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度量衡量词起源中品人文精神
关于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刍议

关于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刍议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是指古代社会中各国家或地区所采用的衡量长度、重量、容量等物理量的制度。
由于古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度量衡制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古代东方国家中,中国是最早形成完备度量衡制度的国家之一、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形成了一套基本规范的计量制度,主要使用长度单位是尺、寸、分、厘,重量单位是斤、两、钱,容量单位是升、斗、升。
这套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并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的度量衡制度。
另外,日本在中国东化影响下,也形成了类似的度量衡制度。
古代西方国家中,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最早建立度量衡制度的国家之一、底比斯尺,即基准尺,是古希腊使用的长度单位,源自于埃及尺的传入。
罗马帝国在其殖民地内普遍使用罗马尺、罗马斤和罗马加仑等度量衡单位。
一直到中世纪,这套制度才开始受到改变。
在中国和日本的制度中,长度单位的基准是尺,而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制度中,长度单位的基准分别是底比斯尺和罗马尺。
另外,中国和日本的制度中,重量单位的基准是斤,而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制度中,重量单位的基准分别是罗马斤和罗马磅。
容量单位在各国的制度中也有差异,但基本原则是一样的,即以容器的体积作为基准。
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的差异主要源于文化和历史的不同。
古代中国文化强调和谐和秩序,因此度量衡制度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以尺寸为基准的长度单位,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纪律和秩序的特点。
古希腊文化则强调智慧和理性,因此度量衡制度也反映了这一特点。
底比斯尺的起点是生命的起源,反映了古希腊人对宇宙起源以及人类智慧的思考。
另外,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的差异还与地理和环境的差异有关。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长度、重量和容量的衡量方式也不一样。
例如,中国的制度中,重量单位是斤,而在英国的制度中,重量单位是磅。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人们对于物理量的衡量习惯和需求的不同。
综上所述,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的差异主要源于文化、历史和地理环境的不同。
上古衡量词文化义探析--上古汉语中度量衡词汇文化义初探

音高 , 人们 往往 以黄钟 宫音 律管 先 调定 弦线 黄 钟宫 音 高 。为 了确 定 黄钟 宫音 管 的不变 性 , 古 代人 规定 了律
衡 怎样 的象 征意 义 呢?
衡, 指 的是 计算 重量 的戥 , 秤 。秤上 排列 的秤 星 , 象征 着 天上 的群 星 。 斤两 的 出入 , 高低 要 公平 , 不 可 以 瞒 心昧 己 , 暗 中有满 天 星神 监察 。十六 两上 应 十六 颗 天星 , 前 十 星为 十殿 阎罗 王 , 关 系人 的生 死 , 后 六 个 星 为“ 福、 禄、 寿、 财、 喜、 吉” 关 系人 的阳世命 运 。如果 人 在斤 两 上 亏 瞒 , 亏 一 两 则 吉 星有 亏 , 自家 的吉 庆 之 事 减少 。亏二 两则喜 星有 亏 , 自家 喜庆 之事减 少 , 以此 类
【 斤】 《 说文解字》 云“ 斤, 斫木 斧也 ” 。斤是“ 斩” 的
简化 , 计 重 需 要 公认 的重 量 单 位 , 人 们 在 长期 生 产 与 交换过程 中, 照着 砍 木 头 斧 子 “ 斩” 的样子 , 制 成 了金
属货 币, 即折币 。金属货币是按本身重量作为等价物 的尺度的 , 于是人们常用斩币重量与其他物 品进行 比 较, 逐渐斩就变成 了固定 的一个重量单位量 , 所 以斧
【 关键词 】
衡量词 权 衡 文 化
【 中图分类号】H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6 5 1 7 ( 2 0 1 4 ) 0 1 —0 0 1 8 一( ) 3
度量 衡 之 于人 类 生 活 , 息 息相 关 , 几 乎无 时无 地 无 事无 人不 与之 发生 关 系 。 中 国古 代积 累 了丰 富的计 量 实 践 经验 , 由此也 产 生 了许 多度 量 衡 词 汇 , 随着 文 化 语 言学 的兴 起 , 度量 衡 词汇 的 文化 义理 应受 到 特别 的关 注 , 我们 试 图以度 量 衡 词 汇 为题 材 , 对 其 考察 和 研究 , 对 其语 汇 系统 和结 构 进 行 剖析 , 进 而 挖 掘其 背
中国历代度量衡(可编辑)

中国历代度量衡度制夏商周三代时期多认为我国古代度制单位是以跬步尺仞寻常墨丈端匹疋束逐步演变为分寸尺丈引五度制的九年卫鼎上的铭文大意是一个名叫裘卫的人在周共王九年用一辆车及车马器具等换取一个名叫矩的人一片林地之事当交换成功后为表示谢意裘卫曾赠送给矩妻十二丈帛铭文原话为舍矩姜帛三两当时一两相当古制四丈春秋战国时期长度单位从多样化趋向统一确定分寸尺丈引五度为长度单位制 1引 10丈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秦始皇用来统一全国度量衡制的标准用的仍是商鞅平斗桶权衡丈尺的标准尺秦孝公十八年前344 商鞅用23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尺来平斗桶权衡丈尺秦始皇统一全中国前221 后用来一法度衡石丈尺的还是这个标准汉志承秦制汉代的度量衡也是沿袭秦代的因而其所用的标准尺基本上和秦代相同都是23厘米左右公元9年王莽在取得政权后用来同律度量衡的仍然还是这个标准这就是说战国秦汉年间陕西境内的尺度长约23厘米始终未变1引 10丈 100尺 1000寸10000分汉代其尺长度仍维持在23厘米左右汉代陕西的尺长在225~236厘米之间魏晋南北朝由于官吏多取于民尺度量值普遍加大特别是东魏534-550 北齐550-577 年间尺长猛增一尺长达301厘米比晋前尺 231厘米长7厘米递增之速前所未有180年间递增25 隋朝开皇官尺以晋前尺1尺2寸8骨1厘为1尺一尺约合295厘米度制沿袭北周唐小制1尺2寸为大制1尺小制仅限于测晷影调钟律冠冕等唐时陕西民间使用的尺长大制在30-31厘米之间律尺小制为2488厘米尺度的标准以100颗黍子纵向排列的长度为营造尺1尺 32厘米确定长度单位时才在分以下十进位正式命名厘毫丝忽微纤沙尘埃渺模模糊逡巡须臾瞬息弹指刹那六德虚实清净共20个小数单位为长度的法定单位唐代采用大小二制就是将市用尺与律尺标准尺分离以律尺保存古制以实际使用的度尺同律尺保持一定比率为市用尺作为官府和民间赋税征收和交易之用明清尺度分营造尺和量地尺明朝营造尺长32厘米量地尺长3264厘米清朝常用尺分营造尺裁衣尺量地尺三种量地尺长32~3435厘米之间营造尺32厘米裁衣尺355厘米经对眉县槐芽镇沙坡村村民龙满德家藏清同治裁衣尺实测尺长347厘米根据《清会典》关于后用裁尺营造尺1尺1寸1分1厘1毫的记载清朝民用裁衣尺长355厘米上述同治裁尺的尺长大体与清朝度制规定一致清末民初尺度长短不一的现象比较普遍营造尺裁衣尺量地尺鲁班尺木工尺乐律尺故光绪三十四年 1908 改以毫位为止同时确定尺为长度之主单位寸以下为奇零清末重定度制名称及单位表毫10丝即尺之万分之一厘10毫即尺之千分之一分10厘即尺之百分之一寸10分即尺之十分之一尺10寸定为度之主单位步亦称弓 5尺丈 10尺引10丈里180丈即360弓民国4年未在度制方面作任何变更1912年确定营造尺库平制和米制两制并行度分为甲乙二制营造尺库平制为甲制米制为乙制营造尺库平制长度以营造尺1尺为单位重量以库平两1两为单位度法丈等于10尺尺等于10寸寸等于10分分等于10厘厘等于10毫毫等于10丝丝等于10忽忽等于10微微等于10纤量法石等于2斛斛等于5斗斗等于10升升等于10合合等于10勺勺等于10撮衡法斤等于10两两等于10钱钱等于10分分等于10厘厘等于10毫毫等于10丝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在全世界逐渐趋于统一米制的形势下北洋政府也拟采用米制规定营造尺库平制为甲制长度以营造尺1尺为单位米制为乙制长度以1公尺为单位民国16年 1927废除营造尺库平制采用米制以市用制作为向米制过渡的辅制定万国公制即米突尺为标准尺以与标准制有最简单之比率长度以标准尺三分之一为1市尺计算地积以6000平方尺为1亩而与民间习惯相近者为市用制陕甘宁边区度制的基本单位是尺其单位序列为毫厘分寸尺丈等对与长度相关的亩里制作出具体规定进位法为10毫米为厘10厘米为分10分为寸10寸为尺10尺为丈均以市制为准1市亩等于10市分1市分等于10市厘1市厘等于10市毫一市亩等于6000平方市尺1市顷等于100市亩并规定市亩为土地面积的基本单位还规定1公里等于2市里1市里等于150市丈或1500市尺民国19年 1930 《度量衡法》标准铜尺对民用市尺进行检定实测该标准铜尺长33厘米最小分度值1毫米尺面另一边有1~10寸刻度线5寸左右錾刻有市尺二字国民政府明令市制与公制并行一市尺长三分之一米但是由于政府腐败有令不行陕西各地尺度仍十分混乱经对虢镇民用木尺实测尺长为54厘米眉县民用布尺实测尺长523厘米可以清楚的看到民国年间陕西地方度制相当混乱量值不一十分突出亩里黄帝设五量中里步即与度量衡分立设置这是因为上古时丈量之法尚未兴起道路的长短田亩的方狭只能以人步计算步是亩里计量的基本单位陕西境内出土的周代铜器金文记述着许多反映当时赐田和以田赔偿或交易的事实这些铭文都是以田为单位的如1975年2月岐山县董家村出土的周共王五年前927 五祀卫鼎铭文上有余舍汝田五田等语《十批判书》提到周孝王年间的舀鼎上有以五田七田赔偿盗禾之罪等字郭沫若著《大系考释》一书中提到的格伯簋上也有四匹马换三十田等语周方里是古代步里面积周制是为井田而立方里之名井方一里九百亩八家受之各家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余二十亩为庐舍春秋时代百亩千亩十万七十万一百万的计数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说明周代确定了步与尺之比率一步六尺百步为亩这个基本概念据史料亩制在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变迁战国时期将周制百步为亩改240步为亩使周制百亩折为417亩秦田秦废井田但仍沿用周制方里仍为900亩不变亩位以上百进为顷亩位以下古有角名之分即一亩作4份1份为一角里之长短据《夏候阳算经》卷上度地以5尺为步360步为里《平赋书》又说三百六十步谓之里此处里皆为大里5尺为步360步合计为1800尺《大载·礼记》中载三百步为里周制步为6尺1里即为1800尺唐代变五尺为步里为三百六十步1里即为1800尺折合1里为530米折为今106华里据史料称唐长安城周长为67里今实测约355公里 71市里折合一里为530米与上述大致吻合唐朝凡天下之田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百亩为顷武德七年田广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 以5尺为步240步为亩1亩合6000平方尺或60平方丈与今市制相同唐以大尺为量地尺1尺合今295cm亩为52215m2合今0783225亩略计为0783亩5步为尺1方里合540亩亩位以下至宋以后为分厘毫丝忽民国18年 1929 《度量衡法》始规定2市里合1公里改1里市里为1500尺合500米始废方里之制周制方里与地积无彼此换算关系陕西历代度制文物简况表量制周以人体为法故量制名目杂多很不系统有一手曰溢两手曰掬之说所谓有掬实际上就是升故升是周时的基本量两手之盛量之基本《礼记·月令》篇角半甬甬即斛而考工量为鬴即釜但这些都不是实用量孟子常言粟万钟钟等为实用量而实际实用量单位为斗斛总之三代之时量制极为混乱有的是量制系统各异有的将容量与收稼之数混为一起春秋战国期间容量制除使用升斗斛等量制单位外还有使用缶量的现象战国战国时期容量单位多达20多种有魁旬升温豆区盆斗釜斛桶鬴庚薮钟秉稷耗鼓等而出现在战国晚期器物上的容量单位名称则是升益斗釜斛等秦墓出土多件陶缶量据对其中用河沙实测缶容为18210毫升经折算可知当时斗容为1821毫升升容为1821毫升斗这一基本单位在东周秦赵魏等国器物上都曾出现在战国时已普遍使用十进位制也相当普遍每升约在200毫升左右----------------另据商鞅方升两诏秦椭量和平都铜椭量分别提供的秦时升容198毫升574毫升196毫升194毫升的数值看秦时陕西地方升容均在200毫升之内战国秦时升容190446毫升斗容为190446毫升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度量衡71年其实际单位量值升容1821毫升~190446毫升与商鞅方升升容20215毫升和学术界普遍看法升容200毫升所差无几汉承秦制单位制的具体内容为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量制一龠合升斗斛除2龠为1合外其它都采用十进位制即1斛 10斗 100升 1000合 2000龠升为起量之基本斗斛为实用之量名汉除规定上述容量单位如圭撮龠序列以满足小容量的计算自汉确定容量单位后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龠合升斗斛的制度基本未变自秦汉到明清量制沿用历代亦然宋以10斗为1石5斗为1斛正式用石作容量单位始于宋清末其进位法除圭位或十栗或六栗外完全系十进撮秒二位或颠倒栗以下命名尚有八位量制命名为石斛斗升合勺其进位为石十斗斗十升升十合合十勺勺十秒秒十撮撮十圭圭十栗栗十颗颗十粒粒十黍黍十稷稷十禾禾十糠备十秕从秦到清代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量器的容量由每升二百毫升增大到一早多毫升增长了四倍多在尺斗秤三者中容量增幅最大汉承秦制西汉年间陕西升斗量值大体与秦时相同单位容积未发生大的变化这可从以下实物资料得到证实以扶风县柔谷汉铜斗见图1-1-2-6 和黄山汉铜鋗见图1-1-2-7 以及黾池宫铜升三个西汉量器提供的每升量值分别为22043毫升2115毫升198毫升说明西汉年间陕西升容保持在200毫升左右除上述实物资料外还有陕西出土刻铸铭文的西汉青铜器物可资为证这些器物一是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 羽阳宫铜鼎1973年出土于凤翔县长青乡马道口村据实测升容19166毫升二是陈仓成山铜鼎见图1-1-2-8 1975年出土于凤翔县长青乡马道口村据实测计算升容2105毫升三是磻溪汉鼎见图1-1-2-9 1985年8月出土于宝鸡县双堡村按实测计算升容202毫升四是扶风县姜源村出土的邰林共鼎见图1-1-2-10 升容200毫升五是凤翔县河北里村出土的荥阳宫铜灯见图1-1-2-11 升容为220毫升六是千阳县任家庄出土的汉铜鼎见图1-1-2-12 升容为220毫升汉时在容量制方面陕西除推行龠合升斗斛为单位序列的五量制外还广泛实施以圭撮龠为序列的小量制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小量制特殊需要近年来陕西各地特别是关中各县出土了不少汉代圭撮龠量具见图1-1-2-12~1-1-2-16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西汉小量制发展情况的了解现列表如下陕西省汉量制圭撮龠出土简况表王莽始建国铜龠见图1-1-2-17 反映的是新莽篡汉后量器属新量制该器圆口平底有长柄柄端有环柄上面刻铭文一行律嘉量龠方寸而圆其外疵旁九豪冥百六十二分深五分积八百一十分容如黄钟背面铭文始建国元年五月癸酉朔日制公元9年龠外壁刻有精美的夔凤纹上述没有铭刻的小量器实为西汉年代民用之物不是国家明文颁发的标准量器其进位率为四圭为撮四撮为龠均为四进位制以粟数论64粟为圭256粟为撮1200粟为龠扶风淳化龠容积com这是汉兴七分龠之故因而这两地的龠容积较小均为大半龠宋元年代封建统治者取消了布帛实物税课以米麻棉产品诚如王国维所说金元以后封建官府已不再课绢布官吏难再以惧绢布短耗为借口而象两晋到北魏时期行施户调制的官府那样任意增长尺度横征暴敛刻剥人民因此金元以后在租税制度中重用量衡少用尺度为此陕西和其他地方一样升斗量值明显加大三倍于秦汉已成为升斗量值的普遍现象1960年陕西省凤县文物部门在原凤州城旧址征集铜升见图1-1-2-18 -个升容900毫升为宋元时期的升量具而且为官府使用的量器元时升容已达9488毫升斗容9488毫升据《梦溪笔谈》载秦汉已来度量六斗当今宋一斗七升九合秤三斤当今宋十两可确认上述铜升为宋元时铜升明清年代陕西容量单位量值继续增大到清乾隆年间斗容达17217毫升升容达17217毫升1988年10月洛川县文物部门在该县阿吴村征集的乾隆木斗见图1-1-2-19 和眉县槐芽镇沙坡村同治木斗见图1-1-2-20 可证这两个木斗虽造型不同制作各异但均为民用之物乾隆斗为底狭口大之形而同治斗则为鼓腔状乾隆斗四面有铭文阳文赴集官斗四字并有乾隆二十八年仲夏月吉日置等铭文陕西还发现清道光四年 1824 制作的石斗及铭文见图1-1-2-21 反映了清代陕西量制的实际情况民国年间陕西各地容量单位大小不一真假混杂斗斛大小迥然有有别不仅地区间不同一县之间城市乡村亦不相等《陇县新志》民国35年 1946 编有如下记载陇县度量衡在民国24年 1935 前相沿旧制十分混乱现有升斗全县六区乡镇参差不齐自清以来莫之能改而奸商讨帐加一加二之斗比比皆是民国23年 1934 新颁布斗麦重24斤而陇邑之上南区香泉赤沙等镇斗麦计重33斤下南区县功新街镇斗麦计重3575斤城南斗麦计重55斤北区赤岩镇斗麦计重5775斤杜阳镇斗麦计重605斤敌关镇斗麦计重66斤马鹿镇斗麦计重825斤与小香泉之斗比较新市斗已逾9斤而马鹿之斗比较新市斗竟超过三倍有余由此可见一县之内量制的混乱已达到何等严重的程度民国33年 1944 眉县槐芽镇福兴荣粮行使用的木制撇沿斗见图1-1-2-22 斗麦重40斤同期宝鸡县城今宝鸡市城区粮食交易中斗麦重30斤而由宝鸡县管辖的虢镇市场斗麦重35斤这些历史资料程度不同的反映了民国年间陕西各地量制严重混乱的状况民国后期为了整顿混乱的量制陕西省政府及各市县政府曾采取措施进行整顿推行市秤市斗制对粮食市场开展检查监督虽然作了一些工作但由于量制混乱状况年久日深终未得到根本改变利用度量衡器具对劳苦大众进行残酷剥削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随处可见陕西也不例外陕西洋县地主刘继德在对贫苦农民压榨剥削特别是利用升斗巧取豪夺就是明显的实例刘继德当年用的夹层斗见图1-1-2-23 经实测放粮时夹层容麦1424公斤收粮时抽掉夹层板斗麦1555公斤相差131公斤洋县百姓中流传着刘家斗大张口穷人的血汗往里流的民谣在陕甘宁边区合升斗石为容量制的单位系列市升为基本单位进位法均为十进制即10合为升10升为斗10斗为石按1942年4月颁发的《统一办法》规定斗用30斤斗收公粮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边区政府工商厅制订的《陕甘宁边区划一度量衡方案草案》规定1公升等于1市升市升为容量的基本单位实际上边区境内量制使用极其广泛斗多以粮食部门仓库斗为准群众习惯称其为公斗公斗标准重量为30市斤指小米麦子经过长期实践公斗与各分区民间使用的容量器具也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比率这样大大方便了公粮入库口粮分配以及贸易结算的正常进行这些比率是陇东分区公斗 30市斤民间18桶斗民间用的24桶斗和48桶斗分别折公斗1斗半和3斗三边分区公斗 30市斤民间用48桶斗折合90斤合3斗延属分区公斗城镇已普及乡村有用32桶斗每斗容重65市斤相当2公斗略多绥德分区公私容量单位大都使用公斗关中分区基本使用公斗陕西历代量制文物简况表三衡制追溯陕西历代度政历史器物较多这与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地位和地理位置有关同时铜铁石陶权不易锈蚀损坏也是其原因之一定制周之前重量单位及进位关系是12粟为分12分为铢24铢为两一两半为捷2捷为举2举为锾锊 16两为斤10斤为衡15斤为秤2秤为钧4钧为石4石为鼓200斤为引西周早期即公元前11世纪前后以衡器计量物体轻重的作法已在陕西关中部分地区发生寽就是周人用来计重的单位之一周成王年间制作的师旅鼎铭文罚得系古细谷三百寽就是物证之一1975年2月岐山县董家村西周窑藏出土的青铜器丁朕见图1-1-3-1 铭文中也有记载该铜器制作于周历王八年前857 通高205厘米腹宽175厘米流鏊相距315厘米自重3850克腹底和盖铸有长篇铭文共157字其中记有罚汝三百寽等字句尽管对寽重为多少说法不一然而寽是周代早期的计重单位在西周铜器铭文中多次出现记述三代度政概况的古籍中亦有反映可见西周早期陕西确有以寽作为权衡重量单位的情况西汉成书的《淮南子》中载12粟为1分12分为1铢12铢为半两24铢为1两16两为1斤30斤为1钧4钧为1石《孔丛子》中记载二十四铢为两两有半曰捷倍捷曰举倍举曰锊锊谓之锾二锾四两谓之觔觔十谓之衡衡有半谓之秤秤二谓之钧钧四谓之石石四谓之鼓秦统一度量衡后反映在衡制方面为五权法即铢两斤钧石非十进位制1石 4钧1钧 30斤1斤 16两1两 24铢汉承秦制据《汉书·律历志》记载权者铢两斤钶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24铢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这就是用黄钟律管所容一千二百黍的重量 25克来定义衡器的单位两的量值自汉以后至隋代相承不变唐代重量单位累铢钱两斤钧石非十进位宋代以较验乐尺积累法中之分厘毫丝忽均以十进位五个名位用来命名重量单位以下的小数名称清未重定度量衡时重量小权单位止于毫斤以上不命名民国18年 1929 《度量衡法》市用制又止于丝斤以上加石100斤为石单位量值变迁秦汉在度量衡发展的历史上在标准的确立器物的制作单位制的完备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自秦统一天下商鞅佐秦变法据《史记·商君传》载商鞅平斗桶权衡丈尺另据吕祖谦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一衡石丈尺自商君为政平斗桶权衡丈尺其制度为古矣至兼并天下之后皆令如秦制秦时度政史上这些大事件波及全国陕西是秦制实施的重要地区据现有资料陕西各地出土的秦权共有43枚其自身重量可分为半斤权斤权钧权和石权高奴禾石权见图1-1-3-2 1964年出土于西安市阿房宫遗址该权呈半球形平底鼻纽正面铸阳文三年漆工臣已丞诎造工隶臣牟禾石高奴铭文第一行三字前有一铸造时形成的凹陷并非残字遗迹另一面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该权断代为战国秦高172厘米底径236厘米重30750千克此权自铭为石权折算每斤合2563克高奴在今陕西延川县境漆地名工即工师战国秦上郡守铜戈铭文有漆工师此权漆工后无师字位列丞前与戈铭排列次序相同当为监造者丞官名主造者工隶臣为实际铸造者隶臣地刑徒身份工师丞工三级是秦国官府手工业的组织系统巸诎牟皆为人名铭文表明秦在战国时期对于衡器的制造已有严格的制度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加刻二十六年诏书秦二世即位前209 后再次检定刻二世元年诏书此权自始铸至秦二世元年三次铸刻铭长期作为标准器使用自战国秦至秦朝一直保持着统一的衡制两诏铜权见图1-1-3-3 该权呈斗球形鼻纽腹空底部有圆孔直径55厘米用铅封闭权高11厘米底径12厘米自重7573克权身刻有二十六年诏书和二世元年诏书按秦制三十斤为钧计算每斤折合今制2524克两诏铜权见图1-1-3-4 该权呈半球形鼻纽高6厘米底径8厘米自重1 263克每斤折合今制2526克权身刻有二十六年诏书和二世元年诏书该权为五斤权历经文物走私分子多次倒卖后经西安市公安局侦破使之得以存留始皇诏铜权见图1-1-3-5 此权呈圆台形鼻纽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11行高65厘米底径89厘米重2000克按八斤权折算每斤折合今制250克美阳铜权见图1-1-3-6 该权高71厘米底径56厘米自重240克按权身自重判断应属秦制斤权斤重240克两重15克该权鼻纽左右篆刻美阳二字棱面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7行和秦二世元年诏书10行左字铜权见图1-1-3-7 该权出土于秦始皇陵园内城西门以北约300米处权肩上刻左字内壁面有明显的镌刻修整痕迹此权呈桥梁形鼻纽纽中为圆形透孔权身环体铸成十七个棱面其上镌刻着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和秦二世元年诏书权高685厘米纽中孔径06厘米壁厚04厘米自重2546克每斤合2546克按该权规格形制和所刻诏文属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所使用的斤权至二世时仍沿用权上附刻的左字应是使用地方所铸秦二十六年陶权见图1-1-3-8 陕西省宝鸡博物馆1960年征集收藏经实测权身通高125厘米底径18厘米自重4320克权身一侧加二十六年皇字这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诏书开头的四个字按秦制十七斤权折算可知秦每斤合今制254克根据实物资料实测考证秦时陕西的衡制为斤重25052克《汉书·律历志》称权者铢两斤钧石也又说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秦汉两代权衡制推行的都是铢两斤钧石五权制陕西省境内各地出土的斤钧石权就是秦人推行五权制的历史见证秦时在陕西实施的衡制单位量值及其推进法与《汉志》的记载完全吻合证实秦的衡制章法两重为15657克斤重25052克这个数据与全国已出土的30枚秦权的平均值两重15777克斤重252438克相比较非常接近陕西是汉朝京都所在地又是丝绸之路的起始地在汉代农业手工业商品交换发达活跃在经济交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陕西当时的度政在以往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按秦时的章法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基本原则在衡量器具上积极追求技术进步管理及标准器制作上有所创新已出现使用木杆秤的现象在单位量值上虽略有起伏但总体而言基本与秦时保持一致西汉前202-8 陕西历年来出土汉代铁权较多因锈蚀严重不易鉴别依据文物部。
中国古代度量衡简史

中国古代度量衡简史时间:2011-10-10 来源:中国文化小百科全书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建立起大小、多少、方圆等数量和形状的观念,并产生了“数”的概念,总结出许多计数的方法。
随着生产、交换的发展,确立了标准,产生了统一的计量方法,逐渐创造了尺、斗、秤等用途不同的计量工具。
《大戴礼记·五帝德》说,黄帝时设置有衡、量、度、亩、数,谓之“五量”。
《尚书·舜典》说舜“同律度量衡。
”《史记·夏本纪》说大禹“身为度,称以出”。
古文献上的这些属于历史传说时期的零星记载,多少反映了商周以前的度量衡简况。
商周时期,度量衡器及其管理制度已比较完备,已采用了先进的十进位制。
当时,中央和地方都设有专职的官吏,负责度量衡标准器的颁发、检定和使用。
春秋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度量衡制度混乱。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便于商品交换和征收赋税,都十分重视度量衡的整顿和统一。
如齐国的田氏,在夺取政权以后,将四进位制改为五进位制,并颁发了标准量器。
秦国商鞅实行变法,改革了度量衡制,实行“平斗桶、权衡、丈尺”之法,并在公元前344年颁发了标准量器商鞅铜方升,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打下了基础。
秦朝建立后,用法律形式统一了度量衡,主要是:(一)皇帝亲自颁布统一度量衡的命令。
这个命令刻在或铸在量器、衡器上,或者刻在铜版上,再嵌在量器、衡器上,作为使用凭证;(二)中央制造颁发度量衡标准器,作为各地制作和检定的标准;(三)每年对度量衡器鉴定一次。
这些措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后世度量衡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汉代承袭了秦代的度量衡制度。
西汉长度单位是分、寸、尺、丈、引,都是十进位,一丈等于十尺,一尺等于十寸。
量的单位是龠(yuè)、合、升、斗、斛(hú),除一龠等于半合外,其余都是十进位。
衡的单位和进位关系是:二十四铢等于一两,十六两等于一斤,三十斤等于一钧,但钧等于一石。
计量历史文化简略

计量历史⽂化简略计量历史⽂化简略⼀、计量的起源计量来源于测量。
⼈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需要进⾏⼤量的测量活动。
测量的⽬的最终是为了社会应⽤,因⽽,在⼀定条件下对同⼀量的测量结果应该⼀致,这就需要严于⼀般测量的计量活动。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它属于测量,源于测量,⽽⼜严于⼀般测量,是测量的⼀种特定形式。
⼆、计量的发展计量在中国已有近五千的历史。
国际上通常把计量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典计量阶段、经典计量阶段、现代计量阶段。
(⼀)古典计量阶段(中国古代计量)度量衡的发展⼤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类从利⽤⼯具到制造⼯具,包含着对事物轻重、多少、⼤⼩、长短、软硬等的思考过程,逐渐产⽣了形与量的概念。
在⾃然界漫长的⽣活中,⼈们学会了⽤感觉器官⽿听、眼观、⼿量来进⾏测量。
早期的“计量基准”,⼤多是来⾃⼈体的某⼀部分,或其它天然物如动物丝⽑、植物果实或动物等。
如,布⼿知尺:《孔⼦家语》中记载“布⼿知尺、布指知⼨,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迈步定亩:汉《⼩尔雅》中记载“跬,⼀举⾜也,倍跬为步”;⼿捧成升:《⼩尔雅》记载“⼀⼿之盛谓之溢,两⼿谓之掬,掬,以⼀升也。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为度,称以出”。
禹在治理⽔患、划分九州的过程中,就以⾃⼰的⾝长和体重作为长度和质量的标准,治⽔时还制作了准绳为测量⼯具。
这种制度的建⽴,意味着中国计量有了⾃⼰的起步。
商朝,度量衡的应⽤更加普及。
出⼟的商代⾻尺,是⽬前中国所见最早的测长⼯具。
尺⾯上有相当于“⼨”、“分”的刻度表⽰,在世界上最早使⽤了⼗进制。
商代象⽛尺周朝在⼴泛应⽤度量衡的同时,还强化了其政治含义,使其成了统治象征。
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天下⼤服”。
春秋战国是我国计量发展的繁荣时期。
春秋时期的⼀些诸侯国分别建⽴了各⾃的量制,现今收集到的这⼀时期量器⽐较丰富。
在国,孝公⼗⼋年(前344),商鞅借鉴齐国量制,监制了标准铜⽅升,“⼀度量、平权衡、正钧⽯”,推⾏统⼀的度量衡制。
关于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刍议

关于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刍议首先,对于古代东方的度量衡制度,例如中国古代,主要以长度单位尺寸衡量为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尺寸、寸、分、厘、毫等单位。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起源于王朝时期,最早的度量衡单位是“尺寸”,长度为十分尺(约为33.33厘米),后来在汉代逐渐发展为尺寸、分寸等单位。
这种度量衡制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以人体为参照物进行度量。
例如,“寸”一词原本就表示人体手指的长度,以此作为单位来度量长度,增加了度量衡制度的可相对性和便捷性。
此外,中国的度量衡制度还包括贸易定量的货币制度,如黄金、白银、铜钱等作为交换媒介和计量单位。
相比之下,古代西方的度量衡制度主要以质量为主要衡量指标。
最著名的是罗马时期的两个度量衡单位,“斯特”和“比卡里斯”。
斯特是木制容器的容量单位,用于测量液体的体积。
这些容器有标准尺寸,用于确定物品的体积。
而比卡里斯则是用于测量质量的单位,它是一种含有指定重量的物体,用于与其他物体的质量进行比较。
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商业和贸易活动,以确保交易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此外,古希腊和古罗马还有其他度量衡单位,如英尺、马力、英石等,用于测量距离、功率和质量。
虽然古代东西方的度量衡制度有些区别,但它们都是通过将物体与自然界的属性相对比来进行衡量的。
这表明古代人们对精确测量的需求,并通过建立一套标准单位来满足这种需求。
古代度量衡制度在商业和贸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证了交易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此外,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在度量衡制度中得到了体现。
东方文化注重整体和谐以及节约,因此其度量衡制度相对更加简单和实用。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精确和独立性,因此其度量衡制度更加精细和科学。
总之,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不同文明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和度量需求,以人体和自然界为参照物,通过度量单位和标准体系来实现精确测量,并在商业和贸易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度量衡:历史、语言、文化(上)

中国度量衡:历史、语言、文化(上)中国语文:度量、语言、文化先说度量衡的本义。
度,指长度。
量,指容积。
衡,指重量。
“郑人买履”故事中“吾忘持度”,那个就是量出的鞋子的尺码,就是长度,古代度字与步有关,而步也是长度单位之五。
量,今天我们说少量、大量、海量,说车载斗量,总与数目多少大小有关,与多少相关的是数量,与物体大小相连,就是相当于说体积或容积。
衡,有平衡、均衡的说法,因为秤称量东西,讲究平衡才准确。
所以称量也叫衡量,秤之类工具就叫衡器。
然后说现在的度量衡。
现在的长度以米这单位,容积以立方米为单位,重量以千克为单位,是公制。
国际上还有标准米,标准千克的规定。
如米,就是光在真空中1/299 792 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经过的距离;而千克则专门造出一个标准砝码叫千克原型,等于这个质量(因为重量受纬度影响)的才叫一千克。
若干年之后,国际标准可能通行既久,地方标准大家谁也不知道了,现代中国的情况是,通用标准与市场常用标准不一致,市场常用与古代度量衡不一致;古代度量衡与现代度量衡换算极为复杂。
所以有必要讲一讲中国人的度量衡。
一说长度。
先说尺。
古代用于人体的单位从人体来。
人体有尺骨,是尺有长度,有寸骨,是寸的长度。
手指中指中节一段的长度叫一寸,尺骨长度叫一尺。
是成年人的平均值。
这个说法相当于英语中的英尺,是某国王的脚的长度。
所以在说人体时,身长某尺,或者说从某穴位到某穴位间隔几寸,说的就是相对尺寸。
相对尺寸在中医针灸中有特殊意义,定穴位、定寸关尺三脉位置,方法叫指寸法,有时还有以中指长度还是宽度的争议,现在还有作用。
尺但作为基本单位,则需要规范。
一种说法是用手量,“布手知尺,布指知寸”,《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则表明当时已经以名人为标准进行单位的统一,出现了最早的法定单位。
商代遗址出土有骨尺、牙尺,长度约合16厘米,与中等身材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开后的指端距离相当。
尺寸用十进制。
古代度量衡单位趣谈

古代度量衡单位趣谈原创中国计量计量资讯速递 2020-01-17度量衡这一称谓,最早见于《尚书·舜典》:“同律度量衡”。
度量衡除了作为长度、容量、重量的简称外,还应该包括单位、制度和一切管理条例。
本文仅简单地介绍古代度量衡单位名称的由来与趣事。
寸、尺、丈《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说文》)云:“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体为法”。
《大戴礼记》、《孔子家语》中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的记载。
《小尔雅》中还说:“跬,一举足也,倍跬为步”(古代一步为六尺)。
这些都是以人体为度量衡单位的记载。
《说文》中,尺字写作“”,可与“布手知尺”互为佐证,即一尺为成年人拇指与食指伸开的距离与形状。
今天的一市尺长33.3厘米,无论如何与“布手知尺”的长度不相符。
而《大戴礼记》、《说文》的作者是汉代人,《孔子家语》的作者是魏晋人,西汉至晋一尺皆长23.1~24厘米之间,与“布手知尺”不合。
难道这些都是后人杜撰的吗?并非如此。
古人治学是十分严谨的,那么,“布手知尺”之说有没有根据呢?有幸的是,今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各藏有一支商代象牙尺,尺长约16厘米,尺上有分、寸刻度,均为十进位。
对此我们作了一个验证,身高在160厘米者,拇指至食指之间距离为16厘米,一指之宽为1.6厘米。
考古学家李济先生在1921年对当时中国人身高测量作了一个统计,成年人身高平均为164~165厘米。
此外,由考古发掘证明的古人身高:女子为150~160厘米,男子为160~165厘米可证,“布手知尺”说是有根据的,只是商代以后,尺度增长而造成与此说不合的结果。
《说文》中“寸”字写作“”,寸字下云:“人手却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一。
”而“又”字写作“”,并解释说“又,手也”。
像人手伸出三指状。
寸字就是在手下加了一横。
“人手却动脉谓之寸口”这句话是形容中医用食指按脉状。
“却”作“退”解,是说双手十指并拢,退至手腕处正是一指按脉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度量衡量词起源中品人文精神华夏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从古至今一脉传承,中国古代有关度量衡文化也不例外,其中在度量衡字词造字造词中人文精神体现尤为明显。
度量衡在我国诞生很早,历代度量衡都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它随人类生产和经济活动需要而产生,由粗而精,渐趋完善。
我国最早的度量衡著作于西汉末年诞生,由律历学家刘歆主持整理编纂出收入《汉书·律历志》。
我国第一部集大成字书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换句话说,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第一本字典了,其中也有了许多对东汉时期的度量衡量词收录和解说。
这里结合其中度量衡词语略品我国从古时起就博大的人文精神,也请老师指正。
一.《说文解字》收录度量衡量词内容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将度量衡量词分为三组:度即长度,量即重量,衡即容积,下文从度、量、衡三个类别来归类分析量词:
1.度——长度单位量词
度,指用尺度来测量物体的长短,即长度单位量词。
在《说文解字》中所收的长度单位量词有:寸、咫、尺、丈、寻、仞等等,如:
寸,十分也。
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
咫,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
周尺也。
尺,十寸也。
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
丈,十尺也。
寻,绎理也。
……度,人之两臂谓寻,八尺也。
仞,伸臂一寻,八尺。
另外,“匹,四丈”是专用于布帛的量词。
2.衡——重量单位量词
轻重的计量是从谷物开始的,原始社会的人们学会了种植业为了分配劳动成果而开始有意识的对重量单位创造。
《说文解字》中收录的重量单位量词有从禾部的、也有从金部的和一些其他部首的,如:
,五稷为。
,布之八十缕为。
铢,权十分黍之重也。
,十铢二十五分之十三也。
《周礼》曰:“重三。
”北方以二十两为。
,
锱,六铢也。
锤,八铢也。
钧,三十斤也,
此外“两”也是常用的重量单位量词,《说文解字》:“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又如“,十黍之重也。
”
3.量——容积单位量词
容积的计量也是从谷物开始的。
《说文解字》所收容积单位量词有斛、斗、升、鬲、龠等等,如:
升,十龠也。
斗,十升也。
斛,十斗也。
鬲,鼎属。
实五。
斗二身曰。
此外,其中提到的“撮,四圭也。
”在《汉书·律历志》中记载道:“量多少者,不失圭撮。
”可见其划分的精细度已达到一定程度。
二.度量衡字词造字的来历及背景
度,在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注释为:度,法制也。
长度单位最早起源于什么时代并无可靠古籍,在远古时代就有“布指为寸,布手为尺,舒肘为丈。
”的说法,在诞生之初人们在以肢体的单位作为长度单位的标准。
而在造字时也受其影响,比如“尺”字就是如此。
“布手为尺”指的就是人把拇指和食指张开,用两之间的距离为一尺,而“尺”字象形地展示了倒过来比量尺的手形状。
“寸”也是几乎和“尺”同时出现的长度单位,《说文解字》中说:“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寸又一。
”段注:“却,尤退也,距手十分动脉之处谓之寸口,故字从又、一。
会意也。
”无论是象形还是会意,“寸”字造字皆是以人手为标准来制定标注造字。
量,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容积的计量是从谷物开始的。
容积单位的产生应晚于长度单位,它最初的造字也于人体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周代以前“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
”即用手捧物自以为一个容量单位。
掬是最初的基本容量单位,《尔雅·广量》说:“掬四谓之豆”。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一般来说,重量单位的出现应更晚于长度和容量单位。
秦统一六国后就统一了国家的度量衡,采用了斤、石、两、钧、铢等计量单位作为统一的重量度量衡单位。
《汉书·律历志》对秦代度量衡单位做了详细的整理和归纳,并且同时对它们的起源和命名做了一些探讨和描述。
描述如下:“衡权者:衡,平也;权,重也,衡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
其道如底,以见淮之正,绳之直,左旋见规。
右折见矩,其在天也,佐助璇玑,斟酌建指,以齐七政,故曰玉衡。
《论语》云:‘立则见其残余前也,在车则见其倚于衡也。
’”又曰:“齐之以礼。
”之后权衡单位制就被确立下来,称为五衡,汉以后历代官定的制度基本上都沿用汉制,或仅在汉制的基础上略有改进,但地区性、行业性却日趋繁杂。
三.度量衡量词造字的人文内涵
《说文解字》中说:“尺,所以指尺规矩事也。
……周制,寸、咫、尺、丈、寻、仞诸度量,皆人之体为法。
”从上述部分度量衡字词造字的来源和背景来看,部分的量词造字都与人体有着千丝百缕的关系,古人好以自身为标准来衡量世间的万事万物的行为,不自觉地流露出了人本精神内涵。
再者,纵观中国历史,度量衡制度从来都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还与政府的权威和合法性密切相关。
随着封建制度逐步建立,等级制度日益为统治阶级强调,作为衡量标准文字代表的度量衡字词自然在其诞生便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权力。
历朝历代,每当新政府上台,必然要推出自己的度量衡体系。
在紫禁城太和殿前就有极具象征性的物品,一为象征授时的日晷,另一个就是象征度量衡的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