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史记》选读,《荆轲刺秦王》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史记》的基本情况,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学习古文阅读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史记》的基本特点,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利用古文阅读技巧分析、理解古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品质和精神;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提高古文阅读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英勇无畏、忠诚报国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文阅读技巧的运用,对荆轲等人物形象的分析。
2. 教学重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古文阅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勾画出生僻字、难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品质和精神。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为例,讲解古文阅读技巧,如断句、实词理解、句子翻译等。
6.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古文阅读技巧,分析、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人物形象:荆轲、荆轲母亲3. 古文阅读技巧:断句、实词理解、句子翻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结合古文阅读技巧,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2. 答案:见课后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文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荆轲等人物形象的理解。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1)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文本细读、语言品味及人物形象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背景,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史实。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品味文章精彩语言,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特殊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教学重点: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荆轲刺秦王》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史实,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 文本细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边读边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语言品味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精彩语言,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风萧萧兮易水寒”等,分析其表达效果。
5. 人物形象分析6.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文章内容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荆轲刺秦王的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背景:荆轲刺秦王史实2. 文本细读:生字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3. 语言品味:精彩语句分析4. 人物形象:荆轲、秦王等5. 中心思想:勇敢、忠诚、智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
(3)谈谈你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风萧萧:形容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
壮士:勇敢的人。
不复还:再也回不来。
荆轲刺秦王:指荆轲行刺秦王的故事。
(2)荆轲:勇敢、忠诚、智慧。
秦王:残忍、多疑。
(3)文章中心思想:勇敢、忠诚、智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文章内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荆轲刺秦王教案(优质)

荆轲刺秦王教案(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掌握文化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
3、学习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中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1、重点: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2、难点: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中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三课时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前人对荆轲刺秦事件的评价:“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朱熹“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其妄也哉”——司马迁今天我们在前人的评价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二、讲授:1、文化常识及背景本文选自《战国策》,这是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课件展示,学生齐读)主人公:荆轲:春秋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战国末期卫国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
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秦始皇: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改革家,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引出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3篇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1《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译文读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部分原著片段。
2、感知《史记》史学价值及文学地位,建立对《史记》的浓厚兴趣。
教学内容:《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荆轲部分荆轲刺秦王片段。
教学过程:1、导入。
我们刚学过一篇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PT:鲁迅评价《史记》),意思说《史记》史料价值与文学地位都很高。
有一首诗来自《史记》(PPT:《易水歌》)。
教师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有时会遇到一些古文,如何去读懂它们呢?刚才老师讲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想不想看一看《史记》中司马迁是如何记载这段故事的。
2、学习送别片段(PPT:送别片段)。
(1)初读。
轻声阅读,对照注释看看能否读懂每一句话。
(2)再读。
请同学们翻开译文,找一找与这段文字相对应的译文。
读一读译文,再读一读古文,试着对古文进行解释。
(3)三读。
理解了意思,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试着断句,将古文读通顺。
(4)对这段文字,你有没有疑问?①为什么太子及宾客都穿戴着白衣白帽前来为荆轲送行?所以人们的心情都是怎样的,文章当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心情?②荆轲知道这一去再也不能回来吗?那他表现得如何?为什么荆轲连头都不回一下?(5)读懂了文字的意思,我们就可以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谁能读出这些文字所蕴含的情感。
(6)小结归纳学习古文的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读懂这段古文运用了哪些方法。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培养阅读经典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战国时期的秦国、燕国和荆轲的身份。
简述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故事背景。
第二章:文本阅读与分析2.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荆轲刺秦王》的重要段落。
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2.2 教学内容:分组朗读课文,讨论荆轲刺秦王的细节。
分析荆轲刺秦王中的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
2.3 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引导启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第三章:荆轲形象分析3.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分析荆轲的形象特点,理解其英雄气概。
引导学生从荆轲的形象中汲取精神力量。
3.2 教学内容:分析荆轲的勇敢、智谋、忠诚等形象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对于个人品质的启示。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来深入理解荆轲形象。
教师引导启发,帮助学生从荆轲形象中汲取精神力量。
第四章: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4.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4.2 教学内容:介绍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分析荆轲刺秦王对于当时各国的影响和后世的历史意义。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在历史中的地位。
教师引导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时代意义。
第五章:拓展与实践5.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创作和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进行创意写作、表演或绘画等实践活动。
分享并评价各组的成果。
5.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引导启发,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荆轲刺秦王一等奖教案

荆轲刺秦王一等奖教案【篇一:《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二:荆轲刺秦王公开课优秀教案】荆轲刺秦王(公开课优秀教案)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2、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3、情感与态度: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三课时第3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多种方式诵读课文2.鉴赏评价荆轲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3.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一般在学习文言文按照哪几步进行?【板书】朗读读准点读读懂(圈点重要词语,解决掉)#美读读出个性析读读出深度(品味鉴赏)(1)朗读(2)点读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
说见:高兴地接见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
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
困,困窘。
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
私:自己的(事情)。
意:情意。
<全句意为。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③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
教:指教。
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函,盒子。
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
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⑦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比解释,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2、学问与力量: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3、情感与态度: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大事二、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大事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争论法多媒体教学四、课时支配:三课时第一、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复习《战国策》相关内容2、借助解释、工具书理解课文二、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三、教学方法:分组争论法、提问法、启发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日,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
信任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化的了解。
师:同学们已经做过预习工作了,那该文选自哪里?生:《战国策》师:好,关于《战国策》,同学们收集到哪些资料呢?下面我们来沟通一下?生:《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谈论辩时的政治主见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师:这里,我补充一下,从文学的角度上看,《战国策》长于谈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师:对于本文的背景,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学问,来谈一谈?生: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灭韩,又破赵,统一的大势已定。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能够领悟作者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荆轲刺秦王》。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荆轲刺秦王的敬仰之情。
(2)体会忠诚、勇敢、正义等传统美德。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把握。
2. 诗歌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 诗人情感的领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
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意象,解读诗歌深层含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人情感。
5.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意象,解读诗歌深层含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成绩:通过对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第二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荆轲准备得充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分析:荆轲的准备并不充分,因为他没有等到他的朋友就出发了。秦武阳虽然是个勇士,但年龄尚小,这也许为刺秦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里太子丹多疑、急功近利;荆轲“怒、叱”反映了荆轲性格中刚烈的一面。
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导问二:
第三部分廷刺秦王(从“既至秦”到“约契以报太子也”)
第四部分行刺失败“秦王目眩良久”
五、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导问一:
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
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4.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歌声由悲凉到慷慨,凝聚着荆轲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生与死的搏斗,使重义轻生的英雄也产生了凄凉悲愤的感情。易水辞诀这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思路提示:易水辞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主导性格和英雄气概,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6、分析: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通过哪些方法渲染的这种氛围?
明确:悲壮。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这种特殊的颜色表达了送行者和荆轲一行生离死别的情感;环境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音乐,变徵之声是一种悲凉的声音,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是一种激愤的声音,让众人“瞋目”“怒发冲冠”,这是对强秦的同仇敌忾。
四、整体感知课文
1、《荆轲刺秦王》围绕“行刺”这一中心事件结构文章
第一部分行刺的缘起(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
燕国危亡之际,太子丹就请荆轲谋策,荆轲想用樊於期的头取悦秦王,以便行刺,太子不忍,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行刺的准备(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交代入秦行刺三件准备工作及易水送别
内容
备注
荆轲刺秦王
一、导语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没:死,即“殁”字。
此处“壮士”指谁呢?
解释
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冷如初。
二、复习《战国策》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补充:某日夜暗独坐,忽有一个黄衣老人,手持青藜手仗,叩门进来,吹燃藜杖,以藜光照明,传授刘向《五行洪范》之文。刘向问老人姓名,老人说:"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悯卯金之子,特派我来传道给你。"并把怀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图之书赠给了刘向。正是因为有此神授,刘向才能成为一代经学大师。),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三、【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5.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