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阳胆经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经络完整ppt课件

血压高或低 39
完整版ppt课件
40
手厥阴心包经
时 间:19:00—21:00
(戌时)
起止穴位:起于天池穴,止于
中冲穴 左右各有9个穴位
功 能:可控制心脑血管疾
病
失调时症状:心悸、高血压
完整版ppt课件
41
完整版ppt课件
42
手少阳三焦经
时 间:21:00—23:00
(亥时)
起止穴位:起于关冲穴,止于
失调时症状:胃部不适、乳房不适、
头痛、瘦、肤色黄、腿 痛酸麻、膝盖无力、退 化
完整版ppt课件
29
完整版ppt课件
30
足太阴脾经
时 间:9:00—11:00
(巳时)
起止穴位:起于隐白穴,止于
大包穴 左右各有21个穴位
功 能:调节消化、免疫系
统
失调时症状:免疫力下降、过
敏、拉
完整版ppt课经件 不调
肚子、便秘、月
31
完整版ppt课件
32
手少阴心经
时 间:11:00—13:00 (午时)
起止穴位:起于极泉穴,止于少冲穴
左右各9个穴位
功 能:控制肺的功能
失调时症状:胸闷、消化不良、气管
症状、眼睛干涩、脸部 肌肉充血
完整版ppt课件
33
完整版ppt课件
34
手太阳小肠经
时 间:13:00—15:00 (未时)
完整版ppt课件
64
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 宫,闭口取下关等; 下颌角前上方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 处取颊车; 握拳掌横纹头取后溪; 风市、曲池、列缺……
完整版ppt课件
65
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经络ppt课件

24
中医基础理论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 (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 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 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内侧 后缘,至 国窝内侧,上股 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 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络 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 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 咙,到舌根两旁。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 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 心包经。
28
足少阳胆经
胆经裤线重叠行, 分泌紊乱变神经; 嗜睡液汗疲倦态, 腋窝肿胀后脑痛; 淋巴发炎局部胖。
29
足厥阴肝经
肝经对应胆经行, 循环分泌掌控中; 肤色发青腰疼痛, 眼圈发黑有痛经; 眼球发干眼屎多, 肝火旺盛有罪行。
十二经别
别络 络 脉 浮络 孙络
概念: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 功能: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 用。 概念: 是络脉中较大者, 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各有一支, 加上脾之大络, 合称 “十 五别络” 。 功能:具有加强十二经脉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的作用。 概念: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功能:具有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概念:是最细小的络脉。 功能:具有“溢奇邪” 、 “通荣卫”的作用。 概念: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功能:具有连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概念: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 所在。 分布: 以十二经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 把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部分, 分属于十二经脉。
金
五脏、五行、五常
5
★相信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医经络理论
支撑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健康史;在治疗慢性 病方面,西方国家也为之震惊、赞叹称绝!
★相信自身经络系统:人体自身的御医
中医基础理论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 (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 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 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内侧 后缘,至 国窝内侧,上股 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 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络 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 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 咙,到舌根两旁。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 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 心包经。
28
足少阳胆经
胆经裤线重叠行, 分泌紊乱变神经; 嗜睡液汗疲倦态, 腋窝肿胀后脑痛; 淋巴发炎局部胖。
29
足厥阴肝经
肝经对应胆经行, 循环分泌掌控中; 肤色发青腰疼痛, 眼圈发黑有痛经; 眼球发干眼屎多, 肝火旺盛有罪行。
十二经别
别络 络 脉 浮络 孙络
概念: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 功能: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 用。 概念: 是络脉中较大者, 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各有一支, 加上脾之大络, 合称 “十 五别络” 。 功能:具有加强十二经脉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的作用。 概念: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功能:具有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概念:是最细小的络脉。 功能:具有“溢奇邪” 、 “通荣卫”的作用。 概念: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功能:具有连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概念: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 所在。 分布: 以十二经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 把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部分, 分属于十二经脉。
金
五脏、五行、五常
5
★相信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医经络理论
支撑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健康史;在治疗慢性 病方面,西方国家也为之震惊、赞叹称绝!
★相信自身经络系统:人体自身的御医
(精选课件)针灸教学PPT幻灯片

经脉
含义
经:路径
地位
粗大,主干
络脉
络:网络 细小,分支
走行方向 纵行(个别特殊) 横、斜,纵横交错
分布形式
线状
网状布散,遍布全身
深浅分布 多行于深部
多行于浅部
.
4
•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
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脏 腑 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
5
经络学说的形成
• 对“针感”传导的观察 • 腧穴疗效的总结 •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前 太阴
肺
中 厥阴
心包
后 少阴
心
前 太阴
脾
中 厥阴
肝
后 少阴
肾
阳(外侧) 腑(表)
阳明 少阳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阳
大肠 三焦 小肠 胃 胆 膀胱
.
13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
14
头(同名经交接)
手
(表里经交接)
• 近治作用 • 远治作用 • 特殊作用
.
25
特定穴
(Special acupoints)
• 定义:若干类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经穴。
• 分类:1.五输穴;
•
2.原穴、络穴;
•
3.俞穴、募穴;
•
4.八会穴;
•
5.郄穴;
•
6.下合穴;
•
7.八脉. 交会穴、交会穴;
26
(六)八会穴
• 人体气、血、筋、脉、骨、髓、脏、腑 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
.
6
经络系统的组成 Composition of meridian system
《少阳病辨证论治》课件

确诊为少阳病后,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按时服药,定期复诊。
06 少阳病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来源
介绍病例的来源,如某医院、某患者群体等。
病例基本信息
提供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信息。
主要症状
描述患者的主要症状,如发热、口苦、咽干等。
病例分析过程
诊断依据
阐述医生根据哪些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少阳病辨证论治》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少阳病的定义与特点 • 少阳病的病因与病机 • 少阳病的辨证方法 • 少阳病的论治原则 • 少阳病的预防与调护 • 少阳病案例分析
01 少阳病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与概念
少阳病是中医六经辨证中的一个证候,主要指邪气侵犯足少阳胆经所引起的病理变 化。
鉴别诊断
说明该病例与其他相似疾病的区别点。
治疗方案
介绍医生为患者制定的治疗方案,如中药方剂、针灸等。
病例总结与启示
治疗效果
01
总结治疗后的效果,如病情缓解、痊愈等。
经验教训
02
分析治疗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如诊断失误、治疗方案不当等。
临床意义
03
阐述该病例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如对少阳病治疗的启示等
。
02 03
蒿芩清胆汤
适用于少阳湿热证,症见寒热如疟,胸闷呕恶,口苦溲黄等。方中青蒿 、黄芩清肝胆湿热;竹茹、半夏和胃降逆;枳壳、茯苓行气利湿,使湿 热之邪从大小便而去。
四逆散
适用于肝脾不和之证,症见胁肋胀痛、心烦易怒、脘腹胀满等。方中柴 胡疏肝解郁;芍药柔肝缓急;枳壳、甘草调和中焦气机。全方调和肝脾 ,疏肝理气。
导致少阳病。
内伤七情
忧、思、怒、喜、悲、 恐、惊等七情刺激,影 响脏腑功能,引发少阳
06 少阳病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来源
介绍病例的来源,如某医院、某患者群体等。
病例基本信息
提供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信息。
主要症状
描述患者的主要症状,如发热、口苦、咽干等。
病例分析过程
诊断依据
阐述医生根据哪些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少阳病辨证论治》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少阳病的定义与特点 • 少阳病的病因与病机 • 少阳病的辨证方法 • 少阳病的论治原则 • 少阳病的预防与调护 • 少阳病案例分析
01 少阳病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与概念
少阳病是中医六经辨证中的一个证候,主要指邪气侵犯足少阳胆经所引起的病理变 化。
鉴别诊断
说明该病例与其他相似疾病的区别点。
治疗方案
介绍医生为患者制定的治疗方案,如中药方剂、针灸等。
病例总结与启示
治疗效果
01
总结治疗后的效果,如病情缓解、痊愈等。
经验教训
02
分析治疗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如诊断失误、治疗方案不当等。
临床意义
03
阐述该病例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如对少阳病治疗的启示等
。
02 03
蒿芩清胆汤
适用于少阳湿热证,症见寒热如疟,胸闷呕恶,口苦溲黄等。方中青蒿 、黄芩清肝胆湿热;竹茹、半夏和胃降逆;枳壳、茯苓行气利湿,使湿 热之邪从大小便而去。
四逆散
适用于肝脾不和之证,症见胁肋胀痛、心烦易怒、脘腹胀满等。方中柴 胡疏肝解郁;芍药柔肝缓急;枳壳、甘草调和中焦气机。全方调和肝脾 ,疏肝理气。
导致少阳病。
内伤七情
忧、思、怒、喜、悲、 恐、惊等七情刺激,影 响脏腑功能,引发少阳
十二经络穴位图鉴PPT课件

•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 • 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 •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 。”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 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 看书听音乐、或做SPA、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一、足太阴脾经
二、足厥阴肝经
三、足少阴肾经
足太阴脾经
• • •
【足太阴脾经】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 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 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 ,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养生之道: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虚会导致记忆力下降等。这段时间 是我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也是护脾最好的时间段,已经要吃中午饭了,有 条件的建议在家做饭多选择牛肉、羊肉、猪肉、扁豆、番薯、马铃薯、豆腐 、芹菜、玉米、大米等。水果可以选择苹果、橘子、柠檬、柳橙、等。茶水 可以选择绿茶、花茶、蜂蜜水等。 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 大便异常、腹胀等。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 异常、排便异常等。
其歌诀: 寅时气血注于肺, 卯时大肠辰时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 申属膀胱酉肾位, 戌时心包亥三焦,
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 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手太阴肺经
人体经络穴位图谱胆经PPT课件

.
5
.
6
第二节 足少阳腧穴
本经一侧44穴
15穴分布于下肢外侧面 8穴在髋、侧腹、侧胸部
21穴在头面、项、肩部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侧头、目、 耳、咽喉、肝胆病,神志病, 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证。
.
7
1.瞳子髎* Tóngzǐliáo (GB l) 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交会穴
2【【【.定定主听位位治会】】 】* 【【主操治作】】
腓骨前面
膝外
大趾端毛处
1,2跖骨.间(4)
3
足少阳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 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 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 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主骨所生病:少阳行头身之侧,多骨节,故主骨所生病。其病“诸 节本皆经痛异”常、就“表百现节为皆下纵列”病、症“,骨嘴摇里而发不苦安,于好地叹”气等,胸均胁言骨痛节不病能。转侧, 甚则面孔像蒙着微薄的灰尘,身体没有脂润光泽,小腿外侧热,还可发为 足少阳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经穴主治“骨”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头痛,颞痛,眼睛外眦痛, 缺盆(锁骨上窝)中肿痛,腋下肿,如“马刀、挟瘿”等症,自汗出,战 栗发冷,疟疾,胸部,胁肋,大腿及膝部外侧以至小腿腓骨下段(绝骨) 、外踝的前面,以及各骨节都酸痛,足无名趾功能活动受限。
骨,在胻之外”。意指腓骨在胫骨之外. ,故称外辅骨。
2
足少阳经脉循行简示
(1)目外眦(瞳子髎) 大迎 目眶下
额角(颔厌) 耳前
耳后
颈 (于手少阳之前)
耳中(2)
经络学说PPT课件

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
缺盆。然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
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
节(环跳穴GB30)处。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
季胁(8、9、10肋),下行至髋关节处与前脉
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
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绝骨穴,即悬钟
穴SJ1),交于手少阳三
焦经。
第26页/共30页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
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 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 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 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 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 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 焦。
分支1:从膻中分出, 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 交会于大椎,分开上行到项 部,沿耳后(翳风穴SJ17: 乳突前凹陷,平耳垂后下 缘),直上出耳上角,然后 屈曲向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
进入腹中,属脾,络
胃。向上穿过膈肌,
沿食道两旁,连舌本,
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
上行通过膈肌,注入
心中,交于手少阴心
经。
第22页/共30页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相连
的脉络),向下穿过膈肌,
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
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目与脑相连的脉络)。
直行者:从心系出
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
(一)经络的概念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 的通道。
经:“路径”之意。是经脉。 纵行分布、位置较深、有一定循行路线。
络:“网络”之意。是络脉。 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第1页/共30页
经络系统的组成
11胆经(1)

精品课件
足少阳经脉循行简示
(1)目外眦(瞳子髎) 大迎 目眶下
额角(颔厌) 耳前
耳后
颈 (于手少阳之前)
耳中(2)
肩 (于手少阳之后)
缺盆
颊车(与前缺盆合) 胸中 膈(络肝属胆) 胁肋内
腹股沟
外阴部
(3)缺盆
腋部
側胸部
季胁
第四趾外
足背
外踝前
髋关节部 大腿外侧面
腓骨前面
膝外
大趾端毛处
1,2跖精骨品间课件(4)
● 小儿惊风,癫痫 【操作】 平刺 0.3~0.5寸。
精品课件
GB 18
GB 17 GB 16
16.目窗 Mùchuāng (GB 16)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17.正营 Zhèngyíng (GB 17)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18.承灵 Chénglíng (GB 18)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 4寸,头正中线旁开 2.25寸。
精பைடு நூலகம்课件
第二节 足少阳腧穴
本经一侧44穴
15穴分布于下肢外侧面 8穴在髋、侧腹、侧胸部 21穴在头面、项、肩部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侧头、目、 耳、咽喉、肝胆病,神志病, 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证。
精品课件
1.瞳子髎* Tóngzǐliáo (GB l) 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交会穴 【定位】 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2.主听治会】* ●Tī目ng赤hu肿ì痛(,GB目2翳) ,青盲,口喎 【定位】 ●在面头部痛,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 【【3【.操主定上作治位关】】 】 S直●在h张●à刺耳口耳n齿或前g有鸣g痛平,u凹,ā,刺下陷耳n口关(处0聋喎.直。 G3,B,~上聤面30,).耳痛5当寸颧手。弓、的足上少缘阳凹,陷足处阳。明经交会穴 【操作】 张口,直刺 0.5~1寸。
足少阳经脉循行简示
(1)目外眦(瞳子髎) 大迎 目眶下
额角(颔厌) 耳前
耳后
颈 (于手少阳之前)
耳中(2)
肩 (于手少阳之后)
缺盆
颊车(与前缺盆合) 胸中 膈(络肝属胆) 胁肋内
腹股沟
外阴部
(3)缺盆
腋部
側胸部
季胁
第四趾外
足背
外踝前
髋关节部 大腿外侧面
腓骨前面
膝外
大趾端毛处
1,2跖精骨品间课件(4)
● 小儿惊风,癫痫 【操作】 平刺 0.3~0.5寸。
精品课件
GB 18
GB 17 GB 16
16.目窗 Mùchuāng (GB 16)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17.正营 Zhèngyíng (GB 17)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18.承灵 Chénglíng (GB 18)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 4寸,头正中线旁开 2.25寸。
精பைடு நூலகம்课件
第二节 足少阳腧穴
本经一侧44穴
15穴分布于下肢外侧面 8穴在髋、侧腹、侧胸部 21穴在头面、项、肩部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侧头、目、 耳、咽喉、肝胆病,神志病, 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证。
精品课件
1.瞳子髎* Tóngzǐliáo (GB l) 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交会穴 【定位】 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2.主听治会】* ●Tī目ng赤hu肿ì痛(,GB目2翳) ,青盲,口喎 【定位】 ●在面头部痛,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 【【3【.操主定上作治位关】】 】 S直●在h张●à刺耳口耳n齿或前g有鸣g痛平,u凹,ā,刺下陷耳n口关(处0聋喎.直。 G3,B,~上聤面30,).耳痛5当寸颧手。弓、的足上少缘阳凹,陷足处阳。明经交会穴 【操作】 张口,直刺 0.5~1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腰胁痛。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12
环跳 GB30(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 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功效】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腰腿痛。 【操作】直刺2~3寸,(有麻感向下肢放射);可灸。
6
率谷 GB8(足少阳、足太阳经穴会穴)
【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 方。 【功效】疏经活络,熄风止痉。 【主治】1.偏头痛,目痛,眩晕,耳鸣,耳聋。
2.小儿惊风。 3. 烦满,呕吐。 【操作】向下、或向前、 或向后平刺0.5~1寸;可灸。
7
阳白 GB14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3
本经共44个腧穴:重点掌握瞳子髎、听会、率 谷、阳白、风池、肩井、日月、带脉、环跳、风 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足窍 阴16穴。
4
瞳子髎 GB1 (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交会穴)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功效】平肝熄风,明目退翳。 【主治】1. 目痛,目赤,目翳等各种目疾。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解表,聪耳明目。 【主治】1. 头痛,颈项强痛,感冒,热病。
2. 眩晕,中风,高血压,口眼歪斜。 3. 目赤肿痛,鼻塞,鼻渊,耳鸣。 【操作】针尖微向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
向对侧风池方向透风府(督脉穴)。深部为延 髓,不可向上斜刺,严格掌握深度与角度;可 灸。
9
2.目赤肿痛,颈项强痛,胸胁痛。 3.疟疾,疝气。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18
足临泣 GB41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 脉)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四趾本节(第四跖趾关节) 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功效】清肝明目,理气散结。 【主治】1.偏头痛,目痛,胁肋痛。
2.乳痈,乳胀,瘰疬,疟疾。 3.中风偏瘫,足跗肿痛。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功效】疏风清热,清头明目。 【主治】1. 头痛,眩晕。
2. 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 【操作】向下平刺0.3~0.5寸, 或向下透鱼腰;可灸。交会穴)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 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肩井 GB21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 点处。
【功效】散风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1.颈项强痛,肩背痛,手臂不举。
2.乳痈,乳汁少,难产,滞产,疝气。 【操作】直刺0.5~0.8寸, 深部为肺尖,慎不可深刺, 孕妇禁针刺;可灸。
10
日月 GB24(胆募穴)
【定位】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 线旁开4寸。
2. 头痛,口眼歪斜。 【操作】平刺0.3~0.5寸;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5
听会 GB2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 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功效】疏风清热,开窍聪耳。 【主治】1. 耳鸣耳聋,聤耳。
2. 头痛,面痛, 齿痛,口眼歪斜。 【操作】微张口,直刺 0.5~1.0寸;可灸。
16
悬钟 GB39(八会穴之髓会)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功效】疏肝益肾,强筋健骨。 【主治】1. 颈项强痛,胸胁疼痛
,半身不遂。 2. 腰腿痛,脚气。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17
丘墟 GB40 (原穴)
【定位】在足外踝的前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功效】疏肝利胆,泄热通经。 【主治】1.外踝肿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
19
足窍阴 GB44(井穴)
【定位】在足第四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功效】清头明目,通经开窍。 【主治】1.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
2.热病,多梦,失眠。 3.胸胁痛,足跗肿痛。 【操作】浅刺0.1~0.2寸, 或点刺出血;可灸。
20
足少阳胆经小结
1、经脉走向 体表:起于目外眦,经耳前、耳后、颞部、
足少阳胆经
1
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目外眦, 经耳前、耳后、颞部、肩, 沿胸、腹、下肢外侧下行, 止于足第四趾外侧端。支 脉从足背至足大趾外侧端, 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体内:络肝,属胆。
联系脏腑器官:目、 耳、肝、胆。
2
主治概要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耳鸣,耳聋,目赤 肿痛,口眼歪斜,齿痛,咽喉肿痛。
神志病:癫狂痫,多梦,惊悸。 热病:黄疸,口苦。 本经病:肩痛,胁痛,腰腿痛,下肢痿痹。
13
风市 GB31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 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 中指尖处。 【功效】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1. 下肢痿痹,麻木,
半身不遂。 2. 遍身瘙痒,脚气。 【操作】直刺1~2寸;可灸。
14
阳陵泉 GB34 (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 之筋会)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功效】疏肝利胆,舒筋镇痉。 【主治】1. 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
【功效】疏肝利胆,健脾降逆。 【主治】1.胁肋疼痛,胃脘痛。
2.黄疸,呕吐,吞酸,呃逆。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11
带脉 GB26
【定位】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十一肋游离端下 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功效】调理月经,健脾固带。 【主治】1. 月经不调,带下,疝气,小腹痛。
肩,沿胸、腹、下肢外侧下行,止于足第四趾外 侧端。支脉从足背至足大趾外侧端,与足厥阴肝 经相接。
体内:络肝,属胆。 联系脏腑器官有:目、耳、肝、胆。
21
主治要点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面痛,口眼歪斜,目疾, 耳疾。
外经病:颈项强痛,落枕,胸胁胀痛, 腰腿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妇科病:乳痈,乳汁不下,带下。 肝胆病:黄疸,口苦,胁痛,呕吐。
2. 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麻木,膝肿痛。
3. 小儿惊风。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15
光明 GB37(络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 腓骨前缘。 【功效】明目,通络。 【主治】1. 夜盲,目痛,颊肿。
2. 下肢痿痹,膝痛。 3. 乳房胀痛,乳汁少。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12
环跳 GB30(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 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功效】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腰腿痛。 【操作】直刺2~3寸,(有麻感向下肢放射);可灸。
6
率谷 GB8(足少阳、足太阳经穴会穴)
【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 方。 【功效】疏经活络,熄风止痉。 【主治】1.偏头痛,目痛,眩晕,耳鸣,耳聋。
2.小儿惊风。 3. 烦满,呕吐。 【操作】向下、或向前、 或向后平刺0.5~1寸;可灸。
7
阳白 GB14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3
本经共44个腧穴:重点掌握瞳子髎、听会、率 谷、阳白、风池、肩井、日月、带脉、环跳、风 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足窍 阴16穴。
4
瞳子髎 GB1 (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交会穴)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功效】平肝熄风,明目退翳。 【主治】1. 目痛,目赤,目翳等各种目疾。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解表,聪耳明目。 【主治】1. 头痛,颈项强痛,感冒,热病。
2. 眩晕,中风,高血压,口眼歪斜。 3. 目赤肿痛,鼻塞,鼻渊,耳鸣。 【操作】针尖微向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
向对侧风池方向透风府(督脉穴)。深部为延 髓,不可向上斜刺,严格掌握深度与角度;可 灸。
9
2.目赤肿痛,颈项强痛,胸胁痛。 3.疟疾,疝气。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18
足临泣 GB41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 脉)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四趾本节(第四跖趾关节) 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功效】清肝明目,理气散结。 【主治】1.偏头痛,目痛,胁肋痛。
2.乳痈,乳胀,瘰疬,疟疾。 3.中风偏瘫,足跗肿痛。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功效】疏风清热,清头明目。 【主治】1. 头痛,眩晕。
2. 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 【操作】向下平刺0.3~0.5寸, 或向下透鱼腰;可灸。交会穴)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 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肩井 GB21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 点处。
【功效】散风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1.颈项强痛,肩背痛,手臂不举。
2.乳痈,乳汁少,难产,滞产,疝气。 【操作】直刺0.5~0.8寸, 深部为肺尖,慎不可深刺, 孕妇禁针刺;可灸。
10
日月 GB24(胆募穴)
【定位】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 线旁开4寸。
2. 头痛,口眼歪斜。 【操作】平刺0.3~0.5寸;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5
听会 GB2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 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功效】疏风清热,开窍聪耳。 【主治】1. 耳鸣耳聋,聤耳。
2. 头痛,面痛, 齿痛,口眼歪斜。 【操作】微张口,直刺 0.5~1.0寸;可灸。
16
悬钟 GB39(八会穴之髓会)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功效】疏肝益肾,强筋健骨。 【主治】1. 颈项强痛,胸胁疼痛
,半身不遂。 2. 腰腿痛,脚气。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17
丘墟 GB40 (原穴)
【定位】在足外踝的前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功效】疏肝利胆,泄热通经。 【主治】1.外踝肿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
19
足窍阴 GB44(井穴)
【定位】在足第四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功效】清头明目,通经开窍。 【主治】1.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
2.热病,多梦,失眠。 3.胸胁痛,足跗肿痛。 【操作】浅刺0.1~0.2寸, 或点刺出血;可灸。
20
足少阳胆经小结
1、经脉走向 体表:起于目外眦,经耳前、耳后、颞部、
足少阳胆经
1
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目外眦, 经耳前、耳后、颞部、肩, 沿胸、腹、下肢外侧下行, 止于足第四趾外侧端。支 脉从足背至足大趾外侧端, 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体内:络肝,属胆。
联系脏腑器官:目、 耳、肝、胆。
2
主治概要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耳鸣,耳聋,目赤 肿痛,口眼歪斜,齿痛,咽喉肿痛。
神志病:癫狂痫,多梦,惊悸。 热病:黄疸,口苦。 本经病:肩痛,胁痛,腰腿痛,下肢痿痹。
13
风市 GB31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 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 中指尖处。 【功效】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1. 下肢痿痹,麻木,
半身不遂。 2. 遍身瘙痒,脚气。 【操作】直刺1~2寸;可灸。
14
阳陵泉 GB34 (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 之筋会)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功效】疏肝利胆,舒筋镇痉。 【主治】1. 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
【功效】疏肝利胆,健脾降逆。 【主治】1.胁肋疼痛,胃脘痛。
2.黄疸,呕吐,吞酸,呃逆。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11
带脉 GB26
【定位】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十一肋游离端下 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功效】调理月经,健脾固带。 【主治】1. 月经不调,带下,疝气,小腹痛。
肩,沿胸、腹、下肢外侧下行,止于足第四趾外 侧端。支脉从足背至足大趾外侧端,与足厥阴肝 经相接。
体内:络肝,属胆。 联系脏腑器官有:目、耳、肝、胆。
21
主治要点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面痛,口眼歪斜,目疾, 耳疾。
外经病:颈项强痛,落枕,胸胁胀痛, 腰腿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妇科病:乳痈,乳汁不下,带下。 肝胆病:黄疸,口苦,胁痛,呕吐。
2. 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麻木,膝肿痛。
3. 小儿惊风。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15
光明 GB37(络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 腓骨前缘。 【功效】明目,通络。 【主治】1. 夜盲,目痛,颊肿。
2. 下肢痿痹,膝痛。 3. 乳房胀痛,乳汁少。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