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相交线(第3课)
合集下载
5.1第3课时 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课后作业

8. 如图K5-1-17,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交点分别为 点G,H, ∠CHG=∠DHG= ∠AGE. (1)CD与EF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
解:(1)CD⊥EF. 理由如下. 因为CD是直线,所以 ∠CHG+∠DHG=180°. 又因为∠CHG=∠DHG,所以 ∠CHG=∠DHG=90°. 所以CD⊥EF.
(2)求∠CHG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
(2)由(1)知∠CHG=∠DHG=90°, 因为∠CHG=∠DHG= ∠AGE, 所以∠AGE=120°. 所以∠CHG的同位角∠AGE=120°,内错角 ∠BGF=∠AGE=120°,同旁内角 ∠AGF=180°-∠AGE=60°.
4. 如图K5-1-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没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D )
B. 图中没有同位角和内错角,但有一对同旁内角
C. 图中没有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但有三对同位角
D. 图中没有同位角和内错角,但有三对同旁内角
5. 如图K5-1-15,有下列判断:①∠A与∠1是同位角; ②∠A与∠B是同旁内角;③∠4与∠1是内错角;④∠1与∠3 是同位角. 其中正确的是___①__②_____(填序号).
课后作业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3课时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务实基础
1. 如图K5-1-13,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则∠1和
∠2是一对
()
D
A. 对顶角
B. 同位角
C. 内错角
D. 同旁内角
Hale Waihona Puke 2. 下列选项中,∠1与∠2不是同位角的是 ( ) A
3. 下列选项中,∠3和∠4不是内错角的是 ( D )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5..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课件

dc
1
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2)b
a
3
1
2
c
(3)
a
1
b2 (4)
同位角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课后作业
a b c 3、(1)∠1和∠2是直线
和直线
被直线
所截得到的 同 位 角
cd
a b d (2)∠3和∠4是直线
和直线
被直线
所截得到的 内 错 角
6 15
3a
2
4b
c d a (3)∠1和∠5是直线
和直线
被直线
所截得到的 同 旁 内 角
4 5
图中还有其它的同旁内角吗?若有,请你找出来.
A
2
E 1
34
65
C
78
4 5
B
同旁内角是 U 形状
D
3 6
总结归纳
截线 被截直线 同位角 同一侧 同一方 内错角 两侧 之间 同旁内角 同一侧 之间
结构 特征
F Z U
课堂练习
1、如图,直线a截直线b,c 所得的
同位角有 4 对,它们是___∠_1_与__∠_3_、__∠_2_与__∠_4_、_____
A
D
B
C
5、如图,(1)直线AD、B C被直线 AC所截,找出图中由AD、BC被直 线AC所截而成的内错角是 _________和__________ (2)∠3和 ∠4是直线_________和 _________被_________所截,构成 内错角.
6、看图填空: (1)若ED,BF被AB所截, 则∠ 1与 ∠2 是同位角; (2)若ED,BC被AF所截, 则∠3与 ∠4 是内错角;
第3课 相交线(3)点到直线的距离

(1)如图所示:过M作MP⊥AB,过N作NQ⊥AB,当汽车行驶到 点P处时,对M学校影响最大;当汽车,对两学校的影响逐渐增大;由Q向B行驶时, 对两学校的影响逐渐减小;由P向Q行驶时,对M学校影响 逐渐减小而对N学校影响逐渐增大.
谢谢!
连接AB,作BC⊥MN,C是垂足, 线段AB和BC就是符合题意的线路图. 因为从A到B,线段AB最短,从B到MN, 垂线段BC最短,所以AB+BC最短.
答案图
15. 如图,点P是直线l外一点,过点P画直线PA,PB,PC,…,
交l于点A,B,C…,请你用量角器量∠1,∠2,∠3的度数,
角度越大,对应的 并量PA,PB,PC的长度,你发现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
二、过关检测
第 1关 10. 如图,△ABC是锐角三角形,过点C作CD⊥AB,垂足为D, 则点C到直线AB的距离是 ( C ) A. 线段CA的长 B. 线段AD的长 C. 线段CD的长 D. 线段AB的长
11. 小区P附近要建立一个邮局,有四个地点A、B、C、D可供
选择,选择比较合适的地点是________ ,理由是: ______ C 连接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垂线段最短
7. 如图,在△ABC中,AC⊥BC,CD⊥AB,则AB,AC,CD 之间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 CD<AC<AB (用“<”号连接起来).
8. (例3)如图,汽车在直线公路AB上行驶,M,N是两侧的 村庄,当汽车行驶到P点位置时,离村庄M最近,当行驶 到点Q位置时,离村庄N最近,请在AB上分别画出P,Q 两点的位置.
知识点1:判断点到直线的距离
2. (例1)如图,OD⊥BC,垂足为D,BD=6厘米,OD=8厘米,
5.1 相交线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公开课课件

A.∠2 和∠3 互为内错角 B.∠1 的同位角只有∠3 C.∠6 与∠7 互补 D.∠1 与∠2 互为邻补角
二、填空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12.如图,(1)AB,BC 被 AD 截得的内错角有___∠__1_与___∠___3____; (2)DE,AC 被 BC 截得的同位角有___∠__5__与___∠__C____;(3)∠5 与∠7 是直线___A__B___,___B__C___被直线___D__E___所截而成的__内__错____ 角;(4)∠1 与∠4 是直线___A_E____,__D__E____被直线___A__D___所截 得的_同__旁___内__角.
(2)∠A 与∠CED 是直线__A__B____,__D__E____被直线__A__C____所 截而成的__同__位____角.
三、解答题(共 30 分) 15.(8 分)如图所示,从∠1,∠2,∠3,∠4,∠A,∠C,∠ABC,∠ADC 中,找出所 有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解:内错角有:∠1 与∠4,∠2 与∠3, 同旁内角有:∠1 与∠C,∠1 与∠3,∠2 与∠4,∠2 与∠A,∠3 与 ∠C,∠A 与∠4,∠A 与∠ABC,∠A 与∠ADC,∠ADC 与∠C,∠ C 与∠ABC
四清导航
• 蔡琰(作者有待考证)的《胡笳十八拍》 郭璞的《游仙诗》 鲍照的《拟行路难》 庾信的《拟咏怀》 都特别喜欢。不过都是组诗,太长了,就不贴了orz。 最后还想推一下萧绎的《幽逼诗》四首: 【南史曰:元帝避建邺则都江陵,外迫强敌,内失人和。魏师至,方征兵四方,未至而城见克。在幽逼求酒,饮之,制诗四绝。后为梁王詧所害。】 南风且绝唱,西陵最可悲。今日还蒿里,终非封禅时。 人世逢百六,天道异贞恒。何言异蝼蚁,一旦损鲲鹏。 松风侵晓哀,霜雰当夜来。寂寥千载后,谁畏轩辕台。 夜长无岁月,安知秋与春。原陵五树杏,空得动耕人。
二、填空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12.如图,(1)AB,BC 被 AD 截得的内错角有___∠__1_与___∠___3____; (2)DE,AC 被 BC 截得的同位角有___∠__5__与___∠__C____;(3)∠5 与∠7 是直线___A__B___,___B__C___被直线___D__E___所截而成的__内__错____ 角;(4)∠1 与∠4 是直线___A_E____,__D__E____被直线___A__D___所截 得的_同__旁___内__角.
(2)∠A 与∠CED 是直线__A__B____,__D__E____被直线__A__C____所 截而成的__同__位____角.
三、解答题(共 30 分) 15.(8 分)如图所示,从∠1,∠2,∠3,∠4,∠A,∠C,∠ABC,∠ADC 中,找出所 有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解:内错角有:∠1 与∠4,∠2 与∠3, 同旁内角有:∠1 与∠C,∠1 与∠3,∠2 与∠4,∠2 与∠A,∠3 与 ∠C,∠A 与∠4,∠A 与∠ABC,∠A 与∠ADC,∠ADC 与∠C,∠ C 与∠ABC
四清导航
• 蔡琰(作者有待考证)的《胡笳十八拍》 郭璞的《游仙诗》 鲍照的《拟行路难》 庾信的《拟咏怀》 都特别喜欢。不过都是组诗,太长了,就不贴了orz。 最后还想推一下萧绎的《幽逼诗》四首: 【南史曰:元帝避建邺则都江陵,外迫强敌,内失人和。魏师至,方征兵四方,未至而城见克。在幽逼求酒,饮之,制诗四绝。后为梁王詧所害。】 南风且绝唱,西陵最可悲。今日还蒿里,终非封禅时。 人世逢百六,天道异贞恒。何言异蝼蚁,一旦损鲲鹏。 松风侵晓哀,霜雰当夜来。寂寥千载后,谁畏轩辕台。 夜长无岁月,安知秋与春。原陵五树杏,空得动耕人。
5.1.1相交线 课件

与直线条数之间的关系;
(5)根据探究结果,试求2 016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所构成对顶角的对数.
图5-1-1-17
5.1.1 相交线
解析 (1)2.(2)6.(3)12. (4)根据计算,可以发现:2=1×2,6=2×3,12=3×4,……,即对顶角的对数与直 线条数的对应关系是:对顶角的对数=(直线条数-1)×直线条数,因此,当n 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所构成的对顶角的对数是(n-1)×n. (5)2 016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所构成的对顶角的对数是(2 016-1)×2 016= 2 015×2 016=4 062 240.
(∠AOC+∠COE)=
1 2
×180°=90°.
5.1.1 相交线
知识点二 对顶角及其性质 5.(2014贵州铜仁中考)下列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 ( )
答案 C 根据对顶角的定义,有公共顶点,且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是对顶角,所以本题中只有选项C符合.
5.1.1 相交线
拓展延伸
(1)邻补角是成对出现的,单独的一个角不能称为邻补角. (2)邻补角既包含位置关系,又包含数量关系.“邻”指的是位置相邻,“补”指的是两个角的 和是180°. (3)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四对邻补角. (4)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但一个角的补角可以有很多个,邻补角是补角的一种特殊情况.
温馨提示 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一定互补,但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
5.1.1 相交线
1.下列图形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 ( )
答案 D 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有公共顶点,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 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满足条件的只有D.
5.1.1 相交线
一、选择题 1.(2015广西贺州中考,2,★☆☆)如图5-1-1-13,下列各组角中,是对顶角的 一组是 ( )
课件3:5.1.1 相交线

E1 G
A
B 2
如图1,直线AB、CD交EF于点G、 H,∠2=∠3,∠1=70度。求∠4的度 C
3H
D
4
数。
图1
F
答案:(1)∠1=∠2=70°(对顶角相等) ∠2=∠3= 70° (已知) ∠4=180°-∠3=180°-70°=110°(邻补角定义)
小结
今天你收获了吗?
1、两条直线相交所得的四个角中,有一个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的两 个角叫做对顶角。不仅有一个公共顶点,还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叫 做邻补角。 2、邻补角表明了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是互补,位置关系是有公共顶点 和公共边;对顶角相等。 3、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证明
答案:50°
A C
)1 O )2
D E
B
检测 例1、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 ∠2、∠3、∠ 4的度数。
答案:(1)∠3=∠1=40°(对顶角相等) b
∠2=180°-∠1=180°-40°=140°
1 ( 2(
a
4 ) )3
(邻补角定义)。
∠4=∠2-140°(对顶角相等)。
范例 三、解答:
对顶角:如果有公共顶点且一个 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 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 为对顶角。
C 1
2 (
( )
)
3
B
A
4
D
C 1 (2() )3
B
A
4
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考
1、邻补角从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1+∠2=180°
1
∠3+∠4=180°
2、对顶角从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1=∠3 ∠2=∠4
2 ( ( ) )3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5.1.1相交线 课件(共18张PPT)
变式2:若∠2是∠1的3倍,求∠3的度数? 解:设∠1=x°,则∠2=3x°
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得 x+3x=180 所以 x=45 则∠1=45°
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 ∠3=∠1=45°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邻补角、对顶角性质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两直线相交
C
2
B
1
3
4
A
D
位置 特征
1、两直线相交,形成小于平角的角有哪几个?
2、以∠1和∠2为例分析这两个角存在怎样的
位置关系和大小关系?像这样的角还有哪些?
3、以∠1和∠3为例分析这两个角存在怎样的
位置关系?像这样的角还有哪些?
C
2
B
1 o3
4
A
D
动手画出两条相交直线
1、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
有哪几个?
C
2
B
1
o3
4
A
1 2
(1)不是
1 2
(2) 是
1 2
(3) 不是
1
2
(4) 不是
2 1
(5)是
7、你能得到对顶角∠1和∠3的大小关系吗?
C
2
B
动动手:(1)、用量角器测
1
o3
量对顶角∠1和∠3,比较他们
4
的大小
A
D
(2)将对顶角∠1和∠3
进行翻折,比较它们的大小?
4、你能得到对顶角∠1和∠3的大小关系吗?
猜猜看:若直线CD绕点O转 C
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
∠2、∠3、∠4的度数。
b
解:由邻补角的定义可知 ∠2=180°-∠1
5.1 相交线(第3课时)--
垂线段的概念: 垂线段的概念
由直线外一点向直线引 垂线, 垂线,这点与垂足间的线段 垂线段. 叫做垂线段 叫做垂线段.
例如:如图,PA⊥l于点A ,线段 例如:如图,PA⊥ 于点A PA叫做点 到直线l的垂线段. 叫做点P PA叫做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
P l A
结论: 结论: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 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 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 段最短. 段最短. 简单说成: 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 垂线段最短.
1放:放直尺,直尺的一边要与已知直线重合; 放直尺,直尺的一边要与已知直线重合; 2靠:靠三角板,把三角板的一直角边靠在直尺上; 靠三角板,把三角板的一直角边靠在直尺上; 孝感市文昌中学学生专用尺 3移:移动三角板到已知点; 移动三角板到已知点; 4画线:沿着三角板的另一直角边画出垂线. 画线:沿着三角板的另一直角边画出垂线.
二,垂线的画法
问题: 问题: 怎么样画垂线? 怎么样画垂线?
1.垂线的画法: 1.垂线的画法: 垂线的画法 工具:直尺, 工具:直尺,三角板 如图, 的垂线. 如图,已知直线 l,作l的垂线. 问题: 问题: 这样画l 这样画l的 垂线可以 画几条? 画几条? 无数条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l A
l A
作业:P9/4, 作业:P9/4,5,6 P10/10, P10/10,11
�
练习:P7/ 练习:P7/练习 :P7/练习
E E
E 注意:画线段(或射线) 注意:画线段(或射线)的 垂线时, 垂线时,有时要将线段 延长( 延长(或将射线反向延 后再画垂线. 长)后再画垂线.
练习: 练习: 1,如图,分别过A,B,C 如图,分别过A BC,AC,AB的垂线 的垂线. 作BC,AC,AB的垂线. 解:如图,AD⊥BC于D, 如图,AD⊥BC于 BE⊥AC于E,CF⊥AB于F BE⊥AC于 CF⊥AB于 A
5.1相交线.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号,同旁内角叫.
图形中的同旁内角除了∠4和 ∠5还有哪 几对?
解:除了∠4和 ∠5, 还有: ∠3和∠6.
l
b
1 2
a
4 5
3 6
87
5.填表
角的 名称
位置特征
图形结构 特征
同位 角
在截线_同_一_侧 ,在两 条被截直线同_一_方_.
形如符号“F” (或反置或倒置)
内错 角
在截线_两_侧_(交_错_) ,在 两条被截直线内_部_.
b
c
12 34 a 567 8
练习2:如图,与∠1是同位角的是_∠4 , 与∠1是内错角的是_∠2_ ,与∠1是同旁 内角的是_∠_5
3 2
4
5
1
3、如图,请判定
(1)∠A与∠B是直线AB、CD被直线BC
所截而成的同旁内角。 (× )
(2)∠B与∠C是直线AB、CD被直线BC
所截而成的同旁内角。 (
邻补角有:
四对:∠1和∠2
a 12 43
∠2和∠3 ∠3和∠4 ∠4和∠1
2.又有直线b与l相交于点Q,构成几个角 ?有多少对对顶角?有多少对邻
解 构成八个角;
l
b a
1
4 5
Q2 3 6
8 P7
2.又有直线b与l相交于点Q,构成几个角
?有多少对对顶角?有多少对邻补角 ?
解:构成八个角.
对顶角四l 对:∠∠∠125和和和∠∠∠347
a
4 5
3 6
87
这样位置的 一对角就是
内错角 a
b 53
观察∠3和 ∠5这两个角,其图形如什么符 号?
l
b
1 2
a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数学课件5.1相交线(共21张PPT)
a b
l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a b
E A
1 O3 4 6 5 7 8 2
C
B D
F
两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 构成8个角,简称“三线八角”. 直线AB、CD是被截直线,EF是截线.
问题3 观察图中的∠1和∠5,它们与截 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
布置作业
E A
1 O3 4 6 5 7 8 2
B
F
总结归纳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的位置特征及结构特征. 2.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 旁内角的方法.
1.习题5.1第12题. 2.在下图中,如果直线AB绕着与截线EF 的交 点O 旋转(转动时直线AB不与截线EF重合), ∠1与∠5的同位角关系是否发生改变?两条 被截直线有没有不相交的位置?
错角的图形特征吗?
F
问题6: (1)你能找出图中还有哪几对角构成内错角?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的八个角中, 共有几对内错角? (1)除了∠3和∠5是内 错角,还有∠4和∠6 也 构成内错角. (2)共有2对 内错角.
角的名称 同位角
位置特征 在两条被截直线 同旁 , 的______ 同侧 在截线的______ 在两条被截直线 之间 , 的______ 两侧 在截线的______ 在两条被截直线 的______, 在截线的_____
角的名称 同位角
位置特征 在两条被截直线 同旁 , 的______ 同侧 在截线的______ 在两条被截直线 之间 , 的______ 两侧 在截线的______
基本图形 图形结构特征 “ F” 形如字母 ___
内错角
“ Z” 形如字母 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清单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
◆考点清单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
◆考点清单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
◆考点清单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
◆考点清单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
◆考点清单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
◆考点清单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
◆考点清单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
◆考点清单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
◆考点清单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
◆考点清单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
◆考点清单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
◆考点清单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
◆考点清单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
◆考点清单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
◆考点清单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
◆考点清单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
◆考点清单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
◆考点清单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
◆考点清单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
◆考点清单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
◆考点清单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
◆考点清单
△考点一(例题) 变式拓展 △考点二(例题) 变式拓展
◆反馈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