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word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诗两首 再别康桥教案

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的】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前几节课,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阅读资料(见所发资料书)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高一人教版诗两首教案

高一人教版诗两首教案【篇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课诗两首导学案】第2课诗两首1.了解诗人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自由诗(新诗)的特点,掌握从意象、艺术手法等角度出发,深度解读诗歌的方法。
2.品味《再别康桥》的音乐性,学习其用韵细密精巧,节奏和谐循环的音韵美。
掌握《雨巷》所用的复沓、叠句手法和象征手法。
3.体会诗人对自由天性的追求,领会时代精神。
1.雨巷,即下着绵绵细雨的小巷,是诗中“我”与“丁香姑娘”相逢又擦肩而过的地方,用这一意象作为诗题,引人遐想,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
2.再别康桥,“康桥”现在一般译为“剑桥”,是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诗人曾在剑桥大学学习、生活;“再别”意味着是故地重游,充满眷恋意味。
1.戴望舒(1905—1950)(1)雨巷诗人。
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是中国现代象征诗派的代表。
因其《雨巷》一诗声名鹊起,因此又被称作“雨巷诗人”。
他的笔名“望舒”出自屈原《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2)诗歌作品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3)作为中国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他诗歌中蕴含的多种思想艺术气质,都显示着或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
他的诗歌尤以其诗境的朦胧美、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为主要特色。
2.徐志摩(1897—1931)(1)远涉重洋的求学者。
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
在剑桥大学学习两年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2)新月派代表诗人。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的成就不亚于诗歌,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21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word版

诗两首——再别康桥一、导入▶提问:在座的各位,有谁比较了解剑桥大学以及剑桥?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么?▶感谢这位同学!剑桥也叫康桥,坐落于康河之上。
美好的事物往往能激发起美好的情感,关于这座桥、这条河,有一个诗人曾为她们写下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名胜在名人的眼中、心中以及笔下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一)初步朗读,划分层次现在请同学们齐读《再别康桥》,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这首诗共7节,根据作者情感的变化,可以分成几层?每一层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第一层:第一节。
潇洒、淡雅、宁谧的别情,掺一丝淡淡的忧愁。
第二层:第二节-第六节。
第二节-第四节,想象瑰丽奇妙,表达对康河深深的爱恋之情,情感是甜美的,欢快的。
第五节,作者的情感开始升华,达到情绪的高潮,而到第六节,情感突变,从欢快的想象中猛然回到现实,复归静默的别情。
第三层:第七节。
愈加潇洒、淡雅、宁谧。
仿佛连忧伤都没有了。
(二)以诗人情感变化为线索,辅以意象分析、反复朗读,分层处理因为本诗意象的选取以及情感的变化都有明显的线索,故索性以情感变化为脉络,按节次一次处理。
1.第一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首诗可谓字字珠玑,每一句都很有神采。
第一节四句诗,有如从天边飘来,令人耳目一新。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这一节诗好在哪里,他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又为什么给了你那样的感觉呢?这一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潇洒、淡雅、宁谧”的基调。
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谱出了一个安谧的道别姿态。
诗的开头有意连用三个“轻轻的”,瞬间将诗人对康河、康桥的依依深爱与脉脉别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清风一样飘来,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诗人不忍打破这里的宁静之美。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雨巷 教案(系列一) Word版

雨巷
三维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3、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重点目标
目标1
难点目标
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环境:
例:
细雨斜飞,暮色苍苍,雨声淅沥,烟雨朦胧中的雨巷悠长悠长,它远离喧嚣热闹,幽暗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湿漉漉的,透着寒气,静寂,萧条,而又冷清……
刚才用简练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沉闷、压抑的环境气氛,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我”(意象2)的心情。
例:
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有词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这撩人愁绪的梅雨季节里,在这阴暗狭长的巷道里,我一个人独自彷徨在雨中,孤独、冷漠、苦闷又忧愁……
附:板书
幽怨
雨巷戴我姑娘
望苦闷追寻者美好理想
舒
达标检测
反思总结
课后练习
雨巷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姑娘是美好理想的象征。
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听录音,再次感受这首美丽而忧伤的诗
总结:“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高一语文《诗两首》教案

高一语文《诗两首》教案高一语文《诗两首》教案雨巷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意象”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重点】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唐磊的音乐《丁香花》。
一条悠长而寂寥的小巷,一位美丽而忧郁的姑娘,一次擦肩而过的邂逅,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思念和忧伤?80多年前的《雨巷》成为经典,曾以音乐、绘画和舞蹈(《小城雨巷》)的形式表现出来,今天,让我们走进走进文字版(能留下想象空间)《雨巷》,走进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二、作者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
作品创作分早期和后期两部分。
早期作品多写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有朦胧含蓄之美,代表作《雨巷》;后期作品多写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显得明朗、诚挚,代表作《我用残损的手掌》。
《雨巷》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诵读1、诵读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 chù)惆怅(chóu chàng )颓圮(tuí pǐ)2、美吗?什么样的美?美;忧郁美、朦胧美,不同于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和李清照词的凄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请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上谈谈你的感受?用几个词来表现。
内容上:低沉、伤感、忧伤、朦胧、孤独、惆怅、失落、哀怨等。
形式上:低沉缓慢、舒缓悠扬,有很强的音乐美。
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听起来悦耳、和谐,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4、归纳音节特色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明确:①全诗共7节,每节6行,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读进来有舒缓悠扬之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和朗诵技巧;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基本要素,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雨巷(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雨巷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④赏析:教师对诗歌进行赏析,介绍诗人的思想状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发言,深入理解诗歌。
⑤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3)课后:学生背诵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教师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以《雨巷》为主题,进行短文写作或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再别康桥(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康桥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 教案(系列四) Word版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徐志摩及“新乐派”诗歌的特点。
品味语言,感悟意境,反复吟咏全诗。
2、过程与方法:感受诗中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培养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鉴赏意象,感悟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
”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
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
冯至《别离》写道:“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 离别时是痛苦的。
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让我们来看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看看他是如何理解离别的。
二、作者介绍徐志摩,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
1931年11月19日,为了省钱,经朋友介绍而搭坐上了免费的邮班从南京回北平,不幸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终年,34岁。
其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那拉》《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等。
胡适有一个概括性的评论。
说“他的人生观就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
徐志摩的一生是为了爱情而存在的。
在他死后三个女人扑倒在了他的墓碑前:这三个人分别是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没有结果但是他灵魂的伴侣的才女林徽因;他努力兼职都还养不活的交际花陆小曼。
他的逝世也为了省钱养家而导致的。
我们知道在太可惜了,是吧?三、新月派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诗流派,以《晨报副刊》为阵地的诗人群。
代表诗人是闻一多、徐志摩。
其理论主张为“理性节制情感”和新诗形式上的格律化。
高中语文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四中学高中语文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 诗两首沉着说课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读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的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根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化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承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气氛,营造气氛【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以徐志摩先生的诗谱上曲演唱的歌,同时多媒体展示诗作】师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感受呢?生我陶醉了。
生美!实在是美!师对,美!诗美,音乐也美。
而今天我们确实要欣赏中国新诗当中两篇唯美的佳作。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两遍。
师同学们都已经从感性上接触到这两首诗了,请把你的直觉告诉大家,你觉得更喜欢读哪一首呢?生我喜欢?雨巷?。
师是吗?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首诗有一种让人难忘的“愁〞,挥之不去,印象太深了。
师原来是“愁〞让你难忘啊,也难怪,你们正是多愁善感的年纪,何况你是女孩。
生我喜欢?再别康桥?,因为这首诗的愁没那么浓,更含蓄一些。
我可不愿那么哀愁。
师男生是该坚强一些。
生我喜欢?雨巷?。
因为,我就是在丁香花开的雨季出生的,所以,我对这首诗情有独钟。
师那你也应该喜欢时下流行的?丁香花?这首歌啦?生老师真是我的知音!……师看来,我们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理由去喜欢诗歌。
那么,诗歌也应该是可以走近的,对吗?生〔齐声〕对!推进新课师好,那就请你把认为更喜欢读的那一首诗反复再读两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
《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
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
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
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
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
)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
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
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
”但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
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
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
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
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
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
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这首诗最美、
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
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
2、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
交流。
作为作业完成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交流
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
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
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
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
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介绍诗人: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徒
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四、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四、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答案不求一致。
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
”——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
——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教会学生去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