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印篆刻作品集锦欣赏(2.5X2.5)-推荐下载

合集下载

非遗系列传统文化 主题班会 中国篆刻 课件(共20张PPT).ppt

非遗系列传统文化 主题班会 中国篆刻 课件(共20张PPT).ppt

技法

篆法、章法和刀法是构成篆刻艺术的主要条件。明代朱简在《印章要论》中说:印先字,字先章;章则具意,字则具笔。刀法者,所以传笔法者也。所以篆刻要成为一件艺术品,三者必须具备,而篆法、章法和刀法,相互有密切关系,形成一件艺术品的整体。
史册格篆刻

“史册格篆刻”,是在基于秦汉及明清等篆刻印章传统形制、技法与风格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增加装饰效果:将文字置于(由两条竖线为一组的)条形格框之中,同时不改变所取印材(篆刻石料或其它材料)印面的面积和态状,条框以外空余部分保留或挖除,即出现古代史册竹简木犊之形象,——在增加装饰性的同时,保留中国篆刻古朴自然和文雅精致等传统气象与意蕴。因此称为“史册格篆刻”,其将内容 “载入史册” 的独特创意,任人寻味;而其史无前例的外观效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篆刻的形制,具有强烈的个性 和独特的风格,是中国篆刻艺术延续过程中的一次发展和进步
宋、元的很多私印,出自文人之手,很有艺术性。宋代朱记印和元代花押印,非常富有特色,它以用隶书、楷书入印,是后世篆刻家普遍重视的印章范体
清代初期篆刻以程邃最为出色,他篆刻能“力变文(彭)、何(震)旧习”,富有创造性。他的白文印师法汉印,厚重凝练;朱文印喜用大篆,离奇错落,奠定了皖派的基础
清代中叶篆刻艺术进入兴盛时期,高凤翰、汪士慎、巴慰祖、董洵、胡唐等人的篆刻都能自出新意和富有个性。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当属丁敬和邓石如。借古开今,成为浙派的开创者
溯源

篆刻艺术(刻刀的刀法)与书法艺术(毛笔的笔法)一样,经历了一个由实用艺术转化为纯表现性艺术的历史过程。依据史料所知,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大多属于战国时期。古玺分官、私两类,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古玺是由专门工匠制作,或凿或铸,玺文精细,章法生动。玺文分朱文和白文两种,其特征是:朱文玺边栏宽阔,白文玺有界格。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各种异形

汉印精华总汇(收藏吧!转起来!)

汉印精华总汇(收藏吧!转起来!)

汉印精华总汇(收藏吧!转起来!)汉官印,汉代是印章艺术发展成熟的鼎盛时期。

其影响深远,经久不衰,至今依然是篆刻家们所追摹的典范。

汉官印分铸印、凿印两种,一般文官多用铸印,军中在急需时的“急就章”颁发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则采用凿制,印文以白文居多,书体是由小篆演变而来的“缪篆”,这是一种从篆书向隶书过渡的文字,结体方中寓圆,按六书稍作增减,改小篆之形式,不改小篆之笔法,近隶书体势,而不用隶书之磔法。

一变秦印之柔媚为苍劲有力。

汉官印总体艺术风格浑厚古朴,外拙内巧,端庄凝重,平正自然,落落大方。

但亦不乏粗放雄伟,瘦劲峻峭和奇崛苍茂一路风格的,正是它的多姿多彩,使印章艺术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汉印对篆刻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清陈鸿寿曾说:“初学治印,以汉人为宗,心摹手追,必求神似,才能使印章成为上品。

”汉官印中匀整朴茂一路的白文印最具代表性。

其中满白文印,如“东郡守丞”、“巧工司马”等,苍劲浑朴,笔画自然得天趣,紧处密不透风,疏处宽可走马,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给后世篆刻家很大启发。

汉印的风格大方浑厚,朴拙天成。

它方中寓圆而刚柔相济;粗细相同而疏密得当;拙中寓巧而自然舒展;增减笔画而不脱离六义;挪让屈伸而巧拙天成;轻重疏密而虚实呼应;朱白相间而增添新趣。

这些,都是篆刻艺术形式美的深化,造成了多变而又统一含蓄的美,其风味平淡、醇醪,久而不失其味,是篆刻艺术史上的全盛时期,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

汉代官印存世数量较大。

西汉早期,官印与秦代有相似之处,很多仍存田字格。

大约在惠帝后逐渐定型,呈现出素面无格,无边框,仅用篆书阴刻,字体匀称方正的特征。

形制以正方形为主,边长在2~3厘米之间,即所谓“方寸之印”。

汉代也发现相当数量的“半通印”,大小为正方形的一半。

以印文看,半通印除地方低级吏员的职名之外,多为官府机构名称,如“器府”、“马府”、“仓印”、“库印”、“少内”、“保虎圈”等。

文献中曾记载汉代将官印的铭文从四字改为五字,不称“印”而称“章”。

汉印篆刻作品集锦欣赏(2.5X2.5)

汉印篆刻作品集锦欣赏(2.5X2.5)

经典汉印作品欣赏
本作者今收集汉印60余枚(共80方,有少量重复),较大方印边长为3cm,较小方印边长为2cm(下载后可自行调整)打印后即可用卸甲油上石,上石后与原印一模一样,方便大家练习
本图稿由作者收集而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第3-5页有附印30余方)
张久私印阿阳长印渭成令印
吕敞私印巧工司马平安之印
王宏私印骑司马印郑千秋
石易之印易字中间多一横上官建印张君宪印
赵遂之印
未央厩丞张私印寿
汉倭奴国王司马敞印广陵王玺(经典汉玉印)
巍霸巍嫽
军仓令印关内侯印
25。

汉印精品赏析

汉印精品赏析

汉印精品赏析
哎,说起这汉印啊,那可真是咱们中国篆刻艺术里头的一块瑰宝噻。

你看那些个汉印精品,简直是精妙绝伦,晓得啵?
就说那方“将军印”嘛,刀法雄浑,线条苍劲有力,一眼望过去,就感觉到一股子威武霸气扑面而来,就跟那古代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一样一样的。

还有那种白文印,布局匀称,字法自然流畅,印面上头每一个字都像是活的一样,在动,在跳,真的是活灵活现嘞。

再瞅瞅那些朱文印,哎呀,那更是不得了。

笔画细如发丝,却又刚劲有力,仿佛是用最柔软的笔写出了最坚硬的字。

印面看上去清清爽爽,透着一股子雅致劲儿,就像是文人墨客书斋里头摆的那盆兰花,幽香四溢,沁人心脾。

汉印里头,还有些个肖形印,刻的是些龙凤麒麟、山水花鸟,那手艺,真的是没得说。

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就像是画儿一样印在了石头上,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伸手去摸一摸,感受一下那石头上的温度,和那千百年前匠人的心血。

总的来说,这汉印精品啊,真的是咱们中华文化的瑰宝。

每一方印,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故事,让人看了就心生敬畏,感慨万千。

要是你有机会亲眼看到这些精品,那可真的是三生有幸,一定要好好欣赏,细细品味,莫要辜负了这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艺术精华哟。

汉印高清大图欣赏

汉印高清大图欣赏

汉印高清大图欣赏
如果你是一位篆刻爱好者的话,你可能一直在疑惑一件事情,为什么你刻的战汉风格印章没有战汉的味道?为什么只有其形而没有其神?
多看看下面的图片和图下的注释慢慢就明白了
战国玉印
▲战国信城医
印章材质为碧玉(岫岩河磨玉)用砣机勾砣加解玉砂碾成
▲战国陈顺
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玉
局部有黑色水银沁和牛毛纹砣机+勾砣
▲战国襄平君
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玉
局部有黄色土沁和白色水沁用解玉砂碾成
秦玉印
▲秦姚歇
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白玉局部有黄色土沁和水沁用解玉砂碾成
▲秦范武
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青玉应出自水坑,遍布水沁用砣机平砣加解玉砂碾成
▲秦丁布
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白玉有轻微土沁和水沁
用玛瑙质昆吾刀刻划而成
▲秦王猷私印
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白玉用砣机勾砣加解玉砂碾成
▲秦欣玺
印章材质不详用砣机勾砣碾成
▲秦张頛
印章材质为岫岩河磨玉(花岫)用砣机勾砣加解玉砂碾成
汉代玉印
▲汉代长乐万岁大利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玉(局部有铁沁)
▲汉代程竈(鸟虫篆)
印章材质为岫岩河磨玉(花岫)
▲汉代审勃(鸟虫篆)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白玉
▲汉代范亚夫
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白玉。

历代篆刻作品欣赏

历代篆刻作品欣赏

历代篆刻作品欣赏⽢旸字旭,旭甫,号寅东,秣陵(今江苏南京)⼈,明代万历年间著名篆刻家,以铁笔隐居鸡笼⼭下(今南京鸡鸣寺⼀带),⽢旸篆书颇负盛名,精于刻印,尤好秦汉玺印。

⾃云:“余世家居秣陵,⾃⼤⽗相传⽽下,先后相承,皆好古者,乃先⼈暨伯考宦游海内,⼜殚⼼求索,仅得古印章若⼲计,⽽余⼜性癖,喜欢篆⾪六书。

嗜镌锼,每有佳处,辄勒之⾦⽯,乃谬谓古⼈之不多让也。

”为求秦汉传统真谛,见《印薮》等⾏世的⽊刻本,多有失真,遂以⾦⽯铜⽟摹刻,废寝忘⾷,历时七年,得印1700余万,辑成集古印谱《印正》,刊⾏于世。

如此严谨的治学态度,如此苦⼼经营七载摹刻古印,实为历代篆刻家所没有。

功夫不负苦⼼⼈,⽢旸练就的⼀⼿⾼超的摹印本领,为其篆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印风虽受到⽂彭、何震的影响,但由于⽆⼈可敌的秦汉古印功底,使印作更得汉印神髓。

⽩⽂印线条较何震秀润⽼练,朱⽂仍汉⼀路,线条劲键,有刚切铜铸之美,朱⽂仿元朱⽂、篆法、章法、⼑法精到,已⾮⽂、何所及。

在他所处的那种时代,⽢旸能刻出这等功⼒不凡的朱⽂印,实在是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1.gif (8013 字节)梁⼠升印曾鲸之印3.gif (4018 字节)朱完之印4.gif (7939 字节)龙骧之印5.gif (5030 字节)波⾂6.gif (4751 字节)吴鸣皋印7.gif (3636 字节)程国宝印⽢旸私印胡正⾔(1584--1674)字⽈从,号⼗⽵斋主,默庵⽼⼈。

安徽休宁⼈,久居南京,明亡前曾官武英殿中书舍⼈。

参加“复社”,交游甚⼴。

明亡后,闭门谢交,以⽰不屈之节。

他是明末清初艺坛上博学多才的艺术家,善画⼭⽔、⼈物、花卉,真、草、⾪、篆各体俱精,⼜长于篆刻,并擅制墨、印笺纸等。

所辑《⼗⽵斋画谱》、《⼗⽵斋笺谱》,均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

胡正⾔篆刻主要受何震印风的影响,亦从古印中汲取养份。

他取法何震平实⼀路,并参⼰意,有⾃⼰⾯⽬。

豪放虽不及何雪渔,但⼑法圆润,不激不厉,平正⼯稳,⽓息纯朴,具有⾃然和谐之美。

各种风格的汉印欣赏

各种风格的汉印欣赏

各种风格的汉印欣赏汉印是印史上的一座高峰。

人们比之唐诗宋词。

汉代的印章风格呈现多种风貌。

宫印、私印、肖形印都很有特色。

印文书体方面,秦小篆、摹印篆、鸟虫篆、缪篆,百花齐放;印面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方形、圆形、矩形、三圆连珠、四圆连珠、双套印、三套印,应有尽有。

1 汉宫印欣赏汉代的官印等级划分很细,上层宫印为金印,官小一点的,则为银印或铜印。

汉宫印与秦宫印的区分,突出地表现在对“田”字界格的省略。

汉宫印,初期一般4字,武帝后,以5字印文为特征。

印文书体采取汉缪篆。

如“陶馆家丞”“渭城令印”。

这两方印都代表汉印平正、拙朴、浑厚的气象与特点。

“馆陶家丞”是汉文帝时馆陶公主的家丞用印,4字的排列撑满了印面,显得饱满、浑厚。

线条圆劲厚实,气息流转,中间没有“田”字界格,文字采用从右到左的排法,平整之中有庄严堂皇的气象。

“渭成令印”虽然也是平整均匀的章法,在刀法上与“馆陶家丞”并不一样。

“渭”字三点水的上点均处理成上翘的弯脚,“印”的上部亦有此法,还有“成”的“戈”部也是,这些细小的变化都有打破平板的作用。

该方折的地方,碑版的雄强十分明显。

整方印,气格上还是宏大、浑厚的。

“校尉之印章”是典型的汉官印。

5个字,“章”字独占两字的位置,文字排满了印面。

字体是成熟的缪篆――方拙的隶化篆书,方笔多,结字也方正,但凿刻很精致,线条中有轻重提顿的节奏,不仅无边框和界格,而且“尉”“章”的边缘已有破残,造成内外的气息相通。

印面很完美。

2 将军印欣赏“将军印”流行于汉魏晋南北朝,实际上也是宫印的一种。

由于南北朝时官印的性质发生了某些变化,滥授官印,使得官印凿刻也更为急就草率。

军中宫职往往急于任命,印信大多仓促凿成,故别称“急就章”。

将军印一般不称“印”,而称“章”。

“将军印”的特点是大多数出自凿刻,而与汉宫印的翻铸不同;其次,印文的书写错别字现象日趋严重;再次,印体加大,以z7―3厘米为习见。

如:“凌江将军章”。

这方印有明显的刻的痕迹。

篆刻技法大全

篆刻技法大全
│ │ 第八堂 刀法下 01刚柔工放.mp4 532.70 MB
│ │ 第八堂 刀法下 02古朴典雅.mp4 327.89 MB
│ │ 第八堂 刀法下 03印从书出.mp4 583.32 MB
│ │ 第八堂 刀法下 目录 .mp4 17.27 MB
│ ├─09 (0 folders, 4 files, 1.71 GB, 1.71 GB in total.)
│ │ 第三堂 字法上02入印文字.rmvb 163.38 MB
│ │ 第三堂 字法上03印外求印.rmvb 146.02 MB
│ ├─04 (0 folders, 4 files, 1.24 GB, 1.24 GB in total.)
│ │ 第四堂 字法下 01篆字法则.mp4 398.73 MB
│ 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作品 荣宝斋版.pdf 35.81 MB
│ 全国第二届篆书展.pdf 25.86 MB
│ 日本藏书印鉴.pdf 16.51 MB
│ 山东新出土古玺印.pdf 24.30 MB
│ 上海博物馆藏古代封泥之一战国封泥.pdf 5.74 MB
│ 上海博物馆藏印选.pdf 8.05 MB
│ 第2讲篆刻概述(下).mpg 605.53 MB
│ 第30讲熊伯齐篆刻作品自解(三).mpg 598.16 MB
│ 第31讲熊伯齐篆刻作品自解(四).mpg 488.49 MB
│ 第32讲刀法与残破(上).mpg 650.74 MB
│ 第33讲刀法与残破(下).mpg 658.55 MB
│ │ 第六堂 章法下 01虞山派章法.mp4 648.02 MB
│ │ 第六堂 章法下 02章法分析1.mp4 124.99 M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汉印作品欣赏
本作者今收集汉印60余枚(共80方,有少量重复),较大方印边长为3cm,较小方印边长为2cm(下载后可自行调整)打印后即可用卸甲油上石,上石后与原印一模一样,方便大家练习
本图稿由作者收集而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第3-5页有附印30余方)
张久私印阿阳长印渭成令印
吕敞私印巧工司马平安之印
王宏私印骑司马印郑千秋
石易之印易字中间多一横上官建印张君宪印
赵遂之印
未央厩丞张私印寿
汉倭奴国王司马敞印广陵王玺(经典汉玉印)
巍霸巍嫽
军仓令印关内侯印
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