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论文

表面活性剂论文
表面活性剂论文

表面活性剂化学论文

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上的应用概况

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上的应用概况

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综述了表面活性剂的分散机制及其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作用机理;介绍了目前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三种主要的作用途径及其对应的制备方法,并展望了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分散;作用机理;纳米材料;应用前景

引言

纳米材料被公认是21世纪最具研究前途和潜力的科研领域。作为一门新的学科,纳米材料的研究现已成为国内外材料科研的一大热点。纳米材料又称超微细粉材,颗粒的尺寸一般在1~100nm之间,因具有较大的表面能、较难稳定存在、易发生自发的团聚等特点,所以在生物工程、光电领域、医学、化工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而表面活性剂有工业

味精之称,具有湿润、乳化、分散、增溶、发泡、消泡、渗透等一系列优异性能,几乎已经渗透到眼下生活中的所有技术经济部门。表面活性剂具有独特的双亲结构,其结构分为亲水基和亲油基两大部分,有着良好的吸附性,易形成胶束,因此在纳米材料的制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表面活性剂独特的结构决定了它分散机制的独特性,实际在纳米材料制备中主要是通过控制纳米微粒大小和形态,改善纳米微粒表面性能,控制纳米材料结构等三种重要的作用途径来实现的。下面将介绍表面活性剂的分散机制及其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三种主要途径的对应方法。

1.表面活性剂的分散机制

(1)静电稳定机制

表面活性剂吸附在纳米材料表面上,形成了包裹纳米材料的胶体,胶体表面由于电离或吸附的原因,带有部分电荷。以水性分散介质为例,分散剂亲油性基团吸附于固体粒子表面,亲水基团为水介质溶剂化,并扩展到水相介质中,由此围绕粒子形成一个带电荷的保护屏障,双层包围粒子,粒子之间产生静电斥力,使分散体稳定[1 ]。在纳米材料的制备中会使得胶体与胶体之间由于静电斥力的作用较难聚集到一起,从而增加了纳米材料的稳定性。

(2)空间位阻稳定机制

表面活性剂包裹着纳米材料时,加入分散剂可使其一端的官能团与胶体发生吸附,另一端溶剂化链伸向介质中,形成阻挡层,在吸附作用下形成了一种空间壁垒,阻碍纳米材料之间的相互碰撞、结合,从而使纳米材料能稳定存在。

(3)静电位阻稳定机制

静电位阻稳定机制即电空间稳定,其静电部分来源于粒子表面的静电荷或与定位聚合物联系的电荷,所用高聚物叫聚电解质。因为既有双电层稳定机制,又有空间位阻稳定机制,此种稳定效果会更好,可在小范围内位阻稳定阻止粒子相互接触[2 ]。

2.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具有独特的双亲结构,决定了其在纳米材料制备中作用机理的独特性。下面分别介绍不同作用机理所对应的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2.1控制纳米微粒大小和形态

2.1.1沉淀法

在沉淀法中应用表面活性剂,是为了效的防止沉淀过程中胶粒的聚集,抑制团聚,缩短反应时间。此外在高温煅烧下还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产物[3 ]。沉淀法成本较低,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空气氧化法制备纳米α- Fe2O3。在惰性气氛下,往FeSO4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

溶液,使胶粒Fe(OH)3快速生成。往悬浮液中鼓入空气后,Fe(OH)2胶粒逐渐凝聚成较大的胶团,并在胶团与溶液界面上形成针形的α-FeOOH晶核,进而使胶团逐渐分裂解体,直至全部转变成针形α-FeOOH微晶。再对沉淀物进行过滤、洗涤,在马弗炉中维持350℃干燥后得到氧化铁原粉,最后用无水乙醇洗涤,于100℃下烘干,即制得纳米α- Fe2O3粉体[4]。

2.1.2微乳液法

实际制备生产中常常加入乳化剂使得两相的界面面积增大、界面自由能增加,来得到稳定的乳液。根据分散相或连续相性质不同分类,常见的乳状液有两种类型,即W/O和O/W 型。Schulman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合成出的产物颗粒与分散相液滴的大小有密切关系,通过控制表面活性剂的类型、浓度、反应温度等多个条件可以控制分散相液滴直径,在合成纳米材料过程中显得更为灵活。

聂王焰等人[5]在OP10/正辛醇/环己烷/氨水形成的W/O型微乳液中制备了SiO2纳米粒子,对样品结构及形貌尺寸进行了表征,发现所制备的纳米SiO2为无定型结构的球形颗粒,粒径为80~105nm,且随W/O微乳液中犚和犎的增大而增大。在利用W/O微乳液制备纳米粒子时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决定水核的大小,同时也影响着界面膜的强度,使得包裹着SiO2的水核相互碰撞时很容易产生物质交换,因此产物SiO2的颗粒大小随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大。通过对比实验还发现,当摩尔比为5时,采用正辛醇为辅助表面活性剂,所制备纳米SiO2的粒径分布最窄。C.K.Xu等人[6]在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和Tween80组成的混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体系中制备SiO2的前驱体,经810℃煅烧得到SiO2纳米棒。

2.1.3模板法

表面活性剂不同的浓度影响着胶束有不同的形态。表面活性剂分子与纳米材料间的驱动力作用下对游离的纳米材料的前驱物有效地引导,可合出以胶束为模板的纳米材料。姚兴雄等人[7]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形成的胶束为模板制备了聚苯胺纳米纤维。实验发现,不同浓度的CTAB对所合成的纤维形状有影响。主要是因为不同浓度时,表面活性剂的自组装结构不同,高浓度时,胶束为层状;低浓度时,胶束为圆柱状,这种空间维度上的差异是导致纤维不同形貌的原因。实验还发现,随着浓度的增加反应时间相应地增长。

有机锆醇盐为锆源,以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为模板,制备出具有蠕虫状介孔结构的四方相氧化锆纳米晶[8]。SDS是一种较短链长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形成反相胶束,这种反相胶束能够增溶极性分子,由于这种极性内核的限制,在此模板中制备出了氧化锆纳米晶。K.C.SONG等人[9]就以表面活性剂的层状结构为模板,制备出了层状的TiO2。

2.2改善纳米微粒表面性能

表面活性剂可以控制纳米微粒的亲水性或亲油性、表面活性,并对纳米微粒表面进行改性,使得亲水基团与表面基团结合生成新结构,降低表面能,使之处于稳定状态,形成空间位阻,防止再团聚[10]。

2.2.1机械球磨法

机械球磨法是通过研磨介质向物料输入机械能,物料在压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其直观的变化是颗粒的细化和表面积的增大;在此分散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可以在制备分散体的各个阶段之中均可发挥作用[11]。表面活性剂的加入能使体系的表面状态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对颗粒表面的物理化学作用,从而提高粉磨效率,即起助磨剂的作用。谭伟等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OP -10 和吐温80作为氧化铝粉末中的球磨助剂,球磨助剂通过分散、润滑等作用强化球磨效果,缩短了球磨时间。在球磨羟基磷灰石粉末时加入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结果如图3(如下)所示,加入表面活性剂后不仅缩短了球磨时间,与未加入表面活性剂的式样相比,粒子尺寸明显减小。

许育东等在对TiN 粉体系进行超声分散时加入了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后,分散效果明显提高,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分散效果优于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12]。他们利用改进胶体磨进行机械粉碎的方法,在添加表面活性剂T154和通入氩气保护的情况下,制备出平均粒径约为60nm的WS2粒。

2.2.2反胶束模板法

在非极性溶剂中,胶束的非极性碳氢链在外侧,而极性基团在内侧的胶束结构,即为反胶束聚集体。反胶束液滴的大小可控制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之间,通常将反胶束看成一种特殊的W/O微反应器,其区分标准是所形成的颗粒直径,颗粒直径小于10nm,称为反胶束,介于10~200nm则为微乳液。刘洪成等[13]分别研究了两种反胶束微反应器,AOT/异辛烷反胶束体系和TritonX-400/正辛醇/环己烷反胶束体系制备纳米Ni(OH)2。以第二种反胶束体系为例,其工艺过程是先取两份一定量的TritonX-400/正辛醇/环己烷溶液,再取12mL一定浓度的Ni(CH3COO)2溶液和12mL一定浓度的LiOH溶液分别加人上述TritonX-400/正辛醇/环己

烷反胶束溶液;将上述两种反胶束溶液混合,超声振荡一定时间,加人少量甲醇,过滤并反复多次洗涤,除去制得的Ni(OH)2 粒子表面的表面活性剂,减压蒸馏,除去其中的水分, 即可制得Ni(OH)2 纳米粉体。

研究中还发现了改变表面活性剂用量及组成等对Ni(OH)2的粒径形态及分布将产生影响。周海成等[14]报道了采用水/TritonX-400/正辛醇/环己烷反相胶束体系制备出不同形貌的Ag2S 纳米晶。可见以反胶束为模板制备纳米粒子时,表面活性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进行选择,可较好的调控粒子的大小、形态以至晶体结构,使制得的粒子粒径均匀,呈单分散。

2.3控制纳米材料结构

表面活性剂的两亲性结构决定其在溶液表面能形成分子定向排列,利用该特性可以选择特定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制备理想的纳米结构材料。

2.3.1溶胶—凝胶法

表面活性剂在溶胶—凝胶法中可为作为分散剂和模板剂来应用。采用溶胶- 凝胶技术,利用表面活性剂作为分散剂可以控制材料的生长[15],同时起到表面修饰的作用,得到球形纳米颗粒。以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通过溶胶—凝胶途径已合成了具有六方有序排列的单一孔分布特征SiO2分子筛和孔径10~500nm 可调的纳米TiO2多孔薄膜。

2.3.2 离子液法

离子液作为一种特殊的有机溶剂,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粘度较大、离子传导性较高、热稳定性高、低毒、流动性好以及具有较宽的液态温度范围等。即使在较高的温度下,离子液仍具有低挥发性,不易造成环境污染,是一类绿色溶剂。因此离子液是合成不同形貌纳米结构的一种良好介质。江[16]等以BiCl3和硫代乙酰胺为原料,在室温下于离子液介质中合成出了大小均匀的、尺寸为3μm—5μm的Bi2S3纳米花。他们证实了这些纳米花由直径60nm—80 nm的纳米线构成,随老化时间的增加,这些纳米线会从母花上坍塌,最终形成单根的纳米线。

2.3.3液晶模板法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溶致液晶,结构类型主要有六方柱状和层状两种。液晶模板法主要集中于制备具有纳米微孔的分子筛类材料,表面活性剂在其中通常是充当模板剂。其中以液晶结构作为模板来转录、复制由分子自组织形成的确定结构的无机物质是一种创新的举措,近年来研究得较多的是阳离子SSA作为模板导向剂制备SiO2材料。张庆敏[17]也广泛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模板法制备中孔材料,其中表面活性剂作模板剂来组装的方法在中

孔材料制备方面有重要的地位。

液晶模板法在纳米材料制备中具有下面几个显著的优点:液晶界面为刚性界面,层与层

之间为纳米级空间,在此空间内生成粒子的粒径可控;液晶相较大的豁度使得粒子不易团聚、

沉降,有利于合成单分散性的粒子;液晶相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调节可获得不同的形状,这

些因素也使得液晶模板法在纳米材料制备中有广泛的应用。

3 结语

随着我们对表面活性剂不断深入的研究,它在纳米材料领域的应用已有了长足的进步。

同时,纳米材料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也在向表面活性剂行业渗透,两者之间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但现有的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制备中所应用的方法毕竟有限,有的方法还存在

不少的局限和缺陷,甚至还会污染环境,产生有害物质。因此,表面活性剂或其他因素对纳

米材料制备的作用机理尚须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完善。作者认为表面活性剂和纳米材料今

后的研究方向会朝着降低生产成本和制备条件及其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它们除了在现有的

陶瓷、化工和材料制备等领域应用外,还会在能源、环保、医学和生命科学等[18]众多的科

研领域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预见,随着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技术的不断

成熟,新型的纳米材料产品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其应用领域也将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地

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 解修强,余希林,袁芳,胡艳芳.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J].维纳电子技术

2008.08.第45卷.第8期.

[2] 王海波,孙青竹.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J].佳木斯大学学报 , 2007,

25(4).

[3] 沈新璋,金名惠,孟厦兰.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表征[J]. 涂料工业.2002,9;15 - 18.

[4]徐华军,朱振中. 沉淀法制备纳米粉体中的应用[J ] .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4 ,

2 .(20) :174 - 185.

[5]聂王焰.徐洪耀.李洋微乳液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期刊论文]-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07(06).

[6] XU C K.ZHAO X L.LIU S Largescale synthesis of rutile SnO2 nanorods 2003(06).

[7]姚兴雄,杨穆.采用表面活性剂模板制备聚苯胺纳米纤维[J].科技咨询导报,2007

(8):10—1.

[8] 俞建长.胡胜伟.徐卫军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辅助模板途径合成介孔结构氧化锆纳米晶

[期刊论文]-化学学报2005(15).

[9]SONG K C.KIN J H Preparation of nanosize tin oxide particles from water-in-oil

microemulsions1999(01).

[10] 周琦.邵忠宝.贺春林表面活性剂对镍-磷-纳米氧化铝复合镀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

腐蚀与防护学报. 2007(01)

[11]梁文平. 表面活性剂及其在分散体系中的应用[J]. 日用化学工业,2003(1):7-11.

[12]徐育东,刘宁,李华. 纳米TiN 粉分散工艺优化研究[J] . 硬质合金,2002 ,2(19) : 78 - 82.

[13]刘洪成, 褚莹, 刘莹莹,反相胶束法制备纳米Ni(OH)2[J],应用化学,2003.20(3):

302—304.

[14]周海成, 庄京,王习,反相胶束法控制合成不同形貌半导体Ag2S纳米晶化学学报,

2003.61(3):372-375

[15]张彩碚,张霞, 赵岩. 有机分子控制下TiO2 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J]

[16] Jiang Jie,Yu Shuhong,Yao Weitang,et al.Morphogenesis and crystallization of BiS3.

nanostructures by an ionic liquid assisted templating route:synthesis,formation

mechanism,and properties[J].Chem.Mater.,2005,17(24):6094 6100..

[17]张庆敏,模板法制备纳米材料[D].北京:北京大学.2001.

陈庆春.工业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纳米结构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及展望用[J].日

, [18]

用化学工业,2007.31.(2).32—34.

表面活性剂期末论文

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班别:10化本3班学号:2010364330 姓名:王梅珍 表面活性剂特定的分子结构—具有亲水和憎水基团—赋予这类分子许多特性。表面活性 剂能够富集在液/液、液/气和液/固界面,降低界面能,显著改变界面的状态和性质。 依用途而分,表面活性剂市场可以分为居室中应用和居室外应用两大类。前者是表面活 性剂的传统市场,主要用于制造各种洗涤用品;后者是正在不断开拓的十分活跃的市场。二 表面活性剂在能源和选矿工业中的应用属于居室外的应用,因此前景十分广阔。下面将粗略 介绍表面活性剂在能源和选矿工业中的应用。 一、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1、在钻井泥浆中的应用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是钻将泥浆——钻井液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对钻井液的性能控制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 (1)钻井液滤失性的调整剂 据文献报道,能显著降低钻井泥浆滤失量(滤失性:钻井液滤失量大小,与井壁所形成 滤饼质量有关。)的多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化合物,这类化合物都有吸附基和水化基,座位 吸附基的主要有-OH、-COOH、-CONH 等,依靠氢键吸附在粘土粒子上;作为水化基的主要有- 2 -等,能形成水化膜。 COO-、-SO 3 (2)钻井液流变性的调整剂 表征钻井液流变性的主要指标有粘度、切应力、动塑比、流性指数和稠度系数。在钻井 过程中通常出现粘度、切应力过大或过小问题,需要在钻井过程中不断调整。表面活性剂对 钻井液流变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表面活性剂通过形成降粘剂(分散型降粘剂和聚合物型降 粘剂)以降低钻井液中网架结构引起的粘度和切应力。当钻井液的粘度过低时,就有必要提 高钻井液的粘度,此时不能依靠增加粘土含量,而是依靠加入增粘剂;下面以Na-CMC为代表说明:25℃时Na-CMC的水溶液粘度不同,可划分为低粘(2%水溶液粘度 <50mPa·s),中粘(2%水溶液粘度为 50—270mPa·s),高粘(1%水溶液粘度为 400-500mPa·s)等三种。前 两种作降失水剂用,后者作增粘剂用。他们引起增粘的作用归纳为三点:①通过羟基使Na-CMC分子吸附在粘土离子表面,加上分子的水化基团的水化膜增加粘土粒子的流体力学体积,提高粘度;②一个Na-CMC分子可吸附多个粘土粒子形成网状结构;③使钻井液液相粘度增大。 在钻井过程中,钻柱与钻井液之间,钻柱与井壁接触点之间以及钻井液与井壁之间处于 不断运动状态而产生摩擦,衡量指标是摩擦因数。对于打定向井和水平井,钻井润滑性尤为 重要。钻井润滑剂通常为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主要在摩擦界面上形成一层吸附膜,降低固体表面自由能。另外还可加入表面活性剂使泥浆中矿物油形成O/W型乳状液,并以细 小油珠分散在泥浆中作为润滑剂用。 除了以上几种作用,表面活性剂对钻井液流变性的影响作用还有乳化剂、起泡剂和泡沫 钻井液、消泡剂、缓蚀剂等等。

表面活性剂论文

摘要: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增长,人们认识到提高石油开采率的重要性,三 次采油提高采收率主要是靠化学驱油技术,其中,表面活性剂是提高采收率幅 度较大、适用较广、具有发展潜力的一种化学驱油剂。采用表面活性剂驱油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现有原油储量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文综述了表面活性剂的 种类、要求、驱油机理,并总结了国内表面活性剂驱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三次采油表面活性剂应用驱油耐温抗盐 一、前言 石油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它并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加深, 开采难度会逐步加大, 因此提高石油采收率不仅是石油工业界, 而且是整个工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三次采油技术是中国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 它的推广应用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稳定老油田原油产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三次采油简介 通常把利用油层能量开采石油称为一次采油;向油层注入水、气,给油层补充能量开采石油称为二次采油;采取物理—化学方法,改变流体的性质、相态和改变气—液,液—液,液—固相间界面作用,扩大注人水的波及范围以提高驱油效率,从而再一次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称为三次采油。又称提高采收率(EOR)方法。常规的一、二次采油(POR和SOR) 总采油率不很高, 一般仅能达到 20 %~40% , 最高达到50 % ,还有50 %~80 %的原油未能采出。在能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 提高采油率已成为石油开采研究的重大课题, 三次采油则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提高采油率的方法。 三、三次采油分类 三次采油的方法很多, 主要有 4 大类: ①热力驱, 包括蒸气驱和火烧油层等; ②混相驱, 包括CO2 混相、烃混相及其他惰性气体混相驱,这些混相剂未达到混相压力之前为非混相气驱; ③化学驱, 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和注浓硫酸驱等; ④微生物采油, 包括生物聚合物、微生物表面活性驱,年来又开发出了气一水交替驱(WAG驱)。目前,三次采油研究尤其以表面活性剂和微生物采油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而表面活性剂驱则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四、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分类 表面活性剂单体是由一个非极性的亲油基和一个极性的亲水基构成。亲油基一般由长烃链组成。表面活性化合物的表面性质受制于其亲油和亲水特性的平衡。如果表面活性剂中的烃链少于12 个碳原子,则该表面活性剂为水溶性的,因为极性端基团把全部分子拉入水中。然而,当烃链长度大于14个碳原子时,则这种化合物称为水不溶性(油溶性) 的表面活性剂。图 1 为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 图。表面活性剂的分子 结构不仅造成表面活 性剂在表面的集中并 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 而且也影响分子在表 面的排列方向,其亲油 基在溶剂中,而亲水基 部分的取向则要离开

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纯化、及应用论文

摘要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易于富集于界面、并对界面性质及相关工艺过程产生明显影响的物质。从发展历史看,表面活性剂源于洗涤剂,但随着技术发展而脱离了洗涤剂,形成了独立的工业。随着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和整体工业水平的提高,表面活性剂已从日常生活中的家用洗涤与个人保护用品,进入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国家支柱产业本文将简单介绍一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纯化、表征及在精细化学品中的应用。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纯化鉴定合成

Abstract Surfactant is a kind of easily enriched in the interface, and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nterfacial properties and related process material. From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surfactants in detergent,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from the detergent, formed an independent industria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urfactant and the overall industrial level, surface active agent has been from the household cleaning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 in daily life, in all fields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national pillar industry,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surfactant synthesis, pur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fine chemicals. Key words : Surfactant, Purification, Identification

表面活性剂小论文

表面活性剂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高新技术突出,化工产业为满足生产的高效率和能源最大效率的利用,减少能源损失和开发新产品,表面活性剂这一起着活性的物质日显重要。表面活性剂由于具有润湿或抗粘、乳化或破乳、起泡或消泡以及增溶、分散、洗涤、防腐、抗静电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及相应的实际应用,成为一类灵活多样、用途广泛的精细化工产品。表面活性剂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洗涤剂,其他应用几乎可以覆盖所有的精细化工领域。为了更好利用它,我们要对其有一个充分了解。本文从分类和作用、机理来分析。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基本性质、结构和应用 引言:要充分利用和把握表面活性剂我们首先就要了解其的基本性质和分类。我们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基本性质来分析。 一、表面活性剂概述: 1.概念: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2.组成:分子结构具有两亲性,非极性烃链: 8个碳原子以上烃链,极性基团:羧酸、磺酸、硫酸、氨基或胺基及其盐,也可是羟基、酰胺基、醚键等。 3.吸附性:溶液中的正吸附:增加润湿性、乳化性、起泡性,固体表面的吸附:非极性固体表面单层吸附,极性固体表面可发生多层吸附。 二、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根据疏水基结构进行分类,分直链、支链、芳香链、含氟长链等;根据亲水基进行分类,分为羧酸盐、硫酸盐、季铵盐、PEO衍生物、内酯等;有些研究者根据其分子构成的离子性分成离子型、非离子型等,还有根据其水溶性、化学结构特征、原料来源等各种分类方法。但是众多分类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很难将表面活性剂合适定位,并在概念内涵上不发生重叠。 按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分类: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硬脂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季铵化物; 3、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卵磷脂,氨基酸型,甜菜碱型;4、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甘油酯,脂肪酸山梨坦(司盘),聚山梨酯(吐温) 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肥皂类 系高级脂肪酸的盐,通式: (RCOOˉ)n M。脂肪酸烃R一般为11~17个碳的长链,常见有硬脂酸、油酸、月桂酸。根据M代表的物质不同,又可分为碱金属皂、碱土金属皂和有机胺皂。它们均有良好的乳化性能和分散油的能力。但易被破坏,碱金属皂还可被钙、镁盐破坏,电解质亦可使之盐析。 碱金属皂:O/W;碱土金属皂:W/O;有机胺皂:三乙醇胺皂 2、硫酸化物 RO-SO3-M

棉纺织工业中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论文】

棉纺织工业中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上浆助剂 1.1乳化剂 浆料中乳化剂的作用主要是使油脂在浆液中稳定乳化,以提高浆液质量。其次,减轻化学合成浆料粘着剂因表面具有凝聚性而发生的结皮以利于上浆。再次,可提高浆液对粘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润湿能力。常用的浆料乳化剂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EL-40、OP类等。 1.2渗透剂和润湿剂 由于经纱一般因其本身张力大、捻度高、回潮小,尤其是疏水性的合成纤维含油又较多,浆液浸透力显得不够,再加上浆液本身呈胶体状态,表面张力大,所以上浆时要使浆料在经纱上吸附并向内扩散、渗透,使纱内空气逸出,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必须加入渗透性和分散乳化性好的表面活性剂,以降低浆液表面张力,增高浆液与经纱界面活性,提高和促进浆液向经纱的渗透、扩散。浆料中常用的渗透剂和润湿剂主要以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常用的渗透

剂有: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月桂醇聚氧乙烯醚、渗透剂M、琥珀酸二辛酯磺酸钠等。 1.3抗静电剂 疏水性强的合成纤维经纱在织造过程中易产生静电,使织机开口区毛茸耸立,形成扭结,影响织造顺利进行。为消除或防止在纺织过程中各工序产生的静电和织物整理过程中的静电,在浆料中添加少量的抗静电表面活性剂就可以消除上述弊端。常用的抗静电剂有:脂肪醇磷酸酯、N,N-二甲基羟乙基十八酰氨基季铵盐硝酸盐、壬基酚聚氧乙烯(7~10)醚等。 1.4消泡剂 含粘着剂的浆液在上浆过程中易产生泡沫,妨碍浆液渗透。消除泡沫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改进操作方法,这可基本解决以淀粉为主的浆液起泡现象,但对于化学合成的高分子浆料却不起作用。二是加入消泡剂以抑制泡沫产生,这对于某些合成浆料粘着剂极为必要。应用最多的还是有机硅油类的消泡剂,主要有:302乳化硅油、304乳化硅油、消泡剂FZ-880等。

高效表面活性剂研究

Yol.37 No.5 May. 2018 石油化工应用 PETROCHEMICAL INDUSTRY APPLICATION 第37卷第5期 2018年5月高效表面活性剂研究 崔丹丹,李辉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天津300280) 摘要:对比评价了 3种石油磺酸盐,分析了表活剂的CMC值、HLB值、润湿性,优化出一种高效表面活性剂,在降低界 面张力能力以及乳化、改变润湿性方面都表现出较优的性能。 关键词:CMC值;HLB值;润湿性 中图分类号:TE357.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285( 2018 )05-0143-04 D01:10.3969/j.issn.l673-5285.2018.05.032 室内研究发现单纯的石油磺酸盐在降低界面张力 及乳化方面效果稍差>1]>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降低界 面张力能力较强,但与原油的配伍性稍差,洗油效率较 低r将二者复配使用可确保性能指标满足现场应用需求。因此室内优选石油磺酸盐表活剂BHS-01及非离子表 活剂DBS-03,按照不同比例进行复配,得到命名为 DPS的系列表面活性剂,并将该系列表面活性剂特性 与单纯石油磺酸盐对比研究,分析其与原油的匹配性。 1实验部分 1.1实验药品及仪器 DPS面活性剂,有效 为40 D),240-340 面活性剂,有效 为40 %),340-520 面活 性剂,效 为40 %),油 水,油 新6-8-2井脱水原油。 仪器:TX500C界面张力仪;接触角测定仪。 53 %。 1.2实验方法 1.2.1CMC测定CMC值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 ,面活性剂 ,的 性 界面张力 率 及 将发 。研究 CMC可确 面活性剂降低界面 张力能力。 原 在 面活性剂 较低 ,的,的 面/界面张力 降,到 界 ,面/界面张力的下降 。表面/界面张力对 ,的 CMC。 果表面活性剂不纯,表面活性的 酸 ,的表面/界面张力-的 可能 得不 ,但 现 低。面活性剂 的方 [2]。 水配 不同 活剂 ,按照标 SY/T 6424-2000 4 的 方 。 用 现场 水配不同表面活性剂 ,用界面张力仪在53 %与原油新6-8-2井)的界面张力。 1.2.2 HLB 值测定HLB 值(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 Number)称亲水疏水 。性能的表面活性剂求的HLB,在水 油 的溶解都小,主存在于相界面上,充分发挥表面活性剂 降低界面张力的用。 HLB的 用乳化,乳化的原理是用表面活性剂来乳化油介,面活性剂的HLB与 油相介所需的HLB同,的乳稳性最。对于一般的水性面活性剂,可使用松节油(所 需HLB值16)和棉籽油(所需HLB值为6)配 系列需不同HLB的油,每15份油 5份待测表面活性剂,后 80份水,搅拌乳化,其中稳性 的样油所需的HLB面活性剂的HLB值。对于油性表面活性剂,可固油相为棉籽油[3]。 收稿日期:2018-05-15

氨基酸类表面活性剂-论文

氨基酸类表面活性剂 摘要 氨基酸是具有氨基和羧基的化合物的总称,作为蛋白质和酶的构成成分是生物体必需的化合物之一。此外,从工业观点来看,最近由于氨基酸制造技术的进步,可以得到比较廉价的氨基酸,利用其多官能基性、光学活性或氨基酸支链的多种功能,可以制成各种功能材料。对氨基酸系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开发,首先是在化妆品领域,接着在各种领域,新功能材料的种类、用途也正在扩展。本文对氨基酸系表面活性剂的物性和应用,以氨基酸衍生物为中心,包括最近开发的材料进行介绍。 关键词:简介,结构,物理化学性质,作用,国外研究现状(常用的合成工艺路线、流程和设备、产品检验),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论文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今后研究的目标) 一、简介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加入少量能使其溶液体系的界面状态发生明显变化的物质。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具有两亲性:一端为亲水基团,另一端为疏水基团;亲水基团常为极性基团,如羧酸、磺酸、硫酸、氨基或胺基及其盐,羟基、酰胺基、醚键等也可作为极性亲水基团;而疏水基团常为非极性烃链,如8个碳原子以上烃链。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表面活性剂、其他表面活性剂等。 氨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是一种以氨基酸为基础的环保表面活性剂,其良好的无毒、生物可降解和配伍性能,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众多工业中 氨基酸与疏水物质发生反应,生成的表面活性物质称为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近年来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广泛用于化妆品和卫生用品生产中,其年产量快速增长着。 二、结构

表面活性剂最新设计研究进展

word整理版 表面活性剂最新研究进展 人类的日常生活,各类生产活动,多种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表面活性剂品种和性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表面活性剂科学不断发展,迄今方兴未艾,表面活性剂已经深入到生命起源以及膜材料、纳米材料、对映体选择性的反应等各个领域中,设计新的有特殊用途和应用价值的表面活性分子仍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新的功能型表面活型剂与附加的官能基团的性质和位置有密切关系, 对传统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的修饰会导致其结构形态有很大的变化,近几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单位在表面活性剂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成为近年来表面活性剂合成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是相对一般常言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表面活性剂而讲的,通常指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且具有表面活性功能的高分子化合物。它像低分子表面活性剂一样,由亲水部分和疏水部分组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分散、凝聚、乳化、稳定泡沫、保护胶体、增溶等性质,广泛应用作胶凝剂、减阻剂、增黏剂、絮凝剂、分散剂、乳化剂、破乳剂、增溶剂、保湿剂、抗静电剂、纸张增强剂等。因此,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表面活性剂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可根据在水中电离后亲水基所带电荷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四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如阴离子型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有聚(甲基)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缩合萘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缩合烷基苯醚硫酸酯等。两性离子型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有丙烯酸乙烯基吡啶共聚物、丙烯酸-阳离子丙烯酸酯共聚物、两性聚丙烯酰胺等。非离子型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有羟乙基纤维素、聚丙烯酰胺、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氧乙烯类共聚物等。阳离子型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有聚烯烃基氯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亚乙基多胺与表氯醇共聚季铵盐、淀粉或纤维素高取代度季铵盐、多聚季铵盐、聚多羧基季铵盐等。 开发低廉、无毒、无污染和一剂多效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将是今后高分子表面

纺织业表面活性剂运用【论文】

纺织业表面活性剂运用 1.表面活性剂 自20世纪40年代进入工业生产以来,表面活性剂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被誉为“工业味精”。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两亲性,在水溶液中极易富集于表面,从而显著改变溶液性质,且随着分子中亲水和亲油比例的不同、结构的不同,表现出的性质亦有差异。它们具有分散、润湿或抗黏、乳化或破乳、起泡或消泡以及增溶、洗涤、防腐和抗静电等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能,这些基本性能对纺织、印染加工十分重要。据统计,纺织行业中用到的表面活性剂品种达到3000多种[1],纺织工艺生产过程,从散纤维的精制、纺丝、纺纱、织布、染色、印花和后整理等各工序,都离不开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其作用是提高纺织品的质量,改善纱线的织造性能,缩短加工工期,因此表面活性剂对纺织行业的贡献很大。 2.表面活性剂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2.1洗净剂 洗净剂也称洗涤剂,在纤维纺织过程中应用广泛,如棉布

的退浆和煮练、羊毛的脱脂和洗涤、生丝的脱胶、合成纤维的脱油、织物染色和印花后清除未固色的染料等工序,都使用洗净剂。其在水中具有乳化、润湿、起泡、胶溶和悬浮等性能,从而表现出显著的去污能力,且耐硬水,遇到钙、镁离子不会产生沉淀,在水中不产生游离碱,不会损伤丝、毛织物的强度,不仅能在碱性或中性溶液中使用,还可在酸性溶液中使用,洗涤过程快,用量少,低温也可洗涤[2,3]。由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会产生静电吸附,导致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向着水溶液,分散后的污垢容易再沾污到织物表面,这样对于织物净洗极为不利。因而,作为洗涤用的表面活性剂多用非离子、阴离子和两性离子[4]。其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用得较多,但是由于其泡沫多,刺激性大,有一定致畸性,且耐强碱性差,生物降解性能相对较差,而逐步被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AES)、仲烷基磺酸盐(SAS)、α-烯烃磺酸钠(AOS)、α-磺基脂肪酸甲酯钠盐(ME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AEC),以及新型产品茶皂素、多肽基表面活性剂代替[5]。 2.2匀染剂和分散剂 避免染色不均匀或染斑,是印染工艺的主要任务之一。匀染剂是指染色中能延缓染料上染纤维速度(缓染),并能使染料在纤维上从高浓度的部位转移到低浓度的部位(移染),从而避

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走向

环境工程 2018·11 85 Chenmical Intermediate 当代化工研究 技术应用与研究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走向 *王俪瑾 (包头市第九中学 内蒙古 014017) 摘要:表面活性剂素的另一称谓叫做:工业味精,是当前在纺织、制药、化妆品、食品、采矿、土建等方面得到广泛化运用的一种物 质,其是许多工业部门必须的化学用剂,虽然使用量比较小,但其所能发挥的效果可以说是十分巨大的。接下来,本文针对表面活性剂的 研究现状进行相关陈述,同时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望能够对现有产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提供一定的合理性建议。关键词:表面活性剂;现状;发展走向 中图分类号:T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Surfactants Wang Lijin (No.9 Middle School of Baotou City, Inner Mongolia, 014017) Abstract :Another name for surfactant element is industrial monosodium glutamate, which is a substance that is currently widely used in textile, pharmaceutical, cosmetics, food, mining, civil engineering and other fields. It is a chemical agent necessary for many industrial departments. Although the amount of use is relatively small, its effect can be said to be huge. Next, this paper will make a statement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surfactants and clarif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the existing product structure. Key words :surfactant ;status quo ;development trend 表面活性剂可以说是一种能够在较低浓度的情况下都能够使得表面张力得到明显降低的一种物质,其达到特定浓度之后会谛合形成胶团,从而具备良好的润湿、乳化、破乳、增溶、分散、洗涤、防腐、抗静电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及相应的实际应用,是一类灵活多样,有着广泛使用途径的精细化工产品。其中,此类分子结构是由两类物质共同构成的,但是,这两种结构在性能上可以说是全然不同的,其中,分子碎片和基团分别处在相同分子的两端,同时以化学链互相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互不对称的极性结构,为此,表面活性剂具备了亲水、亲油两种显著的特点,通常将其这一具备的特点叫做——双亲结构。 1.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 从表面活性剂的具体研究现状来看,无论是对表面活性剂的研发状态或是产业化基础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长期以来都处在较为落后的水平,从而造成与世界其他国家间的巨大差距,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可以说更是相差甚远。我国表面活性剂的生产状况可以说在性能方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这方面,我国也进行了部分研究。目前对于离子液体型活性剂的应用研究主要在乳液聚合和生物酶催化反应方面。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当前早已生产并使用。其中包括脂肪醇醚硫酸钠(简称AES)、脂肪醇硫酸钠(简称AS)、脂肪醇醚磷酸盐(MAP)、氨基酸盐等等,其他的还有如重烷基苯磺酸盐、石油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是,这些表面活性剂主要用于某些工业领域当中,为此,没有被列入在内。其中,从整个销售市场的具体构成情况来看,磺酸盐、硫酸盐表面活性剂的整体销量可以说占据了主导性的位置,这同时也象征着表面活性剂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大都采用的是三氧化硫气相模式硫化技术生产硫酸盐、硫酸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像以往的烟酸、氯磺酸等化工工艺技术开始慢 慢地消失殆尽,在诸多硫酸化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唯有LAS活性剂一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着自己固有的地位。AES、AOS、MES等表面活性剂现已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在日后三五年的时间内必然会不断地发展壮大,甚至取代一部分的LAS。 2.表面活性剂未来发展走向 (1)总体用量呈现持续性增长 在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各行业迅速发展的现状下,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大大提升,这些良好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样优越的客观环境下表面活性剂等相关行业相继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此外,在工业领域当中,表面活性剂的实际可运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表面活性剂可开发市场得到了显著性的拓展,并且其可利用价值也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 (2)新产品不断涌现,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面对市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在竞争日益剧烈的基本现状下,表面活性剂企业唯有不断地提高专业生产技术、研发更多的新产品,对固有产品的生产结构进行合理性的优化处理,研发出更多优质性能的表面活性剂产品,并且该方面的产品在结构上也得到了不断地优化,逐渐研发出更多性能优越的新产品。 (3)生产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依附于日化厂、洗涤厂等进行表面活性剂的生产是一直以来表面活性剂研发的主要方式,规模小、布局分散,通过这些年的变化与发展现已逐渐向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当下,现已出现抚顺洗化、中轻物产化工、吉化电石等规模发展较大的企业。 (4)醇系表面活性剂将得到快速发展 对于各行业而言,醇系表面活性剂的优良性能现已在业内所熟悉,同时获得了大范围的投入使用。天然脂肪醇无论

表面活性剂论文

表面活性剂化学论文 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上的应用概况 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上的应用概况 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综述了表面活性剂的分散机制及其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作用机理;介绍了目前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三种主要的作用途径及其对应的制备方法,并展望了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分散;作用机理;纳米材料;应用前景 引言 纳米材料被公认是21世纪最具研究前途和潜力的科研领域。作为一门新的学科,纳米材料的研究现已成为国内外材料科研的一大热点。纳米材料又称超微细粉材,颗粒的尺寸一般在1~100nm之间,因具有较大的表面能、较难稳定存在、易发生自发的团聚等特点,所以在生物工程、光电领域、医学、化工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而表面活性剂有工业

味精之称,具有湿润、乳化、分散、增溶、发泡、消泡、渗透等一系列优异性能,几乎已经渗透到眼下生活中的所有技术经济部门。表面活性剂具有独特的双亲结构,其结构分为亲水基和亲油基两大部分,有着良好的吸附性,易形成胶束,因此在纳米材料的制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表面活性剂独特的结构决定了它分散机制的独特性,实际在纳米材料制备中主要是通过控制纳米微粒大小和形态,改善纳米微粒表面性能,控制纳米材料结构等三种重要的作用途径来实现的。下面将介绍表面活性剂的分散机制及其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三种主要途径的对应方法。 1.表面活性剂的分散机制 (1)静电稳定机制 表面活性剂吸附在纳米材料表面上,形成了包裹纳米材料的胶体,胶体表面由于电离或吸附的原因,带有部分电荷。以水性分散介质为例,分散剂亲油性基团吸附于固体粒子表面,亲水基团为水介质溶剂化,并扩展到水相介质中,由此围绕粒子形成一个带电荷的保护屏障,双层包围粒子,粒子之间产生静电斥力,使分散体稳定[1 ]。在纳米材料的制备中会使得胶体与胶体之间由于静电斥力的作用较难聚集到一起,从而增加了纳米材料的稳定性。 (2)空间位阻稳定机制 表面活性剂包裹着纳米材料时,加入分散剂可使其一端的官能团与胶体发生吸附,另一端溶剂化链伸向介质中,形成阻挡层,在吸附作用下形成了一种空间壁垒,阻碍纳米材料之间的相互碰撞、结合,从而使纳米材料能稳定存在。 (3)静电位阻稳定机制 静电位阻稳定机制即电空间稳定,其静电部分来源于粒子表面的静电荷或与定位聚合物联系的电荷,所用高聚物叫聚电解质。因为既有双电层稳定机制,又有空间位阻稳定机制,此种稳定效果会更好,可在小范围内位阻稳定阻止粒子相互接触[2 ]。 2.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具有独特的双亲结构,决定了其在纳米材料制备中作用机理的独特性。下面分别介绍不同作用机理所对应的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2.1控制纳米微粒大小和形态 2.1.1沉淀法 在沉淀法中应用表面活性剂,是为了效的防止沉淀过程中胶粒的聚集,抑制团聚,缩短反应时间。此外在高温煅烧下还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产物[3 ]。沉淀法成本较低,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空气氧化法制备纳米α- Fe2O3。在惰性气氛下,往FeSO4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

棉纺织工业中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纺织工业论文-工业论文

棉纺织工业中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纺织工业论文-工业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1上浆助剂 1.1乳化剂 浆料中乳化剂的作用主要是使油脂在浆液中稳定乳化,以提高浆液质量。其次,减轻化学合成浆料粘着剂因表面具有凝聚性而发生的结皮以利于上浆。再次,可提高浆液对粘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润湿能力。常用的浆料乳化剂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EL-40、OP类等。 1.2渗透剂和润湿剂 由于经纱一般因其本身张力大、捻度高、回潮小,尤其是疏水性的合成纤维含油又较多,浆液浸透力显得不够,再加上浆液本身呈胶体状态,表面张力大,所以上浆时要使浆料在经纱上吸附并向内扩散、渗透,使纱内空气逸出,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必须加入渗透性和分散乳化性好的表面活性剂,以降低浆液表面张力,增高浆液与经纱界面活性,提高和促进浆液向经纱的渗透、扩散。浆料中常用的渗透剂和

润湿剂主要以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常用的渗透剂有: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月桂醇聚氧乙烯醚、渗透剂M、琥珀酸二辛酯磺酸钠等。 1.3抗静电剂 疏水性强的合成纤维经纱在织造过程中易产生静电,使织机开口区毛茸耸立,形成扭结,影响织造顺利进行。为消除或防止在纺织过程中各工序产生的静电和织物整理过程中的静电,在浆料中添加少量的抗静电表面活性剂就可以消除上述弊端。常用的抗静电剂有:脂肪醇磷酸酯、N,N-二甲基羟乙基十八酰氨基季铵盐硝酸盐、壬基酚聚氧乙烯(7~10)醚等。 1.4消泡剂 含粘着剂的浆液在上浆过程中易产生泡沫,妨碍浆液渗透。消除泡沫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改进操作方法,这可基本解决以淀粉为主的浆液起泡现象,但对于化学合成的高分子浆料却不起作用。二是加入消泡剂以抑制泡沫产生,这对于某些合成浆料粘着剂极为必要。应用最多的还是有机硅油类的消泡剂,主要有:302乳化硅油、304乳化硅油、消泡剂FZ-880等。

表面活性剂论文有关防腐剂的论文

表面活性剂论文有关防腐剂的论文 表面活性剂在分散体系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工业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包括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文章就表面活性剂在分散体系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研究,并对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分散体系;缩聚法;固液分散体 1什么是表面活性剂 合成表面活性物、天然活性物、固体超细粉末是三种常见的表面活性物,而合成表面活性物是我们最常用到的。合成表面活性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业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它包括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本文对于其他两类表面活性物不做讨论。 就表面活性剂来说,虽然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具有不同的机构和极性基团,在不同的介质中其特性也有不同的表现,但是,通过对表面活性剂的深入研究,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其中的共同特性。在界面上的吸附的趋向性和在各种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不同结构的分子聚集体是表面活性剂的两个最为重要的特征。 2表面活性剂对于分散体系的形成的影响

影响表面活性剂对于分散体系的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表面活性物结构对于分散体系形成的影响;表面活性物的用量对于分散体系形成的影响。 3表面活性剂在分散体系中的应用 3.1缩聚法制备固液分散体 表面活性剂在用缩聚法制备胶体分散体/颗粒中的作用可以从晶体生长过程来理解。晶体生长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当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达到过饱和状态时,一个新相晶核就会出现。在小晶核阶段,表面对体积之比很大,因此比表面能很重要。随着晶核的长大,表面对体积之比逐渐变小,最终形成新相的自由能变得大于表面自由能,由此导致晶体随比表面能的作用的减少而自发增长。如有表面活性剂存在,它可以吸附在晶核的表面,或者作为一个诱导结晶作用的中心。这样表面活性剂就可以用来控制晶体的生长过程和稳定所形成的颗粒。 胶束的加溶作用影响物种的化学势,从而可能增加或减少晶体增长的速度。此外,如果表面活性剂在形成的颗粒的表面有特殊的吸附(某一面或棱角),则可改变晶体的最终结构的形成。表面活性剂在异相成核制备高分子乳胶分散体中起重要作用。在乳状液聚合中,有机单体在非溶剂(常为水)中用表面活性剂乳化,而把引发剂溶解在连续相中。晶体成长过程可在膨胀胶束(微乳)中进行。如前所述,此种方法在制备纳米颗粒中应用甚广。

纺织品毕业论文: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纺织品毕业论文: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 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纺织品毕业论文。 1上浆助剂 1.1乳化剂 浆料中乳化剂的作用主要是使油脂在浆液中稳定乳化,以提高浆液质量。其次,减轻化学合成浆料粘着剂因表面具有凝聚性而发生 的结皮以利于上浆。再次,可提高浆液对粘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润 湿能力。常用的浆料乳化剂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el-40、op类等。 1.2渗透剂和润湿剂 由于经纱一般因其本身张力大、捻度高、回潮小,尤其是疏水性的合成纤维含油又较多,浆液浸透力显得不够,再加上浆液本身呈 胶体状态,表面张力大,所以上浆时要使浆料在经纱上吸附并向内 扩散、渗透,使纱内空气逸出,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必须加入渗 透性和分散乳化性好的表面活性剂,以降低浆液表面张力,增高浆 液与经纱界面活性,提高和促进浆液向经纱的渗透、扩散。浆料中 常用的渗透剂和润湿剂主要以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常 用的渗透剂有: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月桂醇聚氧乙烯醚、渗透剂m、琥珀酸二辛酯磺酸钠等。 1.3抗静电剂 疏水性强的合成纤维经纱在织造过程中易产生静电,使织机开口区毛茸耸立,形成扭结,影响织造顺利进行。为消除或防止在纺织 过程中各工序产生的静电和织物整理过程中的静电,在浆料中添加 少量的抗静电表面活性剂就可以消除上述弊端。常用的抗静电剂有:脂肪醇磷酸酯、n,n-二甲基羟乙基十八酰氨基季铵盐硝酸盐、壬基 酚聚氧乙烯(7~10)醚等。 1.4消泡剂

含粘着剂的浆液在上浆过程中易产生泡沫,妨碍浆液渗透。消除泡沫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改进操作方法,这可基本解决以淀粉为主 的浆液起泡现象,但对于化学合成的高分子浆料却不起作用。二是 加入消泡剂以抑制泡沫产生,这对于某些合成浆料粘着剂极为必要。应用最多的还是有机硅油类的消泡剂,主要有:302乳化硅油、304 乳化硅油、消泡剂fz-880等。 2退浆 上浆解决了顺利织布问题,但坯布上的浆料又给织物的印染加工增加了困难,不仅多耗用印染化学药品,而且还影响印染质量,所 以必须除去浆料,此过程叫退浆。退浆除使用退浆剂外还要加入少 量表面活性剂,以促进退浆迅速完成和改进退浆效果,这类表面活 性剂作为助剂主要起到渗透作用,同时也起乳化,分散和净洗作用。退浆助剂多数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中以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辛 基酚聚氧乙烯醚以及碳链较短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应用最广,还有 少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 烷基磺酸钠等。通常很少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表面活性剂作 为退浆助剂。 3煮练 经退浆处理的棉及棉混纺织物在煮练剂液中煮沸,以除去棉纤维上的蜡质、果胶质、含氮物、棉籽壳等天然杂质和残余浆料及化纤 纺丝油剂中的油脂等的精练过程称为煮练。煮练剂以烧碱为主,添 加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他助剂。用作煮练剂的表面活性 剂应具有良好的渗透、乳化、分散、悬浮、净洗等作用,还应具有 耐碱、耐高温、耐硬水的性能。常添加于煮练剂的表面活性剂有: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c7~9烷醇聚氧乙烯(5)醚、琥珀酸双 辛酯磺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磺酸钠、蓖麻油硫酸钠等。 4漂白 利用漂白剂彻底破坏残留在纤维上的天然色素发色团结构,同时进一步除去其他残留杂质,使织物具有要求的白度的加工过程称为

表面活性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论文

论文 标题:表面活性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姓名:郭贝贝 班级:14油化班

表面活性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摘要:如果你了解表面活性剂,那么你会发现生活中你经常用到的东西大多都与表面活性剂有关,本文通过对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作用来进一步说明表面活性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分类作用应用 表面活性剂被誉为“工业味精”,是指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表面活性剂一般为具有亲水与疏水基团的有机两性分子,可溶于有机溶液和水溶液。表面活性剂是这样一种物质,它活跃于表面和界面上,具有极高的降低表、界面张力的能力和效率;在一定浓度以上的溶液中能形成分子有序组合体,从而具有一系列应用功能。一、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表面活性别在水溶液中能否解离及解离后所带电荷类型分为非离子型、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两性离子性; 2、按表面活性剂在水和油中的溶解性可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表面活性剂; 3、按分子量分类,可将分子量大于104者称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分子量在103~104者称为中分子量表面活性剂及分子量在102~l03者称为低分子量表面活性剂; 4、根据表面活性剂的来源进行分类,通常把表面活性剂分为合成表面活性剂、天然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三大类; 二、表面活性剂的主要作用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是改变两相物质间的界面性质,可起润湿、洗涤、分散、增溶、泡沫等作用。 (1)润湿作用:固体表面的一种流体被另一种与之不相溶的流体所取代的过程。润湿有三种类型,即接触润湿(沾湿)、浸入润湿(浸湿)与(铺展润湿)铺展。沾湿是

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论文

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药剂学课程论文) 2015年5月3日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和发展 摘要:表面活性剂素有“工业味精”之称,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制药、化妆品、食品、造船、土建、采矿、表面处理等领域,它是许多工业部门必须的化学助剂,其用量小,收效大,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主要讲述了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分类、应用和发展。并且阐述了我国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行业发展状况以及与国外的差距, 对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及现有产品结构的调整提出建议。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作用分类应用发展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即使在很低浓度时也能显著降低表(界)面张力的物质。它达到一定浓度后可缔合形成胶团,从而具有润湿或抗粘、乳化或破乳、起泡或消泡以及增溶、分散、洗涤、防腐、抗静电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及相应的实际应用,成为一类灵活多样、用途广泛的精细化工产品。其分子结构均由两部分构成,分子的一端为极亲油的疏水基,分子的另一端为极性亲水的亲水基,两类结构与性能截然相反的分子碎片或基团分处于同一分子的两端并以化学键相连接,形成了一种不对称的、极性的结构,赋予了该类特殊分子既亲水又亲油,又不是整体亲水或亲油的特性,这种特有结构通常称之为“双亲结构”。 1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主要应用于洗涤、纺织等行业,其他应用几乎可以覆盖所有的精细化工领域。在造纸工业中可以用作蒸煮剂、废纸脱墨剂、施胶剂、树脂障碍控制剂、消泡剂、柔软剂、抗静电剂、阻垢剂、软化剂、除油剂、杀菌灭藻剂、缓蚀剂等。表面活性剂在医药行业也有广泛应用,在药剂中,一些挥发油、脂溶性纤维素、甾体激素等许多难溶性药物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可形成透明溶液及增加浓度;在医药行业中可作为杀菌剂和消毒剂使用,其杀菌和消毒作用归结于它们与细菌生物膜蛋白质的强烈相互作用使之变性或失去功能,这些消毒剂在水中都有比较大的溶解度,根据使用浓度,可用于手术前皮肤消毒、伤口或粘膜消毒、器械消毒和环境消毒;药剂制备过程中,它是不可缺少的乳化剂、润湿剂、助悬剂、起泡剂和消泡剂等。在农药行业,可湿性粉剂、乳油及浓乳剂都需要有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如可湿性粉剂中原药多为有机化合物,具有憎水性,只有在表面活性剂存在的条件下,降低水的表面张力,药粒才有可能被水所润湿,形成水悬液;而且在粒剂及供喷粉用的粉剂中,有的也含有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药剂在受药表面的附着性和沉积量,提高有效成分在有水分条件下的释放速度和扩展面积,提高防病、治病效果。总之,表面活性剂作为精细化工领域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009年我国表面活性剂的消耗情况见表 1。由于产品档次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表面活性剂在医药、农药、造纸等行业的消耗比例偏低,而且主要通过进口来满足需要。 目前,我国在表面活性剂领域,由于长期以来产业化基础比较薄弱,生产规模小,规模化大生产的能力不强,使得我国表面活性剂的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品种单一,产品配套能力差,系列化产品的研究开发能力不足,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也比较低,与国外的先进技术有很大的差距,在高新技术领域差距更大。近年来,我国为了促进化工行业的发展,对表面活性剂及助剂行业投入了大量的建设和改造资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与国外的先进技术有很大的差距,产品结构性的缺陷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在表面活性剂产品的品种单一,档次低,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