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实例解读
第15课时压强

│ 综合突破 综合突破
例 [2010·广安]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的操作过程如图15-4所示。
图15-4
·浙江教育版
│ 综合突破
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 比较图甲和图乙,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 比较图乙和图丙,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控制变量法 这里所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江教育版
│ 综合突破
图15-5
·浙江教育版
│ 综合突破
(1)由图A、图B、图C得,受力面积相同时,海绵凹陷的深 正 度与压力成________比。 (2)由图B、图D(或图C、图E)得,压力相同时,海绵的凹陷 反 深度与受力面积成________比。 相同 (3)由图A、图E得,海绵在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________ 时(选填“相同”或“不同”),海绵的凹陷深度相同。 (4)综合上述实验可得,海绵的凹陷深度是由单位面积所受 压力的大小决定的,海绵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压力越大,凹陷深 度就越________。所以我们就把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定义为 大 压强。
·浙江教育版
│ 考点聚焦
【针对训练2】 如图15-2所示的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 压强的是 ( C )
A.铁轨下 铺枕木
B.坦克装 有履带
C.刀刃磨 得很薄
D.书包背 带很宽
高中摩擦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

高中摩擦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高中摩擦力教学设计1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打破以往的教学结构,将摩擦力作为一个整体来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别研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学生更全面的从本质上掌握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1、采用“学习即研究”的理念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围绕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
让学习的过程转变为研究的过程,从而实现物理学习的本质。
2、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就地取材的物品来进行小实验,看似简单易操作,但却能带给学生最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采用知识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融于一体,通过实践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猜想与假设、实验与归纳、控制变量法、描点作图法等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已具有一定初中知识背景下,进一步来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一)学情分析1.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并可应用二力平衡进行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2.在初中阶段对摩擦力有定性了解,但不够深入高中阶段加以细化;3.在初中学习电阻时用到过控制变量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
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
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
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机械伤害安全教育培训pptx

03 避免超负荷运行
不得超负荷使用设备,以免对设备造成损坏或引 发安全事故。
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01
02
03
立即停机
在设备出现异常情况或发 生紧急情况时,应立即按 下急停按钮或采取其他紧 急停机措施。
报告相关人员
及时向管理人员或维修人 员报告设备异常情况,以 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维修 和处理。
分类
根据伤害形式,机械伤害可分为挤压伤、撞击伤、切割 伤、擦伤、刺伤等。
危害程度及影响
危害程度
机械伤害可能导致人体组织或器官的损伤,如骨 折、出血、休克等,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影响
机械伤害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还可能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甚至引 发社会问题。
预防措施与重要性
03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行业标准规范介绍及遵守要求
《机械制造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办法》
规定机械制造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基本要求、考核评级办法等。
《机械安全风险评估与实施指南》
指导企业进行机械安全风险评估,降低机械伤害风险。
《机械安全防护装置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设计与制造一…
事故原因调查及责任追究
事故原因调查 直接原因: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
原因,如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等。
间接原因:探讨事故的间接原因,如 管理不善、培训不足等。
责任追究
责任人员:明确事故责任人,包括直 接责任人和间接责任人。
处理措施:根据事故性质和责任人员 的责任大小,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如行政处罚、经济处罚等。
空气的成分

1.污染物的类型
可吸入颗粒物: 烟尘、粉尘 有害气体: 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2)等
各地区的首要污染物不同
2.污染的三大类型
SO2、NO2等 氟利昂等 CO2含量增加
酸雨 臭氧空洞 温室效应
观察与思考 三大空气污染的危害:
影响作 物生长
破坏生 态平衡
危害人 体健康
பைடு நூலகம்
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解读:
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特别是氮气、 氧气及稀有气体的含量几乎不变,这主要是自然界 各种变化相互补偿的结果; 空气中的可变成分是二氧化碳、水蒸气、悬浮 杂质(灰尘)以及一些不定气体。 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 要的,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 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③所选物质应过量,使氧气充分反应
【思考】
2. 上述实验在哪些环节上可能造成误差? 如何避免或减小误差? 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
① 装置气密性差; ② 铜粉量不足; ③ 试管未冷却至室温就开始挤压气球; ④ 气球内的气体未全部挤入注射器内;
……
【思考】
2. 上述实验在哪些环节上可能造成误差? 如何避免或减小误差? 避免或减小上述误差的方法:
⑤根据酒精灯的高度,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⑥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后对准有铜粉的部位 加热
实 验 步 骤
⑦同时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 ⑧停止加热后,待试管冷却至室温,将气球 内的气体全部挤入注射器内。待注射器活塞 稳定后,记录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 具支试管 反应前注 反应后注 反应消耗 的容积 射器中气 射器中气 的氧气体 体体积 体体积 积
文字表达式 磷+氧气 P O2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3《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3《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体的热胀冷缩》是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即气体在受热时膨胀,冷却时收缩的性质。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这一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自己直观的感受。
但是他们对于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可能还没有系统的认识,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如“热胀冷缩”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术语。
四. 教学重难点1.气体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2.相关术语的记忆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生活中的实例教学法等。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讨论和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术语。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瓶、水、温度计、气球等。
2.教学课件:实验过程的图片和视频,生活中的实例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气球在受热时的膨胀现象,引发学生对气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过程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用专业术语描述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5.拓展(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热水袋、热气球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思维导图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课件

思维导图解读——动物细胞
注意! ①滴加0.9%的生理盐水:为了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原形,必须
用0.9%的生理盐水,而不能用清水或浓度高于0.9%的盐水。 ②取材方法要恰当,所取位置要准确:取材时,首先用凉开水漱口,以免 食物残渣影响观察效果。要用消毒牙签的一端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 下,以免刮破口腔内壁,不能在牙龈或牙缝中取材。 ③尽量避免产生气泡:在盖盖玻片时,要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上的 水滴,以45°角轻轻盖下,尽量避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
典型例题
例 2 如图所示,甲和乙是两类不同细胞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 正确的是( B ) A.甲有两种能量转换器 B.乙的液泡不明显 C.甲和乙都有线粒体 D.甲是植物细胞,乙是动物细胞 解 析 由图可知,甲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所以甲为植物细胞;
乙为动物细胞。液泡位于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中没有,故B错误。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解读——练习使用显微镜
重点 1.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光线
反光 镜
遮光 器
通光 孔
标本( 一定 要透 明)
物镜 的透 镜
镜筒
目镜( 再放 大成 虚像)
眼
思维导图解读——练习使用显微镜
重点 2.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 ②转动遮光器,使较大的光圈正对通光孔。 • ③转动反光镜,通过目镜看见明亮的视野。 (3)观察 • ①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物镜,避免压碎玻片。 • ②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眼睛看目镜,直到看到视野
_剩女_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宁鸿“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一、现象描述近几年,“剩女”这个词开始出现在媒体和公众视野,甚至有媒体称:“剩女”时代已经来临,很多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特殊群体。
那么当今社会是不是真的进入“剩女”时代了呢?首先,我们对“剩女”这一新名词做社会学的解释。
在媒体中,通常把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一部分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称为“剩女”,这里面暗含了这样几个因素:第一,大龄未婚;第二,高学历带来的高收入;第三,生活在城市里。
据此界定,我们对“剩女”下一个社会学的定义:城市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大龄未婚(通常指30~44岁)女性。
早在1997年,就有学者预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大城市,尤其是像广州、上海、北京和天津等较现代化的特大城市的大龄女性未婚比例将会出现同香港等城市一样的迅速上升趋势。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大龄女性的未婚比例更高。
(谭琳,1997)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30岁及以上大龄未婚人口为1240多万人,其中30~44岁大龄未婚者为786万人,占未婚人口的63.4%。
其中,男性大龄未婚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约占男性大龄未婚者总数的81.6%;女性大龄未婚人口主要分布在城镇,约占女性大龄未婚者总数的65.2%。
在这些大龄未婚人口中,按文化程度划分,未婚率分布基本上是一种倒正态分布:文盲、半文盲文化程度的未婚率为0.34;小学文化程度的未婚率为0.13;初中文化程度的未婚率为0.53;高中文化程度的未婚率为1.17;中专文化程度的未婚率为1.08;大学专科文化程度的未婚率为3.40;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未婚率为4.56。
文盲、半文盲和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的未婚率都相对偏高。
并且有学者调查表明,女性的未婚率和文化程度成正比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未婚。
(叶文振,林擎国,1998)同1990年调查数据相比,城镇中的大龄未婚女性有上升趋势。
根据2005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分析,从1997年到2005年,30岁到34岁的未婚女性比率激增,尤其是30岁的未婚人口,未婚比例从1.2%增加到3.4%。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本节授课内容为山地的形成,重点涉及三大类山地的成因,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的典型案例,同时在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讲授、演示过程中,现代教学手段的恰当介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课标导航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结合实例和地质构造示意图,学生能够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学生能够以课本为工具演示褶皱的形成,并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3)学生能够运用图4.10“被侵蚀缺失的褶皱”说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4)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 能力目标:(1)通过演示褶皱的形成,学生能够提高动手演示的能力;(2)通过读图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学生能够提高获取地理信息和资料的能力;(3)通过本节活动1和活动3,学生能够增强运用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活动,学生能够增强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并培养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感。
四、教材分析1. 本节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
2. 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
教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
教材还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
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隙式喷发与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种是中心式喷发与火山锥的形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能形成火山锥。
这给学生将来有机会到野外观察火山提供一个基本常识。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挤压工艺特点:
( 1 ).温挤压塑性成形时,毛坯的变形抗力比冷挤压小, 金属塑性成形比冷挤压容易,所需的压力机吨位也较小。 (2).与热挤压工艺比较,由于温挤压毛坯的加热温度 较低,氧化、脱氧的可能性大为减小,因此,温挤压件的 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皆比热挤压件质量明显改善。 (3).由于温挤压前毛坯的加热温度一般不超过再结晶 温度,因此挤压件的力学性能与冷挤压件相当。 (4).温挤压前或工序之间不需要进行软化退火工序。 这不仅可以减少工序数,而且还为连续自动化生产创造了 有利条件。 ( 5 ).冷挤压塑性成形可以采用加大变形量的挤压工艺, 可以顺利成形一些非轴对称异形件。这就大大地扩大了挤 压技术的使用范围。
综上所述,初定方案二。
第二部分: 模具设计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挤压件的设计
在拿到零件后,应先制订出挤压件图。挤压件图就是适 合于冷挤压的零件的图形。它是根据成品零件图,考虑到挤 压工艺性和机械加工的工艺要求,进行设计的。 由于该零件的轴部带有4个连续阶梯,在挤压时很难一 次成形,所以必须对轴部进行简化,改为两个阶梯;凸轮部 分必须在温挤压时一次成形,直接达到零件图尺寸,所以精 度要求较高。
偏心轴的冷温复合挤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Combined Cold - Warm Extrusion Technology and Die Design of Eccentric Shafts
1. 温挤压工艺简介
温挤压成形技术是近年来在冷挤压塑性成形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一种少无切削新工艺,又称温热挤压。它与冷、 热挤压不同,挤压前已对毛坯进行加热,但其加热温度通 常认为是在室温以上、再结晶温度以下的温度范围内。对 温挤压的温度范围目前还没有一个严格的规定。有时把变 温前将毛坯加热,变形后具有冷作硬化的变形,称为温变 形。或者,将加热温度低于热锻终锻温度的变形,称为温 变形。 从金属学观点来看,区分冷、热加工可根据金属塑性 变形后有无加工硬化现象存在来决定似乎更合理些。在金 属塑性变形后存在加工硬化现象这个过程称为冷变形及温 变形。
冷镦力F = 649~670kN ,考虑安全系数,选设备:开式 双柱可倾压力机 J23-100。
3).退火:
860°C
对于40Cr来说,其退火工艺 为加热至860℃,保温14小时,再 随炉冷却至300℃后空冷,处理后 硬度为 HBS150~163。 4).表面处理:磷化处理 5).润滑:皂化 6).冷挤压预成形: 用冷挤压工艺将毛坯挤压至 如左图形状。 冷挤压力:F = 1193.3KN
温度
300°C 14h 时间
因为液压机在任何行程位置都能产生公称压力, 所以考虑安全系数选用设备:四柱万能液压机 Y32200。
7).温挤压前润滑:水剂石墨 8).加热: 40Cr的温塑性变形温度通常在600℃~800℃之间,高于 800℃时工件的氧化变得剧烈,低于600℃时工件的变形抗力迅 速增大。由于工件的变形程度较大,故将温挤压温度定在 750℃,在这温度下40Cr的变形抗力为常温下的15%,氧化极 微。考虑到加热温度的波动,将温挤压温度定为750℃±20℃。
2. 零件分析
偏心轴是重要的传动零件。在工作时承受巨大的冲击载荷,而且零 件的工作环境恶劣、多粉尘,零件易磨损。采用温塑性成形工艺,可 以提高工件精度,降低材料消耗,减少或部分取消机械加工。 偏心轴由头部、盘部、杆部三部分组成,为非对称结构零件。杆 部细长,杆部与头部偏心布置,盘部的截面是非轴对称截面。从零件 结构上看,头部和杆部形状细长而狭窄,其长度明显大于其他尺寸。 由于零件各个截面积差较大,故可考虑采用挤压工艺。 该零件选用的材料为40Cr,此钢的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比相应的 碳素钢高20%,并具有良好的淬透性,良好的切削加工性能。
加热装置采用2500Hz、100kw的中频感应加热炉。
9).温挤压成形: 在冷挤压基础上将零件头部的小凸杆和 凸轮温挤压成形,如左图所示: 温挤压力: F = 1526.5KN
考虑安全系数选挤压设备:四柱万能液 压机Y32-200。
10).车加工: 塑性成形后,由于挤压机械加工精度及零件尺寸公差无法 达到图纸要求,部分尺寸需要进行切削加工至零件尺寸。
3. 模具结构设计
(1). 预应力圈组合凹模:
为了解决凹模的横向裂纹, 生产中采用横向或纵向剖分的 凹模结构;为了提高凹模的强 度,防止纵向裂纹产生,生产 中普遍使用预应力组合凹模。 所谓预应力组合凹模,就是利 用过盈配合,用一个或两个预 应力圈将凹模紧套起来而制成 的多层凹模结构。 由于组合凹模中的内凹模与预应力圈采用过盈配合,压入后 两者的接触面产生接触预应力。因此,组合凹模挤压时,内凹模 所产生的切向拉应力就被抵消而减小,而预应力圈上所产生的切 向拉应力被叠加而增加。这样,内凹模与预应力圈的切向应力趋 于相同。如果组合凹模预应力圈的尺寸选择得适当,其过盈量也
2. 工艺参数计算
1).下料: 坯料规格为Φ24×35mm,使用剪切模下料。
坯料重量为123.8g。
剪切力Q=588.1KN ,剪切设备:开式双柱可倾压力机 JB23-63。 2).镦粗: 用剪切模制备坯料时,剪断的坯料端面比较粗糙,端面与 中心轴线不能保持垂直,有一定的斜度。因此坯料在剪切后, 一般用镦平模将坯料端面压平后再进行挤压。 镦粗后坯料规格为Φ27.8×26.1mm。
3. 工艺方案分析
方案1: 采用温挤压成形工艺将该零件一次成形。由于 该零件变形程度较大,故可考虑采用温挤压工艺。 而且一次成形减少了零件制造工序,降低了生产成 本。
表面处理
润滑
加热
方案2:
在挤压件最终成形前加入一道预成形工序,即先 使偏心轴下部的台阶成形,由于该道工序中零件变形 程度不大,故采用冷挤压成形,简化模具制造和实际 生产时的步骤。此后,采用温挤压工艺成形零件变形 程度较大的凸轮部分和其上的直径8mm小台阶。
退火 表面处理
润滑
表面处理
润滑
加热
比较:
以上两种方案各有所长,方案一制造工序少, 模具制造成本低,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该零件的 凸轮部分变形程度过大,且制造精度很高,要求一 次成形而不需进行后道加工,导致挤压力增大,毛 坯无法完全充填型腔,零件很有可能报废。同时在 工作中零件会与模具型腔内壁剧烈摩擦,产生的力 有可能使模具报废。方案二尽管增加了一套模具, 制造成本比方案一高很多,但因为加入了预成形工 序,使挤压时零件的变形程度降低,挤压力也减少 了很多,因此保证了零件质量,比方案一更适于实 际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