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2022年人教版高一语文优秀教案案例五篇

2022年人教版高一语文优秀教案案例五篇

2022年人教版高一语文优秀教案案例五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一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1《我的空中楼阁》教学目标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散文追求的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一近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①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

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等等。

②奇妙的修辞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15篇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15篇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15篇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1教学目的:1、认识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掌握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教学过程:语文是什么?学习语文就是享受生活很多人都对语文存在这样的误解:学语文应该是学校的事;只有在语文课上才是学语文,只有打开语文书才是学语文。

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其没有理解语文最本质的东西:语文与生活紧紧相连,是生活给予了语文生命。

我们从呱呱而哭,到牙牙学语,到能够说出令人忍俊不禁的成熟话语。

其实,当我们悉心倾听一个人的幽幽诉说时,当我们沉醉于慷慨激昂的演讲时,当我们倾听自己心灵的回音时,当我们复述一个幽默的故事时,当我们聚在一起阐述一个观点时,当我们消除了误会相视一笑时,我们就是在学语文吗?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时时是生活。

在生活中,在语文学习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和生活并存。

语文的点点滴滴都是生活,哪怕是一个字的书写,一句话的诵读,一个句子的理解,一个意思的表达,一种语气的运用,都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提高不能只依靠语文书,更要从丰富的生活中去汲取。

因此我才说,学习语文就是享受生活。

语文是文化,更是生活,它存在于时时处处,与我们的苦乐悲欢息息相关。

因此,学习语文是享受快乐的过程,是享受创造的过程,更是享受生活的过程。

一、语文的魅力(1)投影:语文学科的魅力在于语音的抑扬顿挫,文字的象形意会,词语的丰富多彩,话语的妙趣横生。

--朱学坤《语文的魅力》从各个方面举例来说明语文的魅力。

举例1:汉字有很多意义联想的组成部分,不仅有趣,也便于记忆,安,屋顶之下,一个“女”。

表现女性柔弱,不宜在外,“宜室宜家”,才是安全的。

家,屋顶之下,豕表示猪,代表牲畜,说明农业社会里一个家庭必须有一定的家畜。

女和母在古代的甲骨文中这两个字基本形状是一样的:母字比女字多了两个点。

表示乳房,象征着同是女性,不同在于生养和哺育孩子。

愁字表示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秋天里人们为过冬而发愁。

人教版新目标高一语文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新目标高一语文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新目标高一语文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新目标高一语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

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语气、节奏和读音。

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癸(guǐ)丑修楔(xì)流觞(shāng)游目骋(chěng)怀趣(qū)舍万殊齐彭殇(shāng)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

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案例(大全7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案例(大全7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案例(大全7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案例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识记文章中的关键文言词语并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并梳理文章思路。

2.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3.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提问学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回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也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板书:寡人之于国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文章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之”字的取独用法“凶”“加”等字的意思和用法。

2.学生再读文章,梳理文章的内容层次。

明确:点明主题——“民不加多,为何?”孟子针对疑问,巧用比喻进行答疑,解决“民不加多”的疑问。

再次,解决“民加多”主要包括:农粮生产水产养殖和林木种植。

最后,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

而君王应有的态度是“王无罪岁”。

(板书:民不加多?)(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孟子在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政策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不直接说明,而是“以战喻”?明确:(1)梁惠王好战,对于战争十分熟悉,这样说,具有启发性,便于接受;(2)运用比喻论证,且十分恰当和贴切,使话语和论证充满逻辑,文字的生动和从容,体现孟子的机智和风趣。

(板书:比喻论证:战喻)2.请同学们思考,以现代眼光审视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内涵?(板书:王道)明确:(1)解决温饱问题,有粮吃,有房住,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

高一语文教案(优秀6篇)

高一语文教案(优秀6篇)

高一语文教案(优秀6篇)高一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

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六、学习(3─4)节七、问题设计:①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间什么矛盾?②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八、学生带着问题①②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业:⑴背诵(3─4)节⑴完成练习(二)P91第三课时十、先检查学生背诵(3─4)节情况。

十一、先齐读(5─5)节,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其中问题。

十二、再齐读(5─7)节。

十三、问题设计: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十四、整体把握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要学生自己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

十五、作业布置:①背诵(3─4)节,完成练习(三)P91②整理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篇1】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_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我校地处郊区,学生基础较差,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3重点难点1、理解*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重点理解*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难点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荆轲刺秦王二、导入新课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的出处。

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_、勇于斗争的行为。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优秀9篇】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优秀9篇】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优秀 9 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高一语文优秀教案【优秀 9 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设想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2、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教学过程 (用两课时)第一课时1、板书课题,解题。

2、简介词的有关知识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3、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_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_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_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44、教师范读课文5、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舸gě怅chàng 寥liáo 廓kò遒qiú遏è6、指定 2-----3 名学朗读课文,教师指导。

7、布置练习: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1、检查学生背诵课文2、解释分析课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高一语文教案优秀5篇

高一语文教案优秀5篇

高一语文教案优秀5篇高一语文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把握词类活用;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感悟语言运用上骈散结合的妙处,能够全文背诵;4、学会懂得与自然、与他人、与文字等多种交流方式,释放胸怀,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难点】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正音壬rén戌__ū属zhǔ客冯píng虚御风愀qiǎo然窈yǎo窕tiǎo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旌旗jīng舳zhú舻lú横槊shu 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渔樵qiáo 江渚zhǔ匏páo尊蜉fú蝣2.对照注释,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2)山川相缪(通“缭”)3.知识了解学生参看《成才之路》“资料园地”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一、(1)月下泛舟乐二、(2~3)吊古伤今悲三、(4~5)阐述哲理乐四、精读1——2段,背诵、积累、感悟、体会。

三、研习文本1、第一段①自由诵读第一段,本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讨论明确: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分组讨论第一段所写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并给第一段文字所描写的画面起个名字。

讨论明确:《赤壁夜游图》,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语文优秀教案【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

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

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

以下内容是为你整理的《人教版高一语文优秀教案》,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篇一】人教版高一语文优秀教案一、导入二、体味母亲的“苦”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

(检查预习)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

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

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

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

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

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

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

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

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

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

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

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

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

(轻声齐读划线部分)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

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微薄的回报。

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

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

“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

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四、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

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

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

“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五、作业1、阅读《课外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并且抄写第三部分。

2、读完《我与地坛》全文后试回答:经常来地坛的都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来地坛?【篇二】人教版高一语文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积累部分实词。

3.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解题(1)解题【山中】点明地点。

【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

【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书】点明了体裁。

(2)王维(701—761),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盛唐诗人。

官至尚书右丞。

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着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

作品有《王右丞集》。

2、简介背景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

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3、正字音猥(wěi)憩(qì)讫(qì)辋(wǎng)涟(lián)吠(fèi)灞(bà)墟(xū)舂(chōng)曩(nóng)仄(zè)鯈(tiáo)皋(gāo)陇(lǒng)雊(gòu)檗(bò)4、释字词(1)故山殊可过(特别,很)(2)足下方温经(我,正在)(3)猥不敢相烦(鄙,自我谦称)(4)与山僧饭讫而去(终了,完毕)(5)步仄径(狭窄的小道)(6)辋水沦涟,与月上下(上下波动,名作动)(7)山中人王维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5、一词多义(1)过:故山殊可过(过访,浏览)三伏适已过(过去)过犹而不及(胜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错误,过失)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2)发:草木蔓发(生长)猛将必发于卒伍(兴起,产生)此病后三期当发(发作)春心莫共花争发(花开)6、古今异义(1)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景气”古:景色,气候;今:指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泛指兴旺。

(2)非子天机清妙者。

古:天性今:一般比喻重要而不泄露的秘密(3)此时独坐,僮仆静默。

古:入睡今:指不作声7、句子翻译(1)北涉玄灞,青月映郭(2)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3)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二、课堂教学1、导入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着名诗人王维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看看这篇书信体的散文其艺术风格又是怎样的。

2、基本阅读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故山殊可过”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第2段)对山中冬夜清静优美景色具体描写。

第三部分(第3段)展望明春山中生机勃勃的景色,邀请裴秀才开春后同游。

3、学习探究(1)朗读课文,将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两处文字找出来,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说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描写上有什么特点?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用准确的词语为这两幅图命名。

明确:第一段描写是蓝田的冬夜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

(寒山月夜图)第二段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了一幅春色图,把春日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

(山村春色图)(2)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明确:这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有关,这封信既是用来叙述朋友情谊,同时也是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邀请。

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让美景真情与朋友分享,同时也暗含对朋友的邀请。

要注意的是本文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

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琢磨的。

(3)从文中那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维不愿独享“终南美景”,而热情邀请裴迪同游,这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第一段:写独游的索然无味。

第二段:往昔携手赋诗,快乐同游。

第三段:热情邀请--“倘能与我同游乎?”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款款深情。

(4)作者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明确:“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三、课后拓展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明确: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深秋暮色,和谐静谧的田园风光。

(2)“接舆”是楚国的一隐士,“五柳”是大诗人陶渊明,作者借此二人生动刻画了隐士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隐士形象。

明确:隐士形象:安逸洒脱,自然本色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明确: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明确:“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意思对即可)(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明确: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篇三】人教版高一语文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了解《战国策》的相关文学知识;2、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性格。

3、从多角度分析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重难点: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是本课的重点;2、对荆轲刺秦事件的认识是本课难点;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