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惯用语问题研究
对外惯用语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摘要]在汉语语言文化中,惯用语是最鲜活、灵巧的部分。
当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达到中高级以后,会有意识地去研究应用惯用语,但是同时又对惯用语背后隐含的实际意义和文化背景不够了解,导致对惯用语没有正确的认知,从而无法灵活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收集并总结汉语学习者对惯用语文化的常见错误,分析错误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对外惯用语;错误分析;跨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06-0120-02对外惯用语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唐浩然(韩瑞大学,韩国)惯用语是由至少两个词构成具有口语色彩的意义词化、结构准词化的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组合,是熟语中的一种。
中国学术界关于惯用语本体研究的十分深入,但在对外惯用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不但起步晚,而且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下文将对外惯用语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对错误类型进行划分并阐述原因,从实际与理论中探讨惯用语在对外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惯用语的概述惯用语是一种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语言形式,大多生动形象、描述精确,往往被用来作为独特意义使用。
惯用语的表面含义通俗易懂,但是背后引申的含义,没有经过了解的话并不能很好地使用,这就是惯用语难以被掌握的原因。
惯用语在汉语词组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它不但是日常生活交流中的必需品,而且是汉语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和国际文化交际的主要手段。
本文注重探讨在实践与研究相互结合下,以主体理论基础为研究,总结错误实例,与实际教学工作相结合,探讨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惯用语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二、惯用语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一)惯用语中语义方面的常见问题惯用语的语义中承载着从古至今人民的智慧结晶,它的大部分本质含义都是由借代、引申和比喻演变而形成的。
惯用语的语义具有双层性,除字面的语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意义。
在考察惯用语的本质含义时,本文结合美国的雷可夫(Ge-orgeLakoff )&詹森(MarkJohnson )1980年所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来进行,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不单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一、惯用语特点惯用语是口语中经常使用的语言,它短小精悍,结构比较固定,用少则两个字(吃香),多不过七个字(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短小形式表达着丰富的意义。
它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历经了人们的不断地筛选,形成了一套特殊的语言符号。
它体现着汉语言的特点,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折射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生活,表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正是因为这样,惯用语也就自然成为外国人汉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从结构上看,惯用语的结构大概可以分为并列结构(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偏正结构(呱呱叫、替罪羊)、动宾结构(碰钉子、吃哑巴亏)、主谓结构(板上钉钉、八字没一撇)要从整体上把握惯用语的意思,不能从字面上理解。
如:揭不开锅,并不是单纯指打不开锅盖,而是比喻家庭的贫困——生活首先要吃饭,吃饭就要用锅,每天不用锅了,也就没有饭吃了,当然就是日子过不下去了。
再如:肥皂泡,字面意思就是用肥皂水吹得泡泡,但是泡泡是很容易就破掉的,所以用来比喻容易破灭的理想或打算。
与中国文化紧密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典型的要数饮食文化了,从饮食文化发展而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酒桌文化”,在酒桌上解决问题、交流感情,由此,惯用语中自然也就少不了“吃”了。
“吃不消”、“吃不了兜着走”、“吃香”、“吃小灶”、“吃不开”、“吃里爬外”等都反映了这种文化特色。
汉语中还有很多包含颜色的惯用语,它们体现着中国的色彩文化,反映着中国人的心理状态和审美取向。
“崇黄尚红、轻黑忌白、喜红厌白惯用语折射着中国的历史文化生活。
惯用语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从这些特别的语言符号的来源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其中的一二。
1、来源于历史故事:鸿门宴、黄粱梦、空城计、紧箍咒、白骨精、东郭先生等2、来源于民间文艺:敲边鼓、、拿手戏、唱对台戏、唱双簧、、打退堂鼓等3、来源于百姓生活:走后门、回老家、、枕头风、倒胃口、等4、来源于动物名称:吹牛皮、狗腿子、马马虎虎、赶鸭子上架、驴唇不对马嘴、捅马蜂窝、替罪羊、等此外,还有来源于商业贸易的,如“讲价钱”、“空头支票”、“翻老账”等;来源于医疗药品的,如“定心丸”、“气管炎”、“红眼病”、“换汤不换药”等,可以说是社会生活、文学体育、休闲娱乐无所不包。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建议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建议作者:姜伟杰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11期摘要:惯用语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频率较高,对外国留学生来说习得难度较大。
本文以外国留学生使用惯用语的大量偏误为语料,着重从语义、语法、语用和书写形式这几个方面对留学生习得惯用语时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惯用语偏误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惯用语;习得;偏误分析惯用语因其独特的语言特点称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所以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留学生在习得惯用语时经常存在许多问题。
如何正确的使用惯用语成为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重要的障碍,导致他们很少使用惯用语,有时甚至采取回避策略。
一、留学生习得惯用语的偏误分析(一)语义偏误分析留学生习得惯用语的语义偏误分析。
大多数惯用语都具有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双重意义,而且深层意义大多是表层意义通过比喻或者引申等手段而来的。
如果留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惯用语,使深层意义的理解受到表层字面意义的影响,导致出现使用不当。
1.感情色彩混乱据钱理在《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一文中对《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中的惯用语考察结果的统计,含贬义色彩的惯用语所占比例达到了62%。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很多留学生对惯用语的理解仅限于字面意义,很少关注其感情色彩,当然不能正确使用。
比如:我们的口语老师特别喜欢笑,像一只笑面虎。
“笑面虎”多用来比喻外表善良、内心凶狠的人,有很强的贬义色彩。
学生简单地理解为“喜欢笑的人”,认为是个褒义词。
2.字面意义充当实际意义“惯用语的字面意义一般只是它的语源意义,当它成为惯用语时,字面意义往往不再起作用,抽象性的虚指义或泛指义才是它的实际意义”(马崇环,2013)例如:“炒鱿鱼”不是真的把鱿鱼炒了而是形容工作被辞退、解雇。
3.语义偏离指的是惯用语的意义与说话人所要表达的客观对象在语义方面不符合。
这种偏误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对于惯用语的来源不了解。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浅论

的 地 位 。 它 用 简 单 的 词 语 , 达 丰 富 的 含 义 , 透 于 中 国 表 渗
人 的 日常 口语 交 际 中 。 先 军 ( 0 3) 为 , 用 语 在 母 语 潘 20 认 惯
或 第 一 语 言 使 用 者 的 言 语 中是 一 种 较 为 普 遍 的 语 用 现
成 为 提 高 学 生 HS 成 绩 的 重 要 因 素 之 一 。 K
教 学 , , l 语 教 学 . 其 在 中 高 级 X # 汉语 教学 中 , . - -  ̄x # 汉 J 尤 q l -
就 显 得 重 要 且 必 要 了
非 常重要 的地 位 。 用 简单 的词 语袁 达 丰 富 的含 义 . 透 它 渗 于 中 国人 的 日 常 口语 交 际 中 但 是 . 于 惯 用 语 的 特 殊 特 由 点 . 种 对 于 中 国人 来 说 司 空 见 惯 的 语 言 现 象 , 成 了 外 这 却 国 学 习 者 学 习 、 解 汉 语 的 拦 路 虎 。因此 , 用 语 教 学 , 理 惯 在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 其 在 中 高 级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中 , 显 得 重 尤 就
这样 的说 读 引 领 , 方 面 将 学 生 带 入 了杜 甫 客 居 他 一 乡 、 老 多 病 、 自登 山 、 念 亲 人 的 特 殊 意 境 中 , 染 年 独 思 渲 出 一 种 凄 凉 的 氛 围 , 感 受 这 首 诗 , 受 作 者 此 时 的 心 去 感
情 . 受 诗 中所 蕴 涵 的 思想 感 情 。 一 方 面 将 高 度 概 括 、 感 另
凝 练 、 蓄 、 跃 和 极 富 意 蕴 的诗 歌 改 写 成 了 现 代 叙 事 含 跳 散 文 . 物 形 象 得 到 了细 致 刻 画 , 事 情 节 得 到 了充 分 人 故 展 开 . 与 人 物 相 关 的 环 境 也 作 了 具 体 的 描 写 和 充 分 的 对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科教导刊
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 教学策略
王永鹏 潘桂妮
(上海海洋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上海 201306)
摘 要 惯用语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繁, 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 留学生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 从语义、 语法和语用三个方面对留学生惯用语偏误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惯用语 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 中图分类号: H159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Idiomatic expressions are used in our daily communication frequently, but because of their uniqueness, they are difficult to handle for foreign students. This article analy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iom expression, the idioms grammar,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to explore the error in students' learning. And give some 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Key words idiomatic expressio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rror analyses 惯用语是汉语词汇中最活跃、 最生动的部分, 反映了汉民 族特有的社会生活、 风俗习惯、 历史文化等内容。 在具体的教 学实践中我们看到, 许多留学生在掌握惯用语和恰当使用方 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何正确的使用惯用语成为他们学习汉 语的一道障碍, 导致他们很少使用惯用语, 有的甚至采取回避 策略。由于惯用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 因此 我们不应该忽视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 1 惯用语的特征 1.1 惯用语语义方面的基本特征 (1) 语义的双层性。语义的双层性是汉语惯用语的基本特 性, 它是指惯用语的表层语义和深层语义的两者的结合, 除了字 面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外, 还有比喻义和引申义。 (2) 语义的变异 性。惯用语的整体意义不是组成它的每个字的意义的简单组 合, 整体意义往往超越了字面意义。惯用语的意义往往脱离了 字面义, 因此具有明显的变异性, 这种变异性往往是通过比喻或 者引申等手段来实现的, 其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相偏离。 1.2 惯用语的语法结构特点 (1) 固定性。 惯用语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是固定 词组, 具有定型的结构, 因此它无论是意义上还是结构上都是 完整的、 统一的。 从语法结构来看, 以动宾关系和偏正关系的 为基本形式。 (2)比较灵活和自由。惯用语的灵活性主要体 现在使用时结构和构成成分的变异, 内部结构的扩展和插入 其他成分以及像离合词一样的语序移动。 惯用语中间可以插 入其他成分, 惯用语中有的动宾式可以换。由于惯用语的语 法功能相当于词, 这一点看出惯用语具有离合性。 1.3 汉语惯用语的语用特点 (1)口语色彩鲜明。惯用语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 语言, 它简单、 明快、 形象、 风趣, 主要用于非正式场合的日常 交流。 (2)蕴含了丰富的汉文化内容。作为来源于人民群众 日常生活的语言表达样式, 惯用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3) 感情色彩分明。惯用语不但具有语义上的双层性, 而且很多 都有鲜明而强烈的感情色彩, 并且以贬义为主。 2 留学生使用惯用语的偏误分析 2.1 留学生使用惯用语的语义偏误分析 大多数惯用语都具有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双重意义, 而 且深层意义都表层意义通过比喻或者引申等手段而来的。 深 层意义与表层意义之间总是要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如果留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惯用语, 使深层意义的理解 受到表层字面意义的影响, 导致出现使用不当。 (1)语义偏离。指的是惯用语的意义与说话人所要表达 的客观对象在语义方面不符合。 这种偏误的发生在很大程度 上是由于学生对于惯用语的来源不了解。例: 我们男同学也能顶起半边天。 “半边天” 特指女性的作用, 毛主席曾经说过, 妇女能顶半 边天。因此半边天不能用来指男性, 语义重心发生偏离。 (2) 语义不明。 指的是惯用语在句中表意不明确, 容易让 人产生理解上的分歧。 主要是因为在语义表达时说话者没有 准确的理解惯用语的意义。例: 今天他去办公室找老师, 可是碰了钉子。 如果你起床很困难, 那么我每天早上给你敲警钟。 以上句子中惯用语所要表达的意义模糊, 不甚明确, 去办 公室 “碰钉子” , 不清楚是被老师批评了还是没有找到老师等 等。 “敲警钟” 是指让人提高警惕, 不是提醒人起床。 (3) 语义前后矛盾。 指的是意义表达明确, 语法结构合理, 但是句子语义不符合表达。例: 幸亏你放了马后炮, 不然我这次要犯错误了。
浅议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议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惯用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掌握惯用语的意义和用法,这是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把语境理论引入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阐释惯用语的意义,给惯用语赋予生命,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惯用语的意义及用法,并根据交际需要正确地表达。
本文探讨了如何运用语境理论阐释惯用语的比喻义和引申义,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惯用语,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使他们能够恰当地使用惯用语表情达意。
【关键词】语境理论;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1.语境理论在惯用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语境不仅对研究语言的使用有实用意义,而且对语言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更具有实践意义。
语言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实际意义,都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使用的。
而惯用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是大家所公知的,表达的感情也较为复杂,所适用的语境也不那么单一和固定,那么语境分析可以在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语境对惯用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理解和制约作用,是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的重要途径。
把惯用语放到一个更大的语言环境中,既可以确定它的具体含义,又能够看到它的用法。
这种学习惯用语的方法,既便于记忆,又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因此,把语境引入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是提高惯用语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惯用语的有效途径。
2.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中的作用2.1上下文语境对于惯用语理解和使用的作用上下文语境是语言内部的,主要体现在语言单位之间、上下文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具体指一个语言单位同其前后相联的语言单位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
语言中无论是基本单位的词,还是大一些的句子单位或者是更大一些的话语片断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前言后语,这些前言后语都会帮助或影响语言的理解。
在惯用语的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交际者可以根据不同的上下文语境去理解、确定惯用语的意思,上下文语境对惯用语的语义起制约和限制的作用。
中高级留学生汉语惯用语习得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高级留学生汉语惯用语习得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汉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其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学习汉语。
在留学生汉语学习中,惯用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惯用语是指在语言中常用的、不是按字面意义使用的一类固定表达方式,其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在留学生汉语学习中,惯用语的准确运用在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使语言更加地地道和自然,增加交流的流畅性。
然而,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惯用语时面临着很多困难。
首先,汉语惯用语的大量存在和广泛使用给留学生带来了词汇的学习难度,使得留学生在读懂、理解和准确运用汉语惯用语时常常感到困难。
其次,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密切,留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必须同时适应当地文化,尤其是惯用语所表现的文化背景,对于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而言,这一方面的适应是更加困难的。
因此,对于如何更有效地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惯用语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促进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提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高级留学生汉语惯用语习得问题,并提出帮助留学生有效学习汉语惯用语的方法。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方面:1. 探究惯用语在中高级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地位和重要性;2. 了解中高级留学生学习汉语惯用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3. 提出针对留学生惯用语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高级留学生汉语惯用语的属性和特点;2) 中高级留学生学习汉语惯用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3) 针对中高级留学生惯用语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汉语惯用语的属性、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2)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中高级留学生学习汉语惯用语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3)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探究中高级留学生学习汉语惯用语的困难因素;4)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惯用语的方法和策略。
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
77 —
本身就受到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影响较大 ,因此这些 国家 的人 民在对现代 汉语 惯用语 进行 理解 的过 程 中 ,对 于 “空 城计 ” 等中国历史知识 及典故理解 更加 容易 。传 统 的学 者在对 惯 用语进行研究的过程 中,始终认 为 比喻 是其 主要来 源 ,然而 这种说法无 法对 全部的惯用 语进 行详 细的说 明。在世 界各 国增加对 中国的了解和对 汉语 学习热情 高涨 的背景下 ,对这 一 问题 的研 究变得更加深入 ,哲学家约翰逊认为隐喻 可以被 视 为 惯 用语 的来 源 。
一 、 现 代 汉 语 惯 用 语
1.界 定 在熟语 当中 ,汉语 中的惯用 语具 有最 高 的使 用频率 ,然 而我 国对惯用语 的研究 还不够完善 ,这 主要是 由难 以对其性 质进行确定决定 的。现阶段 我国学 者还 在为 现代汉语 惯 用 语的界定不断地努力着 。首先 ,部分学者认为它具 有 固定 的 结构成分 ,能够将 普通 的概念进 行 良好 的表 示 ,不具 备双层 表意的功能 。例如 ,“多快好省 ”和 “又红又专 ”等 ,而成语是 能够进 行双层表意 的。其次 ,还 有部分学者认为 动宾结构和 三音节是其 主要形式 和内容 ,兼具灵活性 和固定性 是其结构 的主要特征 ,能够 在特定条件下实现语序位移等 J。 至今为止 ,哪一种语言学理论都无法对现代汉 语惯用语
关键 词 :现代 汉语 ;惯用语 ;对外汉语教 学 ;应 用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 号 :1001 ̄836(2015)11-0077-02
引言
现代汉语 当中 ,惯用语 具有 极 高的重要 作用 ,同时在 留 学生学 习汉语 的过程 中也 占有 重要 的地位 。现 阶段 我 国加 强 了对传统 文化 的宣传 和发扬 ,现代 汉语具 有 巨大 的功劳 。 现代汉语 的惯用 语 ,具 有灵 活性 较 高和变 异性较 强 的特点 , 这种特 点即是留学生学习现代汉语 的兴趣所在 ,同 时也 具有 一 定 的难度 。现阶段 专家学 者针对 现代 汉语 中 的惯 用语 研 究相对 较少 ,对我 国传统文化 和中华 文明的传 播起到 了一定 的阻碍作用 。本 文在现有研 究基础 上加 强 了对心理 认知 机 制 和文化 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并针对 对外 汉语 教学指 出了存 在 的问题及 相关解 决意见 ,希望对我 国文 化的传播和对外 汉 语教学 的发展起 到一 定的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惯用语问题研究摘要:惯用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本文以外国留学生使用惯用语的大量偏误为语料,从惯用语的性质特点入手,分析了留学生惯用语使用中的三种偏误现象,即语义偏误、语法偏误和语用偏误,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留学生的汉语使用水平。
关键词:对外汉语惯用语偏误对策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9-0049-031 引言习惯用语(colloquial idioms或idiomatic expression)是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它是词汇当中一种重要的语言单位,但是对它的命名,直到上世纪60年代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才第一次真正提出了这个语言单位,同成语、谚语、歇后语成为平行单位,统称为熟语。
习惯用语,也称习语、习用语、惯用语等,名字不同,其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也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以汉语惯用语为例,此概念便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惯用语指所有的习惯用语,除惯用语外,还包括某些固定格式与固定句式,而狭义的惯用语则专指以三字格为主的语义具有双重性的结构固定的短语。
本文研究的重点为狭义的惯用语,也兼及广义,以下即以惯用语统称之。
惯用语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1口语色彩浓惯用语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典籍文献、寓言神话、宗教用语、行业用语、方言、外来语以及谚语、成语、歇后语的省略等等。
但是惯用语的语体色彩是口语性的,它经常出现在口头表达中,而不是书面场合。
例如:“这个班的学生喜欢抱团儿。
”不能说“全国人民抱团儿”。
1.2 稳定中兼具灵活性和自由度马国凡、高歌东在《惯用语》中指出,惯用语作为一种固定词组,从意义到结构都是完整的、统一的。
惯用语和成语一样,都是固定词组,结构上都有定型的特点,如:“开夜车、穿小鞋、吹牛皮”等。
但相对来说成语的定型性更强,而惯用语则较灵活。
这主要是指惯用语在使用时可以发生结构和构成成分上的“变异”。
以“开夜车”为例,我们可以说“开了几天夜车”,也可以说“开什么夜车,早点休息吧”,还可以说“考试前夜车别开得太多”。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惯用语具有离合性,就是可以进行内嵌或扩展,语序可以移动,虽然形式上有所变化,但意思都没有变化。
再比如:(1)因为语言不通,刚来中国的时候我常常碰钉子。
(原始结构)(2)碰几个钉子没什么大不了,但是,碰了钉子后不要气馁。
(加了数量短语)(3)在客户面前,她不知道碰了多少钉子。
(加了数词)(4)钉子碰得多了,我也渐渐成熟了。
(颠倒语序加形容词)(5)这样也好,不碰碰钉子,年轻人是不会学乖的。
(动词重叠)有些惯用语的局部成分还可以改变而不影响意思表达,如“拉后腿”也可说成“扯后腿”、“拖后腿”;比喻又打又拉、软硬兼施的“打一巴掌,揉三揉”也可以说成“打一巴掌,给个红枣”或“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等。
1.3惯用语具有一定的色彩意义惯用语除了其基本意义外,还有一定的色彩意义,多用于表达否定的意思,所以绝大多数惯用语是贬义的,如“吹牛皮、唱高调、穿小鞋、拍马屁、翘尾巴、钻空子”等。
据钱理在《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一文中对《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中的惯用语考察结果的统计,含贬义色彩的惯用语所占比例达到了62%。
只有少数的惯用语其感情色彩是中性的,如“开夜车、开绿灯、车轮战”等。
也有一些褒义色彩的,如“好样的”、“没的挑”、“打着灯笼也难找”等等。
1.4传承与消亡相统一正如所有的语言一样,惯用语也在不断地传承、发展,而有些则会因为离我们的生活相距甚远免不了被逐渐淘汰,如“胶皮饭碗、甩袖子”等。
但是,大多数惯用语会被直接流传下来,如“出洋相、闹笑话、马后炮”等。
也有部分惯用语在流传的过程中会多少发生一些变化,但基本意思是不会改变的,如“走后门、打圆场”等。
2 外国留学生使用惯用语的常见偏误分析很多留学生都抱怨汉语难学,除了四声以外,惯用语也是一大难点。
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应该说已经掌握了相当的词汇量和基本的语法,他们在和中国人谈话或看电视、看电影时,经常是遇到一些自己都认识的字和词,可是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就不甚清楚了,查词典也往往查不到。
这些拦路虎其实就是口语惯用语。
惯用语在母语或第一语言使用者的言语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用现象,在成人本族语者的言语中更高达80%。
正因为惯用语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与教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惯用语的使用是检验留学生是否达到地道表达的关键。
为了帮助外国留学生了解汉语口语惯用语的意义和用法,笔者以北京语言大学沈建华编著的《汉语口语习惯用语教程》为蓝本,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积累,在教授留学生汉语惯用语的过程中留心收集了大量语料,将留学生在书面作业和口头表达中所出现的偏误现象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症下药,以期为今后的惯用语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2.1 语义偏误2.1.1把字面意义当作实际意义惯用语的意义并不是构成惯用语的各成分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惯用语的字面意义大多只是它的语源意义,一旦成为惯用语之后,字面意义往往不起作用,抽象性的虚指义或泛指义才是它的实际意义。
”[1]大多数惯用语主要通过借代、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体现出实际意义,而且这种实际意义与其字面意义相距甚远。
但作为没有汉文化背景知识的外国留学生,他们很难将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联系起来,使用时往往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上。
如:*我喜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工作。
这个学生的本意是要表达他喜欢的工作方式是不太劳累,有较多的娱乐和休息时间。
但他不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用来比喻做事不能坚持、没有恒心和毅力的意思。
只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使用就有点文不对题了。
2.1.2语义不明语义不明是指惯用语的意义与所要表达的对象内容不相吻合,或是语焉不详,不知所云。
如:*昨天晚上我们吃了晚饭就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可是碰了钉子。
该句所要表达的意义不明确,看电影碰钉子,是没买到票呢,还是约好的人失约了呢?听众不得而知。
再如:*我和女朋友去一家饭馆吃饭,我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指抱着容忍迁就、听之任之的态度,假装没看见,多用于对不好的、不应该的事情。
该句是说对周围顾客的不好行为还是对饭馆的服务不到位假装没看见,表达得不清不楚,让人摸不着头脑。
2.1.3不了解惯用语的感情色彩惯用语中蕴含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因而具有鲜明的褒贬色彩。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很多留学生对惯用语的理解仅限于字面意义,很少关注或根本不知道其感情色彩,当然不能正确使用。
如:*老师是马屁精,她经常夸我们聪明。
*奶奶已经上西天很多年了。
“马屁精”一望而知是贬义词,在这儿把夸奖他们的老师当成了向别人讨好、拍马屁的小人,显然并非学生本意。
“上西天”的意思也是死,但是这种说法不够庄重,有一定的贬义色彩,用来自嘲还可以,但用于自己的长辈显然是大不敬。
如果学生了解了这些惯用语的感情色彩和相应的社会文化内涵,就不会出现这类偏误。
2.2语法偏误惯用语在语义和语法方面都相当于一个词,在句中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等。
如:(1) 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开绿灯是不对的。
(主语)(2) 她说自己会八门外语那是吹牛皮。
(宾语)(3) 工作中碰钉子的事常有。
(定语)以上几个例子对留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但要注意的是偏正结构的惯用语往往有固定搭配的成分。
如:(1)他那脾气你不是不知道,我不止一次喝过闭门羹。
(2)他当了班长以后,就喜欢围着老师刮耳边风,说其他同学的坏话。
很多留学生在学习使用惯用语时,注意力只集中在某条惯用语上,忽略了其他词语和惯用语的搭配,往往根据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想当然地搭配。
如看到“羹”就想到了“喝”,看到“风”就想到了“刮”,哪知道用“吹”表示“有意透露使人知道”的含义呢!前面提到惯用语在稳定中兼具灵活性和自由度,主要是指惯用语在使用时可以发生结构和构成成分上的“变异”,比如动宾式惯用语往往可以插入其他成分。
如:“拍领导的马屁”、“碰了一个软钉子”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动宾式惯用语都适用这种格式的“活用”。
比如:*我工作没做好,穿老板的小鞋。
“穿小鞋”常用的格式是“某人给某人穿小鞋”或“某人给某人小鞋穿”,主要通过介词引入动作涉及的对象。
学生把所学的在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相关成分的格式过度泛化,造成了偏误的出现。
2.3 语用偏误“我们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美交际效果出现的差错,统称为语用错误(pragmatic failure)”[2]。
”这类失误不是来自语言本身的语法错误等方面的问题,即不是语法结构出错而导致辞不达意,这类语用失误主要归因于说话的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表达习惯,或说得不合时宜“[2]。
如:*我昨天上街买回来一块假的名牌表,现在我吃后悔药了。
(“吃后悔药”多用来劝说别人不要后悔,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这么快就把作业做完了,看来我真有两下子。
(“真有两下子”也常常用来夸别人技术好、能力强,但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留学生之所以出现以上错误,首先和文化差异有关,异质文化基础上形成的语言由于各自的地域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汉语中的“老油条、大锅饭、拍马屁”,英语中的“spill the beans”(无意中泄露秘密)等,这类词语虽然也能在其他语言中找到相近的表达,但是却难以形神兼备地将原语言中所涵盖的文化特质、独特寓意完全展现出来,甚至还易造成理解上的错位。
可见,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汉语惯用语鲜明而强烈的民族文化生活特色是横亘在留学生面前的一道难关。
留学生母语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异越大,对惯用语习得的干扰就越大,产生偏误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3 对策3.1适当增加对惯用语结构知识的教学惯用语的结构知识主要有八种,分别是动宾式、偏正式、主谓式、连谓式、联合式、补充式、复句形式、“的”字结构等。
教学中,我们可对惯用语的内部结构形式做简单分析,对已经具有一定语法知识的中高级留学生来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在了解惯用语的结构形式后,学习的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
比如在讲解“帮倒忙”时,我们引导学生分析出其结构形式是动宾式,用法跟“帮忙”一词差不多,多做句子的谓语。
这些说清楚以后,学生基本上不会出现偏误。
3.2结合惯用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惯用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如果我们在惯用语的教学中结合中国文化的内容进行讲练,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狗”为例,在汉民族的文化中,“狗”被赋予“卑贱”、“恶劣”、“没良心”等文化色彩,大多为贬义。
于是跟“狗”有关的惯用语也多含贬义,如“狗腿子”、“看家狗”、“狗眼看人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