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雨洪管理发展及对我国启示
南美洲洪涝灾害应对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在 我 国 未 来 洪 涝 灾 害 综 合 应 对 中 , 形 成 “ 洪 水 共 存 ” 基 本 理 念 , 降 低 社 会 和 自然 生 态 系统 脆 弱 性 的 同 时 , 需 与 的 在 适 度 承 担 风 险 ; 洪 涝 灾 害风 险 管理 为 核 心 , 强 应 急 管 理 , 以 加 强调 综 合 管 理 ; 理 进 行 土 地 利 用规 划 , 视 城 市 洪 涝 灾 害 合 重 发 生 的 风 险 ;- 措 施 与 非 _程 措 施 相 结 合 , .程 Y T - 重视 非 3 程 措 施 的 长远 效 应 ; 分 利 用 信 息 技 术 , 高 预 警 预 报 能 力 ; - 充 提
De g u F n ig, oC ia L xnYi n n h a, e g n Ha al n, iii, nJ n J i l
Absr c : o e p n i e mo e a eb e sa l h d w i ha eu e u oC i aa r s n :h o r h n ier s o s . t a t S mer s o sv — d s v e n e t b i e h c r s f l h n t e e t t ec mp e e sv e p n e h s t p T r u h c mp rn ee p re c sa dwe k on si o t h o g o a i g t x e in e n a p i t S u hAme iaa d t ed v l p n e do o d h n ,h o — h n rc n e e o me t r n f o si C i a t ec n h t l f n c p in o “ o x se c t o d ” se t b ih di h n Si t g ae e p n et o d nt ef t r . h u n r b l y e t f c e it n ewihf o s wa sa l e C i a’ e r t dr s o s f o si u e T ev l e a ii o l s n n ol h u t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美国城市雨洪管理进展与启示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美国城市雨洪管理进展与启示作者:胡宏来源:《国际城市规划》 2018年第3期城市化和工业化造成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被不透水面分割,呈现破碎化和硬质化,导致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雨水溢流和水体污染困扰。
绿色基础设施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吸收、减缓和过滤雨水[1]。
已有研究证实绿色基础设施有助于改善城市水质、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经济效益、促进社区价值提升,是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内容[2]。
美国现有772 个城市采用雨污合流排水模式[3]。
这些城市的雨洪管理一般分三种方式:一是增加集中布局的大规模雨水管网,二是建设分散的绿色基础设施,三是将两种布局方式相结合[4]。
由于传统的雨污合流管网老化,升级改造的财政预算有限,近年来美国的许多地方政府开始选择将大型城市排水管网与小规模分散的绿色基础设施相结合,进行雨洪治理。
美国环保局也支持将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雨洪管理的长期战略。
在20 世纪,城市降水在美国通常被视作废水而非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城市雨洪管理主要以建设传统雨水管网(灰色基础设施)从而促进雨水快排为主。
但是此类灰色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成本常达数十亿美元,而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雨洪问题。
从1972 年的《清洁水法》(The Clean Water Act)开始,美国环保局不断加强对城市水量和水质的监管,地方政府不得不寻求创新方法,在解决雨洪问题的同时控制成本投入[5]。
1970 年代,政府开始倡导“最佳管理实践”(Best Management Practice),对雨水径流进行末端控制;到1990 年代发展为“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强调恢复雨水下渗的自然生态过程;再到21 世纪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战略,进一步丰富了多尺度的可持续雨洪管理模式[1]。
美国政府对于新建或改建的城市用地,明确要求其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对雨水径流进行源头控制。
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及其对我国相关工作的启示

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及其对我国相关工作的启示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及其对我国相关工作的启示一、灾害应急管理的背景与意义灾害是自然界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伤害。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扩张,灾害频率和规模呈现上升趋势,给社会造成的影响也日益严重。
灾害应急管理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工作,旨在通过科学应对、合理处置、迅速反应等策略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灾害应急管理系统成熟,经验丰富,对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事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及运作方式1. 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由多个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和学术机构组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但相互配合的体系。
其中,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是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机构,负责灾害监测预警、救援响应、灾后恢复等工作。
此外,各州和地方政府也设立了相关机构和部门,以应对本地区的灾害。
2. 灾害应急管理的运作方式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采取了多元化的运作方式,包括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四个阶段。
预防阶段主要通过科学研究和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准备阶段则包括资源储备、培训演练、信息发布等工作,以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进行有效的应对。
应对阶段则是核心阶段,包括紧急救援、灾后评估、信息共享等工作,需要各个部门和机构的密切配合和协作。
灾后恢复阶段则着重于重建重整,包括修复基础设施、恢复生活秩序等工作。
三、美国灾害应急管理的启示1. 灾害应急管理要加强跨部门和跨地区的合作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侧重于各个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倡导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社区和民间组织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这种跨部门和跨地区的合作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应对能力,减少决策的滞后和信息的不畅。
我国在灾害应急管理中也应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起高效的协同机制。
2. 灾害应急管理要注重公众参与和防灾教育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强调了公众参与和防灾教育。
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

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城市长期高强度开发、扩张模式带来的自然蓄、排系统和水文循环及生物栖 息地的显著破坏,导致大量灾难性后果,给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敲 响了警钟。
中国城市雨洪管理正处于关键发展时期, 要汲取民间的传统智慧,仓U 造性地吸纳国际现代雨洪管理经验, 利用后发优势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发展。
国 际上能列举出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现代雨洪管理体系有美国的最佳管理 措施(BMPs )、低影响开发(LID )、绿色基础设施(GI )、英国的可持续城市排水 系统(SUDS )、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 )等。
美国雨洪管理体系U 用起M 小柑罔上」t T 评简30 meTO n 马甲i 押韩塩賣出UD -19 I :;配 A ) II 址 仙『I <1 70 U f\ 抽 1 ft 加-I ft?l Hltl 咛〉图1美国雨洪管理的发展历程的典型特征经历30多年的发展,现可泛指用于径流水质、水量控制的工程性和非工程 性措施。
20世纪90年代初,马里兰州乔治王子郡环境资源署首次提出 LID 的理 念,旨在从源头避免城市化或场地开发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 强调利用小型、分 散的生态技术措施来维持或恢复场地开发前水文循环, 更加经济、高效、稳定地 解决雨水系统综合问题。
美国环保局的定义 是在新建或改造项目中,结合生态化 措施在源头管理雨水径流的理念与方法。
实践证明,这些主要针对高频次、小降 雨事件的分散型措施一般有很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弥补了传统灰色措施在径流 减排、利用和污染控制方面的不足。
但它对流域大暴雨事件峰流量控制能力的局 限性也显而易见。
1972野展卯*旳堅桂立 施■正戛首衣创卅W-用陆2一 .……=1ft®H< ? V勺BMPtt 广IIH 捕封' 门前推广CS]美国环保局已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绿色基础设施(GSI或GI)的概念。
发达国家雨洪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探究

发达国家雨洪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探究作者:李晗薇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7年第2期文/ 李晗薇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 610830 陈虹燕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 610830【摘要】海绵城市建设在解决城市雨排问题中逐渐受到社会关注,但由于其建设理念与传统形式的城市雨洪管理存在明显差别,我国十六个试点城市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延缓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及效率,本文通过对比发达国家海绵城市发展成熟的方面,分析总结其理念和实例,寻求我国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对策,实现减少排涝和节水效益的目标,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雨洪管理;海绵城市;启示探究近年来,生态环境污染对我国各城市的雨水管理造成严重的冲击,导致日益频发的洪涝灾害、水质污染等现象发生。
据统计,城市内涝覆盖我国大部分省份,且受灾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均呈显著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我国国民的正常生活也制约了城市发展。
然而在城市内涝问题愈加严重的同时,我国仍有大部分城市面临水资源重度短缺的情况,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球最缺水国家之一。
雨水在城市水量和水循环过程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城市内涝和雨水污染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既使城市土地空间得到最大利用,又将实现雨水循环利用,必定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1、海绵城市建设背景频频出现的内涝和环境问题严重困扰着中国,目前我们急需建一个像海绵一样的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当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时首次提出“海绵城市”,2014 年住建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明确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建设路径和基本原则,并进一步细化了地方城市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方法。
2015 年确定首批16 个试点城市,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至此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铺开。
国内外城市雨洪管理指标体系对比及启示

国内外城市雨洪管理指标体系对比及启示
王磊之;云兆得;胡庆芳;李伶杰;王银堂;熊文
【期刊名称】《水资源保护》
【年(卷),期】2022(38)2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海绵城市控制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在系统分析代表性发达国家城市雨洪管理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比了国内外城市雨洪管理指标体系的异同,
总结了发达国家指标体系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项目自身设计指标以及衡量建设效果的控制指标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今后可考虑在我国雨洪管理指
标体系中新增入渗控制指标、洪水控制指标、舒适性指标和生态指标,以完善现有
海绵城市控制指标体系;应充分结合各地水质条件、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系统
研究制定控制指标,同时应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磋商机制建设,确保指标的实施效果。
【总页数】7页(P25-31)
【作者】王磊之;云兆得;胡庆芳;李伶杰;王银堂;熊文
【作者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
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南京国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4
【相关文献】
1.国外可持续性城市雨洪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2.基于雨洪管理理念的城市公园雨洪资源化利用规划
3.国外城市雨洪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4.海
绵城市背景下国内外雨洪管理政策与实践探索5.国外城市雨洪管理案例对海绵城市绩效评估的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外水利工程管理方法对我国水利工程的启示

T ervlt n o efri trcnev n yp oetma ae n h ee i ft oe n wae o sra c rjc n gmet ao h g
me ho s t i a, t r c n e v c t d o Ch n s wa e o s r a y n
L Xu 砒 / e n, wAⅣG n - u n Ho g y a ,c日EⅣ Xi n , - u h a
啪
RvrPo c E w nzun ngm n i r et rashag Maae e t e j
c,T ni 08 2C ia e i jn3 1 0,hn) a
数量 的不断增加 ,水与环境 的问题 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可持续 发展和生态 系统 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 界 的高度重视 。为 了能够帮助我们 的水利事业更好更快地发 展 ,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国外 发达 国家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
2 水 利发展 离不 开科 学理念 的指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不断深 入, 理念不断更新 , 需求也不 断变 化 , 这就需要 我们必须根 据 不 同时期结合 国家的 国情 和科学 的理念 ,不断开发利用水 资 源, 并适时调整水 利工程 的发展方 向, 使其能够与 国民经济同 步、 稳定地发展。 比如 日本在 6 O年代就制定了水 利发展 1 0年 计划 , 国也根据 自己的国情不断调整国家的防洪策 略。 美
q ai ,t e p p r a a y e h n g me t s se d v lp d o h t r c n e a c ,a d t n s f l t i g o u l y h a e n z s t e ma a e n y t m e eo e n t e wae o s r n y n o f d u eu hn s fr t l v i
国外雨水利用新理念及其对我国雨水利用工程的启示

国外雨水利用新理念及其对我国雨水利用工程的启示作者:白旭佳韩大为李亚楠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17期[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缺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后果的日益突显,寻求新的水与资源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一个重要议题。
我国传统的“让雨水尽快排放”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雨水排放模式的新思考。
在这些方面,国外学者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且在树立新的雨水排放理念方面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关键词]雨水利用;低影响开发;可持续排水系统中图分类号:TV213;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7-0200-01引言长期以来,我国雨水设计存在理念落后、对雨水资源的认识不足、设计标准偏低、忽视雨水入渗与调蓄等问题。
近年来我国开始逐渐调整传统雨水尽快排除的观念,充分借鉴发达国家雨水利用的先进理念与技术措施,以达到减少洪涝灾害、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实现“低影响开发”的雨水排除与利用模式。
城市雨水利用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展几十年,并且有相关的规范和工程实例,充分地证明了该技术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1 雨水利用问题的提出背景1.1 水资源短缺问题越发突显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容乐观,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同时由于多数城市采用地下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导致今年城市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在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灰色基础设施”下,雨水难以入渗地下。
在“资源型缺水”的同时,由于雨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所引发的水体面源污染问题亦日益严重,随着雨水排放总量的增加和径流冲刷作用的增大,大量污染物随径流进入城市水体,加剧了城市水环境污染,带来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加剧了“水质型缺水”严重性。
传统的排水系统将大量城区雨水直接排放,会严重影响城市水环境及整个流域地表水体和地下水的水文循环,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甚至危及城市饮用水源。
1.2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洪涝灾害频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未利用土地被逐步开发为道路、住宅、商业区和停车场等城市配套设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雨洪管理发展及对我国启示
摘要:发达国家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和技术都领先于我国,通过
研究发达国家雨洪管理发展历程,对我国城市雨洪管理进一步发展
有极强的指导借鉴意义。
关键词:雨洪管理 雨水利用 雨水收集
引言
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但由于相应的雨洪管理理念和技术落后,
所以雨季城市内涝频发,比较典型如北京“7·21”暴雨洪涝灾害,
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领先于我国,经
历过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随之而来的雨洪问题。研究国外雨洪管理
发展历程,是我国雨洪管理进一步发展必不可少的,对我国有着极
强的借鉴指导意义。
1、国外研究发展状况
雨水资源利用是一项被广泛应用的传统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
雨水被认为是一种被消费的水,也就是说雨水不是废水,是一种宝
贵的资源[1]。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发展较早,因此雨水利用的起
步较早,也较为完善。
日本水资源缺乏,雨量充沛,所以非常重视雨水的收集利用,
相关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建了形
式多样的滞洪和积蓄雨水的蓄洪池,将积蓄的雨水用作喷洒路面、
绿地灌溉等,当作城市杂用水使用。这些设施大多建在地下,充分
利用了地下空间,而建在地上的也尽可能满足多种用途,比如在调
洪池内修建运动场,雨季来临可来蓄洪,平时可作为运动场使用。
1992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第二代城市排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
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
改建大型公共建筑物必须设置雨水下渗设施。近年来,包括渗井、
渗沟、渗池等各种雨水入渗设施在日本迅速发展,这些设施占地面
积小,可因地制宜的修在楼前屋后,将地面径流就地入渗地下,在
控制径流汇集、减少洪峰流量的同时,使地下水得到补给,使遭到
破坏的水环境得以恢复,同时也起到阻止地面沉降的作用[2,3]。
美国80年代中期就已编制了大量雨洪管理总体规划。在有效的
总体规划帮助下,越来越多的美国城市雨洪问题在相邻的区域内或
流域尺度被缓解或避免,因此,由水量导致的城市雨洪问题在一定
程度上得到了解决,随后美国雨洪管理的目标开始转向水质管理。
水质点源污染在美国通过立法得到基本控制后,80年代后期,美国
环保署开始关心水质面源污染问题,而城市雨水径流则是主要的面
源污染源。90年代初,bmp(排水最佳规划模式)措施推广,当时
一些学术文章指出bmp设施可能会造成污染物的累积、大部分渗池
是效果不佳的。然而随后很多示范项目的效果显著,bmp被证实十
分有效,于是美国环保署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规范和标准,并于1999
—2003年开始实施和推广。新世纪后,随着美国城市无序蔓延,人
们开始反思原有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的高速发展和扩张使bmp管
理模式已经不能消除环境造成的强烈影响,美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低影响开发模式,低影响开发、精明增长、绿色基础设施等可持续
发展的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美国城市雨洪管理进入了新的时
期[4]。美国分别采取工程措施、立法和政策对雨洪管理给予支持,
众多的州研究了屋顶蓄水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路面组成的
地表回灌系统。
德国是世界上雨水收集、处理、利用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20世纪80年代,德国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雨洪管理技术、行业标
准与管理条例。例如德国的法律对雨水的排放明确规定:为了减少
雨洪对城镇管网的行洪威胁,减轻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压力,雨水在
进入污水管道之前必须经过就地入渗消纳,或收集处理后再回用,
只有超量部分和污染程度较高的部分才允许排入污水管。在雨水利
用方面,德国已有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
实用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屋顶雨水收
集回收技术、滞留、入渗和回灌技术和雨洪调控技术。德国多为独
门独户的单户家庭,所以居住区技术与设备很成熟,居住区屋顶雨
水收集利用过程一般依次为汇集收集、净化处理、收集贮存、分配
利用四个阶段。一般的雨水利用模式是屋顶的雨水通过雨漏管收
集,分散或集中过滤径流中的颗粒物质,然后引入蓄水池贮蓄,在
通过水泵送至用水单元,可以冲厕或灌溉绿地。值得注意的是,屋
顶绿化在德国非常普遍,和日本相比较,德国屋顶绿化技术更为实
用成熟,日本屋顶绿化“集约型绿化”很常见,而德国的屋顶绿化
总面积中“粗放型绿化”占90%以上[3]。粗放型屋顶绿化极大的节
约了成本,适合大面积的推广。
2、我国雨洪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
从上述国外雨洪管理的发展状况可知,雨洪管理的重要性和所
能得到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环保效益受到了各国的重视。国外已
经有一些国家进入或实现了雨水利用的产业化,如德国、日本设计
生产了各种过滤器、流量控制阀、雨水口、检查井等设备,这些设
备在国外市场上已经比较常见。而我国雨水利用仍属于一个新的领
域,无论从理念上还是技术上,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很大。
理念上的差距:相比发达国家的雨洪管理模式,我国大多城市
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还是市政排水系统的建立、改造
和完善,解决雨污分流、城市排洪防汛。对雨水面源污染控制和雨
水资源利用研究考虑较少。
技术上的落后:理念上的落后导致相关雨水利用技术发展落后,
建筑雨水控制、截污、渗透和储存等关键技术国内研究相当缺乏,
如初期的雨水弃流装置、储水池、过滤器、雨水斗等产品的技术与
国外差距很大。在工程项目上具体技术的应用也缺少规范的支持。
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观念转变是基础,法律法规是行动的推
力。发达国家现阶段雨洪管理的成就在于法律的约束和政策的引
导。而我国屋顶绿化才处于起步阶段,和国外差距极大。目前,国
内生态保护在和经济发展的博弈中一直处于劣势甚至被忽略,生态
保护往往让步于经济发展。
所以,要使雨洪管理在城市水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必须在法
律法规、管理体制等方面提高和改善,认真研究学习发达国家雨洪
管理的理念和技术。
参考文献:
[1]焦胜,邱灿红,徐峰,等.可持续居住区规划和设计[m].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9
[2][日]村濑诚.把雨水带回家[m].刘延凯.北京:同心出版社,
2004.
[3][日]nikkei architecture.最新屋顶绿化设计、施工与管理
实例[m].胡连荣.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张丹明.美国城市雨洪管理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
际城市规划,2010,25(6):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