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及测井评价方法综述

合集下载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东营凹陷是中国渤海湾盆地的一个重要油气盆地,沙四段是该地区一个重要的油气产层。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是当今油田勘探和开发的主要对象之一。

本文将对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的成因特征及评价进行深入探讨。

一、成因特征(一)构造成因东营凹陷是一个大型泥岩坳陷盆地,地壳运动活跃,构造复杂。

沙四段低阻油藏的形成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在构造活动中,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产生了许多裂缝和节理,这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了通道和空间。

(二)岩性特征沙四段是一个典型的砂岩-泥岩互层,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理想的油气储集层。

岩性特征对于储层的储集性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沉积成因沙四段储层主要是由陆源碎屑岩沉积形成的,具有较好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这是由于陆源碎屑岩通常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储集。

(四)成岩成因沙四段储层的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长石、云母等,这种成分组成的岩石具有较好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理想的油气储集体。

(五)热演化作用沙四段地层经历了较严重的热演化作用,部分油气随着岩石的加热而被释放,导致储层的低阻状态。

二、评价(一)地震反演技术地震反演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地质评价技术,可以通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反射强度来反演储层的物性参数,包括孔隙度和渗透率等。

这对于低阻油藏的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岩心分析技术岩心分析技术是一种直接观察储层性质的方法,可以获取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数据,是对低阻油藏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

(三)沉积学研究通过对沉积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储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进而评价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性质。

(四)地质统计学方法地质统计学方法可以通过对储层中孔隙度、渗透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储层的分布规律和储量评价。

(五)岩石物理学方法岩石物理学方法可以通过实验室的物理性质测试,获取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对低阻油藏进行评价。

(六)数值模拟技术数值模拟技术是一种对储层进行动态分析的方法,可以模拟油气在储层中的运移和聚集过程,评价油藏的产能和采收率。

温米油田低阻油层成因分析及综合评价

温米油田低阻油层成因分析及综合评价

温米油田低阻油层成因分析及综合评价【摘要】低阻油层测井曲线特征与水层相似,解释难度大,文章以温米油田为依托,从低阻油层四性关系入手,综合地质与测井等多种资料,深入分析低阻油层成因,对下一步充分进行层内剩余油挖潜,提高采收率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低阻油层成因剩余油1 低阻油层四性关系岩心分析表明岩石以岩屑砂岩为主,颗粒分选中—差,单一粒级的砂岩不常见,砂岩常以粉、细、中、粗不等粒砂岩及粉砂岩为主;储层的胶结物以高岭石和绿泥石为主,胶结类型以孔隙式或孔隙—基底式为主,颗粒间以点、线接触为主,部分为镶嵌式接触,自生矿物中黄铁矿普遍存在,含量在0.5-93%不等;岩心分析孔隙度在11%~19%之间,渗透率在0.1~120×10-3μm2之间,平均孔隙度为15.5%,渗透率为19.3×10-3μm2,属于中-低孔、中-低渗储层;岩石毛管压力曲线图中孔喉呈双峰特征,微孔发育,孔隙结构复杂;原生地层水以cacl2水型为主,总矿化度在53000mg/l左右。

四性关系综合分析发现,储层孔渗性受岩性影响较大,而含油性主要受岩性物性控制。

根据温五块储层特征及岩心分析综合研究发现,造成低阻油层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高矿化度地层水水分析资料表明温五块原生地层水为cacl2水型,总矿化度在53000mg/l左右,水性较咸,提供交换的阳离子多,导电性能强。

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解释淡水泥浆钻井中自然电位负异常幅度较大的现象。

2.2 高束缚水饱和度岩石毛管压力曲线分析束缚水饱和度在25%左右,wj5-1井油水相渗曲线分析检测束缚水饱和度在32.9-38.2%之间,束缚水饱和度高。

岩心分析表明岩石胶结物主要以高岭石和绿泥石为主,呈分散状分布于颗粒表面,或以胶结方式充填于粒间孔隙中,而颗粒表面存在分散状粘土,水被吸附在颗粒或粘土表面,形成不能流动的束缚水,导致束缚水饱和度高,孔隙结构复杂化,储渗性能降低。

低阻油层成因机理评述

低阻油层成因机理评述

低阻油层成因机理评述Ξ白 薷,李 渭(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 710069) 摘 要:低阻油层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由于其在石油勘探寻找新油藏或油田开发中后期寻找剩余油潜力层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各油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文章从低阻油层的沉积分布特征着手,总结了低阻油层地质与测井方面的成因机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低阻油层;沉积分布特征;成因机理 低阻油层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美国墨西哥湾、加拿大东部近海及中东地区,中国东、西部油田,如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塔里木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等均具低阻油层,但其成因却各不相同。

1 低阻油层沉积分布特征从地质特征看,粉砂岩储层在低阻油层中占有相当比重。

这是因为粉砂岩经过较长距离搬运,在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缓慢沉降,一般低阻油层横向上分布在砂岩向泥岩过渡的水流缓慢地带。

2 低阻油层形成机理2.1 高矿化度地层水当油层中存在一定的高矿化度地层水时,可形成发达的导电网络,使得油层电阻率减小。

这类油层的电阻率绝对值在1~28m左右变化,电阻率指数一般大于4,与邻近的典型水层相比电阻率较突出[1]。

2.2 高束缚水饱和度储层中的束缚水包括微孔隙中不能流动的水和吸附在岩石颗粒表面上的水[2]。

如果油层中含大量束缚水,那么即使油层的粒间孔隙不含自由水而只含油气,电阻率值也会明显下降。

2.3 粘土附加导电性粘土矿物的水化作用,可在颗粒表面形成一层薄水膜,导致束缚水含量增大。

在电场的作用下,粘土矿物发生阳离子交换,可产生附加导电性。

但在高地层水矿化度的情况下,阳离子交换能力有限,粘土矿物的附加导电性可忽略不计;但在淡地层水背景下,泥质附加导电性上升,是造成低阻的主要因素。

2.4 岩性细及微孔隙发育岩性细、泥质含量高的油层受沉积环境控制,使地层中微孔隙发育,束缚水含量明显增多,造成电阻率极低。

2.5 岩石骨架导电通常岩石骨架不导电,当含有导电物质时,会使油层电阻率降低。

5-低阻油层

5-低阻油层

¾ ¬ À ¹
0.4
0.2 10.38% 0 Ð É Ö ° (Ò Ô É Ï ) · ° Ï É (» « Ï · É °) Û É ² ° Ã ´ 11.63% 6.43%
HD402井东河砂岩储层电阻率与平均 毛管半径对比图
10
1
µ ã Ø ² µ ç ³ è Á Ê £ ¨ohhm) ¼ ½ Å ù « Â ¸ Ü è °½ ¶ £ ¨um)
粘土矿物成分对电阻率的影响
红88井X衍射粘土矿物相对量分析结果表
样号 深 度 (m) 岩 性 粘土矿物组分相对含量(%)
蒙皂石 伊利石 高岭石 绿泥石 伊/蒙混层
2
5 7 8
2342.30
2342.70 2343.00 2343.15
粉砂岩
粉砂岩 粉砂岩 粉砂岩
93
94 96 94
7
6 4 6
11
ý ò Ê ã Ò Ø ² µ
10
10 0.01
1 0.01
0.1
1
¬ Ë ¹ ® ± ¥ ¹ Í ¶ È
两岩电参数计算结果对比(HD402)
1 0.8 0.6 0.4 0.2 0 5080 5085 ® é ½ É £ ¬ m 5090
ý ¡ Ê ¬ Ð È £ Í ¶ ¥ ¹ Í ± ¬ Ó ¹
25 20 15 10 5 0 粘土 细粉砂 粗粉砂
极细砂 中砂
粒度分析砂岩各组分含量平均值直方图 (红75-9-1、红90和红152 )
泥质含量(粘土+细粉砂+粗粉砂),%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00 0.05 0.10 0.15 0.20 粒度中值,mm 0.25 0.30

低阻油层成因及测井识别方法

低阻油层成因及测井识别方法

低阻油层成因及测井识别方法发布时间:2023-02-13T07:51:40.898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9月第17期作者:易寒婷[导读]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方法是一种常见的测井技术,对于进入到高含水期的油田而言较为适用易寒婷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胜利测井公司摘要: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方法是一种常见的测井技术,对于进入到高含水期的油田而言较为适用。

目前,由于我国部分油田的开发时间相对较长,大多数油田已经进入到了开发中后期阶段,地层中的含水率在不断增加,为了全面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对地层中的剩余油分布进行合理的研究,低阻储层的岩石物理成因类型多样,测井响应关系复杂,故低阻储层与常规储层相比,其测井识别评价方法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在低阻储层识别与评价认识上带来一系列问题。

胜利某地区是东营三角洲自东向西推进衰亡期形成的中带西滑塌浊积砂体的一部分,储集物性具有低孔隙、低渗透的特点。

评价低阻油气层的重点和关键在于计算地层的含水饱和度。

本文简单探讨了多种含水饱和度测井与评价解释方法,对于油田勘探和开发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低阻油层;成因分析;饱和度方法评价;测井解释胜利某地区构造上位于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西段,是东营三角洲自东向西推进衰亡期形成的中带西滑塌浊积砂体的一部分。

构造上属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西段,向西倾没于利津洼陷,是一个向东北抬起,向西南倾没的大型鼻状构造。

受三角洲沉积的前积特征控制,使该层系砂体自东向西呈迭瓦状分布。

该地区的主要含油层系为沙三中1、沙三中2,其次是沙三中3,地层的主要岩性为砂岩、泥岩、灰质泥岩,储层岩性为粉砂岩和细砂岩。

分选中偏差到差,储层岩石矿物成分中石英含量为32%~46%,长石含量为31%~39%,岩屑含量为17%~35%。

胶结物含量以泥质为主,粘土矿物成分以高岭石为主。

储集类型为孔隙性,孔隙度主要分布区间为16%~22%,渗透率分布范围为1-200×10-3μm2,平均值为13.3×10-3μm2。

WN油田低阻油层的测井评价

WN油田低阻油层的测井评价
点。
本 文 针 对 w N油 田低 阻油层 的特 征 , 分析 了低 电 阻率 油层 的形 成机 理 和特 点 , 点介 绍 了低 重
电阻率油层 的测 井解释 方 法。
关键词 : 阻油层 ; 低 电阻率 ; 隙度 孔
O 引 言
在 WN油 田, 低阻油层呈现总体零散、 局部集中 的分布态势 。作为非常规油层的一类 , 低阻油层的 测井 资料识别与评价有着较大的困难 。在 目的层 段, 地层水高矿化度致使常规油层的电阻率不高( 多 在 3 5 m , 阻 油 层 的 电 阻率 就 更 低 , 在 — ) 低 Q. 多

为 是 不 导 电 的 。那 么储 层 的导 电程度 取 决 于地 层
0 0l




匙 ≮ = ̄ F - t S
水 。纯 水是 不 导 电 的 , 在 于岩 石孔 隙 中的地 层水 存 能 够导 电是 因为 它溶 解 了盐 类 。盐 类在 水 中电离成 正 、 离子 , 电场作 用 下 , 负 在 带有 电荷 的离子 在 溶液 中定 向移 动形 成 电流 。地层 水矿 化 度越 高 , 地层 则 中导 电离 子越 多 , 电能力 越强 , 层呈 现 出的 电阻 导 储 率 就会越低 。 根 据 多 口井 的水 分 析 资 料表 明 : WN油 田地 层 水 的水 型 为 C C: , 矿 化度 的变 化 范 围为 2 a1 总 型 0x 1‘g13 0m / 2×14g , 于 高 矿 化 度 型 地 层 水 。例 ~ 0m f 属 l 如, WN1 北块 的沙三 中存 在低 阻 油层 , 分析 资料 3 水
披孔 曝 腹
图 2 沙 三 段解 释 图版
即图2 所示 , 将上 述 几 层综 合 测井 解 释 为低 阻 油 层 ( 图 3 。 完井 后 , 该 井 的 9 1 见 ) 对 —6层射 开 投 产 , 油 92 d含水 1%。说 明解释 图版发 挥 了作用 。 ./, t 4

低阻油藏成因机理

低阻油藏成因机理

低阻油层的研究意义非常重大,可以发现新的油气层,增加新的储量与产量;减少试油成本;发现新的非常规储层.
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
1:粘土附加导电性引起的低阻,粘土矿物含量越高,电阻越低.2:复杂孔喉结构引起的低阻,主要是存在微孔隙与渗流孔隙两种孔隙系统中,束缚水饱和度增加,从而导致低阻.
3:目标层段富含导电金属矿物.
4:砂泥岩薄互层引起的低电阻率,当出现砂泥岩薄互层时,尽管泥岩层不会改变砂岩层的渗透率和孔隙度,但它会极大抑制砂岩层的感应测井响应。

甘谷驿油田北部延长组长6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分析

甘谷驿油田北部延长组长6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分析

甘谷驿油田北部延长组长6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分析摘要:甘谷驿油田北部延长组长6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储层低电阻率成因。

利用测井信息及油田整体油藏分布,对油田南部正常长6油层和油田北部低阻(相对)长6油层的电性特征做了对比研究和评价,分析各种因素对长6储层形成低阻的影响,关键词:甘谷驿油田储层特征低阻油藏一、储层特征分析1.岩石学特征根据岩心观察及室内岩石薄片鉴定结果,油田北部长6储层岩性主要为灰色细粒长石砂岩,占各类储层的57.8%~77.5%,其次为中粒砂岩和粉砂岩,分别占11.8%~37.2%和0.1%~16.5%,粗砂岩极少。

储层砂岩碎屑颗粒多呈次棱角状,分选性中等-较好,主要粒级细砂的含量一般在70%以上,杂基含量中等,反映为中等强度水动力条件和中等搬运距离的沉积。

胶结类型为孔隙式和孔隙-接触式,颗粒多呈点-线接触,以线接触为主。

2.孔隙结构特征根据储层岩石铸体薄片、图像孔隙、毛管压力曲线及扫描电镜等资料,本区长6油储层的孔隙结构类型以III类(中孔微细喉型)、IV类(小孔微细喉型)为主,含少量的II类(中孔细喉型)和I类(中孔中细喉型)(图1)。

中孔微细喉型:平均孔隙直径80~50μm,平均喉道半径为0.5~0.2μm。

其渗透率为(0.1~0.3)×10-3μm2。

小孔微细喉型:平均孔隙直径10~50μm,平均喉道半径小于0.2~0.5μm。

渗透率为(0.1~0.15)×10-3μm2。

3.储层物性特征3.1 孔隙度、渗透率相关性分析油田北部长6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不到0.26(图2),说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一方面受多重地质因素综合影响,另一方面又并非受相同因素控制,而具有并不完全相同的演化轨迹。

由于油田北部长6砂岩微孔隙比较发育,其对孔隙度具有重要贡献,但由于多呈孤立分布,因而对渗透率贡献不大。

对渗透率贡献较大的主要是成岩作用晚期形成的溶蚀孔隙。

因此,在孔隙度小于一定值时,随孔隙度增大,渗透率增加不大,主要贡献来自残余粒间孔和微孔隙;但当孔隙度大于一定值时,渗透率快速增大,其主要贡献来自溶蚀孔的发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及测井评价方法综述李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湖北,武汉430074)摘要:随着油气田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寻找油气田难度日益增加,低阻油层目前已成为我国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中最具潜力的研究对象之一。

本文主要从低阻油层的特征、成因分析入手,开展了低阻油层测井识别方法定性和定量方面的研究,主要介绍了常规的低阻油气层识别方法,并且对低阻油层饱和度的定量计算模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对该类储层的研究以及勘探和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低阻油层,成因机理,识别方法,饱和度定量评价模型0 引言随着油田勘探和开发的不断深入,泥质砂岩储层中勘探开发目标已经由原来简单的高幅度构造油气藏逐渐转向低孔低渗、低电阻率、复杂岩性和复杂储集空间等复杂油气藏,而低阻油气藏是其中最具潜力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所谓的低阻油层可以认为是油气层的电阻率低于邻近水层或者泥岩层的电阻率,或者虽然高于两者,但是油气层的电阻率比通常所说的油气层的电阻率的范围要低,属于低阻油层[2]。

由于低电阻率油层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测井响应关系也很复杂,故测井识别方法较常规油层来说,存在很大的区别。

低电阻率储层在常规测井资料上表现为其电阻率值低,或与水层差别不大,造成应用测井曲线区分油水层困难。

目前,国内外关于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和评价技术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将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和测井评价技术进行系统化、综合化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1]做好低阻油层评价工作的基础就是正确认识其形成机理。

国内外关于低阻油层形成机理成果丰富,这里对其进行归纳和梳理,见表1。

除了表1中所列的常见低阻成因以外,原油性质(密度、粘度及流动性等)、油水系统、含有饱和度和测井仪器(电极距大小)等也会使油层电阻率降低,产生低阻油层。

另外,低阻油层的形成不仅有其微观的岩石物理机理,岩石物理成因揭示了低阻油气层的本质,地质条件的特殊性是低阻油气层岩石物理成因的基础。

因此研究岩石物理成因与地质背景之间的关系,将会有助于低阻油气层的识别评价与预测。

地质因素主要通过地质构造作用、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带作用和成岩作用对低阻油层的形成产生影响,见表2。

由于低阻油层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因此开展低阻油层评价时,应从上述一般机理出发,结合研究区实际开展低阻具体成因机理和测井评价技术的针对性研究。

表1 常见低阻油层成因及其作用机理类别作用类型作用机理油层本身岩性、物性变化引起的低阻油气层(内因)高不动水引起的低阻油层较高的不动水饱和度会组成良好导电网络,使油层的电阻率降低。

储层不动水含量受到岩石颗粒粒度、孔隙结构特征及粘土分布状况等多因素控制。

黏土附加导电引起的低阻油气层地层水较淡,泥质附加导电性上升为造成低阻的主要因素,其电阻率降低的幅度随着地层水矿化度的减小而增加。

其电阻率下降的数值取决于粘土含量、分布和阳离子交换能力。

骨架导电引起的低阻油气层黄铁矿或磁铁矿等导电矿物的存在,会增加地层的导电性,岩石骨架富含磷铁矿等也会引起低阻。

导电矿物的分布形式影响岩石的导电性。

岩石强亲水(润湿性)引起的低阻油气层当岩石骨架为强润湿性时,就会吸附水分子,束缚水含量就会增加,为形成发达的导电网络提供了保障,使电阻率降低。

低阻油层表现为亲水性,高阻油层表现为亲油性。

其它因素变化引起的低阻油气层(外因)泥浆滤液深侵入与测井探测范围有限这一矛盾引起的低阻油气层钻井液侵入地层对电阻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测井过程中电流径向流入地层,而井筒内的高电导率泥浆引起的电流在井轴方向上的分流;2.高比重盐水泥浆低阻深侵形成低阻侵入环带,导致测井仪器探测失真,其结果导致电阻率测量值低于地层深电阻率,在极端情况下,还有可能造成油气层呈现水层特征,这种情况在低矿化度地层水背景下更加严重。

砂泥岩间互层引起的低阻油层砂泥岩间互储层中呈条带状的泥岩和砂岩的厚度都较小,当它们的厚度都低于电阻率测井仪器的纵向分辨率时,所测量的视电阻率值就不能反映地层的真实情况,往往测量的电阻率大大低于储层的真实电阻率。

油水层矿化度不同产生的低阻油气层在储层岩性、物性相似的条件下,若油气层不动水矿化度大于水层矿化度时,油气层与水层的电阻率差异就会减小,并且随着矿化度差异的增大,电阻率差异会越来越小,导致出现低对比度的低阻油气层。

油水分异作用引起的低阻油气层油水分异作用实际上就是油水在复杂的多孔介质中进行低速渗流,这种分异的过程比较复杂,受到多种力的作用。

油水作用作用弱,油水分离不充分,产生的含水油层、油水同层含油饱和度相对于油层都低,使得储层电阻率小,并可能因此而产生低阻油气层。

复合成因复合成因的的低阻油气藏以上几种典型的情况可能在某一具体油藏中同时遇到数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其中有油气层内因的作用,也有外因的作用,这样形成的低阻油气层被认为复合成因的低阻油气层。

表2 地质因素对低阻油层形成的影响(赵军龙等)序号类型作用机理1 地质构造作用构造作用对盆地的形成、发展与演化,盆地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和生、储、盖组合,盆地中油气圈闭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

其主要从构造活动、构造样式和构造幅度三个方面对低阻油气层产生影响2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带作用从沉积学的角度考察已经发现的低阻油气藏,可发现它们最为突出的岩性特征是以细、粉砂岩为主,普遍含泥(使储层的微孔隙发育、油气层束缚水饱和度高)。

这些条件为形成低阻油气层提供条件3 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对孔隙的保存、发育和破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压实、胶结和溶蚀对孔隙的改造起重要的作用。

而微孔隙是形成低阻油气层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成岩作用对低阻油层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2.低阻油层的定性识别方法研究2.1交会图法识别低阻油层[4]交会图法是测井解释中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油水层定性识别方法之一。

它是利用测井原始或计算信息两两组合而形成交会图,依据交会图中不同类型数据点的分布规律评价油气水层的方法。

对于低阻油层的识别就成为了如何将低阻油气层的主控成因与识别参数联系起来,通过能够反映低阻主控成因的识别参数的两两组合放大低阻油层与水层之间的微弱差异,到达准确识别低阻油气层的目的。

通过对常规测井的有效融合(多信息的综合计算或者单一信息的处理),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综合参数,主要有R wa(R t)、R wa(SP)、ΔGR、ΔSP、ΔФ等,对这些参数进行有效的组合可以得到许多对低阻油气层非常敏感的参数,如R wa(R t)/ΔSP、R wa(R t)/R wa(SP)等。

这些参数中,ΔGR主要反映储层岩性变化,体现岩石粒度的粗细;ΔSP主要反映储层内地层水质的变化;R wa(R t)和R wa(SP)体现了两种来源的视地层水电阻率,它们的高低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储层中流体性质的变化,是判别储层流体性质的敏感参数;R wa(R t)/ΔSP是对由测量电阻率计算的视地层水电阻率进行水性的归一化校正;R wa(R t)/R wa(SP)是两种视地层水电阻率的比值,如果储层内的流体为水,则该比值接近于1,如果储层内的流体为烃类流体,则含油饱和度越高则R wa(R t)越大,对于咸水泥浆的低阻油气层电阻率而言计算的R wa(SP)是低值,于是低阻油气层R wa(R t)/R wa(SP)是高值。

ΔGR=(GR-GR min)/(GR max-GR min)ΔSP=(SP-SP sh)/(SP w-SP sh)R wa(R t)=R t*ϕmR wa(SP)=R mft/10-SSP/K式中:GR-目的层段自然伽马测量值,API;GR min-目的层所在沉积旋回内“纯砂岩”的自然伽马测量值,API;GR max-目的层所在沉积旋回内“纯泥岩”的自然伽马测量值,API;SP-目的层自然电位测量值,mV;SP sh-目的层所在沉积旋回内纯泥岩自然电位测量值,mV;SP w-目的层所在沉积旋回内标准水层自然电位测量值,mV;R t-地层电阻率(取值为深电阻率测量值),Ω·mϕ-储层孔隙度(采用声波或者中子密度交会计算),f;R wa(R t)-通过电阻率和孔隙度计算的视地层水电阻率,Ω·m;R wa(SP)-由自然电位计算的视地层水电阻率,Ω·m;R mfT-地层温度下的泥浆滤液电阻率,Ω·m;SSP-目的层段自然电位幅度值,mV;K-系数,计算过程中需要校正的地层温度条件下。

目前主要衍生三种交会图版:R wa(R t)—Δϕ交会图版用于油层与气层的定性区分,其中:Δϕ=(ϕD+ϕN)/2-ϕS式中:ϕS、ϕD、ϕN—分别是由理论模型计算的声波、密度、中子储层孔隙度,%;R wa(R t)—ΔGR交会图版用于将低阻油气层与水层区分开适用于淡水泥浆钻井条件下、水性基本一致的低阻油气层识别。

其中:对于泥质砂岩低阻油层,含油饱和度越高,R wa(R t)越大;岩性变细和泥质含量增加,R wa(R t)越低;水层岩性较粗,泥质成分较低,电阻率成分往往不低,R wa(R t)较高;这类交会图版具有很好的效果,这种较好的效果是由于将低阻成因的岩性因素作为一项指标参与油气层的识别。

R wa(R t)/R wa(SP)—ΔGR交会图版通常用来表征咸水泥浆钻井条件下的低阻油气层识别,其中:R wa(SP)表征地层水的信息,造成油气层低阻的咸水泥浆侵入成因和油水层矿化度差异成因。

2.2对泥浆侵入较深低阻油层测井评价[5]对于泥浆侵入较深的储层,我们可以采用时间推移测井、径向电阻率测井、阵列感应测井等方法实现。

它们适用于矿化度较小的地层,特别对高压地层内油层的识别有较好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淡水泥浆打井时,在水层段表现为高侵特征,在油层段表现为低侵特征。

在高矿化度泥浆侵入较深的储层时,可测得电阻率明显下降,最终可测的地层真电阻率,从而识别低阻油层。

2.3测井新技术识别低阻油气层(1)MDT快速、直观识别低阻油气层[1]MDT是斯伦贝谢公司的一项非电阻率测井技术,能够采集丰富的地层及油藏信息,是快速判别储层流体性质、获取油藏特征参数、减少试油工作量、避免油层污染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能够直接、快捷、准确地提供储层及油藏特征,为勘探和开发快速认识和评价油气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MDT在低阻油藏识别评价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高精度的压力资料,提供较为准确的储层流体密度,依据流体密度判断储层流体性质;二是利用光谱分析模块,通过色谱分析的方法识别油水层。

是利用MDT压力资料识别低阻油气层实例。

由图中可看出,B、C两层通过常规测井曲线很难判别出来。

利用Ml)T测井在A、B、C三层储层中分别获得了多点的测量压力,用压力资料计算三层的流体密度分别为0.249g/cm3、0.61g/cm3、1.08g/cm3,三层的流体与理论上的气、油、水的密度非常接近,由此可以确定三层的流体性质,即A层顶部为油气层、底部为油层,B层位油层,C层位水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