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滩储层内部构型分析(论文)
古辫状河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_以大庆油田萨中密井网区为例_牛博(石油学报2014)

第36卷 第1期2014年1月石油学报ACTA PETROLEI SINICAVol.36Jan. No.12014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新技术(二期)”(2011ZX05010-00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田开发科技课题“储层精细结构表征技术与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2014B-1111)资助。
第一作者:牛 博,男,1988年6月生,2011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与精细油藏描述研究。
Email:niubo2012@foxmail.com通信作者:高兴军,男,1972年7月生,1993年获大庆石油学院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含水油田储层精细结构表征、水流优势通道描述以及剩余油综合评价技术研究。
Email:gaoxingjun@petrochina.com.cn文章编号:0253-2697(2015)01-0089-12 DOI:10.7623/syxb201501011古辫状河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以大庆油田萨中密井网区为例牛 博1,2 高兴军1 赵应成1 宋保全3 张丹锋1 邓晓娟1(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 2.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北京 100083;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黑龙江大庆 163712)摘要:研究区位于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内,为中国目前井网密度最大的区域,井网密度可达280口/km2。
以该地区P1-3小层辫状河砂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工区内丰富的井资料,通过对辫状河心滩坝砂体中落淤层进行单井识别和构型界面井间对比预测,对该地区地下辫状河储层砂体及其内部构型进行了精细解剖。
完善了辫状河砂体构型6级层次划分方案,总结出辫状河砂体具有以“心滩坝顺流平缓前积、垂向多期增生体加积”为特点的构型沉积模式。
粗粒辫状河心滩内部泥质夹层分布新模式——以吴官屯野外露头为例

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 质 与 工 程 PET王 oLEUM GE0LOGY AND ENGINEERING
文 章 编 号 :1673—8217(2016)O4—0005—03
第 3O卷 第 4期
粗 粒 辫 状 河 心 滩 内部 泥 质 夹 层 分 布 新 模 式
—
—
以 吴 官 屯 野 外 露 头 为 例
因沉 积 时水 动 力 较 强 ,露 头 砂体 层 理 类 型 以 大 型 的低 角度 槽状 交 错 层 理 、板 状 交 错 层 理 及 水 平层 理 为主 ,槽状 交错 层理 发 育砂 体 的底部 ,向上逐 渐过 渡 为水平 层 理 。该 露 头 整 体 为正 韵 律 特 征 ,内部 包 括 3个 小 的 正 韵 律 段 ,厚 度 规 模 均 为 3 ITI左 右 ,小 韵 律段 之 间发 育细粒 沉 积物 ,层理 构 造不 明显 (图 1)。
关 键 词 :云 冈地 区 ;吴 官 屯 ;野 外露 头 ;辫 状 河 ;构 型 解 剖
中 图 分 类 号 :TEl11.3
文 献 标 识 码 :A
前 人对 山西省 大 同市 吴官 屯侏 罗 系辫状 河沉 积 露 头 心滩 内部 泥质 夹 层 进 行 了初 步 研 究 ,认 为 心 滩 沉 积体 为 一“泛连 通体 ”,心 滩 内部 为多期 洪 水沉 积 , 每 期洪 水对 应 一个 垂 积 体 ,主要 为 砂 砾 质 沉 积 物 堆 积 ,垂 积体 之 间发 育 落 淤 层 ,为 问 洪 期 细 粒 物 质 沉 积 _1 ]。分析 前人 研 究 成 果 发 现 ,心 滩 内部 泥 质 夹 层分 布模 式 依然 模 糊 ,如泥 质 夹 层 类 型 除 了落 淤 层 是 否还存 在 其它 沉积 类 型 以及 泥 质夹 层 的横 向连 续 性 等 。
水动力成因分析解析心滩建筑结构——以南堡凹陷馆陶组为例

水动力成因分析解析心滩建筑结构——以南堡凹陷馆陶组为例居亚娟;崔建;李海东;王红;吴博然【期刊名称】《复杂油气藏》【年(卷),期】2012(005)003【摘要】在运用Miall的建筑结构分析法定义了辨状河砂体6级界面的基础上,通过水动力成因分析等方法在砂砾质、砂质辨状河心滩中识别出心滩充填(CB)、顺流加积底形(DA)、心滩尾缘(CBL)、落於层(FS)和泛滥平原泥(FF)等5种结构要素(其中心滩尾缘是尝试性初次提出),并建立了心滩沉积模式和4种单井心滩结构要素组合模式。
%Based on the six - level interfaces of the braided river sand body, which was defined by the architectural ele- ment analysis of Miall, in gravel and sand braided river channel bar, hydrodynamic factors were used to identify five types of structural elements which include channel bar fill ( CB), downstream substructure aggradation ( DA), channel bar trai- ling edge (CBL), drop in the layer (FS) and flood plain mud (FF). Among these structural elements, CBL was first pro- posed. Finally, the channel bar deposition mode and four types of combination model of channel bar structure elements of single well were established.【总页数】4页(P6-9)【作者】居亚娟;崔建;李海东;王红;吴博然【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冀东油田陆上作业区,河北唐海063200;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唐山063000;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唐山063000;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唐山063000;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相关文献】1.超深层礁滩岩性气藏中高产井成因分析--以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为例 [J], 范小军2.建筑结构对河流相储层的控制作用——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上段为例 [J], 郭长春;李阳3.南堡凹陷新生代走滑变形及成因分析——以1号和4号构造带为例 [J], 陈玮常;郑开轶4.河流心滩守护中的生态固滩方法研究——以长江倒口窑心滩植入型生态固滩工程为例 [J], 李明5.白鹤滩水电站坝基排水廊道施工期涌水成因分析 [J], 张子阳;荣冠;颜月;谭尧升;蒙世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辫状河储层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

辫状河储层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作者:张昕煜张立强马旸晔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05期摘要:苏里格气田盒8段厚度大,砂体垂向上多期叠置,内部结构复杂,储层内部非均质强,砂体构型制约着有效储层的认识,影响气井的井位部署。
通过对野外沉积特征分析及心滩坝发育规模定量化解剖结果,应用钻井资料提出心滩坝砂体发育位置预测的三种方法,以此为基础定量化表征了心滩坝内部夹层(主要为落淤层)的倾向、倾角、长度和厚度4个参数。
通过对构型定量化表征研究发现研究区内,普遍发育2-3期增生体,同时发育2期辫状河道;单一心滩坝厚度主要为3-8m,宽度350-650m,长度800-1500m;落淤层延展范围200-500m,厚度主要分布在0.1-0.3m、倾角主要分布在10-40。
最终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建模思路,建立了三维构型模型约束下的沉积相模型,为全区辫状河储层砂体解剖提供了定量化的地质载体。
关键词:苏里格气田;辫状河;落淤层;构型表征;构型建模笔者针对沉积环境为辫状河沉积的苏里格气田,心滩是最重要的气藏储集砂体。
因此,对辫状河储集层内部进行构型解剖研究有利于深化储集层内部结构的认识和对剩余油气藏挖潜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1]。
目前,三维地质建模只达到了微相级次,对于心滩坝内部落淤层的层次建模研究相对比较匮乏,本文旨在对地质构型研究的基础上,对井间地质体三维展布进行预测并建立高精度的三维地质模型,为后期油气藏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地质载体。
一、气藏地质概况苏里格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带一级构造单元的中北部,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和陕西省榆林市境内,现今勘探面积5×104Km2。
该区域素有“满盆气,半盆油”的说法,近年来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开发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探明储量3×104亿m3以上,具备了年产天然气200亿m3能力,已经成为我国目前陆地上储量规模巨大、产能快速上升的气田。
心滩储层内部构型分析

律厚层砂体 , 内部存在大量的泥质和物性夹层 , 平
均孔 隙度 2 . 平 均 渗 透率 23 8mD, 高 孔 高 97 %, 2 属
渗储 层 。
研究 , 但对 落 淤层 的识 别 和形 态 预测 尚处 于初 级 阶 段 。本 文在 前人研 究结 果[] 1 的基 础上 , 1 总结 了心滩 内部 构 型模 式 , 对 高浅 南 区馆 陶组 心 滩落 淤层 的 并
展[ 6 辫 状 河 内部构 型 引起 了学 者们 的高 度重 3] -,
视[9, 露 头 剖 面 考 察 出 发 , 出 了 辫 状 河 储 层 7 ]从 - 提 的层 次界 面分 析 方 法 [] 1 。辫 状 河 储 层 构 型 的研 究 0
重点 在 于心 滩 内部 构 型解 剖 , 心在 于 对落 淤层 的 核
余成林 , 志鹏 , 运斌 , . 李 熊 等 心滩储 层 内部构 型分析 []西南石 油 大学学 报 : J. 自然科学 版 , 02 3 () 1— 3 2 1 ,4 3 : 9 2 .
Y C e gi, i hp n , o g u bn e a. a s o I maA c i c r o B t r B r eev i J.o ra o S uh s P t l mUnv r t : u h n l L Z ie g Xi Y n i,t 1An l i n me l rht t e f a ue a R sror 】J u l f o t n n ys eu t [ n wet e oe r u ie i sy S in e c c &T c n lg dt n 2 1 , 4 3 : 9 2 . e eh oo y io , 0 2 3 ( ) 1— 3 E i
引 言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滕彬彬,武爱俊,邓文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东营 257061) 摘 要:本文概括论述了20多年来储层构型分析法的重大研究进展:从对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逐渐转入到对地下储层的分析;从简单的露头剖面测量到多种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其它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对河流沉积体系的研究逐渐应用到其它冲积沉积体系中去,但目前仍以河流沉积研究为主,以曲流河点砂坝研究最多。
最后,本文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分析法;储层非均质性;河流相;地下储层 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
自M iall于1985年正式提出储层构型分析方法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储层构型分析方法不断完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众多国内外地质学者们掀起了储层构型分析的热潮,他们纷纷投入到对野外露头沉积和地下储层的储层构型分析研究中去,并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各种新技术、新手段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认识,从而使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
1 储层构型分析法的提出1977年,Allen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卡尔加里)明确提出了fluv ial architectur e的概念,将其描述为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
198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质系教授A.D.M iall[1]吸纳Allen思想之精髓,提出了应用于河流沉积相分析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architectural elem ent analy sis),主要研究内容为岩相类型划分、沉积界面划分和构型单元描述。
其核心思想是,地层由代表沉积间隔的界面和连续沉积的沉积单元构成,界面和沉积单元由于跨越了不同的时间尺度而组成了一个等级体系,其中不同等级的界面限定了不同的沉积单元,而由三级到五级界面限定的基本沉积单元即是构型单元,具有各自不同的岩石相组合、外部几何形态、展布方向和垂向剖面。
辫状河储集层心滩坝内部夹层研究

辫状河储集层心滩坝内部夹层研究【摘要】目前对辫状河储层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心滩坝内部夹层级次,精细研究心滩坝内部夹层的分布特征愈发显得重要。
本文以露头和现代沉积为指导,结合羊三木油田的密井网资料,运用层次约束、模式拟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心滩坝与辫状河道展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心滩坝内部夹层。
通过解剖研究区心滩坝,总结了夹层的3种分布样式,即广泛连片的落淤层分布样式、局部连片分布的落淤层样式和离散分布的沟道夹层分布样式,其中落淤层连续性好,沟道侧向连续性差。
2011年新钻的水平井钻井轨迹验证了研究结果。
这一研究可以为油田部署水平井提供参考。
【关键词】羊三木油田辫状河心滩坝夹层羊三木油田构造上处在羊三木构造群西部,是一个被断层切割的穹隆背斜构造,全区被切割为羊一、羊二、羊三、羊八四个断块。
自1971年底投产至今,油田的研究已经达到单砂体级别,主要含油层段为新近系明化镇组、馆陶组。
馆陶组主要是砂质辫状河高孔、高渗储集层,按照沉积旋回可以划分为馆ⅲ、馆ⅱ下、馆ⅱ上和馆ⅰ四个油组,馆ⅰ油组又划分为4个小层、6个单层。
本文以馆ⅰ-1单层为例,应用密井网资料,阐述心滩坝内部夹层的分布样式,并结合水平井资料进行验证,为辫状河心滩坝内部夹层级次的研究提供新的认知,为油田水平井部署提供参考。
1 沉积微相展布依据层次分析的思路,首先进行单一辫流带级次的研究。
辫流带是指在古河床范围内沉积的辫状河砂体带,砂体厚度与古水深相当,一般连片分布,大面积范围内呈顺直的宽条带状,宽度不等。
根据单河道识别标志[1],研究得出馆ⅰ油组全区多为辫流带砂体,泛滥平原和溢岸零星分布。
辫流带占研究区面积的95%以上,发育多条单一辫流带,宽度约为1000m,单一辫流带之间发育泛滥平原和溢岸沉积。
在辫流带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心滩坝与辫状河道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分析发现,馆ⅰ油组心滩坝规模一般比较大,心滩坝长约800m~1600m,宽约400m~600m;辫状河道呈窄条带状分布,宽约70m~100m;泥质(半)充填的河道一般较宽,为140m~200m。
真武油田垛一段典型储层构型分析

1081 区域地质概况真武油田位于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主力含油层段为垛一段4-7砂组(E 2S 14- E 2S 17)。
沉积演化研究表明,垛一段沉积时期,高邮凹陷已进入衰亡阶段,凹陷内水系发育,并逐渐由戴二段时期的湖泊环境转变为岸上河流环境。
垛一7砂组沉积时期和垛一6砂组初期沉积时,真武地区湖盆仍处于缩小后的阶段,湖泊仍有部分存在。
随后一次大面积的湖泊侵蚀事件发生,使得垛一段沉积了一套黑色泥岩作为垛一段的标志层。
此后,湖泊逐渐消亡,直到形成了广阔平坦的陆上冲积平原,发育大量的河流沉积。
2 垛一段典型沉积类型2.1 曲流河E 2S 14- E 2S 15为曲流河沉积,岩性以棕红、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中、薄层粗、细、粉砂岩,局部含砾状砂岩。
4-5砂层组含油层段地层厚度约100m,平均埋深1900m。
研究发现,真武油田曲流河沉积的亚相与微相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2.1.1 河床亚相河道微相岩性以中砂-细砂岩为主。
河道底部多发育河床滞留沉积,具有冲刷面,向下突变接触,具递变层理,底部多为斜层理及交错层理,顶部多发育波状层理与平行层理。
砂体厚度3~8m,典型正韵律或复合韵律,测井曲线呈小的钟形或箱形,电位曲线(SP)、伽马曲线(GR)曲线低值、随钻实时曲线(RT)曲线高值。
边滩微相是曲流河沉积中砂体发育范围最广、厚度最大的沉积相带,底部沉积相对较粗,整体上岩性为细砂-中砂岩或含砾砂岩,顶部沉积较细,为粉细砂—细砂岩,砂体厚度>8m,多种层理均有发育,有斜层理、小型交错层理以及平行层理,沉积粒序为正韵律,具有二元结构,测井曲线呈箱形、齿化箱形或钟形、齿化钟形及其叠加,SP、GR曲线低值,RT曲线高值。
2.1.2 堤岸亚相决口扇为高水位期河水漫过河岸,水流能量下降,由河水携带而来的大量悬浮物沉积而成。
岩性从细砂至泥质粉砂岩均有发育,砂体厚度小,多为薄层。
测井曲线表现为钟形以及齿状或齿化钟形。
2.1.3 河漫亚相真武油田垛一段典型储层构型分析张进 罗洪飞 吉翔 李雪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江苏 扬州 225009 摘要:真武油田主力含油层系为三垛组一段4-7砂组(E 2S 14- E 2S 17),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类型复杂,微相种类繁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滩储层内部构型分析
作者:余成林, 李志鹏, 熊运斌, 吴莎, 曾萍, Yu Chenglin, Li Zhipeng, Xiong Yunbin , Wu Sha, Zeng Ping
作者单位:余成林,Yu Chenglin(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江苏南京210093;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河南濮阳457001), 李志鹏,Li Zhipeng(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
,257061), 熊运斌,吴莎,曾萍,Xiong Yunbin,Wu Sha,Zeng Ping(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
,河南濮阳,457001)
刊名: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e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年,卷(期):2012,34(3)
1.束青林孤岛油田馆陶组河流相储层隔夹层成因研究[期刊论文]-石油学报 2006(03)
2.鲁洪江;蒋雪哈得逊东河砂岩油藏外围水平井合理配产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矿物岩石 2009(04)
3.Miall A D Architecture-element analysis:a new method of facies analysis applied to fluvial deposit 1985(04)
4.Miall A D Architecture element and bounding surface in fluvial deposits Kayenta formation n(lower Jurassic),southwest Colorado 1988
5.吴胜和储层表征与建模 2010
6.黄文科;戴俊生;窦之林胜坨油田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期刊论文]-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7(03)
7.曾祥平储集层构型研究在油田精细开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04)
8.卢亚涛心滩砂体内部构型及其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期刊论文]-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10)
9.刘钰铭;侯加根;王连敏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10.于兴河;马兴祥;穆龙新辫状河储层地质模式及层次界面分析 2004
11.王建民;吴昌荣陕北东部地区长2+3油层组远源砂质辫状河沉积特征[期刊论文]-矿物岩石 2007(04)
12.Thome C R;Russell A P G;Alam M K Planform pattern and channel evolution of the Brahmapuua
River,Bangladesh 1993
13.Bristow C S Sedimentary structure exposed in bar tops in the Brahmaputra River,Bangladesh 1993
14.Ashworth P J;Best J L;Roden J 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and dynamics of a large,san braid-
bar,Jamuna River,Bangladesh 2000(03)
15.Best J L;Ashworth P J;Bristow C S Threedimensional sedimentary architecture of a large,midchannel sand braid bar,Jamuna River,Bangladesh 2003(04)
引用本文格式:余成林.李志鹏.熊运斌.吴莎.曾萍.Yu Chenglin.Li Zhipeng.Xiong Yunbin.Wu Sha.Zeng Ping心滩储层内部构型分析[期刊论文]-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