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_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知识点+课后探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习题)解析版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1.下列语句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①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②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③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④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⑤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A.①⑤④③②B.⑤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⑤D.③①④②⑤【答案】D【详解】考查句子排序能力。
这是一个记叙文语段,全文都围绕劳动展开,主要写“我”跟随母亲学习劳动,而③句“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写的是母亲的劳动,和整个语段表达内容联系不是那么紧密,显然是承接上文的表达,因此应放在段首;接下来的语段按照时间顺序在写,①句里的“四五岁”早于其他句子的时间,因此在③后面;④句写放学后参加劳动,②句则突出部分季节逐渐扩大劳动时间,时间范围逐渐扩大,因此④在前,②在后;⑤句的“这个时期”即是总结上文,所以应该放在段尾。
正确的排序为③①④②⑤;故选A。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春伊始,浯溪公园内一片生机盎然,前来游园和探访神秘碑林的人络绎不绝....。
B.生活告诉我们,那些为富不仁....的人,最终不会有好结果的。
C.爷爷待人宽厚仁慈....,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他是我精神上的导师。
D.母亲不仅吃苦耐劳,还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妇女。
【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
使用正确;B.为富不仁:要聚敛财富便不会讲仁慈。
指剥削者唯利是图,心狠手毒。
使用正确;C.宽厚仁慈:宽仁慈爱,宽容厚道。
使用正确;D.安居乐业: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
不能形容人的性格,用错对象;故选D。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天的河源天气爽朗,舒适宜人,是一个适合开展户外活动的季节。
(将“秋天”和“河源”调换位置)B.学校拟在世界阅读日举办读书达人风采大赛,展示和推广当代少年风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备课教案-7回忆我的母亲

7回忆我的母亲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新字和词语;了解回忆录的一般特点。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写人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1.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学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2.揣摩质朴、自然、真挚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朱德母亲的高尚品德,领会母爱的深沉,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亲情观。
教学重点1.体会母亲的形象特征。
2.领会文章质朴而又富有深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学习文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领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请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赞美母亲的诗歌、文章。
(让学生上台朗读)在我们呱呱坠地时,我们享受到的人间第一爱就是“母爱”。
“母爱”是人世间最普遍而又最广博的一种爱。
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表现“母爱”的诗篇,又有多少歌唱家用歌声传唱着“母爱”的崇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赞颂母爱的散文——《回忆我的母亲》。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2.背景资料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忠厚、仁慈、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
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逝世。
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回忆我的母亲》。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时,题目为“母亲的回忆”。
但是这个题目容易引起歧义,它既可以理解为母亲所回忆的往事,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母亲的回忆,于是1984年秋季中学课本将此文题目改为“回忆我的母亲”。
沿用至今。
3.知识链接文体知识——回忆录回忆录是传记文学的一种,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回忆我的母亲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回忆我的母亲知识点《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描写母亲形象的散文。
散文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手法,通过讲述作者个人经历和感受来表达主题思想。
以下是我对这篇课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回忆。
1.散文的定义和特点: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描写、抒发感情为主要手法的文学体裁。
它的特点是文字流畅、语言自然、表达真实,有着广泛的主题和形式。
2.母爱的伟大:课文通过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和母亲相处的片段,展示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无论是呵护照顾、包扎伤口、操劳家务还是默默付出,母亲都一直默默地在背后支持着孩子。
3.描写手法:课文通过细腻的描写手法,展示了母亲的温柔和细腻。
比如,课文中描写了母亲的手,以及母亲给作者包扎伤口时的细心态度等等。
4.用典:课文中使用了不少典故,用以衬托母亲的伟大形象。
比如,描写母亲斯文的一面时,作者使用了"瞧着她一个红通通的气喘吁吁的脸,我心里猛地闪过了“玉山云雾”四个字。
"这里的"玉山云雾"就是典故,意思是像玉山一样远离尘世之喧嚣,清幽宁静。
5.修辞手法:课文中运用了不少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等等。
比如,在描写母亲包扎伤口时,作者使用了"探手进箱,取出一瓶伤药。
轻轻擦拭干净,再涂一层红药。
‘不害你吧?’她笑着问。
‘疼!’我喊。
"这里的排比和拟人手法,增强了描述的效果和感染力。
6.情感表达:课文通过对母亲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回忆起曾经起床和离别的场景,作者充满了感伤之情。
同时,课文以母爱为主题,也表达了对母亲无限的感激之情。
7.主题思想:这篇散文的主题思想是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通过对母亲的回忆,作者呈现了母亲那份伟大的母爱,通过传递爱的力量,使人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坚定。
总而言之,《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深沉,让人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力量。
7《回忆我的母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统编版 · 八年级上册语文

7《回忆我的母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参考答案:母亲的“勤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事例体现出来。
(1)在贫苦的家境中: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
(2)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父母亲节衣缩食培养“我”读书;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母亲支持“我”的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
这些事例,表现出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
文中母亲“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富不仁者的反感”,还表现出母亲爱憎分明的品质。
二、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
”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参考答案:“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以及无比怀念的情感。
母亲用她“勤劳”的一生,用她的言传身教,给予“我”启示、鼓励和人生的宝贵财富: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母亲聪明能干,拥有了一个强健的身体;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对地主劣绅的痛恨和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坚强意志。
三、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
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参考答案:文章的一大写作特点就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着若干议论性语句。
如:“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中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 《回忆我的母亲》重要知识点总结重点字词✧ 生难字佃.(diàn)农 私塾.(shú) 妯娌..(zhóu li) 庚.(gēng)子 哭泣.(qì) 祖jí(籍) 为富不rén(仁)衙.(yá)门 慰勉..(wèi miǎn) 不chuò(辍)劳作✧ 多音字缝⎩⎪⎨⎪⎧fénɡ(缝补)fènɡ(缝隙) 济⎩⎪⎨⎪⎧jì(周济)jǐ(人才济济) ✧ 形近字⎩⎪⎨⎪⎧籍(jí)书籍藉(jí)狼藉 ⎩⎪⎨⎪⎧辍(chuò)辍学啜(chuò)啜泣缀(zhuì)点缀✧ 重点词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综合素养素材积淀:感悟母爱(一)赞美母亲的名句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2.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雨果3.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二)歌颂母爱的优美文段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
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
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
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是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
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的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节选自《妈妈的额头》)。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讲义(统编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第二单元第七课回忆我的母亲本单元课文逐渐由七年级富有诗意、包罗万象的人文主题走向对社会生活、情感哲思以及情操志趣的关注,人文主题慢慢走向生活的现实与生命的本然。
《藤野先生》(鲁迅)主要回忆了作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鲁迅初到东京时,厌恶“清国留学生”留学不学的现象,转去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相识。
重点叙述藤野先生为鲁迅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几件事,塑造了对学生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对科学严谨求实,毫无民族偏见的形象。
字里行间既有冷峻的现实又有师生的温情。
本文在写法上也有特色:写作顺序采用时空结合的方法。
时间上,全文运用顺叙,中间插叙“物以稀为贵”和“你改悔吧”一句的来历。
空间上由东京一一仙台一一国内。
写作方法上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包括冷暖色调的对比。
语言上主要运用比喻与反语。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回忆了母亲勤劳、朴实的一生, 歌颂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崇高品德,表达了自己将继续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坚定志向。
课文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展现了母亲勤劳智慧、坚强不屈、识大体顾大局的形象。
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穿插了精当的议论。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先刻画了托尔斯泰脸部多毛、长相平平,令拜访者感到失望的外貌特征,接着描绘他的眼睛,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文章重点抓住肖像描写,欲扬先抑,并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言辞间流露出崇敬与赞美。
《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展现了玛丽·居里热爱科学、顽强坚持、乐观向上的伟大形象。
作者运用一个个镜头展现居里夫妇投身科研的热情与决心,同时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话,串联课文,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关涉“生活中的回忆”主题,以展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和主旨,它们在思想内涵、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千秋。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一、字词书写1.给加点字注音。
不辍.( )慰.勉( )劳碌.( )勉强.( )周济.( )溺.死( )祖籍.( )竭.力( )佃.农( )妯.娌(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记录着激动人心的国家大事,也记录着波斓不惊的生活小事。
历史记住了诺贝尔奖的首次颁.发,记住了中国航母舰载机在浩瀚.大海上的首次成功着舰,也记住了那位平凡母亲的劳禄身影。
(1)请将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颁.发()浩瀚.()(3)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_____改为____________改为______二、选择题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活中不少食物都有预防大脑衰老,如核桃、葡萄、黑巧克力等等。
(在“衰老”的后面加上“的功效”)B.为了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生态环境等“大城市病”,使京沪相继提出了人口控制和疏解的政策。
(删去“使”)C.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感受阅读的力量,对于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十分重要。
(将“体验”和“感受”对调)D.“给爸爸放天假”亲子活动吸引了来自附近的1000多个家庭,近一千多名爸爸携孩子参加。
(删去“近”或者“多”)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周家为富不仁....,老父死后,几个儿子互相残害,争夺家产。
B.家庭条件不好,他为了供儿子上大学,不得不节衣缩食....。
C.他作为劳动委员不起模范带头作用,却只在一旁任劳任怨....。
D.我爷一生勤劳,到了老年仍是不辍劳作....,七十多岁了还下地干活。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踱.步(duó)勉强.(qiáng)随声附和.(hé)B.迁徙.(xǐ)投奔.(bèn)宽厚仁慈.(cí)C.惩.罚(chéng)周济.(jǐ)任劳任怨.(yuè)D.溺.死(nì)衙.门(yǎ)不辍.劳作(chuò)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日,韩国物流巨头韩进集团总裁赵亮镐的夫人李明姬长期以来为富不仁....,仗势欺人的恶劣行径遭到了曝光。
[初中语++文]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习题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习题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9deeb99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6a.pn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④ 后来我们三姐妹都到县城读中学了。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到县城读书,我们 十分不舍和不适应。于是,为了排解我们的思乡之情,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荣县 中学校门口时常出现一个矮矮胖胖、拎着大包小包的身影,那就是我们的父亲。从 家里的咸菜、辣酱,到父亲自制的充电灯、床用小书桌,再到他自己梳理的初三、 高三复习提纲,包里无所不有。因为这个时常出现的身影,我们姐妹三人虽然是住 校生,但依然过得自信而快乐,也先后考入理想大学,成为远近闻名的“张家三千 金”。父亲乐呵呵地说:“一人一张大学文凭,就是父母给你们的嫁妆。”是的, 父亲给我们的是自立自强好学的品格。
示例:内容上,由电影中的内容联想到父亲以他自己的方式、语言陪伴“我 们”三姐妹成人成才的往事。结构上,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父亲的回忆,突 出主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 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面议论 性语句含义及作用的理解。
是的,父亲给我们的是自立自强好学的品格。 直接点明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和影响,表现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成果, 饱含对父亲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示例:母爱,是伟大的、忘我的。爱孩子就应对孩子的成长与未来负责,就应为 其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并尽力为其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 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 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 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 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知识点+课后探究知识点一、文学常识回忆录,是一种文学体裁。
它运用叙述和描写的方式,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要求真实可靠,不允许虚构。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始末,也可以写某些片段。
以叙述为主,可兼有抒情、议论。
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文献价值。
二、作者简介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
三、故事背景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母亲。
钟太夫人以80多岁高龄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
四、理解词义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为富不仁:只求自己发财而没有好心肠。
慰勉:安慰勉励。
聊叙:姑且谈谈。
五、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第②-⑮段):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了要用尽忠于民族、人民和党的方法来报答母亲深恩的。
六、问题归纳1. 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开篇点题,运用倒叙的手法,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开始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
“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是叙事线索,总领全文;“永远回忆”既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2.第④⑤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具体写了哪些事例?母亲对儿子有着怎样的影响?中心句是“母亲是个好劳动”。
具体事例有:天不亮就起床;进行繁重的家务劳动及耕作: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整日劳碌。
母亲对儿子的影响是“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3.第11段的“不舒服”应如何理解?这里的“不舒服”,是指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农民的一大特点,从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勤劳的美德。
4.“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在内容上明确母亲的特点,既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又深化了文章主题,突出了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勤劳一生”。
5.第15段结尾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这句话饱含哲理,发人深省。
点明了社会的财富,人类的历史,就是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他们所具有的品质,所积累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产。
从而勉励我们要向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生产知识,学习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
6.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的含义?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7.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的忠诚有机的结合起来写的?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
8.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
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
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
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七、课文主题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用尽忠于民族与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八、课外知识关于母爱的名言: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郑振铎)课后探究一、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参考答案:母亲的“勤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事例体现出来。
(1)在贫苦的家境中: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
(2)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父母亲节衣缩食培养“我”读书;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母亲支持“我”的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
这些事例,表现出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
文中母亲“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富不仁者的反感”,还表现出母亲爱憎分明的品质。
二、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
”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参考答案: “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以及无比怀念的情感。
母亲用她“勤劳”的一生,用她的言传身教,给予“我”启示、鼓励和人生的宝贵财富: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母亲聪明能干,拥有了一个强健的身体;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对地主劣绅的痛恨和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坚强意志。
三、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
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参考答案:文章的一大写作特点就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着若干议论性语句。
如:“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中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
“母亲是个好劳动”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一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是“我”为什么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
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
四、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
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参考答案:1.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所写的每天繁重的劳动。
“整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
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又心疼的。
2.“看也不看”“有滋味”,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3.“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但是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
这一句感情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4.“一分钟”说明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
这一句表现出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五、很多作家都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比如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等。
找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这几篇文章中的母亲形象都是旧社会中母亲的形象,但也各有特点。
朱德笔下的母亲,勤劳一生,宽厚仁慈,反抗压迫,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支持革命,有着朴素的阶级意识。
邹韬奋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善良、有同情心,对子女无比慈爱、督促子女学习、具有奉献精神而又早逝的母亲。
老舍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勤劳俭朴、善良真诚、宽厚隐忍、坚忍刚强的母亲。
在写作手法上,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抓住人物本质特征,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通过议论深化主题。
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作者截取自己记忆中最典型的几段经历来写母亲。
老舍的《我的母亲》通过记叙母亲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来刻画母亲形象。
多处运用描写,尤其是白描的写作手法,也有不少对细节的描写。
在作品的语言风格方面,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于质朴无华中蕴含深情。
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语言质朴,直白坦诚,褒贬分明。
老舍的《我的母亲》采用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的形式,流畅朴素,凝练含蓄,富有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