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

合集下载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及方向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及方向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及方向水利工程是指利用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调控和管理的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也在不断进行现代化的发展,为加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水环境保护和农田灌溉等提供更好的保障。

本文将从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性和方向两个方面来探讨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一、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性1.1保障国家经济发展水资源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可以更好地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水利工程管理需要更加科学、精细的管理手段和技术保障,以满足国家各项经济建设的需要。

1.2保障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田灌溉是水利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可以更好地保障农田灌溉水源的供应,提高农田灌溉的效率和水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更好地保障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粮食安全。

1.3保护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可以更好地保护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1.4应对气候变化和水灾风险气候变化给水资源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可以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提高水资源管理的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减少水灾风险,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1信息化与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管理开始向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信息化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采集、储存和传输,提高水资源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为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水利设施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和运行品质。

2.2生态与环保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水利工程管理也要向生态与环保方向发展。

通过生态工程和环保技术的应用,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生态系统,实现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及方向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及方向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及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管理也在不断现代化发展。

水利工程是指由人工修建、改造、利用水资源以及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的综合性工程。

水利工程管理是指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协调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防洪和水资源利用各项工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的趋势。

本文将从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探讨。

1.技术手段的现代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利工程管理的技术手段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现代水利工程管理已经应用了很多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

这些技术手段能够提高水利工程的监测和管理效率,实现远程监控、实时数据共享,为水利工程的管理提供了便利。

2.管理模式的现代化现代管理模式的引入使得水利工程管理更加科学化、综合化和规范化。

现代管理模式倡导科学决策、全面规划、精细管理,注重数据分析和信息化管理。

还提倡合作共赢、多方参与的管理理念,实现社会化管理和公众参与。

现代水利工程管理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优先原则。

在水利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并倡导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道路,实现水利工程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1.落后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目前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着一些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如单一的管理主体、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决策失衡等。

管理体制的落后影响了水利工程管理的协调性和高效性,制约了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2.信息化水平不高虽然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水利工程管理中,但其普及和应用程度还不够高。

一些地区和单位缺乏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支持,使得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够高,影响了水利工程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3.生态环境问题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着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等。

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_车伍

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_车伍
Key words: updated stormwater management; stormwater management idea; stormwater management method
基金项目: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2010ZX07320 - 002) ; “北京市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生态技术学 术创新团队”项目( PHR201106124)
·46·
www. watergasheat. com
车 伍,等: 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
第 30 卷 第 18 期
笔者掌握的资料显示,美国环保局已开始越来 越多地采用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2007 年 4 月,美 国环保局发布了“GI 意向声明”,此后又连续发布了 “2008GI 行动策略”及“2011GI 战略议程”,宣传和 推广 GI。但由于并未明确与 LID 的区别,其概念及 一些技术措施又和 LID 相似,极易混淆,甚至有人认 为 GI / GSI 就是 LID 的代名词,最先提出 GSI 的西雅 图公共事务局的官网上,也解释 GSI 是用于以 LID 为基础的雨水管理措施的专用名词。
发展至今,BMPs 已被许多国家借鉴和引用,且 其涵义已不局限于原有非点源污染的末端控制,控 制目标也延伸到水量、水质和生态等多方面[1]。例 如在 2008 年—2009 年年度,“国际 BMP 雨洪管理 数据库工程”将源头 LID 措施也纳入到 BMP 数据库 中。另外,北美一些地方 BMP 手册中甚至也有 LID - BMPs 的提法。由于 BMPs 的定义并不十分明确, 自其概念提出之后,其内涵和措施种类已有不少补 充,因此,现可泛指用于径流水质、水量控制的工程 性和非工程性措施。
关键词: 现代雨洪管理; 雨洪管理理念; 雨洪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 - 4602( 2014) 18 - 0045 - 07

国外雨洪控制与管理体系概述

国外雨洪控制与管理体系概述

国外雨洪控制与管理体系概述作者:贾续来源:《职业时空》2013年第07期摘要: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城市雨洪、雨水径流污染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经过数十年研究和工程应用已逐渐形成系统的雨洪管理体系,代表性的有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和低影响开发(LID)、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新西兰的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LIUDD)。

关键词:城市洪涝;雨水径流污染;城市雨洪控制与管理体系在我国城市雨水系统设计中一直坚持以排为主的设计理念,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中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造成城市中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径流污染严重、城市防洪压力增大及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等问题,传统的城市雨水设计理念和方法已不能很好地解决城市雨洪问题。

发达国家采取的一些雨洪控制利用理念和技术措施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雨洪控制方面的发展,解决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城市洪涝等突出问题。

一、美国最佳管理措施(BMPs)体系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是由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及其后来的修正案中提出来的。

最初最佳管理措施的主要作用是控制非点源污染问题,而发展到现在,最佳管理措施强调利用综合措施解决水量、水质和生态等问题。

1.最佳管理措施的分类最佳管理措施可以分为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两大类。

工程性措施主要包括雨水池(塘)、雨水湿地、渗透设施、生物滞留和过滤设施等;非工程性措施则主要指雨洪控制与管理有关的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

2.最佳管理措施的管理目标最佳管理措施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城市雨洪峰流量及城市雨洪总量的控制,而总量控制主要的对象是年均径流量而非偶然的暴雨事件;(2)对径流污染物总量的控制;(3)对地下水回灌与接纳水体保护;(4)生态敏感性雨洪管理,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生态可持续的综合性措施,包括以生物、化学和物理的标准来确定最佳管理措施实施的效果。

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

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

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城市长期高强度开发、扩张模式带来的自然蓄、排系统和水文循环及生物栖 息地的显著破坏,导致大量灾难性后果,给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敲 响了警钟。

中国城市雨洪管理正处于关键发展时期, 要汲取民间的传统智慧,仓U 造性地吸纳国际现代雨洪管理经验, 利用后发优势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发展。

国 际上能列举出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现代雨洪管理体系有美国的最佳管理 措施(BMPs )、低影响开发(LID )、绿色基础设施(GI )、英国的可持续城市排水 系统(SUDS )、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 )等。

美国雨洪管理体系U 用起M 小柑罔上」t T 评简30 meTO n 马甲i 押韩塩賣出UD -19 I :;配 A ) II 址 仙『I <1 70 U f\ 抽 1 ft 加-I ft?l Hltl 咛〉图1美国雨洪管理的发展历程的典型特征经历30多年的发展,现可泛指用于径流水质、水量控制的工程性和非工程 性措施。

20世纪90年代初,马里兰州乔治王子郡环境资源署首次提出 LID 的理 念,旨在从源头避免城市化或场地开发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 强调利用小型、分 散的生态技术措施来维持或恢复场地开发前水文循环, 更加经济、高效、稳定地 解决雨水系统综合问题。

美国环保局的定义 是在新建或改造项目中,结合生态化 措施在源头管理雨水径流的理念与方法。

实践证明,这些主要针对高频次、小降 雨事件的分散型措施一般有很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弥补了传统灰色措施在径流 减排、利用和污染控制方面的不足。

但它对流域大暴雨事件峰流量控制能力的局 限性也显而易见。

1972野展卯*旳堅桂立 施■正戛首衣创卅W-用陆2一 .……=1ft®H< ? V勺BMPtt 广IIH 捕封' 门前推广CS]美国环保局已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绿色基础设施(GSI或GI)的概念。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及方向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及方向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及方向水利工程管理是指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全面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的一系列活动,旨在实现项目的高效、高质、安全、节能、环保建设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水利工程管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从现代化发展和方向两个方面来论述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管理正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首先是数字化管理,采用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技术,将项目的各个环节数字化,实现信息共享和实时监测,提高管理效率。

其次是智能化管理,利用智能传感器、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水利工程进行智能监控和分析,实现精确预测和精细化管理。

水利工程管理还要加强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协同和集成,如与气象、环境、土地利用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实现全局性的管理和决策。

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方向。

一是绿色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和水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二是安全风险管理。

水利工程管理要加强对工程施工和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的监控和控制,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响应机制,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是科技创新驱动。

水利工程管理要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装备,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和运维水平。

四是国际化合作。

水利工程管理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国际项目的合作,汇集各国的智慧和经验,推动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

水利工程管理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科技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在不断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利工程管理也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试析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路径

试析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路径

试析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路径水利工程管理是指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的管理活动,包括水利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监测等环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水利工程管理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使其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本文将就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路径进行分析。

一、现代化路径现代化是指在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上与时俱进,适应信息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

对于水利工程管理来说,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点:1.信息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管理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和传递,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快速获取。

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对水库和河流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水资源状况;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优化水资源配置等。

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还应建立水资源信息数据库,实现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和管理。

2.自动化控制自动化控制是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水利工程设备的远程监控和自动化操作,提高施工和运行效率,减少人工干预的可能性,避免人为因素引起的失误。

可以利用遥控技术对水闸、泵站等进行精确控制,实现对水流的调控和水位的监测。

3.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管理是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智能化决策和优化。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进行水资源调度和预测,优化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提高抗灾能力和安全性。

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洪水预测进行精确预测,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精细化路径精细化是指水利工程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细节,追求精确性和高效性的管理方式。

要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精细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应采取细化的管理流程,明确每个环节的要求和责任,避免信息传递和沟通的不畅,减少管理中的漏洞和失误。

通过建立详细的管理流程和标准操作规程,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2.优化资源配置精细化管理还需要优化水资源的配置,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

国外雨洪管理发展及对我国启示

国外雨洪管理发展及对我国启示

国外雨洪管理发展及对我国启示摘要:发达国家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和技术都领先于我国,通过研究发达国家雨洪管理发展历程,对我国城市雨洪管理进一步发展有极强的指导借鉴意义。

关键词:雨洪管理雨水利用雨水收集引言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但由于相应的雨洪管理理念和技术落后,所以雨季城市内涝频发,比较典型如北京“7·21”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领先于我国,经历过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随之而来的雨洪问题。

研究国外雨洪管理发展历程,是我国雨洪管理进一步发展必不可少的,对我国有着极强的借鉴指导意义。

1、国外研究发展状况雨水资源利用是一项被广泛应用的传统技术。

在一些发达国家,雨水被认为是一种被消费的水,也就是说雨水不是废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发展较早,因此雨水利用的起步较早,也较为完善。

日本水资源缺乏,雨量充沛,所以非常重视雨水的收集利用,相关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建了形式多样的滞洪和积蓄雨水的蓄洪池,将积蓄的雨水用作喷洒路面、绿地灌溉等,当作城市杂用水使用。

这些设施大多建在地下,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而建在地上的也尽可能满足多种用途,比如在调洪池内修建运动场,雨季来临可来蓄洪,平时可作为运动场使用。

1992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第二代城市排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改建大型公共建筑物必须设置雨水下渗设施。

近年来,包括渗井、渗沟、渗池等各种雨水入渗设施在日本迅速发展,这些设施占地面积小,可因地制宜的修在楼前屋后,将地面径流就地入渗地下,在控制径流汇集、减少洪峰流量的同时,使地下水得到补给,使遭到破坏的水环境得以恢复,同时也起到阻止地面沉降的作用[2,3]。

美国80年代中期就已编制了大量雨洪管理总体规划。

在有效的总体规划帮助下,越来越多的美国城市雨洪问题在相邻的区域内或流域尺度被缓解或避免,因此,由水量导致的城市雨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随后美国雨洪管理的目标开始转向水质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城市长期高强度开发、扩张模式带来的自然蓄、排系统和水文循环及生物栖息地的显著破坏,导致大量灾难性后果,给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敲响了警钟。

中国城市雨洪管理正处于关键发展时期,要汲取民间的传统智慧,创造性地吸纳国际现代雨洪管理经验,利用后发优势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发展。

国际上能列举出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现代雨洪管理体系有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低影响开发(LID)、绿色基础设施(GI)、英国的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等。

美国雨洪管理体系经历30多年的发展,现可泛指用于径流水质、水量控制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

20世纪90年代初,马里兰州乔治王子郡环境资源署首次提出LID的理念,旨在从源头避免城市化或场地开发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强调利用小型、分散的生态技术措施来维持或恢复场地开发前水文循环,更加经济、高效、稳定地解决雨水系统综合问题。

美国环保局的定义是在新建或改造项目中,结合生态化措施在源头管理雨水径流的理念与方法。

实践证明,这些主要针对高频次、小降雨事件的分散型措施一般有很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弥补了传统灰色措施在径流减排、利用和污染控制方面的不足。

但它对流域大暴雨事件峰流量控制能力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

美国环保局已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绿色基础设施(GSI或GI)的概念。

但事实上,笔者认为LID和GI虽有共通之处,但在应用尺度、控制目标、技术范畴等方面还是有显著不同。

相对于LID,GI可以包括一些更大规模的设施或方法,如景观水、绿色廊道、大型湿地等,并应用在多尺度场地/区域规划或设计中,控制不同频率的降雨,替代更多传统排水或灰色调蓄设施的使用,进而更有效地实现暴雨控制,对自然水文条件、生态系统的保护或修复等综合目标。

而且,GI 强调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生态和生物保护、道路交通等学科的结合和跨专业应用,采用较大尺度的生态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进行绿色网络系统布局和设施设计,保护与重建至少与灰色基础设施同等重要的自然系统。

在雨洪管理方面它要求各专业的大力协作,更广泛地设计雨水塘、湿地、景观水体、滞蓄洪区等自然设施,来维持良性水文循环,保障水环境的健康,同时保护自然物种,改善城市和社区环境质量等,这对于理解GI与LID之间的异同至关重要。

英国可持续排水系统英国的SUDS是20世纪90年代在借鉴美国BMPS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

国家河流管理局和环保局等认识到在控制地表径流过程中综合考虑水量、水质及生态景观等问题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城市排水系统是影响水体水质、生物和生态的关键要素,并开始将可持续设计理念纳入到排水系统规划中来。

SUDS最初主要应用在商业公园、高速公路服务区、学校等这些土地所有者可以自主选择排水系统方式的地块。

后来在PPG25的推广下,SUDS被定位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体现在规划层面的需求越来越普遍,不断为城市规划者们所熟悉,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为了更有效地实施SUDS,要求城市开发者尽可能早地考虑使用它,因为这会影响到开发区域土地利用、总体布局和地产营销等方面的决策。

它涉及的关键词有:排水系统、水质、洪涝、水资源和生态栖息地。

突出的特征还是在“排”的过程中体现可持续性。

通过源头、传输和末端处理三类措施形成处理链,即从预防、源头到场地,再到区域的全过程,进行分级削减和控制。

其中,处理链各环节对应不同的控制措施和设计方法。

主要通过规划过程控制、雨水排放许可监管及建设维护管理三种机制来保障实施,这一点也十分值得我国借鉴。

澳大利亚水敏感性城市设计这一次起源于西澳大利亚,用来描述一种基于水循环敏感性来进行规划和设计的城市,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不同出版物中被提及。

WSUD通过整合城市规划设计与整个水循环的保护、修复和管理,来提高城市可持续性,同时提供和创造更加有吸引力的、人性化的生存环境。

出于雨水管理和规划的视角,WSUD 的关键原则包括:保护自然系统——在城市开发的同时保护和强化自然水系统(溪流、河流、湿地)、保护水质——提高城市开发后水环境的水质;整合雨洪管理和景观设计——在景观设计中使用多目标雨洪管理手段达到多重效益;减少径流和洪峰流量——通过场地滞蓄、调节措施减少城市开发带来的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同时使不透水面积最小化等。

显然,WUSD包含了水的多个子系统,但在许多学术交流和工程实践场合,雨洪管理往往作为WUSD中最重要的子系统,甚至在部分场合成为雨洪管理的同义词。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污水(再生水)、饮用水发展相对较早,技术体系、操作流程、建设和运营机制等比较成熟、独立和定型,制约因素较少,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道路等学科的交叉性相对较弱;而现代雨洪管理的发展较晚,不可控因素较多,对城市安全、水环境、生态系统、建筑与道路、土地开发和利用等影响显著,是其中最为复杂且涵盖面最广的一个子系统。

并通过雨水水量、水质、水资源、水生态及水景观的整合设计建立起城市社会功能、环境功能和经济效益之间的联系。

其他国家雨洪管理体系新西兰:经过大约30年的研究与实践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在国际上属于领先行列,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文化底蕴和立法体系就格外强调生态、尊重自然,于2000年颁布了低影响设计(Low Impact Design)指南(TP124),LIUDD是低影响开发/设计(LID)和城市设计(Urban Design)的组合,一定程度上也借鉴了澳大利亚WSUD。

LIUDD强调利用以自然系统和低影响为特征的规划'开发和设计方法来避免和尽量减少环境损害。

2013年发布的奥克兰统一规划草案已用WSUD替代了原有的LID,都不过分强调技术。

德国:也是现代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较早,工程化实践较多的国家,但它并没有提出国际上有影响的雨洪管理体系,可能与德国人务实的性格有关。

事实上,德国在雨洪管理相关的政策立法、机制建设、技术体系研究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很早就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工程应用方面。

如仅绿色屋顶一项措施在德国的应用比例就达10%以上,雨水利用、减排、处理等方面也做得非常成功。

2011年以德国为主导的一些欧盟国家的雨洪专家们专门实施了一项SWITCH项目,并通过调研、总结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波兰等国家的不同尺度典型的雨洪管理规划或设计案例,指出城市可持续雨洪管理的未来方向——水敏感性城市设计,充分认识到WSUD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汇编成书。

强调WSUD是城市水管理、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多学科之间的结合,包含了城市水循环的各个部分,并在城市设计原则中结合水管理功能,整合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可持续性。

中国:历史上具有典型现代雨洪管理特征的工程案例。

如赣州的“福寿沟”蓄排系统,云南的“哈尼梯田”等。

遗憾的是,中国进入近、现代以来的较长时间主要停留在简单依赖雨水管渠系统解决雨洪问题的思路上,投入也较少,连传统的径流量调节池都很少应用,城市雨洪管理体系总体上明显落后,这也是近年来内涝等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特征:BMPs和LID建立在弥补和完善传统排水系统的基础上,与现有基础设施进行互补;SUDS立足于排水系统本身,而扩展解决传统设施无法解决的污染、生态和超标径流等问题;GI/GSI、WSUD及LIDD则超越传统排水专业范畴,突出顶层设计和综合规划,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多专业交叉融合并广泛应用,以更好地指导城市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中国的“雨水(洪)控制利用”则借鉴了发达国家体系特征,针对国情,强调水质、水量、洪涝的综合控制及雨水资源利用(突出的缺水问题)以及跨专业结合的系统决策和专项规划。

体系的简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摒弃传统排水系统。

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本质: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已成为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核心目标。

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核心就是模拟自然,从峰值、径流总量、峰现时间、水质、生态系统等不同层面进行调控,改变以“排”为单一目标的传统模式,合理构建城市排水防涝及径流污染防治体系,同时实现地下水补充、生态景观营造、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修复传统“快排”模式所破坏的“降水-下渗-径流-滞蓄-蒸腾(发)”自然水文循环链。

所有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水文循环所发生的规律性变化:下渗、蒸腾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变脏、流速加快,峰值增大等。

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现状与未来:20世纪80—90年代是一些发达国家雨洪管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雨洪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现代雨洪管理在中国被重视的时间及开展研究和实践的时间并不长,从整个雨洪管理发展历程和现状来看,大体呈现局部与国际的接轨或跨越、整体落后的格局。

按国务院文件要求,各地城市将于2014年完成《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拟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设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面对严峻'复杂的城市雨洪问题挑战$和生态城市、海绵城市及绿色城镇化的更高要求,利用后发优势,科学制定我国城市雨洪管理战略、决策机制及管理体系,对实现雨洪管理的跨越式发展十分关键,对未来国内城市雨洪管理的格局、投入和成效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各城市在解决排水和洪涝问题的同时,应充分兼顾径流污染防治、雨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修复,平衡城市雨洪管理的战略目标与设施建设、资金安排、统筹近远期规划,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城市面临的各种雨洪问题。

根据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的雨洪与水环境问题和发达城市近年来的研究和应用,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从城市(区)的角(尺)度,必须有明确而科学的整体战略模式为指导,避免顾此失彼和盲目,尽量少走弯路。

我国城市未来雨洪控制利用系统不仅要更多地重视高效率的雨水蓄渗减排、综合利用和污染控制,更需要重视雨洪控制利用综合系统模式,妥善处理各子系统间的关系,构建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把它作为解决中国城市雨洪问题、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完善绿色建筑体系、保护与修复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重大战略,为构建和谐、生态和低碳城市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