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兰市雨洪管理策略与实践探析
暴雨洪水灾害防治策略创新实践

暴雨洪水灾害防治策略创新实践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发的暴雨洪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和减少暴雨洪水灾害的损失,各国一直在不断创新和探索防治策略。
本文将重点介绍暴雨洪水灾害防治策略的创新实践,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一、提前预警与应急响应暴雨洪水灾害的预测和预警在防治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系统,准确预测降水量和洪水发生的时间、地点,可以提前采取应急措施,切实降低灾害的风险和损失。
一些国家开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对气象数据进行全面挖掘和分析,更精准地预测洪灾的发生可能性。
此外,还可通过建立早期警报系统,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提高民众的警觉性和应对能力。
预警工作的改进和创新能够为暴雨洪水灾害的防治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二、综合治理与水资源管理暴雨洪水灾害的防治需要综合治理的思路和措施。
首先,要根据具体地区的地理环境,合理规划城市和农村的用地结构,减少对自然河流和湿地的破坏,保持水系和水生态的完整性。
其次,通过建设排水系统,合理设计雨水河道和河流的横断面,提高排水能力和洪水承载能力。
同时,注重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在洪水期间合理调度水库水位,以减轻下游的洪水压力。
此外,还应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为暴雨洪水灾害的防治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三、社会参与与应急救援暴雨洪水灾害的防治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广大社会民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政府应该加强与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合作,建立起紧密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
同时,对于容易发生洪水的地区,可以通过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
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机制,提前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和措施,准备应对不同级别的洪水灾害。
社会组织、志愿者和部分专业队伍也应纳入应急救援体系,共同参与到洪水灾害的抢险救援工作中去。
四、科技创新与智能防控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可以更好地应对和减轻暴雨洪水灾害的影响。
国外雨洪管理经验

美国雨洪管理技术美国雨洪管理体系——LID,低冲击开发模式1、模拟自然的雨水管理过程模拟自然界雨水蒸发、渗透、径流过程,通过一系列容纳、溢流、分流以及渗透和排放系统的综合作用来对城市雨水进行模拟自然的雨水管理;2、建立雨水分流器是分流系统的第一个部分。
收集的雨水一部分排放到下游、一部分收集在水处理系统中;3、创造截留系统是分流系统的第二个部分。
创造若干个收集区域来对雨水径流截留(植物屋顶、生物容纳池、喷灌收集箱等);4、设计渗透和排放路径模拟自然界雨水渗透和排放过程,布局雨水排放路径,讲多余的雨水从容纳设施中留出,并分流成若干个渗透和排放部分;5、艺术设计把雨水管理每个过程作为城市景观(下沉花园、雨水花园、屋顶花园等),让市民体会和欣赏每个过程俄勒冈州波特兰市项目东方银行大厦俄勒冈州会议中心背景1、大型建筑、22253平方米屋顶2、持续九个月的大雨3、超负荷的旧城市下水管网结果1、增加雨洪下渗时间和数量2、减缓雨水对建筑外立面墙体冲刷3、景观艺术性、展示当地材料特色三大体系1、叠水体系一系列浅滩、小瀑布、串联水池构成每个水池有0.46米的高差整个体系长969米,宽1.8米2、石材体系水渠底部——青灰色石板水渠边缘——鹅卵石水渠墙面——玄武岩3、植物体系镶嵌于整个体系吸收污染物、防冲刷等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Ray and Maria Stata中心户外截留池1、下凹绿地2、截留来自左右两侧的屋顶雨水3、渗透、过滤、净化水质住宅小区设计(奥克兰)——基于LID技术德国雨洪管理技术主要技术系统1、屋面雨水集蓄利用系统2、雨水屋顶花园利用系统3、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4、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1、屋面雨水集蓄利用系统集雨面:以屋顶为主屋顶材料:瓦质屋面、水泥混凝土屋面系统利用:家庭、公共和工业等非饮用水(浇灌、冲厕、洗衣、冷却循环等中水系统)主要技术系统2、雨水屋顶花园利用系统削减城市暴雨径流量、控制非点源污染和美化城市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可作为雨水集蓄利用的预处理措施。
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研究——以美国绿色街道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5.1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2-0027-06 收稿日期 2023-04-10摘 要 城市建成区不透水表面加剧了城市内涝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作为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类型之一的绿色街道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高效手段,也是美国近年来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点方向。
绿色街道还具有提升城市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效益。
波特兰、纽约市和芝加哥很早便开始探索建设绿色街道,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建设模式和管理机制。
该文分析和归纳了三座城市绿色街道在布局形式、植物配置和管理维护方面的经验与不足,以期为我国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微更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色街道 城市雨洪 微更新Abstract The impermeable surface of urban built-up areas has exacerbate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urban waterlogging and water pollution. As one of the types of 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 green street is an efficient means to solve such problems, and it is also the key direction of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recent years. Green street also can help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cities. Portland, New York City and Chicago started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streets a long time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reen street, Urban stormwater, Micro-renewalUrban 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 Case Studies of Green Streets from Portland,New York, and Chicago徐少琦 | Xu Shaoqi 陈静 | Chen Jing快速城镇化不断挤压自然空间、削弱城市的生态基底,而全球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恶化城市生态环境,频繁的城市内涝和水体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国外雨水利用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国外雨水利用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周强建
【期刊名称】《四川水泥》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雨水的处置是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然而由于起步比较晚,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因此需要学习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本文从技术以及政策等方面对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的雨水处置情况进行了介绍,以期能对我国的雨水处置领域的研究应用及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启发。
【总页数】1页(P249-249)
【作者】周强建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4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借鉴国外经验提高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率
2.国外雨洪管理技术实践对北方海绵城市建设启示——以沈阳雨水利用综合规划为例
3.国外城市雨水利用财政支持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4.国外银行业自律管理模式经验对我国外汇业务自律机制的启示及借鉴
5.国外空间核动力源安全管理机制探析及其启示——基于国外政府层面的相关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习经验中的水利工程抗洪与减灾管理方法

实习经验中的水利工程抗洪与减灾管理方法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洪灾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作为一个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实习中我有幸参与了一些抗洪与减灾管理的工作。
通过这些实践经验,我深刻认识到了水利工程在抗洪与减灾中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一些方法与经验,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实习中学到的水利工程抗洪与减灾管理的方法。
首先,在抗洪与减灾管理中,预测与预警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根据历史洪灾数据和气象预报,我们可以利用数学模型来预测洪水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在实习中,我参与了编制洪水预警方案的工作。
我们通过收集历史洪水数据和研究降雨量、水位等指标的关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洪水预测模型。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能够提前几天甚至几小时预测洪水的发生,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其次,在水利工程抗洪与减灾管理中,防洪工程的建设和维护至关重要。
在实习中,我参与了一座大型水库的巡查工作。
我们每天都会巡查水库的各项设施,包括溢洪道、泄洪孔等。
通过定期巡查,我们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确保防洪工程的正常运行。
此外,我们还会定期进行清淤工作,保证水库的蓄水能力。
通过这些工作,我们能够有效地减少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另外,在水利工程抗洪与减灾管理中,合理的水资源调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习中,我参与了一次水库的调度工作。
根据降雨情况和下游需水情况,我们制定了一套合理的水库调度方案。
通过调整放水量和蓄水量,我们能够在保证下游供水的同时,尽量减少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这种水资源调度的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在水利工程抗洪与减灾管理中,社会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习中,我参与了一次抗洪演练活动。
我们组织了一些志愿者和当地居民参与演练,让他们了解洪水的危害和应对方法。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提高了居民的防洪意识,并且让他们了解到了水利工程在抗洪与减灾中的作用。
这种社会参与的方法可以增强公众的抗洪与减灾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国外雨洪管理发展及对我国启示

国外雨洪管理发展及对我国启示摘要:发达国家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和技术都领先于我国,通过研究发达国家雨洪管理发展历程,对我国城市雨洪管理进一步发展有极强的指导借鉴意义。
关键词:雨洪管理雨水利用雨水收集引言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但由于相应的雨洪管理理念和技术落后,所以雨季城市内涝频发,比较典型如北京“7·21”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领先于我国,经历过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随之而来的雨洪问题。
研究国外雨洪管理发展历程,是我国雨洪管理进一步发展必不可少的,对我国有着极强的借鉴指导意义。
1、国外研究发展状况雨水资源利用是一项被广泛应用的传统技术。
在一些发达国家,雨水被认为是一种被消费的水,也就是说雨水不是废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发展较早,因此雨水利用的起步较早,也较为完善。
日本水资源缺乏,雨量充沛,所以非常重视雨水的收集利用,相关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建了形式多样的滞洪和积蓄雨水的蓄洪池,将积蓄的雨水用作喷洒路面、绿地灌溉等,当作城市杂用水使用。
这些设施大多建在地下,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而建在地上的也尽可能满足多种用途,比如在调洪池内修建运动场,雨季来临可来蓄洪,平时可作为运动场使用。
1992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第二代城市排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改建大型公共建筑物必须设置雨水下渗设施。
近年来,包括渗井、渗沟、渗池等各种雨水入渗设施在日本迅速发展,这些设施占地面积小,可因地制宜的修在楼前屋后,将地面径流就地入渗地下,在控制径流汇集、减少洪峰流量的同时,使地下水得到补给,使遭到破坏的水环境得以恢复,同时也起到阻止地面沉降的作用[2,3]。
美国80年代中期就已编制了大量雨洪管理总体规划。
在有效的总体规划帮助下,越来越多的美国城市雨洪问题在相邻的区域内或流域尺度被缓解或避免,因此,由水量导致的城市雨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随后美国雨洪管理的目标开始转向水质管理。
城市街道雨水的管理与利用_美国波特兰市_绿色街道_改造设计_陶一舟

雨水从道路侧石的缺口流入绿化种植区
2007.6 仲夏版
Garden 园林
23
用于向居民介绍植物品种的解说牌
区能处理 2 5 年一遇的暴雨迳流量 8 5 % 的雨水。 植物是这个生态雨水管理系统 的关键要素。设计所选定的植物基 本上都是乡土品种,如俄勒冈葡 萄、肾蕨、灯心草、蓝燕麦草、大 叶黄杨、莎草等,这些品种养护成 本低廉而且非常适应当地的生长环
者络绎不绝。 N
鸢尾等各种植物营造的植物景观
卵石堆成的小石坝用于减缓和滞留雨水
街道”改造热潮,世界各地的参观 境。栽种在种植池内、产自当地的 灯心草在雨水管理上起到举足轻重 的作用。其挺拔的外形能有效减缓 雨水流速和吸附污染物质,强劲的 根系可以大量吸收水分。虽然这些 植物都是低矮的常绿品种,但由于 其不同的色彩和质感,也使得植物 景观富于变化。每当春季到来,种
文 / 陶一舟
——美国波特兰市“绿色街道”改造设计
通过 “绿色街道” 项目的改造, 街道雨水迳流就地用于景观绿化, 而不需通过城市的雨水管道系统排 放。整个设计的精彩之处在于两个 看似平常的植物种植池。降雨时, 汇水面积达1.44平方公里的雨水迳 流,沿着道路汇集到道路两侧两个 2 米宽、15 米长的种植区,并通过 在路沿侧石设计的 4 5 厘米宽的入 口流入种植区。当雨水流入种植 区,池内土壤渗水速度为每小时 7.6 厘米,当池内的水深达到 17.8 厘米,种植区内的植物和土壤吸收 水分达到容量极限。该种植池单元 将无法继续收集雨水,多余的雨水 将从卵石垒起的小水坝流入第二个 种植单元, 以此类推到第四个种植 单元。当第四个种植单元也达到 饱和时,多余的雨水将流入现有 的城市雨水排放系统。由于有了 这样的绿化种植区,该街区几乎 全年的雨水迳流,大约 8500 立方 米,都可以通过色街道”改造项目平面详图,说 明雨水管理流程
美国城市雨洪管理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美国雨洪管理实践对中国“海绵城市”的借鉴!

美国城市雨洪管理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美国雨洪管理实践对中国“海绵城市”的借鉴!美国城市雨洪管理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摘要:城市雨洪管理的概念近几年正逐渐受到国内关注。
而国内对雨水进行控制与利用的认识尚处于初始阶段,仍需在理念、法制、管理、技术等诸多方面逐步完善。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借鉴国外雨洪管理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显得十分必要。
文章通过对美国城市雨洪管理发展历史进行回顾,总结其历史规律、自身特点、经验教训等,并针对国内实际情况给出相关建议。
作者: 张丹明,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1 引言雨洪管理(Stormwater Management)作为一个由国外引入的概念,包括城市防洪排涝、降雨径流面源污染控制和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几个主要方面。
具体内涵可理解为:在法律、政策、经济等条件的保障或约束下,通过规划、设计、工程、管理等途径来减少或消除城市降水径流过程中潜在的城市内涝、下游洪水、河道侵蚀、面源污染等问题,以及在特定条件下对雨水进行收集与利用的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方式。
国内对雨水进行管理的认识提出虽然相对较晚,但近几年关注度正逐渐上升,有关这方面发表的文章也逐渐增多,其中包括对雨洪管理理念的介绍与阐述,方法、技术体系方面的综述,以及对具体案例或示范项目的介绍等。
我国660 个城市中有400 多个处于缺水状态,而大多数城市也面临着防洪排涝的问题,因此雨洪管理理念的引入与发展对解决我国的城市水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而对于仍处在发展初期的中国城市雨洪管理而言,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鉴于以上原因,文章在对美国城市雨洪管理发展历史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对其可借鉴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并针对国内现状提出建议,为国内城市雨洪管理的发展提供参考。
2 美国雨洪管理发展历程美国城市雨洪管理的发展历程在时间上总体上可划分为市政卫生工程、水量调控、水质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四个主要时期,而每个时期还可细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宽度 × 溢流口高度 渗滤种植池 植草沟 街道停车带 人行道绿带 街旁袖珍公园 停车场绿带 乔木 灌木 草本 入流口 溢流口 引流槽 拦截坝 缓和边坡
东北 600 大街
2 100×200
●
●
●● ●
●
●
●
2 100×200
●
●
格鲁街道
3 000×220
●
●
●●
●
●
●
●●
●
1 200×150
●
12 号大道和克雷街
●
●
●●
●
东北西斯基尤街
2 100×150
●
●●
●
●
河东停车场
3 500×400
●
●
●
●●
●
●
表 2 波特兰市建筑单体雨洪管理设施景观特征
案例
连接落水管的 设施尺寸(mm)
宽度 × 溢流口高度
溢流种 植池
设施类型
渗滤种 植池
植草 沟
生态 屋顶
连接落水管的 设施布局
墙体 边沿
庭院 中央
植物种类
小乔 木
080
150 ~ 220mm。雨水引导方面,设置路沿石开口以确定径流流入的 位置,或在路面布置引流槽将雨水更快地引入设施内,设计溢流口的 高度以控制雨水滞留深度,构筑拦截坝以降低道路纵坡对雨水滞留的 影响。植物应用方面,以适宜在排水良好的潮湿土壤上生长的草本植 物为主,有一半的案例在设施边坡栽植了耐湿抗旱的乔木,主要植物 种类为翅茎灯心草(Juncus balticus)、平展灯芯草(Juncus patens)、
ECGB 实践探索 | CASE STUDY
ANALYSIS ON STORMWATER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THE GREY TO GREEN PROJECT IN PORTLAND AND PRACTICAL ISSUES
波特兰市“Grey to Green”雨洪管理 策略与实践探析
关键词:风景园林 雨洪管理 绿色基础设施 波特兰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tormwater Management, Green Infrastructure, Portland
1 引言
美国波特兰市(Portland)从 2005 年开始启动城市流域管理规划 项目,涉及水文调控、水质改善、流域栖息地保护等多个层面(波特 兰市环境服务局,2006),在此引导下由波特兰市环境服务局(City of Portland Bureau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负责的“Grey to Green”项 目应运而生,目的是辅助流域管理以改善城市河流水质、水文状况。 该项目从 2008 年持续到 2013 年,规划区域面积 376.5km2,涉及地 表径流面积 28.6km2,旨在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雨洪管理与 公众教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组建一套能够自我运行的城市生态系统 (Jacqueline Hoyer et al,2011)。“Grey to Green”项目实施至今,共 建设生态屋顶 398 个,面积达 174 014m2,新增绿色街道设施 867 个, 建筑落水管的阻断设施达数百个(波特兰市环境服务局,2014)。“Grey to Green”的实践经验对于我国部分降雨条件与地表径流水质条件适宜 的地区发展可持续城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波特兰 市“Grey to Green”项目的考察,市区的街道、建筑单体的雨洪管理案 例详细的调研,从而直观深入地了解雨洪管理景观的建造条件、设施 特征、实施效益、社会价值与现状问题等,剖析已有经验,以期反馈 到本土化的研究与实践中。
灌木
草本
引流 槽
雨水引导与利用的设计
溢流 口
蓄水 箱
拦截 坝
景观 小品
霍伊特 10 号公寓
1 200×150
●
●
●
●
●
●
“自由中心”车库
1 200×150
●
●
●
●
●
巴克曼高地公寓
6 000×200
●
●
●
●
●
巴克曼台地公寓
1 500×100
●
●
●
●
●
●
●
波特兰塔博中学
7 500×200
●
●
●
●
●
波特兰会议中心
图 2 “Grey to Green”的雨洪管理总体策略 图 3 雨洪设施中的拦截坝
图 4 停车带的渗滤种植池
图 5 人行道绿带的渗滤种植池 079
ECGB 实践探索 | CASE STUDY
表 1 波特兰市绿色街道雨洪设施景观特征
案例
设施尺寸(mm)
设施类型
设施布局
植物类型
雨水引导的设计细节
CASE STUDY | 实践探索 ECGB
植被起到消减粉尘污染的作用(Harnick,Peter,1997)。上述策略 使得建成区地表径流污染小,满足雨洪设施中植物的生长要求,确保 设施能够大量建造、使用并维持效益。适宜的建造条件成为波特兰市 雨洪绿色基础设施推广的基础(图 1)。
3 雨洪管理总体策略
078
2 波特兰市雨洪管理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条件
如同许多现代城市面临的雨洪问题,波特兰市的混合管网排水系 统每年约有 100 天会发生溢流现象。针对该情况,“Grey to Green” 主要通过在城市附属绿地建造雨洪景观设施的策略,来减轻排水系统 的负担。项目发展至今,波特兰已成为雨洪管理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最 完善的城市之一,从初期试点建设到逐步推广,直至景观系统形成的 过程,是在具备一定基础条件下进行的。
3 000×220
●
● ●
●●
●
●●
●
●
东南 16 号大道
3 000×400
●
●
●●● ●
●
●
2 500×300
●
新世纪超市停车场
1 800×200
●
●
●
●●● ●
●
●
●●
●
●
东北马丁路德金大道 2 100×200
●
●
●
●●
●
●
霍尔曼袖珍公园 宽度不等,深度 200
●
●
●
●●
●
东北弗雷蒙街道
2 100×150
图 1 波特兰市雨洪管理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条件
4“Grey to Green”雨洪管理策略与实践解析 4.1 以道路、建筑为载体形成高效运作的雨洪管理景观系统
波特兰市 60% ~ 70% 的雨洪来自城市道路的地表径流和建筑的 屋面径流,由此,“Grey to Green”构建了以道路、建筑为载体的雨 洪管理景观系统。从两方面实现对波特兰市雨洪径流的有效控制:一 是营造绿色街道,利用道路附属绿地设置雨洪设施,引导车行道、人 行道、停车场的地表径流进行滞留渗透;二是营造建筑单体的雨洪管 理设施,消减屋面径流的峰值流量。
4.1.1 绿色街道策略与景观特征 波特兰市绿色街道的营造对道路宽度、路面纵坡坡度、土壤排水 性能、现状植被等有相应的限制条件:(1)新建或改造街道中人行 道绿带、路边停车带的宽度一般不小于 2.1m,以满足雨洪设施宽度 的基本条件,保证雨水滞留量与设施边坡处理的需求;(2)街道纵 坡通常小于 6%,有利于雨水滞留与水质净化,若坡度大于 2%,雨洪 设施中需设置拦截坝来控制径流量并减缓流速(图 3);(3)土壤 排水条件良好,承接的雨水能在 48h 内下渗,当条件不满足时通过改 造下垫面实现下渗要求;(4)现状最好没有成熟乔木,避免施工过 程中对植物根系的破坏(波特兰市环境服务局,2007)。 通过对建成区内 10 个绿色街道典型案例的调研,从雨洪设施的 规模、类型、布局方式、植物种类、雨水引导的设计细节等层面予
雨洪景观设施在波特兰市的发展具有利用率高、推广性强的特 征。一方面,当地降雨条件适宜,年均降雨量达 915mm,降雨天数 约占全年的一半,日均降雨以中小等级为主(波特兰市环境服务局, 2012),具有降雨量丰沛、降雨次数多且分布月份广、降雨等级偏小 的特征,使得雨洪设施能够高频率发挥径流流量控制的功效。另一方 面,建成区地表径流污染程度较低,这得益于城市总体规划对面源污 染的有效控制:(1)全城公交系统以有轨电车为主体,实现 45% 以 上公交出行率,保证了较高的街道环境质量;(2)城市发展边界明确, 拥有 24km2 的城郊森林资源作为生态过滤屏障;(3)工程建设符合 LEED 标准,确保施工过程中将面源污染降至最低;(4)城市绿化量 大,公园面积占市区面积的 15.7%,人均公园面积达 86.6m2,大量
2 500×500
●
●
●
●
●
●
内斯特公寓
400×150
●
●
●
●
●
新世纪超市
深度 150
●
●
●
●
●
●
●
特莱恩溪流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