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城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_以古城洛阳为例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论文(洛阳)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论文系别:班级:姓名:学号: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和人类重要发祥地之一,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建都时间长达2000年左右,在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
在浩浩烟云般2000年厚重的都城史页里,记载着多少重大历史变革和时代更迭,涵纳着无数帝王豪杰和风流人物。
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其后平王东迁,汉高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嬗递;乃至后梁后唐后晋,代相更替,凡十三朝。
汉魏以降,洛阳渐成国际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百国来朝,“商遍天下,富冠天下”……。
洛阳历史上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最兴盛时期城市人口超过百万。
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
辉煌历史孕育灿烂文化。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伏羲得河图而画八卦,夏禹拥洛书以制《洪范》;河图洛书,开中华文明之先河。
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被奉为“人文之祖”。
道学创始于此,儒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光大于此,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三项诞生于洛阳。
历史名人璨若群星,文物遗存比比皆是,人文荟萃,堪称历史教科书。
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孔子问礼至此,三班(班彪、班固、班昭)在此修成《汉书》,司马光在此编成《资治通鉴》,张衡在此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等;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许慎的《说文解字》,欧阳修的《新唐书》等鸿篇巨制,也无一不得肋于洛阳这块沃土;东汉的“洛阳太学”学生逾3万人,为当时世界之最;晋人左思的《三都赋》名声之噪,曾使“洛阳纸贵”;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程颢、程颐二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无不在此留下享誉九州的名篇;大诗人杜甫、白居易、李贺、刘禹锡等,或生于此,长于此,或游历于此,终老于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
全域旅游下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下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研究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全域旅游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将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吸引游客的核心优势。
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的洛阳,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变迁,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旨在探讨全域旅游下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建议。
一、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现状1.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龙门石窟、白马寺、洛阳古城、洛阳博物馆等,这些古迹遗址见证了洛阳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2. 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洛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包括酒店、餐饮、交通等,能够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
3. 旅游产业发展迅猛随着国内外游客对历史文化的日益重视,洛阳的旅游产业发展迅猛,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旅游收入不断攀升,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1. 旅游资源利用不合理虽然洛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在利用方面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一些古迹遗址开发不当,管理混乱,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2. 旅游环境保护亟待加强随着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洛阳的旅游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古迹遗址的环境保护工作薄弱,存在着文物破坏、游客涌入等问题。
3.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矛盾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好洛阳的历史文化,并与现代旅游业的需求相结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洛阳历史文化资源的管理与规划,开发利用多元化,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要考虑到时代背景与旅游需求,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
加大对古迹遗址的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对危害文物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整治力度,建立健全旅游环境的保护机制,加强相关法规的执行力度。
在提高历史文化品位的要不断注入创新元素,推出符合现代旅游需求的历史文化产品,如文化演艺表演、历史文化讲解等,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洛阳古城遗址的历史价值及保护思考

洛阳古城遗址的历史价值及保护思考洛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古城,其历史可以追溯至西周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洛阳成为中国东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其中,洛阳古城遗址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群落之一,它呈现出了众多历史时期的历史风貌,同时还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本文将探讨洛阳古城遗址的历史价值及其保护思考。
一、洛阳古城遗址的历史价值1. 历史风貌洛阳古城遗址是中国东部地区最早的城市遗址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风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东周、西汉、魏晋、北魏、隋唐时期的遗存,这些历史时期的文物和建筑物,都展现出各自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
同时,洛阳古城遗址中还保存了许多古迹,如白馆、西安台、狼牙山、月季园等,这些都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
2. 文化遗产洛阳古城遗址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都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保护。
遗址内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建筑,分布较为广泛,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汉代建筑、唐代建筑、魏晋时期陶器、石灰壁画、铜器等文物,这些文物为了我们了解我国历史文化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指导。
3. 国家形象作为中国文化古城之一,洛阳古城遗址在观光旅游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里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游客们来到洛阳必游之地。
洛阳古城遗址,是重要的对外交流窗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灿烂历史和深厚底蕴。
二、洛阳古城遗址的保护思考1. 给予更多精力和财力洛阳古城遗址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之一,在保护上需要给它足够的重视,给予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
统筹协调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旅游经济等多方面资源,推进古城的保护和发展。
2. 加强科学保护对于大量的文物和古建筑,需要加强保护措施,采取靶向性维修,尽可能保留原始痕迹。
经过长时间风吹日晒,这些古迹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姿态。
所以现在的重点是如何维护和保护它们。
汉魏洛阳城保护pdf

汉魏洛阳城的保护汉魏洛阳城,作为我国古代的重要都城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汉魏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汉魏洛阳城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汉魏洛阳城的保护意义、现状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一、汉魏洛阳城的保护意义1.历史价值:汉魏洛阳城见证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替,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通过对汉魏洛阳城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2.文化价值:汉魏洛阳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到文化艺术,都体现了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保护汉魏洛阳城,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3.科学研究价值:汉魏洛阳城遗址为考古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通过对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可以揭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二、汉魏洛阳城保护的现状与挑战1.保护现状: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汉魏洛阳城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政府加大了对遗址的保护力度,加强了考古发掘和文物修复工作。
同时,学术界也积极开展了对汉魏洛阳城的研究,推动了保护工作的深入进行。
2.面临的挑战:尽管汉魏洛阳城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遗址周边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其次,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对遗址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可能对遗址造成损害。
此外,资金和技术方面的限制也是保护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汉魏洛阳城的保护措施与建议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汉魏洛阳城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切实保护遗址的安全和完整。
2.划定保护范围与缓冲区:明确汉魏洛阳城的保护范围和缓冲区,严格控制遗址周边的建设活动。
最新 文物保护存在的不足及建议探析-精品

文物保护存在的不足及建议探析文物保护不应以获取利益为前提,但文物保护也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篇探究文物保护工作问题的,欢迎前来阅读参考。
文物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具有历史、、科学价值的一切有形的物质遗存。
当前社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影响力大小的衡量越来越依仗于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文物事业的发展。
加强文物保护,发展文物事业,能够提升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影响力,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
通过文物的保护和文化的宣传,能够使民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更加有利于增强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推动力。
文物保护不应以获取利益为前提,但文物保护也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加强文物保护,发展文物事业,还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发展旅游经济,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带来契机,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我们要重视并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大力发展文物事业,认真分析并解决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各级文保单位及文物点受损情况普遍存在。
由于有些地方群众文物保护意识比较淡薄,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与己无关,文物损毁严重。
2.基建过程中,损毁文物现象严重,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目前一些地方不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文物保护,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法人刻意规避考古调查勘探而进行工程施工,造成文物损毁消失。
文物修缮“好心办坏事”现象也时有发生。
有些人随意并私自修整、装修文物、擅自改变文物现状,恢复原状较为困难导致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物被破坏。
3.文物部门建制低,执法力量单薄,且文物保护相关法规不完善,文物保护工作有时难以开展。
由于建制低,文物部门提出的文物保护合理化建议有时根本不被相关部门所重视,文物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实施。
洛阳旅游资源分析及产品设计

洛阳旅游资源分析及产品设计一、引言洛阳市是中国河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都之一。
洛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本文将对洛阳市的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旅游产品设计。
二、洛阳旅游资源分析洛阳市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址、自然风景区、人文景观等。
2.1 历史文化遗址洛阳市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拥有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
其中最著名的是龙门石窟,它是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有着丰富的佛教石刻造像。
此外,洛阳还有白马寺、洛阳古城等重要的历史遗址,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2.2 自然风景区除了历史文化遗址,洛阳市还拥有许多美丽的自然风景区。
其中最著名的是龙门山景区,它是洛阳市最高的山峰,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植物资源。
另外,还有九龙谷、洛阳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区,提供了许多户外探险和观光的机会。
2.3 人文景观洛阳市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洛阳市内有许多古建筑、街道和文化艺术场所,如白云观、洛阳博物馆、洛阳民俗花灯等。
这些人文景观为游客提供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体验的机会。
三、洛阳旅游产品设计基于对洛阳旅游资源的分析,可以针对不同的游客需求设计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3.1 历史文化遗址游览产品对于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可以设计历史文化遗址的游览产品。
例如,推出龙门石窟一日游,包括导览解说、石窟浏览和文化交流活动。
此外,可以设置多种套餐,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2 自然风景区探险产品对于喜欢户外探险和自然风光的游客,可以设计自然风景区的探险产品。
例如,推出龙门山徒步旅行,包括登山、观景和野餐等活动。
此外,可以组织专业导游带领游客进行探险活动,确保安全性和精彩性。
3.3 人文体验产品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洛阳人文历史的游客,可以设计人文体验产品。
例如,推出古建筑文化体验活动,包括参观古建筑、学习传统艺术和参与民俗活动等。
汉魏洛阳故城公众考古发展路径探究

汉魏洛阳故城公众考古发展路径探究
李文艳
【期刊名称】《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卷),期】2024()8
【摘要】文化遗产蕴藏着探究中华文明的密码,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事业。
考古遗址公园作为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经过十几年的
探索和发展,逐渐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在普及公众考古方面发挥
了重要的载体作用,为公众了解考古、走进遗产搭建了平台。
但是文化遗产和大众
生活联系还不够紧密,如何让考古事业更好地走进大众生活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文章以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通过分析公众考古发展的资源优势,探
索文化遗产公众考古发展路径,提出通过融入数字化保护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培育研学教育品牌等方式提升公众对遗产保护的认识,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总页数】4页(P170-173)
【作者】李文艳
【作者单位】洛阳汉魏隋唐都城遗址保护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基于公众视角的洛阳民办博物馆发展路径研究
2.乡村振兴视域下沿黄生态廊道洛阳段产业联动发展路径探究
3.《汉魏洛阳故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196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简介
4.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古村落旅游经济发展路径探究——以湖北省洛阳镇九口堰村为例
5.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困境溯源及路径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洛阳古代都城遗址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实践调查报告专业及班级:汉语言文学专业B111301班小组成员:王朋(组长)B11130108孙佳麒B11130106董博伟B11130120张帅 B11130125报告题目:关于洛阳古代都城遗址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指导老师:贺玉萍夏云关于洛阳古代都城遗址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摘要【洛阳古称雒阳、神都,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正统王朝在洛阳建都,拥有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跨度最大的城市。
因此,洛阳的古代都城遗址数量众多,其中留下的有迹可寻的有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等著名都城遗址。
这些都城遗址是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虽然自被发掘以来不断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政府的保护,但是还存在管理设施不够完善、部分遗址被毁坏等诸多问题。
为改善这种情况本小组首先对洛阳这些古代都城遗址文化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其次进行细致、深入分析,得出结论,进而根据结果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建议,最终形成一篇相关的调查报告。
希望通过这一调查实践队洛阳这些古代都城遗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洛阳,古代都城遗址,文化资源现状,文化资源调查,保护和发展建议目录前言 (4)一、洛阳概况 (5)(一)发展历史 (5)(二)自然资源及经济发展 (5)(三)交通运输情况 (6)二、现存古代都城遗址分布情况及历史渊源 (7)(一)偃师二里头遗址 (7)(二)偃师商城遗址 (8)(三)东周王城遗址 (9)(四)汉魏洛阳城遗址 (10)(五)隋唐洛阳城遗址 (12)三、五大都城遗址现状 (13)(一)保护和开发现状 (13)(二)当前的主要问题 (14)四、发展建议和对策 (16)(一)加强政府的重视,提高人民的认识。
(16)(二)统筹整体发展规划,改革文化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11-18作者简介:李继峰(1963-),女,河南新野人,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第40卷 第4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 Vo l.40 No.4JOU R N AL OF ZH ENG ZH OU U N IV ERSIT YJuly 2007历史名城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古城洛阳为例李继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洛阳471022)摘 要:洛阳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主要包括龙门石窟、白马寺及老城区文物群、历史街区等。
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基础设施、绿化等工程建设造成文物四周环境的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失去原有的存在环境;旅游承载量过度;文物损坏、残缺严重,原有风貌消失。
在保护方面文物修缮还停留在小修小补状态,缺少系统、长远规划;经费不足,设施陈旧,安全隐患较多;文物周边环境保护治理不到位等。
协调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并存的矛盾应当坚持有根据复原的原则,保持与文物本体相协调的环境风貌,坚持不同时期的文物保护与开发侧重点不同的策略,遵守开发时序、城市建设配套、协调发展原则,加大旅游资金的投入,以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双赢战略。
关键词:历史名城;洛阳;旅游资源;文物保护中图分类号:K 9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7)04-0150-05洛阳作为闻名中外的历史古都,积淀了丰富的文物古迹。
洛阳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斐声海内外,龙门石窟、白马寺等早已为世人熟知,并成为中原地区文物旅游的亮点。
但其他众多的文物资源与文物古迹并不为人熟知,现存状况也令人堪忧,文物保护与其所蕴含的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着诸多矛盾。
如何使文物的潜在优势发展成现实优势,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物保护,是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亟须进一步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龙门石窟、白马寺及老城区文物群、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问题略陈管见,以期对现实工作有所启发。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关系1.文物保护是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题中之义旅游作为一个朝阳产业,有着传统产业不可比拟的优势,现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洛阳来说,文物旅游资源是当地旅游产品中最具品位、最具特色、最具优势的品种之一。
市内及市郊文物类型丰富,皇陵、寺塔、历史名人故居、古代建筑等种类齐全,具体形态地域特征明显,体现了特色旅游的优势所在。
但由于文物资源具有独特性、地域性、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的特性[1](P15),就明确反映出文物保护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无论文物概念如何拓宽、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多少,文物始终具有这些特性,因此文物开发与保护是旅游业发展的题中之义。
2.文物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世界上凡是重视文物保护的国家,都是旅游业发展最强劲的国家。
法国是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是一个无比珍爱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
20世纪90年代,法国文化预算在国家总预算比例中突破1%的界限,文化部的财政预算中有15%用于遗产保护。
意大利每年有20亿欧元经费用于文物保护,同时还设立了文物保护中心作为培养各种文物保护人才的基地,设置各种专业,承担重点文物的修护工作。
1997年,德国柏林,14亿马克(大约60亿元人民币)用于文化遗产保护[2]。
可见,国外旅游业能持续发展,政府财政、人力的投入都相当巨大。
当然,回报也是显而易见的。
旅游的精髓和灵魂是文化,文化的依托是历史,而历史的再现在于城市文物,因此历史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3](P19)。
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旅游业内人士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文物上,以创建特色旅游品牌。
很多地方政府提出了/文物搭台、旅游唱戏0的口号,希望把本地旅游搞出特色,以拉动经济增长。
近些年来,我国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合理、适度的利用文物会给文物保护创造必要的经济收入,为保护文物资源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但是,如果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顾文物资源的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而盲目开发,将会使文物遭到灭顶之灾。
另外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给文物保护带150来巨大的冲击。
至于蜂拥式的参观、超负荷的开放带来的人满为患无疑将给脆弱的文物保护雪上加霜,给文物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0,文物资源遭到破坏,旅游业也就根本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旅游业起步阶段,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名胜旅游区要整修一番,像四川的峨眉山,长江三峡,甘肃的敦煌、嘉峪关,西安的半坡村、秦始皇陵等等0。
这里所说的/整修0,既有对文物保护的要求,也有整洁环境和开发的含义,指明了保护和开发的辩证关系。
二、洛阳旅游资源开发给文物保护造成的负面影响龙门石窟、白马寺及老城区文物群、历史街区是洛阳市主要的历史文物,这些地方旅游开发相对较早,旅游开发给文物资源造成的负面影响也相对明显。
具体分析如下:1.龙门石窟龙门山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绿化覆盖率较高,植物茂盛,充分改善了环境质量,有利于生态保护。
但是这些植物(包括松树等乔木)依靠石灰岩山体上很薄的土层吸收水分生长,根系盘根错节,深入岩层,引起岩层裂缝的产生,冬季冻胀现象又加剧了裂缝的扩展。
这种现象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造成山体的崩塌,裂缝是龙门石窟最大的威胁。
1971-1972年,龙门文物管理所曾对奉先寺采用环氧树脂灌缝胶结的方法治理裂缝,由于环氧树脂粘度较大,不适于灌浆。
后经过实验,采用糠醛)))丙酮作稀释剂,使环氧树脂粘度降低,提高了环氧树脂的可灌性。
环氧树脂结构中含有苯环、醚键,抗化学溶剂能力强,对酸碱、有机溶液抵抗能力都很强,因而在石质文物加固方面应用极其广泛,我国的云冈石窟、大足石刻等多处石窟均采用环氧树脂加固[4](P137)。
阴雨天对龙门石窟影响较大,雨水顺裂缝渗漏,使洞窟内的造像及唐代彩绘形成一道道渗沟,雨水中的化学物质与石灰岩发生化学反应以致出现沉淀结痂和水渍现象,需要工作人员对结痂及水渍定期进行清除,以便缓解该现象对石窟文物的损坏。
拦坝蓄水工程使伊河水面扩大、水量增加,千年古佛影映于波光山水之间,虽使风景区更加美丽宜人,但水面的扩大使周围地区空气湿度增高,对以石灰岩为材质的石造像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水量的增长加重了河水对河岸的冲刷作用,将来必对龙门山体产生不利影响。
横跨伊河的/龙门桥0与香山脚下的公路相连,是洛阳连接平顶山、汝州等市县的交通干道,车流量很大,尤其是重型车辆比例很高;龙门桥以北不远处还有一条铁路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噪声和尾气排放对龙门石窟也造成很大的威胁,有关部门应针对铁路线对石窟的影响进行评估,以确定未来的解决办法。
山体横空架设很多栈道和雨蓬,这些栈道依山就势,大大方便了游人游览,雨蓬可以保护下部造像,但这些设施的施工过程对于山体及石窟不可避免也会产生影响。
雨蓬外挑部分由于滴水及排水措施不到位,其下部往往会出现水渍和泛碱现象,这一方面影响观瞻,另一方面对下部造像的保护也是不利的。
2.白马寺、关林白马寺、关林等历史文物的独特价值及较早开发,其蕴含的旅游潜力早已显现,它们所占据并形成的旅游市场已相当成熟。
在调查中发现,相当数量的文物受损较为严重,多年来由于受维修资金所限,目前还仅限于对文物建筑本体的抢险加固和必不可少的小修小补。
这类修补持续不断,随意性较大,缺少系统规划;另外,对于中国古代木构文物而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0是文物保护和维修的根本原则。
5文物保护法6也提出: /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0在实际文物保护维修工作中,/不改变文物原状0的指导原则却没有得到具体体现。
3.老城区文物群洛阳老城区文物古迹众多。
据统计,规划区内现有文物遗存19处,传统民居9处。
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5处,分别为都城博物馆、祖师庙、河南府文庙、洛八办、山陕会馆;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3处,有安国寺、河南府城隍庙、文峰塔。
集中在东北隅地段的文物遗存共4处,有明福王府、洛阳县衙、祖师庙、三官庙;东南隅地段的文物遗存共7处,有钟鼓楼、文峰塔、董公祠、河南府文庙、妥灵宫、四眼井、五圣堂,传统民居1处即王家大院;西南隅地段文物遗存3处,有河南府城隍庙、安国寺、王家节孝牌坊,传统民居多达8处,有李家大院、于家大院、马家大院、董家大院、林家大院、潘家四合院、史家大院、庄家大院;洛浦地段有文物遗存5处,有山陕会馆、八路军办事处、朱文公祠、都城博物馆、洛严关等。
在上述文物古迹中,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并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和有效利用,文物建筑本身还没有得到必要的维护,如文峰塔、祖师庙等;同时,周边环境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治理与改善,文物内外部环境状况都令入堪忧。
从调查看,老城区的文物群在保护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文物严重残缺不全,大都失去其原有风貌及原来存在的环境,表现为仅存一二座主体建筑,不能反映其原有格局的宏大及建筑的壮观;其二,文物各部分互不连属而成为城市中的/孤岛0,无法充分体现文物价值;其三,周围151与新旧民房等建筑物紧密相联、环境杂乱,城市交通干道等对文物干扰严重;其四,一个个孤立的、残破的文物单位无法成为街区中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亮点,形不成拉动商业发展的动力;其五,一些即将作为旅游景点开发的文保单位,如山陕会馆、河南府文庙,其外部环境还没有很好地解决道路、停车、集散及提供观赏驻足点等问题,也不利于招商引资环境的形成。
4.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历史街区的生成和发展是一种缓慢积淀、变迁并不断再生、扩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边界、形态、空间结构和地标等物质性标识及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居民的安全感、认同感、领域感等人文特征。
历史街区改造是以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去了解和剖析历史街区的空间结构与人文特征,运用社会、人文、经济和信息等手段对历史地段加以保护、更新和开发利用,使城市文脉得以延续,并在今后的建设中得以继承和发展,给历史街区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使之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转型相适应。
就全国范围看,洛阳可谓一个缩影。
洛阳老城历史街区内文物古迹众多,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其文化地位与历史价值重大。
由于历史原因,该区域人口密集,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建筑物密集,街巷狭窄,消防通道严重不畅。
由于未经系统规划,民房建筑遮掩文物古迹,四合院建筑业已破败,整个街区风貌显得参差不齐,缺乏协调。
因此,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是应对龙头路进行系统规划和整理。
三、古城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我们仍以洛阳为例。
从总体上看,洛阳市的文物保护与开发同全国发达地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资源优势还未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但仍有一定可比性和相当大的代表性。
1.文物保护性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有规律性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