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诵读教学

合集下载

浅谈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施及重要作用

浅谈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施及重要作用

高中语文学 习中的朗读是一项基本 的语文 能 力 ,是语文学 习的一个 必要也最重要 的手段 ,有 人称“ 朗读 是文言文教学 的第 一教法 ” 古语有云 , 。 “ 书读百遍,其义 自见 。 熟读 唐诗三百首,不会 吟诗也会吟 ,在这样 的基 础上,加 大阅读量,就 可 以做到 。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的境 界。 可见文言文教学 中必须 要重视 朗读这个环节 ,把
‘ 赤壁赋) 的教学中选择了以读为主的教学设计 ,
尝试用读贯 穿课文 的预习到完成作业 的全过程,
具体实施如下 : 课 前 预 习阶 段


‘ 赤壁赋 是高 中必 修教材 中的经典篇 目。 也是一篇 朗朗上 口的韵文 。文中没有新知识点,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完 全可 以疏 通文 字。因此在布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眼前阔远 的景象让诗人
心 胸 开 阔 ,仿 若 飞 天 成 仙 ,乐 而 歌 之 ;尤 其 是 描
写箫声的段落 ,在体会 朗读 的同时,学生 自然理 解 了作者在写作的过程 中值得学 习和 品味 的手法 技巧 ,诗人情感变化也通过 “ 渺渺兮予怀 ,望美
人 兮 天 一方 的理 解 自然 而 然 地 明晰 。
很好地完成正音 、识字 、释 义等文言文学习的最 基本环节 , 自然地复 习了旧知,又顺 势对 新知产 生疑 问,为课堂学 习打下 了良好 的基础。 二、课 堂学习阶段
基调,为下文 理解苏轼的情怀做 了铺垫 。第四段 的朗读读主要是把 握苏轼说理的层次 ,抓住 自
其 变 者 而 观 之 白其 不 变 者 而观 之 且 夫 等
置预习作业 的时候 ,强调 朗读 的重要性,提 醒学 生 朗读是个重要 的手段 ,要求 学生在预习中利用 朗读把正音、释义 、 识记知识 点很好地 结合起来 , 做到疏通文意,熟读课文 , 而且强调要 出声诵读。

诵读法,让文言课堂歌声飞扬

诵读法,让文言课堂歌声飞扬

诵读法,让文言课堂歌声飞扬【摘要】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作为多年的一线教师,笔者认为,文言文始终应该“读”字当先:①放胆诵读,与名家比拼;②配乐诵读,开古文诗词演唱会;③齐声诵读,感受磅礴气势。

这样,课堂化静为动,让同学们嘴动,心动,情动,让课堂歌声飞扬。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诵读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文言文则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

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更是文质兼美的瑰宝。

但现在文言教学的现状是:一方面高中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形成一种可怕的排斥心理,谈文言色变;另一方面教师总怕学生理解不到位,一直以来将“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奉为法宝。

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使得文言文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那么学生与文言文间的鸿沟如何跨越呢。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作为多年的一线教师,笔者认为:文言文始终应该“读”字当先。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默读、吟读、唱读;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每人一句轮读,不一而足。

这些都可以称之为诵读法。

诵读法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是即便在先进多姿多彩的教学中也必不可少的方法。

因为诵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诵读本身就是一个追踪作者的创作动机、创作情状的过程,是对于作品的再理解和再创造,有助于深入理解读物,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是积累言语材料的重要途径。

阅读的核心是理解,理解的本质是对具体的言语材料意义的抽象化和概括化。

语文教学的生命线之一就是不断地丰富个体的言语积累,丰富个体的言语经验。

但遗憾的是,我们很多老师或迷信多媒体教学,或迷信字字落实的精讲,反而忽略了让学生用心诵读,精心体味原汁原味的文章。

所以,笔者在此要大声呼吁:重视诵读,重视诵读指导。

1.放胆诵读,与名家比拼借用名家的朗读或者教师、学生之前精心准备录制好的朗读带在多媒体上播放,既能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进而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可通过反复朗读去领悟文本,让学生有身临其事、身临其境的学习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应用策略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应用策略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应用策略作者:王春波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08期摘要:在新课程不断深入改革发展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的教学时,要摒弃以往的“讲授制”方式,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文言文素养,坚持做到体会文言文并进行诵读,充分理解含义;落实学习重点,避免逐字逐句的讲解;加强对于文言文的翻译训练,实际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这几大关键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文言文;高中语文;教学策略一、体会文言文并进行诵读,充分理解含义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诵读教学法可以说是语文的教育教学之中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式了,它不仅仅强调了诵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而且需要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按着学生的认知加以改进,并且对于学生的诵读情况加以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得到诵读的真正作用和使用方式,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

而对于语文的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也是需要通过诵读来进行熏陶和教化作用的。

教师通过这种的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朗诵兴趣。

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一边读,一边理解,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有所影响,学生也会沉浸到语文的学习乐趣之中。

例如,教師可以在进行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体会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理解了这种感情之后,文学作品之中的熏陶作用也就充分发挥出来了。

所以对于一些蕴含了丰富哲理的作品,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就会更加的深刻,让他们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之中,体会我国古代的语言文字之美,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不必对于文言之中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过度深入的分析,对于文言文而言,学生完全可以在进行精读、细读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了解,而且多进行诵读也会对学生的语感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提高,也是高中文言文学习的价值所在。

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

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

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作者:徐兵远来源:《成功·教育》2012年第10期【摘要】诵读是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瑰宝,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总结,对现代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但时下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并没有十分重视诵读的作用,导致文言文教学舍本逐末。

本文针对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进行了一定阐述,试图引起重视。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言文;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古人在知识学习、传递的过程中是相当重视诵读的作用的。

反观时下的中学语文课堂,虽不能说是一片静默,但也是“沉默”的让人为语文的明天不无担忧。

尤其是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解词、翻译等等,课堂上忙的不亦乐乎,然而作为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的诵读却被抛之脑后,无人问津,即使偶尔为之也只不过是走个秀、过个场而已。

而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却明确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同时,高中教材中所选编文言文大部分是要求背诵的。

这就说明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经典名篇和课文的诵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从而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阅读和鉴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在现如今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诵读的重要作用,可以发现其积极地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文言文诵读教学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提高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诵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学生诵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诵读多少篇之后,多少次诵读之后,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地难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就用那词章,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达到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例谈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五个层次

例谈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五个层次
就 会充 满 生机 。 二、 文言
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 对文言 文教学的一个要求是 :阅读浅易 “ 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 解词句含义 , 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 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 词、 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 注重
在 阅读 实践 中举 一反 三 。 叶圣 陶 ”
涟漪. 获得对真 、 美的把握和领 善、 悟, 培养起对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 传的美好心灵、 美好隋操的特殊感 受。这要靠心灵对心灵的呼唤, 靠 感情对感情的激发, 靠智慧对智慧
学生成为读书人 , 而不能成为习题 : 国人的 日常习惯吧! 人, 把书本还给学生 , 让阅读名著 : ( 者单 位 : 兴县 湖塘 中学 ) 作 绍
到 举一 反三 、 类旁 通 的效果 。 触 三、 文章 读懂文言文是文言文阅读的
开始 , 但不是终止。 文言文是作者 所处那个时代 的美 的创造物 , 也 是那个时代美的标志。这些文章
祖 国 , 畏强暴 , 不 有勇有谋 , 能言 善辩 。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 , 我们可 以总结出一些写作技巧 ,例如刻 画人 物形 象如 何才 能达 到最 大 化 的效 果 。文言文 教学 中进行 文学 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 平 ,还可 以寓 写作 教学 与 阅读教 学 之 中 , 学 生的思 维 。 拓展
的启迪 , 决不是靠一味分析课文所 : 奏响语文新课堂的“ 和谐乐章” 。 能替代的。阅读仿佛是一点火种 , : “ 趟过文学长河 , 撷一捧浪花 即使只是一点 ,只要时机适当, - 带 回家 。”学 生 畅游在 书 海 的同 也 足 以点亮 学生 心中的那一 盏明灯 。 : 时 , 也会熏染着 自己的家庭 , 使整 它把—个 世界在 学生面前 打开 , : 个家庭都能时不时地去文学长河 引 领他们去体会、 去感受 , 使他们在 : 里游 览一 番 。 最是 书香 能致远 ” “ , 长大后拥有一颗颗丰富细腻的心 灵。 学生如果没有在文学海洋里邀 游, 其心灵是会干枯 的, 文学素养 的缺乏会造成学生人生与社会经 验的缺乏 , 长大以后不管从事什么 职业都难以弥补这个缺憾。 应该让 ・ 作为语文教师 ,让书香充满校园 : 是我们的使命 ,让书香一直飘逸 : 在学生漫长的人生路上 ,飘逸在 : 每个家庭每个城市里 ,飘逸在整 - 个 民族魂里 , 更是我们 的目标。 我 : 深情地呼唤 : 让名著阅读成为中

让诵读法点亮高中文言文课堂

让诵读法点亮高中文言文课堂

让诵读法点亮高中文言文课堂作者:桑小燕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6年第10期【摘要】对于诵读,我国古代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诵读知识作为连接课堂教学的一个工具,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它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现如今的文言文教学,迫切地需要改善一下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诵读法高中语文文言文诵读法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经典的教学方法,历史也很悠久。

就像我们会在很多的视频中看到夫子在课堂上摇头晃脑的带领着学生吟咏,学童们也都大声的进行文章的诵读。

鲁迅在回忆童年的时候,还会想起三味书屋中那朗朗的读书声。

由此可见,对于语文的教学,尤其是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把握诵读的技巧和方法呢?一、把握诵读内容,培养学生语感所谓语感,就是学生对于语言的感受能力。

叶圣陶先生把语感的对象从“文字”扩大到了“语言文字”。

也就是说语言是针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不依赖于思维的。

那我们就会想它是依赖什么而参与的呢?答案无非就是听说读写练。

例如,在《指南录后序》中有这样一句话“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在开始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受双音节的影响,将“士”和“萃”两个字连在一起。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进行自由的诵读,之后再进行齐读,学生就能够在多次诵读中,把握住词语的运用,因为在此句中“士”为主语,“萃”为谓语,两者是不能连读的。

又如在《渔父》这篇文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文章的阅读,之后,再让每个小组分别说说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进而不断的增强学生对于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二、多次诵读文章,提高审美体验在高中阶段,学生是具备一些古文的阅读和理解的能力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用过度的重视对于学生相关理解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反复的进行文言文的阅读,这样在很多时候,问题都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进行解释,学生也会自然而然的对词汇语言的运用有很大程度的掌握。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4篇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4篇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4篇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朗读教学研究张颂认为:“所谓朗读,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

”新课标高度关注朗读教学,要求高中生“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朗读教学是一种基本课型,抓好朗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运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语文素养。

然而,朗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尤其是年级越高,朗读越被边缘化,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甚至讨厌朗读。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朗读水平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特别是方言区的教师,要掌握好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的正确发音和普通话音变规则,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教师要不断总结,发现规律,并反复练习。

教师要提高朗读水平,还要掌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朗读技巧。

停顿一般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情感停顿三种。

重音分为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三种类型。

句调一般分为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类型。

节奏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形成的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常见的节奏类型有轻快型、沉稳型、舒缓型、强疾型等。

朗读时必须做到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语气刚柔相济,语意褒贬分明,体态自然得体。

2.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教师范读时,要深刻体味作品并恰当运用各种技巧,准确、鲜明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

对学生的朗读要具体评价,评价态度要实事求是,如朗读得不好,要指出哪个方面处理得不当,并指出如何具体处理,还可以说一说为什么不能这样读的理由。

3.朗读教学设计要循序渐进朗读受书面语言制约,朗读之前必须对作品本身进行认真研究,透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

只有透彻地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准确传达作者的心声。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描述作者离开英国剑桥大学时的复杂内心感受,把握好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

教学感悟:文言文教学要以诵读为主,学文言非诵读不可

教学感悟:文言文教学要以诵读为主,学文言非诵读不可

文言文教学要以诵读为主,学文言非诵读不可现在的中学文言文教学,跟以前相比,已有明显的不同,集中到一点,就是对译文的依赖和古汉语语法知识的大量渗入。

这样来教文言文,课堂时间几乎全被教师占用,学生读得很少。

当然不是人人如此,但据笔者所见所闻,这情形却也相当普遍。

结果如何呢?只要看看现在二三十岁的人的文言阅读能力就知道了,新篇且不说,就是拿起学过的课文如《出师表》《六国论》之类,能读得正确、顺畅的也为数极少。

这状况确实令人担忧。

为此,我建议废止上述“满堂灌” 的教学方式,而代之以诵读为主的方式,使学生在课上有充足的诵读时间,达到当堂基本成诵,课下再用少量时间加以巩固,以保证在中学六年期间能熟读背诵六七十篇课文,作为将来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基础。

是否可行,要请同志们考虑。

下面讲几个具体问题。

一、为什么文言文教学要以诵读为主?简单地说,就是为了培养语感;没有良好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难以学好的。

语感是人皆有之,只是有优劣强弱之分。

最初的语感表现在辨声知意上,例如幼儿听大人说话,能辨声而又心知其意,即有了语感,但这是不完全的;待到经过千百次重复,逐渐熟悉了某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并能自由地按照这样的方式和习惯来进行表达,这才有了比较完全的语感。

这一过程说明:语感首先来源于听,其次才是说。

古人语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们在“活”的语境中,之所以能较快地学好另一种语言,首先是因为听得多的缘故。

这不限于学方言,学任何一个语种都是如此。

欧美的“口舌教学法” (audio-lingual approach) 和我国的外语广播教学,都极其重视听觉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一一不首先听好,怎么能学好语言呢?这条规律对文言学习能不能起作用?文言,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人们平时说话当然不用它,因面无从听到;既无从听到,也就不可能出现“活”的语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一线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
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比较现代文,文言文前进的脚步仍然迟缓,成效和付出还是很不
成比例,文言文仍是广大老师头疼教而众多学子不愿学的“硬骨头”,症结何在?那便是对于诵
读的漠视、遗忘。我们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淘洗文质兼美的传世名作,往往比现
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赏价值,因此接触它们的时候先大可不必忙着去肢解,去条分缕析,完全可
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
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
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现就我所教的苏教
版必修二《阿房宫赋》为例简要谈谈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步粗读。课前提出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时要能读通课文,这时的诵读要求可以放低,
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看上去这个任务不难完成,但是却需要做很多细致工作,
为了不读错音,学生们课前进行了积极的预习,碰到一些不会读的生字都主动去查,把读音认
真的写在课本上,因为这一课生字较多,我提示他们可多写几遍记在脑海中,比写在课本上看
上看下的轻松。想知道句中怎么停顿,就必须清楚这一句说什么,课下注释就可以被充分利用
起来,翻译书工具书也派上了用场,让我高兴的是几位同学到办公室找到我,探讨“矗不知其几
千万落”如何停顿,这使我窃喜:不怕有问题,就怕不读啊!正式上课时分段抽几个学生来读,读
音上都没有什么问题,停顿的把握也比我预期的要好。通过这一遍诵读,字音字形解决了,句子
大意也基本明了,对于文章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
第二步精读。在《阿房宫赋》的课堂阅读环节,我首先拿出了一、二两段,要求男生和女
生作为两个团体各选一段分别朗读,在选哪那一段的问题上学生们有了一点小小的分歧,但很
快便亮出了结果:男生读第一段,女生第二段,并给出了理由:恢宏巍峨适合男生,脂粉香气适合
女生。这表明学生们对于文中的传神描绘已经在脑海中有了感官的印象,于是我顺势提出了
这次诵读的要求:不仅要动嘴,流畅无误的读顺,还要动脑,在脑海中建起一座巍峨的宫殿,画出
如云的宫女,带着感觉带着画面去读。这一次诵读比第一次的粗读进步不少,同学们明显的读
出了一定的节奏和感情。然后我要求男女生互换段落朗读,大家兴致盎然,读的居然更好了,
一位学声乐的女生被大家推荐起来进行了精彩的范读,赢得了满堂的掌声。第三段稍长,我进
行了范读,然后鼓励几个学生起来大声朗读,最后进行了齐读,在齐读时注意到有的学生已经
不用看课本,从头到尾背下来了,这着实让我有些兴奋。反复的诵读中,琅琅的书声中,课文的传
神描绘、情调韵味,不用老师多讲,已慢慢跃出纸面渗入心田。
第三步,烂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的经验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文言文要想读通读透,
只靠课堂上两三遍的诵读几遍是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多花时间反复吟诵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
的默写,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建立读写一体化的学习流程。在《阿房宫赋》的学习告一段落之
后,我和班主任取得联系,几个班联合举办了一次诗歌朗读比赛并书法比赛,这对鼓励学生诵
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之后考查这一课的知识点时,发现学生们记得比较牢固,极少丢分。
以上是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过程,通过学生们的实际反应和跟踪检测,我觉得
这样上课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以后遇到文学性比较强的文言文,不妨试用此法,但同时也要注
意,文言文也具有多样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诵读”这条主线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
变通,这还有待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