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角度品味古诗词之美

合集下载

古典诗词之美作文

古典诗词之美作文

古典诗词之美作文古典诗词之美作文(精选34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古典诗词之美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典诗词之美作文篇1读一首诗词,犹如品一杯上好的茶,品作者的心,品作者的情。

悠悠的香、润润的甜、淡淡的情、纯纯的美,还是深深的苦、隐隐的愁,都让我沉醉其中。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中国诗起于先秦,鼎盛于唐朝。

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统称为诗歌。

按故事情节还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语言韵律,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诗能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还能抒情言志。

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韵律,吟诵更是动听感人。

词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词一般分上下两阕,也称之为“片”。

词是合乐的歌词,由于这种文体对音乐的依附性,决定了词在体制风格上一系列的特点。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学习诗词。

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我仿佛遇到了那位醉意朦胧,已是白发生的词人。

他好似一枝残花,在艰辛世事的暴风雨中失尽了芳华,在当权者的排挤下磨去了棱角。

在这人生的低谷,他只得借酒消愁。

弥漫醉意中,他还不忘端详起手中的宝剑,梦想着在沙场为国杀敌。

他渐渐地失去意识,跌入梦中,恍然地回到了辽阔的联营。

士兵的生活氛围热烈,正为一场激战做准备。

激战开始。

沙场狼烟滚滚,战士们斗志高昂,战马风驰电掣,放箭声霹雳轰响,速战速决。

大功告成,博得生前身后的英名。

突然,梦醒了。

什么激战,什么英名,什么收复中原,一切都开始旋转、消失。

作者的理想是多么宏伟,而现实是多么凄惨!而作者也无力回天,只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古诗词鉴赏之形象语言篇

古诗词鉴赏之形象语言篇

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例组1:织简答析案下三面要这首点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一 、

1、当明年确万诗里中觅的封侯诉形,衷象匹情是马什戍么梁陆;州游。关河梦断何处,
形 •尘2暗、旧结貂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象 鉴 赏
• 3、胡指未明灭形,象鬓的先秋意,义泪是空什流么。(此生思谁想料内,容心和在观天山, 身 注点:老态沧沧度洲洲,。)水作边者,的古情时感隐、者所理居想之、地追。求陆、游品晚年性居等于)
、 形 象 鉴
2、抓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 心理关键字词,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 境)、情节。(鉴赏依据)

·
例: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物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
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 快清新,有如民歌。通过自问自答
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
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 船家女形象。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自然特点
寓意
象征意义
曾柳
未黄而狂 飞花蔽天
仗势狂傲 遮天蔽日
倚势猖狂 得志一时的小人
曾逐春风 美好快乐 自伤迟暮 李柳 秋蝉斜阳 肃杀凄凉 老来沉沦

古诗文经典的魅力

古诗文经典的魅力

古诗文经典的魅力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正是由于源远流长,因此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其中,古诗文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古诗文经典的魅力也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魅力让古诗文成为了经典呢?一、语言魅力在古代,文字的使用并不像现在那样普及,大多数人都无法写出漂亮的字体,导致他们的交流只能借助于口头传播,而这种交流的方式,必定会影响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因此,古人把更多的心思和时间放在了提高诗歌的语言上。

很显然,通过铿锵有力、轻盈婉转的语言表达能力,古诗文已经成为了中国语言文化中最著名的艺术形式,而在语言魅力上,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更是堪称神作。

二、情感魅力很多时候,诗歌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人文与文化,甚至反映出作者的政治态度。

虽然现在很难透彻理解当时社会的背景,但是在诗歌中能够感受到一种人性的共鸣,这种共鸣可以让人感到非常的心灵相通。

而这样一种情感魅力,正是古诗文的经典魅力之一。

三、文化魅力诗歌是一种文化载体,经过时间的沉淀,有些作品更能够代表当时的文化价值观。

例如:《黄鹤楼》、《清平乐》等优秀作品不仅仅展现了诗歌的艺术价值,更代表了一定文化意义,从中也能发现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四、审美魅力从语言、情感、文化三个方面,我们不难发现:古诗文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之作,正是因为诗歌赋予了人类审美的能力。

在艺术的领域里,审美价值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便犹如在欣赏一幅美丽的画卷一样。

而这种美的意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灵魂和生活。

五、思想魅力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诗歌除了表达作者个人情感之外,还突出了道德教化、哲学思考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晏子春秋里载有许多道德教育、品德修养、人生思考的记录,而《诗经》则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道德伦理与文化形态。

这就是古诗文经典的思想内涵所在。

六、历史魅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轴,古人和现代人一样,也意识到自己属于特定的时代。

他们创作的诗歌、文章代表了当时最为经典的文化、宗教、社会、政治与哲学思考,这些内容正是我们今天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古诗词中隐喻问题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古诗词中隐喻问题
隐喻的特点
隐喻通常具有暗示性、比喻性、借代 性等特点,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 象,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隐喻的常见类型
意象隐喻
通过描绘具体的事物、景象来暗示抽象的概念、情感 或意义,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象征隐喻
通过使用特定的符号或物品来暗示某种概念或意义, 如“梅是君,竹是臣”。
寓言隐喻
比较研究法
总结词
比较研究法是通过比较不同古诗词中隐 喻的异同点,来探究隐喻在不同语境和 文化背景下的运用和意义。
VS
详细描述
比较研究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不同 古诗词中隐喻的特点和规律,探究隐喻在 不同语境和文化背景下的运用和意义。通 过比较不同古诗词中的隐喻,可以发现它 们之间的异同点,进而探究隐喻与文化、 语境之间的关联,加深对隐喻的理解和认 识。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我们可以发现古诗词中隐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艺术魅 力。
04
古诗词中隐喻问题的研究方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献研究法
总结词
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查阅和分析前人关于古诗词中隐喻问题的研究成果,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详细描述
文献研究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古诗词中隐喻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 和经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通过文献研究法,可以梳理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难点和空白点 ,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认知语言学与心理学、人类学、 社会学等学科有密切联系,为跨 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
指导语言教学和应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应 用于语言教学、翻译、文学批评 等领域,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和有效性。

锤炼文字精华,感知文言至美——《山居秋暝》赏析阅读教学

锤炼文字精华,感知文言至美——《山居秋暝》赏析阅读教学

教学·现场锤炼文字精华,感知文言至美———《山居秋暝》赏析阅读教学文|易石磊2022年版语文课标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文本结构和语言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距离感受中式审美。

新课标明确要求第三学段学生:“能发现不同类型文本的结构方式和语言特点,感受作品内容、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因此,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展古诗词教学时,除了认识字词、了解大意的基本要求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发现文字表达的传神之处,体会诗人表情达意的动人之处,感悟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融文字美感与表现力于一体,是古诗赏析阅读的佳选。

一、释字:古今参照,领略诗文涵义古诗是古体诗的统称,通常分行排列、结构整齐,四行为绝句,八行为律诗。

根据每行字数不同,又可细分为五言/七言绝句、五言/七言律诗。

从行文结构来看,王维的《山居秋暝》属于古诗中的五言律诗。

古诗中不少字词的意思和用法与现代不同,古诗教学的第一步是打通字词理解难点,让学生先通晓诗文大意,能够连贯地通读全诗。

(一)打通生字难词《山居秋暝》中“暝”“浣”是生字,教材中已经标注上了读音和注释:〔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教材注释比较简短且书面,教师需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进一步补充:“暝”对应现代汉语中“日落、天黑”,可理解为“黄昏”,大约是下午放学后。

“浣女”中的“浣”原指“洗衣服”,古代衣服靠人手洗,由此诞生了专门帮别人洗衣服的职业,且多由女子从事,称之为“浣女”。

诗中“歇”和“王孙”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差距,教材注释:〔歇〕尽。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歇”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作“歇息”,意为“停下休息”。

本诗中“春芳歇”可直接翻译为“春天的芳菲停下休息”,结合芳菲的植物属性,此句可引申为“春天的芳菲消歇散尽”。

古诗赏析的一般角度

古诗赏析的一般角度

东营市实验中学内部资料影响中国文化发展进程的古诗词36首诵读、赏析古诗赏析的一般角度1.总的来看,诗歌赏析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2.从人们的欣赏规律来看,诗歌欣赏的着眼点是:语言之美,意向之美,音韵之美,画面之美,手法之美,构思之美,意境之美,情歌之美。

3.从语言表达来看,诗歌欣赏与表达的着眼点是:全诗概说,字词品味,诗联赏读,景物描述,手法揣摩,情感体味,主旨探求,风格评论。

4.从细部的欣赏品位来看,诗歌赏析的着眼点有:人物,时空,动静,声色,上下,远近,宏微,刚柔,景情,视听,离合,声韵。

5.从对全诗的赏析文字来看,有这样的集中表达风格:整体概说式,整体叙说式,整体评说式,整体赏析式。

这四式,基本模式为总分总,中间分联评说。

6.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书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印送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

……36.《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

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白居易赞他:“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浅谈小学古诗美学教育的方法探究

浅谈小学古诗美学教育的方法探究

浅谈小学古诗美学教育的方法探究古诗是我国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瑰宝,古诗学习对提高学生语言素养以及综合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小学古诗教学是提高學生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小学古诗表现形式具有直观性、整体性,含蓄悠远,因而可以采用听、读、述、想让学生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语言美、艺术美和情感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中受到美学教育,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健全人格和品格。

标签:古诗词美学教育审美能力教学路径古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古诗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素养以及综合素养,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多年来,我们的小学古诗教育呈现模式化,单纯的诵读、讲解、中心思想归纳等已经不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感,达不到教学目的。

因此,我们应该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让学生体会到诗词本身所拥有的美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小学古诗词之美学教育的必要性(一)古诗教学目的所要求的古诗教学的目的包括培养爱国思想情感,养成勤俭节约、尊重劳动、同情他人的品德等,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如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情感熏陶,感悟人生哲理,享受审美乐趣。

(二)古诗的美育地位所决定的美育,即审美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因此,被选入小学课本的古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精品中的精品,具有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是二者结合的典范。

古诗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它在陶冶人们的情操、美化人们的心灵、培养审美情趣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因此,古诗作为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发挥的美学教育作用不言而喻。

二、小学古诗词的美学表现形式的特点(一)直观性。

借景抒情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现方法,所抒之情靠景物描写来支撑。

因此,古诗中大多有一定的景物描写,把人物的情感、把作者塑造的意境美通过具体的形象直观呈现在我们面前。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集中刻画一个“愁”字,各种景物描写都让人感受到作者愁绪之浓重、思乡之心切。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摘要: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积累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人物,也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情感价值、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始终屹立于中华文化之林。

古诗词便以其短小精炼、富有价值、充满意境等特点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多样价值,从语言、思维、审美等角度入手,引导学生逐步走入那个时代,了解诗人的经历与思考,于情感的多样表达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书香萦绕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一、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与思维古诗词在语言艺术的运用方面达到巅峰,语言精练、字字珠玑,并且意蕴深远,情感悠长。

一联精练的诗句,即可勾勒出一幅精美的画面;一个绝妙的用词,能够传达让人回味无穷的韵味。

我国古诗词创作历史上,无论是引用的典故,还是字词的来源,都充分体现了古人在诗歌创作中的精雕细琢。

这也使流传至今的古诗词成为了语言运用的典范,这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强化学生的语言思维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学习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对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语感,塑造良好的语言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二)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文情感古诗词对小学生的作用不但体现在其语言应用能力的促进方面,还体现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

我国的古诗词都带有浓厚的思想情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中既有对亲情友情的刻画,也有对国家民族大义的歌颂;既有对祖国大好山川的描述和赞美,也有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评判;既有对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社会的无情揭露。

这些都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资源。

(三)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古诗词对引导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逐步建立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热爱,进而未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言角度品味古诗词之美-中学语文论文
从语言角度品味古诗词之美
◎赵维菊
古诗词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精辟,往往一字千钧,一字震人心灵。

它言简意丰,言简意赅,言简意深。

古人创作非常重视炼字: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有杜甫的“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都是非常经典的例子。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诗歌语言往往“一字之差,相去千里”。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关键字句的反复赏读、探究、体味。

本文从赏析“诗眼”(词眼)人手,反复咀嚼体会古诗词语言的“一字千斤”的凝练美;同时,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古诗词的画面美;挖掘诗的深层内涵,感悟诗营造的美好意境,从而更深地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

一、精心咀嚼文字,赏析古诗词的语言美
语文教师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运甩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体验的能力,运用语言文字唤醒学生沉睡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练美,体会诗的深意。

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这样一句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词中的前半句,平白如话且只有寥寥六个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绮丽的山村夏夜图:宁静的山村夏夜,明月朗照,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醒了枝头的乌鹊,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其中的“惊”字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诗眼,我们既可以从“惊”字作一些相关联想,也许是月光太
亮,惊醒了熟睡中的乌鹊,让它们感到分外的惊讶;也许是这皎洁的银辉来得过于突然了,引起了鸟儿的惊惶;亦或是月儿圆得有些出奇,不由得使鸟儿莫名的惊恐。

同时,又可作逆向联想,莫不是鸟儿为能依偎在暖融融的家里,在朗照的月光中,欣赏它们白天无法观赏到的美景而惊喜呢!试想,如果只是单纯地翻译字句:月亮出来了,惊起了树上的乌鹊,就不能体会“惊”字带来的无穷的韵味儿了。

二、展开联想想象,体会古诗词的画面美
联想和想象是理解欣赏古诗词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里描绘出诗词中的事物,根据个人的生活阅历,和主观体验把诗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充满着诗情画意图画。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拉近了和诗人的心理距离。

如:对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进行赏析时,笔者先介绍了《红楼梦》四十八回记香菱学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后的感想:“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然后让学生赏析这两个字。

这两个字,让学生有了如下的体会:描绘了边塞大漠壮阔雄奇的景象,意境开阔,气象雄浑。

黄沙漫漫,无边无际。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诗人昂首苍穹,万里长空寂寥苍凉,极目远眺,惟见一缕孤烟在天际间升腾。

一个“直”字写出在碧天黄沙之间,平添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成了点睛之笔。

给孤寂落寞的诗人带来一丝快意!“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仅用一个“圆”字,就将落日悬浮在蜿蜒的黄河之上景色跃然眼前。

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恢宏气
势,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一“直”一“圆”可谓妙到极致,妙不可言了。

三、玩赏文字,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

二者是有机融合的整体。

古诗词的文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时仅一个字的改动,就能创造出妙不可言的优美意境。

如:贾岛诗“僧推月下门”一句中的“推”字经过反复锤炼改成了“敲”字即:“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使寂静,深沉的夜突然间有了声响,灵动空灵之感,以声衬静,更显夜的幽静,使诗的意境更为优美;又如:“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过于具体实在,语言上又显生硬。

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疏影”轻轻一笔勾勒出梅之骨,梅之轻盈之态,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提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渲染出迷人意境。

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用词之妙,抓住作品中一两个精彩的词进行赏析,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语言凝炼美,画面美,意境美,而且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

赵维菊,教师,现居云南昆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