木栽培学 第一讲园林树木生长发育规律 第二讲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 第三讲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 第一讲园林树木生长发育规律 第一节园林树木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是指从繁殖开始,经幼年阶段、成年阶段、衰老,直至死亡的全过程。 一、树木生命周期中生长与衰亡的变化规律 (一)离心生长与离心秃裸 1、离心生长: ?树木从其生命周期初始,以根颈为中心,分别向“向地(向下)”和“背地(向上)”两个方向生长,不断扩大其空间,即所谓“离心”生长。 2、离心秃裸: (1)自疏:根系在离心生长过程中,骨干根上早年形成的须根,由基部向端部方向,陆续出现衰亡,这种现象称为“自疏”。 (2)自然打枝:地上部分在离心生长过程中,骨干枝上的侧枝,逐年由基部向端部方向陆续出现枯落,这种现象称为“自然打枝”。 (3)离心秃裸:在离心生长过程中,以离心方式出现根系“自疏”和树冠“自然打枝”的现象,统称为“离心秃裸”。 (二)向心更新与向心枯亡 ?离心生长与离心秃裸导致地上生长旺盛的部位与地下吸收旺盛的部位距离拉大,水分和养分运输困难; ?地上部分外围枝、叶、花、果多,在重力作用下导致枝端下垂。 基于以上情况,在树木生长接近其所能达到的最大体量时,即出现转折----发生“向心更新”和“向心枯亡”。?在主枝、中心干先端出现弯曲下垂的高位处萌生徒长枝,更新形成新树冠,并导致原主枝、中心干先端枯亡。?这种更新和枯亡发生的方向,一般是由上而下,由外而内,直至根颈(“心”),故称为“向心”更新和“向心”枯亡。(三)不同类别树木的更新特点 1、乔木类: (1)具潜伏芽的树种 (枝条基部芽或枝条上部某些副芽,一般不萌发而呈潜伏状态,称为潜伏芽或隐芽) *具长寿潜伏芽:可以靠潜伏芽萌生的徒长枝进行多次主侧枝更新。 *具短寿潜伏芽:因潜伏芽寿命短,往往失去萌发力,一般很难发生自然更新。 (2)无潜伏芽的树种 ?只有离心生长与离心秃裸,而无向心更新。如松属的许多种,因无潜伏芽,没有向心更新,最终从端部开始枯亡,整株死亡为止。 (3)仅具顶芽而无侧芽的树种 ?只有顶芽的离心生长,而无侧枝的离心秃裸,更无向心更新。如棕榈类。 2、灌木类 ?离心生长时间短,离心秃裸不明显,以茎枝基部及根上发生萌蘖更新为主。 3、藤木类 ?离心生长快,离心秃裸明显,更新介于乔木与灌木之间。 二、实生树与营养繁殖树的生命周期特点 (一)实生树的生命周期 ?由两个明显的发育阶段组成,即幼年阶段与成年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