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中语文《变形记》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6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6篇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 1一、简介1、作者介绍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与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等和长篇小说《审刺》《城堡》和《美国》影响很大,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专横、粗暴,是家庭的“暴君”。
卡夫卡取得法学博士后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工作。
1917年开始患结核病,只活了41岁。
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一生未婚。
卡夫卡自幼喜爱文学,阅读和研究大量文学和哲学著作。
他对中国的文化怀有特殊的兴趣,有人说他是“西方唯一中国式的作家”,他钻研过中国哲学,喜爱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作品特色介绍卡夫卡的作品表现了“异化”和“悖谬”的哲学命题。
“异化”指“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语)。
《变形记》则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人创造的“物”如金钱、机器、生产力方式,作为异化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它们操纵人,人成了不能支配自己的奴隶,也就是“非人”,“非人”与动物有何区别?变成“甲虫”也就很自然了。
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用现实主义手法写非现实主义的内容),这就构成了“卡夫卡式”的小说。
“悖谬”指“一个事物两条逻辑线的相互矛盾与抵消”,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对父母和妹妹有着深深的亲情,可是变甲虫后,他的亲人着急的是他不再能为家挣钱,甚至成了“家丑”和“家庭负担”,于是谁也不同情他、怜悯他,要把他“弄出去”,他在孤独中悄然死去,倒使家里人如释重负,开始“新的生活”。
卡夫卡的小说具有荒诞性的特色,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但其中又包含真实性,即从社会现象来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
《变形记》教案[五篇范文]
![《变形记》教案[五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0beb49b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0.png)
《变形记》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变形记》教案变形记教学目标1.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相关知识;2.了解卡夫卡;3.了解小说的情节及人物;4.鉴赏小说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一、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
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为阅读作品扫清障碍。
二、阅读小说,了解人物及故事情节。
阅读时,教师可做如下提示:读第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后的心情,变成甲虫的原因。
读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尔对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自责心理。
读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
学生熟悉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后归纳: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一成为累赘一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一逐渐憎恨一“把他弄走”三、阅读讨论A.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
B.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问题A的解决方法:1.引导学生找出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原因。
此为落实书后练习一的要求。
2.结合书后练习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片断所表现的格里高尔的内心状态及其变化。
此过程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来感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3.讨论: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1.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
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拼命地干活,却受老板的气。
他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乖乖地、艰难地爬回卧室。
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
2.格里高尔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的。
心理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高中语文变形记教案

高中语文变形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理解《变形记》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 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形象和心理变化。
3. 培养学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小说荒诞情节背后的深刻内涵。
2. 难点:探讨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三、教学准备
《变形记》文本、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学习《变形记》,大家之前都预习过了吧?
生:预习过了。
师:那谁来说说看,这篇小说主要讲了个啥?
生:就是格里高尔变成了大甲虫。
师:对,这是故事的一个重要情节,那他为什么会变成甲虫呢?这背后有没有什么深意呀?
生:可能是象征他生活压力太大了吧。
师:嗯,很有道理。
那变成甲虫后的格里高尔,他的心理有什么变化呢?
生:他一开始还想着工作,后来就很绝望。
师:没错,那大家想想,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呢?
生:反映了社会对人的压迫。
师:非常好!那这篇小说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咱们一起讨论讨论。
(学生们热烈讨论)
师:好啦,谁来说说讨论的结果呀?
生:我觉得是揭示了人性的冷漠和社会的残酷。
师:很棒!那这篇小说的荒诞情节,对表达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生:让主题更深刻了。
师:对呀,这就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之一。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们对《变形记》有了较深入的理解,能够分析出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以后要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引导。
《变形记》教案(精选

《变形记》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变形记》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本课详细内容为:通过阅读弗朗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使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形象特征及其变形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说《变形记》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深刻主题。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及人物形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的深层含义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主人公形象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变形记》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变形”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3. 讲解: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讲解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形象特征。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变形的深层含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讲解,分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分享各自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变形记》2. 板书内容: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物形象: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的深层含义:反映社会现实、揭示人性弱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变形记》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变形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城堡》、《审判》等,进一步了解卡夫卡的文学特点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组织学生参加关于“变形”主题的写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的深层含义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2.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变形的深层含义。
3. 作业设计:分析《变形记》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变形的理解。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变形记》章节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变形记》这部小说的作者介绍、作品背景、故事梗概、人物分析、主题探讨等详细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变形记》的作者弗兰茨·卡夫卡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引导学生探讨小说所揭示的人性、家庭、社会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分析、象征手法的解读、小说主题的探讨。
2. 教学重点: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卡夫卡的画像,引导学生谈论对卡夫卡的认知,进而导入新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回答问题(问题涉及人物、情节等)。
3. 精读课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心理刻画,解读象征手法,探讨小说主题。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小说中的难点问题,如人物心理分析、象征意义等。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某个问题,如家庭关系、人性探讨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变形记》2. 作者:弗兰茨·卡夫卡3. 主题:人性、家庭、社会4. 人物:格里高尔、母亲、妹妹、父亲等5. 艺术特色:象征、心理刻画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变形记》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人性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城堡》、《审判》等,深入了解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2024年《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

2024年《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变形记》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小说《变形记》的第一至三章,详细内容涉及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经过及其家庭成员的反应,探讨小说中人物性格、社会环境以及作者所传达的深层主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变形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2. 分析小说的象征意义和深层主题,培养对现代派文学的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启发对人生、社会及人性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格里高尔的变形过程及其家庭关系的变化,探讨小说的深层主题。
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格里高尔的变形所象征的社会异化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变形记》原文、学习笔记、讨论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昆虫变形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变形”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初读:学生自主阅读第一章,概括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初次变形。
3. 精读:分小组研读第二、三章,关注人物性格和关系变化,讨论变形的深层含义。
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的家庭地位变化。
b. 学生通过例句解析,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或场景,如“房间”的象征意义。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小说章节划分及主要情节。
2. 黑板右侧:人物关系图、象征手法解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变形”的理解。
答案示例:变形在小说中象征着主人公在社会压力下的异化,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变形记》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深层主题。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适当调整。
拓展延伸部分,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变形”现象,提高对社会现象的敏锐度。
《变形记》教案设计(精选

《变形记》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变形记》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主要包括小说的阅读与欣赏。
详细内容为: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过程及其家庭、社会环境的变化,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变形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说原文、分析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昆虫变形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变形”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
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梗概,思考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过程及其意义。
3. 精读课文:a.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探讨主人公格里高尔的性格特点及其变形原因。
b.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变形事件揭示社会现实。
c.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一段重要描写,引导学生学会从细节中挖掘象征意义。
5. 随堂练习:选取一段小说原文,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其象征意义。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社会现实问题,分享各自的见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格里高尔变形的象征意义。
b. 从小说中选取一个社会现实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a. 格里高尔变形象征着他在家庭、社会中的异化,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扭曲。
b. 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2. 学生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在阅读理解、文学鉴赏等方面的收获。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变形记》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选自弗朗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集。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研读小说《变形记》的第一、二节,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过程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探讨作者运用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变形记》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变形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掌握作者运用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理解主人公变形的深层含义。
2. 教学重点:主人公变形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变形虫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变形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a. 学生分享对变形的初步理解。
b.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弗朗茨·卡夫卡及其作品。
2. 课堂阅读:学生阅读课文《变形记》的第一、二节。
a. 学生自主阅读,标注关键词汇和重要句子。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例题讲解: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a.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的变形过程。
b.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随堂练习: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a. 教师给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b. 学生展示答案,教师点评、讲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变形记》2. 板书内容:a. 作者:弗朗茨·卡夫卡b. 情节:主人公变形过程c. 象征、暗示手法d. 社会现实反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变形的原因。
b. 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象征、暗示手法。
2. 答案:a. 答案要点:主人公的变形源于社会压力、家庭责任等多重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变形记》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研读首段,体会变形为甲虫的特点。
1. 肚子的“膨胀”,给读者造成一种紧张感。
2. 大躯体和“细得可怜”的腿,两者之间的对比构成喜剧效果。
▲环顾房间,那张独特贵妇人的画,在作者笔下,给读者一种三维效果。
▲气氛、心情已有定调(阴暗下雨的天气):阴郁的心情,欲摆脱心事,好好再睡一会儿,“但却完全办不到,因为他习惯于向右边睡……”文笔上起了小波澜。
▲仔细体会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艰难”:
1.翻身的艰难(他试了大约一百次,不管他怎么使劲扑向右边,腿怎么拼命的挣扎,摆荡后仍是仰姿)
2.求生的艰难:
a. 职业累人(长年奔波,睡眠不足,精神不佳,缺少朋友,不受尊重,压力很大)
b. 债务压力
c. 不公平的待遇(失业威胁)
3. 起床的艰难(注意一系列动词):
“扒”(慢慢移向门口) “撂”“扑”“靠”“直”(休憩片刻,缓口气)
4.开锁的艰难:
a. 用嘴转动钥匙(无牙齿)
b. 用下颚咬住钥匙(受伤:棕色液体流淌滴落)
5.退回房间时的艰难。
▲小结笔法:格里高尔艰难的开锁动作及其整个过程,作者卡夫卡是用慢镜头连放和放大镜描述的。
▲作业:请指明格里高尔的为人。
第二课时
一. 研究格里高尔的人际交往:
(一) 与公司同事的交往:
1. 老板(愤怒,不平等)
2. 秘书主任(求人求情,唯恐砸饭碗)
(二) 与家人之间的交往
a.平时对工作,家人跟自己的认识不同(他们以为进了保险箱)。
b.变形后,格里高尔遭嫌弃:父亲“嘘嘘”声驱赶(表厌恶);悬空颤抖被使劲推了一把得“救”,而且血流如注,跌进房里(需品味用词,不无讽刺)。
c.变形前,支持妹妹实现梦想——父母连听都不愿意
提示:人与虫的差异,构成小说的戏剧性冲突。
二. 讨论:
1.格里高尔的父母妹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父母庸俗实际。
父残忍虚荣,责任感不强;母懦弱善良;妹聪明耐劳,善解人意,勇敢坚强,不无冷酷。
2格里高尔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诚实、本分、善良、忍耐、勤劳,很有责任感,爱家爱亲人,忠于职守,颇善解人意。
即使变虫了,也不愿给亲人增添痛苦的一个小人物。
三. 研究笔法:
▲(交流读书体会)小说巧设悬念,波澜迭起。
提示:
1.“把这一切晦气事统统忘掉吧”,但是这件事却完全办不到因为他习惯侧向右边睡,可是在目前这种状况下竟无法使自己摆出这个姿势来。
2.用嘴转动钥匙,“遗憾的是,他似乎没有什么真正的牙齿”。
3.格里高尔为保住饭碗,“必须挽留、安慰、说服秘书主任,并在最后博得他的好感”,“要是妹妹在这儿就好了!她聪明,当格里高尔还心平气和地仰卧着的时候她就已经哭了。
秘书主任,这个爱好女人的人,一定会受到她的驾御。
她就会关上寓所大门,在前室里劝他不要害怕。
可是妹妹还就是不在……”(又一变)
4.“格里高尔让这嘘嘘声搞的心慌意乱。
他已经几乎完全转过身来了,可是他却始终听着这嘘嘘声,竟晕头转向,又转回去了一些。
”(又一变)
▲以上可示范一二,其余让学生自己找寻。
小结:善于变化、一波三折的文笔。
四. 作业:如何理解父亲口里发出的“嘘嘘”声?反映出他怎样的心态?
第三课时
研读、探讨父与子之间的冲突。
一. 体会格里高尔退回房间去的艰难,理解他自觉体谅他人心情的性格。
1.父亲操起手杖,挥舞一大张报纸,跺脚驱赶。
2.格里高尔百般请求,谦恭地转动脑袋,仍然无济于事,父亲只是一个劲儿拼命跺脚,无情地“嘘嘘”驱赶,简直发了狂。
3.格里高尔没练习过后退(又起波澜),随时会被手杖一击致命;因倒退起来连方向也掌握不了而惊恐,确实退得很慢。
4.他一面始终不安地侧过头去瞅着父亲,一面开始尽量迅速而其实是很缓慢地掉转身子。
父亲还时不时远远地用手杖指点他旋转动作。
5.脑袋太宽,挤不进去,父亲没耐心给他开另一扇门,也决不允许格里高尔繁琐的准备,“现在他反倒大声嚷嚷着把格里高尔往前赶,仿佛进门没有丝毫的障碍。
”
6. 格里高尔不顾一切挤进门,拱起一边身子,擦伤腰部,卡住,细腿悬空颤抖。
父亲一“推”的“救”命,不无讽刺。
7.品味以下动作:“跌进房门”“房门在手杖的一击下砰地关上了”;格里高尔在房间里“爬行”(体现忧愁的心态)。
二. 提示:
读者(还有主人公)现在可以从格里高尔的小房间的暗处这个视角来审视家人真实的内心世界,进而领略人情世态了。
三. 精读“他将那顶绣有金色交织字母,大概是一家银行名号头个字母的下摆往后一甩,双手插在裤袋里,板着面孔朝格里高尔走去。
不过他却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