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论文

合集下载

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论文

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论文

表面活性剂的绿色化研究进展学号:201321132250姓名:王南建表面活性剂绿色化研究进展现在社会,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对现行的几种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 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自从Fleming发现微生物产生青霉素以来,微生物成为生物活性物质的一个重要来源,为天然合成化学品提供了丰富资源。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时,在其代谢过程申分泌出来的具有一定表面活性的代谢产物,如糖脂、多糖蛋白脂、脂肪、磷脂利脂肪酸中性类脂衍生物。

它们与一般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结构上类似,即在分子中不仅有脂肪烃链构成的非极性憎水基,同时也含有极性的亲水基。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早期研究见于1946年,1965年之后,微生物对烃类乳化机制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关注。

微生物产生的表面活性剂是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重要机制之一。

用微生物生产表面活性剂成为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个新课题。

1968年,Arima等首次发现枯草芽胞杆菌株(Bacillus subtilis)产生的是脂肽类表面活性剂,呈晶状,商品名为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这类表面活性剂主要含:伊枯草菌素(Iturilns),杆菌霉素(Bacillomycin),芬荠素(Fengycin)和表面活性(Surfacin)等,其中surfactin的表面活性最强,是迄今报道的效果最好的生物表面活性齐之一。

脂肽分子由亲水的肽键和亲油的脂肪烃链两部分组成,由于其特殊的化学组成和两亲型分子结构,脂肤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医药、微生物采油、环境治理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目前发现的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有数十种。

2.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通常指分子量大于1000、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

减小两相界面张力的大分子物质皆可称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分散、凝聚、乳化、稳定泡沫、保护胶体、增溶等能力,毒性小,可用作胶凝剂、减阻剂、增粘剂、絮凝剂、分散剂、乳化剂、破乳剂、增溶剂、保湿剂、抗静电剂、纸张增强剂等。

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

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

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摘要: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工程的油气钻井、开采及储运中均有很广泛的应用。

综述了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工程中的研究及应用现状,由于国内一些大型油气藏已到开采后期,油田采收率较低,利用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采收率。

高分子类型的表面活性剂既能提高波及系数,又能提高洗油效率,是很好的驱油助剂。

目前不少油田在开采低渗透油藏以及页岩油气藏,压裂液助剂的开发研究是现在及将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石油工程;应用;研究表面活性劑是一类分子由极性的亲水部分和非极性的亲油部分组成的,少量存在即能显著降低溶剂表面张力的物质。

它们广泛用于日常生活[1,2],以及石油工程。

例如,在油气钻井工作中可以用作钻井液的杀菌剂、缓蚀剂、起泡剂、消泡剂、解卡剂、乳化剂等;在油气开采作业中可以用作黏土稳定剂、驱油剂、清防蜡、酸压助剂(可用于乳化酸、泡沫酸,成胶和破胶、助排剂等);在油气田地面工程中可以用作减阻剂、破乳剂、杀菌剂、絮凝剂等,于浩洋等[3-6]对其在油田中的主要应用及其作用机理进行过归纳。

目前国内一些大型油藏已到开发后期,原油采收率较低,可以采用化学驱进行驱油。

例如,大庆油田的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驱为大庆油田的增产和稳产作出了巨大贡献[7]。

对低孔低渗的油气藏如目前国内外热门的页岩油/气藏的开采则多用压裂工艺,其中关键的化学剂常用到表面活性剂[8-11]。

根据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起活性作用的亲水基团来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离子型、非离子型及特种类型(包括含氟和含硅、Gemini、Bola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等)表面活性剂。

现根据其类型对其在石油工程尤其是在低孔低渗油气藏中的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供我国页岩油/气藏开采技术的研究人员作参考。

1普通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及应用1.1阴离子型在水中起活性作用的部分为离子的表面活性剂。

棉纺织工业中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论文】

棉纺织工业中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论文】

棉纺织工业中表面活性剂的应用1上浆助剂1.1乳化剂浆料中乳化剂的作用主要是使油脂在浆液中稳定乳化,以提高浆液质量。

其次,减轻化学合成浆料粘着剂因表面具有凝聚性而发生的结皮以利于上浆。

再次,可提高浆液对粘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润湿能力。

常用的浆料乳化剂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EL-40、OP类等。

1.2渗透剂和润湿剂由于经纱一般因其本身张力大、捻度高、回潮小,尤其是疏水性的合成纤维含油又较多,浆液浸透力显得不够,再加上浆液本身呈胶体状态,表面张力大,所以上浆时要使浆料在经纱上吸附并向内扩散、渗透,使纱内空气逸出,变得非常困难。

因此,必须加入渗透性和分散乳化性好的表面活性剂,以降低浆液表面张力,增高浆液与经纱界面活性,提高和促进浆液向经纱的渗透、扩散。

浆料中常用的渗透剂和润湿剂主要以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

常用的渗透剂有: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月桂醇聚氧乙烯醚、渗透剂M、琥珀酸二辛酯磺酸钠等。

1.3抗静电剂疏水性强的合成纤维经纱在织造过程中易产生静电,使织机开口区毛茸耸立,形成扭结,影响织造顺利进行。

为消除或防止在纺织过程中各工序产生的静电和织物整理过程中的静电,在浆料中添加少量的抗静电表面活性剂就可以消除上述弊端。

常用的抗静电剂有:脂肪醇磷酸酯、N,N-二甲基羟乙基十八酰氨基季铵盐硝酸盐、壬基酚聚氧乙烯(7~10)醚等。

1.4消泡剂含粘着剂的浆液在上浆过程中易产生泡沫,妨碍浆液渗透。

消除泡沫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改进操作方法,这可基本解决以淀粉为主的浆液起泡现象,但对于化学合成的高分子浆料却不起作用。

二是加入消泡剂以抑制泡沫产生,这对于某些合成浆料粘着剂极为必要。

应用最多的还是有机硅油类的消泡剂,主要有:302乳化硅油、304乳化硅油、消泡剂FZ-880等。

2退浆上浆解决了顺利织布问题,但坯布上的浆料又给织物的印染加工增加了困难,不仅多耗用印染化学药品,而且还影响印染质量,所以必须除去浆料,此过程叫退浆。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原理论文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原理论文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原理引言表面活性剂是一类重要的化学物质,它们具有改善液体界面性质的能力。

表面活性剂在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洗涤剂、乳化剂、润滑剂等。

本文将介绍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原理,并讨论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表面活性剂的定义表面活性剂是指在其溶液中能够降低表面张力、提高界面吸附量的化学物质。

表面活性剂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亲水性较强,另一部分亲油性较强。

这种特性使得表面活性剂在液体界面上形成一个稳定的动态界面。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原理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原理主要是通过其分子结构的特性实现的。

在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分子朝向界面,使得亲水基团朝向水相,亲油基团朝向油相。

这种吸附作用导致界面张力的降低,从而改善了液体界面的性质。

此外,表面活性剂还能够形成胶束结构,进一步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 降低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团与水分子形成氢键,从而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

这使得液体能够更容易湿润物体表面。

- 乳化作用: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与油脂形成相互作用力,使油和水能够混合在一起形成乳状液。

这一特性在食品工业和化妆品工业中有重要应用。

- 渗透作用:表面活性剂能够渗透入液滴或气泡中,从而改变其形状和稳定性。

这种作用在制备泡沫材料和液滴微胶囊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领域洗涤剂•表面活性剂在洗涤剂中的应用是最常见的。

它们能够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污垢更容易溶解和分散在水中,从而提高洗涤效果。

•表面活性剂还能够与油脂结合形成胶束,将污垢包裹在内,防止其重新附着在衣物上。

乳化剂•表面活性剂在乳化剂中的应用是制备乳状液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食品工业中,乳化剂用于制作乳酪、酱油和蛋黄酱等。

•表面活性剂能够使水和油相互混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乳状液。

这使得乳状液能够长时间保持均匀状态。

润滑剂•表面活性剂在润滑剂中的应用是用于降低摩擦和磨损。

它们能够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减少互相接触的表面间的摩擦。

表面活性剂的活性提取(论文写作课)

表面活性剂的活性提取(论文写作课)

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000007)作者简介:张慧娟(1988-),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生;惠爱玲(1978-),女,安徽合肥人,博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活性提取张慧娟 惠爱玲(合肥工业大学农 产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合肥 230009)摘 要:生物表面活性剂是一类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与化学表面活性剂相比,具有无二次污染、环境友好等显著优点。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医药、农业、石油开采、环境修复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方法及近年来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关键词:生物表面活性剂;提取;前景The Isolation of BiosurfactantsZHANG Hui-juan ,HUI Ai-ling(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Bio-process in Ministry of Education ,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23009,China)Abstract :Biosurfactants are natural surface-active compounds mainly synthesized by microorganisms, which have distinct advantages like no secondly pollution and friendly to environment compared with chemical surfactan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biological technology, biosurfactants have been shown a variety of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cluding medicine, agriculture, oil prod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so it has already caused many researchers a strong interest in the production of biosurfactants making use of biological technology. A review is made from the isolation of biosurfactants. In addition,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analysis,several sugges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biosurfactant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 Biosurfactant ;Isolation ;1 生物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重要的化工原料, 素有工业味精之称, 它在石油工业、环境工程、食品工业、精细化工等许多领域中占有特殊和重要的地位[1]。

精细化工论文表面活性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精细化工论文表面活性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国家重点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表面活性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院系:生物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学生:指导老师: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精心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对此进行了审定。

本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抄袭,剽取他人成果,由此造成的知识产权纠纷由本人负责。

签名:徐鹏襄樊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课题任务书生物工程系(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0901 班学生:一、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表面活性剂在食品工业的应用二、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工作自三、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进行地点:四、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内容要求:新颖性、真实性五、主要参考文献1] 楼士林,杨盛昌,龙敏南,等,基因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 李庆军,董艳桐,施冰。

植物抗虫基因的研究进展[J。

林业科技,2002,27(2):22 26.3] 美国乳品出口协会。

乳清制品在焙烤上的应用,1999(2):4] [美]J.C.约翰逊,食品添加剂实用专利(广东医药学译)[M。

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253项5] 侯万国,孙德军,张春光。

应用胶体化学[M]].科学出版社,19986] 美国乳品出口协会。

乳清制品在焙烤上的应用,19996] 凌关庭,王亦云,唐述朝。

食品添加剂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1989目录1. 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1.1乳化剂与类脂化合物的作用 (1)1.2乳化剂与蛋白质的作用 (1)1.3乳化剂与碳水化合物的作用 (1)2. 表面活性剂作增稠剂2.1表面活性剂作增稠剂的作用 (1)3. 表面活性剂作消泡剂3.1表面活性剂作消泡剂的作用 (2)4. 表面活性剂的其他作用4.1表面活性剂的其他作用 (3)5. 表面活性剂在食品的应用5.1在冰淇淋生产中的应用 (3)5.2 在面包、糕点及其它面制品中的应用 (4)5.3在糖果、巧克力中的应用 (4)5.4在饮料和调味料中的应用 (5)5.5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5)5.6在肉类,水产品中的应用 (6)6. 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前景6.1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前景概述7. 总结致谢参考文献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表面活性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徐鹏(襄樊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摘要: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亲水和亲油双重性的化学物质。

表面活性剂论文

表面活性剂论文

表面活性剂论文摘要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化学物质,具有降低液体表面张力和增强液体间相互作用力的特性。

本论文旨在探讨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应用领域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我们发现表面活性剂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对环境的潜在危害也不可忽视。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表面活性剂的合理使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引言表面活性剂是指在水或其他溶液中能够降低界面张力的化学物质。

它们由一个或多个极性头基团和一个或多个非极性烃基组成。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的两个相之间形成吸附层,其中极性头基团与水相互作用,而烃基则与非极性相相互作用。

由于其特殊结构和性质,表面活性剂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工业领域和日常生活中。

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表面活性剂根据其分子结构和功能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头基团带有负电荷,在溶液中释放氢离子。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头基团带有正电荷,能与阴离子形成离子对。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不产生离子,其极性头基团通常是羟基、醚基、酮基等。

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同时带有正、负电荷的极性头基团。

3.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领域表面活性剂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例如洗涤剂、个人护理品、食品加工、油田开采等。

在洗涤剂中,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水能够更好地湿润衣物并渗透其中,提高清洁效果。

个人护理品如洗发水、沐浴露等也常含有表面活性剂,用于清洁皮肤和头发。

在食品加工中,表面活性剂常被用作乳化剂、分散剂和抗氧化剂。

在油田开采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常用于增强油井注水的渗透性,提高原油采收率。

4. 表面活性剂对环境的影响尽管表面活性剂在许多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一些表面活性剂具有潜在的毒性,并可能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当表面活性剂进入水体时,其较高浓度可能对水生生物造成直接损害。

此外,由于表面活性剂具有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特性,它们可能破坏水体表面的生物膜,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表面活性剂的生态安全性

表面活性剂的生态安全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化学品的安全性和生物降解性的认识,改变了应用表面活 性剂的概念。以前在选用表面活性剂时首先考虑它们的基本功能,疏忽了对人体健康是否安 全和对生态环境是否污染。近年来提出了《绿色表面活性剂》的新概念,选用表面活性剂时 首先考虑易于生物降解,低毒或无毒,对环境无害的表面活性剂。即使其功能略逊于传统表 面活性剂,价格略贵,也倾向于使用绿色表面活性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的绿色的表面 活性剂的研制成为现代表面活性剂开发的一大热点。重新评价传统表面活性剂和新型表面活 性剂的安全性和生态性是十分必要的。
1996年在巴塞罗那举办的第四届世界表面活性剂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以经 济、原料、合成和鉴定,性质和应用,毒性,环境等六个主要对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进行了研 讨,其中,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和环境成为主要议题之一。
目前国外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对任何一种表面活性剂新品种投放市场之前,厂商都必须提 供相关的毒性和生物降解性方面的报告。虽然各国地区对安全性确定的标准有所差异。作为 一个标准最常用的是欧共体的《危险品的分类,包装和标识》[3]标准和美国的《The Federal Hagardouo Surfatants Act(USA)1973)。[4]
表面活性剂的生态安全性
陈荣圻 上海纺织职工大学 原载: 上海印染新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度);395-402 稿件来源:sh9-395
【摘要】80%的纺织印染助剂是以各类表面活性剂作为基本原料,进行加工复配,开发
环保型的纺织印染助剂必需十分注重表面活性剂的生态安全性。本文就表面活性剂的安全
1.急性毒性
表面活性剂对人体毒性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急性毒性又分为经口服急性毒性,
经皮急性毒性和吸入性急性毒性,毒性大小一般用半致死量 LD50表示。经口服急性毒性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增长,人们认识到提高石油开采率的重要性,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主要是靠化学驱油技术,其中,表面活性剂是提高采收率幅度较大、适用较广、具有发展潜力的一种化学驱油剂。

采用表面活性剂驱油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现有原油储量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文综述了表面活性剂的种类、要求、驱油机理,并总结了国内表面活性剂驱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三次采油表面活性剂应用驱油耐温抗盐一、前言石油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它并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加深, 开采难度会逐步加大, 因此提高石油采收率不仅是石油工业界, 而且是整个工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三次采油技术是中国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 它的推广应用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稳定老油田原油产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三次采油简介通常把利用油层能量开采石油称为一次采油;向油层注入水、气,给油层补充能量开采石油称为二次采油;采取物理—化学方法,改变流体的性质、相态和改变气—液,液—液,液—固相间界面作用,扩大注人水的波及范围以提高驱油效率,从而再一次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称为三次采油。

又称提高采收率(EOR)方法。

常规的一、二次采油(POR和SOR) 总采油率不很高, 一般仅能达到20 %~40% , 最高达到50 % ,还有50 %~80 %的原油未能采出。

在能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 提高采油率已成为石油开采研究的重大课题, 三次采油则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提高采油率的方法。

三、三次采油分类三次采油的方法很多, 主要有4 大类: ①热力驱, 包括蒸气驱和火烧油层等; ②混相驱, 包括CO2 混相、烃混相及其他惰性气体混相驱,这些混相剂未达到混相压力之前为非混相气驱; ③化学驱, 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和注浓硫酸驱等; ④微生物采油, 包括生物聚合物、微生物表面活性驱,年来又开发出了气一水交替驱(WAG驱)。

目前,三次采油研究尤其以表面活性剂和微生物采油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而表面活性剂驱则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

四、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分类表面活性剂单体是由一个非极性的亲油基和一个极性的亲水基构成。

亲油基一般由长烃链组成。

表面活性化合物的表面性质受制于其亲油和亲水特性的平衡。

如果表面活性剂中的烃链少于12 个碳原子,则该表面活性剂为水溶性的,因为极性端基团把全部分子拉入水中。

然而,当烃链长度大于14个碳原子时,则这种化合物称为水不溶性(油溶性) 的表面活性剂。

图 1 为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图。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不仅造成表面活性剂在表面的集中并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而且也影响分子在表面的排列方向,其亲油基在溶剂中,而亲水基部分的取向则要离开溶剂。

亲水基是离子型的或高度极化的。

根据极性基团的性质可以把表面活性剂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的或非离子型。

在这些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中,与其它类型相比,由于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油藏岩石表面的吸附少,故它广泛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工艺技术中。

五、三次采油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三采采油中广泛应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磺酸盐类,常用的有石油磺酸盐、烷基磺酸盐、烷基芳基磺酸盐、烯基磺酸盐和木质素磺酸盐。

近年来,国内外还开发了石油羧酸及其盐类的新型表面活性剂,并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六、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作用机理表面活性剂是在溶剂中加入少量即能显著降低其表面张力。

改变体系界面状态,提高液体使用性能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驱可分为活性水驱、碱水驱、微乳状液驱、泡沫驱、增稠水驱、正向异常液驱等。

1.活性水驱活性水驱是在油层中注入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采油方法,其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作用如下:①降低界面张力,使残余油变为可流动油;②改变地层表面的润湿性;增加原油在水中的分散作用;③改变原油的流变性,降低原油熟度和极限剪切应力。

活性水驱所用的表面活性剂HLB为8~13,为亲油性,优先采用的是耐碱性好的表面活性剂。

一般来讲.使用复配的表面活性剂更为有效、有时还使用一些聚合物和其他助剂来提高效果。

如:联邦德国专利359355合成海水中加W=2%的羟甲基化环氧乙烷加成物、w=2%的异辛基丁基苯磺酸盐和W=4%的异丁酸.注入地层可使原油采收率达85%。

2泡沫驱利用表面活性剂发泡性配成驱油剂进行采油的方法称为泡沫驱。

泡沫驱油剂的粘度比水大.由于气阻效应,故驱油效果比水好。

常用的品种有烷基磺酸钠、烷基苯磺酸钠、烷基萘磺酸钠等。

如:美国专利4676316用CO2沫驱采油时,添加0.05%汉生胶生物二聚物和0.5%硫酸酯型泡沫剂,可以提高二氧化碳的穿透体积和最大压降。

3.碱水驱是使原油中的环烷酸与碱作用形成皂类表面活性剂。

这种采油方法成本低.但一般还需加入一些辅助表面活性剂更有效。

如加入NO2—C6H4—(OC3H6)n —(OC2H4)m—OH(n=3—4,m=5—10)。

4.微乳状液驱微乳液驱是EOR中的一种较先进的方法,可使原油采收率提高到80~90%,但成本较高。

它是将表面活性剂溶解到水中形成0.01~0.2μm大小的粒子,它具有热力学稳定性。

微乳状液注入地层形成段塞,溶解残留在地层孔隙中的原油,达到饱和后再分离成油相从井中采出。

国内外常用石油磺酸盐或石油磺酸盐与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的复配物以及磺化甜菜碱等配制微乳状液.如:美国专利3506071石油磺酸盐:w=40%,W(烃)=1—50%,W(水介质)=9—40%,w(半极性化合物)=0.01%~5%,W(电解质)<4%。

5.增稠水驱利用增稠荆提高原油采收率,可以用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作为注入水的增粘剂,有时也采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或磺酸盐以及表面活性剂混合物做增稠剂。

例如注入0.25%聚丙烯酰胺和0.05%的OP一10水溶液,可使原油采收率提高30%以上。

6.正向异常液驱正向异常液驱是一种具有特殊流变性质的液体,用作采油的注入液可提高原油采收率。

配制这种正向异常液时需要使用一些可溶于水的阴离子皂类,如硬脂酸皂、棕榈酸钠、油酸钠等。

六、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趋向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对表面活性剂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它具有低的油水界面张力和低吸附值,而且要求它与油藏流体配伍和廉价。

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趋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普通表面活性剂采油性能的强化对普通表面活性剂采油性能的强化措施有多种表面活性剂的复配、辅助性能较好的助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化学助剂的添加和牺牲剂的加入等。

1.1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混合。

由于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不仅能产生很好的协同效应而降低体系的界面张力, 而且还能降低主表面活性剂的用量, 甚至驱油液表面活性剂的总浓度也有可能降低。

同时表面活性剂的其他性能如耐盐能力、耐温性能或吸附损耗减少等得到强化。

因此通过多种表面活性剂的合适复配混合, 可使各自优点充分发挥, 相互取长补短。

复配混合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多种多样, 可有阴离子型之间、阴离子型与非离子型、两性离子型、生物表面活性剂和氟表面活性剂之间等的复配混合。

只要选配适当, 都可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提高采收率。

这方面报道很多。

1.2多种驱油方法的组合。

由于各种驱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很难完全满足不同环境下油层的驱油。

因此近年来, 提出了各种驱油法组合的新型采油技术, 有二元复合驱和三元复合驱。

二元复合驱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碱/ 聚合物复合驱、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复合驱。

对于碱/ 聚合物复合驱,其中的碱与原油中的环烷酸类可形成皂类而自生出主要是羧酸盐类表面活性剂, 不但除去原油中的酸类,而且形成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驱的驱油体系。

由于它利用的表面活性剂是自生的, 因此成本较低, 而且与原油的配伍性好, 相溶性强。

这两种二元复合驱中的聚合物可改变驱油体系的流度比和黏度, 改善了波及系数, 特别是前者工艺简单、方法成熟和成本较低等, 具有大面积推广的条件。

三元复合驱就是表面活性剂驱、聚合物驱和碱水驱 3 种方法复合的新型技术。

这是目前较为先进的采油方法, 有许多的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已在各种油田试验区取得了显著效果, 提高采收率在20 %~35 % 。

1.3选择合适的助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助剂。

可根据助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助剂所发挥的作用、主表面活性剂的类型、介质环境、油层类型、驱油工艺等综合合理地选择, 有助于驱油液各种性能的增强, 提高驱油效率。

牺牲剂的加入还可降低驱替液中主表面活性剂的使用成本。

2.新型多功能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和选用现在单组分表面活性剂, 在其分子结构中已不再是单一亲水基团或单一的亲油基团, 而是包含有多种亲水基或亲油基的复杂分子结构。

2.1提高抗盐能力。

可在分子结构中引入非离子聚氧烷基, 或在阴离子型分子中引入阳离子型亲水基, 或引入同种或异种的另一个或多个的阴离子亲水基。

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二硫酸盐, 是两类新型高效的采油用表面活性剂, 它们无需助表面活性剂即可形成稳定的微乳液, 可用于盐度为4 %~30 %油层驱油。

2.2增强耐温性能。

在分子结构中可引入非离子性基团(如聚氧乙基或聚氧丙基、氧乙基化的烷基酚基等) 的特征结构, 辅以其他合适的助剂, 都将有效地提高驱油时的耐温性能。

2.3 降低成本。

首先是选用廉价的表面活性剂,然后将其改性。

成本较低的表面活性剂主要有3类: 本质素磺酸盐类、不需加助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剂类和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类。

最近报道的非石油磺酸盐类的高效、价廉的表面活性剂有妥尔油沥青、鼠李糖酯等。

2.4特种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①氟表面活性剂。

氟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氟表面活性剂的优异特性(即“三高”———高表面活性、高热稳定性、高化学惰性和“二憎”———憎水憎油) 以及复配性能好和用量少(复配时只需很少量的, 就能显著提高采收率) , 毒性较低或极低等优点, 使得其在石油工业特别是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②生物表面活性剂。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很有潜力的驱油体系, 已得到了很快发展。

目前,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采油中的应用已扩展到小规模成片油田, 对地面法和地下法均进行了尝试, 即用已生产好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注入地下或在岩层中就地培养微生物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用于强化采油。

用Coryneformsp生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可将油/ 水界面张力降至2 ×10 - 2mN/ m , 与戊醇配合可降至6 ×10 - 5 mN/ m。

由Nocardiasp (诺卡氏菌) 生产的海藻糖酯可使石油采收率增大30 %。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大规模油田三次采油中效果到底怎样? 地下法是否会对油田地况条件造成永久性影响等问题目前仍很难给出准确答案, 但对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结构/ 性能要求的专一性以及适用条件的粗放性使生物表面活性剂在采油中的应用前景令人乐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