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无机化学课件之-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经典的酸碱概念:
1、酸碱可以是中性分子,也可以是阳离子和 阴离子; 2、根据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具有相对性; 3、酸碱质子理论中没有盐的概念; 但是:质子理论中仅限于质子的接受与给出, 对于不含质子或者不接受质子的物质的酸碱性 无法解释,比如SO3,CO2,BCl3等;
6.1.2酸碱反应 根据质子理论,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两个共轭 酸碱对之间的质子转移反应。 任何一个酸碱反应都是由较强酸和较强碱 反应生成较弱的酸和碱。

Ka (弱酸) K b (共轭碱) K w
多元弱酸(碱)的电离平衡
多元弱酸(碱)在水中的离解是分步进行的。 例如,硫化氢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 发生离解(或称电离)。其反应式为 第一步 H2S + H2O H3O+ + HS-
- [H O ][HS ] 3 K a1 9.1108 [H 2S]
酸碱电离理论
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 (Arrhenius)总结大量 事实,于1887年提出 了关于酸碱的本质观点 ——酸碱电离理论 (Arrhenius酸碱理论)。
在酸碱电离理论中,酸碱的定义是:凡在水溶 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物质叫酸; 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物质叫碱,酸 碱反应的本质是H+与OH-结合生成水的反应 [1]。(这里的氢离子在水中的呈现形态是水 合氢离子(H3O+) ,但为书写方便,在不引起 混淆的情况下可简写为H+)
w
随温度升 高而增大
t/℃
Kw
t/℃
Kw
0
10 20 24
1.139×10-15
2.920×10-15 6.809×10-15 1.000×10-15
25
50 100
1.008×10-14
5.474×10-14 5.5×10-14
6.1.4 酸碱的强度
酸的解离:酸与溶剂之间的质子转移反应,即酸 给出质子转变为其共轭碱,而溶剂接受质子转变 为其共轭酸。 碱的解离:碱与溶剂之间的质子转移反应,即碱 接受质子转变为其共轭酸,而溶剂给出质子转变 为其共轭碱。
酸、碱的解离常数K⊖a或K⊖b大小来定量标度
例如HAc,它在水中解离平衡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可 写成 HAc + H2O
a
H3O+ + Ac-

[H 3O ][ Ac ] K = [HAc ]
或可简写成
[H ][ Ac ] K = [HAc ]
a


K a叫做弱酸的酸度常数,其右下角标“a”表示
第二步 HS- + H2O
H3O+ + S2-
2- [ H O ][ S ] 8 3 Ka 2 1.2 10 - [HS ]
此外,体系中还存在水自身的离解
H2O + H2O H3O+ + OH-
K
w =
[H3O+][OH-] = 1.0×10-14
另外,比较氢硫酸 K a 和 K a 2 的相对大小可知,氢 1 硫酸在水中的离解, 这很 容易理解,因为H2S分子失去一个H+后的产物是 HS-离子,带一个负电荷的HS-离子再失去一个H +显然要比第一步困难得多。
一元弱酸和一元弱碱的电离平衡
在水溶液中,一分子(或离子)弱酸能给出一 个H+叫做一元弱酸; 一分子(或离子)弱碱能接受一个H+叫做一 元弱碱。同理,其余的叫做多元弱酸(碱)。
6.1.5 共轭酸碱对中 Ka
① HAc H++Ac-
θ
和 Kb
Ka
θ
关系
② Ac-+H2O HAc+OH①+② H2O H+ + OHKw
第6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6.1 6.2 6.3 6.4 6.5 6.6 6.7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平衡的移动 酸碱平衡中有关浓度的计算 缓冲溶液 酸碱指示剂 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本章学习要求
1.了解同离子效应,盐效应; 2.掌握酸碱质子理论:质子酸碱的定义,共轭酸碱 对,酸碱反应的实质,共轭酸碱Kaθ和与Kbθ的关 系; 3.掌握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影响电离平衡常数 和电离度的因素,稀释定律;运用最简式计算 弱酸、弱碱水溶液的pH及有关离子平衡浓度;
4. 掌握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指示剂的变色点、 变色范围; 5.了解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及相关计算,了解CO2 对酸碱滴定的影响,掌握酸碱标准溶液的配 制及标定,掌握混合碱的分析方法。
6.0 酸碱理论概述
酸碱理论是阐明何为酸碱, 以及什么是酸碱反应的理论。 最早提出酸碱概念的是 Robert Boyle,在其理论基础上,酸碱的概念不 断更新,逐渐完善,其中最重要的有:酸碱电离理 论,酸碱质子理论与酸碱电子理论。
6.1.1 酸碱定义
凡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称为酸( proton donor ) 凡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称为碱( proton acceptor)

碱 + 质子
共轭酸碱对
共轭关系
NH4+
HCl
H2CO3 HCO3- 酸
NH3 + H+
Cl+ H+
HCO3+ H+
共轭关系
CO32+ H+
碱 + 质 子
2 2- a2
[H ] [S ] K K K [H 2S]
总反应及相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不要误解为:一个氢 硫酸能同时一次给出两个H+,而否认了氢硫酸逐级 电离的事实。 总反应及相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只表示了在整个体系 达到平衡后,溶液中H+、HS-、H2S在浓度上满足
[H ] [S ] K a1 K a 2 常数 [H 2S]
当< 5%时
K C
a
2
稀释定律
整理后可得
Ka c
同理对于弱碱,有

K c
b
、K b 取决于物质的本性、溶剂的性质和温度。 Ka 当固定溶剂、恒定温度时,电离度α的大小取决 于弱酸弱碱的本性和浓度。
6.2.2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1.同离子效应
甲基橙
滴加0.1mol· L-1NaAc
“酸”的意思。同理弱碱(例如NH3)在水中的离解 平衡常数用 K b 表示,叫做弱碱的碱度常数。 NH3 + H2O


OH- + NH4+

[OH ][NH 4 ] Kb= [NH3 ]
解离常数的大小,表示了弱酸弱碱的电 离程度的大小, Kaө、Kbө越大,表示弱 酸弱碱的电离程度越大,溶液的酸、碱 性越强。 解离常数是一种平衡常数,它只与温度 有关,与浓度无关。
例题: 在氨水溶液中分别加入HCl、NH4Cl、NaCl、 NaOH、H2O对氨水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解离度α 有何变化?
解: NH3· Fra Baidu bibliotek2O ⇌ NH4++OHHCl NH4Cl α
变大
变小
NaCl
NaOH
变大
变小 变大
H2O
6.3 酸碱平衡中有关浓度的计算 6.3.1 水溶液的pH值
水的电离:
H2O ⇌ H++OHKө=c(H+)c(OH-)/c(H2O) 25℃时,KWө =1.0×10-14
即一定温度下 , 个常数。 中H+和OH-浓度乘积是一
1. 溶液酸碱性和pH值
只要温度一定,无论是纯水、酸性还是碱 性溶液中,KWө 是恒定的,常温下, c(H+)c(OH-) =KWө =1.0×10-14 稀溶液中,用pH值表示酸碱性: pH= -log c (H+) pOH= -log c (OH-) c(H+)c(OH-) =KWө =1.0×10-14 pH+pOH=14
路易斯酸碱理论----酸碱电子理论
1923年美国科学家 G.N.路易斯从结构观 点提出广义的酸碱电 子理论:给出电子对 的物质是碱,接受电 子对的物质是酸,酸 碱结合成加合物。
路易斯理论包括的范围很广,按照它,阿伦尼 乌斯理论中的酸,如HCl中,Cl是电子对给予 体(碱),H是电子对接受体(酸);NaOH中 的OH是电子对给予体(碱),Na是酸。在质子 理论中,至少有一对未共用电子对的碱就是路易 斯碱,如NH3。由于路易斯酸(碱)理论的适用 范围可包括其他理论的范围,因此又称广义酸 (碱)理论。
起始浓度 反应浓度 平衡浓度
a
HAc c -cα c(1-α)

H+ 0 cα cα
+
Ac- 0 cα cα
2
[H ][ Ac ] c c c K [HAc ] c(1 ) 1
一般,弱酸电离的程度都比较小,所以1-α≈1 由上式可得 Ka C 2
古典的酸碱理论
最初人们将有酸味的物质叫做酸,有涩味的物 质叫做碱。17世纪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将植物汁 液提取出作为指示剂,对酸碱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大量实验的总结下,波义耳提出了最初的酸 碱理论:凡物质的水溶液能溶解某些金属,与 碱接触会失去原有特性,而且能使石蕊试液变 红的物质叫酸;凡物质的水溶液有苦涩味,能 腐蚀皮肤,与酸接触会失去原有特性,而且能 使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叫碱。
同样,其他多元弱酸以及多元弱碱在水中的离解平 衡也有相同的情况。
根据多重平衡规则,若将氢硫酸的两个电离反应 相加,所得总反应的平衡常数Kө等于 K a 和 Ka 相 1 2 乘,即 + - K a1 H2S H + HS HS- 总反应 H2S
a1
H+ +
S2-
Ka 2
2H+ + S2-
(1)实质:两个共扼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传递反应。
HCl + NH3 = Cl- + NH4+ 酸1 碱1 碱2 酸2

电离反应
水解反应
6.1.3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H2O+H2O ⇌ H3O++OH简写为: H2O ⇌ H++OH-
c c OH H Kw c c
表1 水的离子积常数 K
0.1mol· L-1
HAc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一种含有相同离子的强电 解质,使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向左移动,从而 的现象叫做同离子效应 。
2. 盐效应(异离子效应) 由于强电解质的加入,增加了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使溶液中离子间的相互牵制作用增强, 离子结 合为分子的机会减小,即分子化速度降低,因 而重新达到平衡时 。 同离子效应存在的同时,也存在盐效应,但盐效 应很弱,一般计算中可忽略。
K K K
θ b2
w θ a1
c(H 2CO3 )
c c(HCO3 )
c(OH ) θ cθ
c 2.29 108
36
θ
6.2. 酸碱平衡的移动
6.2.1 浓度对质子转移平衡的影响
解离度
解离度表示弱酸、弱碱在溶液中离解的程度,用 α表示,定义为
n已解离的电解质 n总
例如分析浓度(即总浓度)为c的HAc溶液,利用平 衡的原理,可求出α与 K、 a c的定量关系。
这样的关系。
2
2-
二元弱碱CO32-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为: CO32- + H2O HCO3- + OHKb1
HCO3- + H2O H2CO3 + OHK K K
θ b1 θ w θ a2 c(HCO3 )
Kb2
c 2 c(CO3 )
c(OH ) θ c
θ


cθ 2.14 104
电离理论(ionization)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电离
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物质是酸 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物质是碱
完全电离———强酸; 不完全电离——弱酸;
酸碱质子理论
布朗斯特德和劳瑞提出; 酸:能够给出质子(H+)的物质; 碱:能够接受质子(H+)的物质; 酸=碱+H+ , 共轭酸碱; 能够解释说明NH3是碱,能够接受H+,形成 NH4+,同时也能解释非水溶剂中的酸碱反应; 局限性:局限于含H物质;无法解释SO3,C O2,BCl3等的酸性;
Kb
Ka·Kb=Kw
Ka大, 共轭碱Kb小; Ka小, 共轭碱Kb大
K
θ a
Kb
29
因为酸碱之间的共轭关系,弱酸的酸常数 可以通过其共轭碱的碱常数求得,反之亦 然。
例如:通过HAc的 K a 可求Ac-的 K b
Ac- + H2O
HAc + OH-
- - K [ HAc ][ OH ] [ HAc ][ OH ] [ H ] w Kb = = [Ac- ] [Ac- ] [H ] K a (HAc)
共 轭 酸 碱 对
两性物质(amphoteric compound) 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说明: 两性物质:HCO3H2O HSH3O+ H2S OHS2-
14
酸碱半反应
HCl+ NH3 = NH4++Cl-
半反应1 HCl(酸1) = Cl-(碱1)+H+ 半反应2 NH3(碱2)+H+ = NH4+(酸2) 总反应 HCl(酸1) + NH3(碱2) = NH4+(酸2)+Cl-(碱1) 共轭 共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