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的来历

合集下载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国”一词的由来“中国”一词据记载最早是在陕西出土的一个古代的器物“何尊”上的铭文,其中已经出现了“中国”两字。

铭文的大意是:周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这一带后,在祭天的时候说,我现在开始拥有中国了。

其它的文献在提到周武王的时候也载有这件事。

所以证明“中国”这个词的出现至少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

这明显比后来《诗经》中出现“中国”这个词早得多。

如果细心体味周武王的话音,似乎“中国”一词还在更早就已经存在。

不管是商周交替时期还是春秋时期,那时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是不是一样的呢?其实这个词是逐步变化的。

最早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差别很大。

“国”开始的意思就是一个城、一个邦或者一个邑。

住在里面的人叫“国人”,住在外边的人叫“效人”。

所以,历史上有很多国,当时说“万国来朝”,不一定有上万个,但至少有几千个,说明国家至少不是现在这个数目。

经过长期兼并和淘汰,到战国后期,才号称“七雄”。

“中”原来的意思是一面旗帜。

最早的“中”字的右边还有几横,表示旗上飘扬的流苏须。

但这个旗帜不是随便放的。

商代人一般放在兵营或者什么地方中间、中心、中央的意思。

这两个字合起来,“中国”就是万国中处于中间的国、中央的国、最重要的国。

由此延伸出来,在地域上就是中原,就是一大片平原或者一大片地域中间的地方。

这才是古代中国的本义。

既然如此,最早的“中国”当然不可能一开始就覆盖我们今天整个国家,甚至到了清朝,有时“中国”这个词也没有包括我们现在这个国家的全部。

从政治上讲,“中国“往往就等于中原王朝或者中央王朝。

比如唐宋的时候它所管辖的范围一般就可以称为中国。

但当时云南缅甸一带的南诏,中原王朝管不到,它当然不是中国,而现在中国的概念肯定包括云南了。

从民族上讲,“中国”的含义又往往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它对应的是所谓的蛮、夷、戎、狄这些少数民族,而它们一般不被认为是中国。

如南边的云南、贵州,北边的蒙古高原各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在古人心目中,这些地方因为不是华夏诸族和汉族居住,所以不被称为中国,而现在看来当然不对。

China一词来源于老关中话“长安”

China一词来源于老关中话“长安”

China一词来源于老关中话“长安”那么,为何China是中华、中国?一种观点认为,china一词大致出现在隋唐时期,来源于老关中话中“长安”(古音作chángnǎn)。

也就是说,china是古长安的音译缩写。

中国长安与意大利罗马、希腊雅典、埃及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在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四大王朝”。

关中曾是天府之国,长安是天府之国的核心,周秦汉唐“四大王朝”皆置国都于长安(今之大西安)。

如今,中国首都在北京,国际社会常以“北京”来指代中国。

汉唐盛世,万国来朝,各国以“长安”指代,当在情理之中。

也许,下面的观点,更接近事实真相,影响更为深远,也更具有说服力。

经过数代励精图治,秦国从商鞅变法中强势崛起,并以雷霆霹雳之势,纵横捭阖,驰骋千里,将韩、赵、魏、楚、燕、齐,置于秦的名下,铸造了华夏一统的万世基业。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由此,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大秦帝国的威名远播,可谓“使天下皆畏秦”。

特别是由东向西,沿着亚欧大陆,丝绸之路,秦之强、秦之威不胫而走,西方世界诸国皆谓东方大国为“秦”。

秦,古音作Chin。

China是在秦Chin后面加了一个字母a,用以表示地域。

比如非洲Africa、美洲America等,后面皆有一个字母a。

“秦”(chin)是中华、中国在西方世界固化了的文字符号,也是中华、中国永久的国际代名词。

也就是说,在西方话语体系中,中华、中国(China)即是秦(Chin),秦(Chin)即是中华、中国(Chi-na)。

如今,中国大陆采用汉语拼音方案,将秦岭拼音作qinling,而中国台湾依然采用韦氏拼音法,将秦岭拼作ChinLing。

有资料进一步指出,chin(秦)是英语中华、中国及各种非汉语中其他同源名称的原形。

清代外交家薛福成曾任出使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四国大臣。

在《出使四国日记》中薛福成写道:英语称“中国”为“采依那”,法语为“细纳”,意大利语为“期纳”,德语为“赫依纳”,拉丁语为“西奈”。

中国为何叫china

中国为何叫china

中国为何叫china中国为何叫China西方人称中国为China,中国为何叫China,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很不好回答,对于China 这一名称的起源与含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因为中国的瓷器远近闻名,而瓷器的英文是china,因此中国也就被称为China了,是这样的吗?此外还有几种常见的解释有秦说,茶说,丝绸说,经道说,苗语说,本文就将为您揭示China一词的由来,在这个简单的名称背后却蕴含着几千年的世界历史文化,那是用威武换来的名号,那是用鲜血氲染的图腾,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我们的国家的历史形象。

中国正式使用China这个名称始于1912年,但如果要追溯这一名称的由来,那还得从2000多年前说起。

据考证,China一词的词源最早来源于公元前10世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出现的cina,其译音为支那,在随后的时间里,支那一词便不断出现于各类书籍中,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

当然,对于China一词最早出现的时间,学术界颇有争议,但可以断定的是最迟不会晚于公元前5世纪,现如今我们对于China这一名称的起源与含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常见的几种解释有瓷器说、秦说、茶说,丝绸说、经道说、苗语说,这些推论都不乏依据可寻,下面就让我们来逐一分析一下,看看China一词的真实含义,是否就隐藏在这些看离奇的论段中。

先来看瓷器说,这种解释目前最为流行,甚至在已经大范围人群内达成了共识,其理论依据也看似靠得住。

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就在如今的景德镇地区建造窑坊,烧制陶瓷。

到了唐代,景德镇出产大量精细白瓷流传到海外,只因为那时候景德镇还名为昌南镇,中国便凭借昌南出现的瓷器而闻名于世界,于是昌南的音译china便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这种解释似乎顺理成章再看秦说,依据美国《遗产大词典》的解释,China是由秦国的秦字衍生而来,秦被西方人称为chin,由之发展出China一词,这个衍变过程讲得通,更何况秦统一六国的历史分量更不容忽视。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延中华美德,杨中华精神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通过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筚路蓝缕,生生不息,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通过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更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人最基础﹑最根本的教育,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是健全集体人格的基本途径。

而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作为中国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通过这一读本,让我更加明白梁启超笔下《爱国歌》蘸血为墨,对祖国强烈的爱;清楚“中国”一词的来历和历史悠久及其真正的含义——“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

由中国古人类进化史上的早期人类,我们的远古祖先为源头,创造了辉煌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后又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开始踏入一条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文明长河。

各朝代的典章制度,树立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文明的开创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市民文学异军突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民族启蒙思想悄然产生,西学东渐渐成气候,都是该时期文化发展的新气象。

简单梳理中华文化历史进程,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浑然一体。

思想上的大智,科学上的大真,伦理上的大善,艺术上的大美,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始终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堪称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发端﹑定型,再到扩散的悠久历程中,各种文化传承相互凝结和整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道德伦理﹑审美取向﹑思维方式﹑人生信条﹑处事原则等等。

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

习近平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辩是非”。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的年代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的年代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的年代现代人说中国,一般指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但是在古代,“中国”并不是指一个国家,有着不同的意思,“中国”一词最早的出现时间应该要追溯到周朝。

下面是有中国一词的出处,欢迎参阅。

“中国”一词的出处根据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的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证据,是1963年在陕西鸡贾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为古代的洒器,用青铜制成)上的铭文。

铭文写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

”)铭文的前面还提到“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可见是周成王时的纪录。

在《尚书》的《梓材》一篇中,也记载了周成王追述往事的话:“皇天既会中国民越厥疆于先王”。

由于《尚书》中不少内容是出于后人的追记,又经过很多人的整理甚至篡改,往往被弄得真假参半。

有了何尊铭文这件物证,《梓材》上的话就完全得到了证实。

可见在周武王和他的儿子周成王时的确已经使用“中国”一词了。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的年代关于周武王灭商的确切年代,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说法,但一般认为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

这样看来,“中国”一词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当然,可能在周武王之前就已经有人用过,或者已经出现了,但即使有,也不会太久,因为在商人使用的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过“国”或“或”(与国字相通)二字。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

而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汉代始建蛮夷邱,并使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馆,明代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

关于“中国”的文化内涵

关于“中国”的文化内涵
——易经中所讲的一切道理其实就是持中守正这四个字。 ——不为人先,不居人后。年轻人不要贪图走捷径,要以居中
的态度向前看,螺旋式前进。
——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也别把自己太不当回事。自大历来难 成事,自卑自古少伟业。以低调的态度做大事,以自信的态度 过人生,就可以做到中正平和,积极进取,愉快安逸。
做事:小心谨慎,自省无过。
李泽厚曰:人是文化的积淀!金紫千曰:人是文化的灵魂!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文化人。
关于“中国”的文化内涵
主要内容
一、中国的由来 二、中国之中 三、中国人的思维习惯(阴阳) 四、我们的处世策略
一、中国的由来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中国别称:华夏、中华、九州、四海、神州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华夏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 “华夏”一词最早 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 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 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 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 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 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出处:《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 若,厉,无咎。”惕若,警惕;厉,处境不好;无咎 ,免于过失。
——小心谨慎不是胆小,而是慎重地处理事物发展过 程中的每一个因素,《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 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自省无过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不犯错误;也不是 无所作为,而是螺旋式前进。
乾卦
坤卦
希望每一位朋友: 健康快乐,学习进步!
三、中国人的思维习惯(阴阳)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儒家的中和:中庸
——中庸:《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 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 祖之德也。”《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儒 家把“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解 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

浅谈“中国”一词

浅谈“中国”一词

浅谈“中国”一词引言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在全球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地位。

本文将对“中国”一词进行简要的探讨,从历史、文化、地理和人民等方面来了解这个独特的称谓。

历史背景中国这个名称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国号已经为人所知。

在那个时代,中国被称为“中华”,意为“中央的大国”,并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这个称谓逐渐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

文化内涵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这些都为“中国”一词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从礼仪习俗到饮食文化,中国独有的特色和智慧贯穿于“中国”这个称谓中。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和和谐相处,这种理念也体现在“中国”这个名称之中。

地理概况作为世界上第三大面积的国家,中国地理上的多样性也为“中国”一词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多样的地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从北方的大漠风沙到南方的湿地丛林,从高山峻岭到平原河流,中国的地理特点无疑给这个称谓带来了独特的地理含义。

人民和民俗中国的人民是“中国”这个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这个身份认同让无数个体感受到了凝聚力和归属感。

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勇敢坚毅,他们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这个国家增光添彩。

“中国”这个称谓也代表着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传承和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

中国的未来“中国”这个词在当今世界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中国梦”的提出和国家的发展战略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正在积极推动现代化进程,致力于实现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

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国”这个词的传统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论通过对“中国”一词的浅谈,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称谓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地理特点和人民精神。

中国这个国家拥有独特的魅力和潜力,为世界所瞩目。

陕西文化知识国学和西安知识竞赛题

陕西文化知识国学和西安知识竞赛题

陕西文化知识1、“中国”二字最早出自陕西“中国”一词是周人的发明,最早见于西周青铜器“何尊”内底部的铭文,这件1963年出土于宝鸡市贾村镇的青铜重器,告诉了我们“中国”二字的来历。

何尊上的“中国”,指的是周都城的中心区域,这也是“中国”一词的最初之意。

2、唐代诗人王维竟劝人在咸阳酒驾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这个当年无尽伤感的送别之地,就在现在的陕西咸阳。

3、北京奥运五福娃灵感来自半坡!福娃的创意灵感源于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盆,最初是长着“人面鱼纹”脸的“五行娃娃”!几经修改之后,“五行娃娃”最终定稿成为五“福娃”。

4、陕北人说的“婆姨”竟然是外语陕北人将已婚女子成为“婆姨”。

“婆姨”一词源于佛教。

佛教盛时,人人信佛,家家女居士,很多人的老婆都能称是“优婆夷”,后来略为“婆夷”。

随着“婆夷”这个对女人的称呼的宗教意义越来越淡,书写时便多了个女字偏旁,称了“婆姨”。

5、起底小寨——村姑现在潮潮哒小寨这个名称,是因为明代在这里曾有过一个叫“小寨”的村子而得来的。

小寨距大雁塔很近,又处于西安中轴线上,交通便利,多条地铁线路穿过。

小寨周边,名胜古迹、大学众多,被誉为西安最具青春活力的商圈。

它是与北京王府井商圈、南京新街口商圈等全国15个城市的21个著名商圈齐名的全国重点示范商圈。

6、永宁门为啥老不开中国民间,百姓都认为南方是火神的所在地,为避火灾,炉灶一般不开向南面。

南门永宁之意,就是向火神祷告,勿起火灾,永保安宁。

为以示诚心,永不开正南门。

7、我国最早的国道在陕西!米仓道始创于秦朝末年,兴于汉代。

由此道可以直下阆中和巴中地区。

这条路也是我国最早的国道,距今已有3500年。

8、太阳食品产量3000吨西安太阳食品生产的太阳锅巴,是最早的锅巴零食。

1990年太阳锅巴产量占据中国零食产量半壁江山,月产量达3000吨。

9、《走西口》到底走到哪儿走西口去的是内蒙。

西口说白了就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一词的来历“中国”一词的来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这是现代世界对“中国”一词的一般理解,已经写入了各种官方文件。

但是,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一词并不是代表国家的专用名词,即不是国名。

那么“中国”一词是怎么来的呢?考汉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

其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范围所指,仅仅是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而已。

至春秋时,“中国”之涵义逐渐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而后,又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展拓,“中国”亦不断向周边延伸。

而最终成为当今雄据东方的泱泱大国之名。

从字义上讲,国在古代是城的意思,一座方形的城里,住着一国之王,所以国就是王的都城,或者京都。

城外是国王的领地,有土地和人民。

中国就是中央之国的意思,中国一词出现的历史十分久远,最早要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朝。

当时中国是国王直接统治的京师(首都)或包括京师周围的地区。

周朝统治者打败了各个地方政权以后,实行分封制,就是将全国土地划分成了许多地区,每个地区委派一个地方长官实行统治。

各诸侯如众星捧月般拥戴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各诸侯王国环绕着、拱卫着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城堡和土地。

相对于诸侯王国来说,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方,就被尊称为“中国”,既中央之国、中央王国。

随着皇权的扩大,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域不断增加。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以后,真正实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部疆土都可称为“中国”了。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二十世纪以前,没有哪一个王朝是定国名为中国的。

秦朝的正式国名是“秦”,汉朝的正式国名是“汉”,唐、宋、辽、金、元、明、清各朝的也是如此。

汉朝与匈奴人交往的文书里,称“汉”或“大汉”,而不称“中国”。

唐朝与吐蕃、回纥等国的官方文书、会盟的盟书中,称“唐国”、“大唐国”,而不称“中国”。

历代都是如此,直到近代清政府与各国签定的许多条约,所署的国名是“大清”,而不是“中国”。

虽然,在历史上“中国”并不是哪个朝代的名称,但是“中国”一词一直被使用着,它一般表明正统的天子政权的象征。

因此,各个朝代虽不以“中国”为国名,却都以“中国”自居,尤其是在国内外处于政权分裂对峙的时候,更是如此。

南北朝时,南朝自居“中国”,而把北朝叫做“索虏”、“魏虏”等;而北朝也以“中国”自居,而把南朝叫做“岛夷”。

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对峙,都自称“中国”,而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而考“中国”一词之本义,当为中原各诸侯国,中者,居中之意也;国者,诸侯之封国也。

华夏诸国分别将南北东西四境诸民称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

因参照体系不同,其所指亦有差异。

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层次:一是指京师(首都),如《诗经民劳》所注:“中国,京师也”。

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地区,即京畿。

如诸葛亮曾对吴主孙权云:“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三是指中原,如《史记东越列传》云:“东瓯请举国徒中国”。

四是指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云:“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五是指诸夏之裔居住之地,如《论语集解》云:“诸夏,中国也”。

六是泛指历史上华夏或汉族所建立的政权,《史记》、《汉书》中此类称谓不胜枚举。

自汉代始,朝野上下和文人学士习惯于将汉族所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因此,当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也多以“中国”自居。

如鲜卑人建立北魏,自称“中国”,而将南朝称作“岛夷”;同一时期汉族所建之南朝虽迁离中原,却亦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称北魏为“魏虏”。

又如在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皆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因此,在古人心目中,中国既有地域之定位,又有文化之传承,同时兼有正统之含义。

正因为“中国”一词属于带有多重含义的复合体,故而其所指范围,也一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

当《尚书》上出现“中国”一词时,其所指仅仅局限于关中、河洛一带;而后又扩展至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秦汉以降,又将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皆称为“中国”。

“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

19世纪中叶以来,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中国”则成为隶属我国版图之内全部领土之专用名词。

颇为有趣者,乃“中国”一词之出现与应用虽已有近3000年漫长之历史,但事实上它仅仅是一个世世代代根植于炎黄子孙的心灵深处,最初由地域观念衍生而来,又带有文化本位的一个历史符号。

从夏、商、周起一直至清末,王朝递嬗,政权更替,几不可胜数,却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1912年中华民国之建立。

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China,简称Chi na(“中国”)。

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他国之人遂逐渐耳熟能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际上通称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仍简称为“中国”,“中国”之名更令世人刮目相看。

“中国”之别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为夏朝。

其时,黄河流域所居之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楚失华夏”之语。

唐孔颖达疏云:“华夏为中国也”。

从字义上来讲,华者,美也,夏者,大也,连缀而用之,其词义雍容至美。

“中国”之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尚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多种称呼。

“中华”即“中国”与“华夏”之连缀缩写,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广大地区。

《春秋穀梁传》卷一,《隐公注疏》有云:“仲子乃孝公时卒,而云'来’者,秦人能远慕中华君子,恕而不责其晚,故言'来’,又书时。

”之语。

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

唐代韩偓曾有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

所以,“中国”亦可称中华,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者便可称“华侨”,入他国国籍者则称外籍华人。

“九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有“禹别九州”之语。

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中亦有“九州”的记载。

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州数均为九个。

九州之名最为流行的版本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而“州”成为正式行政区划是在东汉时期。

而后代“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有直隶州、散州、羁縻州等名色,辖区范围亦呈缩减之势。

而“九州”之名目却相沿未废,且成为中国之代称。

另外,古代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古人认为九州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

战国时,因航海技术发展而眼界渐阔,齐人邹衍凭一时灵感,提出“大九州”之说。

他认为,《禹贡》之九州合之只能称之为一州,名“赤县神州”;同样大小之“州”共有九个,仍不过是裨海环绕之小九州;如此大小之小九州共有9个,即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

故而“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

事实证明,此说纯属主观想象,但“神州”之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外国人怎么称呼中国呢?英语的“中国”一词,与瓷器是同一个词。

有人以为该词源于瓷器,与瓷器是同一个词。

中国的瓷器远销西方,扩大了影响,于是以瓷器代替了生产瓷器的国家的名字。

其实,不然,英语对中国的称呼,同现在的伊朗的波斯语、印度的印地语、意大利语和希腊语等对中国的称呼一样,都与“秦”或“大秦”有关,是“秦”的发音的转化。

东晋高僧法显访问西亚、南亚诸国归来后写的《佛国记》中,记述西域诸国对中国和尚的称谓是“秦地众僧”。

公元十二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阿西尔的著作中称中国为“秦”。

外国称中国为“秦尼”、“秦尼斯坦”、“摩秦”、“马秦尼”、“秦尼策”、“秦那斯坦”等,都是“秦”音演变而来。

近代日本称中国为“支那”,这是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的尊称。

《大唐西域记》里记述了一段玄奘到印度时与戒王的对话。

戒王问:“自何国来?”玄奘回答:“自大唐来。

”又问:“大唐在何方?”玄奘答:“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即大支那)是也。

”可见,当时印度人对大唐这个名称还比较生疏,而对“大支那”却很熟悉。

契丹,作为中国的代称在西方流传很广。

“契丹”,这是从建立辽国政权的民族“契丹”的音转化而来的。

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在北京写信,告诉他在印度的朋友说:“契丹乃支那帝国的别称。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之人,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近代以来,诸多国家几乎都用与上述诸称音近之词而为中国命名。

中文译音有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名目。

其实皆是“秦”字之外文对应,或以为乃自“丝绸”之“丝”演绎而来。

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之“瓷”或闽南话之“茶”。

而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是另有缘由。

契丹族曾建立辽朝,武力强盛,控制过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地区。

铁骑所至,所向披靡。

而当时身处东欧平原之俄罗斯人尚刚刚从洪荒满目中逐渐兴起,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亦不必怪其孤陋寡闻也。

汉语“中国”一词由来考_学习时报/xxsb/txt/2005-10/10/content_599 3084.htm“中国”一词的来历_网易新闻中心/13/0228/09/8OPSIEGB00014AED.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