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度量衡领先世界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在历史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制度详解

古代中国在历史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制度详解

古代中国在历史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制度详解中国古代史●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具体史实】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总结精简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总结精简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总结精简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可以精简总结如下:
原始社会:以石器为主,群居生活,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出现,社会组织简单。

夏商周:早期国家形成,青铜文明,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出现,王权与神权结合。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铁器牛耕推广,百家争鸣,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巩固,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佛教盛行。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科举制完善,文化繁荣,社会充满活力。

宋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化兴起,科技领先世界,民族融合加强,疆域辽阔。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但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经济发展,文化专制,科技落后。

这些阶段特征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

经济史部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复习时要加以注意。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

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发展迅速,到宋元时期最为繁荣,而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使得商业发展明显受到限制。

在复习时注意: (1)要明确古代经济政策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

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也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典型就是盛世局面的出现,如汉代(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和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明确各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这部分注意识记各个朝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发展的表现(都市的繁荣、交子)等内容。

这部分有时会结合图片来进行考查。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

要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尤其注意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如“苏湖熟,天下足”等。

1.战国(1)措施: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农业发展表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西汉(1)政策: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A.汉高祖: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使其成为平民。

b.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c.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B.汉文帝、汉景帝:a.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b.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农业发展表现: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3.东汉时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高中中外历史纲要知识梳理

高中中外历史纲要知识梳理

高中中外历史纲要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史概览1. 夏商周时期: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夏商周三代更迭,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确立。

2.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出现。

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文字和法律,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佛教传播,科技文化有所发展。

5.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科举制度确立,文化繁荣,对外交流频繁。

6. 宋元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领先世界,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二、古代西方文明发展1. 古希腊罗马时期:民主政治、哲学思想(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罗马法体系形成。

2. 中世纪时期:封建制度确立,基督教文化盛行,城市复兴,文艺复兴萌芽。

三、中世纪欧洲与中国1. 欧洲:封建制度巩固,教会势力强大,十字军东征,黑死病影响。

2. 中国:宋元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达到顶峰,经济、科技、文化繁荣,但对外逐渐封闭。

四、近代西方革命与殖民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开启近代政治体制变革。

2. 法国大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政体,启蒙思想影响深远。

3. 工业革命:经济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崛起。

4. 殖民扩张:欧洲列强对亚非拉地区进行殖民侵略,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五、中国近代史变迁1. 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洋务运动:尝试学习西方技术,推动现代化进程。

3. 戊戌变法:改革政治体制,但失败告终。

4.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兴起,中国开始走向全面现代化。

六、20世纪世界格局1. 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国际秩序重建。

2. 冷战: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分为两大阵营。

3. 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国际联系加强。

4. 联合国成立:国际组织发挥重要作用,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 与世界对照 历史时间轴

中国 与世界对照 历史时间轴
东汉
公元25年
——
220年
◆政治上:1)扩大尚书台权力,2)刺史在东汉末年发展成为州的最高长官;3)东汉末年,地方行政郡州县三级制形成
◆经济:
1)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2)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生产出青瓷3)曹操推行屯田制
◆文化科技:1)浑天仪至迟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已经出现。2)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3)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4)蔡伦改进造纸术。5)张衡制作地动仪。
秦朝主要状况:
1、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1)首创皇帝制度2)建立一整套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及其职责)3)全面推行地方郡县制度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建通往各地的驰道。
3、思想文化:统一文字,崇尚法家思想,焚书坑儒
4、军事:巩固边疆(出击匈奴,修筑长城)开拓疆域(攻打越族开灵渠)
地方:道州县;唐朝中后期,地方出现藩镇割据
2、选官制度:进一步完善隋朝开始出现的科举制度
(二)经济:
1、农业:(1)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2)隋唐时,农民可以纳绢代役——租庸调制出现(3)唐朝安史之乱,均田制逐渐瓦解,之后,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2、商业:1)柜坊——银行雏形;飞钱——汇票。2)商业发达的城市——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3)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4)广州是南方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唐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荷马时代”。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
前771年
◆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度。
宗法制(核心)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宗法制在政治方面体现为分封制。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分封制含义: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目的:巩固奴隶制统治。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统一。作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中国古代史阶段性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性特征

• (6)汉代流行一种新的文学体裁称为“赋”, 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代表作家有西汉的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 的张衡《二京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等。 • (7) 秦朝李斯以小篆统一文字、隶书(秦 汉)、楷书(东汉) • (8)秦汉时期,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 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
(3)古代中国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叫浑仪, 东汉张衡发明水运浑象仪张衡发明地动仪, 提出地球为圆形见解比西欧早1000多年。 (4)混合选择法:是现代常用的选种方法, 最早见西汉农书《氾胜之书》,) (5)战国编纂、西汉成书的《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提出了经络学说 和对针灸详细说明;东汉张仲景(医圣) 编写《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望、闻、 问、切”四诊疗法,中医临床学经典。华 佗发明最早“麻沸散”,发明最早体育保 健操“五禽戏”。
• 3、文化 • 十进位制记数法:中国最早使用,商代 甲骨文、金文就有记载; • 汉字起源于图画,至商代,汉字已形成 完整体系,甲骨文;周代有金文。 • 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要内 容、以壁画和帛画形式为主。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 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
• 1、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个体农耕开始, 生产力有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 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私营工商业兴起。 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2、思想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 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 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源头。
• 3、政治上: • (1)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 (2)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各国竞相改革变法,封建制度确立:齐国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 法、楚国吴起变法。 • (3)最成功的是商鞅变法。 • (4)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 (5) 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 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古代各朝度量形状

古代各朝度量形状

古代各朝度量形状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在各个朝代中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自商周时期至清朝末年,度量衡制度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

本文将以各朝代为主线,介绍古代中国度量衡的形制,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阐述。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萌芽期,度量衡制度从此开始形成。

在商代时期,度量衡系统开始相对完整,主要有长度衡、重量衡和容积衡。

长度衡主要包括尺、寸、分和厘等单位,重量衡主要包括斤、两、钱和文等单位,容积衡主要包括升、斗等单位。

在长度衡中,尺是以人的手指和肘关节长度为基准的,而重量衡和容积衡则以某种特定的实物作为基准。

此时期的度量衡系统比较粗糙,不够规范,但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度量衡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度量衡制度逐渐走向规范化和统一化。

在长度衡方面,尺寸分厘等单位开始逐渐规范化,被纳入了权衡和规模之中。

在重量衡方面,斤两钱文等单位也逐渐规范化,纳入了标准的度量衡制度之中。

而在容积衡方面,升斗等单位也开始逐渐规范化,并成为了度量衡制度的一部分。

在这个时期,度量衡制度逐渐趋于完善,为后来的统一化打下了基础。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度量衡制度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推行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在这个时期,度量衡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改革,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

长度衡、重量衡和容积衡系统都有了较为严格的标准和规范。

在长度衡方面,尺寸分厘等单位被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逐渐被统一起来。

在重量衡方面,斤两钱文等单位也被统一规范化,并成为了标准的度量衡制度。

而在容积衡方面,升斗等单位也逐渐被统一规范化,成为了度量衡制度的一部分。

在这个时期,度量衡制度达到了较为完善和规范的状态,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度量衡制度发展的一个深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度量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

在长度衡方面,尺寸分厘等单位得到了更加精细的规定和标准化,成为了度量衡制度的一部分。

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33 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2、指南针对世界历史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是A促进了两宋海外贸易的兴盛B为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提供了条件C加强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D为发现美洲大陆和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解析:指南针用于航海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技术保证。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于欧但并不对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没有四大发明,欧洲仍然会产生资本主义5、在数学史上,圆周率的精确度曾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数学水平,我国科学家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的成果在世界领先1000多年。

这位科学家是A张衡B祖冲之 C 李时珍D 沈括解析:史实记忆古代数学成就整理春秋战国: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算筹记数法(最早使用十进制)西汉:勾股定理东汉:《九章算术》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6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张仲景记述到“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但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淰(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写出其医学著作的名称并概括该著作的成就社会背景:战乱、疾病传播瘟疫引起人口大量死亡;医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名称:《伤寒杂病论》V成就:奠定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V8、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圭寸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

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C国家分裂,西方衰弱D经济停滞倒退解析: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是错项,D中“停滞倒退”的说法不确切,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B是外因2、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解析:由于题中画线句可知政府并未对书籍出版业进行有效的管理“议论时政之言”广为流传可知这对北宋的统治造成了不利影响5、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煅令相入,谓之团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度量衡领先世界
1、最早的度量衡器具商代骨尺
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骨尺是目前中国所见最早的测长工具。

出土的商代骨尺的长度分别为16.95、15.78、15.8厘米,相当于中等身高者伸开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是商代一尺长度之参考。

尺面十等分刻度线表示寸,而寸再十等分为分。

布手知尺的原型商代骨尺
图1布手知尺的原型商代骨尺
2、记载最早的度量衡标准器栗氏量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11年)齐国制造的标准量器“栗氏量”,可谓应用了当时数学、物理学以及冶金等方面的最新成就而制造。

栗氏量器已不存,但《考工记》中对栗氏量作了详细的叙述:“栗氏为量,改煎金锡则不耗,不耗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量之以为鬴〔fu釜〕,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实一鬴。

其臀一寸,其实一豆。

其耳三寸,其实一升。

重一钧。

其声中黄钟之宫。

概而不税。

其铭曰:‘时文思索,允臻其极,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


这段文字简要地阐述了制造标准量器的技术要求:铜量铸作的工艺过程、量器的形制、各器的规格、尺寸、容积以及校准的方法等。

“金锡”是指青铜,即铜和锡的合金。

古代度量衡器多用青铜制造。

青铜冶炼精纯之后,便可以铸成量器。

栗氏量包括鬴、豆、升三量,鬴是主体,呈圆筒形,深一尺,底面是边长为一尺的正方形外接圆。

圈足深一寸,容一豆;两侧有耳,深三寸,容一升,即“以度审容”。

栗氏量不仅有尺度、有容积,还要求有一定的重量,即“重一钧”,这样便可以从一件器物上得到度量衡三个单位的量值。

根据《考工记》记载,第一步“权之”,把铜锡金属按比例熔炼成青铜合金,用天平称出它的重量m;第二步“准之”,用排水法求得青铜合金的体积v,从m和v可以求出其密度ρ(ρ=m/v);第三步“量之”,根据设计要求做出一定容量的量器模型,同样用排水法求得模型本身的体积。

体积乘以密度则为此金属量器的重量。

如果容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可以调节模型的厚薄,然后用模型翻砂成型,经过浇铸,修整成器,使它达到设计要求。

这种用水来测定物质比重的方法与阿基米德所用方法同出一理,可是中国劳动人民用这种方法却比阿基米德至少早了一百多年。

3、现存最早的以度审容的标准量器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在公元前344年设计制造,现藏上海博物馆。

由于栗氏量已失传,商鞅方升是现存最早“以度审容”的标准量器。

现存最早的以度审容的标准器商鞅方升
图2现存最早的以度审容的标准器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内口长12.4774厘米,宽6.9742厘米,深2.323厘米,
计算容积为202.15立方厘米,方升自铭16.2立方寸为一升,求得方升单位容积202.15÷16.2=12.478立方厘米/立方寸,可折算一寸长公式=2.32厘米,一尺合23.2厘米。

反之如果长度确定了下来,容量也随时可以得到。

用“以度审容”的方法便于复现标准容量以推广统一的量值。

这些都足以说明当时制定单位制已具有很高的科学性。

4、中国古代计量史瑰宝新莽嘉量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第三首“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可谓妇孺兼知!然而,多数人只知道王莽是篡位的“巨奸”,却不知王莽在中国计量史上留下的民族瑰宝——新莽嘉量!
新莽有如刘汉,意指王莽建立的新朝,嘉量意为古代标准器。

新莽嘉量是王莽新朝时期建立的古代标准器。

新莽嘉量制作于公元九年。

新莽嘉量的制作材料是铜,因此,又称新莽铜嘉量,新莽嘉量外形似一个容器,由刘歆依据《考工记》中对栗氏量记载的基础上的再创造,又称刘歆铜斛。

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新莽嘉量及铭文
图3新莽嘉量及铭文
新莽嘉量是一件包括了律、度、量、衡四个量的标准器:方尺、深尺是指“度”;容一鬴是指“量”;重一钧是指“衡”;声中黄钟之宫是指“律”。

新莽嘉量包括了龠、合、升、斗、斛这五个容量单位,即上为斛,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

每一个量又有详细的分铭,记录了各器的径、深、底面积和容积。

新莽嘉量以斛量为主体, 圈足为斗量, 左耳为升, 右耳上为合, 下为禽量。

外壁正面有81字总铭, 背面分别刻解、斗、升、合、禽量之径、深和容积。

这样在一器之上不但可以直接测得个容量单位的量值, 而且可以通过对径、深各个部位的测量, 得到精确的计算容积, 从而推算出当时的标准尺度。

由“其重二钧”,称其总重, 还可以得到重量之标准值。

新莽嘉量的正面有一段铭文:“黄帝初祖,德币于虞。

虞帝始祖,德币于新。

岁在大梁,龙集戊辰。

戊辰直定,天命有民。

据土德受,正号既真。

改正建丑,长寿隆崇。

同律度量衡,稽当前人。

龙在己巳,岁次实沉。

初班天下,万国永遵。

子子孙孙,享传亿年。

”铭文方正小篆,结构舒展挺拔,风格典雅俏丽,结构上紧下松,特别是下部夸张的拖长极具装饰性,这种写法对于后代书法有较大的影响,魏晋时期官印、私印中使用的悬针篆就是直接来自于这类铭文书法,清代杨沂孙、近代齐白石等人的篆书也受它的影响。

新莽嘉量制作准确,刻铭详尽,在中国度量衡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约800年后,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曾以新莽嘉量验证圆周率。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赞誉新莽嘉量为“旷世瑰宝”。

5、世界上最早的游标卡尺新莽铜卡尺
新莽铜卡尺是王莽建立的古代计量标准器之一,制作于公元九年。

新莽铜卡尺于1992年5月在扬州市邗江县甘泉乡出土。

现收藏扬州市博物馆藏。

尺通长13.3厘米,固定卡爪长5.2厘米、宽0.9厘米、厚0.5厘米。

新莽铜卡尺外形酷似游标卡尺!
外形酷似现代游标卡尺的新莽铜卡尺
图4外形酷似现代游标卡尺的新莽铜卡尺
新莽铜卡尺比欧美科学家发明的游标卡尺整整早了1700余年,新莽铜卡尺的出土,纠正了世人过去认为游标卡尺乃是欧美科学家发明的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