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外猪瘟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及防治对策
当前猪瘟流行趋势分析及控制对策

应答水平很低 , 易发生温和 型猪瘟 。并 损 、 丧失真空度 、 盖松弛 、 瓶 变色的疫苗 在于母猪带毒 ,即妊娠母猪 自然感染低 毒力或中等毒
型 猪瘟 。
3疫 苗 质 量 和使 用剂 量 的 影 响 .
假如 生产猪瘟 细胞 苗 的血 清被 牛 肿 , 严重 破坏机 体 的免 疫器 官 , 造成机
慢性猪瘟的主要病变 与典 型猪瘟接 病毒性腹泻病毒 ( 粘膜病毒 ) 染 , 感 牛病 体的免疫 抑制, , 因此 要严 格控 制饲料 和 近 , 较为 轻微 , 淋 巴结 呈轻度 出血 毒性腹 泻病毒 可感 染妊娠 母猪 引起 繁 各种原料 的质量 。 但 如 或只有水 肿现象 。肾、 喉及膀胱粘膜有 殖 障碍 , 毒可经 胎盘传 染胎 儿 , 病 使所 少量 出血 点 , 脾稍肿 、 边缘有 1 2处小 产仔猪构成亚临床感染 。 梗死灶 。回盲瓣肠段可出现溃疡 、 坏死 , 但难得见到扣状溃疡 的病变 。
母猪在妊娠期 间感染 HC病毒均可
引起胎盘感染 ,即引起 母猪繁殖障碍 。 苗有其严格的贮存条件及有效期 。 疫苗 测 , 计算总保护率 。如总保护率在 5% 0 因胎 盘感 染不死 的仔猪 往往成 为亚 临 贮藏没有按 出厂规定 , 导致疫苗效力 以下 , 会 显示免疫无效 。同时根据抗体的 床感染者 , 可能长期带 毒、 排毒。这些猪 的下降甚至丧失。过期的疫苗效价会降 分布 , 析是否存在亚临床感染 。 分 常具有免疫耐性 , 对猪瘟 的特异性 免疫 低 , 不能产生足够 的免疫保 护。包装破 且母猪带毒对猪瘟疫苗 的免 疫应 答差 , 质量无法保证 , 也不 宜使用 。
母猪在配种前免疫 接种 的 , 所产仔猪血 施 , 确保 引种安全 、 防止病原传入 , 对生 好 免疫 监测 是减 少 H C发 生 的重要 手
猪瘟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损 。 血液无法快速凝 固 。 病 猪 体 重 也 会 逐渐减轻 , 1 3龄 越 小 , 死亡 率 越 高 。 1 . 3发 病 趋 向幼 龄 化 据有关 数据 显示 , 目前 . 8 0 %左 右 的猪 场 ,发 生 猪 瘟 的 猪 只 日龄 逐 渐 下 滑, 一 部分 在 9 0 日龄 以 下 , 大 多 数 是 3月 龄 以 下 的仔 猪 具 有 多 发 性 。特 别 是 2至 1 0 日龄 的 哺 乳 仔 猪 和 断 奶 至 6 0 日龄 的 保 育 猪 较 为 多 见 , 而 育 肥 猪 和种猪发病则相对较少 。 2综 合 防 治 措 施 2 . 1强 化 种 猪 群 猪 瘟 病 毒 的 净 化 。 虽 然疫 苗能够 对猪瘟 疫病 进行 控制 。 但 是 如 果 针 对 持 续 感 染 的母 猪 进 行 疫 苗注射后 , 并不见好 转迹象 . 抗 体 指 标 也 不 能 实 现 进 一 步 提 升 ,就需 要 将 母 猪 剔 除 出 正 常 养 殖 群 体 ,繁 殖 与 配 种 等 养 殖 作 业 也 不 需 要 这 类 母 猪 .这 样 猪 群 就 能 始 终 保 持 最 佳 生 长 及 繁 育 状 态。 其 实 际 推进 步 骤为 : 当猪 场 养 殖 环 境 遭 到 破 坏 .经 过 排 查 及 研 究 确认 猪 场 存 在 猪瘟 后 ,净 化 环 境 及 隔 离 猪 群 是 尤 为 重 要 的 ,并 且 不 能 放过 任 何 一 个 细节 , 对 猪 场 的 每 个 猪 都 做 出标 记 , 采 集所 有种猪 的扁桃 体作 为样本 . 在 经 过 对 照 试 验 后 .就 可 以对 被 感 染 的 猪进行确认 . 一 旦猪 呈 现 阳性 体 征 . 就 需 要 在 第 一 时 间将 其 隔离 或者 淘 汰 。 2 . 2提 高免 疫水 平 2 . 2 . 1 疫 苗 的选 择 。疫 苗 能 够 对 猪 瘟疫病 进行预防及控制 , 因此 . 也可 以 说 疫 苗 是 降 低 猪 瘟 疫 病 发 生 频 率 的 关 键 ,这 就 需 要 有 针 对 性 的开 展 疫 病 防 治 工 作 ,而 疫 苗 的选 择 也 就显 得 尤 为 重要 。 从 当前 形 势 来 看 , 针 对 猪 瘟 疫 病 防治 的 育 苗 种 类 普 遍 较 多 .在 猪 瘟 病 发 生频 率 增 高 的 现 实 背 景 下 。疫 苗 的 选 择 性 也 就 更 加 多 元 化 。 但是 在 如 果 过 于频 繁的使 用猪二 联或 者三联 苗 . 疫 苗 的抗 病 毒 能 力 就 会 被 弱化 .相 对 的免疫效 果也将 难 以达到 理想状 态 . 最 为科 学 有 效 的 疫 苗 选 择 形 式 就 是 尽 可 能 的应 用 单 苗 , 特别是养殖规格大 、 数 量 多 的猪 场 ,则 更 应 当将 防 治 重 点 放 在 疫 苗 选 择 上 ,脾 淋 苗 也 不 失 为 较 好 的选 用 苗 类 。
非洲猪瘟防控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非洲猪瘟防控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随着我国现代化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农业与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非洲猪瘟是一种非常具有传染性且致死率高的家畜疾病,一旦出现疫情,将会给农业生产、畜牧业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威胁。
本文主要从非洲猪瘟在我国的防控现状和问题入手,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达到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和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极为具有传染性的猪病,属于病毒感染性疾病。
此种病毒有极高的致病性,对于猪只的危害非常大,易在养殖场扩散,并对长时间存在在多数病毒存在的环境中没有失活的特点,更是给防疫防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自2018年8月份以来,我国多个省份陆续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疫情严重威胁到了全国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在现有的非洲猪瘟防控疫苗和治疗方法无效的情况下,目前我国加强非洲猪瘟疫情的防范措施主要措施有:一、加强对猪只的管理和检测,增强猪群防疫意识在疫情高发期,我国政府强制实行禁止猪肉、猪饲料等相关物品的通关和输入,进口猪及其产品需要开展必要的检疫和隔离。
同时对全国范围内所有养殖场进行逐一排查,加强对野生猪和肉品市场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流动。
二、加强非洲猪瘟疫情的处置工作一旦发现非洲猪瘟疫情,需要马上向相关部门报告,并进行严格的隔离和消毒处理,确定感染的病畜动物、货车和运输车辆等来源,并进行分类处理。
三、加强对相关病死病例的监测和分析加强对猪只死亡的监测和病死病例的分析,对发现的疑似非洲猪瘟疫情进行及时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养殖场、畜牧经济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在加强非洲猪瘟预防措施的过程中,我国畜牧业存在如下问题:一、管理不到位目前,我国畜牧养殖场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不高、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需要养殖户加强自主管理和防疫能力的提高,但是如何协助养殖户增强防疫意识并提高预防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对畜牧业的引导和协调作用。
规模化猪场猪瘟流行的新特点及防控对策

带 毒 猪 ,特 别 是 带 毒 种 猪 ,是 引起
猪 瘟 发 生 和 流行 的根 源 。 开展 猪 群 的检
15 发 病 年 龄 幼 龄 化 .
疫 监 测 ,净化 猪 瘟 是 控 制 和消 灭 猪 瘟 的 关 键 技 术措 施 。在 猪 群 中定 期 对 种 猪 逐
据 调 查 发 现 ,猪 场 发 生 猪瘟 的 猪 只 7 %的 多 在 9 l 以 下 .最 多 见 发 病 9 0 E龄
天 内 不 引 起 感 染 猪 发 病 死 亡 的 一 种 现
加 了防 疫 的 难 度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3 实施 强化 免 疫 。提 高 猪 群 抗病 力 .
象 。 近年 来 ,感 染 猪 瘟 病 毒 的猪 6 %常 0 无 明显 的 临 床 症 状 , 而 呈 亚 临 床 感 染 、
持续 性感 染 和 胎 盘 感 染 。持 续 性 感 染 的
推 行 自繁 自养 和 按 不 同生 长 阶段 分
行 。若 用 这 样 的 猪 留 种 ,就 会形 成 胎 盘 感 染 —— 仔 猪 感 染 猪 瘟 和 免 疫 耐 受— — 免疫 失 败 —— 持 续 感 染— — 母 猪 繁 殖 障
碍 及 胎 盘 感 染 这样 一 个 恶性 循 环 。 这 是 目前 规 模 化 猪 场猪 瘟 存 在 的 一个 重 要 原
能 力
免。 值 得 注 意 的 是虽 然猪 瘟疫 苗 可刺 激
加 强 E 常 的饲 养 管 理 。保 持 圈 舍清 l 清 卫 生 、 良好 的 通 风 和 适 宜 的 温 、湿 度 ,降低 有 害气 体 浓 度 ,养 殖 密 度 应 适
宜。
未感 染 C F 的猪 产生 坚强 的免疫力 . SV 但 不 能 刺 激 已感 染 C F 的猪 产 生 相 应 Sv 的 免 疫 抗 体 ,也 不 能 清 除 体 内 感 染 的 CF S V,若 反 复 补 免 后 抗 体 水 平 仍 然 低
非洲猪瘟防控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非洲猪瘟防控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致死性的猪病,传染力强,对猪类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以下是非洲猪瘟防控现状的问题及建议。
问题:1. 缺乏意识和宣传:许多农民对非洲猪瘟的风险和防控措施了解不足,缺乏足够的意识和宣传。
2. 传染途径控制不足:非洲猪瘟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包括野猪、感染的猪、生猪产品和饲料等。
但目前的传染途径控制不足,容易导致疫情传播。
3. 盲目屠宰和销毁:一旦发生疫情,有些地区采取过度屠宰和销毁猪只的方式,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4. 缺乏国际合作:非洲猪瘟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防控,但目前缺乏足够的国际合作。
建议:1. 加强宣传和教育: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加大对非洲猪瘟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农民和公众对该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2. 强化传染途径控制:农业部门应加强对野猪的管理和监控,限制野猪与饲养猪的接触,对生猪产品和饲料进行严格的检疫和消毒措施。
4. 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分享经验和技术,加强信息交流和合作,共同应对非洲猪瘟的挑战。
5. 提高监测和报告能力:各地区应加强疫情监测和动物疫情报告能力,及时发现和报告非洲猪瘟疫情,加快防控措施的实施。
6. 推动疫苗研发和使用:尽快开发出安全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并推动其在养猪业中的广泛使用,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加强宣传教育,强化传染途径控制,合理屠宰和销毁猪只,加强国际合作,提高监测和报告能力,并推动疫苗的研发和使用。
只有全面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够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的传播,减少猪瘟对猪类产业的影响。
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现状与对策

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的现状与对策[摘要]本文针对目前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猪场疫病流行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2-0159-01一、猪病的流行趋势1.繁殖障碍日趋严重我国当前以蓝耳病、圆环病毒、猪瘟、伪狂犬病及附红细胞体病造成的繁殖障碍最为普遍和严重。
特别是对初产母猪的危害甚大,大多数表现出:泪斑浓厚,眼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有的猪群甚至可见眼结膜外翻;有些猪有相当明显的疑似圆环病毒感染导致的皮炎,过了发情日龄及体重,仍无发情表征;有些后备母猪未配种已出现子宫内膜炎;有些场用前列腺素类药物处理,即使出现发情表征,但配种后仍会在胚胎着床前后(配种后5-7周)流产;总体而言,有繁殖障碍的后备母猪不少于群体20%,个别严重的猪场甚至高达50%以上;经产母猪断奶后(含部分因病被迫提前断奶)不发情或发情配种后返情,子宫内膜炎症状较多,有的复配3个情期以上仍未受胎,只好提前淘汰。
2.发病日龄趋于低龄化,妊娠母猪流产、仔猪死亡率较多从发病日龄上看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一是母猪妊娠阶段,胎儿死亡导致流产;二是断奶阶段(20-40日龄),有的猪场在40日龄时成活率在20%以下。
目前发病日龄越来越低龄化,由于低龄化的仔猪免疫系统没有发育成熟,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较弱;而成年猪免疫系统发育成熟,经多次免疫,与疾病的多次斗争,相对来说抗病能力较强,不易发病。
3.呼吸道疾病日益突出猪呼吸道疾病发病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而引起的,称之为猪呼吸道综合征(prdc)。
引起发病的病因分为两类:一是原发性感染病原,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ⅱ型、猪肺炎支原体、猪伪狂犬病毒、猪流感病毒、猪瘟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副嗜血杆菌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等;二是二重感染性病原体,如猪多杀性巴氏杆菌、链球菌、沙门氏杆菌和大肠杆菌等。
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猪类传染病,具有高致死率和高传染性的特点。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非洲猪瘟疫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已将非洲猪瘟列为A级动物传染病。
非洲猪瘟最早于1920年在非洲国家被发现,最初主要在非洲国家传播,后经过多年逐步扩散至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
目前病毒流行世界各地,给全球猪肉生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非洲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猪或间接接触受污染的物体传播,并具有兼容性很广的特点,可以感染猪科动物的所有种类。
病毒在环境中具有较强的耐久性,可以在食品、咀嚼物或衣物上存活几个月,从而增加了传播的难度。
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疫情监测和传染病防控。
疫情监测方面,各国应加强对猪类动态监测和疫情预警,提高对非洲猪瘟的诊断能力和检测水平,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建立有效的疫情信息交流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共同应对疫情的蔓延。
在传染病防控方面,各国应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健全非洲猪瘟的防疫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划定疫区、设置隔离区等措施。
2. 加强饲养管理,严禁饲养野猪等易感动物,严格控制饲喂猪类剩余物,禁止非法交易和非法运输猪类。
3. 做好病毒的消毒工作,注重疫区环境的卫生清理,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4. 实施隔离和封锁措施,及时将发现的病猪进行隔离处理,避免病毒扩散。
5. 严格检疫进口猪肉和猪产品,加强对患病国家猪肉的管控,防止输入性病毒感染。
6. 提高养殖场环境的卫生条件,做好消毒和杀菌工作,加强养殖场的管理和监督。
非洲猪瘟对猪肉产业的威胁巨大,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难以估计的。
各国应高度重视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疫情的蔓延。
农民和养殖户也要提高防控意识,加强养殖场的管理,做好防疫工作,确保猪类养殖的安全和稳定。
规模化猪场猪瘟发生的新特点和防制措施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规模化猪场猪瘟概述 • 规模化猪场猪瘟发生的新特点 • 规模化猪场猪瘟的防制措施 • 规模化猪场猪瘟的防控策略 • 规模化猪场猪瘟的未来展望
01
规模化猪场猪瘟概述
猪瘟的背景和重要性
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 性疾病,对全球养猪业造成了 巨大的经济损失。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对猪群进行定期抗体检测
了解猪群免疫水平,及时调整免疫程序,确保猪群免疫效果 。
选用优质疫苗
选用正规渠道的优质疫苗,保证疫苗质量,提高免疫效果。
实施有效的药物防治
对症治疗
针对病猪出现的症状,如高热、 腹泻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提高病猪的康复率。
中药防治
使用中药提取物或中草药添加剂 ,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增强抗病 能力。
加强科研合作和科技创新- 科研合作
应加大对猪瘟防控的支持力度,包括 资金、技术和物资等方面,提高基层 防疫机构的服务能力。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
• 科技创新:加大对猪瘟防控技术研究的投入,利用现代生物技 术、信息技术等手段,开发新型检测试剂、疫苗和治疗药物, 提高猪瘟防控的科技含量和防治效果。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
05
规模化猪场猪瘟的未来展望
规模化猪场猪瘟的未来展望
综合防治技术
推广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加强饲养管 理、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实施免疫接 种等措施,提高猪群抵抗力,减少感 染风险。
新型治疗方法
研究新型治疗方法,如抗病毒药物、 免疫增强剂等,为猪瘟防控提供更多 选择和手段。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提高疫苗保护力和持久性- 疫苗研发
输标02入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国内外猪瘟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及防治对策王在时(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猪瘟(Hog Cholera, HC或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是由黄病毒种瘟病毒属成员之一的猪瘟病毒(Hog Cholera Virus,HCV或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毒病。
也是严重危害国内外养猪业的最主要的烈性传染病之一。
国际兽疫局(OIE)将HC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
目前HC分布于全世界许多国家,每年因发生HC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也是无法估量的。
为此,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对HC防制的研究,其研究内容是全方位的,涉及HC的病原学、病理学、流行病学、诊断学、免疫学、发病机理、生态学及综合防制技术等方方面面。
下面本人就从事HC研究近20年的工作结果和所掌握的相关资料,围绕目前国内外HC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防制对策,作简要的介绍和探讨。
一、目前国内外HC流行现状自19世纪80年代首次发现HC以来,HC在世界各养猪国家都有不同程度流行。
因其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常给养猪业造成严重损失。
近20年来,不少国家先后采取了以扑杀为主的HC综合防制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些国家已经宣告消灭,有些国家已经基本控制,很少发生。
至1992年,先后有美国、阿尔巴尼亚等24个国家与地区宣布消灭了HC。
20世纪50年代以前,HC在我国的流行极为普通,损失巨大,50年代后期起,由于采取了以疫苗注射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了HC的流行,但80年代后,HC在全世界范围内又有所抬头,1993年后,一些已宣布消灭了HC的国家和地区,如荷兰、瑞士、比利时、瑞典、德国、西班牙、英国等又先后出现HC的复发,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原特性等均有所变化,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上述地区因HC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是巨大的。
(一)疾病的分布: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近5年来仍发生HC的国家和地区有近50个。
主要分布在非洲、美洲、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其中较严重的主要有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荷兰和英国。
在我国,除香港、澳门外,其它32个省、市的部分地区都不同时间、不同程度地发生和发现过HC的流行,在上述省、市地区的猪场均分离到HCV。
近5年来,从8个省、市的19个猪场采取15736份样品,检查HC带毒情况,结果表明:带毒猪1822头,带毒率为4.61%~30.7%,平均为11.58%。
据估计,我国每年因HC死亡的猪占病死猪的30%左右。
(二)流行病学变化近年来HC的流行和发病特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在:1、HC的流行形式已从频繁发生的大流行转为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性散发性流行,通常3-4年一个周期。
2、疫点增多,疫区缩小,多局限于所谓“HC不稳定地区”呈散发性流行或局限于某些地区、某些猪场,在形式上类似寄生虫病的疫源地,流行速度缓慢。
3、这种变化是世界性的,不局限于一时一地。
(三)临床症状变化1、在发病特点上,出现了所谓非典型HC、温和型HC和无名高热,甚至隐性HC。
2、临床症状显著减轻,发病率不高,病势较缓和,潜伏期及病程较长,总死亡率较低,多呈散发,仔猪及哺乳仔猪的死亡率较高。
3、成年猪耐过或无临床症状(隐性带毒),时常在注射过疫苗的猪群中发生。
4、临床上出现HCV的持续性感染,胎盘感染,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抖抖病)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母猪繁殖障碍)。
5、在出现上述种种现象的地区和猪场往往同时表现有无法解释的免疫失败并造成繁殖障碍型HC病例突出。
6、目前国内HC多发生于新生仔猪,且发病年龄日趋偏小,死亡率增加。
(四)病理变化无典型HC的病理特征,病变不明显,或多为陈旧性病变,以致于必须依赖于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
(五)病原特性变化:1、HCV基因型可分为2个基因组6个基因亚组,根据我国HCV遗传多态性分布图分析,目前国内HC流行以基因2组毒株占绝对优势,基因1组毒株流行较轻,这一特征与目前基因2组广泛流行于世界其它各国的规律相符。
2、HCV有毒力、致病性、抗原性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可变性。
3、HCV可以通过精液及交配等方式传递给母猪。
4、不同HCV株在同一猪体内有竞争性的优势选择作用。
5、经垂直传播的HCV可使猪成为免疫麻痹的HC带毒猪。
6、人工感染的HC带毒猪可无临床症状持续带毒750天以上,免疫用的苗毒只在体内存在14天以下。
7、无临床症状的带毒猪体内的HCV可经垂直或水平方式传播。
8、疫苗弱毒对HC带毒猪无免疫保护作用。
9、目前国内疫苗免疫猪对后天不管是单个或多个,还是一次或多次HC野毒感染有完全的抵抗保护作用。
10、不同毒力的HC野毒在体外感染细胞,可形成HCV持续感染细胞,其感染时间和对细胞热代谢的影响随毒株的毒力不同而有差异。
细胞最高带毒代次分为50-196代。
二、国内外HC的发展趋势影响HC流行的因素有许多种。
例如:生产体系,猪和猪肉价格,猪群的密度,猪场规模和类型,交易和运输系统,猪的饲养管理水平,流行毒株的毒力以及免疫接种制度和包括所用实验室诊断方法在内的控制和根除HC所采取的措施等。
虽然上述因素对各国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造成国内外HC的发展趋势也差别,但当前影响国内外HC流行的主要因素是HC的持续感染和带毒猪的存在,HC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国外HC的发展趋势1、由于扑杀不彻底,HC将长期存在;2、HC发生频率小,但疫区面积大,其发生呈“爆发”式的地方性流行;3、发生HC的地区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巨大,甚至影响国民对动物性食品的信任度及国家的声誉。
(二)国内HC的发展趋势1、HC将长期存在;2、HC发生频率高,疫点多,且呈增加趋势,流行广,但局部疫区面积小,呈散发式流行;3、发生HC的饲养场经济损失较大,但对周边饲养场的经济影响较小,负面影响较国外小,但随加入WTO,各种不利的社会影响会迅速增加,应引起高度重视;4、临床上以母猪繁殖障碍型HC为主,多表现为新生仔猪发病、死亡,且发病日龄日趋偏小,死亡率较高或出生即为死胎;5、临床上HC免疫失败的现象增多,引起人们对国内HC疫苗的不信任度增加,由此造成临床上HC免疫程序更加混乱,使防制效果更差;6、带有HC等多种病毒混合感染的病例呈上升趋势,使病性、病情复杂、多变,防制难度加大;7、在发生过HC的猪场呈现周期性的,波浪式的反复发生HC的现象增多,周期性一般为2-3年左右。
8、HC持续感染的病例呈上升趋势,带毒猪出现的频率增加。
三、HC的防制对策现代HC防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必须从疾病的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生态环境等多个环节着手,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及时发现和淘汰无临床症状的带毒猪,建立健康无带毒猪存在的繁殖母猪群,制定严格、科学和确实有效的免疫接种计划,认真执行免疫程序,定期检测免疫效果,及时发现和淘汰带毒猪,培育健康不带毒的后备猪群及新生仔猪群,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加强综合防制技术措施,控制其他疾病的入侵,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增强猪群体质,提高免疫效果,才能真正实现控制以致消灭HC的目的。
对于国外以扑杀为防制手段的国家,只需坚持定期诊断及时发现和扑杀带毒猪,持续感染猪,阻断HC精液传播途径,即可防止HC的死灰复燃。
但对我国仅凭技术手段是难以完成HC的防制工作,必须有强有力的国家政策、法规,完整系统的HC防制工作计划,HC防制宣传措施,加上目前已成熟的标准化的HC综合防制技术和配套的监督管理制度,才能逐步真正实现防制HC的目的。
为此,根据我国HC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防制对策建议:(一)国家防制对策1、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猪瘟防制办法》。
2、起草和制定HC防制系统工程计划,计划中应包含饲养者的责任和义务,防制的办法、计划任务,执行计划的部门和人员,实施步骤,进度安排、考核目标、验收办法等内容。
3、制定和完善并颁布HC防制的技术标准和标准化程序文件。
4、根据HC防制系统工程计划,结合已启动的《动物保护工程》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全国建立HC监测点,由此负责HC监测和防制技术推广应用工作。
5、制定防制HC宣传计划和人员培训计划,改变人们在HC防制方面的一些错误认识和为难情绪,普及HC防制知识,推广应用HC综合防制办法,提高防制技术和防制效果。
6、制定执行计划监督管理措施和办法。
7、建立全国HC预测预报系统。
(二)地区防制对策1、根据国家制定的HC防制总体计划和目标,制定本地区的防制计划、实施步骤、考核目标和办法。
2、确定计划执行部门和人员,落实工作任务,制定执行计划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3、完成本地区HC监测和防制技术推广培训任务。
4、做好本地区HC防制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5、做好本地区HC防制效果的统计、分析工作。
6、建立本地区HC预测预报系统。
(三)饲养者的防制对策1、根据本地区的HC防制计划和目标,制定本饲养场的年度防制计划、实施步骤、进度安排及考核目标。
2、制定本场具体详细的检疫、监测、免疫、诊断、净化、消毒等综合防制方案和时间表。
3、防制方案以净化种猪群,消除病源、杜绝垂直传播为主,辅以制定合理免疫程序,增强群体免疫力,加强对其他疾病的协调防治,及时发现和淘汰无临床症状的持续感染猪和带毒猪,加强定期消毒,猪群实行全进全出,改良环境,改善设施,加强环境治理等一套综合防制措施。
4、制定本场执行防制计划的监督管理和定期检查、考核及奖惩制度。
5、按本场制定的HC综合防制办法,狠抓落实和坚持。
6、根据疾病发生情况,绘制本场疾病流行动态图。
7、建立本场的疾病防制体系。
8、做好防制过程中的所有文字记录和文件存档工作。
预防控制和消灭HC,主要依靠综合防制技术措施。
“九五”期间中监所丘惠深、王在时等人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猪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经过研究人员5年的努力,猪瘟综合防治技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研究结果表明:由于HC的垂直传播是引起HC持续感染的主要原因。
由此,以种公、母猪及后备种猪的净化为主是猪瘟综合防治技术的关键。
而定期实施以HCFA方法检查种猪群,对阳性猪实行淘汰扑杀,以建立新的健康种猪群,繁衍健康后代。
经过多次反复净化后,即会大幅度降低猪群的阳性率,同时结合其他防制措施,即可使猪瘟得到有效控制。
5年来,以我国5个省市受HC污染的7个不同规模的集约化猪场为重点,实施净化,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践证明,不管一个猪场的HC情况多么复杂,只要耐心细致地做好综合防治,严格执行《猪瘟综合防制技术规范》(已上报农业部),需花1.5-2年左右的时间,HC便会得到净化,并受到有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