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常识教学计划.

合集下载

四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四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四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

2. 使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3. 传统节日与文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使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

2. 教学难点:理解并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故事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各个民族的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各民族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民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有56个民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民族分布特点: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如大杂居、小聚居等。

3. 介绍各民族风俗习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各民族,如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介绍其风俗习惯。

4. 讲解传统节日与文化:讲解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那达慕大会等,以及相关的民族文化。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各民族风俗习惯,互相学习,增进了解。

6. 情景创设: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

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了解自己喜欢的民族,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各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以及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情感。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深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

民族常识教案

民族常识教案

民族常识教案教案名称:民族常识教学教案编写人:XXX一、教学目标:1. 学习认识中国的民族组成和多民族国家的特点。

2. 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3. 培养学生对不同民族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民族组成和多民族国家的特点。

2. 中国的主要民族和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文化。

3. 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辽阔国土和多民族国家的特点。

2. 讲解中国的民族组成和多民族国家的特点(10分钟)介绍中国的民族组成和多民族国家的特点,重点讲解中国的主要民族和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文化。

3. 学习中国的主要民族和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文化(15分钟)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民族进行深入学习,了解该民族的特点、服饰、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并准备相关的展示材料。

4. 分组展示与讨论(15分钟)学生依次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评论。

5. 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10分钟)介绍中国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政策和举措,如开展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设立民族学院等。

6. 总结和小结(5分钟)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民族多样性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展示,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国的民族组成和文化多样性。

2. 分组学习法: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3. 讨论法:通过展示和讨论,让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讨论,观察学生对于民族常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检验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程度。

六、板书设计:中国的民族组成和多民族国家的特点中国的主要民族和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文化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六年级民族常识教育教案

六年级民族常识教育教案

六年级民族常识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和民族政策。

2. 增强学生对各民族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3. 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3.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三、教学重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3.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四、教学难点:1. 理解民族政策的重要性2. 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五、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和民族政策。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介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4. 采用实践活动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六、教案概要: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七、教案概要:介绍汉族和其他主要民族的分布特点。

八、教案概要:详细介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包括语言文字、服饰、饮食、节日等。

九、教案概要:分析民族政策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促进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十、教案概要: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民族政策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民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民族多样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如大杂居、小聚居等。

3. 案例分析:以具体案例为例,讲解民族政策在实际中的应用,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汉族和其他主要民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 讲解:详细讲解汉族和其他主要民族的分布特点,如藏族、维吾尔族等。

3. 文化介绍:介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服饰、饮食、节日等传统文化和习俗。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六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六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六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 提高学生对民族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3.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四、教学难点:1.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2. 如何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2. 谈话法:引导学生谈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同上)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共有56个民族,分布特点为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2.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如汉族的春节、藏族的雪顿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

3.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三、教学重点:(同上)四、教学难点:(同上)五、教学方法:(同上)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2. 讲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谈论自己了解的民族风俗。

3. 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4.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七、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作业,检查对民族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结合课堂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民族风俗,下节课分享。

2.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了解的民族知识,总结分享。

十、教学计划: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共40分钟。

后续课时将继续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六年级民族常识教育教案

六年级民族常识教育教案

六年级民族常识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及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对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民族及分布特点2. 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4.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及传统文化5.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及特点,掌握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及传统文化。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体会。

3.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

4. 采用问答形式,检验学生对民族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及传统文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多元文化。

2. 讲解我国的民族及分布特点:介绍我国的56个民族,讲解各民族的分布特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多样性。

3. 讲解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讲解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让学生了解国家对民族团结的重视。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角色扮演: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增强对民族团结的理解。

6. 问答环节:采用问答形式,检验学生对民族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总结课程: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课后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民族特点,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我国民族分布及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

民族政策常识教学计划

民族政策常识教学计划

民族政策常识教学计划民族政策常识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及重点:1、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民族的含义、民族的基本特征、理解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2、了解民族问题的内涵、民族之间的关系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3、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民族问题的五个基本特点。

4、了解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增强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

5、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理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及共同繁荣,知道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

6、懂得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做贡献,识记并理解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我国的民族问题,懂得我们应该要维护各民族大团结,中华各民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帮助,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主义。

8、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和根本途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9、识记中华民族的内涵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条件。

10、懂得在开发祖国疆土的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保卫和建设了我们的国家。

学习领会党的民族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平等团结,认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做贡献。

二、教学措施: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

学生除了学习教科书的知识外,鼓励引导学生要多书报、多听新闻报道,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

2、要注重资料的搜集和收集,加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辅助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情感,培养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的情怀、做到“三个离不开”。

3、课堂上贯穿“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少数民族,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少数民族,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少数民族,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在乐中学,做中学,在愉悦中学习成长。

六年级下册民族常识教案

六年级下册民族常识教案

六年级下册民族常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及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我国的民族及分布特点1.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共有56个民族。

2. 分析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了解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第二课时:汉族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1. 让学生了解汉族的主要风俗习惯。

2.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3. 组织学生进行分享,了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第三课时:民族团结的重要性1. 让学生通过观看资料,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做到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

第四课时:我国民族的特色文化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特有文化,如语言文字、传统节日、艺术形式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深入了解一种民族的文化特色。

第五课时:实践与拓展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一次民族文化交流活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民族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了解民族特点。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民族常识》。

2. 网络资源,如关于我国民族分布、风俗习惯的资料。

3. 视频资源,如关于民族团结的宣传片。

4. 实践资源,如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场地。

六、第六课时: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1.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观看视频,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如服饰、音乐、舞蹈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独特风情。

3. 引导学生尊重和欣赏少数民族的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五年级民族常识课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五年级民族常识课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五年级民族常识课教学计划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一、教学目标1.风格各异的住房。

2.别具风味的饮食。

3.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

4.各具特色的传统体育。

二、教学资源分析1.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由四部分绘成,即前言、目录、单元和课目。

课程内容包括四个模块,前三个模块主要内容是了解56个民族的基本常识,从56个民族地域分布和居住特点,到各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特点,以及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等;第四个模块让学生知道各族人民凭借勤劳、勇敢和智慧,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形成了“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必要性的认识。

2.内容体系第一单元:多民族的大家庭;第二单元:多彩的中华家园;第三单元:灿烂的民族的文学艺术;第四单元;知我民族,爱我中华。

3.教学重点、难点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为本学期的教学重点。

欣赏并了解各民族的工艺品为本学期的教学难点。

4.教学资源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我班学生基本上是汉族人,我们周围的少数民族人少。

本学期学生初次接触民族常识这门课程,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情况知之甚少。

所以教学中首先应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设计1.针对上述情况,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还要和学生一起查阅资料,搞好社会调查。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如表)本册分四个单元,共12课。

本学期学习4课,通过14周的教学来完成,详情附表六、教学评价方案1.评价标准以全面地反映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及有关教学原则,跟进课堂教学现代化。

2.评价方式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把课堂的改革创新以及师生的发展目标落实到课堂,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以转变“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评价观,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论教;促进教师成长”作为课堂评价的基本理念.保安希望小学闫永利2013年2月20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常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一个中国的思想,认真贯彻国家的有关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以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义务教育课程纲要”的精神为指导,建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42人,在以前学科中,学生也接触过中华民族方面的知识,只是不系统,不全面。

学生对此门课兴趣浓厚。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完成四个单元的教学,第一单元“多民族的大家庭”,第二单元“多彩的中华家园”,第三单元“灿烂的民族文化”,第四单元“知我民族,爱我中华”。

分十二课完成。

四、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五十六各民族及各民族的名称。

2、了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有迷人的自然风光。

3、了解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4、了解我国56个民族,各民族的服饰各有特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5、了解各民族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6、了解由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

7、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8、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多姿多彩,源远流长。

9、了解各少数民族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

10、懂得在开发祖国疆土的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保卫和建设了我们的国家。

11、了解勤劳勇敢的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的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民族的英杰。

12、懂得我们应该要维护各民族大团结,中华各民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帮助,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维护祖国统一。

五、工作措施(包含改进教学的方法及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

学生除了学习教科书的知识外,鼓励引导学生要多书报、多听新闻报道,试着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变化,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

2、要注重资料的搜集和收集,加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辅助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的情怀。

3、课堂上贯穿“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少数民族,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少数民族,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少数民族,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在乐中学,做中学,在愉悦中学习成长。

3、有些内容距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陌生,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兴趣、接受能力来组织教材内容,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在学习内容上,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在呈现方式上,注重文图结合、灵活展现,在活动内容上,注重可操作性。

4、适时灵活渗透安全、环保等教育。

如在进行多彩的中华家园这一单元中,向学生结合“创卫”进行家乡环保教育,在进行知我中华,爱我中华这一单元中,向学生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