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doc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第6章-中国语言文字

中国文化概论-第6章-中国语言文字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贾政”是“假正”的同音。 ”“詹光”实为“沾光”。
同音字有丰富的表达能力
用得好往往妙趣横生。
如“提锡壶,游西湖,锡壶没西湖,惜乎 惜乎。”又如某童生应试,卷面上公然写 明“同邑某相国,系生童亲妻(戚)。”考 官看了又气又笑,提笔批道:“既系相国 亲妻,本院断不敢娶(取)。”考官批语实 是一语双关。
中国语言为全国56个民族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 华裔所用。
我国语言分属五大语系; 汉藏语系 阿尔泰语系 南亚语系 印欧语系 南岛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
其中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是汉藏语系。其 中汉族占全国人口的92%。使用汉语的人数在10亿以 上。并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大洲。
7.赣语
赣语分布在江西省及湖北东南及皖南闽西 地区,江西古为吴头楚尾之区。为吴语楚 语交汇处。赣语的特点是古浊塞音读送气 清音,没有n声母,有p,t,k三个入声尾。 整体来看赣语的特色不十分鲜明突出。
8.徽语
徽语过去归入江淮官语,现在方言学家认 为应该独立出来。徽语主要分布在安徽南 部。浙江西北部和江西东北部地区。其特 点是古全浊塞音声母读送气清音,鼻韵尾 消失或变为鼻化音,有入声,但多数无入 声塞音尾。仅有入声调类,最具特色的是 两个汉语中罕见的吸气音:一为pf<,表 肯定,一为ts<表否定。
2.吴方言
吴方言流行于古吴越之地。包括浙江省和苏南地 区。晋永嘉之乱后,北人南迁,士族鄙薄吴语, 仍用北方话,后来逐渐形成江淮官话,使吴语区 缩小。
吴语的主要特点是轻柔委婉,柔和悦耳,自古有 “吴侬软语”之称。①清浊声母有别。②有z,c, s,没zh,ch,sh故多舌尖音。③声调较多,一般 五六个。④有入声,韵尾是短短的喉塞音,鼻辅 音韵尾只一个,或是n或是ng,所以吴语中“今” 与“精”、“亲”与“轻”分不清楚。吴语的代 表原是苏州话,近年由于上海经济中心的形成, 上海方言逐渐成为吴语中的优势方言。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是汉族及其他华夏族群使用的传统文字,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现代汉字体系。

汉字作为一种文字,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汉字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象征。

汉字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通过研究这些古老的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信仰和价值观。

其次,汉字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特点。

通过字形、字义和字音的相互关系,人们可以推测出很多汉字的意义和发音。

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得汉字成为了一种综合了意义、音韵和形态的艺术形式。

汉字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通过书法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汉字美学的体现。

通过墨的运用、笔画的变化和线条的神韵,书法家能够表达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

除了书法之外,汉字还广泛应用于中国的绘画、篆刻、陶瓷以及建筑等领域。

在绘画中,字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和内涵;在篆刻中,字的雕刻可以使作品更加精美;在陶瓷制作中,字的刻画可以增加器物的文化意义;在建筑中,大型字体可以使建筑更加文化和有特色。

在现代社会,汉字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使用更方便的输入法和字母文字,但汉字依然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文字。

中国的法律文件、政府公告、商业标识等都使用汉字进行标识和表达。

同时,汉字也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商业标识、道路指示还是产品说明,都少不了汉字的参与。

总之,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传统智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古代的书法绘画,还是现代的法律文件,汉字都在为中国赋予独特的文化特色。

【字数:360字】。

汉语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汉语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汉语汉字的历史与特点中国语言文字我们知道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记载流传下来,同时它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要想对中国文化有较全面的认识,就不能不了解汉语汉字的历史、特点及其文化功能。

一、汉语的历史与特点(一)汉语的历史大家认识这些字吗?兵本义:兵器,武器。

它是个会意字。

从廾,从斤。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双手,象双手持斤。

汉字经过历史的演变,一步步形成了今天的样式。

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

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语言有三个要素:词汇、语音、语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语法的变化最慢,其次是语音,变化最快的是词汇。

汉语发展史上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言文是脱节的。

汉语口语经过上古、中古、近古、现代四个阶段,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但是,汉语的书面语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一直用的是文言,它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

一般把文言称作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文言)和现代汉语(白话)是汉语的不同阶段,两者的差距很显著,但是它们之间的关联也十分明显。

古今汉语语法有一部分完全一样或大同小异:一般是主谓宾结构。

至于词汇和语义,虽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基本词汇是相当稳定的。

例如,《论语•子罕》:“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孔子说:聪明的人不迷惑。

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这句话的词语意义和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一致,不同的地方只有两点:第一,“智(知)、仁、勇”三个字加“者”后,组成名词短语,指具有三种不同品质的人;第二,单音词到现代汉语中都能以双音词来对应:“惑对应为迷惑,忧对应为忧愁,惧对应为畏惧。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这两点相异之处,也是可以沟通的。

“者”在古代汉语里是一个代词,可以和任意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组成名词性短语。

简述汉字的特点及作用

简述汉字的特点及作用

简述汉字的特点及作用
汉字是中国最具有文化特性的文字,也是世界文字文化的核心象征之一。

它不仅仅是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也是汉语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汉字特点以极精简的少量笔画,妙语犹如行云流水般描绘宇宙间哲理,虽有变化但都有其广泛而深厚的内涵。

每一个汉字都不仅是一种文字符号,而且都蕴含着深远的文化内涵。

汉字既具有深奥的文化内涵,又具有简洁明了的形象特点,成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工具。

汉字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汉字不仅可以表达思想和情感,还可以表达深刻的文化内涵,传承中国文化的历史和传统,蕴含中国智慧和大国格局,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历史,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汉字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字,使人们更清楚历史发展社会文明,而这是国家文化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教育中,都需要广大师生通过钻研汉字文化,进一步挖掘汉字的精妙,怀着对原生文化的尊重与宏伟,把文明之花盛开在一片明媚的乐章中。

总之,汉字兼具文化和文字特性,从古至今仍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发展及影响作出巨大贡献,是我们世世代代学习传承的重要财富,更是我们学知识、了解文化、学习历史、追求自由的根基和先决条件。

汉字 学概论2

汉字 学概论2

汉字学概论第一章 1.文字:文字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能的文化工具。

2.文字的共性: (1)文字起源于图画——世界上所有的自源文字都起源于图画。

由文字画儿到图画文字,质的转变就在于浑然一体的图画逐步变成了与语言中的词相对应的独立的表意符号。

当这些表意符号借助假借的手段,能够完整地按语言中词的顺序去记录实词和虚词的时候,成熟的文字体系就诞生了。

古埃及的圣书字、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及中国商代的甲骨文都是起源于图画的古老文字体系。

(2)文字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文字是这种符号系统的符号系统。

文字的首要的存在理由就在于记录和传播语言,使语言克服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流传异地,流传久远。

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3)文字既表音又表意——语言就自身而言,它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成,由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符号系统。

语音是语言的形式,语义是语言的内容,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语音和语义既然是不可分割的,文字作为书写语言的视觉符号,它记录的只能是音义结合的词,而不可能是单纯的语音或单纯的语义。

由于汉字构形的特点,有些人认为汉字可以不通过语音直接表示观念,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

3.汉字的个性:分析汉字的性质需要贯彻“比较”和“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特点给文字分类”这两个原则。

(1)从记录语言的方法看汉字的性质:所谓表意文字,指的是仅仅根据意义构形的文字体系。

如果全面地分析汉字记录语言的情况,可以归纳出三种类型:第一种,来源于象形字(日、月、山、川)、指事字(一、二、上、下)的独体字以及会意字(取、逐、森、雀),是从意义入手记录语言的。

这些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直接的联系,与语音没有直接的联系,读音是在意义的基础上确定的。

第二种,来源于表意字的假借字(其、或、我、求),这些字的字形与意义毫无关系,只是借来记录语音,并通过语音表示意义。

第三种,由意符(形旁)和音符(声旁)构成形声字(芳、旱、财、忆),既与意义有联系也与语音有联系。

汉字的语言功能和文化功能

汉字的语言功能和文化功能

汉字的语言功能和文化功能一、汉字的语言功能1. 汉字的历史的纵向的流通性居世界之首在历史上,汉字作为一种自源文字体系,千百年来一脉相承,显示了对语言的巨大承载力。

以甲骨卜辞、钟鼎铭文为发端,用汉字书写的古代文献,九牛充栋,举世无双。

以史书而言,二十五史以如椽巨笔,不间断地、全面细致地记录了中华民族所走过的2000多年的历程。

这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史学著作。

在汉字典籍中,有《尔雅》这样的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有《永乐大典》这样的世界上最大的丛书,有《孙子兵法》这样闻名世界的军事著作。

此外汉字还记录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专著、医学专著、数学专著、地理学专著、天文学专著,还有许许多多名垂青史的文学作品,以及丰富的哲学著作和宗教经典。

直到17世纪中叶,汉字连同它所负载的科技文化曾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2. 汉字的现实的横向的流通性日益加强汉字连同它所负载的科技文化曾经辉煌过,也曾经陨落到谷底。

据统计,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世纪全世界的科技成果,在公元1500年以前中国所占比例是50﹪以上,以后直线下降,到19世纪已不足1﹪。

这种状况直到中国革命胜利才有可能改变。

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不仅表现为经济竞争力的增强,还体现为文化影响力的增强,汉字、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实用价值不断提升,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汉语热。

据统计,目前全球已有80多个国家的200多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人数近3000万人。

汉语正日渐成为仅次于英语的一门世界性的语言。

为了满足世界人民学习汉语的需要,中国决定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

为推广汉语文化,中国政府在1987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汉办”。

“汉办”承办的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

中国孔子学院总部于2007年4月9日在北京成立,设在境外的孔子学院都是其分支机构。

汉字的性质与作用

汉字的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汉字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汉字的性质和特点一、汉字的性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这是世界上一切文字的共性。

它科学地阐明了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某种具体文字的性质,比如说汉字的性质,指的是这种文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的本质属性。

正确地认识一种文字的性质,是正确解决有关这种文字种种问题的基础。

1、比较的原则索绪尔关于世界上文字的分类:文字的共性文字起源于图画。

世界上所有的自源文字都起源于图画。

文字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的符号系统。

文字既表音又表义。

展开:语言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成,由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符号系统。

语音是语言的形式,语义是语言的内容,二者关系密不可分。

文字作为书写语言的视觉符号,它记录的只能是音义结合的词,而非单纯的语音或语义。

表意系统的文字:表音系统的文字:(1)音节文字(一个形体符号表示一个音节)(2)音素文字(每个形体符号表示一个音素)2、依据标准的不同,文字记录语言的特点。

汉字的性质,也就是汉字属于哪一种文字类型的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引起人们注意,至今成了我国文字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讨论的人很多,意见分歧很大。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汉字较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字母系文字复杂得多,加深了研究的难度;二是因为研究者的角度各不相同,使用同一个术语,概念的内涵也不一样,没有共同的前提自然得不出相同的结论。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所以要联系语言来研究文字的性质。

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特点给文字分类的原则。

A、从记录语言的方法看汉字的性质。

若全面的分析汉字记录语言的情况,可归纳三种类型。

一、来源于象形字、指事字的独体字以及会意字,从意义入手记录语言。

二来源于表意字的假借字三、由意符(形旁)和音符(声旁)构成形声字。

]B、从记录语言单位的大小看汉字的性质。

就是看这种文字的基本单位记录的是什么样的语言单位。

语言是个层级体系:下层是语音层,分为音素和音节两级;上层是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层,分为四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词组,第四级是句子。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3汉字的作用1200字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3汉字的作用1200字

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任务3汉字的作用1200字摘要:一、汉字的作用与意义二、汉字的特点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三、汉字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四、汉字对思维发展的推动五、汉字的阶级性及其突破六、结论:汉字的重要性及其当代启示正文: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传承我国五千年历史的重要载体。

它不仅突破了有声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扩大了语言交际的范围,而且通过书面语更好地记录了人类的文化。

本文将探讨汉字的作用与意义、特点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历史研究价值,对思维发展的推动,阶级性及其突破,以及汉字在当代的重要性。

一、汉字的作用与意义汉字是一种视觉符号,将语言这种听觉符号转化为视觉符号,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汉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让人们可以更好地沟通,更好地表达。

汉字没有阶级性,成为了全民交际的工具。

二、汉字的特点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符号系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形态。

它通过形象的笔画和结构,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汉字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相隔千山万水的人也可以通过汉字写成的文本相互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三、汉字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汉字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线索,汉墓印纸字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材料。

通过研究汉字,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等。

汉字成为了历史的活化石,为我们揭示了遥远岁月里的故事。

四、汉字对思维发展的推动汉字作为一种象征性符号,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汉字的构造方法及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字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五、汉字的阶级性及其突破汉字作为一种全民交际工具,突破了阶级的限制。

在封建社会,文字往往是统治阶级的专利,而汉字却成为了全民都可以使用的文字,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化进程。

六、结论:汉字的重要性及其当代启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不仅突破了语言交际的局限,扩大了文化交流的范围,而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摘要:汉语与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作为语言与文字的符号具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具有极为强大的文化功能。

汉语具有语音、语法与词汇三个方面的特点;汉字的特点则包括高频字集中、形声字多、单音字多与构词潜力大。

传播功能、确证功能与镜像功能是汉语与汉字所具备的三大文化功能。

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以及世界文明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

独特的方块汉字,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作为世界文明体系中唯一没有间断而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物体。

它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魅力。

基于汉字本身魅力而产生的这些艺术和文化,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体系中都不曾具有的。

关键词:汉语汉字文化特点功能1汉语,中华文明传承的媒介汉语的特点1.1.1语音方面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

具体表现如下:汉语的语音没有复辅音在一个音节内,无论开头或是结尾,都没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联在一起的现象。

因此,汉语音节的界限分明,音节的结构形式比较整齐。

元音占优势汉语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

一个音节可以只由一个单元音或者一个复元音构成,同时,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也比较多,因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语音乐音成分比例大。

有声调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声调,声调可以使音节和音节之间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于是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

1.1.2词汇方面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由于汉语的单音语素多,所以由它构成的单音词和双音词也较多,词形较短。

同时汉语中的单音节基本上都是语义的承担者。

这些单音节可以作为语素来构成大量单音词,也可以合起来构成合成词。

汉语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由于汉语中有意义的单音节语素差不多都能充当词根语素,词缀语素少而且造词能力较弱,因此,汉语中运用复合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合成词的情况最多。

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双音节化。

过去的单音节词有的被双音节代替,如“目——眼睛” 、“石——石头”。

有些多音节短语也被缩减为双音节词,如“外交部长——外长” ,“彩色电视机——彩电”。

新创造的词也多为双音节的,如“弱智”“离休”。

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三音节词也有所发展,但双音节词仍然是多数。

1.1.3语法方面汉语缺乏形态,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例如英语“She loves me ”和“ I love her ”,同是一个代词“她” ( 或“我” ) ,做主语时和做宾语时词形不同 ; 同是一个动词“爱”,主语是第三人称时要加“ s”,主语是第一人称时则不加。

而汉语里的“她爱我”和“我爱她”,里面的两个代词“她”和“我” ,不管是做主语还是做宾语,词形都不变化 ; 动词“爱”,不管作主语的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都没有相应的形态变化。

相比之下,汉语呈现出一系列分析型语言的特点。

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例如“不很好”和“很不好”,因语序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在“我和弟弟” “我的弟弟”中,“和”表示并列关系,“的”表示偏正关系,由于虚词“和”与“的”的不同,因此表示的语法关系和意义也不相同。

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无论词素组成词,词组成短语,或者短语组成句子,都有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例如词“地震” ,短语“身体健康”,句子“火车开动了”等都是主谓结构。

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汉语中词类和句子成分的关系比较复杂,同一词类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词在语法方面呈现出多功能性 ; 反之,同一种句子成分又可以由几类词充当,两者之间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所以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像印欧语那样有简单的对应关系。

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数词和名词结合时,一般都需要在数词的后面加个量词。

不同的名词所用的量词也往往不同。

如“一个人、一头牛、一张纸、一粒米”等。

语气词常出现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的细微差别,如“是他吗” 、“是他吧”、“是他呢。

”汉语的魅力汉语的魅力源于它的丰富与多元。

丰富成就了博大,多元给予了内涵。

同样的意思,同样的内容,由于表达方式不同,有的人说得耐听好听,文雅而有韵味,而有的人说得刺耳难听,粗鄙而庸俗。

我们庆幸历史曾有过这样伟大的时代,让汉语愈发显示出势不可挡的魅力,经过诗经的沐浴,走过春秋战国这个思想上的黄金时代,我们还有汉赋,更有唐诗、宋词、元曲,明人小品文不可小觑,明清小说蔚为大观。

这一切缘于一个个汉字铸成的汉语,不同的排列组合,不同的文学样式,让人饱尝汉语的神奇美妙。

我想,这是任何拼音文字所无法企及的广度和深度,巨大的汉字宝库经过民俗文化渗透和时间的辗转,承载了多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元信息,我们无法考量。

2汉字,中华文明的载体汉字的演变汉字经过了 6000 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殷商)(周)(秦)(汉)(魏晋)草书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2.1.1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

例如:“ 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

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

2.1.2 “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

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

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

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

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

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故有“仓颉造字”的典故。

2.1.3 “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

“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

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 ,创造出更多的字。

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的“一”表示“地”,与“ ? ”卦三阳爻象“天、人、地”相通),“显→日业”(“业”,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树木,“日”已上树梢,太明“显”了)。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

如:“盟→明皿”、“踢→ ?易” 、“湿→氵显”、“但→亻旦” 。

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和“阴阳互动”的二分原理。

2.1.4 “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

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

“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

“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会挨饿。

“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数的概念。

2.1.5 “数”向易符方向演变,逐渐从文字中分离,形成八卦,并在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形成《易经》(《连山》、《归藏》、《周易》)。

例如:奇数(一、三、五、七、九)和偶数(二、四、六、八、十)是两组不同性质的数。

若奇数属阳,偶数则属阴。

在《河图》和《洛书》中以“黑、白”或“实心、空心”分别表示。

《易》中用“阳爻、阴爻”(、)表示。

数字“一、二、三”中若按《易》之思维,将“一”视为阳爻“”,“二”即为“”,“三”即为“ ? ”。

按阳爻重叠之原理,将阴爻也重叠,即为“、、? ”。

若再将“、”符号组合,即产生所有的易符。

研究“数”的加减乘除为算术。

研究“数”的“象”,并且以“象”说“理”,这是演绎《易经》了。

汉字中,字根重叠现象比比皆是,这是“数理”在造字中的具体表现。

例如:唱→口昌→ckv(“唱”,从口、昌声)哭→吅犬→ kv(“哭”,从吅、狱省声)噪→口喿→口品木→ zkv/zkvm(“喿→品木”,表示树上有许多小鸟在叽叽喳喳的叫,“品”三口,评头品足。

)嚣→页→ xvy(“嚣”,从、从页。

页,首也)土→十一→ti (《说文解字》中,土→二丨,从二,二为阴数,象地。

模糊元码中按直观分为“十一” ,与“士→十一”相同。

)汉字的魅力汉字是什么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 “我”“他”。

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有着深厚的爱国情结,尤其是漂泊在外的海外游子,这种情结更加浓厚。

《汉字的魅力》一文中字里行间都蕴含着这种情感。

2.2.1汉字之美,美在形体。

汉字的每个字都有不同的神韵:“明”是由两个象形字“日”和“月”组成的会意字。

“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 ,作者用儿童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的心理。

“雷”“雪”“霜”三个字都是形声字,同样富有形象性,在辞义上都与“雨”有关。

这四个字富有典型性和趣味性。

你想吧,“太阳”这个词,使你感觉到了热和力,而“月亮”却又闪着清丽的光辉;“轻”字给人飘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坠;“笑”字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泪;“冷霜”好像散发出一种寒气,而“幽深”两字一出现,你便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当你写下“人”这个字,不禁肃然起敬,并为“天”和“地”两字的创造赞叹不已。

这些有影无形的图画,这些横竖钩点的奇妙组合,同人的气质多么相近。

他们在瞬间走进想象,然后又从想象流出,只在记忆中留下无穷的回味。

这是一些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啊!2.2.2汉字之美,美在风骨。

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中国的汉字用一个个方块字培育了五千年古老的文化,维系了一个统一的大国的存在,而且是强有力的,自成系统的。

它的创造契机显示出中国人与世不同的文明传统和感知世界的方式。

不管这块东方的土地上有多少种不同的语言讲着多少互相听不懂的方言,但这汉字的魅力却成了交响乐队的总指挥。

作者在这里把汉字的丰富多彩比作“奇妙绚丽的大花园”,不仅通俗易懂,而且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和感情色彩。

这个“大花园”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从此必定会一步步欢笑着、跳跃着奔向前去了”。

“必定”,强调不容置疑;“欢笑着、跳跃着”,写出孩子的欢笑心情和欢快动作。

有良好的开端(第一步)必定有良好的结果。

吸引力就是汉字的勉力。

2.2.3汉字之美,美在精髓。

面对科学的飞跃,人们在慨叹中国技术的落后,想在困惑中寻求摆脱这种象形文字带来的同世界的阻隔,因而发出了实行汉字拼音化的震撼灵魂的呐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