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中国近30年改革最大的失败

合集下载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篇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岩孙毅颖(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的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奇和赞叹的巨大成就。

在这三十年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从高等教育的辅助和配角地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成为培养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1977年―2007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一、全面恢复阶段(1977年―1984年)(一)专科教育恢复1977年,中国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恢复时期。

这期间,高等专科教育恢复招生、职业大学诞生。

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1977 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专科教育随之恢复。

1978 年全国恢复和新建专科学校98 所,招收专科生12.37万人,在校专科生37.96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45.3% 。

1979 年,专科招生人数减少,在校生人数为34.85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34.2% 。

专科教育在满足当时人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上模仿本科教育,以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快地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

(二)职业大学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我国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随着改革开发和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为适应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才紧缺的矛盾,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提出创办职业大学的设想,一种新型高等院校——职业大学诞生。

1978 年,天津、无锡等中心城市开始试办为地方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_问题与趋势_刘尧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_问题与趋势_刘尧
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有1000多所学校主要是普通高等学校也有一些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合并调整为300多所高等学校通过合并调整改变了单科性高等学校过多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的问题同时促进了高等学校布局的调整提高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
第 1 期[ 总第 90 期] 2009 年 3 月
教育与现代化 Education and Modernization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 , 我国高等教育呈 现稳步发展的态势 , 突出表现在高等学校招生 规模的不断扩大 , 以及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显著 提升 。 在 1999 年之后 , 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 数量和规模 扩张的黄金时期 , 很快 实现了由 “ 精英化” 向“ 大众化” 的转变 。 然而 , 我国经济
· 64 ·
刘 尧 ·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问题与趋势
主体” , 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 充分
生了深刻变化 。 从层次结构看 , 专科比例逐渐
提高 , 本专比例趋于合理 。 普通本 、专科在校 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 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 [ 3] 生比例由扩招前的 2 : 1 变为 2005 年的 1 . 02 : 让全体教师都积极参与到改革的实践中来 。 1; 扩招以来 , 专科增长幅度一直高于本科 , 自 2002 年起 , 专科招生数量开始 超过本科 。 科 类结构方面 , 基础学科的规模及比例呈下降趋 势 , 而一些实用性以及与经济社会关系密切的 应用性学科的规模及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 ; 人 文社会学科的 比重进一步提高 。 1998 年 , 理 科和文科的比例是 1 . 64 : 1 , 而到 2005 年 , 这 一比例为 0 . 99 : 1 , 文理科规模基本持平 。 从 布局结构来看 , 一方面高等学校设置向西部和 地级城市倾斜与延伸 , 打破了高等学校主要集 中于东部和大中城市的格局 , 地区之间差距正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发展的成就与展望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发展的成就与展望

长期 以来 ,高等教 育思想 和高等教 育观念 两个概念 常常 被混淆使用 ,而 实际上 两者有着 本质 的 区别 ,有 必 要加 以厘清 。高等 教育思想 和高等教 育观念 在认知层 次上 具有差异 性。高 等教育 观念是 人们对 教育 活动 的
浅层 次认识 ,仅对 某个或某 些教育 问题发表 意见 ,并 没有形 成系统 的思想体 系 。高 等教 育思想 是人们 对教 育 活动 的深层 次认识 ,是经过 比较深 入的研究 ,形成 的 比较 系统 、稳 定的思想 体 系。高等 教育观 念形成 后 ,可 以为高等教 育思想 的形成奠 定基础 。 因此 ,高等教 育观念是 构成高 等教育 思想 的元素 ,高等教 育思想 是 由一
高等 教育思想 是教育 思想在高 等教 育领 域 的引 申。高等 教 育思 想 是针 对 高 等教 育 现 象所 形 成 的理 性 认 识 ,是对 关于高等 教育本 质 、功 能作用 、组织领 导和培 养高级专 门人才 的培养 目标 、教学过 程 、管 理运行 等

系列 问题所形成 的系统 化 的思想 体 系。
在我 国高等教育 的改革与 发展过程 中 ,曾经产生 了一 批具有代 表性 的教育思 想 ,它们 对于我 国高等教育 的发 展起 到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 ,这就需要我 们积极继 承并不断发展 创新。此外 ,也存在着 一些教育 思想 ,它们虽 然在 一定 的历史 时期 曾经对我 国高等 教育发展起 到过积 极 的推 动作用 ,但是 随着 时代 的发 展 和社会 的进 步 ,
Oc . O 9 t2 0
改革 开 放 3 O年 中 国高 等 教 育 思 想 发 展 的成 就 与 展 望
于建军 ,王春姣2
(. I吉林 建 筑工程学 院 , 吉林 长春

中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30年回溯及评价

中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30年回溯及评价

1 9
中国 高 等 教育 宏 观 管 理 体 制 改革 3 O年 回溯 及 评 价
的强烈 的“ 大高 校 办学 自主 权” 愿 望和 要求 。 扩 的
17 9 9年 1 2月 6 E , 人 民 E报 》 出复 旦 大 学 校 l《 l 刊
育管理 体制改 革的序幕 。 在 中央《 定 》 决 的指 引 下 , 1 8 从 9 5年 到 1 9 91 年 , 国高等 教 育管 理 体 制展 开 改 革探 索 。主 要 我 是在 政策 的引导下开 始 的零 星摸 索 :
*教育 部 重 大 委 托课 题 子课 题 “ 国 高 等 教 育 改 革发 展 3 中 O年 研 究 ”
十一 届三 中全 会 以后 , 国高 等 教 育 逐 步 进 我
人加 速发 展 阶段 。在经历 十 年人 才流 失 和改革 开 放初 期急 需大 量人 才 的背 景 下 , 校 深 感 现 有 的 高 管理 制度 和规 章把 手 脚 捆 得 “ 死 ” 渴 望 发 掘 自 过 , 身潜 力 , 为社会 多做 贡献 。于是 , 产生 了 自下 而上
高校属 于 中央各 部 委 的 4纵 向条 形 管 理 , 接 面 直 向全 国 , 本行 业 、 部 门培 养人 才 ; 为 本 另一 部 分 高 校则 属 于各 省 、 自治 区 、 辖 市 的横 向块 状 管 理 直 ( 中相 当一部 分 也 隶 属省 级 政 府 各 业 务 主 管 部 其 门) 满足 地 区经济 社 会 发 展 需 要 , 接 为 地 区服 , 直 务 。1 8 年 , 国有高 等学 校 7 4所 , 中有 3 2 91 全 0 其 1 所是恢 复 和 增 加 的 。属 教 育 部 直 接 领 导 的 有 3 8 所, 国务 院各部 委领 导 的有 2 6 , 省 、 、 2所 各 市 自治 区领 导管 理 的 4 0所 。隶 属 于 地 方 的 高 等 学 校 , 4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探讨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探讨

【 摘
要】 改革 开放 5 年是我 国高等教 育 大改革 、大发展 的重要 时期 ,探讨和 总结5 年来我 国 高等教 育 发展 O 0
的主要经验 包括 :在意识形 态上 ,不 断解放 思 想, 坚持 用发展 的观点 与时俱 进地认识 高等教育 的属性、价 值和功 能;在体制 机制上 , 坚持 用改革创新 的 办法,不断破 解 高等教 育发展 难题 ;在 发展 理念上 ,追求协 调发展 、可持 续发展 和科 学发展 ;在 发展路 径上 ,采取 重点 突破 ,带动整体 发展 的策略 ,推动 高等教 育整 体 水平和质量提升 ;在 发展过程 中, 坚持 以人 为本 ,维护 高等教 育稳定发展 大局。 【 关键词】改革 开放 ;高等教 育发展 ;高等教 育属性 ;高等教 育体制 ;高等教 育质量
大学 ・ 研究与评价2 D / 0978
H hrdc i sa h Ea a n i eEu 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探讨 0
改革开放3 年 我 国高等教 育发展 的 0 主 要 经验 探讨
梁文明 张存群
( 阳师范学院 衡 湖 南 衡 阳 4 10 ; 北京 大学 2 0 8 北京 10 7 ) 81 0
h y o o m a n o ai n t e l h a o v i ul sa u e eo m n fhih re u ai n t ewa fr f r d i n v to o d a t d s l et ed 伍 c te bo tt e d v l p e to g e d c to ; e n wi n h i h
中图分类号 :G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 14 (0 9 7 0 - 0 5 0 60 3 7 2 0 )0 - 8 0 3 - 8 6 6

改革开放30年之八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之八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5)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

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

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6)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

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7)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8)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高等职业教育30年发展改革的回顾与思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之三

高等职业教育30年发展改革的回顾与思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之三
五 次会 议 提 出 “ 试 办 一 批 花 钱 省 , 效 快 , 收 学 费 , 要 见 可 学 生 尽 可 能 走 读 ,毕 业 生 择 优 录 用 的专 科 学 校 和 职 业 大 学 ” 由此 正 式 诞 生 了 1 , 7所 职 业 大 学 。 职 业 大 学 发 但 展 缓 慢 ,到 1 9 9 6年 ,短 期 职 业 大 学 仅 8 2所 ,占当 年 13 0 2所 高 等 学 校 的 79 ; 校 生 仅 为 9 8 1 ,占 当 .% 在 83 人 年 高 等 学 校 在 校 生 3 2万 人 的 33 。④ 0 .%
18- 19 9 2 9 5年 是 起 步 阶 段 。 其 背 景 是 ,9 8年 17 1 2月 中 国共 产 党 第 十一 届 三 中全 会 ,开 启 了 以经 济 建
设 为 中心 、 面改 革 开 放 的历 史 新 时期 , 民经 济 开 始 全 国
全 面复苏和发展 。国民经济的发展直接带来 了对高级 专 门人 才 的强 烈 需 求 ,而 当 时 的 高 等 教 育 处 于 文 革 后 的 恢 复 时 期 , 源 极 度 匮 乏 , 缓 解 需 求 矛 盾 , 些 中 资 为 一 心 城 市 开 始 试 办 地 方 性 的 职 业 大 学 。这 种 职业 大 学 一 开 始 就 以专 业 设 置 的 灵 活 性 、 养 目标 的技 术 应 用 性 、 培
报 二 O O 九
校 发 展 的 不 二 法 门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是 高 等 教 育 的 一 种 类 型 ,是 职 业 教 育 的高 级 阶段 。它 以就 学 者 已具 备 的高 中 或 相 当 于 高 中 的 文 化 科 学 知 识 水 平 为 基 础 , 以 某 一 特 定 的 职 业 岗 位 ( ) 需 要 的理 论 知识 、 业 技 术 、 门 技 能 为 主 要 群 所 专 专 教 学 内容 , 养 直 接 在 生 产 、 设 、 理 、 务 第 一 线 从 培 建 管 服 事 技 术 应 用 、 营 管 理 、 新 技 术 设 备 运 作 的 高 技 能 人 经 高

波澜壮阔的一页——高等理科教育改革30年回顾与评述

波澜壮阔的一页——高等理科教育改革30年回顾与评述

高等教育是衡 量一个 国家综 合 国力 的重要 指标 ,
而高等 理科 教育则是 评价一 个 国家 高等教 育发 展水 平 的主要依据 。理科是关 于数学 与 自然科学 的基础性 学科 , 是科学创新 的源泉 , 技术革新的温床 。高 等理科 教育是 造就科 学家 的摇篮 , 是经 济发展 、 会进 步 的 社
(c olfE u a o , az o n es y L nh u7 0 0 , as , hn ) S h o d ct n L nh uU i r t, az o 3 0 0 G n u C i o i v i a
Ab ta t sr c :T e a t l e iws h r c s o eoms n ih r e u ain o ce c s too g l a d h ri e rve te p o e s f rfr i hg e d c t f s in e h ru hy n c o
学, 特别是委属 综合大学 的主要问题 。这是新 中国建
l ・ 0
维普资讯
复旦教 育论 坛
20 年第 6 08 卷第 3 期 算 机及 应 用性理科 等 热 门专 业 , 、 、 、 、 、 数 理 化 生 天 地 等基础 学科 受到 冷落 , 情况 十分严 峻 , 它直 接影 响到
理科人才过剩 从 18 9 5年开 始出现 ,初期 是结构 性人才过剩 ,到 8 0年代后期理科毕业 生结构性 过剩
生 ,0世纪 5 2 0年代 初 以苏 联 为蓝本建立 的专 才理科 教育体系 , 又得以延续 , 并且还 有了新发展 。“ 文革”0 1

与数量 过剩 同时出现 。理科毕业 生的分配成 了综合大
维普资讯
复旦教 育论 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改革——中国近30年改革最大的失败社会保险(养老和医疗)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国策,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在综合国力上取得令世界惊奇的骄人成果,但在这上述三大领域的改革,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众人所知,社会保险(养老和医疗)制度尤其是医疗制度的改革是最先被公开批评的失败之举,不须多议;住房制度改革应该说也是很失败的,导致大多数“无产者”无房可居。

所幸我们的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早就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并正在下大力进行修正。

通过经济和行政的举措,在这两项制度改革中的失误和失败会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纠正和完善到位,不会伤及国家的根本。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相对于上述前两项改革的失败给我们国家和民族造成的伤害,教育制度改革的失败就要严重的多,其所带来的危害会影响两代、三代、乃至百年。

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教育改革产业化方针,大的思路是对的,但在具体实施中,尤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为今天的后果埋下“炸弹”,这个“炸弹”迟早会爆炸,今年的世界金融风暴只是将这颗“炸弹”提前引爆。

回顾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批毕业生毕业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高校的本科、研究生教育阶段应该是一个国家相对的精英教育阶段,培养的目标是造就整个国家和社会中的高、中知识阶层的人员,是一个国家的栋梁阶层。

进入这个阶段学习的学生,应该通过高考择优选拔中学阶段的“智、德、体优秀”的学生,尤其是在智力能够适应高等教育,全面完成大学、研究生学业的学生。

而且这个阶段的学费和生活费应该由政府承担或进行补贴,以保证每个学生不管家境贫富都能够完成学业(建议专家去好好研究这个问题)。

可是,回头看看我们国家扩招后、所谓“产业化办学”大环境下的大学,到处都充满“铜臭味”,简直乱了套:大学校长不管教学研为了生存成为“企业家到处”而找钱、商人和企业家为逐利去办大学而成为“大学校长或校董”、教授和讲师们不甘清贫去走穴授课、大学生和研究生们因就业前途渺茫而虚青春年华、社会上各类公费报销且不学无术的在职“硕士生、博士生”到处乱飞,新的“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整个社会显得非常的浮躁。

整个社会如此,高等学府如何能够培养的出优秀的大学生、研究生?将来他们能够担当我们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如何面对未来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世界强手如林的国家竞争。

可能有人会说:“到2005年为止,按照每万人大学生数量的标准来看,美国为520人,加拿大为580人,韩国为571人,而中国仅为120人,中国的大学生和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相去甚远。


对这个观点,我是很有不同意见的。

美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他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约3亿人口的移民国家,集聚着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加拿大也是世界移民国家,也集聚世界各国很多高级人才;韩国是一个弹丸小国,依傍美国的支持成为亚洲四小虎之一,人口不多,工业和科技也比较发达。

这里,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国家经过上百年的积累和世界范围的人才引进,他们集聚的是有绝对质量的人才,而决不是滥竽充数的“人才”。

而我们中国的大学的师资和实力,还没有能力以造就那么多的高质量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因而造就了很多的“南郭先生”,也使得中国高校在世界公信度非常低,认为中国大学生含金量总体较低。

中国每年500-600万的大学生毕业生,有三分之一是有真才实学的就很不错啦,可见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不是“拔苗助长”下造就的大学生的数量来衡量的,必须要有质量,要有积淀、逐步提升,想用一夜之间的扩招扩容去凑人数去赶超世界发达国家,那只是痴人说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