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二 城乡规划 第一讲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讲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网络自主学习能力摸底为了检测一轮复习效果,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训练,诊断一下自己的实力!1. (2011·江苏高考)甲图为我国某市城市建成区示意图,乙图为该城市3个年份不同方向的建成区面积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1) 1988年以来,该城市建成区的主要扩展方向为、和。
影响其扩展的主要因素有。
(2) M区为该城市的重化工园区,其布局理由是。
(3) 该城市拟在东南方向新建一条高速公路,试分析其原因。
2. (2012·江苏省高考真题)城乡规划北川新县城是“5.12冶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中惟一一个整体异地重建的县城。
下图是北川新县城规划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北川新县城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2) 与N地住宅区相比,M地住宅区的有利条件有、、。
(3) 北川新县城交通用地的主要类型是。
在城市建设中,美化景观、提高空气质量的重要建设用地类型是。
(4) 北川是全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如何在该县城规划与建设中突出传统文化特色?3. (2012·南通泰州扬州一模改编)下面甲、乙两图分别是我国两个著名城市的布局形态,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1) 图中甲城市是,城市的空间形态为形态,这种类型的城市形态的优点是。
(2) 图中乙城市是,城市的形态为形态,该城市形成这种形态的原因是。
这种城市形态的优点是。
课堂评价1. (2012·常州一调)下图是我国某城市的发展过程中1990年和2008年比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
(2) 2008年城市规划图中的城市交通网属于( )A. 方格—放射式B. 环行—方格式C. 环行—方格—放射式D. 环行—放射式(3) 据图推测,该城市的最小风频方向可能是。
(4) 城市规划中进行工业布局时,应侧重考虑的原则是:①;②;③;④。
2. (2013·南京市、盐城市第三次模拟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城镇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5.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城镇的发展过程、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模式一视频导入播放不同的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视频材料,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景观的差异,判断自己的居住地与哪一类景观类似,分析造成景观差异的原因,导入新课。
模式二图片导入特色民居图片导入,直入主题。
你知道图片中展示的民居的名称吗?你知道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吗?你知道不同地区民居不同的主要原因吗?通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导入新课。
观察与发现一、聚落的景观特征1.聚落的分类:(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的两种形态是哪两种?能举出例子来吗?展示几幅有代表性的聚落图片,让学生将这些聚落分类,引出聚落的类型。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乡村和城镇)通过分析聚落的图片及文字部分,了解聚落的含义及分类。
续表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探究与讨论2.乡村与城镇的景观差异: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乡村、城镇景观图,说出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密集稀疏分散通过学生讨论,明确城镇聚落与乡村的主要差异。
【分组讨论】探究城镇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简单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城镇和乡村景观图,从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方式和交通状况等几个方面对比,比较城镇景观与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最后让学生填表比较聚落形式。
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活动交通状况【说一说】阅读材料并结合生活经验,安排两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代表城镇和乡村,介绍自己的“家乡美”,分别说明城镇、乡村的优点,及时总结。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五章 第1讲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修1

母题导入 2.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 川、藏 “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
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 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
之一的“茶马古道”。据此完成(1)~(2)题。
(1)蕴藏着无尽文化遗产的“茶马古道”已成为世界上自然
风光最壮观、文化特色最神秘的旅游线路,吸引着世界各地
考点一
疑难剖析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特别提示】 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影响的聚落分布特点
地区
分布特点
西北干旱地区 多分布在沙漠边缘的山麓绿洲地带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带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坝子)
北方平原地区 一般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一般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的影响,又可以满足居民对淡水的需求 B.位于山前平原区,土壤肥沃深厚,便于发展农业 C.位于河流周围,便于从河流中直接获取食物,如各种鱼类 D.以上说法均不合理
考点一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原始聚落已经有了公共墓地,这是原始的功 能分区。该居民区大部分由山脉和河流包围,加上人工开挖的 壕沟,安全防卫条件得天独厚。河流不但起到安全防卫作用,还 有供水和运输功能。聚落的形成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长期适应的 结果。该村建在了山前平原区的河间滩地上,便于人们的生产 和生活活动。
预测展望
结合区域自然因素的分布及演变,考查其对聚落分布及演化的 影响。
考点一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疑难剖析
地形是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其对聚落的形态、分布、规模和发
展都具有深刻影响。
影响
表现
原因
部分第六单元第一讲聚落的形成和城市的区位因素

因素 地形
城市区位 (1)理想地形: 平原 (2)热带地区:多分布于 高原 (3)山区:一般沿 河谷或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因素 气候
城市区位 (1)理想环境:适度的降水,适中的 温度 (2)集中分布区:中低纬度的 沿海 地区 (3)稀少分布区: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 地区、 热带雨林 地区
因素
城市区位
答案: (1)D (2)B
[例1] 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
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 度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1)甲、乙两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 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
(畜牧业与农业分离) 主的乡村聚落 的、半固定的
农业生产水平 稳定的乡村聚 呈团状或带状聚集,
提高
落
规模大,较稳定
阶级 社会
第二次社会大 分工(商业,手 工业与农业分
出现非农业人 口聚集的城市
人口增多,用地规模 扩大,逐渐成为一定 地域范围内的政治、
离)
聚落
经济、文化中心
2.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乡村聚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和发育的,一方面环 境给乡村聚落以影响;另一方面乡村聚落也反作用于 环境,甚至使环境产生一些不利于聚落发展的因素。 乡村聚落包括团状、带状、环状等多种形态,它们是 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如表所示:
答案: (1)A (2)D (3)A
1.自然因素与城市区位
自然因素
影响原因
影响结果 举 例
货物在此转运,促
河运起点
进人口集中、经济 易形成城
或终点
河流
发展
市,一般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核心笔记
一、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含义:人们的聚居地——__乡__村____和___城__市___,统称聚落。
2.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聚落 规模
劳动生产方式或类型
乡村 较___小_____ 主要有农村、___牧__村___、渔村等不同类型 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4.聚落的分布:目前,在一些河流___中__下__游__平__原____地区或 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 密集;在___高__山___、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核心笔记
5.聚落的形态
典型地区
形成原因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聚
平原地区 落规模较____大____,人 口众多,房屋密集
练能力
(3)观察和分析此图,说出下列变化: ①聚落的人口总数在不断__增__加____。 ②聚落的占地规模在不断___扩__大___。 ③聚落的建筑群不断___增__多___, 并有向高空发展变化的趋势。 ④聚落的交通将越来越___完__善___。
练能力
【点拨】本题考查聚落的类型、城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及聚 落的形态。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受劳动生产方式的影响,在 景观上有很大的差异。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早期聚落大多选择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 条件优越的地方,并且随着聚落的发展,城市聚落往往成为 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并成为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受地形、水源、土壤、资源等自然条件的 影响,聚落的形态多种多样。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 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多呈团块状。
城市的顺序是( B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②① 【点拨】聚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 扩大,许多乡村聚落被城市聚落所取代。
第四章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优秀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8张)

(3)A、B、C、D四个聚落中,有可能最先发展为城市的是哪一个? 简要分析其优势。 B。位于河流与公路干线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素养提升 结合图4-3-7中“聚”和“落”的甲骨文解释,请你推测古代的聚 落分布地具有的特点。(至少答出两点)。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2019年7月6日,中国浙江省的“良渚古城 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5个世界遗产。 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 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 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此外,城址的格 局与功能性分区,以及良渚文化和外城台地上的居住遗址分布特征, 都高度体现了该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据此读图4-3-4,完成10—11 题。
3. 由于____劳__动__生__产__方__式____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____景__观____有较
大的差异。
4. 一般来讲,在____地_______、____气_______、____资__源_____等自然条
形
候
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5. 目前,在一些河流____中__下__游__平__原______地区或河口、___沿__海_____
3. 自然环境影响着聚落的分布。 (1)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上,农业发达,人口密集,聚落分布多;反之,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土地贫瘠,不适合耕作,人口稀少,聚落分布少;在那些终年被冰雪 覆盖的高山高原地区则无聚落分布。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稠密,聚落多;反之,极端 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 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疏,聚落少。
从聚落到城市的发展历程

从聚落到城市的发展历程一、从聚落到城市的发展历程聚落是土地上由人们所建造的住所,形成聚落的初期活动主要是农耕和畜牧。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聚落发展成为一种文明。
从古至今,聚落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史前聚落、石器时代聚落和文明化聚落。
史前聚落是指历时最早的聚落,主要活动是狩猎、采集以及畜牧,人们以节日表达渴望自由的心情。
石器时代的聚落,人类开始实施农耕活动,从而形成了以农耕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形态。
随着工具的不断改进,农耕活动得到大量的推广,形成了一种以农耕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形态。
此时,聚落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有居民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的聚落。
而文明化的聚落,是以农耕业为主的聚落,但也发现其他产业,包括工艺制作或服务,这时,聚落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文明化。
文明化的聚落增加了对聚落的进一步发展,增强了沟通和行动的能力,这种形式的聚落最终发展成为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的城市。
二、从城市到都市的发展历程城市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凝聚、城市发展和都市化。
城市凝聚是指初步形成的城市过程,在此阶段,城市开始吸引着大量的人口,这些人口有着不同的宗教、生活习惯、语言、文化等,除了建造宗教建筑之外,还会在城市中建立经济活动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等。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开始凸显出城市的各种特色,此时城市开始朝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发展。
在此阶段,城市会发展先进的交通系统、开办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城市空间和发展经济等活动,以便满足人民的各种需求。
当城市的规模更大,功能更加完善,服务面更广时,城市就变成了都市。
都市不仅拥有着完善的各种基础设施,还拥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形态,如贸易、金融、文化、科技、教育等,都市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完善。
地理科复习讲义单元:聚落地理

地理科复习讲义单元:聚落地理一、聚落的定义:指某一空间范围所有人类住屋等的集合体,由房舍、道路等所有人为设施及居民所构成。
二、聚落的发生与类型1.聚落发生的基本区位条件:(1)资源:水源(优先)及粮食易取得的地区易形成村落,有充足的水与粮食,聚落才能存在与发展。
(2)安全:聚落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安全性(避天灾、人祸),聚落才能长久发展,故近水源又可避免水患的地点常形成聚落,如河阶。
(3)交通:传统自给自足社会,聚落刚发生时,对外交通并不重要,但随聚落扩大,与其它地区的互补性增强,交通运输愈显重要。
落的区位条件是会转变的:(1)“地点”是聚落形成初期重要的考量因素,若聚落本身条件改变,则可能影响其存续,如绿洲水源枯竭,矿业聚落矿产枯竭等。
(2)“位置”是影响聚落成长与否的关键,位置条件的好坏或变迁将影响聚落的发展。
例如:鹿港:早期-对福建贸易港口→繁荣。
后期-河港机能衰退+不在纵贯铁、公路上→没落。
头份:原为农业聚落,后因高速公路经过而发展成工商重镇。
(3)位置良好,有助于地点的改进。
例如:香港:地点差-岛屿、地形崎岖、平地少、市区发展受限。
位置佳-位重要航线上、工商业发达,以人工填海增加土地改善地点条件。
5.聚落的类型:一般分为乡村与都市两类生活还是人类重要的生活方式。
城郭状村。
3.传统民宅的特色:民宅是乡村聚落中最具特色的景观(1)建材:因一般乡民财力薄弱且建材笨重又不便远运,故多“就地取材”。
如黄土高原的窰洞、台湾地区高山族的石板屋、北欧的木屋、澎湖的硓砧石(珊瑚礁)屋、藏胞的碉楼(青藏高原纵谷区专营农耕,藏胞以木材、石块建成)等。
②居民的传统习惯亦有影响,如台湾地区的砖墙瓦屋是受中原习俗影响。
③经济能力、工业发展及个人喜好等,如钢铁水泥工业发达→乡村民宅渐变为钢筋水泥屋。
(2)结构、配置上:常顺应自然而非改变自然,故能反映一地的地形、气候等,如华南地区多雨→双斜式屋顶及骑楼等建筑特色。
4.传统民宅特色:(1)平面结构:四合院、三合院(大厝)、单伸手及一条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各种村庄
形 形 色 色 的 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聚 落
影响乡村聚落分布的因素 周围自然环境 水 足够的食物来源 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
平 原 上 的 乡 村 聚 落
分布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耕地面积大。
带 状 分 布 的 乡 村 聚 落
分布原因:接近水源,并能防止洪 涝灾害的侵袭。
沙 漠 边 缘 的 乡 村 聚 落 分布原因:聚落分布在泉水和河流附近。
华北平原上的聚落
活动
观察下面两组乡村聚落图片并讨论:
流动聚落
单户型聚落
1.它们的分布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第一个图是一个流动型的牧村牧民 的住宅是一个个拆装方便的蒙古包(帐篷、毡 房)第二个图是美国中西部平原地区的大农场, 村落稀疏而分散。
2.这两种聚落的形成,与他们所处的 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方式,社会文化环境有 什么关系?
2. 简述城市的主要特征。
答案:(1) 以人为主体。人、物、空间是 构成城市的三要素。
(2)城市具有高度的密集性。人口、人类开 展的社会活动和各项设施都高度集中。
(3)城市是开放、不断运转的有机体。
3.简述世界城市的发展阶段。
答案:世界城市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 段:城市发展早期:城市数量少,规模小。中世 纪时期:出现了规模较大,内部结构清晰的城市。 工业革命后:城市与周围乡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城市成为生产中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及其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了解世界城市的发展和我国城市的发展。
能力目标
比较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 和成因,培养综合分析的能力;
通过比较分析,了解世界和中国城市发展过 程中各自的特点,培养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早期城市为什么多建有城墙?
答案:最早可能是为了防御自然灾害, 后来为了抵御敌人进攻,保护自身利益。
城市起源区的古老城市
美
埃 及
索 不 达
米
亚
印
度 河 流 域
中 美 洲
黄河流域
思考
工业革命以后,自然条件对城市分布的 影响产生了哪些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什么?
答 案
工业革命以前,影响城市分布的自然条件主 要是地形、气候、水源等;工业革命以后,新城 市的形成与矿产资源、天然港口等有关。
2.关于该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__C___。 A.该城市总人口明显减少 B.③区商业服务等级最高、种类最多 C. K滨河带适宜建开放式公园 D.高新技术产业区应建在①区
巩固练习
一 、填空 1. _城__市___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2. 城市的萌芽形态是__集__市___。
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条件好,农业基础好,工业 发展早,人口密度大,经济较发达,水陆交通便利, 形成特大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而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不足,人口稀少,经济发 展缓慢形成特大城市的条件欠佳。青藏高原地区资 源难以开发利用,很难形成大城市。
课堂小结
乡村聚落及其分布特点
聚
落 聚落的形成
思考
下表中,中国和美国城市规模划分的 标准很不一致,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中国与美国不同等级城市人口规模标准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中国 100万人以上 50万—100万人 20万—50万人 6万—20万人
美国 50万人以上 10万—50万人 2.5万—10万人 2500—2.5万人
答 案
3.城市是开放、不断运转的有机体。
思考
关于城市的形成原因有不同的说法, 除了以下几种说法之外,你还能提出更多的 观点么?
1.商品经济导致集市贸易,集市的扩大和发 展形成了城市。
2.城市多形成于河流交汇或入海处以及交 通便利或资源丰富的地方。城市的形成是自然 条件决定的。
3.城市一般多建于有城墙、箭楼、护城河 等,城市的兴建多出于防御的需要。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尼罗河下游平原
印度河平原
黄河长江流域
答 案
北回归线至北纬40°之间多属温带,热量和 水分条件温和适中,这种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早 期的农业生产非常适宜。
2.从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水平以及水源供 应看,为什么这些早期城市出现在河流的泛滥 平原上,为什么早期城市数量少,规模小?
答案:河流的泛滥平原土地肥沃,农耕条 件好,农产品丰富;水运交通便利,人口流动 量大,利于物资集散;靠近河流,有充足的水 源供应。但是当时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为城 市提供的物资和劳动力有限,因此,城市的规 模小,数量少。
通过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会用发 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 认识到世界城市的发展趋势决定我国城 市的发展趋势,正确理解整体与部分的 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定义和内涵; 乡村聚落的定义和内涵; 乡村聚落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特 点和成因。
难点
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定义和内涵; 乡村聚落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特点和成因。
4.城市多设有法庭、监狱、政权机关等, 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答 案
私有制说——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 的发展,物质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也 就有了为维护私有财产而建筑的城堡。因此, 私有制的出现导致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生产 力说——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社会生产力不 断发展的结果。
三 、 世界城市的发展
中国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城市发展历史悠 久,城乡经济、文化差异明显,同等级城市人口 规模大;美国人口数量少,密度小,城镇和乡村 生活水平差异较小,同等级城市人口规模小,特 别是中小城镇,人口规模更小。
城市的主要特征:
1. 以人为主体。人、物、空间是构成城市 的三要素。
2.城市具有高度的密集性。人口、人类 开展的社会活动和各项设施都高度集中。
二、 选择 1. 在我国,南北方相比,__B___城市发展领先。 A. 南方 B.北方
2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社会,以下没有 得到迅速发展的城市是___D__。
A. 上海 B. 天津 C. 广州 D. 拉萨
三、 解答
1.简述乡村聚落的定义及其分布。
答案: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是居民以 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是指乡村地区 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包括所有 的村庄和拥有少量工业企业及商业服务设施,但 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在农区或林区, 村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 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在渔业区,还 有以舟为居室的船户村。
世界城市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城市发展早期:城市数量少,规模小。
中世纪时期:出现了规模较大,内部结构清 晰的城市。
工业革命后:城市与周围乡村的界限越来 越模糊,城市成为生产中心。
思考
1.下面四个地区所处的纬度范围大致在北 回归线至北纬40°之间,这样的纬度位置为什么有 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带来的变革:在坊的基础上建立了 “厢”的管理制度;城市形状和街道系统不再中 规中矩,而是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自发自生等。
中国特大城市分布
思考
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我国100万人 口以上城市的分布有何影响?这种城市分布 状况与我国经济的地区差异是否有相关性?
答 案
我国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大多分布在东 部的季风区,而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稀少。这种 分布状况不仅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也与我国经 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是一致的。
一、 乡村聚落及其分布
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是居民以农业 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是指乡村地区人 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包括所有 的村庄和拥有少量工业企业及商业服务设施, 但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在农区或林 区,村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 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在渔 业区,还有以舟为居室的船户村。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内燃 机和电力的广泛使用,矿产开采规模扩大,在矿 产地发展起许多新兴工业城市。随着近现代大型 油轮和巨型运行船舶的出现,许多沿江沿海港口 发展成大型城市。
四、 中国城市的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受政治影响大; 地域发展不平衡; 主要沿重要的交通线分布; 形态结构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答
案
(1)生产活动方式:城市人口的生产活动 大多以工业、商业、交通以及服务业为主。
(2)人文景观: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 度比乡村大。
(3)基础设施:城市具有较完善的市政设 施和公共设施。
(4)职能:城市是工业、商业、交通、文 教的集中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生活 方式、价值观念、人口文化素质等方面看,城市 与乡村也有一定的差异。
答案:在干旱半干旱的温带草原地区,游牧 为当地人民的主要生产方式,随着季节的交替和 牧草的生长情况,牧民逐水草而居,牧区形成季 节性的聚落。
美国中西部的平原地区多发达的现代化大农场、 田间管理、耕作、收获多以机械代替人力,所需 劳动力少,单家独户就是一个村。
二、 城市与城市的形成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 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 的市、镇)。
隋唐长安城
北宋汴梁城
活动
1.比较唐朝长安城和北宋汴梁城在城市形态 结构方面的异同。
答案:长安城仅有东、西两市,汴梁城全城 皆市;在长安城中,居民居住在“里坊”中,而 汴梁城的“里坊”已不存在;院落与街道组成 “街巷制”的居住区。
清明上河图
2 .描述《清明上河图》中所表现的汴梁城 城市景观和市民活动等内容,讨论,这些现象给 古代城市的管理和建设带来哪些更深刻的变革。
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 (city),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 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 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楼 房、街道、医院、学校、商业卖场、广场、公 园等公共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