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病PPT课件

合集下载

脊柱MR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PPT课件精选全文

脊柱MR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PPT课件精选全文
a. OPLL b. DISH(弥漫性特发性骨增生症) c. OFL
• 小关节退变 • 椎管狭窄——MR是最佳评价手段,可同时观察
脊髓受压情况及有无变性水肿
14
脊柱退行性病变
15
脊柱及脊髓感染性病变
• 脊椎和椎间盘化脓性感染 • 硬膜外、硬膜下脓肿 • 脊髓炎和脊髓脓肿 • 脊柱结核 • 其他感染性病变:真菌性脊柱炎
影相近的影像学效果。
42
成像原理
实质器官——低信号 脂肪组织——利用脂肪抑制技术被抑制 静止或相对静止的液体——高信号
人体内液体特性:具有长T2(300-500ms)
选用长TR(>3000ms)——取得T2效果 长TE (>150ms)—— 增强T2效果
43
成像序列
• 自旋回波序列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TSE/FSE——显示硬膜囊边界较好 半傅立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HASTE)序列——成像时间短
8
脊柱MR常规扫描临床应用
• 脊柱脊髓先天发育畸形 • 脊柱及脊髓创伤 • 脊柱退行性病变 • 脊柱及脊髓感染性病变 • 脊柱及椎管内肿瘤 • 脊髓脱髓鞘病变 • 脊髓血管性病变
9
脊柱脊髓先天发育畸形
• 神经管闭合不全:脊膜膨出/脊髓膨出/脊髓脊 膜膨出/脂肪脊髓脊膜膨出/背侧上皮窦
• 神经源性囊肿 • 脊髓纵裂 • 脊髓积水及脊髓空洞症 • Chiari畸形 • 脊髓栓系综合征
脊柱MR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
Department of Radiology,P1 UTH
outline
• 脊柱常规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 • MR全脊柱扫描 • MRM • 纤维环DTI成像
2
脊柱常规扫描
• 部位: 颈椎、胸椎、腰骶椎 • 线圈: 头颈线圈,胸腰表面线圈 • 序列: 矢状位:T1WI(SE)/ T2WI

平山病

平山病

作者单位:430030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平 山 病李志军 胡晓晴(综述) 张苏明(审校) 【中图分类号】 R74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0478(2004)0120054202 Hirayama于1959年首次报道“青少年单侧上肢远端肌萎缩症”,又称平山病。

现就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等方面做如下综述。

1 临床资料本综合症起病隐匿,男性占绝大多数,一般青少年期起病,15~25岁是发病高峰;病后1~3年病情开始稳定,以后持续数十年无明显改变,仅极少数患者的肌萎缩缓慢进展。

绝大多数为散发病例,罕见有类似家族,以亚洲人多见。

1.1 临床症状及体征此病的突出临床表现为一侧上肢远端肌萎缩。

肌萎缩始于手部,而后缓慢发展至前臂,少数发展至上臂,亦可见累及对侧上肢者,但多呈不对称。

其中以手部小肌肉(骨间肌、鱼际肌)萎缩最显著,肱桡肌萎缩相对轻,致使萎缩后的前臂呈现“斜坡”样的特殊形状。

受累肢体肌力相对保留,萎缩的肌肉相应有轻到中度的肌力减弱,表现为指、腕关节各方向运动无力,前臂旋前旋后乏力。

腱反射多数对称正常,也可减弱至消失,主要为肱三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肱二头肌反射及桡骨膜反射亦可有不同程度减弱,无明显感觉障碍。

1.2 理化检查各种血生化检查(包括CP K、LDH 等检查)及脑脊液检查(常规、生化、细胞学及免疫球蛋白)结果正常。

肌活检结果可正常,亦可见局灶性神经源性肌萎缩,晚期严重者有继发性肌病改变。

1.3 电生理检查1.3.1 常规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

萎缩肌均有纤颤电位或正锐波,少数可见束颤电位,多相电位增多(47%~89%);轻微收缩时动作电位时限延长,波幅增高,呈巨大电位;用力收缩时峰值电压增高,动作电位数量减少,募集分离。

萎缩肌的对侧同名肌也可表现为神经源性异常。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F波缺如或者潜伏期延迟[2]。

1.3.2 单纤维肌电图可见纤维密度增高,Jitter值增加。

侧索硬化症的症状-ppt课件

侧索硬化症的症状-ppt课件
累及下运动神经元则表现无力、肌萎缩和肌 肉颤动
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可由上或下运动神经元 或两者皆损害引起
情绪不稳定由于假球累及上运动神经元
9
症状和体征
65%患者有明显上、下运动神经元体征 肌肉跳动可出现在无其它下运动神经元体征时, 具
特征性,大多在上肢 10%患者仅表现下运动神经元体征,但晚期发展至
上运动神经元。 5%表现为进行性肌肉萎缩 除非临床上有合理的解释如腕管综合症等,否则客
观感觉体征可排除ALS的诊断
10
诊断原则
目前该病无特异的化验检查 诊断根据临床上特异性的阳性表现如上、下肢或
舌的肌肉跳动,肌萎缩和肌无力及进展性病程 尽管ALS鉴别诊断中需要考虑许多疾病,但在临床
上当病人就诊时即可根据症状和体征初步作出ALS 诊断
肌电图为神经源性损伤,仅有患侧上肢远端EMG异 常,伴健侧上肢远端手肌EMG异常,而患肢近端肌 和双下肢的EMG大多正常,这和MND表现为四肢广 泛神经源性损伤有区别
肌活检为神经源性损害,病理特点反映了脊髓节段受 损较局限,受损肌肉从邻近健康神经元接受神经再支 配的能力大,这与MND不同
28
ALS的处理原则
表现可逆转。 颈髓压迫症或脊髓空洞症等也可造成ALS样表现。 单克隆丙球病合并ALS。
21
淋巴瘤
1963年Rowland首先报道伴有淋巴瘤的MND综合症 1981年又报道SMA合并IgM单克隆丙球病,NCV减慢,脑脊液蛋白
增高,有前根选择性变性及前角细胞染色质溶解即所谓神经元神经 病 1988年Shy发现MND患者单克隆丙球病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 组,CSF蛋白含量在某些单克隆丙球病患者增高 1990年Latov发现IgM单克隆丙球病合并MND,主要为抗GM1 及GD1b神经节苷脂 1990年Younger发现MND患者9.8%合并单克隆丙球病,2.5%有 淋巴瘤。CSF蛋白高于75mg/dl者80%合并单克隆丙球病。

扁平足医学PPT课件

扁平足医学PPT课件

7
诊断
临床诊断 平足症诊断检查方法主要是X线检查,应 负重条件下摄足正侧位X线片,主要在足 侧片测量足弓的角度改变。

8
诊断依据
有先天性足骨排列异常或足部创伤、症、 超限负荷、足部肌肉韧带软弱等病史。 足部纵弓塌陷,足底扁平。足跟外翻,行 或久站易感疲乏、疼痛和压痛。 足印检查无弓状缺损区,并确定平足型及 程度。 X线摄片,显示足纵弓塌陷,跗跖骨轴线 关系改变。

9
治疗原则

预防措施:要常用足底外缘着地练习行走, 避免足部长期处于一种姿势。防止疲劳。 适当的跑跳动作有助于锻炼足部肌肉,减 轻韧带负担。穿有跟的鞋或在鞋的中部加 一个薄垫。
10
治疗原则

非手术疗法:适用于姿势性平足症和大多 数痉挛性平足症。可以理疗、按摩、加强 足内、外在肌锻炼,穿用平足矫形鞋或平 足鞋垫矫正,但应以加强肌力锻炼为主。 对痉挛性平足症病人应注意休息,严重者 可在麻醉下先行手法矫枉过正,而后用小 腿石膏靴固定足于内翻内收位。症状消失 后,再穿平足矫形鞋和鞋垫。
11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关节融合、跟骨截 骨、距下关节制动、肌腱转移等,
12
距下关节制动术:
13
跟骨截骨 :
14
治愈标准:足部纵弓恢复,负重功能好, 走远路和久站疲乏、疼痛等症状消失。 好转标准:足部纵弓塌陷减轻,负重功能 改善,走远路和久站疼痛不明显。

15
16

4
分型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还可以将本病分为三 个类型 : ①轻型:足纵弓降低; ②中型:足纵弓消失; ③重型:足纵弓消失,并有足内侧缘凸, 起距骨头移位至足跖侧即内踝的前下方。

平山病症状不明显这些信号需引起警惕

平山病症状不明显这些信号需引起警惕

添加 标题
早期症状:肌肉无力、萎缩,尤其 是上肢和下肢肌肉
添加 标题
肌肉萎缩部位:上肢、下肢、颈部、 面部等
添加 标题
肌肉萎缩影响:影响日常生活、工 作、学习等
添加 标题
肌肉萎缩程度:轻度、中度、重度
添加 标题
肌肉萎缩原因:神经损伤、肌肉营 养不良、代谢异常等
肢体麻木
早期症状:手指、脚趾、 手臂、腿部等部位出现麻
和鉴别诊断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以指 导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预
后评估
肌肉活检
添加 标题
肌肉活检是诊断平山病的重要手段
添加 标题
活检可以明确肌肉病变的程度和类型
添加 标题
活检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添加 标题
活检结果还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进康复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目的:提高肌肉力量, 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强身体平 衡能力
康复训练方法:包括物理治疗、 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
康复训练注意事项:遵循医嘱,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康复训练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复发 风险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手术方式:颈椎前路手术、颈椎后路手术、颈椎侧路手术 手术风险:神经损伤、出血、感染等 术后康复:颈部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肢体功能受限
早期症状:手指、 脚趾麻木、无力
晚期症状:全身肌 肉萎缩,无法行走,
生活无法自理
中期症状:手臂、 腿部肌肉萎缩,
活动受限

皮肤性病学 18 ppt课件

皮肤性病学 18 ppt课件
2.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片状淡褐色 或黄褐色斑,边缘多较清楚,除色素改变外,皮 损表面正常。多对称分布于两侧面颊呈蝴蝶形, 亦可发生于前额、颧部、鼻背、口唇、颏部及颈 部。
3.日晒可使色素加深,部分妇女月经前期加重,无 自觉症状。
【预防与治疗】
1.预防 避免日晒,外出应遮阳及用遮光剂如: 5%二氧化钛软膏、氧化锌软膏,5%奎宁软膏等。
2.全身治疗 可用维生素C 1~2g加入25%葡萄糖 40~60ml中静脉注射,1/d,连用3~4周。口服维 生素E100mg/次,3/d。顽固性病例可用谷光甘 肽400mg/次,联合维生素C 1g/次静脉注射, 每周2次。
3.局部治疗 可酌情应用脱色剂,如3%~10%过氧 化氢溶液、5%白降汞软膏,3%氢醌霜。超氧化 物歧化酶(SOD)霜可抑制和清除氧自由基减少 黑素合成,有一定疗效。亦可用面膜倒模治疗。
2.局部治疗 可试用5%~10%白降汞软膏、3%氢醌 霜等。
第二节 色素减少性皮肤病
一、 白癜风 白癜风(vitiligo)是一种后天性色素脱失性
皮肤粘膜病。 【病因】
白癜风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有以下几种学 说: 1.遗传学说 本病常有家族史。有认为本病属常 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认为属多基因遗传病。
(3)自体表皮移植 皮损数目较少且处于稳定 期时,可进行自体表皮移植。
(4)局部注射药物 对数目少、面积小的白斑, 亦可用泼尼松龙混悬液或曲安西龙混悬液局部 白斑内注射,每次0.5~1ml,每1-2周1次,可 连续应用3~5次,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白斑内注 射治疗时应注意局部皮肤萎缩等副作用。
二、 白化病
(3)液氮冷冻 治疗雀斑效果确切。数目少,散 在皮损可用棉签蘸液氮逐个冷冻;皮损多,面积 大可分期分批治疗;密集成片可用喷雾法冷冻。 治疗时应掌握好深浅度,部分患者治疗后可形成 瘢痕和色素紊乱。

腰椎间盘突出症-平顶山中医药学校PPT课件

腰椎间盘突出症-平顶山中医药学校PPT课件

13.01.2021
.
22
(2)恢复期:可用温热物理治疗,改善血液循 环;手法治疗以松动手法为主,如推拿的旋扳 手法;进行腰背肌和腹肌的肌力训练,改善腰 椎稳定性;鼓励适度活动;避免可能加重症状 的体位和姿势;减少腰背受力,改善工作环境, 预防疾病复发。
13.01.2021
.
23
谢谢
13.01.2021
13.01.2021
.
15
❖ (5)髓核化学溶解法 利用胶原蛋白酶或木瓜 蛋白酶,注入椎间盘内或硬脊膜与突出的髓核 之间,选择性溶解髓核和纤维环,而不损害神 经根,以降低椎间盘内压力或使突出的髓核变 小从而缓解症状。但该方法有产生过敏反应的 风险。
❖ 2.经皮髓核切吸术/髓核激光气化术通过特殊器械
.
24
13.01.2021
.
7
检查
❖ 1、腰椎X线平片
❖ 腰椎X线平片不能直接反应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但X线片 上有时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增生等退行性改变,是 一种间接的提示,部分患者可以有脊柱偏斜、脊柱侧凸。 此外,X线平片可以发现有无结核、肿瘤等骨病,有重要的 鉴别诊断意义。
❖ 2、CT检查
❖ 可较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 硬脊膜囊受压移位的情况,同时可显示椎板及黄韧带肥厚、 小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情况,对本病有较 大的诊断价值,目前已普遍采用 。
13.01.2021
.
17
❖ (2)手术方法 经后路腰背部切口,部分椎板和 关节突切除,或经椎板间隙行椎间盘切除。中央 型椎间盘突出,行椎板切除后,经硬脊膜外或硬 脊膜内椎间盘切除。合并腰椎不稳、腰椎管狭窄 者,需要同时行脊柱融合术。
13.01.2021

运动神经元病汇总课件

运动神经元病汇总课件
发病机制(7)
• 兴奋氨基酸毒性作用学说 • 自由基氧化作用学说 • 基因突变学说 • 自身免疫因素学说 • 神经营养因子学说 • 环境因素 • 病毒感染
Bin QIN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临床表现
• 分三型: 散发型(经典型)--90%, 家族型(遗传型)--5-10%, 西太平洋型(关岛型)。
力减退(远端重),束颤,肌张力不高或减退, 膝跟反射亢进,阵挛,病理征阳性(Hoffmann, Babinski 和 Chaddock征(+)),下頜反射亢进, 强哭强笑。 2.感觉正常, 可有痛性痉挛。 3.无扩约肌障碍。 4.痴呆。
Bin QIN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Bin QIN
• 家族性 ALS 综合症 (10%) 1. 21号染色体连锁(SOD1基因突变) 2. 2号染色体连锁(突尼斯, 隐性遗传) 3.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21号染色体无关 4. 9号染色体连锁的青少年 ALS 5. 15号染色体连锁(突尼斯, 隐性遗传) 6. 家族性关岛ALS
Bin QIN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定义
是一组病因未明,选择性侵犯运动系统或某一部 分的进行性变性病。病变范围包括脊髓前角细胞、 脑神经运动核、皮质锥体束、皮质延髓束。临床 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及相应肌群的萎缩、无 力、延髓麻痹和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损害的 特征。感觉系统一般不受侵犯。
ALS 综合症分类 (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平山病的影像学诊断和价值
平山病的MR表现的可能机制 ➢ 直立位时硬脊膜囊的解剖结构的异常和前
屈位时动力学的改变是平山病异常改变的 主要原因。 ➢ 正常情况下,前屈位时硬脊膜可以代偿这 种体位变化,虽然硬脊膜后壁可能与脊髓 后壁靠近,不会因前移造成对脊髓的压迫。
3.平山病的影像学诊断和价值
平山病的MR表现的可能机制 ➢ 当颈髓硬脊膜结构存在异常时,当颈部直
➢ 屈颈位MR检查在平山病诊断中的价值:其中曲颈 位最大的优点是能特征性地清楚显示普通X线, C的T异及常自高然信体号位和M增R检强查的不异能常显静示脉的血T管2丛W。I硬而膜扩外张腔 的硬膜外腔是否出现流空血管影,取决于血管的 扩张程度和局部的血流速度。
2.平山病的肌电图诊断和价值
➢ 平山病属临床少见病,诊断困难。神经电 生理检查对于此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早期治疗及预后判断意义重大。
3.平山病的影像学诊断和价值
➢ 颈椎的普通X线检查,可见生理曲度变直, 无其它异常发现。
➢ 普通CT检查,一般亦无异常发现。 ➢ 脊髓造影可见脊髓萎缩。文献 报道,在自
然位置状态下,脊髓造影发现65%的患者 存在下段颈髓轻至中度萎缩;CT脊髓造影 发现可达88% 。但脊髓造影由于存在创伤 和较多的并发症,并不能被医生和患者接 受和采纳。
3.平山病的影像学诊断和价值
平山病的MR表现-—颈髓异常的判断标准
➢ 低位颈髓萎缩的标准:低位颈髓C 4-7 与上节段颈髓相比, 受损水平前后径变小,矢状面提示萎缩需要在横断面进一 步证实;
2.平山病的肌电图诊断和价值
➢ F波缺如或出现率减少、潜伏期延迟 ➢ 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极少数平山病患者主
诉有肢体麻木,但客观查体及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检测中却无感 觉障碍。 ➢ 左右侧正中、尺神经节段性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未见传导阻滞现象。有研究发现尺神经肘管区的传 导速度稍减慢。可能与肘管区存在嵌压有关。
2.平山病的肌电图诊断和价值
1)患者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中DML延
长,CMAP波幅降低:
➢ 在神经传导方面,MCV主要反映有髓快纤维传导,只要尚 存少量快纤维,传导速度就可保持正常水平或只有轻微减 慢,因此MCV无法反映平山病病情的严重程度。
➢ 而肌肉的运动动作电位可反映运动单位的数量,故平山病 患者肌肉无力、萎缩越重,CMAP波幅下降越明显。
➢ DML延长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病程中有髓快纤维严重丢 失,轴索变性继发脱髓鞘;失神经支配的肌肉中再生纤细 的慢传导的运动轴索以及神经肌肉接头传导的缺陷等。
➢ 有研究将双上肢同一神经运动传导的CMAP和DML进行比 较,发现患侧(或较重侧)上肢与对侧(或较轻侧)的CMAP相 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DM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受累颈髓变扁平的判断标准:显示序列选择横轴面 T 2WI, 脊髓的形状为椭圆形被认为正常,形状为梨形和/鸡蛋形、 三角形为脊髓变扁;
➢ 脊髓的曲线:从C2-7椎体后缘画一直线,判定C3-6椎体背侧 与直线的关系,椎体后缘与直线相交为异常
3.平山病的影像学诊断和价值
平山病的MR表现 1)平山病自然体位的MR表现:
肌电图(EMG)提示下颈段脊髓前角病变 观察项目包括: ➢ 1)神经传导速度(运动、感觉)、 F波;部分患
者进行节段性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 2)针电极肌电图检查:按运动神经元病的检查标 准检查三个节段以上的肌肉(颅神经段、颈段、 胸段、腰段、骶段:即胸锁乳突肌\舌肌、上肢、 下胸段及腰脊旁肌、下肢)
2.平山病的肌电图诊断和价值
2)平山病患者的肌电图表现节段性神经源性改变 ➢ 上肢远端肌受累,而对侧同名肌肉也可以出现类
似表现,肱桡肌不受累。患侧受累肌肉肌电图出 现神经源性改变,对侧同名肌肉虽有类似改变, 但是临床表现并不明显。 ➢ 少数患者上肢近端肌及下肢肌存在神经电生理的 亚临床表现,提示这些区域的运动神经元有轻微 受损。
C6-8、T 1节段,表现为相应节段支配的肌肉萎缩无 力。
1.平山病的临床特点
➢ 血常规、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
➢ 肌肉活检结果可正常,亦可见局灶性神经 源性肌萎缩,晚期严重者有继发性肌病改 变。典型的改变为神经源性改变,与运动 神经元病的不同点为受累的肌肉节段局限。
2.平山病的肌电图诊断和价值
平山病
—— 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
➢ 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是一种原因不明 的、自限性的发生于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系 统疾病,15~25岁是发病高峰,男性占绝 大多数,绝大多数为散发病例,罕见有类 似家族史。
➢ 1959年,日本学者平山惠造首先报道,以 亚洲人多见。
1.平山病的临床特点
➢ 主要是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低位颈髓的萎 缩(萎缩节段分布范围在颈5一胸1,最明显 在颈6水平),形态变扁平,部分病例脊髓前 角可见异常信号
3.平山病的影像学诊断和价值
平山病的MR表现
2)平山病屈颈位的MR表现: ➢ 除了自然体位的MR表现外,屈颈为能受累
颈髓硬脊膜囊后壁拉紧,硬脊膜向前移位 并压迫脊髓,颈髓前移、变平、硬脊膜外 腔增宽且可见的异常流空信号,并与血管 的搏动一致,增强扫描硬膜外异常信号明 显强化的静脉丛。
➢ 常隐匿起病,是以一侧上肢或以一侧上肢为主的远 端肌肉萎缩、无力为特征的良性下运动神经元疾病, 伴有寒冷麻痹,桡侧的肌肉一般不受影响,手的骨 间肌、大小鱼际肌、前臂尺侧肌肉萎缩较重,使上 肢呈斜坡样。临床上又称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
➢ 病程多在进展2~5年后自然静止。 ➢ 该病主要是由于脊髓前角病变所致,病变部位为
立位时,患者的颈髓后根就会牵扯脊髓向 同侧移位,严重者导致脊髓扭转及脊膜变 形,不断地曲颈动作引起脊髓的微损伤及 脊髓前角的细胞缺血最终导致脊髓萎缩。 国外研究表明受累节断扩张的硬膜外异常 信号为静脉血管丛 。
3.平山病的影像学诊断和价值
MR检查在平山病诊断中的价值
➢ 自然体位MR检查在平山病的价值:在临床怀疑平 山病的病例中,尽管平山病自然体位的MR表现缺 乏特异性,但能为临床平山病的诊断提供有用的 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