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所塑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化表述形式,因而,汉语汉字也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语言文字、审美情趣和传统习俗的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
1、文化的象征汉字是汉语的象征,体现的是中国历史的沉淀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它们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旅程、思想风貌,以及表达中国人思想的细微差别。
这些汉字更是中国文化的依托,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2、语言文字的表达汉字由象形文字和指示文字组成,它们表达的是中国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特点。
汉字形成了中国文字系统,开创了汉文化和中国文字的发展史。
3、审美情趣的体现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反映了中国人审美情趣的特点。
它们表达的是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以及对文字审美的偏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审美的重视。
4、传统习俗的体现汉字表现出中国传统习俗的特点。
比如,汉字里面的图案和结构,都能够表达出中国人的思想感觉和思维模式,从而反映出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二、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汉语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而且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也非常重大。
汉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使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
1、语言文字的发展汉字的发展过程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语言文字,而且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文化。
通过汉字,中国的文学文化得以发展,使中国人具备了独特的表达文字思想的能力,从而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2、文化思想的变革通过汉字,中国文化的思想也得到了相应的变革。
它使中国文化从传统的宗教文化转变为实用文化,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方向。
3、社会文明的发展汉字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的文明发展。
它使得中国社会可以更加精确的表达思想,从而催生出许多崭新的思想,使中国的文明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它们是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汉字的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汉字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汉字的性质和特点一、汉字的性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这是世界上一切文字的共性。
它科学地阐明了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某种具体文字的性质,比如说汉字的性质,指的是这种文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的本质属性。
正确地认识一种文字的性质,是正确解决有关这种文字种种问题的基础。
1、比较的原则索绪尔关于世界上文字的分类:文字的共性文字起源于图画。
世界上所有的自源文字都起源于图画。
文字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的符号系统。
文字既表音又表义。
展开:语言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成,由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符号系统。
语音是语言的形式,语义是语言的内容,二者关系密不可分。
文字作为书写语言的视觉符号,它记录的只能是音义结合的词,而非单纯的语音或语义。
表意系统的文字:表音系统的文字:(1)音节文字(一个形体符号表示一个音节)(2)音素文字(每个形体符号表示一个音素)2、依据标准的不同,文字记录语言的特点。
汉字的性质,也就是汉字属于哪一种文字类型的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引起人们注意,至今成了我国文字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讨论的人很多,意见分歧很大。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汉字较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字母系文字复杂得多,加深了研究的难度;二是因为研究者的角度各不相同,使用同一个术语,概念的内涵也不一样,没有共同的前提自然得不出相同的结论。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所以要联系语言来研究文字的性质。
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特点给文字分类的原则。
A、从记录语言的方法看汉字的性质。
若全面的分析汉字记录语言的情况,可归纳三种类型。
一、来源于象形字、指事字的独体字以及会意字,从意义入手记录语言。
二来源于表意字的假借字三、由意符(形旁)和音符(声旁)构成形声字。
]B、从记录语言单位的大小看汉字的性质。
就是看这种文字的基本单位记录的是什么样的语言单位。
语言是个层级体系:下层是语音层,分为音素和音节两级;上层是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层,分为四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词组,第四级是句子。
汉字——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汉字——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一、汉字的起源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1、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发布了一系列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晚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00多个遗址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2、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是在中原地区。
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没有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汉字体系很快成熟起来。
从考古发掘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
如近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一件扁陶壶上,有毛笔朱书的“文”字。
这些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些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3、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殷商文字资料的载体门类已经很多,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表现在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王蕴智先生研究表明,商代文字字头已有4100多个,能和今天的字联系起来、仍然“活着”的字有1250多个。
二、汉字的发展与简化1、汉字字体的演变汉字不断发展变化,总趋势是从繁到简。
从甲骨文产生至今,汉字字体发展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
古文字阶段可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四个阶段。
汉语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中国语言文字我们知道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记载流传下来,同时它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要想对中国文化有较全面的认识,就不能不了解汉语汉字的历史、特点与其文化功能。
一、汉语的历史与特点〔一〕汉语的历史大家认识这些字吗?兵本义:兵器,武器。
它是个会意字。
从廾,从斤。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双手,象双手持斤。
汉字经过历史的演变,一步步形成了今天的样式。
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
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语言有三个要素:词汇、语音、语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语法的变化最慢,其次是语音,变化最快的是词汇。
汉语发展史上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言文是脱节的。
汉语口语经过上古、中古、近古、现代四个阶段,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但是,汉语的书面语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一直用的是文言,它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
一般把文言称作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文言〕和现代汉语〔白话〕是汉语的不同阶段,两者的差距很显著,但是它们之间的关联也十分明显。
古今汉语语法有一部分完全一样或大同小异:一般是主谓宾结构。
至于词汇和语义,虽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基本词汇是相当稳定的。
例如,《论语•子罕》:“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孔子说:聪明的人不迷惑。
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这句话的词语意义和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一致,不同的地方只有两点:第一,“智〔知〕、仁、勇〞三个字加“者〞后,组成名词短语,指具有三种不同品质的人;第二,单音词到现代汉语中都能以双音词来对应:“惑对应为迷惑,忧对应为忧愁,惧对应为畏惧。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这两点相异之处,也是可以沟通的。
“者〞在古代汉语里是一个代词,可以和任意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组成名词性短语。
在现代汉语里,它虽已不是代词了,但是,用它组成的名词仍有不少,如读者、记者、学者、弱者、老者等等,这是在构词法中保留着古代汉语遗存。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浅谈汉字与汉文化一、以汉字构形看汉文化的民俗汉字由图画发展到甲骨文,再到今天所能看见的简体汉字,汉字由表意逐渐发展成形、音、义相结合的语素文字。
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汉字自身的结构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
我们从研究汉字的构形原理,就可以发现汉字中诸多的文化性的元素。
下面我们就试从尾饰、纹身和食首子这三个方面举例说明汉字构形中蕴含的汉民族古老的民俗。
1、尾饰据考古学发现在新石器时期的舞蹈纹盆,展示了那个时期先民的一种服饰现象。
这种服饰显著特点是具有尾饰。
有关于尾饰的记载早在汉朝就有,《后汉书》就有这样的记载:;盘古死后,因自相夫妻……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饰。
本文由收集整理;后哀崂山下有一夫一妇……众人皆刻画其身,像龙纹,衣皆著尾。
至于这种尾饰有什么作用和有什么象征意义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解释。
但是甲骨文中;尾字像一个侧面屈身而屁股好像有尾饰的人形,还有;僕字像身负尾饰、手捧粪箕的奴隶。
这两个甲骨文说明中国古代的确有尾饰这种民俗,它在我国源远流长。
尾饰曾经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并且在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但是由于中原民族敌视少数民族的传统心理和将战俘作为奴隶的风俗,以至于有;僕这个带有侮辱性的甲骨文出现。
2、纹身纹身是人类的一种较早的民俗,它几乎存在世界上所有的民族。
w纹身所表现的是原始人类对周围自然世界的幻想、理解和崇拜。
比如说匈奴人就以狼作为他们的图腾,并以狼首作为纹身。
在已知道的甲骨文中,;文字正像一个正面而立的人的身体上面有花纹形状。
《史记》有这样的记载;教熊、豹、虎已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1]这里的;熊、豹、虎不能理解为动物,而是以这些动物为图腾的少数民族,并且他们都是以这些动物作为纹身。
;文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在身上、脸上刺花纹或字。
[2]这就说明;文的本义是以丹青饰身体。
汉字 学概论2

汉字学概论第一章 1.文字:文字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能的文化工具。
2.文字的共性: (1)文字起源于图画——世界上所有的自源文字都起源于图画。
由文字画儿到图画文字,质的转变就在于浑然一体的图画逐步变成了与语言中的词相对应的独立的表意符号。
当这些表意符号借助假借的手段,能够完整地按语言中词的顺序去记录实词和虚词的时候,成熟的文字体系就诞生了。
古埃及的圣书字、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及中国商代的甲骨文都是起源于图画的古老文字体系。
(2)文字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文字是这种符号系统的符号系统。
文字的首要的存在理由就在于记录和传播语言,使语言克服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流传异地,流传久远。
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3)文字既表音又表意——语言就自身而言,它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成,由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符号系统。
语音是语言的形式,语义是语言的内容,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语音和语义既然是不可分割的,文字作为书写语言的视觉符号,它记录的只能是音义结合的词,而不可能是单纯的语音或单纯的语义。
由于汉字构形的特点,有些人认为汉字可以不通过语音直接表示观念,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
3.汉字的个性:分析汉字的性质需要贯彻“比较”和“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特点给文字分类”这两个原则。
(1)从记录语言的方法看汉字的性质:所谓表意文字,指的是仅仅根据意义构形的文字体系。
如果全面地分析汉字记录语言的情况,可以归纳出三种类型:第一种,来源于象形字(日、月、山、川)、指事字(一、二、上、下)的独体字以及会意字(取、逐、森、雀),是从意义入手记录语言的。
这些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直接的联系,与语音没有直接的联系,读音是在意义的基础上确定的。
第二种,来源于表意字的假借字(其、或、我、求),这些字的字形与意义毫无关系,只是借来记录语音,并通过语音表示意义。
第三种,由意符(形旁)和音符(声旁)构成形声字(芳、旱、财、忆),既与意义有联系也与语音有联系。
汉字的魅力与文化

汉字的阐释与文化魅力语言是人类文明的瑰丽,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奇迹。
中国文化乃是依赖于中华各民族运用符号的能力而形成的。
它包括制度、工具、居所、语言、哲学、信仰、风俗以及行为模式等种种要素。
他是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动态系统,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流程。
汉字起源是上古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产物,是伴随着先民自身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健全而逐步产生的。
目前对汉字起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结绳记事说、仓颉造字说、图腾族徽说、八卦说、陶符说、起一成文说和众人造字说等多种学说。
无论哪种观点,都于中华先民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人类由自然群体发展到母系社会,继而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在人类发展史上,发明文字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标志着人类由愚昧走向文明。
鲁迅先生认为汉字的起源主要与古代的史官有关系,他在《且介亭杂文•文外文坛》中说:“原始社会里,大约先前只有巫,待到渐次进化,事情繁杂了,有些事情,如祭祀、狩猎、战争之类,渐有记住的必要,巫就只好在他那本职的‘降神’之外,一面想法子来记事,这就是‘史’开头。
况且‘升中于天’,他在本职上,他得将记载酋长和他治下的大事的册子烧给上帝看,因此一样的要做文章。
虽然这大约是后起的事。
再后来,执掌分的更清楚了,于是就有专门记事的史官,文字就是史官必要的工具,古人说:‘仓颉,黄帝史。
’第一句未可信,但指出了史和文字的关系,确实很有意思的。
”汉字的起源虽然有中华先民的多元物质和不同的地域的背景,但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思维方式,使汉字逐渐成为以象形符号为灵魂,以直观表意的笔画和符号组合为基础,以独特的文和合体形声的字为主体的形音义三者有机集合的汉语的书写符号。
汉字起初虽与众人的实践创造有关,但后来必定经过像仓颉这样杰出的人物对此进行采集、整理、改造、筛选、淘汰和增补。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古老的文字,同时又是最年轻的文字,因为拼音文字符号创始以来,几千年来仍旧沿用至今,而汉字的内核虽然没变,但它的外形却一直在发生着变化。
中国语言文字课件

语法基友很大的稳定性 基本格局:主 + 谓 + 宾
虚词是汉语非常重要的语法手段,也是语法 发展过程中变动较大的部分。汉语虚词中表示关 系的连词、介词和一部分助词,大多是实词虚化 造成的。例如,“以”最早是动词 ,后来虚化为 介词。
世界上语言大约有5000种,其中汉语是 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 发展水平较高的语言之一,约占直接人口的 1/5。所以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语言之一, 另外六种语言是英语、俄语、德语、法语、 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序
词汇——语音——语法
据郭宝均《中国青铜器时代》统计,甲骨文中表达 衣、食、住的只有15个,金文中累积到71个,汉代《说 文解字》中增加到297个,几乎是甲骨文的20倍。字的增 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词的增多。
汉语词汇在语音形式上的发展规律是由以单派生为主, 逐渐变为以双音合成为主。如“月—月亮”、“石—石 头”、“天—天空”现代汉语复音词居多,其中占大多数 的是双音词。双音合成词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汉唐至现 在,双音合成词一直在持续增长。 汉语中海油一种连绵词,例如“徘徊”、“犹豫”、 “淋漓”,这些双音词或双声,或叠韵,带有音乐美,一 般用来描写各种情状,诗词和韵文中更为常见,带有浓厚 的汉语特色。
汉字的基本发展轨迹大概是:模拟刻画符号、原始象 形文字(含早期甲骨文,距今8000年)、陶文、甲 骨文(殷商)、石籀文、钟鼓文、金鼎文,大篆(战 国时代秦国)、小篆(秦朝标准字体)、隶书(分为 秦朝日用字体的秦隶(古隶)和汉代的汉隶(今隶)、 楷书(萌芽于西汉,成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草 书(分为东汉章帝时期的章草,东汉末年的今草和唐 代的狂草)、行书(东汉末年)、宋体。
中国不仅是一个多语种的国家,还是一个多文种的国 家,汉字是中华民族的通用文字。 中国的文明在黄河流域诞生,它是独立发展的。 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独立产生的,它和 埃及圣书字、古代苏美尔文字、原始埃兰文字和克里特文 字等,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浅析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 内容提要: 汉字除了具有各种文字的共同功能之外,还有不同于其他文字的特珠功能。文化功能就是特殊功能中的一种。特殊功能来源于汉字的特殊结构。人们在利用汉字进行交际的实践中,发现汉字在文学艺术、民俗游艺等众多领域的特殊价值,通过拆字引发出种种具体文化现象。其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构思奇巧,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 汉字 形体 结构 文化功能 传统思维
一 汉字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作为一种书面语言交际符号,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始终伴随着汉民族的文化进程,在履行语言交际职能的同时,又以其独特的表意特征和内部构成形式,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汉字的结构是点画成文,合文为字,组装灵活,变化多样,这种结构模式,使汉字增添了许多非语言性的独特功能。因此,古人常常在文章中借分析汉字的形体来传道、领会或说明积淀在字形中的生活经验、人生哲理和文化心态等。《世说新语·捷悟》中记载了曹操与杨修(杨德祖)的三则故事: 5
1.杨德祖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当时正在建造相国府的大门,刚架好门椽,曹操亲自出来观看,叫人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杨德祖看见了,立刻叫人把门拆毁。拆完以后,说道:“‘门’中加了一个‘活’字,就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
2.有人馈送曹操一杯酪,曹操稍稍吃了一点,就在盖上写了一个“合”字拿给众人看,众人不解其意。依次轮到杨修,杨修拿过来便吃,说道:“曹公教每人吃一口,还犹豫什么?”
3.魏武帝曹操曾经从孝女曹娥碑旁路过,杨修跟随在他旁边。看见碑的背面写道:“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对杨修说道:“理解吗?”杨修回答说:“理解。”曹操说:“你不要说出来,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道,“我已经想出来了。”叫杨修把自己理解的另外写出来。杨修写道:“黄绢,是有色之丝,在字当中,是个‘绝’字;幼妇,是年少女子,在字当中,是个‘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在字当中,是个‘好’字;齑臼,是受辛之器,在字当中,是个‘辞(古作辤)’字:这就是‘绝纱好辞’啦。”曹操也把自己理解的写下来,与杨修的理解完全相同。以上故事中,汉字以其独特的表意特征和内部结构形式表情达意,产生了特殊的效果,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以形表义,是汉字造字表词的基本原则,有其内部特点和规律,传统有“六书”之说。然而使用汉字的人们不完全依据“六书”和文字学理论,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意愿,对汉字形体进行离析拼合,借以隐匿或附会其用意,施展了各自的智慧和幽默。 6
明朝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杨溥,字弘,曾任翰林学士。幼时家贫,地方官要其父亲服役。因其父年老体弱,他再三向地方官请求减免。地方官出了一个上联曰:“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图(繁体为“圖”,外是一个大“口”字,内有三个小“口”字。)地方官用此字形,说明在他们的统治范围内,就必须服从他们管辖。杨溥听了,即刻对道:“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伞(繁体为“傘”,上是一个大“人”字,下面有四个小“人”字。)杨溥也利用此字的字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婉转地说明了自己的请求。地方官受到杨溥的恭维,又见他父亲确实难以应役,也就罢了。
二 汉字的文化功能,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种认识。就广义来讲,汉字是为了记录语言以消除其交际中的时空障碍而创制的,其语言交际的基本功能,以及一切功能都可以视为其文化功能。传统的汉字研究,所关注的主要是汉字的语言交际功能,其研究已有深厚的传统和积累,而对汉字语言功能以外的文化功能却重视得很不够。从狭义的角度看,汉字的文化功能应侧重研究其语言交际以外的文化功能。根据刘志基同志的研究将这种文化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信息的蕴涵,二是文化现象的塑造。前者发韧于汉字的创制,后者则与汉字的使用相联系。对前者刘志基同志在《汉字文化综论》一书中,通过一系列具体典型的文字材料的考证来探求汉字文化蕴涵,充分展示了汉字的这一文化功能。其实汉字在各个文化领域都会产生能动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而这种作用和影响又决不仅限于其 7
语言交际的范围之内。这样,汉字的文化功能的发挥就会在各个文化领域中形成自己的一方独特天地。因此,汉字除了具有各种文字的共同功能之外,还有不同于其他文字的特殊功能,文化功能就是特殊功能中的一种。特殊功能来源于汉字的特殊结构。由于汉字形体结构的特点,以及受拆解字体风气的影响,人们在利用汉字进行交际的实践中,发现汉字在文学艺术、民俗游艺等众多领域的特殊创造价值,引发出种种具体文化现象。其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构思奇巧,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
汉字与字谜:字谜跟汉字的字形或字音或字义直接相关。同其他文字相比,汉字为谜语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它风趣幽默,别具一格。字谜的谜面和谜底之间关系多种多样。有的是综合利用字形、字音、字义间的关系。例如:
看时圆,写时方,寒时短,热时长。谜底为“日”。 更多的是利用字形结构、笔画关系。例如: 一月复一月,两月共半边。一山又一山,三山皆倒悬。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六口共一室,两口不团圆。谜底为“用”。
一边喜雨,一边喜风,喜风怕水,喜雨怕虫。谜底为“秋”。 8
生员与和尚口角,和尚不成和尚,生员不成生员。谜底为“赏”。 还有的利用错觉造成字谜。例如: 上不在上,下不在下,不可在上,止宜在下。谜底为“一”。 上头去下头,下头去上头,两头去中间,中间去两头。谜底为“至”。 汉字与诗歌:汉字与诗歌的关系,主要在于汉字对诗歌形式的影响。中国的古典诗歌,除了词和曲以外,多数是句子长短整齐的。如《诗经》基本上是四言,《楚辞》大体上是六言加上“兮”字,古体诗和近体诗大多数是五言或七言。为什么诗句的整齐要以字为单位呢?这和汉字的形体有关。要求诗句长短整齐,即在每一句诗中都包含同样的字数,达到后来成了某些体裁的固定规矩。例如律诗、绝句。近体诗除了字数和押韵更加严格以外,最重要的特点是要求平仄对仗。近体诗的平仄和对仗也与汉字有关。有时候诗人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现象,来协调诗句的平仄。在诗句对仗中有两类和汉字直接有关,一是“偏对”,一是“借对”。因介绍这方面的文章书籍很多,就略去不谈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几种体裁是和汉字有密切关系。这就是:回文诗,离合诗和神智体。
回文诗的特点就是顺着读倒着读都可以成诗。例如:宋代钱惟治的一首《春日登大悲阁》: 9
碧天临阁迥晴雪点山亭夕烟侵箔冷明月敛闲庭 这二十个字以任何一字为起点,顺读或倒读都可以成诗,这样可以成五言诗四十首,每首都押韵。 离合诗是先把字拆成偏旁,然后把两个偏旁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字。例如:《红楼梦》第五回: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这里“凡鸟”是“鳯”(凤)的拆字体;“二令”合为“冷”;“人木”合为“休”,表明贾琏对王熙凤的态度由听从到冷淡,最后休弃。宋人刘一止的一首离合诗更典型,全用拆字为句:
日月明黄昏,山风岚自起; 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 永言咏黄鹤,志士心未已。
神智体更为特殊,例如苏东坡的《晚眺》诗(原文略)。 10
汉字与书法、篆刻:书法和篆刻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汉字为书法、篆刻提供了广阔的内容,书法、篆刻使汉字长出了艺术的翅膀。文字与书法、篆刻有本质的差别,却又总是结合在一起,交相辉映。这是工具与艺术的结合,是三种智慧的完美结合。从欣赏角度讲,书法作品和篆刻作品一般都是平面的:书写或拓印在纸上。但与书法相比,篆刻这一手段又赋予汉字以立体的艺术活力。文字为书法、篆刻提供了基地,书法、篆刻又美化了文字。因此,在我国汉字的形体上,负载着浓重的美的积淀,这是高度艺术和文化的表现。
汉字与对联:对联既是汉语的艺术,更是汉字的艺术。它是我国人民喜闻乐道的民族文学形式之一。对联实用范围广,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多种不同的用途。种类多样,春联、婚联、寿联、门联、堂联、挽联、交际联、谐趣联、讽喻联、名胜古迹联等;载体多样,纸、绢、布、竹、金属、玻璃等;写法多样,真草篆隶不拘;针对不同的对象、要求,写法多样。可以说,对联已成为集诗、书、印装(雕刻装修)为一体的汉字文化特有的综合艺术品,是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
拆字在对联中的运用,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粤剧《乔小姐三气周瑜》中所用对联为:“乔女自然娇,深恶胭脂胶肖脸;止戈才是武,何劳铜铁铸镖锋。”上下联不仅平仄严格,对仗工整,而且合乎拆字和同偏旁。香港电影《三笑》中用来表现唐伯虎敏捷才思的一副对联是:“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樱;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此联巧妙之处,在于上联把“十口心”三字合为“思”字,下联将“八目尚”三字合为“赏”字,而又串成一气,文义通畅。又如: 11
八国联军洗劫北京之后,某“洋儒”又妄图站污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出了副上联:“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中国人民以“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巧用同偏旁字型给予回击,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犯我国国土的罪行。文化革命期间,正当“四人帮”猖獗之时,有人也引用这副对联讽刺他们:“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心肠。”利用字形的部首、偏旁等构件,形象而又深刻地勾画出“四人帮”的狰狞面目。
汉字与名字:中国古代姓、氏、名、字的享有权和个人的身份、地位、家族、职业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使用汉字作为姓、氏、名、字的记录符号时,都有许多的讲究。这样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和文字有关的姓氏名字文化。中国人特别看重自己的姓名,因为改了姓就意味着换了祖宗,这是莫大的耻辱。以起名字而论,古有“幼名冠字”之说,“男子二十岁,冠而字”(《礼记·曲礼上》)。古人有名有字,通常自呼称名以示自谦,称呼他人字而表敬意。“名”和“字”一般是有某种关联的。所谓“由名省形制字”即属其中之一,就是将表示某人“名”的那个字进行一定的字形省减,来构成他的字。如孔鲤,字伯鱼,字中的,“鱼”取自其名“鲤”的左半;清人姚堃,字子方,字中的“方”取名中上部二方之一。又有离析名的字形而制字的命字方法,清人林侗,字同人,清人姚健,字建木,明人章敞,字尚文等等。还有离析姓的字形而命名。如著名作家老舍,姓舒,将“舒”字离析为“舍”、“予”二字作为名;作家张长弓,名“长弓”也是姓“张”的拆分。另有增减姓的字形而作名。增姓为名的如魏巍、李季、林森等;减姓为名的如聂耳、阮元、伊尹等。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姓氏用字拆卸组装的做法,两汉时代就已出现了。《汉书·王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