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坳陷地层层序及岩性组合特征
车镇凹陷层序地层学分析与隐蔽油气藏勘探

口 探井进行反复的地层对 比、 划分 , 结合地震韵律层
反射特征 , 首次建立了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 , 实现了 车镇 凹陷北部陡坡带扇体地层单元的等时性[ 。 . ¨
l 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等 时格架
车镇 凹陷位于济 阳坳陷西北部 , 具备 自生 自储 的 良好 配置关 系 , 有典 型 的 “ 陡南 缓 ” “ 断南 具 北 、北 超” 的构 造格局 , 经过 多年 的油气 勘 探 累计 发 现 了 9
第3 4卷
第 1 期
天 然 气 勘 探 与 开 发
车镇 凹 陷层序 地 层 学分 析 与 隐蔽 油 气 藏 勘 探 木
刘传 虎
( 中国石化胜利 油田分公司 )
摘
要
济 阳坳 陷车 5 7井在沙三段砂砾岩体获得 了高产工业 油流 后 , 何准 确预 测描述砂砾 岩 圈闭成 为亟 如
需攻克 的勘探难题 。为此 , 对济 阳坳 陷车镇 凹陷下第三 系进行 了高精度层 序地层 的划 分 , 建立 了高精度层 序地层 等时格架 ; 对层序地层单元 不同体系域的砂体分布和成藏规律进行了研究 , 分析 了不 同构造岩 相带成藏特点 , 建立
胜利石 油管理局机 关。电话 :0 4 ) 5 88 。E—ma : u u l o (5 6 8 54 8 i l h @8 £cr lc o n
天 然 气 勘 探 与 开 发
2 1 年 1月出版 01
—断陷盆地.doc

断陷盆地典型构造特征、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班级:学号:姓名:日期:摘要:断陷盆地指断块构造中的沉降地块,又称地堑盆地。
它的外形受断层线控制,多呈狭长条状。
本文以辽河盆地为例,简述了断陷盆地及其典型构造样式,以不同的断陷盆地为例,通过研究其构造发育、演化、分布特征及油气藏发育特征,总结了断陷盆地的一些典型构造特征、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关键字:断陷盆地、油气成藏、构造样式、断裂构造目录一、断陷盆地及其典型构造样式概述 (2)1、【断陷盆地层序构成】 (2)2、【构造样式类型划分依据】 (4)3、【构造样式制约有利构造岩相带的分布】 (5)4、【构造样式与油气藏】 (6)二、断陷盆地典型构造特征、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7)1、【断裂构造】 (8)2、【背斜构造】 (14)3、【潜山构造】 (18)4、【底劈构造】 (22)5、【火成岩构造】 (28)6、【不整合构造】 (30)7、【伸展走滑构造】 (31)三、参考文献 (34)一、断陷盆地及其典型构造样式概述断陷盆地指断块构造中的沉降地块,又称地堑盆地。
它的外形受断层线控制,多呈狭长条状。
盆地的边缘由断层崖组成,坡度陡峻,边线一般为断层线。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断陷盆地中充填着从山地剥蚀下来的沉积物,其上或者积水形成湖泊(如贝加尔湖、滇池),或者因河流的堆积作用而被河流的冲积物所填充,形成被群山环绕的冲积、湖积、洪积平原。
如太行山中的山间盆地和地堑谷中发育着的冲积洪积平原。
低于海平面的断陷盆地被称为大陆洼地。
断陷盆地是由两条性质相同的岩层之间相对下降的断块而形成的。
一般倾向相向的高度角50~90°,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或形成断陷盆地。
但断陷盆地一般规模比地堑大,形状也不相同。
造成地堑的断层,两侧可能是正断层,也可能是逆断层。
地堑的大小不一,例如我国陕西省的渭河地堑是秦岭北坡断裂下降,而两侧相对上升的结果。
贝加尔湖地堑长750公里,宽85公里,深1620米。
ZGX473井区地层划分及油气层评价

ZGX473井区地层划分及油气层评价发表时间:2019-07-18T09:04:51.527Z 来源:《科技尚品》2019年第3期作者:张丽[导读] ZGX473井区位于沾化凹陷,主力目的层为古生界,兼中生界,该区断层发育,地层划分较为困难。
本文通过岩屑分析,参考区域邻井资料,结合测井资料,对井区进行了地层划分,并对储层及油气层进行了评价,为下步勘探提供了依据。
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录井公司0 引言ZGX473井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仙河镇东北,ZX146井井口方位 136° 距离68m。
构造位置为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桩海潜山ZGX473块构造高部位。
该井是一口评价井,设计垂深4400.00m,钻探目的:向西扩大桩海潜山古生界含油气范围,兼探中生界含油气情况。
本井处于桩海潜山构造带,东接黄河口凹陷,西与桩西洼陷相连,北接埕北潜山,南接孤北洼陷,位于桩西潜山与埕岛潜山接合部。
在桩海潜山ZGX473块构造高部位部署本井,有望获得良好勘探成果。
1 地层划分根据实钻资料、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结合邻井及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本井自上而下钻遇了第四系平原组;新近系明化镇组、馆陶组;古近系东营组、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沙四段;中生界;上古生界石炭系及下古生界奥陶系上马家沟组、下马家沟组、冶里-亮甲山组及寒武系凤山组地层(未钻穿)。
本井实钻地层情况与设计对比:中生界及以上地层与设计地层层序一致,底深误差不大,本井下古生界缺失奥陶系八陡组地层。
(1)沙一段岩性以深灰色、灰褐色泥质岩为主,上部夹灰薄层浅灰色砂岩,底部为浅灰色生物灰岩和浅灰色泥灰岩。
电性上,自然电位曲线平直,2.5m底部梯度电阻率为中-高阻,邻井ZGX47井在井段3400.00m~3488.00m见惠民小豆介、李家广北介等沙一段化石,ZX140井在井段3580.00m~3644.00m见惠民小豆介、无刺华花介、伸玻璃介沙一段化石。
成熟探区勘探发展基本特征

成熟探区勘探发展基本特征 郭元岭 【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 【年(卷),期】2011(033)004 【总页数】4页(P332-335) 【关键词】油气勘探; 资源接替; 勘探单元; 成熟探区 【作 者】郭元岭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处 山东 东营 25700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E132.1
对于一个盆地来讲,经过长期的勘探实践,已经基本掌握了油气地质规律,配套形成了相应的工程技术能力,勘探工作大多进入了储量稳定增长阶段。随着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储量增长越来越成为制约油田发展的关键问题,保持持续强劲的增储势头成为勘探工作的基本目标。分析成熟探区的勘探发展特征,将有助于把握规律、坚定信心,实现勘探持续发展。 1 勘探具有周期性是勘探持续发展的认识基础 在理想的状态下,一个含油气盆地如果只有一个构造单元、一个独立的水体沉积环境、一套生储盖组合,也就是只有一个具备生、储、盖、圈、运、保诸要素的成藏体系,那么这个盆地的勘探过程就是对这一个成藏体系的认识过程,这个盆地的勘探周期就是这一个成藏体系的储量增长过程,往往表现为准备期、高峰期、稳定期和衰减期等阶段。在勘探开始准备阶段,由于认识程度低、工程技术适应性低,储量增长缓慢;随着勘探能力逐步提升,依靠大油藏的发现会很快迎来储量增长的高峰期;随着探明程度的提高,所发现的油藏会出现规模变小、数量增多的趋势,这期间依靠数量上的优势也能保持储量增长的相对稳定;直至所发现的油藏规模低于最小经济储量为止。这个理想化盆地的储量增长过程表现为一种单峰的储量增长曲线。 但从大地构造复杂频繁的活动历史来看,中国大部分含油气盆地的演化都具有多旋回性、多区域构造动力机制的特征,造就了复杂的地质结构,也使得每一个含油气盆地都由若干个成藏体系组成。在勘探过程中,对每个成藏体系的认识都会经历准备、高峰、稳定和衰减等储量增长过程。盆地的储量增长曲线,就是若干个成藏体系储量增长曲线在时间上叠加而成的。若干个成藏体系勘探周期的叠加,就形成了含油气盆地勘探特有的周期性特征。勘探的发展就是不同成藏体系之间储量增长不断实现接替的过程,这是勘探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认识基础。 在济阳坳陷,初期是以近源或源内的背斜、断块构造等大中型含油气圈闭为勘探对象,实现了储量的快速增长;之后是以邻近生油洼陷或洼陷内部的缓坡带、洼陷带、中央断裂带、陡坡带、潜山披覆构造带等各种复式油气聚集带为勘探对象,实现了储量的高速增长;当前是以远源、近源或源内的岩性、地层等隐蔽油气藏为勘探对象,实现了储量的稳定增长。通过在这3种成藏体系之间勘探转换和接替,实现了济阳坳陷勘探的持续发展。 成藏体系越多,盆地的储量增长曲线变化规律越复杂。储量增长的速度和增长量取决于盆地的资源条件,但储量增长曲线的样式则取决于盆地的类型和复杂程度[1]。随着勘探程度不断提高,所面临的勘探对象会越来越复杂,尤其是,那些经历了多次排烃、多次成藏和多次改造的地区,发现油藏的难度会越来越大。难就难在这类盆地的成藏体系较多,需要一个一个地去实践、去认识、去分析。勘探的发展就是不同成藏体系之间不断交替并不断实现接替的过程。一个盆地的勘探过程可能是连续的,但其中每个成藏体系的勘探过程则可能是不连续的,这种叠加在时间上具有随机性。勘探的周期性不等同于每个成藏体系勘探周期的简单相加,这里面既有勘探的认识规律起作用,也掺杂着很多人为的因素。 盆地储量增长有高峰期,必然就有低谷期。当掌握了某一个或某几个成藏体系的勘探认识规律时,往往会带来储量增长的高峰期。如果从一个或几个成藏体系的勘探正在向其它成藏体系的勘探进行转移,而这种转移正好处于对其它成藏体系的认识趋于成熟的时刻,就会实现盆地储量的平稳增长;否则,就会出现低谷。 当然,含油气盆地的勘探接替往往是在凹陷之间、成藏体系之间交叉进行的,实现了勘探领域的转换,也就实现了勘探方向的战略转移。有时实行勘探方向的战略转移,并不一定就能带来实质性的突破,关键还是要有前瞻性研究和认识的积累。明确了勘探活动周期性特征,就能在不同勘探阶段针对不同的成藏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尽快明确今后的勘探接替领域。只有地质认识和勘探技术同时实现了接替,才能实现勘探领域的接替,从而实现勘探的持续发展。 在成熟探区实现勘探方向战略转移时,不一定要去找新的探区,有时新领域就在当前的探区中,这可能是以前认识不清楚的油气藏类型,也可能是以前技术达不到的领域。吐哈盆地勘探重点层系从侏罗系到二叠系、三叠系,再到侏罗系和三叠系,勘探方向从盆地中央转移到南部直到北部,再转移到盆地南部和中央;塔里木盆地在近10年的勘探过程中三次目的层的转移等[2],都带来了一次次的突破与进展。对于陆相断陷盆地,突破传统构造圈闭的思维方式,转向沉积体系、输导体系等认识领域,或者更加重视区域背景下生-运-聚的组合关系,也许就会在老区发现新的增储领域。 2 不断提高资源接替能力是老区勘探发展的内在需求 勘探发展主要表现为探明储量的增长,而储量的探明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探明储量的增长往往是控制储量、预测储量、圈闭资源量等后备资源不断升级的结果。实现勘探的持续发展,根本的是要解决后备资源的有效有序接替问题[3-4],尤其是作为老油区,如果连续几年原油产量处于高位运行,并且一直表现为产量递增的良好态势,背后隐含的就是必然会对储量资源的补充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资源储量序列所反映的是一个探区围绕探明储量增长目标所设定的最基本的控制储量、预测储量、圈闭资源量、剩余资源量的储备情况,或是资源储备的最低界限。不同盆地低级别储量的升级能力有差异,与探明储量增长目标的合理倍数关系也应当有差异[5]。但总体来讲,低级别储量倍数越高,探明储量增长后劲越足。在老区勘探中,序列不合理则往往会制约勘探发展。这种不合理性多是由三方面原因引起的:一是老区勘探实践能力的提高使越来越多的储量能做到当年发现、当年探明,从而吸引更多的力量关注探明储量,相应地减弱了对低级别储量的关注程度;二是老区发展对新增探明储量的迫切需求有时会使老区将勘探重点放在探明储量上,从而出现年度新增探明储量大于新增控制储量、新增控制储量大于新增预测储量的现象,导致资源储量序列失衡;三是探明储量任务较高,但投资力度不够大,减少了对预探工作、对低级别储量发现的投入程度。担心的是将三者混淆交织在一起,从而掩盖了真正的矛盾。 勘探的发现在时间上滞后于投入,改善老区资源储量序列合理性的唯一办法是放眼长远,加大预探力度。老区勘探会觉得预探目标越来越少,这符合勘探总体发展规律,但如果因此而不重视预探,或者“遵照规律”降低预探力度,就会导致资源储量序列进一步恶化。当新思路、新方向、新目标的准备足以吸引部署更多预探井的时候,就能吸引更多投资实施圈闭预探。 20世纪80年代初期,吉林油田在加强松南中央坳陷油气聚集带勘探过程中树立了以储量为基础,以储量的增长保证产量的增长,实现储量、产能、产量三者稳定、协调地发展的“三个接替”的战略思想,并具体化为“抓紧当年,准备明年,打算后年”,从而取得了第二次储量增长高峰。辽河油田在集中力量对兴隆台地区进行重点勘探和产能建设的同时,仍坚持了区域勘探,在探明8个油气田储量的同时,还找到了15个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含油构造,具备了资源接替的基本条件。因此,当兴隆台构造带的勘探暂告一段落后,能够立即不失时机地转入其它重点勘探领域,顺利地实现了资源接替[6]。 建立合理的资源储量序列,不断提高资源接替能力,对于勘探发展具有较强的科学指导意义[7]。抓住了建立合理资源储量序列这个关键,就能保持区域勘探有领域、局部预探有目标、评价勘探有圈闭,就能不断有新发现,从而抓住老区勘探的主动权。 3 勘探单元逐步细分是老区勘探深化发展的标志 油气勘探对象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圈闭,而是不同的油气勘探单元,在这样一个地质单元中,不同的圈闭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油气成藏主控地质因素,可以用一套较完整的思路、流程和方法来指导勘探,对这样的地质单元可以整体部署、分批实施。勘探单元不完全等同于前面提到的成藏体系,一个成藏体系必然包括生、储、盖、圈、运、保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而勘探单元可以是一个成藏体系,也可以是一个构造体系、一个沉积体系,或者是一组成因相似的圈闭群。 随着勘探的发展,勘探单元是逐步细分的,勘探单元的划分是与所处的勘探阶段和勘探能力相适应的。含油气盆地勘探初期,由于资料少、认识程度低,常把凹陷作为一个构造、沉积以及油气生—运—聚单元,进行整体研究、整体部署、分步实施,因此,凹陷就是一个基本的油气勘探单元,例如济阳坳陷的东营凹陷、沾化凹陷、车镇凹陷、惠民凹陷等。随着勘探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凹陷为单元进行研究部署就显得过于粗略,因此,多对其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二级构造带作为新的勘探单元,例如济阳坳陷的凹陷被划分为缓坡带、洼陷带、中央背斜带、陡坡带等二级构造带。二级构造带中的不同圈闭都经历过相同或相近的构造、沉积、成藏等地质演化历程,有可比性较强的生储盖组合及油气成藏条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适合渤海湾盆地特点的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有效地指导了勘探。随着勘探的继续发展,凹陷以及二级构造带的宏观地质特征已被逐渐掌握,具有背斜形态的大中型构造油气藏以及较大规模的岩性、地层、潜山油气藏已经逐步被发现,为了适应勘探的需要,划分出了更细的地质单元,继续作为整体研究、整体部署、分步实施的基本单元。在现阶段济阳坳陷的勘探实践中,多以二级构造带为基础,按照含油层系、构造体系、沉积体系、油气运聚体系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细分勘探单元。例如,沙四上亚段—沙三下亚段沉积时期,在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了一系列以北部陈家庄凸起、滨县凸起为物源的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深水浊积扇等沉积体系,边界断裂以及伴生的台阶断裂与多种沉积体系相匹配形成多种岩性圈闭类型,有利的油气运聚条件使之发育了一系列岩性、岩性构造、岩性地层等油藏类型。通过构造体系、沉积体系、油气输导体系的细分研究,共划分了滨南地区深水浊积扇、利津地区近岸水下扇、胜坨地区近岸水下扇—深水浊积扇、盐家—永安地区近岸水下扇等7个勘探单元,作为当前研究部署的基本地质单元。 一个勘探单元就是一个能够形成独立部署思路、制定完整部署方案、整体部署、分步实施的最小地质单元。在老区,勘探单元的区域石油地质规律已经基本清楚,例如,在一个构造带、一个沉积体系或一组成因相似的圈闭群中,大部分成藏要素基本一致,并已有了长时间反复的认识,在圈闭目标评价时,只需要重点描述一个或少数几个关键成藏要素,即可确定探井井位。可以说,老区的勘探就是一种“简化”了的勘探,这是地质认识趋于成熟、勘探能力不断提高的表现。当然,“简化”不等于简单,老区勘探仍然应当认真对待每个圈闭成藏条件的特殊性,不断提高勘探成功率。 对于一个勘探单元,可以系统地认识圈闭的成藏主控因素、地震技术与探井效果的
水道型浊积扇“断肠状”成藏模式研究——以渤南洼陷沙三下为例

13 0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4年第6期
架,沙三下亚段包括为1个中期旋回( 三级层序) 、4 个短期 旋回、6个 准层序组 ,由下而上 分别为准 层序 组1—6。( 图1) 。 3沉积相与储层发育特征
沙三段砂体具有多个不完整的鲍马层序,每一 个不完整的鲍马层序都是一次浊流活动的产物,由 此可以认为,渤南洼陷沙三段沉积期有过多期浊流 活动,而且每期又频繁活动许多次“] 。水道亚相以含 砾砂岩为主,底部常有冲刷面,砾石含量高时可成混 杂砾岩或砾状砂岩,上部一般含砾减少渐变为粗、中 砂岩。根据以上特征,我们将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砂 体定为水道型浊积扇,与远岸浊积扇相比具有以下 特征(图2) :
渤南洼陷是一个发育时间长、沉积厚度大、生油 层段多、有机质丰度高、成油条件很好的生油洼陷。 生油泥岩与浊积岩储集层交互叠置,有很高的排烃 率。浊积扇被巨厚的生油岩包围,形成叠覆的内生包
裹型 生储盖 配置 ,储集 层可直 接大量 接收 和聚集 生 油岩的排烃,这是渤南洼陷储量丰富的重要原因之 一。
通过对工区内各井油气显示情况分析,认为沙 三下亚段扇体含油性主要取决于扇体的储层物性以 及与断层的配置关系。位于扇体中间的水道砂体储 集物性好,通常表现为油层;位于扇体边缘的漫溢砂 体储集物性差,主要表现为干层或非储层。如果断层 上下两盘砂体不连通,下降盘砂体对接上升盘泥岩, 加上断层早期停止活动,则有利于油气富集成藏,反 之则不能成藏。
盏霉
譬鐾
气…: ≤…. 一\≮、’’“~
套
> ≥
{…
{ ,轧‘ ? 。 鼍蘩鲦
r 5k‰
rp
●坞
版
专 一 r :
£…‘
熬
图1 渤南洼陷沙三下层序划分明细图
济阳坳陷红柳地区构造坡折带层序地层学模式与含油气性的关系

—
—
—
—
—
维普资讯
高聚同: 济阳坳陷红柳地区构Biblioteka 坡折带层序地层学模式与含油气性的关系
层序地层格架 的建立
研究 区位于断坡上 , 在地震剖面上不整合的特征较为明显. 通过对地震反射界面进行
地质层位标定 , 建立地震反射与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
配下, 可形成有利 的构造圈闭或构造一 岩性圈闭, 对有利 区带做出了预测.
关键词 : 层序地层 学 ; 济阳坳 陷; 构造 坡折带
红柳地区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南部 、 垦东断层下降盘 , 为孤南洼陷的东南部斜坡 带. 北以孤东 2一孤东 2一线 的鞍部与孤东潜 山披覆构造带相连 , 、 7 8 东 南分别通过垦东断 层、 垦利断层与垦东凸起 、 富林洼陷相邻 , 西为孤南洼陷 图 1 . 剖( ) 研究区是在中生代潜 山背景下发育的低潜 山披覆构造带 , 全区缺失孔店组与沙河街 组沙四段 , 沙河街组 以下地层从西往东超覆. 研究区内所钻遇的第三纪地层由老到新依次 为: 下第三系沙河街组 、 东营组和上第三系馆陶组 、 明化镇组 _ 其地层岩性及分布特征 1 剖.
济 阳坳 陷红柳地 区在下第三系沉积时期, 发育两种不 同类型的构造坡折带 , 并建 立了该 区的构造坡折带层序地层学模 式, 究了构造坡折带层序地层学模 式与 研
含油气性的关系, 认为第 1、 层序间的界面附近可形成有利的地层不整合覆盖 Ⅱ 圈闭与构造一 岩性圈闭; 第Ⅳ层序低位域可作为油气 的运载层, 在合 适构造 的匹
见表 1 .
通过对济 阳坳陷红柳地区下第三系发育的同沉积断裂、 斜坡及其对层序和砂体 发育
的控制作用的详细研究发现 : 同沉积断裂上 、 下盘 的差异沉降造成 的古构造沉积斜坡坡 折, 对同期层序 、 沉积体系及砂体 的发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 有类似于被动大陆边缘 I 型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岩相古地理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推荐指数 8 5 3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沉积环境 沉积演化 岩相古地理 微生物岩 山西组 层序岩相古地理 层序地层 二叠系 三角洲 鲕状结构 高成熟度-过成熟度 高于庄组 香溪群 须家河组 青藏高原 雷口坡组 重矿物 鄂尔多斯盆地 郓尔多斯盆地 裂谷 藏南地区 编图思路 空间数据库 碳酸盐岩微相 碳酸盐岩 碳同位素 石盒子组 盆山转换 白垩纪 生境型 物性评价 热液白云岩 烃源岩 潮坪 潜山 滩坝 湖泊相 海相泥岩、页岩 海相油页岩 济阳坳陷 沾化凹陷 河北平泉 沙二段 沉积间断 沉积特征 沉积响应 桃花赤铁矿 构造隆升 构造演化 构造古地理 有机碳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东濮凹陷基本地质特征

东濮凹陷基本地质特征东濮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南缘临清坳陷的南部,东侧以兰聊断裂与鲁西隆起为界,西侧超覆于内黄隆起上,南隔兰考凸起与开封坳陷相望,北以马陵断层与莘县凹陷相连。
凹陷呈NNE 走向,北窄南宽,面积约5300km 2,是以古-中生界为基底,以新生界为盖层的断陷沉积盆地(图1-1)。
图1-1 东濮凹陷大地构造位置图地层岩性特征一、古-中生界古-中生界包括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的含煤碎屑岩和中生界红色砂泥岩地层,总厚度约3000m 。
各地层单元之间以不整合相接触,高平集-东明集一线以北地区基底地层较全,而以南则缺失中生界地层,二叠系地层也受剥蚀。
二、新生界新生界包括古近系沙河街组、东营组,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第四系平原组,总厚度可达8000m 以上(表1-1)。
(一)沙河街组:是本区主要生储油层系,厚度5000m 左右,自下而上可分为四段:北京天津任丘保定黄骅黄骅坳陷坳陷冀中太行山隆起区坳陷邢台石家庄临清陷坳济阳济阳东营坳陷渤中陷凹东濮济南隆起区西鲁1.沙四段(ES4):与下伏中、古生界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岩性为棕红、紫红色粉砂岩、灰质粉砂岩与泥岩互层,常含有石膏团块,局部地区有盐岩分布,最大厚度在文留-胡状集地区,向北逐渐变薄或缺失。
2.沙三段(ES3):该段是东濮凹陷主要生油层系,也是主要储集层系之一,除在凹陷边缘地区如文明寨、范县、高平集部分地区、东明集二台阶等地区超覆不整合在沙四段之上外,大部分地区与沙四段为连续沉积,表现为一套下细上粗的暗色反旋回沉积特征。
该段自下而上划分为沙三4、沙三3、沙三2、沙三1四个亚段:(1)沙三4亚段(ES34):厚500-2000m,中下部在文留南部和胡状集地区为大套盐岩、石膏段夹薄层灰质页岩、灰黄色薄层泥灰岩、深灰色泥岩,文留中部以北地区下部出现一些由盐岩相变的石膏质粉砂岩、灰质粉砂岩。
上部主要为深灰色泥岩夹薄层粉砂层、油页岩、灰质页岩,文留中部以北地区相变为盐膏层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一套黄绿、灰褐、紫红色砂质页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 粉砂岩,底部为一套薄层的黄灰色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 灰色灰岩
以紫红、紫灰色砂质页岩为主夹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等。 砂质页岩富含云母片,为主要标志层。
上部灰色灰岩、鲕状灰岩与暗紫红色页岩互层。下部为紫红 色、棕红色页岩与同色白云岩、灰岩互层。底部有一层深灰 色含燧石结核灰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为一套深变质的片麻岩。
上部:褐灰色灰质泥岩,劣质油页岩夹薄层灰岩及泥岩。局 部地 区见块状砂岩和礁灰岩。 中部: 灰色、褐灰色泥岩,灰质页岩夹砂岩、碎屑灰岩、鲕状灰 岩 等。 下部:蓝灰色 泥岩为主夹薄层白云岩,砂岩,泥岩中出现石膏。 有蓝灰色 泥岩标志层。是本区的生油层系,也是含油层系之一。与下 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上部:红泥岩段。在东营中央隆起带为一套膏岩层。 下部:红泥岩、红砂岩互层。潍北红砂岩发育,是主要的含 油层系
孔二段 50-650 孔三段 150-270
150-600
300-600
300-850
奎山段68
万山段107
160
58
140
54
61-190
50-290
94-207
80-130
100-157
40-60
45-75
118-190
60-100
20-50
105-238
(未 穿)Z
层序及岩性组合特征
岩性组合特征 土黄色粘土和流砂层,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为一套含煤层系。主要为灰色泥岩与砂岩互层夹煤层与炭质 泥岩。中生界地层中砂岩均含有火山喷出岩岩块,以此为标 志和上古生界地层相区别。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为一套红色砂泥岩沉积,夹有少量灰色泥岩。顶部奎山石英 砂岩是进入二迭系的重要标志层。 为一套泥岩为主夹砂岩的砂泥岩剖面。泥岩以红色为主。顶 部有铝土矿,是控制进入二迭系的重要标志之一。
浅红色、棕黄色泥岩为主,上部夹较多砂岩,向下砂岩减少 。泥岩颜色变深变紫,并出现石膏与灰质团块,部分地区有 气层。
棕红、灰绿色泥岩与浅灰、灰白色砂岩互层。下部砂岩发育 组成一个由上向下由细变粗的正旋回。是本区的主要含油层 系。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棕红、紫红、灰绿色泥岩与灰白色砂岩不等厚互层。组成三 个小的正旋回。
上部:灰色泥岩与浅灰色砂岩不等厚互层,有鼓包泥岩、紫 斑泥 岩、含螺砂岩标志层。 中 部:灰色、褐灰色泥岩为主,夹三组变化较大的透镜体砂岩 — 所谓上、中、下高压油层。是本区的主要含油层系。 下部:褐灰色泥岩、灰质泥岩与褐色、黑褐色油页岩互层。 是本 区的主要油(气)源层系。有区域标准油页岩集中段。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中上部为一套以黄绿色为特征的砂泥岩沉积,向下颜பைடு நூலகம்变绿 变灰,并出现碳质泥岩与薄油层。
灰色砂泥岩互层,夹三至四组煤层。是华北地区主要含煤层 系之一。
为一套海陆交互的砂泥岩沉积。特点是以海相灰岩与泥岩为 主夹有多组煤层。灰岩含丰富的海相化石。希瓦格鲕是本组 的标准化石。 为一套砂泥岩与灰岩互层。夹煤层的海陆交互相沉积。灰岩 含丰富的海相化石,是区域地层对比划分的标准层(含假史 塔夫鲕等)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上部为灰色灰岩夹泥质白云岩、泥灰岩。中部以灰色白云岩 为主,底部为角砾状泥灰岩、泥质白云岩。顶部被风化、溶 蚀,溶洞发育,为古潜山储集层。是本区含油层系之一。
上二叠统
上石盒子组
二叠系 P 下石盒子组 下二叠统 上古生界 山西组
上石炭统 石炭系 C 中石炭统
太原组
本溪组
八陡组
中奥陶统 奥陶系 O
中奥陶统 奥陶系 O
上马家沟组
下马家沟组
下奥陶统
冶亮 甲 里 山 │组
凤山组
下古 Pz
生界
上寒武统
长山组
崮山组
张夏组 寒 武 系 ∈ 中寒武统 徐庄组
毛庄组 下寒武统
灰—深灰色白云岩、灰岩夹灰色页岩,底部为含鲕粒灰岩。 博山剖面为灰色条带状、链条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的互层。 竹叶状灰岩、链条状灰岩为标志层。
灰色灰岩与黄绿色页岩不等厚互层。
主要是一套灰色鲕状灰岩,鲕粒粗大。博山剖面上部为灰色 灰岩与黄绿色页岩互层,下部是鲕状灰岩。鲕状灰岩为区域 标准层,也是重要的储集层。
灰色、深灰色灰岩为主。有碎屑灰岩、生物灰岩、豹皮灰岩 、角砾状灰岩、燧石灰岩夹薄层白云岩,底部为角砾状灰岩 。
灰色灰岩、豹皮灰岩与白云岩不等厚互层,底部为一套角砾 状泥质白云岩。 为一套灰色中—细晶白云岩、燧石结核白云岩、小竹叶状白 云岩、泥质白云岩。结晶白云岩为标志层。 为一套细—中晶白云岩。普遍含海绿石。
灰色泥岩为主夹砂岩。顶部夹碳质页岩、泥灰岩,有碳质页 岩密集段标志层。是本区的油(气)源层系之一。 灰色、浅紫红色玄武岩为主夹砂、泥岩。与中生界呈不整合 接触。
为一套颜色比较杂的火山喷出岩系和火山碎屑岩系。主要有 安山岩、玄武—安山岩、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等。与下伏地 层呈不整合接触。
为一套红而粗的砂砾岩与泥岩互层。砂岩以杂色砾岩为主, 向下粒度变细,泥岩颜色向下变绿。
灰色泥岩为主,上部夹砂岩,中、下部夹薄层灰岩、生物灰 岩、针孔状灰岩、白云岩。有区域标准层生物灰岩和地区性 标志层豆状砂岩、针孔状灰岩、白云岩。是本区的油(气) 源层系之一。
上部泥岩红色砂岩,较粗构成红粗段。向下泥岩渐变成灰绿 、绿灰色,出现碳质页岩、油页岩等特殊岩性,砂岩也变细 。有灰质页岩集中段标志层。是本区的主要含油层系。
济阳坳陷地层层序及
界 系 第四系 统 全更新统 组(阶) 平原组 Qp
明化镇组 Nm
上第三系
上中新统
馆陶组 Ng
东营组 Ed
新生界 Kz 渐新统 沙河街组 Es
新生界 Kz 渐新统 沙河街组 Es
下第三系
始新统
孔店组
白垩系K
下白垩统
青山组
中生界Mz
中生界Mz 侏罗系J
中侏罗统
三台组
下侏罗统
坊子组
下寒武统 馒头组
太 古 界Ar 注:本表以东营凹陷为主。
前 震 旦 系(未 穿)Z
济阳坳陷地层层序及岩性组合特征
段/厚度(米) 210-430
600-1100
260-900
100-900
沙一段 100-400
沙二段 100-600
沙三段 100-1500
沙四段 350-1400
孔一段 10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