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临床应用拾遗
三仁汤临床应用拾零

方如 : 生薏苡 仁 3 . 0 g 白蔻 仁 l 仁 1 , Og杏 0 g 厚 朴 1 , 夏 1 . 石 2 . 革、 叶备 3 g 0g半 0g滑 0g 通 竹 ,
麦芽 2 , 曲 1 0g 神 0g 按 奉 案属脾 胃 素虚 , 化 无权 , 浊 内生 , m 运 久 】
维普资讯
《 甘肃中医》 02临床 新 用举 隅
林风君 ( 山东省 济宁 市第 一人 民医院 22 1 ) 7 11
靖气 , 搏击 致痛 ” 本 案 患者年 老 体 衰 。 胃运 相 脾
滞, 横逆犯胃, 胃失和而运化 失常, 脾 湿热内生上 扰神 窍而致诸 症 , 方中杏 仁宣利 上焦肺气 : 砂仁 芳
香化 湿, 合厚 朴行气 ; 薏苡 仁清热 利湿而 健中焦脾 胃; 叶清 心除烦 ; 石清 利 下焦湿热 ; 竹 滑 酸枣仁 、 合
维普资讯
甘肃中医* 2 2 0 年第 1 卷 第 2 0 5 期
三仁 汤 临床 应 用拾 零
史东静 ( 甘肃省 中 医院 705 ) 300
关键 词 : 失眠: 胃脘 痛: 头痛 : 热; 发 郁证 ; 三仁 汤: 治疗 中图 分类号: 29 R 4 文献标识码 : c 文 章编号
行, 血行风灭, 清阳上荣脑窍则头痛 自除。
4 发 热
李某, 2 岁, 男.5 因发热、 寒战 3 天就诊。3 天 前无 明显 原 因 出现发热 、 战, 温达 3.  ̄ 于 寒 体 98C,
三仁汤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三仁汤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作者:一三生我清楚的记得,十几年前一个老师教我一个三仁汤的口诀:三人爬竹竿,扑通滑下来。
当时的场景我仍然还记忆犹新。
虽然一直没忘,但也一直没用。
近几年我开始用了,特别是上个冬天,因为湿热病特别多,三仁汤我用的也就特别多。
三仁汤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咳嗽,发烧,肺炎,支气管扩张,头晕,喜呕,失眠,犯困,盗汗,抽动,脚气,湿疹,怕冷,心慌,耳朵流脓……(以上列举的都是我保留病例记录的,没保留的还有不少)我用三仁汤的根据有三个:舌苔,脉象,症状。
舌苔厚腻,一般占舌面三分之二以上;脉象一般比较软;症状要有湿气的表现,比如头晕恶心,虽然小柴胡也可以有,但舌苔厚腻,就先用三仁汤,比如咳嗽,声音浑浊不清脆,再加舌苔厚腻,就可以用三仁汤。
在这里举几个例子:一失眠案一:2020 2 16 陈某某男 52,失眠3天,9点上床,11点开始发热汗出无法入睡,身上一会冷一会热,体温不高,小柴胡汤无效,舌淡红苔白腻厚(见附录一)。
杏仁9生薏仁20白蔻9厚朴12半夏12木通9滑石18竹叶9黄芩9黄连6干姜9茯苓18,5剂。
当天服药后,当晚安然入睡,11点没再发热出汗。
11点正是胆经旺时,又是往来寒热,正是一个典型的小柴胡汤证,但病人自服小柴胡汤无效,再加上但舌苔厚腻,所以选三仁汤。
案二:2019 5 25 刘某某,女,失眠,早起头晕头沉没精神,痔疮痛,舌淡红润,右弦硬,左弦细。
葛根汤合小柴胡汤、白头翁汤,加茯苓,痔疮痛减,但失眠不减。
用了上方后,舌苔变得厚腻,改用三仁汤合白头翁汤加当归川穹白芍,药后诸症均好,不但失眠好了,而且特犯困,但仍梦多。
二咳嗽案一、2019 4 8 邢某某,男,4,咳嗽一周,躺下咳一阵,有痰,舌淡红苔腻黄,三仁汤加陈皮黄连黄芩干姜芦根,3剂。
一剂躺下咳即好,妈妈称奇。
但仍有痰。
案二: 2020 2 10 某女 39 干咳一周气管痒,一阵咳,下午重,舌红苔白厚腻干(见附录二)。
杏仁10生薏仁24白蔻10厚朴12半夏12通草6滑石20竹叶6黄芩10干姜10五味子10,5剂5剂好了大半,慢慢自己好了。
三仁汤的临床应用治反复发热

三仁汤的临床应用治反复发热患者反复发热20天。
病史:20天前受凉后发热,体温38.7℃,当日社区医院予退热、消炎药体温曾降至正常,次日下午再次发热,体温不超38.0℃,口服藿香正气滴丸、柴胡口服液、阿莫西林胶囊,效果不显。
20天来时有发热,最高37.6℃,多在下午。
刻诊:乏力身困,体温37.3℃,鼻塞流黄涕,口黏腻,纳差,大便溏,无明显恶寒汗出,舌尖红、苔黄稍腻,脉滑数。
门诊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正常。
辨证治则方药:湿温困阻,治拟化湿清热,三仁汤加减。
杏仁10克,生薏仁30克,白蔻仁10克(后下),通草6克,竹叶10克,姜半夏10克,厚朴10克,滑石15克(包煎),苍术10克,藿香15克,佩兰15克,白扁豆15克,青蒿15克,黄芩10克,5剂,水煎服。
2014年1月5日因咳嗽来诊,得知半年前药后体温正常。
按: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原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三仁汤为湿温发热主方,分析其主症:午后发热,头痛身重,胸闷不饥,苔白不渴。
此与《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颇类似,后者主症为: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那么二者临床应用主要区别在何处呢?笔者认为,三仁汤多伴湿热阻滞的中焦证候,如纳差、口腻、便溏等,尤其是舌苔厚腻,是选方的着眼点,而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脾胃症状往往不典型,这点从选药上也可以看出来,前者以杏仁、薏苡仁配伍半夏、白豆蔻、厚朴等辛温醒脾和胃药治里,后者则伍麻黄宣肺发汗除在表之湿。
对三仁汤方义的分析,吴鞠通自己简单解释为“开上焦肺气”,后世多认为不够贴切。
运用以药释方的办法,归纳为“宣上、畅中、渗下”三点,比较切合临床实际。
两则病例均以低热来诊,均伴纳差、身困、苔腻,故辨证为湿热内阻,均处以三仁汤加减,唯案一因舌淡齿痕,故合入槟榔、草果辛温,取达原饮意;口干渴喜饮,湿热日久伤津之故,加入芦根清热生津而无助湿之弊。
三仁汤,治湿良方,湿热中阻,水肿,痤疮

三仁汤,治湿良方,湿热中阻,水肿,痤疮【方剂名】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组成】杏仁五钱(15g),飞滑石六钱(18g),白通草二钱(6g),白蔻仁二钱(6g),竹叶二钱(6g),厚朴二钱(6g),生薏苡仁六钱(18g),半夏五钱(10g)。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重于热之湿温病。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
【方解】本方为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之证而设。
湿邪阻遏,卫阳不达,故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湿为阴邪,湿遏热伏,则午后身热;湿阻气机,脾胃受困,故胸闷不饥;舌白不渴,面色淡黄,脉弦细而濡皆因湿邪为患。
本证病机为湿热合邪,邪阻气机,涉及上中下三焦,湿遏热伏,湿重热轻。
其中三焦气机受阻为病机之关键。
治宜宣畅通利三焦。
方用“三仁”为君,其中杏仁苦辛,轻开肺气以宣上;白蔻仁芳香苦辛,行气化湿以畅中;薏苡仁甘淡渗利,渗湿健脾以渗下,方中杏仁宣上,白蔻仁畅中,薏苡仁渗下,三焦并调。
臣以半夏、厚朴辛开苦降,行气化湿,散满除痞,助蔻仁以畅中和胃。
佐以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清利下焦,合苡仁以引湿热下行。
诸药合用,宣上、畅中、渗下,气机调畅,使湿热从三焦分消,诸症自解。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适用于湿热留恋气分,湿重热轻之证。
临床以头痛,身重,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布氏杆菌病、波状热等病属湿重于热者。
【使用注意】热重湿轻者不宜用。
【方歌】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
胡希恕:古通草,即为今木通当归补血这都知道,这个通草啊你们现在用的药量很少啊,古时候的通草就是现在的木通,这个通草啊一点用的都没有啊,这个木通这个药啊它是通血脉的。
它是有当归滋补,又有通草通利血脉,所以对这个,脉细欲绝的这个厥寒起作用。
中医名方三仁汤临床运用

中医名方三仁汤临床运用【组成】杏仁15克,飞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8克,半夏15克。
【用法】甘澜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每服200毫升,每日服3次,每日1剂。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加减】若热重于湿,症见脘腹满闷,心烦呕恶,身热口渴,或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者,可酌加连翘、黄芩、黄连、山栀等;若热盛湿阻,症见高热、汗多、身重、面赤、气粗、口渴、心烦,可去半夏、厚朴,加生石膏、知母、苍术等;若热盛伤津,症见口渴、唇焦、苔黄而干,舌边尖红,可去厚朴、半夏,加石斛、麦冬、天花粉;若夹秽浊,症见呕恶,脘痞较重,舌苔垢腻,可加藿香、佩兰、豆卷、石菖蒲、郁金等以化浊;若卫分症状未罢,有恶寒现象者,可加香薷以解表邪;有寒热往来者,酌加草果、青蒿以退寒热。
【方论】本方所治证属湿温邪留恋气分,气机失宣所致,治宜清热利湿,宣畅气机。
方中杏仁宣通上焦肺气,使气化有助于湿化;白蔻仁开发中焦湿滞以醒脾;薏苡仁益脾渗湿,利下焦之湿热,共成宣上、畅中、渗下之剂,三药为主,故名“三仁汤”。
辅以半夏、厚朴以燥湿消痞,行气散满;用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为佐使。
诸药合用,共成清热利湿,宣畅气机之剂,使三焦宣畅,上下分消,湿化热清,诸症自除。
【医论】湿温初起,邪气逗留气分,湿重热轻,症见头痛,身重疼痛,不口渴,面色淡黄,胸中气闷,不觉饥饿,中午后身体发热,舌苔白,脉弦细而濡软,症状好像阴虚发热,这种病一时不能很快痊愈,病名叫湿温。
本病不论是在夏季、秋季、冬季一律以三仁汤来治疗,不要用汗法、下法和养阴法乱治。
因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寒表证,但伤寒脉浮紧,此脉弦细而濡,这不是伤寒;舌白不渴,面色淡黄,也不是暑邪偏于火热,乃湿郁之象;胸中气闷,不觉饥饿,不是食滞,食滞则嗳气痞胀,是湿邪阻闭气机,清阳之道不通所为;午后身热,很像阴虚发热,但阴虚发热面必赤,此则淡黄,这是因湿为阴邪,旺于阴分,午后阳气渐衰,故身热。
三仁汤的应用(附医案)

三仁汤的应用(附医案)三仁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为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主要方剂。
本方由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厚朴、淡竹叶、半夏、通草、滑石8味药组成。
三仁汤原方及其类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湿热病证。
[1]药理研究[1](1)抗内毒素作用通过观察三仁汤对湿热证大鼠血浆内毒素廓清作用,有学者认为三仁汤对湿热证血浆内毒素的廓清作用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抑制细菌繁殖,使细菌释放内毒素的总量降低,恢复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源性内毒素入血,恢复肠道正常菌群保护屏障;减少内毒素肠源性入血,加快肝脏功能恢复,缓解肝脏损害;增强机体对内毒素的清除能力。
(2)调节胃的分泌功能通过建立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对照观察了三仁汤对胃的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三仁汤有促进湿热证大鼠模型血浆胃动素升高的作用,并具有调节湿热证大鼠模型血浆胃泌素低下的功能。
(3)调节免疫功能通过观察三仁汤对抗在湿热环境、肥甘饮食、病原微生物等复合因素特别是鼠伤寒杆菌的作用下所导致的淋巴细胞HSP70增强表达的作用,对湿热证、湿偏重证大鼠尿液中AQP2的降低有调节作用,能较好地恢复AQP2在机体内的含量至正常水平,具有调节免疫的作用。
(4)改善血液流变学通过对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血中1L -1及血液流变学的研究,揭示了三仁汤能有效改善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诸症状、体征,能使升高的血清1L -1降至正常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医案举隅[2](1)三仁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发热三仁汤畅达三焦,小柴胡汤通达表里,二方合用多有治疗发热的机会。
病例一:患者,男46岁。
2011年12月27日初诊。
主诉发热1周。
近1周精神欠佳,周身不适,每下午6时左右开始出现恶寒,渐发热,至9时左右体温上升至39℃左右,口服退热药汗出热退。
伴见口干多饮,咽干咽痛,时有咳嗽。
静滴抗生素6d,效果不显。
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腻,脉浮濡。
证属湿阻肺卫,表里不和。
治以宣肺化湿,和解表里。
三仁汤在临床中的应用

现代应用
浙江何迎春主任医师临床应用三仁汤治疗 妇科疾病,如卵巢囊肿、闭经、产后低热 等疾病。
加减三仁汤防治混合痔手术后并发症。 刘吉善主任医师用三仁汤治疗咳嗽、汗证、
痹症、眩晕、发热、耳鸣。 皮持衡教授用三仁汤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慢性尿路感染、
慢性肾功能衰竭
河南张步鑫用三仁汤治疗青春期后痤疮、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慢性荨麻疹、湿疹 等皮肤病
二诊自诉: 食欲增加, 睑肿消失,热退,尿检示: 蛋白 (+++),红细胞微量, 上方去麻黄加蒲公英15g、 藿香9g,3剂, 水煎服。
三诊: 服上药纳增, 腹胀便溏好转, 苔白转薄, 尿蛋 白( ++) 红细胞微量, 上方加减共服中药20 余剂, 诸症基本痊愈。 尿蛋白( ±)红细胞阴性, 后用健脾 化湿法治疗2 周后, 各项检查正常。
方药: 三仁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杏仁12g、 白蔻仁6g 、生薏仁15g、 通草6g、 厚朴9g、 滑石 15g、 连翘12g 、 赤小豆12g、 小蓟12g、 白茅根 15g、 车前草15g、 竹叶6g、 半夏9g、 麻黄6g、 桑白皮10g、焦山楂15g 、 神曲12g、 3 剂, 水煎服。
知识链接 “甘澜水”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茯 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曰:“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 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即叫甘澜水。后代医 家成无已谓此水是“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也”。 现在已不用此种方法。
功效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 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 热证。
临床表现:头痛恶寒,头身疼痛,肢 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 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三仁汤在临床中的应用
此方来源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三仁汤临床治验5则

三仁汤临床治验5则作者 / 叶峥嵘陕西中医药大学编辑 / 钱秀华⊙ 校对 / 赵馨三仁汤出自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
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蔲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渗湿利水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
三者共为君药。
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合用,体现了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点,可使气畅湿行,郁热得解,三焦通畅,用于治疗湿温初起或暑瘟夹湿的湿重于热证。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3条指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如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三仁汤主之。
”作为治疗湿温病的代表方,该方备受后世医家喜爱,在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和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紧扣该方的主症和分消湿热的治法特点,将其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病案5则如下。
1 湿遏热郁发热案患儿,男,5岁。
2013年6月18日初诊。
其母代述3天前出现躯体高热伴四肢发冷,尤以夜间为甚。
口服退烧药布洛芬混悬液可有短暂大汗并热退,但三、四小时后又出现上症。
曾求诊于某中医儿科医生辨证为风寒束表,予麻黄汤加味治疗未见效果。
刻下:神志清,精神差,体温39.5℃,无汗,咽喉暗红,扁桃体不大,口不干,纳差,大便3日未解,舌淡苔白,脉弦细。
诊断为发热,湿遏热郁证。
治以宣肺祛湿清热。
处方:杏仁5g,白蔻仁5g(后下),生薏苡仁15g,厚朴5g,半夏5g,竹叶5g,滑石5g,通草5g,莱菔子15g,甘草5g。
3剂。
水煎服,日1剂。
2日后复诊时得知,服完半剂药后患儿即全身微微汗出而热退,随后再未发热且饮食增加,大便日1次。
按:患儿高热病发于暑季下雨之时,躯体高热伴四肢发冷,无汗,舌淡苔白,考虑病机为风湿袭表,湿遏热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仁汤临床应用拾遗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治疗湿温病的代表方《温病条辨》明确地记载了三仁汤的主治与证候:“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三仁汤组成:“杏仁五钱,飞滑石二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
”其配伍显示了宣上、畅中、渗下相结合三焦同治的特点,也是临床各科治疗湿浊内阻、湿重于热的根本法则。
我在临床运用三仁汤加减,辨证治疗各科杂症,收效显著。
1 痤疮
痤疮在祖国医学又称为“肺风粉刺”“酒刺”、“皶”等,在《皇帝内经中对痤疮的形成就有了论述,《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曰:汗出见湿,乃生痤......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
《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王冰注曰:“渣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着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与玄府中,俗曰粉刺”。
《诸病源候论》曰:面皶者,面上有风热气生疱,头如米大,也如谷大,白色者是。
根据痤疮发病特点,中医将其分为肺经蕴热型,热毒型,脾胃湿热型,血瘀痰凝型,肝郁气滞型。
临床上脾胃湿热型多见。
患者,女,36岁,2012年11月22日初诊。
以唇周反复座疮三个月来诊,主要表现口唇周围粉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大者如黄
豆,可以挤出黄白色碎米粒样脂栓,或有脓液,颜面出油光亮,伴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数。
治以清宣化湿、清热解毒。
用三仁汤加银花、连翘、紫草、地肤子,主要药物有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10 g,半夏10 g,厚朴10 g,芦根30 g,桔梗10 g,银花12g、连翘15g、紫草12g、地肤子15g。
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服。
上方加减连服15剂,唇周座疮消失。
按:本例患者座疮的发病多由于七情内伤或饮食劳倦伤及脾胃,脾胃气虚,或过食寒凉药物克伐脾胃之气,而致脾气不升,湿气不化,水津失布失运,生湿生痰生浊,痰湿浊邪蕴于肺脾,湿邪循阳明经上蒸于面,郁蒸肌肤,皮肤气血失于运畅,则面生痤疮。
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型,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常用的方剂三仁汤加减。
2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属于“泄泻”范畴。
“久痢”、“肠澼”、“滞下”、“休息痢”均涉及本病。
因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合并症多,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古今文献多认为因禀赋异常,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所致。
上述5种相关因素,可能是单独致病,更可能是多种病因合力致病,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
其发病机理为浊邪壅塞肠中,传导失司,气机不通,气血壅滞,肠络受损,下痢赤白。
临床表现为大便稀溏、粘液脓血便、腹部胀痛不适。
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本
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和老年人。
内科治疗只能用激素等药物灌肠,口服水杨酸制剂及其他对症治疗,仅能暂时缓解病情。
而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患者,男,43岁,2012年3月23日初诊。
以反复腹胀腹泻三年加重六个月来诊:患者近几年来反复腹胀,腹痛,腹泻,便下黏液脓便;患者于2011年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曾住院治疗而愈。
近半年来患者由于工作压力大心情不畅导致病情复发,现患者腹痛隐隐;脘腹胀满,大便稀溏,食少纳差;舌质红,苔黄而厚腻,脉滑数,辩证为脾虚湿滞证治以健脾化湿,佐以理气行滞。
投以三仁汤加减,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10 g,半夏10 g,厚朴10 g,白头翁10g,秦皮6g,黄芩6g,木香6g,生甘草6g,白花蛇舌草15g,延胡索12g,枳实6g,山药12g,苍术10g.上方加减连服20余剂而愈。
按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气滞血淤为局部病理变化,本病发病关键是湿热留滞大肠,其病变可涉及血分,且兼夹证繁杂。
本例患者脾虚湿滞气郁运用三仁汤燥湿化浊以复脾运,更加山药、苍术健脾祛湿,木香、元胡、枳实行气止痛,全方配合患者症消病愈。
3 直肠癌术后
直肠癌属于中医“锁肛痔”范畴,主要是由于人体本虚,加之饮食不节,忧思抑郁,七情内伤,致使气血瘀滞而成,而手术后应用
化疗、放疗等方法治疗后,致使机体抵抗力差,加之胃肠功能失调,气血更为虚亏,特别是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从而出现神疲、头晕、腹胀、排便溏等临床症状,在中医治疗方面重在健脾调理胃肠功能比较重要,故此以健脾益气、祛湿涤浊为主,辅以活血理气,而取得显著疗效。
患者,男,58岁,2012年12月20日初诊。
患者因患直肠腺癌于2008年在某医院做直肠癌切除手术,未保留肛门,术后经化疗等治疗后出院,出院后一直眩晕、神疲、纳差,伴腹部胀满,排便次数增多,排粘液脓血便,再次到某医院住院治疗未见改善,而出院,患者曾就医多处,未效,经人介绍而来就诊,就诊时患者神疲、精神极差、痛苦面容、面色苍白、自述全身重着感,每日进食数次,大便数次,便稀,舌淡、苔白而厚腻、脉细弱;中医辨证为:虚劳、泄泻,证属:脾虚健运失常,湿浊阻滞气机,治宜:健脾理气、祛湿活血为原则,处方: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10 g,半夏10 g,厚朴10 g,党参15g,北芪15g,白术10g,柴胡10g,茯苓10g,田七5g(研末冲服),乌药10g,白花蛇舌草12g,炙甘草6g。
给药3剂,每天1剂,水煎服,每天2次,3天后复诊,患者自诉腹胀减轻,胃纳转佳,有精神,继续按上法加丹参20g,给药10剂,经治疗后症状消失,精神佳。
按三仁汤祛湿涤浊,排除病理产物,党参、北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提高机体抵抗力,田七活血祛瘀生新功能,与白花蛇舌草均具有抗癌作用。
厚朴、柴胡、乌药理气止痛,诸药合用具健脾
益气,活血理气功能,用于治疗直肠癌术后体虚及其合并症,疗效显著。
4 讨论
临床应用三仁汤治疗各科杂症,要根据湿邪所在部位辨证施治。
湿郁上焦以芳香化浊为主,湿阻中焦以苦温燥湿为主,湿困下焦以淡渗利湿为主。
同时也要根据兼症而具体加减。
我总结临床应用三仁汤关键把握以下几点:1,脾虚湿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恣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越来越多,加重脾脏的运化,久之导致脾虚,现代人生活安逸缺乏运动,体内物质代谢缓慢,体内容易生湿生浊,使脏腑功能失调,诸病丛生。
2,病位较弥散[1],两焦或三焦同病,或表里内外俱病,因湿浊为患,内可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外可影响四肢百骸气血的运行。
3 苔白腻或黄腻,苔腻是湿浊症的重要依据。
临床上凡具备上述特点,以三仁汤加减治疗多获良效。
参考文献:
[1] 刘建平李媛娥,孙玉信运用三仁汤经验《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