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优秀古文教案
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黄州快哉亭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排比等;(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如“快哉”、“物我相融”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学会欣赏古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3)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知识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注重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黄州快哉亭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重要词语、成语和典故的解释和运用;3.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3. 结合课文,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哲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体会修辞手法的美;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黄州快哉亭记》的作者苏轼及其时代背景;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初步感知文本魅力;3. 讲解分析:讲解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5.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知识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黄州快哉亭记》全文及相关阅读材料;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提前了解作者苏轼及其时代背景;3.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古文的语言美;2. 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式;3.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并欣赏文中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排比等;4. 成语和典故讲解:讲解文中出现的成语和典故,如“快哉”、“物我相融”等,并让学生举例运用;5. 哲理启示: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并感悟其中的哲理。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

《归去来兮辞》是⼀篇脱离仕途回归⽥园的豪迈宣⾔,陶渊明以诗⼼慧眼来透视⽣活,⽤⽣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拘⽆束的乡间⽣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然景物的描写,展⽰了诗⼈崇尚⾃然、追求⾃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编整理了⾼中语⽂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归去来兮辞教案1教学设计:教学⽬标:1.诵读感知,理清思路2.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3.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导⼊新课、⾛进作者1.看对联,猜⼈物。
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外醉三⽃;开⽥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
2.看图⽚,猜作品。
(1)忽逢桃花林,夹(jiá)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甚异之。
——《桃花源记》(2)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
——《饮酒》(其五)(3)晨兴理荒*,带⽉荷锄归。
——《归园⽥居》(其三)3. 知⼈论世⼜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谥号:靖节先⽣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4.预习检测⼤家对课⽂已进⾏了预习,现在我来检测⼀下⼤家的预习情况。
⾸先我们⼀起来正⾳。
接着梳理⽂⾔知识。
精彩的展⽰源于⼤家认真的预习,值得赞赏!5.揭⽰学习⽬标诵读感知,理清思路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解题理思路1.解题标题是⽂章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我们⼀起来研读标题。
归去来兮辞:归去,回去;来兮,语⽓助词;辞,赋的⼀种,⼀般要押韵。
2.理思路再次回到题⽬,请问: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归去)⽂章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家⼤声朗读课⽂,思考这个问题。
谁来回答?(找⼀⽣答)板书:(归去之因、归去之情、归去之悟)本节课我们就紧紧围绕“因、情、悟”三个字更深刻地解读陶渊明,感受他的隐逸情怀。
三、品读赏析、感受情怀(⼀)归去之因过渡语:在封建社会,⼈们要建功⽴业,要“⼤济苍⽣”,实现⼈⽣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密联系在⼀起的,⽽陶渊明在少年时就有“⼤济苍⽣”之志,踏⼊仕途⼤可实现他年轻时的理想,但此时的陶渊明为何要辞官归乡呢?请⼤家听录⾳,从第⼀段中画出陶渊明归隐原因的句⼦明确:⽥园将芜、⼼为形役、已往不谏、迷途未远、今是昨⾮(⼆)归去之悟过渡语:因为⼼为形役,内⼼被外在形体所役使因为迷途,视⼊仕为迷途因为认识到昨天是错误的所以,陶渊明弃官⽽去了。
高中语文教案(文言文)

高中语文教案(文言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能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章,把握文章的大意和细节。
(3)能够分析和欣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文言文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翻译和解读文言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文言文基础知识(1)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3)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方法。
2. 第二章:文言文阅读与理解(1)阅读和理解《庄子·逍遥游》一文,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通过翻译和解读《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段记载,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3. 第三章:文言文修辞手法欣赏(1)介绍文言文中的常见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借代等。
(2)分析和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诗句,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4. 第四章:文言文写作技巧(1)学习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如开头、结尾、转折等。
(2)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5. 第五章:文言文与文化传承(1)了解文言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通过阅读和研究不同的文言文作品,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传授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技巧。
2. 阅读法: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言文文章,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翻译法:学生通过翻译和解读文言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 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 写作法: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高中语文古诗词课程教案

高中语文古诗词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课所选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2. 通过分析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4.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若干首,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2. 介绍每首诗词的作者及其生平。
3. 分析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
4. 详细讲解诗词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5. 指导学生进行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诗词朗诵视频、名家讲座等。
3.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安排诗词创作或改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或展示一幅与诗词相关的画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为学生理解诗词打下基础。
3. 诗词赏析:逐句逐字地分析诗词的内容和形式,指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词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5. 课堂讨论:围绕诗词的主题思想、文化价值等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 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诗词的朗读练习,或者尝试自己创作简短的诗句。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学习要点,强调古诗词的学习和欣赏方法。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所学诗词,或完成一篇关于诗词的短文写作。
五、评价方式1. 通过课堂表现和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通过诗词背诵和短文写作来评价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创造力。
3. 通过期末考试中的诗词赏析题来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明确:是采摘芙蓉。
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语文古诗文赏析公开课教案高中

语文古诗文赏析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方法,提升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培养情感表达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熟悉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背景。
2. 掌握运用修辞手法解读古诗文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品味。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深度。
2. 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大声朗读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思考和兴趣。
2. 学生就所听到的古诗表达感受,自由发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呈现(15分钟)1. 教师通过显示图片或投影仪展示一幅古代文人墨客形象,介绍其背景和重要作品。
2. 学生观看图片,尝试从形象中获取与古诗文相关的信息,并作简要记录。
三、分析(20分钟)1.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登鹳雀楼》一诗,并简单介绍杜甫的文学成就和时代背景。
2. 学生配合教师的指导,分析杜甫的诗歌表现手法和意蕴。
3. 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和生活经验,讨论《登鹳雀楼》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四、互动(25分钟)1. 学生自由交流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 教师带领学生针对一首诗进行深入讨论,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五、归纳(1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点明学生在熟悉古代文学作品方面的不足之处。
2.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并鼓励学生制定改进计划,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六、拓展延伸(15分钟)1. 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并带领学生进一步发现其中的美与思考。
2. 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分享自己阅读的心得和体会,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阅读一篇古文,并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2. 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读后感,促进班级内部的学习交流。
2024年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劝学》全文,理解其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劝学》的内涵。
(2)学会对比分析,将《劝学》与其他文章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质疑和探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勤奋好学的品质,树立远大志向。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自信心。
(3)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劝学》全文的背诵与理解。
2. 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3. 文章论证方法的剖析。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2. 文言文句式的辨析。
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知识,分析文章结构,阐述作者观点。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对比分析法:将《劝学》与其他文章进行对比,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劝学》的作者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劝学》,理解文章大意。
3. 讲解分析:讲解文言文知识,分析文章结构,阐述作者观点。
4.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方法、观点态度等。
5. 对比分析:将《劝学》与其他文章进行对比,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反馈:总结课堂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8. 课后作业:布置背诵《劝学》全文,以及其他相关作业。
9. 课程拓展:推荐阅读其他古代散文,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10. 课程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优秀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优秀5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3、欣赏邹忌委婉的讽谏艺术以及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其实,人们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这样既能达到利于病、利于行的效果,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婉言劝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使齐国政治清明。
这位智者就是邹忌,同学们打开书一qi课,让我们一起去拜访邹忌。
二、解释文题。
1、“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了几件事?如何解释“讽”和“谏”?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其中,讽: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通过积累中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策》由谁整理的?——刘向。
哪个时代?——西汉。
内容包括哪些?——多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哪些成语故事来源于《战国策》?——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狐假虎威……《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有一个成语——门庭若市,查字典积累它的含义。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是什么?——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三、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朗读指导。
(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出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朗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
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用来表现齐威王当机立断,马上颁布政令的果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优秀古文教案【篇一: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初探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它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意蕴幽远,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在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语文能力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思考初中学生升入高中以后,教材和学习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大纲对古诗文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也有许多不同,因此许多学生对高中古诗文学习感到不适应,甚至不知道如何学习古诗文。
如何做好初高中古诗文衔接的教学,使初中毕业生迅速适应高中古诗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问题。
下面笔者就提高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认识古诗词的价值【篇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小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其所占比重和初中语文教材相比大大增加,文言文教学的深度广度难度随之有了较大的增加,在新课改下,如何上好文言文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此结合自己文言文教学的实践,就这一问题进行一点肤浅的探讨。
1、注重预习。
自主合作,适当点拨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必须强调“预习”这一环节。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改变在古文教学过程中一贯的“替”“灌”做法,侧重培养学生使用有关工具书及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同时强调合作,在自主的基础上合作,有的课文由于年代久远,今天的中学生对其中的部分字词(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语法习惯(主要是文言句式)、运用典故等都相当陌生,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充分讨论(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课文的讲述中,共同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学习知识),最后由教师解决学生集体解决不了或认识并不十分到位的问题。
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为下一教学环节的开展做了很好的准备,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强调诵读,这是文言文教学之根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古人读书未必先疏通字词的障【篇三:高中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教案】高中常见古今异义词语汇编1、亲戚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
2.妻子今义:爱人(女方);古义:妻和子女。
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却看妻子愁何在。
3.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
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绝。
(《赤壁之战》) 4.非常今义:很、大(副词);古义:意外事故(名词)。
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5.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①缘故(名词)。
例如:余叩所以。
(《狱中杂记》)②表原因的虚词。
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用来,靠它来。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6.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与外界隔绝之地。
例如: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7.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义:更不必说。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8.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 (褒义)。
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
例如:如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9.稍稍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
例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10.更衣今义:换衣服;古义:上厕所。
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11.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古义:不久。
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12.殷勤今义:热情、周到;古义:关切、问候。
例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赤壁之战》)13.卿卿今义:低声交谈,也可指虫的叫声;古义:①织布机声。
例如: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⑦叹息声。
例如: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琵琶行》)14.豪杰今义:才能出众的人;古义:①有声望、地位的人。
例如: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起义》)②英雄人物。
例如: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伶官传序》)15.往往今义:常常;古义:①处处。
例如:且日,卒中往往语?? (《陈涉起义》)②时常,常常。
例如: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琵琶行》)16.何苦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古义:哪怕,伯什么;怎怕。
例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l 7.肉食今义:肉类食物;古义:指享受优裕的大官。
例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判论战》)18.鱼肉今义:鱼的肉;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名词)。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组,我为鱼肉。
(《鸿门宴》)19.卑鄙今义:品质恶劣;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指为人粗野。
常用作谦词。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猩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20.不过今义:转折连词;古义:不超过。
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
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
(《赤壁之战》)21.其实今义:实际上(副词);古义:①它的果实。
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曼子伎楚》)②那实际情况。
例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李固与黄琼书》)22.春秋今义‘①春季、秋季;②时代名称;古义:①年龄。
例如:天子春秋鼎盛。
(《治安策》)②一年。
③书名。
23.陇断今义:把持独占;古义:山川阻隔。
24.美人今义:美貌女子;古义:歌伎、宫纪。
例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廉颇荫相如列传》) 25.左右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词);②控制(动词);古义:侍卫人员。
例如:王顾左右而言它。
(《孟子》)26.结束今义:事情做完,一个过程的完结;古义:整装。
例如: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冯婉贞》)27.约束今义:限制;古义:①盟约。
例如:素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廉颇荫相如列传》) ②法令制度。
例如:其游情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 (《治平篇》)28.大风今义:大的风;古义:麻风病。
例如:可以已大风。
(《捕蛇者说》)29.一切今义:所有的;古义:一律、一概、任何。
例如: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梦溪笔谈》)30.宣言今义:表示政见的公告;古义:公开扬言。
例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 (《廉额面相如列传》)31.烈士今义:为革命而牺牲的人。
古义:烈,有节操有抱负;士,一般指男子。
例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32.牺牲今义:为正义而死;古义:作祭礼的牲畜。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判论战》)33.交通今义:来往和运输;古义:①勾结。
例如: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论贵粟疏》)②互相通连。
例如:枝校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34.扶老今义:扶着老人;古义:拐杖。
例如:策扶老以流愁。
(《归去来今辞》)35.秋天今义:秋季;古义:秋季的天空。
例如:秋天漠漠向昏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6.可恨今义:令人憎恨;古义:痛惜。
例如: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马钧传》)37.留意今义:当心、注意;古义:考虑。
例如:先生可留意矣。
(《中山狼传》)38.举手今义: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古义:①动手。
例如:先生举手击狼 (《中山狼传》)②告别时的动作。
例如: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孔雀东南飞》)39.老于今义:①父亲;②自我的粗俗称谓;古义:老人。
例如:遥望老子杖黎而来。
(《中山狼传》)40.鞠躬今义:行礼;古义:①弯着身子。
例如:我鞠躬不敢息。
(《中山狼传》)②恭敬地、谨慎地。
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41.小生今义:古典戏剧中的一种角色;古义:青年人。
例如: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小石潭记》) 42.虽然今义: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词;古义:虽,尽管;然,如此,尽管如此或虽说如此。
例如: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公输》)43.一毛今义:一角钱;古义:①一很小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②一根汗毛。
44.怠慢今义:冷淡、待人不够殷勤;古义:松懈、轻忽。
例如: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劝学》)45.口舌今义:由说话引起的是非、争吵;古义:口和舌,指说话。
例如: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46.不好今义:坏;古义:不美。
例如:是女子不好。
烦大巫为人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西门豹治邺》)47.丈人今义:岳父;古义:①老人。
例如:乞丈人一言而生。
(《中山狼传》)②长辈。
例如: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48.风流今义: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古义:①杰出、英俊。
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例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③学问才华,雍容的风度。
例如: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杖甫《咏怀古迹》)49.操持今义:料理、筹划;古义:拿着。
例如: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族尽落。
(《苏武传》)50.开张今义:店铺开业;古义:广泛。
例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51.学者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古义:①求学的人,读书人。
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②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例如: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张衡传》)52.妖怪今义:迷信传说中的怪物;古义:妖异、奇怪的现象;反常的现象。
例如: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
(《天论》)53.有意今义:居心;古义:①愿意。
例如:先生不羞。
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 (《冯援客孟尝君》)②有某种打算。
例如:将军岂有意乎? (《隆中对》)54.地方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古义:⑦当地的事。
例如:在外监司牧守,亦皆贪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
(《方腊起义》) ⑦土地方圆。
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项羽本纪》)③大地的形状是方的。
55.山东今义:山东省;古义:①指战国时泰国蜡山、函谷关以东之楚、赵、韩、魏、燕、齐六国。
例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过秦论》)②泛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56.不避今义:不躲开;古义:不次于。
例如: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
(《论贵粟疏》) 57.人情今义:应酬送礼,情面、情谊;古义:①人的常情。
例如: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论贵粟疏》)②人心、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