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及市制换算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中国古代度量衡尺(cm) 斗(l) 斤(g) 周秦汉 22.5 1.94 256东汉23.04 1.98 222.73魏 24.12 2.023 222.73晋 24.45 2.02 222.73隋 29.51 5.944 668.19唐 31.1 5.944 596.82宋元 30.72 9.488 596.82明 31.1 17.037 596.82清 32 10.355 596.82民国 33.3 10 500中国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以下仅供参考,部分内容学术上还有争议。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时代度制统一换算(厘米)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尺 = 15.8, 1寸 = 1.58战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2.31 1分 = 0.231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汉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三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西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东晋及十六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2.45, 1分 = 0.245南北朝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1寸 = 2.45,1分 = 0.245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96, 1尺 = 29.61寸= 2.96, 1分 = 0.296唐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小尺:1丈 = 300, 1尺 = 30 1寸 = 3,1分 = 0.3大尺:1丈 = 360, 1尺 = 361寸 = 3.6, 1分 = 0.36宋元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312, 1尺 =31.2 1寸 = 3.12, 1分 = 0.312明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裁衣尺:1尺 = 34, 1寸 = 3.4量地尺:1尺 = 32.7, 1寸 = 3.27营造尺:1尺 = 32, 1寸 = 3.2清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裁衣尺:1丈 = 355, 1尺 = 35.5, 1寸= 3.55量地尺:1丈 = 345, 1尺 = 34.5, 1寸 = 3.45营造尺:1丈 = 320, 1尺 =32, 1寸 = 3.2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时代量制统一换算(毫升)战国齐:1钟 = 10釜, 1釜 = 4区1区 = 4豆, 1豆 = 4升秦:1斛 = 10斗, 1斗 = 10升楚:1筲 =5升三晋:1斛 = 10斗, 1斗 = 10升秦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斛 = 20000, 1斗 = 2000, 1升 = 200汉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1合 = 2龠, 1龠 = 5撮, 1撮 = 4圭 1斛=20000,1斗 = 2000, 1升 = 2001合 = 20, 1龠 = 10, 1撮 = 2, 1圭 = 0.5三国两晋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斛 =20450, 1斗 = 2045, 1升= 204.51合 = 20.45南北朝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斛 =30000, 1斗 = 3000, 1升 =300 1合 = 30隋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开皇:1斛 = 60000, 1斗 =6000,1升=6001合 = 60大业: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200 1合 = 20唐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大:1斛 = 60000, 1斗 =6000, 1升 =6001合 = 60小: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200 1合 = 20宋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67000,1斛 =33500,1斗 = 6700, 1升 = 670,1合 = 67元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95000,1斛 = 47500, 1斗 = 9500, 1升 = 950,1合 = 95明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100000,1斛 = 50000, 1斗 =10000, 1升 = 1000,1合 = 100清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100000,1斛 = 50000, 1斗 =10000, 1升 = 1000,1合 = 100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时代衡制统一换算(克)战国楚:1斤 = 16两, 1两 = 24铢赵:1石 = 12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魏:1镒 = 10釿, 1釿 = 20两秦: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1斤 = 250, 一两 = 15.61铢 = 0.651石 = 30000, 1斤 = 2501两 = 15.6, 1铢 = 0.651镒 = 3151釿 = 31.51石 = 30360, 1钧 = 75901斤 = 253, 1两 = 15.81铢 = 0.69秦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30360, 1钧 = 7590 1斤 = 253, 1两 = 15.81铢 = 0.69汉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1石 =29760, 1钧 = 74401斤 =248, 1两 = 15.5, 1铢 = 0.651石 = 26400, 1钧 = 6600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三国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两晋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南北朝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梁、陈:1斤 = 220,南齐:1斤 = 330,北魏、北齐:1斤 = 440,北周:1斤 = 660隋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大:1石 = 79320, 1钧 = 19830, 1斤 = 661, 1两 = 41.3小: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13.8唐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79320, 1斤 = 661 1两= 41.3, 1钱 = 4.13 1分 = 0.41宋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5960, 1斤 = 633, 1两 = 401钱 = 4, 1分 = 0.4元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5960, 1斤 = 633, 1两 = 401钱 = 4, 1分 = 0.4明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0800,1斤 = 590, 1两 = 36.9, 1钱 = 3.69, 1分 = 0.37清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0800,1斤 = 590, 1两 = 36.9, 1钱 = 3.69, 1分 = 0.37。

中国历代度量衡换算表

中国历代度量衡换算表

中国历代度量衡换算表
我国度量衡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

《礼记》、《周礼》都记载,早在周朝时期就开始推行严格的度量衡管理制度,并设置了主管的官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颁发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令,由官府监制成套计量标准器,发到全国各地。

秦王朝统一的度量衡制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所沿用,形成了我国计量科学独特的体系。

古代度量衡命名:测量长度的单位主要有:寸、咫、尺、丈、寻、常、仞;测量体积大小的单位有:升、斗、斛、豆、区、釜、钟以及溢、掬、圭、抄、撮、勺、合;测量重量的单位有:铢、石、钧、斤、两、钱、分、厘、毫、丝、忽等等。

历代度量衡都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即逐渐地由粗糙变成精细,由简单变成复杂。

本站整理了中国历代度量衡的标准规定及换算进制,并且每种度量衡都按照现代的计量方法换算出结果,方便广大网友进行古今度量衡的对比参照,由于部分内容还存在学术上的争议,因此,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1、《度制换算表》2、《量制换算表》3、《衡制换算表》
中国历代《度制换算表》。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及市制换算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及市制换算

历代 1 亩折合今之亩数
1.2 1
0.8 0.6 0.4 0.2
0
周 战国 秦 汉大 汉小 魏 晋 唐 宋 明 清
先秦亩制换算表 6尺=1步,100步=1亩
战国之后亩制换算表 6尺=1步,240步=1亩
唐代之后亩制换算表 5尺=1步,240步=1亩
秦汉里制换算表 6尺=1步,300步=1里
隋唐里制换算表 6小尺=1步,300步=1里 5大尺=1步,360步=1里
注5:石的定义:“亩产十石”,即一亩田平均年产约为十石大米, 一个成年男子一年平均消耗大米的体积约为十石。
注6:担的定义:一把普通扁担承重量约为一担。 注7:现代1斤=10两
注9:刻最初的定义是,把一天的时间分成百刻,一刻分成百 秒,一秒分成百忽。后来为了与时辰相对应,因此规定一时 为八刻。一天就为九十六刻了。
注10:黄道一天所运动的角度为1度。
度,是指用尺等来计量物体的
长短和面积;
量,是指用升、斗等来计量物
体的多少;
衡,是指用称来计量物体的轻
重。
度量衡标准
• 第一类取自然物, 如人体、丝毛、谷物等; • 第二 类取人造物, 如圭璧、货币等; • 第三类取自然现象, 如乐律、水、金属等。
中国古代度量衡
关于度量衡的传说
• 《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设五 量。”
5斗=1斛,2斛=1石
楚国权衡
秦权
宋代铜秤砣 元代铜秤砣
清代天平
明代戥子 清代工部伍百两砝码
历代1斤折合今之克数
700
600
500Βιβλιοθήκη 400300200
100
0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古今度量衡对照:一、古今度量衡对照表:1、618-907年(唐朝):一升=0.5914市升;一升=59.4毫升;一斤=19.1市两;一两=1.19市两;一两=37.30克。

2、644-1911(清朝):二、古方中特殊计量单位说明:1、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制的嚣器,形状如刀匕。

一方寸匕的容量,约等于现代的2.7毫;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者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至六七。

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二分之一。

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无”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

3、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

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

4、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5、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

汉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三、公制与市制计量单位的折算:1、基本折算:1公斤(kg)=2市斤=1000克(g);1克g=1000毫克(mg)2、十六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1斤=16两=500克(g)1两=10钱=31.25(g)1钱=10分=3.125(g)1分=10厘=0.3125(g)=312.5毫克(mg)1厘=10毫=0.03125克(g)=31.25毫克(mg)3、十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1斤=10两=500克(g)1两=10钱=50克(g)1钱=10分=5克(g)1分=10厘=0.5克(g)=500毫克(mg)1厘=10毫=0.05克(g)=50毫克(mg)。

中国各朝代计量单位汇总表

中国各朝代计量单位汇总表
即:1斛=10斗=100升=1000合=10000龠=20000毫升(ml)
(三)质量单位:以石(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斗、权、斤、两、铢、黍米为单位。
(1)1石=2市斗=20000毫升(ml);1斗禾=约2.7斤
(2)1权=12斤;1斤=16两=250克(g)=250毫升(ml);
1两=15.625克(g)=24铢;1铢=100个黍米;
②动物类
虻虫1升=16克(g);水蛭1只=2.6克(g);虻虫1头=0.33克(g);僵蚕1个=0.5克(g);
③其它类
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g);芒硝半升=85克(g);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g);鸡子黄大=约40颗梧桐子大=约4克(g);1梧桐子大=约1黄豆大=约0.1克(g)
【注】刀圭为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铜斛为东汉一种圆桶形的容器。
中国各朝代计量单位汇总表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周(前1046年—前256年)【西周(前1046~前771年)、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6年—前221年)】
(一)长度单位:以丈、尺、寸、分为单位;
②中期(北齐)
1斤=440克(g);1两=27.5克(g);1分=6.875克(g);
1铢=1.1458克(g)1黍=0.11458克(g)
③后期(北周)
1斤=660克(g);1两=41.25克(g);1分=10.3125克(g);
1铢=1.7188克(g);1黍=0.17188克(g);
五、隋朝(581年-618年)、唐朝(618年-907年)
四、三国时期【魏、蜀、吴(220年—280年)】、晋【西晋、东晋(266年—420年)】、十六国(304年—439年)【五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三秦(前秦、后秦、西秦),二赵(前赵、后赵),一成(成汉),一夏(胡夏)】南北朝(420年-589年):南朝【宋、齐、梁、陈(420年~589年)】、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439年—581年)】

中国古代度量衡表

中国古代度量衡表
营造尺: 1丈= 320, 1尺= 32, 1寸= 3.2

量制
时代
单位换算
公制换算(毫升mL)
战国
齐:1钟= 10釜, 1釜= 4区, 1区= 4豆, 1豆= 4升
楚:1筲= 5升
秦:1斛= 10斗, 1斗= 10升
三晋(韩、赵、魏):1斛= 10斗, 1斗= 10升

1斛= 10斗, 1斗= 10升
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西晋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
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东晋及十六国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
1丈= 245, 1尺= 24.5, 1寸= 2.45, 1分= 0.245
1石= 100000,1斛= 50000, 1斗= 10000, 1升= 1000,1合= 100

1石= 2斛,1斛= 5斗, 1斗= 10升1升= 10合
1石= 100000,1斛= 50000, 1斗= 10000, 1升= 1000,1合= 100

衡制
时代
单位换算
公制换算(公克g)
战国
楚: 1斤="16両," 1両="24铢
赵:1石= 120斤, 1斤= 16両, 1両= 24铢
魏: 1镒= 10釿, 1釿= 20両
秦: 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両, 1両= 24铢
1斤="250," 1両="15.6," 1铢="0.65
1石= 30000, 1斤= 250, 1両= 15.6, 1铢= 0.65

历代度量衡整理

历代度量衡整理

亩里黄帝设“五量”中里步,即与度量衡分立设置这是因为上古时丈量之法尚未兴起,道路的长短,田亩的方狭只能以人步计算,步是亩里计量的基本单位。

陕西境内出土的周代铜器金文,记述着许多反映当时赐田和以田赔偿或交易的事实。

这些铭文都是以“田”为单位的。

如:1975年2月岐山县董家村出土的周共王五年(前927)“五祀卫鼎”铭文上有“余舍汝田五田”等语;《十批判书》提到周孝王年间的“舀鼎”上有以“五田”、“七田”赔偿盗禾之罪等字。

郭沫若著《大系考释》一书中提到的格伯簋上也有“四匹马换三十田”等语。

周方里是古代步里面积。

周制是为井田而立方里之名。

“井方一里,九百亩,八家受之,各家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余二十亩为庐舍。

春秋时代百亩、千亩、十万、七十万、一百万”的计数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

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说明周代确定了步与尺之比率——一步六尺,百步为亩,这个基本概念。

据史料,亩制在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变迁战国时期将周制百步为亩,改240步为亩,使周制百亩折为41.7亩秦田秦废井田,但仍沿用周制方里,仍为900亩不变亩位以上,百进为顷亩位以下,古有角名之分(即一亩作4份,1份为一角)里之长短据《夏候阳算经》卷上:“度地以5尺为步,360步为里”。

《平赋书》又说:“三百六十步谓之里”,此处里皆为大里。

5尺为步,360步合计为1800尺。

《大载·礼记》中载“三百步为里”,周制步为6尺,1里即为1800尺。

唐代变五尺为步,“里为三百六十唐朝凡天下之田,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百亩为顷。

武德七年:田广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以5尺为步,240步为亩,1亩合6000平方尺,或60平方丈,与今市制相同。

唐以大尺为量地尺,1尺合今29.5cm,亩为522.15m2,合今0.783225亩,略计为0.783亩。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一直是很多人头痛的问题,现据网上资料整理供参考。

(以下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1两=15.625克,约15克“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1铢=0.65~0.7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1.5~1.8克,1刀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刀圭=2克,1分=3.9~4.2克1方寸匕=10刀圭=2.74毫升约3~5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寸=2.3公分,1尺=23公分1981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

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

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

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1/10,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10:黄道一天所运动的角度为1度。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É
É
É
ú É
É
É
唐代之前重量换算表
10黍=1累,10累=1铢,24铢=1两
16两=1斤,30斤=1钧
唐代之后重量换算表
10毫=1厘, 10厘=1分, 10分=1钱,
10钱=1两, 16两=1斤, 30=1钧,4钧=1石
历代 1 亩折合今之亩数
注5:石的定义:“亩产十石”,即一亩田平均年产约为十石大米, 一个成年男子一年平均消耗大米的体积约为十石。
注6:担的定义:一把普通扁担承重量约为一担。 注7:现代1斤=10两
注9:刻最初的定义是,把一天的时间分成百刻,一刻分成百 秒,一秒分成百忽。后来为了与时辰相对应,因此规定一时 为八刻。一天就为九十六刻了。
注2 弓的定义:一弓为方圆一步,即平方步。 注3 亩的定义:假设田地正常产出粮食,一个成年男子一年平均消耗粮食对应的田地面积 为一亩。一亩平均约等于243弓。后来,官方就定义为240弓。 注4 “平方丈”也可以称作“方圆一丈”。“方圆X丈”指的是宽度为X丈的正方形的面 积。比如“方圆两丈”等于四“平方丈”。“方圆X丈”在不引起混淆的时候,可以简称 为“X丈”。面积“一丈”就等于面积“一百尺”。
齐国子禾子铜釜
发展到由政府用法律来规定度量 衡的标准和换算关系,这是社会的进 步。 • 《礼记· 明堂位》:周公“制礼作 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 《周礼》:内宰“陈其货贿,出 其度量淳制。”大行人“大瑞节, 同度量,成牢礼,同数器。”质 人“同其度量,壹其淳制,巡而 考之。”
商代牙尺 长15.8厘米
É
É
É ú
É
É
É
É ÷
É
宋代之前量度换算表
1200黍=1籥,2籥=1合,10合=1升
10升=1斗,10斗=1斛,1斛=1石 元代之后量度换算表 10勺=1合,10合=1升,10升=1斗 5斗=1斛,2斛=1石
楚 国 权 衡
秦权
宋代铜秤砣 元代铜秤砣 清代天平
明代戥子
清代工部伍百两砝码
历代1斤折合今之克数
度,是指用尺等来计量物体的
长短和面积;
量,是指用升、斗等来计量物
体的多少;
衡,是指用称来计量物体的轻
重。
度量衡标准
• 第一类取自然物, 如人体、丝毛、谷物等;
• 第二 类取人造物, 如圭璧、货币等;
• 第三类取自然现象, 如乐律、水、金属等。
中国古代度量衡
关于度量衡的传说
• 《大戴礼记· 五帝德》:黄帝“设五 量。” • 《世本· 帝系》:少昊“同度量、调 律吕。” • 《尚书· 舜典》:舜“协时月正日, 同律度量衡。”
最原始的度量衡应当与人体有关
• 《大戴礼记· 主言》:“布指知寸,布手 知尺,舒肘知寻。” • 《说文解字》:“妇手为咫,人长为 丈。”“六尺为步,步百为亩。” • 《孔丛子· 小尔雅》:“举步为跬,倍跬 为步,两手之盛谓之掬。”
人有高矮壮弱之分,用人体来度量难 以划一,于是人们进而借用日常使用的工 具或器皿来进行度量。 • 斤:原是砍木头的斧子 • 斗、升:原是舀酒的勺子 • 豆、区、釜、锺都是盛器
历代尺度
历代 1 尺折合今之厘米数
35 30 25 20 15 10 5 0
É
É
ÉÉ ú É
É
ÉÉ ú ú É
É
É
É
÷ É
É
历代尺度换算表 1黍=1分 10分=1寸 10寸=1尺 10尺=1丈
战国量器
秦朝量器
汉代量器
新 莽 嘉 量
明清量器
历代 1 升折合今之毫升数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历代 1 里折合今之米数
ÉÉÉ ÉÉÉ É ÉÉ óÉ ÉÉÉ ÉÉ ÷É É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注1a 寻的定义:成年男子跨出一步(左右脚各往前一次)为一寻。寻与主单位尺的换算, 每个朝代都不一样: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唐代以后五尺为一步。 注1b庹[3] 的定义:成人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平均约为五尺。
1.2 1 0.8 0.6 0.4 0.2 0
É
ÉÉ ú
É
ÉÉ ó ÉÉ
É
ú É
É
É
÷ É
É
先秦亩制换算表
Hale Waihona Puke 6尺=1步,100步=1亩
战国之后亩制换算表
6尺=1步,240步=1亩
唐代之后亩制换算表
5尺=1步,240步=1亩
秦汉里制换算表 6尺=1步,300步=1里 隋唐里制换算表 6小尺=1步,300步=1里 5大尺=1步,360步=1里 元代里制换算表 5尺=1步,240步=1亩 清代里制换算表 5尺=1步,360步=1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