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之美
古典诗词之美作文

古典诗词之美作文古典诗词之美作文(精选34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古典诗词之美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典诗词之美作文篇1读一首诗词,犹如品一杯上好的茶,品作者的心,品作者的情。
悠悠的香、润润的甜、淡淡的情、纯纯的美,还是深深的苦、隐隐的愁,都让我沉醉其中。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中国诗起于先秦,鼎盛于唐朝。
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统称为诗歌。
按故事情节还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语言韵律,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诗能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还能抒情言志。
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韵律,吟诵更是动听感人。
词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词一般分上下两阕,也称之为“片”。
词是合乐的歌词,由于这种文体对音乐的依附性,决定了词在体制风格上一系列的特点。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学习诗词。
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我仿佛遇到了那位醉意朦胧,已是白发生的词人。
他好似一枝残花,在艰辛世事的暴风雨中失尽了芳华,在当权者的排挤下磨去了棱角。
在这人生的低谷,他只得借酒消愁。
弥漫醉意中,他还不忘端详起手中的宝剑,梦想着在沙场为国杀敌。
他渐渐地失去意识,跌入梦中,恍然地回到了辽阔的联营。
士兵的生活氛围热烈,正为一场激战做准备。
激战开始。
沙场狼烟滚滚,战士们斗志高昂,战马风驰电掣,放箭声霹雳轰响,速战速决。
大功告成,博得生前身后的英名。
突然,梦醒了。
什么激战,什么英名,什么收复中原,一切都开始旋转、消失。
作者的理想是多么宏伟,而现实是多么凄惨!而作者也无力回天,只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中国的古代诗词之美

中国的古代诗词之美诗是唱歌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术,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
”这个定义既有别于何其芳式的诗歌定义,也有别于新崛起的先锋派的诗歌定义。
今日我就与大家共享中国的古诗词之美,仅供大家参考!中国的古诗词之美11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五代〕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春花秋月的美妙时间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栏同:阑)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当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年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2声声慢·寻寻找觅李清照〔宋代〕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苦苦地寻寻找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秋天总是突然变暖,又转寒冷,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黄昏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难过,由于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
满地黄花积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一作:守著窗儿)园中菊花积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孤独地守着窗前,单独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宋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拂过,惊飞了枝头喜鹊,凉爽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好像在告知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中国古诗之美

中国古诗之美中国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美学魅力。
它以简洁、优美、深奥的诗句,展现了诗人的情感、智慧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诗之美的具体体现:1. 简洁之美:古诗的语言极其精炼,往往用寥寥数语就能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仅仅十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壮丽、苍凉的大漠风光。
2. 韵律之美:古诗讲究押韵和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如李白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韵律和谐,节奏明快,给人以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3. 意境之美:古诗往往通过描绘景物、人物、情感等,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使读者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首诗描绘了春夜细雨滋润万物的场景,意境清新,让人回味无穷。
4. 哲理之美:许多古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首诗借月之圆缺喻人之悲欢,传达出豁达的人生态度。
5. 情感之美:古诗的情感表达丰富多样,既有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也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还有悠远深沉的思乡之情。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草喻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总之,中国古诗之美丰富多彩,既体现在语言、形式、意境等方面,也体现在其传达的情感和哲理上。
这些美的元素使得古诗成为了一部跨越时空的心灵画卷,让人陶醉其中,回味无穷。
诗词之美作文

诗词之美作文诗词之美作文(通用9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诗词之美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诗词之美作文篇1古老的中国,是诗词的国度。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将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凝成了一篇篇古今传诵的佳作。
这些作品中,既有金戈铁马的壮志,又有小桥流水的柔情;既有精忠报国的信念,又有含情脉脉的温婉;既有物是人非的哀叹,又有寄情山水的洒脱……可以说,诗词之美无处不在。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雕弓弯月,风霜骏马。
战场,本是一个自私,仇恨,充满纷争,血腥的残酷之地,但是经过诗人妙笔后的战场,变得雄壮,开阔。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边关虽透着萧瑟,但是这孤烟却散发着铁血男儿立志报国,英勇杀敌时令人亢奋的气息。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将士们心中的期盼与悲愤化作铮铮傲骨,宁死不屈。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战士们互相斟酌劝欢,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之意油然而生。
诗词之美尽管在黄沙无际的大漠戈壁也如一泉清水涓涓涌出。
江南水乡,小河弯弯,月明风清,细雨微风。
临安,原是懦弱政权的避难所,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京都,但是在诗人心中却暂时忘却了流亡的劳顿,静下心来,品一杯香茶,坐在缓缓摆动的乌篷船上,顺流而下,暂且不想亡国之痛时,只看那“浅者波光如影,小桥流水江村”,便可舒缓一下沉重的心情。
然而国恨家仇总是忘不了的,再加上连日的阴霾,看到曾经的繁华日渐衰落,只剩下残阳如血,难免吟出“旧时王谢前堂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
如此这般愁绪,便化作悲痛!只要华夏民族的根系不中断,那希望仍旧存在,高唱一句“此去宏图如何展,一鞭晴旭返中原”!让希望洒在江南缓缓的流水之中,诗词之美也随着小河流淌不绝。
时光微澜,清风拂面,雨落如洗,清香袭人。
在这样的景象中,又怎能缺了诗人美妙的灵感。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浅谈古典诗词之美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可以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
诗是最美的语言,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来的一首歌曲。
这句话应用在我们的古典诗词上,是再恰当不够了。
古典诗词,寥寥数字,却是四两拨千斤,字字千锤百炼,就这么几个字或勾勒出恢宏或清雅的画卷,或激荡或幽咽的音乐。
其内涵的美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古典诗词之美,欢迎阅读与收藏。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篇1我们读古典诗词,不是真的在读,而是用心在体悟,体悟那份空灵、曼妙、共鸣,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中,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呼吸着诗中世界的气息,让每一次感受都有新的发现,新的不同,新的美妙和其中暗藏着玄机和活力。
古典诗词的精炼留下了让人巨大的想象空间,读者能够将自身化为微小的尘雾,瞬间弥漫于整个诗的空间。
那巨大的空间可以让读者,如丝如梦,如幻如仙,其多种意境,多种揣测,多种解释,多种理解,渗透全身。
其诗句可以是青山绿水,可以是大漠落日,可以是古寺寒钟,可以是隐逸暗香,可以是高山流水,也可以是海枯石烂……她就是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具有宽广的想象视野和表达空间,其穿越性,是超出时空的。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
古典诗词以音乐性质的美感,以韵律、语感、节奏为主流,营造一种朦胧的梦境,朦胧的山水情怀,朦胧的人生咏叹,她既可以是气势磅礴,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也可以是花前月下的浪漫的儿女情长。
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在于她的押韵,古典诗词的主体,是使用中古音系统进行创作的,这个系统的标准叫“平水韵”,是因为一个平水县人编的字典而得名的。
近体诗(即绝句和律诗)是只能押平声韵的。
更重要的是古典诗词,是押尾韵的,即:诗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
她是汉语诗歌的一个特色。
古典诗词的押韵有它深厚的蕴涵和独特的魅力。
我们的汉语诗又叫做“诗歌”,是因为那些诗本来都是可以歌吟的,现在我们办古典诗词诗会,就有许多老同志上台去吟诵,去歌咏。
从语言角度品味古诗词之美

从语言角度品味古诗词之美-中学语文论文从语言角度品味古诗词之美◎赵维菊古诗词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精辟,往往一字千钧,一字震人心灵。
它言简意丰,言简意赅,言简意深。
古人创作非常重视炼字: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有杜甫的“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都是非常经典的例子。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诗歌语言往往“一字之差,相去千里”。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关键字句的反复赏读、探究、体味。
本文从赏析“诗眼”(词眼)人手,反复咀嚼体会古诗词语言的“一字千斤”的凝练美;同时,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古诗词的画面美;挖掘诗的深层内涵,感悟诗营造的美好意境,从而更深地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
一、精心咀嚼文字,赏析古诗词的语言美语文教师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运甩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体验的能力,运用语言文字唤醒学生沉睡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练美,体会诗的深意。
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这样一句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词中的前半句,平白如话且只有寥寥六个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绮丽的山村夏夜图:宁静的山村夏夜,明月朗照,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醒了枝头的乌鹊,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其中的“惊”字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诗眼,我们既可以从“惊”字作一些相关联想,也许是月光太亮,惊醒了熟睡中的乌鹊,让它们感到分外的惊讶;也许是这皎洁的银辉来得过于突然了,引起了鸟儿的惊惶;亦或是月儿圆得有些出奇,不由得使鸟儿莫名的惊恐。
同时,又可作逆向联想,莫不是鸟儿为能依偎在暖融融的家里,在朗照的月光中,欣赏它们白天无法观赏到的美景而惊喜呢!试想,如果只是单纯地翻译字句:月亮出来了,惊起了树上的乌鹊,就不能体会“惊”字带来的无穷的韵味儿了。
古典诗词之美作文5篇

古典诗词之美作文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作文大全、说课稿、演讲稿、教学设计、教案大全、优美句子、名言警句、歇后语、词语赏析、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essays, lecture notes, speeches, instructional designs, lesson plans, beautiful sentences, famous quotes and epigrams, allegorical sayings, word apprecia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古典诗词之美作文5篇古诗词之美作文1巍巍中华,一个诗词的国度。
诗词之美作文(3篇)

诗词之美作文(3篇)诗词之美作文(3篇)诗词之美作文1近日买了一本《古典之殇》,不得不说这本书曾经跟我擦肩而过很多次,同学跟我推荐过,后面的图书角出现过很多次,也曾翻阅过一两次,都最终不了了之。
终于,它来到我的身边。
文字很美,这是第一直觉。
而后,大量的古诗词更是惊艳到了我。
作为一个文科生,不得不说,这些古诗词是很得我的喜欢的。
一时兴起,几天都沉浸在各种各样的古诗词中。
山有木兮木有枝,简单的描绘一面景色,却暗含了一颗真诚的心,心悦君兮君不知。
淡淡的情似水流逝,奔腾成大海,带着心酸的苦涩,仿佛看到了流水河畔的船夫对鄂君子皙的告白。
要说一句从小是背李白的诗长大的,还真是不为过。
可以前也只是背,如今读来确实万般感慨。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这是最近听得《风华录》里的诗词。
李太白啊李太白,纵你一生潇洒桀骜不驯,最后结局还是。
你看他的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仿佛看见了他的衣角在悬崖边上飘荡。
很早就知道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句诗,很久以后才知道这是白居易写的。
都说白居易喜欢把自己的诗弄得通俗易通,我想他若看到今日,会不会在棺材板里笑开了花。
朋友给我推荐过仓央嘉措,她介绍时是说一个写情诗的和尚。
我去看他的诗時,发现也是很熟悉。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诶,这么美的诗,为何没有在当初擦肩而过时仅仅抓住呢?现在想来,大量的诗词歌赋都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靠近我的身边,我莫不是无视,便是忽视。
想着大量财富离我而去,便觉得心痛。
而现在又有多少人还会作诗去吟咏万千河山?我们现在是背诵千年之前的古诗,再千年之后的人呢?他们是打算去了解万年之前的古古诗吗?记得看过一期的《我是演说家》,演说家是谁已经忘了,他鼓励我们多看看古诗词,不要只专注那些必备科目。
诶,我想,现在有人肯去背必备科目已经很不错了吧。
看看那些诗词之美,多去领略一下自然吧。
诗词之美作文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上下五千年,多少风云人物已化为枯骨,多少亭台楼阁已化作残垣断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 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荚:“日 出江花红胜火,春采江水绿如蓝。”杨万 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 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 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 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 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的完美境界。
“蓑笠翁”,在“绝”“灭” 的死寂冰冷之中着一“钓” 字,使全诗境中有人,静中 有动。全诗通过描绘老渔翁 寒江冬钓图,向我们展示: 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 渔翁的生活是这样凄冷孤寂, 老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标独 傲。
古诗的语言美
如果我们再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这首诗还会带给
我们更多的信息:在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以后,其主 要成员被一网打尽,永贞革新烟消云散,柳宗元也被从 政治权利的中心抛了出来。在荒凉偏僻的南方,开始了 漫长的流贬生涯。在柳州,他虽然得到了一个司马的虚 衔,但既无官舍有无职责,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 抑,于是他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于山水之间的 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 失意的郁闷和苦恼。因此,那个在寒冷寂静的环境里, 不怕天寒地冻,不惧皑皑白雪,忘掉世间的一切,专心 致志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犯的 渔翁的形象,正是柳宗元孤标独傲、超然物外的形象的 真实描绘。一首二十字的小诗,竟然蕴涵了如此至多的 信息,使我们不能不惊叹古典诗词语言的凝练。
四 古诗的语言美
内蕴丰富,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
我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美,还表现在语言的凝练上。我国古
典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富,言简意赅。为达到字字珠 玑的境界,古代的诗人呕心沥血。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 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以寥寥的二十字,描绘出了一个 幽静的环境。在“千山”“万径”的寥廓空旷之中画一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还有的诗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 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荚。北朝民 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 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 草低见牛羊。”苍天、草原、牛羊,这些 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构成了一幅苍茫的画 面。
诗歌中的色彩饱蘸着感情,在诗人笔下可 以产生神奇的魅力。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 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从色 彩荚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我们对诗歌的荚 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古代的诗词都有许多美妙的地 方,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诗之美
一 虚与实的协调 二 诗词理趣美 三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四 古诗的语言美
五 音乐的诗
一 虚与实的协调
虚实相生,虚实相应——虚与实的协调
虚与实的协调
虚与实的协调 诗词的“虚”,是指直觉中看 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 象和空灵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 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实相生,虚实相应, 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渲染出一种浓浓 的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
音乐的诗
诗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等。
在气韵的流畅上,李白的《将进 酒》显得尤为突出:“君不见黄 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 丝暮成雪。”开头的两组长句如 天风海雨,劈空而来,气势磅礴, 有雷霆万钧之势,不可阻挡。全 诗气运流畅飞动,一气呵成,正 如严羽评点李集时所说“一往豪 情,使人不能字句赏摘,盖他人 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 喷即是,此其所长。”
含英咀华 榴齿含香 ——浅谈古典诗词的语言
美
我国古代的诗词,在对物象的描写上, 已经达到了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境地, 往往通过一两个词,就可以创造出非同寻 常的物象。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 本来月亮升高,喜鹊在夜间偶尔飞动,是 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作者却以“别”和 “惊”两个词,将两种毫不相干的事物联 系起来,而且注入了无穷的情趣:明月似 不忍离开枝头,树枝也依依不舍,。正当 它们难舍难分之际,不小心却惊动了栖息 于枝头的喜鹊。本来极平常的自然现象, 在作者的笔下,却有着非自然的情趣。本 来毫不相干的物象,作者却能有机的将其 融为一体。
谢谢欣赏
制作人员: 陈柏宇 董科成 李冰瑜 李灿 邵俊桓 杨春梅 吴加腾
如《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前两句流露出道出 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后两句对未来团聚时 的幸福想象。把现在 时空和未来时空作了 沟通,把现实和想象 统—起来,虚实相生, 构成了完美的意境。
二 诗词理趣美
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
PPT快展示完了,让我们来欣赏一首 离别的诗吧!
送魏万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网上看看于丹的《丹韵词音》
哦!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高清_ 视频在线观看 -
成,理因物显——诗词理趣美
诗词理趣美
古诗词长廊里,不仅有以意境感 人的作品,还有以理趣见长的诗作。 “理趣”一词源自佛典,正式被用 于诗歌评论则在宋代。何谓理趣?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作了深入探 讨,指出:“若夫理趣,则理寓物 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 显。”在钱钟书看来,“理之在诗, 如水中盐、蜜中花(当为花中蜜), 体匿性存,无恨有味,现相无相, 立说无说,所谓冥合圆显者也。” 可见,诗词的理趣就是通过诗词的 形象来表现哲理的艺术趣味。其最 高境界是将理溶解于诗词的形象之 中,使人浑然不觉,让读者自己去 体会蕴含其中的智慧美、理性美、 思想美。
三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色彩美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 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 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 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许多诗人写诗 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荚。用 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诗人 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 画意。“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 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 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 间延伸。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 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六 古诗词的修辞方法
语言的艺术——诗
古诗词的修辞方法
诗是语言的艺术,为了使诗歌语 言更生动、形象,诗词修辞手法常 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 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诗人经常借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处理。 修辞是语言“诗化”的重要艺术手 段。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 “一切诗文,总需字立纸上,不可 字卧纸上”。这里所说的“立”, 其实就是要求诗歌语言是生动、形 象、具有立体感的,而不是抽象无 活力的。而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 词语言具有了这种立体感,使各种 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 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 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五 音乐的诗
凝固的音乐——诗
音乐的诗
诗是凝固的音乐,我国 古代的诗词,自产生之时 起,就和音乐结下了不解 之缘。如《吕氏春秋·古 乐篇》载:“昔葛天氏之 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 歌八阕。”“咏歌之不足, 不绝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古代的诗词是可以歌唱的,故与音乐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古典诗词的音乐美的表 现是多方面的。声调的和谐、音节的流畅等,都是 古典诗词音乐美的表现。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 字的运用,声调极为和谐,其独创性为历代评论者 盛赞,这主要是易安极注意“分五音,又分五声, 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