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乡村振兴战略是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旨在实现城乡资源均衡配置,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现代化,既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重要保障。
在思考乡村振兴战略时,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深思考。
一、合理规划,注重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首要的任务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乡村经济高效、稳定的发展。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核心是转型升级,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经济向新的、更高效的农业经济模式转变,并促进以产业为核心的农村经济发展。
因此,在进行乡村振兴规划时,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考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鼓励乡村地区开展现代农业和新兴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重点加强农业生态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与工业、商业、服务业融合发展。
同时,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保护耕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障农民的利益。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是相互影响、互补的关系。
城市提供了市场、资金、人才等资源,而乡村则提供了粮食、能源和市场等支持城市发展的基础资源。
因此,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优化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村地区,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水利等,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在城市地区,则需要开辟更多产业空间,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都是不可或缺的发展要素。
三、保护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乡土文化传统文化是国家和乡村的重要财富,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需要。
传统文化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文化的精髓、根脉和灵魂。
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这不仅可以保护乡村文化,增强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还有助于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其中,乡村旅游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之一。
要在保护乡村自然与文化,传承乡土文化的同时,还要重新梳理、创新、提炼乡村文化,让乡村文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资源。
对运城市新农村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思考

Ne Ru a m m u t nsr c i n a d I us ra s r t i g f r Yun h n t w r lCo niy Co t u to n nd t i lRe t uc ur n o c e g Ciy
Y OS u q n ,I N nhn A h — i g Q A GJ - o g o u
t r 】 l t a bet u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新农 村 建 设 的 目标 和 任 务是 :生 产 发 展 、 活 宽裕 、 风 文 明 、 容 整 “ 生 乡 村
于诸 多 原 因导 致 全 市 人 均 财力 和农 民人 均 纯 收 入 慢慢 落 后于 全省 其他 地 市 ,到 19 9 0年跌 至 全 省 最末 。经过 十 多年 的努 力 , 城 市 的农村 产 业 运
山西农业科学 2 1 ,9 7 :6 — 6 0 13 ( )74 7 6
di 03 6  ̄i n10 — 4 2 1. .9 o: . 9 .s. 2 2 8 . 0 3 1 9 s 0 1017
Jun !fS ax gi h rl c ne ora o n i r u ua S i cs h A c e
( uceg gcln aClg,uceg 40 ,h a A i t l c l l 0 n
Abs r c : e s u d gv ro t o te r a c no e eo t a t W ho l ie p r y t h urle o my d v lpme tt r moe t e n w urlc m munt o tucin,b i i n o p o t h e r a o iyc nsr t o ut
Ke r s: n h n ; e r r o y wo d Yu c e g n w a c mmu i o sr c in i d sr tu t r n r r r a ; p cai g iu t r ; c l ul n t c n t t ; n u t sr cu ei u a a e s s e il y a rc l e a y u o y l t u u—
优化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思考)

优化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思考)摘要:通过分析东部地区乡村振兴战略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现状,针对制约产业发展因素,提出要解放思想,坚定前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完善资金政策,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充分发挥以市场为主体的调节作用,从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三农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难点是产业振兴,如何发展产业促进产业,以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是摆在传统农业大省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东部地区具有生态优良、区位独特、资源丰富的优势,如何因地制宜,以产业振兴促进“三农”发展?该文立足市,以市为例展开思考。
1产业现状分析1.1第一产业种植业发展现状。
2013年至2020年市粮食总产量趋于稳定。
201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0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0%。
粮食总产量51.8万吨,比上年增长1.3%;特色种养业主要包括中药材、食用菌、果蔬、野生采集、苗木花卉等特色种植业,特色农业的产值和体量已远远超出传统种植业,成为市农业产业中的支撑性产业;畜牧业发展,按养殖规模来看,各畜种规模养殖占比均达到70% 以上,但具体分布仍以小型规模养殖占比居多,再加上基础设施规范化程度差,养殖效益和附加效益较低,养殖污染治理难度较大等问题愈发凸显。
1.2第二产业为顺应市场发展,相关农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畜产品加工、新能源高新产业等开始崭露头角。
以粮食深加工为主的煎饼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品牌效应;以人参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年销售总额预计可达3.02亿元;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黑木耳菌种培养和栽培技术一直处于东三省领先地位,但由于没有形成地区品牌效应,仍停留在最初级加工阶段;其他产业包括柞蚕、果蔬、林下经济产业,产品大多以原料形式出售,没有正规的深加工企业,产业有待进一步开发;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当前全市只有4家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猪和肉牛产品只能以鲜肉形式上市销售,不能通过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可再生能源产业以秸秆、废弃木耳段等农业废弃物为主的能源再生产业,利用农业废弃物,通过高新技术手段转化成饲料、生物质燃料等再生能源,打通了农业产业经济循环的最后的一节。
关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的 区别与联 系。将丰富产业融合 理论 并为相 关部 门推动 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
关键词 :农村 ;产业融合 ;一二 三产融合
推 进农 业 发展 与二 、三产 融合 发展 ,是发 展创 新 型经 展的好处 ,并通 过市场影响力倒逼源头 实行标 准化 生产 ,推 济 、实现供给 侧结构 性改革 、促进农业发展 方式转变的 内在 动产业生产模式升级 。 要求 。学 术界从产业边界变化 、技术扩 散渗透 、产业竞争关
一
出现 了农业 副业化 、 农户兼业化 、 农村劳动力弱质化 、 农村 “ 空
、
推 动农村 一二 三产 融合 的必 要性
心化”等一系列 问题 。因此 , 从农 业及农业产区经济发展的
引导下向农业和涉农产 业部 门流动 ,资源在农业和涉农产业
产业融合是符合我 国国情 的战略决策 ,对于解决经济发 中观层面看 ,产业融合发展 ,将 意味着更多资源在市场需求 展宏观 、中观和微观上三个层面上的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 1 . 从微 观层面看 ,产业 融合将利 于引导农户 或企业按照 部 门实现高效率 配置 , 利 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 ,
必要性 、农村一 二三产融合与农 业产 业融合 的内涵及区另 与 和 整合 ,人为地割裂城镇化和 工业化 、农业产业化的联系 ,
联系进行研究 。 研究成果将在丰富产业融合研究理论基础上 , 产 业培 育滞 后于城镇化进程 , 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 , 为相 关部 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
推进产业 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及其 内涵 尚不 明确。实践 中农村 产 的 3 0 %。农 业产 业链短且窄 ,上游的科技研发能力较弱 ,
一
二三产 融合与农 业产业融合概念混用 , 影 响了问题实质的 下游农产 品加工 、储运 、销售等诸多 环节 发展滞后 ,生产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突 |破 ,通过提高农产 品的优 质率和扩 大优质产 品在档个 农产 品中所 占的 比重 ,实现农产 品生 产 由以低劣产 品为主 向以优质产品 为主的 转换。在发展方法上 ,要改 正以往那种 偏重追求产量而忽略质量 的路子 ,走优质高效为主的发展道 路 ,以质量 ・领市场
一
我省是产粮大省 ,因此 ,农村产业结构的 凋整不能抛 一 , 切 要坚持 “ 稳定发展种植业 的方针不变” ,要在稳定发展粮 岔生产的 基础上 ,对各地区的种植 业结构进行合理布局 ,规划出全 省的 区域 农作物主产区 ,建立 主产区的支柱产业 。支柱产 业的发展 +应 以农 业生产的规模为基础 ,以农产品和农剐产 品的深加工为 中心 ,形成 农产品和农副产品 的生产 、加工 、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 另外 ,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按照优 质化 、多样化的要求进行 ,以提高国 内外市场 占有率和替代进 口为 F ,积极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 ,切 { 标 实抓好大宗农产品优质化 工程 ,提高专业化 . 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 水平 ,促进种植业生产 向深 度和广度发展 ,实现总量平衡和J持续 『 发展的 目标 。粮食农作物 要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 、专用玉米 、优 质稻 、优质 大豆生 产 ;棉 花生 产要 稳定面 积 ,提 高单产 ,改善品 质 ,努 力提 高棉花 的质 量和效 益 。油料作物 重点 发展 “ 双低 ”油
维普资讯
产 业 发 展
南 扛科 技 2 0 ̄第2 0 6- T -
农 业 产 业 结构 调 整 的 思 考
张 瑞 红 张 瑞 芬
( 中科 技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 华 摘 要 我 国农村经济面 临着经济转 型的特殊时期 ,为适应社 会需求结构的 变化 ,必须进 行农村 产业 结构调 整 河 南作 -农 y j , 业大省应以稳 定种植 业的基础地位为根本 ,推进农 产品内部 结构调 整。大力发展 畜禽产业 ,积极推 进制度改革 ,以稳 定求突破 , 使农业 产业 结构调 整走 可持 续发展 的道路 , 关键词 产业结 构 农产品结构 种植 业 畜群 结构
遂宁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调查与思考

盲~\
总 收
时 间
~ —
23 0拒 0
01 .3 .
24 0年 0
01 . -5 4
25 0拒 0
01 .5 .
~
入
人均家庭收入
其 中:农业收入
09 . 8
03 .
l8 _ 0
04 -. 5
15 . 3
0 . -5 4
村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的建议、突出的问题等因素展开。本次
象对遂宁三县 两区的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的相 关情况进行 了调查分析 ,提 出了对策 、建议。
关键词:遂宁;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F 2 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7 -0 4(0 7 40 3-3 622 9 20 )0 ・0 30
成部分中,人均农业 收入 由 0 0万元增至 05 . 4 . 5万元,增长 率为 3. 75%,人均非农业收入 由 04 . 9万元增至 0 0万元, . 8 增长率为 6 . 3 3%,较前 项多出 2 、 5 8个百分点,而农业 收入 所 占家庭经济 总收入比例 由 2 0 0 3年的 4 . 51%降至 2 0 0 5年 的 4. 06%。从中可以看 出, 三年来农 民家庭经济收入水平 近 总体呈上升趋势 , 但其 收入增长部分来 源主要 由非农业收入 构成,农业收入所占比例则呈现逐年下 降趋势 。 一
故此次调查所 得数据 并不能代表 目前农 民的总体文化水平,
但 由于现在留守农村的农民多为 中老年, 由此也能见到一斑。 21 农 民家庭经济收入有所增长 ,但农业 收入所 占比例逐 .2 . 年递减 20 03年至 2 0 0 5年三年问,本 次调查 的农 民人均家庭收 入由0 9 . 万元增至 1 5万元 ,增长率为 5 . 8 . 3 1 7%,农 民的生
我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调查与思考

我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调查与思考摘要:近年来我县特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待解决,我们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借鉴发达地区宝贵经验,持续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关键词:党建引领资源优势产业兴旺配套服务示范带动供给保障扶持力度品牌建设产业链条新型主体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近年来,我县依托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壮大传统产业和开发特色产业相结合,全力打造经济强村,为乡村振兴探索出极为宝贵的经验。
一、主要做法(一)依托资源优势,做强特色产业。
我县依托地域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近年来,立仓镇薛庙村充分利用村内的生态资源,发展虾稻产业和莲渔产业,还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的乡村旅游业。
从2017年至今,薛庙已成功举办了五届“龙虾•荷花”休闲文化旅游节,每年平均接待游客55万人次,有力带动了当地餐饮等服务业发展,旅游收入高达2000万元以上。
(二)立足产业兴旺,打赢脱贫攻坚。
据统计,立仓镇薛庙村共有300多户群众参与到虾稻共作产业中。
其中,莲藕的种植面积已经从2017年的2000亩,扩大到现在的3500亩,龙虾的养殖面积也从2000亩扩大到8000多亩。
村民收入持续增长,据统计,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6232.8元,增长了3232.8元,增速达23.9%,高于全县平均增长速度的2倍。
目前,村里120名贫困人口通过虾稻共作产业成功实现脱贫,增收稳定。
(三)强化配套服务,改善产业环境。
立仓镇薛庙村以莲藕种植为依托,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围绕园区的基础设施,还申请了高标准农田治理和农村道路等项目,一共修建了水泥道路24条,达79公里,灌溉水渠11条,达29公里,与此同时,还给道路安装了180盏路灯。
自2019年以来,集中精力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实施户改厕,还对对休闲广场进行优化升级,从而使得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一、什么是“三农”问题1.国情背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
解放以来,我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经过50多年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用世界上不足7%的耕地养育了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口。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在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了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善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的产量,逐步缓解和根除了我国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的局面,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其它领域的经济改革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相对比较低,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一矛盾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目前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不少经济政策还不能做到成龙配套,互相协调。
因此,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否则将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
2.具体含义:“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
近几年,出现了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会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甚至危及国民经济全局。
因此必须把坚持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任务,是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基本思路 [作者简介]戴年昭,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0;文军,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0 [中图分类号] F3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1-0085-0002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将面临一个新的环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提升我国经济结构水平,提高农业竞争力,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焦点和关键。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评析 农村产业结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即农村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它的形成、改变或发展。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的农村产业结构,它是建立在农村的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极不发达的基础之上的。第二阶段是自给、半自给为主的产业结构,它以自给半自给经济和极不发达的商品经济为基础。基本特征是以种植业为主。第三阶段是农村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初期的产业结构。这一时期,农村手工工具逐渐为机器取代,农业的经验逐渐让位于农业科学。这也就是农村工业化、商品化和产业革命阶段。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农―工”结构,三类产业顺序是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第四阶段是农村商品经济完全代替自然经济的产业结构。这一阶段农业生产力较为发达,社会分工较为深化,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已形成为基础,其基本特征是“工―商―农”结构,第二产业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大于第一产业,农业主体地位进一步下降。第五阶段是高度协调型的农村产业结构。它以生产力发达,社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实现为基础,其基本特征是“商―工―农”结构。第三产业最大,工业次之,农业最小。可见,生产力水平不同,农村产业结构也就不同。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处于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的第三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68.6%下降到2005年的29.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26%上升到54.6%,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5.4%上升到16.3%,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 2.在农业内部,改变了长期以来“种植业独撑天下”的局面,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其特点是:(1)种植业比重明显下降,养殖业比重上升。1978~2008年,种植业比重从80.0%下降到48.0%,畜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从15.0%上升到35.9%,渔业从1.6%上升到9.0%。(2)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下降,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比重明显上升。粮食作物比重从1978年的80.4%下降到2008年的68.3%,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19.6%上升到2008年的31.7%。(3)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有所改善,农产品质量有了一定提高,卫生状况不断改善。 3.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已经成为推动农村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调整,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应该看到,这种调整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所作出的适应性调整,它对于实现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农村发展由资源约束转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我国农村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低质农产品大量的供给与优质农产品的广泛需求产生矛盾,大量低质农产品积压;农业生产的因地制宜与生产的区域性结构雷同产生矛盾,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低素质的农业劳动者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产生矛盾。所有这些矛盾,不仅造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疲软、农民增收乏力,而且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利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1.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优质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对优质化、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从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结构来看,我国农产品供给体现出“四多四少”的特征,即大路产品多优质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原始产品多加工产品少。 2.部门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在农业部门结构中,种植业与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比例失调,种植业的比重依然偏高,而其他行业的比重偏低,特别是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具体到粮食生产上,我国粮饲不分,粮食既是口粮,又是饲料,这样做不仅不经济,也不科学,还增加了土地和粮食供给的压力。而在饲养业中,畜牧业结构长期偏重于耗粮型的养猪业生产,节粮型的草食畜牧业和饲料报酬率、蛋白质转化率高的禽类生产发展不足。 3.区域结构趋同,布局不合理。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要素禀赋差异显著,由此决定了农业区域布局应各具特色。随着改革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区域布局已有所改观,并出现北粮南调,棉区向新疆自治区集中等可喜变化。但从整体上看,各区域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有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除渔业产值因地区不同而显示出差异外,其他产业结构差异并不显著。 4.产业加工链条较短,农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不充分。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仍停留在鲜活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的供应形式上,加工水平很低,并且加工和再加工率也很低,农产品加工增值幅度很小,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以农产品出口为例,我国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左右,深加工品仅占20%,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之一的荷兰,其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为1∶3。 5.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威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一方面可以使农业资源配置更为合理,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农民增产增收;但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环境质量的恶化,已经影响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6.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农村第三产业都占农村GDP总值的30%以上,而我国到2008年才达到16.3%,发展明显滞后,这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7.农民这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制约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户。因为农户具有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的最终决策权,并且承担由此造成的风险,享受由此带来的收益。但是,我国以家庭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独立自主地根据市场变化自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能力比较弱,加之中介服务组织不发达,政府往往深度参与。这既增加政府的负担,加大了结构调整的成本,也使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受到侵害。
三、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同于过去一般的适应性调整,而是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调整。不仅要解决农民增收乏力的困境,而且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着眼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通过对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农业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1.调整农村产业的发展重点,持续稳定地发展农业,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对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其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总体要求是以解决二元结构矛盾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由此带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质是结构质量的提高,升级的关键就在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以量的扩张为基础,以质的提高为根本。 2.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政府的有效启动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应该充分运用计划、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市场、信息等各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规划,指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3.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和社会更快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当前,要彻底排除科技通向农户的各种障碍和约束,如信息约束、科技转化能力约束、风险约束等,在加强农业科研的同时,把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教育结合起来。 4.调整和优化农业布局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条件差别很大,具有发展不同类型农产品的区域优势。应该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充分发挥各地区的区域优势,从本地区各资源的性质、数量和组合方式的实际和市场的需要出发,发展相应的产业和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发展特色农业。 5.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当前,推进农业产业化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快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要吸引社会资金,尤其要吸引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围绕农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扶持和培育一批有基础、有特色、有前景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扶持,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6.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是制约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引导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支持和鼓励农民建立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或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由这些中介组织来提供诸如信息、技术、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各方面的服务,在农民和市场之间架起桥梁。这样既保证了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自主地位,又充分发挥了这些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二是要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根据有偿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民进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推动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提高生产规模水平;或者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农户的土地使用权入股,或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