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美
诗词研究:品鉴古典诗歌含蓄之美:言简意赅,语近情遥

品鉴古典诗歌含蓄之美:言简意赅,语近情遥我国素有〃诗国〃之称,我们的祖先创作的诗歌精品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许多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至今仍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受到读者的喜爰。
有些青年读者说:〃我们很喜欢读古代诗词,但感到难度太大。
读古文,疏通了文字就可以大致读懂;但古诗的意境难以把握。
"的确,诗与文是有很大区别的。
清人吴乔说:诗歌是酒,散文是饭。
西方现代派诗人说:诗歌是舞蹈,散文是散步。
这两种说法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歌是以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负载着深挚情感的有韵律的文学样式。
它所抒发的感情比散文更浓烈、更醇厚,讲究言简意赅、语近情遥,具有一种简约含蓄之美。
古典诗歌要求在限定的字数里,尽可能表达出丰富的内容,文字要最大限度地向内浓缩,而意蕴应最大限度地向外延展。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人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心情激动,思绪万千。
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发稀疏。
两相对照,突出背井离乡之久。
后两句写〃儿童笑问〃,语言平淡简约,但诗人的无限感厩尽在不言之中:漂泊半生的悲凉、人事无常的慨叹、落叶归根的慰藉……都隐含在这弦外之音里。
这就是此诗百读不厌、耐人寻味的原因。
有些篇幅短小的古诗,往往在寥寥数语中,包孕着无穷的意蕴,含而不露,余味绵长。
如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在行宫里,寂寞的红花映衬着白头宫女。
她们在春日无聊时,闲谈着开元、天宝年间的先皇旧事。
这一幅黯淡凄凉的图画,意在言外,暗示出深长的沧桑盛衰之感。
有人说:这寥寥二十字的五绝,抵得上元稹的七言歌行《连昌宫词》。
古代送别诗多不可数,笔者最喜欢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J结尾写诗人把朋友送上船,目送其扬帆远去,一直望到帆影模糊,消失在碧空尽头。
这时,诗人才把目光从远眺凝眸中收拢回来,看到的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去——浩荡的江水与诗人起伏跃动的心潮融合在一起才巴缱绻的情意熔铸在对眼前景物的点染之中。
《人间词话》读书体会古典诗词的韵味与意境

《人间词话》读书体会古典诗词的韵味与意境《<人间词话>读书体会古典诗词的韵味与意境》诗词,宛如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古人智慧与情感的光芒。
而《人间词话》则如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领略古典诗词韵味与意境的大门。
当我们翻开《人间词话》,仿佛能听到王国维先生在耳边轻声诉说着诗词的奥秘。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剖析了一首首经典诗词背后的深层内涵。
诗词的韵味,首先体现在其语言之美上。
古人用词极为精炼,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传达出复杂的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仅用十个字,便将广袤沙漠中的孤寂与壮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笔直的孤烟,那浑圆的落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让春风有了动态之美,仿佛春风拂过,江南大地瞬间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种精准而富有表现力的用词,使诗词具有了独特的韵味,让人反复品味,爱不释手。
诗词的韵味还在于其音律之美。
古代诗词大多可以吟唱,平仄押韵,节奏分明。
读起来朗朗上口,如音乐般婉转悠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静夜思》,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即便不了解其含义,单纯诵读,也能感受到一种舒缓而优美的旋律。
而柳永的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读来则有一种凄楚哀婉之感,那错落有致的音律,更增添了词的感染力。
然而,诗词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表面的韵味,更在于其深邃的意境。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所在,它超越了文字本身,让读者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
有的诗词营造出一种宏大壮阔的意境。
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站在泰山之巅,俯瞰众山,那种豪迈与壮志,让人不禁心潮澎湃。
又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气势磅礴,仿佛银河从天而降,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震撼。
有的诗词则描绘出细腻婉约的意境。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将飞花和丝雨与梦和愁相联系,营造出一种轻柔、迷蒙的氛围,让人心生忧愁。
古诗之韵唐诗中的韵律之美与音韵之妙

古诗之韵唐诗中的韵律之美与音韵之妙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
其中,韵律和音韵是唐诗的重要特点之一,它们为唐诗赋予了独特的美感与魅力。
本文将探讨唐诗中的韵律之美和音韵之妙。
一、韵律之美唐诗的韵律,体现了古人对声韵的精妙把握和丰富运用。
首先,唐诗的韵律注重平仄的对仗,使诗句在朗朗上口之余,又具有音乐般的和谐感。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中有“草色烟光残照里,白莲宫上忽相照;千骑拥高原,无限风光尽被占。
”这两句诗,平仄分明,字字韵律优美。
其次,唐诗的韵律注重音节的变化和呼应,使诗句更加富有韵律感。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字字分音韵,读来异常流畅动听。
以上种种特点,使得唐诗的韵律之美独树一帜,成为世人景仰的艺术奇迹。
二、音韵之妙唐诗的音韵,既是一种技巧,又是一种审美。
古人通常使用平仄、押韵、叠字等修辞手法,使诗句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首先,唐诗的平仄运用巧妙,使诗句在读来优美动听的同时,也在音韵上有所追求。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其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平声、仄声互相交替,使整首诗读来饱满有力。
其次,唐诗的押韵常采用双声韵、交替韵等多种形式,使诗句韵律和谐,雅俗共赏。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两句,再配合上字音的变化和对仗的运用,使诗句在音韵上更加完美。
唐诗的音韵之妙,与其背后的高超技巧和丰富内涵密不可分。
总之,唐诗的韵律之美和音韵之妙,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它们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而且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正是这种独特的音韵之美,使得唐诗得以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让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一声韵之美,将它们永远保存在历史的长河中。
汉语言文学中诗词韵味的赏析

汉语言文学中诗词韵味的赏析摘要:汉语言文学是指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
其中,诗歌是语言最凝练、深邃且韵味悠长的一种形式,以其精悍和韵律被广为诵读,是汉语言文学最具代表性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
本文拟从诗歌鉴赏的角度分析语言文字的意境与韵味,并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赏析,探讨如何在诗歌鉴赏中把握和品味作品独具特色的韵味。
关键词:诗词歌赋;鉴赏;意向;韵味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古代汉语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沉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的人学习研究。
这对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加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作用。
诗词歌赋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形式,其中兼具语言隽永,内涵丰富、格调雅致的品格,具有极大的赏析价值,是增强自身底蕴,提升内在气质的最普遍形式。
诗歌鉴赏就是通过品读诗歌本身,在感受其韵律美的同时,对于诗歌的内涵加以把握,从而体味诗词艺术的内在美和外在美。
一、从诗词鉴赏角度把握诗词的意向与意境(一)古代诗歌独有的“意向”美“意向”是中国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具特征的艺术手法,它将简单的景、物组合起来,融合诗人独有的情感气息,从而营造出意境深远、难以言说的情状,其间传递出的思想感情与寓意早已超然于简单的景、物之外,在鉴赏中,需要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感想才能品出诗歌中的韵味,找到共鸣。
我们常说“诗言志”,作者的“志”,也就是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是通过意向来表现的。
如古人时常“伤春悲秋”,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就是通过落红这一春天的典型景物,营造了一种化悲愤为力量,表达了作者积极正面的情绪。
另一首“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则通过对“天空”、“鹤群”等意向的组合,把秋天的美展现的一览无余又回味悠长。
因此,通过意象来烘托氛围、制造意境、寄托感情是意向在诗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诗歌韵味也就因意向而产生,因意向而深邃悠长。
(二)玩味诗歌的意境美所谓“诗言志”,诗人通过一系列的表现手法,将自己的感悟、志向传递给其他人,由此营造出诗歌独特的意境之美。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浅谈古典诗词之美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可以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
诗是最美的语言,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来的一首歌曲。
这句话应用在我们的古典诗词上,是再恰当不够了。
古典诗词,寥寥数字,却是四两拨千斤,字字千锤百炼,就这么几个字或勾勒出恢宏或清雅的画卷,或激荡或幽咽的音乐。
其内涵的美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古典诗词之美,欢迎阅读与收藏。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篇1我们读古典诗词,不是真的在读,而是用心在体悟,体悟那份空灵、曼妙、共鸣,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中,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呼吸着诗中世界的气息,让每一次感受都有新的发现,新的不同,新的美妙和其中暗藏着玄机和活力。
古典诗词的精炼留下了让人巨大的想象空间,读者能够将自身化为微小的尘雾,瞬间弥漫于整个诗的空间。
那巨大的空间可以让读者,如丝如梦,如幻如仙,其多种意境,多种揣测,多种解释,多种理解,渗透全身。
其诗句可以是青山绿水,可以是大漠落日,可以是古寺寒钟,可以是隐逸暗香,可以是高山流水,也可以是海枯石烂……她就是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具有宽广的想象视野和表达空间,其穿越性,是超出时空的。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
古典诗词以音乐性质的美感,以韵律、语感、节奏为主流,营造一种朦胧的梦境,朦胧的山水情怀,朦胧的人生咏叹,她既可以是气势磅礴,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也可以是花前月下的浪漫的儿女情长。
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在于她的押韵,古典诗词的主体,是使用中古音系统进行创作的,这个系统的标准叫“平水韵”,是因为一个平水县人编的字典而得名的。
近体诗(即绝句和律诗)是只能押平声韵的。
更重要的是古典诗词,是押尾韵的,即:诗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
她是汉语诗歌的一个特色。
古典诗词的押韵有它深厚的蕴涵和独特的魅力。
我们的汉语诗又叫做“诗歌”,是因为那些诗本来都是可以歌吟的,现在我们办古典诗词诗会,就有许多老同志上台去吟诵,去歌咏。
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如梦令》

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如梦令》引言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音韵美和艺术性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探讨《如梦令》这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词作品,在创作技法、意境描绘和韵律运用方面所展现出来的魅力。
1. 《如梦令》简介《如梦令》是唐代诗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抒发思念之情的七言绝句。
该词描述了作者对离别情感的沉郁和无奈,通过浓郁而典雅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如同梦境般美好却又遥不可及的景象。
2. 创作技法在《如梦令》中,李清照运用了多种创作技法来表达她内心深处的感受。
•对比与夸张:通过对比手法和夸张形容,增强了作品中离别情感的强度。
例如“五更初”与“轻罗小扇慵捧回”之间的对比,以及“天阶夜色凉如水”中形容词的夸张使用等。
•比喻与意象:李清照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意象来增强作品的形象感。
例如将思念比作梦境,将离别比作冷若冰水等,使读者更加易于产生共鸣和理解。
•对仗与押韵:《如梦令》采用格律要求严谨的绝句形式,通过对仗和押韵的巧妙运用,使整首词音调优美、韵律动人。
3. 意境描绘《如梦令》以细腻、含蓄而又充满画面感的语言描绘出了一个离别情景。
作者通过独特的意境表达方式,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尽心会心之处。
•自然景观:作品中青山、飞花、夜色等自然元素为诗词创造了一种宁静、浪漫且梦幻般的氛围。
•音乐风雅:通过描写乐器声音、琴弦声以及舞蹈的动作,营造出一种优雅而独特的艺术氛围。
•心理感受:通过对思念之情和离别之苦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4. 韵律运用韵律是古诗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它能够增强作品的整体美感。
《如梦令》在韵律运用方面也表现得极为出色。
•押韵与平仄:《如梦令》选取了七言绝句这种格律形式,在每个句子的末尾进行押韵,保持了整个词作的音调协调。
同时也巧妙地运用了平仄技巧,使得词语间节奏感明显。
•律呼应:李清照善于利用律呼应来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音乐性。
通过在不同部分使用相似或相同的音调、抑扬顿挫以及重复元素等手法,产生连贯统一之感。
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优美的文学风格和独具传统韵味的诗句,为世人所瞩目和推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以及为什么它一直是世界文学的宝贵瑰宝。
1. 语言深邃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非常深邃,常常用富有意象的比喻和隐喻来表现诗人的感受和思想。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用“明月光”和“地上霜”表达出了诗人孤独、落寞、寂寥的情感,使人产生浓厚而深远的意境感受。
2. 艺术美感中国古典诗歌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美感。
每一句诗都经过严密的构思,充分发挥了韵律和音韵的优美效果,使读者在欣赏其中的音美和意美时得到了极大的享受。
例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诗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了李白对大自然的景色愁绪。
3. 文化内涵中国古典诗歌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种种风貌、人文价值以及伦理道德。
例如《将进酒》中,李白写下了他的豪情万丈和时代精神,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表达出对壮志凌云的追求。
4. 独具韵味中国古典诗歌独具传统韵味。
它常常采用的文体包括七绝、五绝等,其押韵、平仄、句式等规则精益求精,充分体现了中国诗词艺术的特点。
例如《春晓》中,毛泽东用结构简单但平仄完美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表现出了春天的美丽景色。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深邃、艺术美感、独具韵味等优秀特征。
它通过对自然、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文化内涵,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伟大的地位。
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中华文化内在的丰富和博大精深。
从音乐的视角浅谈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

从音乐的视角浅谈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诗词中讲究“随律押韵”、“随调则韵”,说明了诗词中用韵与乐曲的“律”“调”密切相关。
本文从音乐学的角度以各类诗词为例,结合古典诗歌的汉语特点,了解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
古典诗歌汉语特点韵律美诗歌与音乐是姊妹艺术,二者在塑造形象,反映现实方面,既有相接近的一面,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
前者为语言的艺术,主要通过语言和用以解释概念的词汇、言语以塑造形象,抒写感情;后者为声音艺术,主要依靠乐音的高下、长短、轻重、缓急以及音色等表现手段,依靠单音在单位时间中运动发展所造成的各种节奏、和声,构成旋律,形成音响结构,进行乐音造型,以表达性情,描写对象。
在古诗词中,二者有相互依赖,相互彰显艺术魅力的关系。
一、古诗词与音乐相得益彰的韵律之美1.古诗词的韵律古诗词的韵律“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这是由于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用韵。
“声韵协和,曲应金石”,即做诗要用韵,韵的作用不仅在于能使曲调和谐,且能够配乐器演奏。
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句法和用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诗歌的韵律。
《诗经》虚实词的运用巧妙和谐,吟唱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讲求用韵节奏变化,使诗歌优美动听、富于变化,诗词的抑扬顿挫,也处处彰显着音乐美。
2.以《陈风·月出》中“兮”字的用韵为例分析“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
佼人倒兮。
舒忧受兮。
劳心馐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之,劳心惨之。
”这首诗抒情色彩及其浓郁,韵味集中体现依托了尾部“兮”字的运用,其韵在“兮”的前一字上:皎、僚、纠、悄;皓、倒、受、馐;僚、绍、惨。
孔颖达在《关雎》诗后疏中说:诗之大体,必须依韵。
其有乖者,古人之韵不协耳。
之兮矣也之类,取以为辞,虽在句中,不以为义,故处末者,皆字上为韵之首……此等皆字,上为韵,不为义也。
虽人志各异,然用韵目的皆在于诗歌声韵和谐。
此种韵在《诗经》中较为多见,它以其特有的连贯、顺接、易于上口的特点,构成了一种特别的声韵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美
摘要: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但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特别是在文学领域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异彩纷呈。
这里将重点谈及诗词的发展脉络及学习欣赏诗词的技巧,让我们从内容到形式对诗歌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学习和鉴赏古典诗词要从读、写、赏等三方面进行,感受语言美,品味意境美,体会情感美,领略风格美。
关键词:古典诗词韵律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风格美
韵律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主要特征,韵律美就是诗歌的形体美,体现了诗歌的质美。
诗歌的形体美由有声有色的文字及其排列组合形式体现。
一首诗歌如果不具流畅的韵律,就会极大地损害诗歌的美感,以致影响读者的兴趣。
只有音律相和,字数相宜的句子按照某一规律排列组合一起,才能产生或如汩汩溪流般的美妙之音韵或如咚咚锣鼓般的铿锵之节律。
不考虑文字的声调,不讲究书写格式,写出来的文字,不具音乐感,不能咏唱,不能冠以“诗歌”的美名。
而上乘的诗歌,更是诗韵与诗魂合而为一浑然天成的结晶。
“依着那被一种微妙的交互关系所合着调子的思想之曲线而起着波纹的”诗文,才是绝妙的诗章。
中国是诗的国度。
《诗经》无疑是的源远流长的诗的源头。
诗经时代的200年之后,即公元前4世纪左右,在南方的楚地,“奇文郁起”,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地诗人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书
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汉赋也是辞藻华美、韵律铿锵和谐。
数千年来,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摄人心魄的审美价值,被人们所喜爱并广为流传。
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何欣赏古典诗词的情感美、意境美,是我们研究和学习古诗词的关键。
那么如何来学习和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呢?
首先我们必须通过诵读、反复诵读才能领略古诗词的韵律美。
古典诗词一般都讲究韵律,诗有诗律,词有词谱,富有音乐美。
古典诗词中的格律诗和词曲都有严格的平仄和韵律要求,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有荡气回肠之感。
揣摩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并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用美妙的声音艺术地传达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微妙难言的感情。
充分的、反复的诵读体会古典诗词的音乐性和韵律美。
诗歌具有强烈丰富的思想感情。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每一首诗歌的背后我们都能看到一个诗人饱满的生命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学习诗歌时,我们不能脱离时代背景、社会生活和诗人的人生际遇来理解诗歌的内涵。
例如,席慕容的《长城谣》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时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席慕蓉,蒙古族王族之后,台湾诗人。
席的祖先曾被“长城”阻隔为“异族”,而她的先辈铁木真以及满族先人皇太极,又曾是破长城的好汉,在中华宝殿上各自坐了一朝。
长城的城上城下书写了一部汉与满蒙弟兄自相争战的历史。
这部历史,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席慕容少年时代漂泊到台湾,国共两党对峙的局面,“水上长城”——?台湾海峡,又在她的心间注入了“苦水”。
万里长城、台湾海峡,山河阻隔,隔(割)不断炎黄子孙的血脉。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思念故土期盼祖国统一的情愫倍加深切。
《长城谣》创作于1979年,诗人当年36岁。
这首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席慕容对长城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情。
古典诗词具有文字凝练性的特点,往往是简短的几句话就能让人细细咀嚼,令人回味无穷。
古人作诗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
因此在品味诗歌中,赏析诗词的语言,成为感受古典诗词魅力不可少的环节。
读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亲”、“云”构成了《读罗中立油画〈父亲〉》结尾的诗韵。
把这一诗韵形象化,可描绘成一条曲线。
这条曲线,两个相同的韵母“in”在同一直线上,两个“en”为顶点,“un”在直线的下面。
品味这条曲线,其韵律由低沉缓缓升到高昂,然后由高昂落到比“in”韵更低的“un”点。
这一气韵的变化,正体现了诗人那种由感奋到昂扬再由昂扬到更感奋的心情:“风云”读来比“父亲”要沉重十分。
而这一沉重的脚韵,也正抒发了诗人祈祷上苍时的沉郁而激动的
情怀。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美妙的意境美呢?这需要借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通过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诗词讲究意境的描绘,往往追求言在意外、言尽而意不尽的艺术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在脑海中形成音、形、味俱全的立体印象,将文字再现成图景,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诗、感受诗。
如马致远的《秋思》这首小令,仅用了28个字就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萧瑟、苍凉的秋景图,这幅荒凉颓败的秋景图,需要学生调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再现,从而去感受、体味诗中景物所传达出的含蓄、幽妙、深沉的情意。
总之,学习和鉴赏古典诗词要从读、写、赏等三方面进行,抓住其出神入化的诗眼感受语言美,进入引人入胜的意境,体会情感美,揣摩各具特色的创作,领会风格美。
只要我们抓住其出神入化的诗眼就可以感受语言美,进入引人入胜的意境,就可以体会情感美,揣摩各具特色的创作,就可以领会风格美。
参考文献
[1] 张为才.楚辞选·汉赋选[M].青岛出版社,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