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水电运行情况汇报

水电运行情况汇报

水电运行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根据对水电站运行情况的全面调查和分析,现将水电站的运行情况进行汇报如下:一、水电站概况。

我公司水电站位于XX省XX市,是一座规模较大的水电站,拥有多台水轮发电机组,年发电量达到数十亿千瓦时。

水电站所在河流水域资源丰富,水流充沛,是我省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二、水电站运行情况。

1. 电力生产情况。

今年以来,水电站的发电量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主要得益于水库水位较平稳,水流量充足,发电机组运行稳定。

同时,水电站加大了设备维护和管理力度,确保了发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保障了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2. 安全生产情况。

水电站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加强了对水电站设施设备的巡检和维护,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了水电站的安全生产。

同时,加强了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范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3. 环境保护情况。

水电站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政策,加强了对水库周边环境的保护工作,做好了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工作,减少了水库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水电站加强了对废水的处理和排放监控,确保了水库水质的良好。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 需要进一步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工作,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减少设备故障对发电量的影响。

2. 需要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安全生产。

3. 需要加强与当地环保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做好水库周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保护好生态环境。

以上就是我公司水电站的运行情况汇报,希望领导能够对我公司的工作给予指导和支持,共同推动水电站的健康发展。

谨此汇报。

此致。

敬礼。

XX公司水电站管理部。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水电站发展概况

水电站发展概况

水电站发展概况水电站是一种利用水能进行发电的设施,它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将从水电站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优势和挑战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水电站的历史背景1.1 水力发电的起源水力发电作为一种利用水能源的发电方式,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水力驱动磨坊等机械设备。

而第一座水轮机发电厂则浮现在19世纪末的美国。

1.2 水电站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随着电力需求的增长,水电站逐渐成为主要的发电方式之一。

从最早的小型水电站到如今的大型水电站,水电站的发展经历了不断的技术革新和工程实践。

1.3 水电站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水电站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领着重要地位。

许多国家都将水电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其清洁、可再生的特点使其成为减少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二、水电站的发展现状2.1 全球水电站的分布水电站广泛分布于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

一些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国家,如中国、巴西和加拿大,拥有大量的水电站。

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发展水电站以满足电力需求。

2.2 水电站的容量和产能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程规模的扩大,水电站的容量和产能不断提升。

目前,全球最大的水电站是中国的三峡水电站,其装机容量超过2.2万兆瓦,年发电量达到1.1万亿千瓦时。

2.3 水电站的运营管理水电站的运营管理是确保其高效运行的关键。

包括水资源管理、发电设备维护、调度运行等方面,水电站需要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控,以保证其稳定的发电能力。

三、水电站的优势3.1 清洁能源水电站的发电过程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环境污染较小。

相比化石燃料发电,水力发电是一种更为清洁的能源。

3.2 可再生能源水力发电依赖于水循环,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

水电站可以通过调节水流量来灵便控制发电量,以满足电力需求。

3.3 多功能利用水电站除了发电外,还可以用于水库蓄水、灌溉、防洪等多种功能。

这种多功能利用使得水电站在综合资源利用方面具有优势。

水电站发展概况

水电站发展概况

水电站发展概况一、引言水电站是利用水能转化为电能的重要能源设施,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电站的发展概况,包括水电站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技术特点、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内容。

二、水电站的定义与分类水电站是指利用水能转化为电能的工程设施。

根据规模和用途的不同,水电站可以分为大型水电站、中型水电站和小型水电站。

大型水电站通常具有较大的装机容量,可以满足大城市和工业区的电力需求;中型水电站适用于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电力供应;小型水电站则主要用于农村地区的电力供应和农田灌溉。

三、水电站的发展历程1. 早期发展阶段:水力发电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年左右,当时人们开始利用水流驱动水车进行机械工作。

18世纪末,人们开始利用水能驱动发电机,实现了水力发电的初步应用。

2. 工业化发展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对电力的需求急剧增加,水电站开始大规模建设。

此时期的水电站主要以水轮发电机为主要设备,装机容量相对较小。

3. 现代化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水电站开始采用涡轮发电机组,装机容量大幅提升。

同时,水电站的建设也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水电站的技术特点1. 水能转化效率高:水电站利用水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通常可以达到80%以上,远高于其他能源的转化效率。

2. 可调节性强:水电站可以根据电力需求的变化进行调节运行,灵活性较高。

3. 环境友好:水电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环境污染较小。

同时,水电站还可以调节河流水位,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

4. 可再生能源:水电站利用的是水能,属于可再生能源,不会消耗地球上的资源。

五、水电站的经济效益1. 电力供应稳定:水电站能够稳定提供电力,满足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的需求。

2. 能源成本低:水能是免费的能源,水电站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可以降低电力的生产成本。

3. 经济发展促进:水电站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水电站发展概况

水电站发展概况

水电站发展概况概述:水电站是指利用水能转换成电能的发电设施。

水电站的建设与发展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清洁能源的重要来源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电站的发展概况,包括发展背景、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一、发展背景:水电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具有丰富的资源、低碳排放、可调度性强等优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增加,水电站的建设和利用逐渐受到重视。

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环境污染的背景下,水电站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发展历程:1. 早期发展:早期的水电站主要是利用水流的动能驱动水轮机,通过机械转动发电机产生电能。

这种水轮机发电技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水电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技术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水电站的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升级。

20世纪中叶,涡轮发电机的出现使水电站的效率大幅提高,同时也提高了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大型水电站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增加,大型水电站的建设成为了发展的重点。

例如,中国的三峡工程和巴西的伊瓜苏大坝等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型水电站。

三、技术特点:1. 水能转换:水电站通过引导水流,利用水的动能转换成电能。

水流经过水轮机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再通过变压器升压输送到电网中。

2. 环保清洁:水电站是一种环保清洁的能源形式,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对环境影响较小。

3. 可调度性强:水电站具有较强的可调度性,可以根据电网需求调整发电量,满足不同时间段的用电需求。

四、发展趋势:1. 多能互补发展:水电站可以与其他能源形式相互补充,形成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

例如,水电站可以与风电、太阳能等组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电站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新型水轮机的研发、水电站的智能化管理等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3. 小型水电站的兴起:小型水电站具有投资成本低、建设周期短、对环境影响小等优势,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

水电站发展概况

水电站发展概况

我国河流众多,径流丰沛、落差巨大,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94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5。

42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09年底,全国水电装机1.96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规模的22。

5%,相当于每年可替代2.88亿吨标煤的燃烧。

我国水能资源利用率目前仅为28.4%,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一、中国水电百年发展历程(一)石龙坝水电站的建设开创了中国水电发展历史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早在1910年就开工建设了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这也是世界上较早修建的水电站之一。

1912年两台24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后经过7次扩建,1958年装机容量达到6000千瓦,至今石龙坝水电站仍在正常运行。

石龙坝水电站开创了我国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自建、自管、自用的成功范例,培养和造就了我国第一支水电队伍。

石龙坝水电站的建设是在清末时期,云南仁人志士为了阻止帝国主义列强开发掠夺我国资源,奏响的兴国兴邦的强音,是中国人民不甘屈辱、奋发图强的爱国壮举。

早在1927 年中国共产党就在石龙坝建立了党支部,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石龙坝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有力支撑了后方军工生产和防空报警供电任务,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工人们进行了英勇顽强的保厂护产斗争,把国家财产完整无缺地交回到人民手中。

解放后,石龙坝始终持续稳定运行,得益于国家和云南省的高度重视,多次投入资金,在广大技术人员和干部职工的精心维护下,石龙坝水电站才得以维系百年。

由于饱受列强欺辱和战争创伤,解放前全国的水电发展极其缓慢,截至1949年底,全国水电装机仅36万千瓦,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人均装机和发电量仅为0.0007千瓦、3。

3千瓦时。

(二)建国后,我国水电建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水电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由于多年战争破坏,我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一切从头开始,艰难起步.钱塘江上的新安江水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大型水电站,被誉为“长江三峡试验田”,成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范例,也被看作是中国水电事业的丰碑,它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水电建设的序幕.周恩来总理视察后的一句题词囊括了它的全部意义:“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1957年4月,黄河上的第一座水电站——三门峡水电站开工建设.尽管三门峡因为排沙以及对下游土地造成盐碱化等问题而两次改建,但是该工程实现了“建坝育人”的设想,为中国水电建设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三门峡工程是时代的产物,我国水电开发从中吸取了教训,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了更为审慎、科学的发展。

水电站发展概况

水电站发展概况

水电站发展概况概述:水电站是利用水能转换为电能的设施,通过水流驱动涡轮发电机发电。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电站的发展概况,包括建设背景、发展历程、发电原理、发电规模、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内容。

1. 建设背景: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水电站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发电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其具有可再生、低碳排放、稳定可靠等优势,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发展历程:水电站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的水轮机被用于驱动发电机发电。

20世纪初,随着水轮机技术的进步,水电站开始大规模建设。

随后,涡轮发电机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水电站的效率和发电能力。

现代水电站不仅能够满足电力供应需求,还可以调节水流、防洪、灌溉等多种功能。

3. 发电原理:水电站的发电原理主要是利用水流的动能转换为机械能,再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水流通过引水渠道进入水轮机,推动水轮机转动。

水轮机与涡轮发电机相连,当水轮机转动时,涡轮发电机中的导线产生磁场,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4. 发电规模:水电站的发电规模可以根据装机容量进行分类。

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通常在1-10兆瓦之间,适合用于乡村电网供电和农村经济发展。

中型水电站装机容量在10-100兆瓦之间,可以满足城市、工矿企业等需求。

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超过100兆瓦,通常用于国家电网供电和大型工业用电。

5. 经济效益:水电站的建设和运营对当地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水电站的建设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其次,水电站的发电成本相对较低,可以降低电力价格,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

此外,水电站还可以为当地政府提供税收收入,促进地方财政的发展。

总结:水电站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发电方式,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增长,水电站的发展前景广阔。

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水电站将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水电站发展概况

水电站发展概况

水电站发展概况一、概述水电站是利用水能转换为电能的设施,通过水流驱动涡轮发机电发电。

水电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稳定的发电能力。

本文将介绍水电站的发展概况,包括水电站的分类、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二、水电站的分类根据水电站的规模和用途,可以将其分为大型水电站、中型水电站和小型水电站。

大型水电站通常具有装机容量超过100万千瓦,主要用于供电和调峰;中型水电站装机容量在10万千瓦至100万千瓦之间,主要用于区域供电;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在10万千瓦以下,主要用于农村电力供应和农田灌溉。

三、水电站的发展历程水电站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最早的水电站是利用水轮机直接驱动机械设备,用于工业生产。

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水轮机被涡轮发机电取代,从而实现了水能向电能的转换。

20世纪初,水电站逐渐成为主要的发电方式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水电站经历了技术改进和规模扩大,成为全球主要的电力供应来源之一。

四、水电站的技术特点1. 水电站的核心设备是涡轮发机电组,其通过水流的动能转换为机械能,再转换为电能。

2. 水电站的发电效率高,可达到80%以上,远高于化石燃料发电厂的效率。

3. 水电站具有调峰能力,即能根据电力需求的变化灵便调节发电量。

4. 水电站的建设周期相对较长,需要进行水资源调查、工程设计、土地征用等工作。

5. 水电站的运维成本相对较低,主要包括设备维护、水库管理和水质监测等。

五、水电站对经济的影响1. 水电站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水电设备创造、工程建设和运维服务等。

2. 水电站的发电成本相对较低,可以降低电力供应的成本,促进经济的发展。

3. 水电站的电力供应稳定,对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六、水电站对环境的影响1. 水电站建设需要水库蓄水,可能导致土地沉降和生态系统变化。

2. 水电站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但排放量相对较低。

3. 水电站可以调节水流,对河流生态系统和鱼类迁徙产生影响。

水电站发展概况

水电站发展概况

水电站发展概况一、引言水电站是利用水能转换为电能的重要能源设施,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电站的发展概况,包括建设规模、发电能力、运营情况等。

二、建设规模1. 水电站的建设规模通常由装机容量、库容和年发电量等指标来衡量。

2. 以某水电站为例,该水电站位于某国某省,总装机容量为XXX兆瓦,总库容为XXX万立方米,年发电量为XXX亿千瓦时。

3. 该水电站的建设规模属于中型水电站,能够满足周边地区的电力需求,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发电能力1. 水电站的发电能力是衡量其发电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2. 以某水电站为例,该水电站年均发电能力为XXX亿千瓦时,占全国水电发电总量的X%。

3. 该水电站的发电能力稳定可靠,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供应。

四、运营情况1. 水电站的运营情况包括设备运行状况、发电效率、安全生产等方面。

2. 以某水电站为例,该水电站设备运行状况良好,发电效率高,年平均利用小时数达到XXX小时。

3. 该水电站注重安全生产,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未发生重大事故,确保了水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五、环境影响1. 水电站建设和运营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包括水域生态系统、土壤侵蚀等方面。

2. 以某水电站为例,该水电站在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减少了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3. 该水电站运营期间,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对水质、土壤等方面进行监测和管理,保护了周边环境的稳定性。

六、未来发展趋势1.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水电站在未来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2. 未来水电站的发展趋势包括提高装机容量、改善发电效率、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

3. 水电站还可以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形成多能源互补发展的模式,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七、结论水电站作为重要的能源设施,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介绍了某水电站的发展概况,包括建设规模、发电能力、运营情况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河流众多,径流丰沛、落差巨大,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94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5.42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位。

截至2009年底,全国水电装机1.96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规模的22.5%,相当于每年可替代2.88亿吨标煤的燃烧。

我国水能资源利用率目前仅为28.4%,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一、中国水电百年发展历程(一)石龙坝水电站的建设开创了中国水电发展历史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早在1910年就开工建设了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这也是世界上较早修建的水电站之一。

1912年两台24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后经过7次扩建,1958年装机容量达到6000千瓦,至今石龙坝水电站仍在正常运行。

石龙坝水电站开创了我国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自建、自管、自用的成功范例,培养和造就了我国第一支水电队伍。

石龙坝水电站的建设是在清末时期,云南仁人志士为了阻止帝国主义列强开发掠夺我国资源,奏响的兴国兴邦的强音,是中国人民不甘屈辱、奋发图强的爱国壮举。

早在1927 年中国共产党就在石龙坝建立了党支部,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石龙坝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有力支撑了后方军工生产和防空报警供电任务,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工人们进行了英勇顽强的保厂护产斗争,把国家财产完整无缺地交回到人民手中。

解放后,石龙坝始终持续稳定运行,得益于国家和云南省的高度重视,多次投入资金,在广大技术人员和干部职工的精心维护下,石龙坝水电站才得以维系百年。

由于饱受列强欺辱和战争创伤,解放前全国的水电发展极其缓慢,截至1949年底,全国水电装机仅36万千瓦,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人均装机和发电量仅为0.0007千瓦、3.3千瓦时。

(二)建国后,我国水电建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水电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由于多年战争破坏,我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一切从头开始,艰难起步。

钱塘江上的新安江水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大型水电站,被誉为“长江三峡试验田”,成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范例,也被看作是中国水电事业的丰碑,它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水电建设的序幕。

周恩来总理视察后的一句题词囊括了它的全部意义:“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

”1957年4月,黄河上的第一座水电站——三门峡水电站开工建设。

尽管三门峡因为排沙以及对下游土地造成盐碱化等问题而两次改建,但是该工程实现了“建坝育人”的设想,为中国水电建设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

三门峡工程是时代的产物,我国水电开发从中吸取了教训,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了更为审慎、科学的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一步推进,水电建设逐渐提上日程。

“一五”期间,在甘肃永靖县境内的黄河上游,我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的水电站——刘家峡开工建设,同时,下游的盐锅峡和八盘峡两个梯级电站也开始兴建。

1975年,新中国水电建设史上又一座里程碑——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建成,此后中国又陆续建设了一批百万千瓦级的水电站。

截至1978年底,中国水电装机容量已达1867万千瓦,年发电量496亿千瓦时,人均装机和发电量为0.02千瓦、51.5千瓦时。

(三)改革开放后,我国水电进入快速发展期改革开放后,水电建设脚步明显加快。

198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火电和水电,逐步把重点放在水电上。

”从鲁布革水电站开始,中国水电建设开始制度创新,业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等引入水电开发。

一批水电站由此脱颖而出,广蓄、岩滩、漫湾、隔河岩、水口并称为新“五朵金花”,成为改革开放后完全用市场机制开发建设初期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水电开发又迎来了一个小阳春:五强溪、李家峡、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并投产发电。

世纪之交,更有万家寨、二滩、小浪底、天生桥一二级、大朝山等一大批水电站建成投产。

到2000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达7700万千瓦,超过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二。

这个时期我们开工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

三峡工程不仅是世界一流的水电工程,而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

在这个阶段,我国水电技术全面加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水电设备制造也通过“技术转让、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实现了跨越。

水电单机机组容量已发展至三峡的70万千瓦。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批自主研发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在水电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水电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水电开发已不存在技术障碍制约。

一批具有“世界之最”的水电工程已经建成投产: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工程,装机容量2240万千瓦,三峡还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五级船闸,还创造了混凝土年浇筑量的世界最高纪录;已建成的世界最高的混凝土拱坝——小湾双曲拱坝,最大坝高294.5米;世界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坝——龙滩碾压混凝土坝,最大坝216.5米;世界最高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水布垭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233米。

截至1999年底,中国水电装机容量已达7739万千瓦,年发电量2219亿千瓦时,人均装机和发电量为0.06千瓦、176.4千瓦时。

(四)新世纪的水电腾飞进入新世纪,特别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水电开发建设的积极性,我国水电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2004年,以公伯峡1号机组投产为标志,中国水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水电第一大国。

溪洛渡、向家坝、小湾、拉西瓦等一大批巨型水电站相继开工建设。

跨世纪的世界第一大水电工程——三峡水电站也将全面竣工。

2010年,以小湾4号机组投产为标志,我国水电装机已突破2亿千瓦。

目前,中国不但是世界水电装机第一大国,也是世界上在建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已逐步成为世界水电创新的中心。

二、中国水电为经济社会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水是生命的源泉,电是社会发展的命脉。

水电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支撑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提供清洁电能,支持经济发展水电是利用水的势能发电而获得的可直接使用的能源。

它首先是清洁的能源,发电完全是一个物理过程,不污染一立方水,不释放一公斤废气,也不排放一立方固体废物;又因发电过程也不消耗水,它又是可再生的能源。

尽管水电开发前期资金投入巨大,回报期长,但水电开发总体成本相对较低,建成后运行稳定、供电价格低廉。

因此,水电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清洁优质廉价的电能,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缓解用能紧张,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促进节能减排,减轻环境污染通过发展水电减少煤炭消耗,可以减少与煤炭发电伴生的SO2、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CO2的排放。

仅2009年,全国水电年发电量为5127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1.75亿吨,可减少5.2亿吨CO2排放和328万吨SO2排放。

我国水电的发展,大规模地替代了化石能源,减轻了煤炭、石油大量消耗给环境造成的污染压力和温室气体效应,已成为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生力军。

随着水电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水电对节能减排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

(三)推进西部开发,协调区域发展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但水力资源十分丰富,西部12个省区水力资源约占全国的79.3%,并集中分布在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

目前,西部水电已开发量仅占西部水电技术可开发量的20%左右,西部水电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西电东送”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

西部地区水能资源的开发,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将西部地区的水能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在向东部地区输送了经济、高效、清洁的电力,为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减轻了东部地区的环保和节能减排压力。

水电开发,使东、西部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局面。

(四)发挥综合效益,带动产业发展水电开发不仅能够产生发电效益,而且具有开发性移民、防洪、灌溉、航运、供水、养殖、旅游、拦沙、改善水质、改善区域气候、加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还能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建材、加工、运输、餐饮、服务等多种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地方税收收入。

三、未来中国水电发展的宏伟蓝图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国际社会已达成共识,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才是全人类正确的选择。

我国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

要实现上述目标,根据有关方面的研究,到2020年,常规水电装机容量应达到约3.3亿千瓦。

根据目前装机和在建情况,考虑水电建设工期,初步推算,2010 年至2015 年需要核准开工水电项目1.2亿千瓦左右,加快水电开发步伐十分必要,是我国减少煤炭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

未来中国水电发展,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水电开发模式,统筹生态环保和移民安置,促进水电开发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流域、梯级、综合、协调”开发,加大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红水河、黄河和怒江等重点流域的开发力度,推动西部水电基地建设,加强“西电东送”能力建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至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亿千瓦,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水力资源基本开发完毕,水能资源开发转向深度开发,西部地区广西、重庆、贵州等省市基本开发完毕,云南、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市还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到2030年,全国常规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3亿千瓦,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