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整理精校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教案

必修教案

0711 09:42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理清叙事脉络,疏通课文内容;质疑、探疑,合作探究,把握人物形象与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串连讲解,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1、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文思开阔,语言风格绚丽恣肆,铺张扬厉。主要艺术特色是: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文笔多彩,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善用比喻、夸张、寓言,以增强表达效果。

(2)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第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想派刺客去劫持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2、纠正字音

督亢()更( )虑之骨髓( )

燕()国揕()胸偏袒()淬()

火濡()缕忤()视

瞋()目变徵( )之声樊於期()切齿拊()心厚遗()蒙嘉

箕踞( )以骂被八创( )

3、学生结合课文注解自主学习,梳理文言知识与课文大意;教师结合学习重点与难点讲解。

(1)第一段

①词类活用:进兵北略地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②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的形势,使得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③段意:秦兵势如破竹,燕国危在旦夕。

(2)第二段

①重点字词:微太子言(微:假如没有)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

②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â,高兴。)

③词类活用: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邑:名词作动词,封邑)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④古今异义: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

⑤特殊句式: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状语后置。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省略句: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⑥段意:太子丹求计,荆轲献策

(3)第三段

①重点字词:乃遂私见樊於期(乃遂:副词,于是)顾计不知所出而(顾: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右手揕其胸(揕:刺)此臣日夜拊心也(拊心:形容非常痛心)秦王必善见(善:好好地)

②词类活用:樊於期乃前曰(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③古今异义 :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能够、许可。)

将军岂有意乎(意,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坦露一只臂膀今:袒护)

④特殊句式: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状语后置: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

⑤段意:荆轲私见樊将军,於期献身于大义

4、探究:文章一开始就连用六个动词,有什么作用?

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得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5、作业:熟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1、自学与讲解

(1)第四段

①词类活用: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②段意:太子丹收尸

(2)第五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