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 城市发展史
洛阳城市发展分析

洛阳城市发展分析:
东汉洛阳城 北魏洛阳城
隋洛阳城
唐洛阳城
东汉:洛阳城的宫城,从西汉多宫演变到南北两宫对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而且宫城面积的占全
城面积的比例,较西汉有较大的减少,且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
东汉时期的南北两宫就是洛阳城中最
主要的宫殿建筑。
北魏:北魏的洛阳城废除原来的南北二宫制度。
宫城平面成为一规整的长方形,四周筑围墙。
宫城
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朝会宫殿区,北部为后廷寝宫区。
隋唐:洛河将隋唐洛阳城分为南北两部分,有桥相连,平面略成方形。
宫城、皇城南北毗连,建于
西北角的高地,东有东城、含嘉仓城,西、北两面有夹城及诸小城围护,占据洛河北岸大部分城区,
洛河南岸为大面积的居民里坊和工商业区。
古都洛阳:穿越华夏千年文明

古都洛阳:穿越华夏千年文明古都洛阳位于中华大地的中心地带,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文化最为灿烂的城市之一。
自洛阳建城以来,历经朝代更替,兴盛衰落,却始终保留了华夏文明的瑰宝,成为了一座文化丰富、历史悠久的城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洛阳的历史可以追朔到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篇章,洛阳经历了商周、汉、魏晋、唐、宋等多个朝代的发展,并取名于《诗经》中的“洛阳既多娇,又名新、汴、宜阳、夏阳、安阳、潼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将洛阳考虑为重要的政治中心,秦始皇在洛阳地区兴修灵台、洛水两河以及陵阳等一系列水利工程,从而打下了洛阳成为重要文化中心的基础。
东汉时期,古都洛阳成为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受到不同民族的融合影响,文化得到蓬勃发展,崭新的石刻技艺、严谨的策略规划、豪放的文学风范相继诞生。
南北朝时期,洛阳史称为大都,成为南北朝时期禅宗的发源地,形成了"五山八教"的文化氛围,成为佛教、道教、儒教、法家、墨家等众多思想流派汇聚之地。
唐朝时期,由于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洛阳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有“二京”之称。
当时朝廷在洛阳设立重要官职,洛阳成为通中土哥特、波斯、大食等西域文化的交汇之地。
随后的安史之乱使洛阳元气大伤,五代十国时期,洛阳受到了波斯、北魏、渤海等众多民族的侵掠,成为战乱频仍的深重战略要地。
到了宋代,洛阳逐渐恢复治安和文化,在大量投资下,出现了众多的学者、艺术家、书法家和历史学家,同时也催生了多种剧种、音乐舞蹈和美术艺术,丰富的文化使洛阳成为当时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城市。
明清时期,洛阳仍然是文化盛因之地,不仅文化繁荣,石刻碑文,壁画、石浮雕等工艺也达到了顶尖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此外,明清时期的洛阳还有义慈、洛河公园等众多景点,为世人所熟知。
作为古代第一文明发源地之一的洛阳,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文化遗址和建筑物,如白马寺、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等,许多文物都得到了认真保护和维护,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洛阳的历史变迁与城市发展

洛阳的历史变迁与城市发展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变迁与城市发展。
从古代的都城到现代的文化旅游胜地,洛阳经历了许多风雨岁月,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与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洛阳的建城初衷、历史风云、文化瑰宝、城市规划等方面,探索洛阳的历史变迁与城市发展。
一、建城初衷洛阳作为古代的都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
据记载,洛阳最早建设于公元前207年,当时西汉王朝为了推动中原地区的统一,决定在洛阳设立都城,以便更好地管理和统治。
洛阳地处黄河流域中心,交通便利,资源丰富,这也成为了建设都城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历史风云洛阳历史上经历了许多风云变幻的时期。
在东汉时期,洛阳成为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无数政治家、文化名流和商贾前来。
在这一时期,洛阳出现了无数重要事件和名人。
比如著名的《三国演义》中,洛阳就是曹操的都城,而董卓的辟阳台更是洛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随着历史的演进,洛阳逐渐衰落,城市的中心地位逐渐转移到了其他地方。
直到北魏时期,洛阳再次成为都城,这一时期的洛阳又迎来了一次繁荣期。
北魏时期的洛阳规模宏大,格局宏阔,留下了众多的建筑和文化遗迹。
然而,历史的车轮继续滚动,洛阳再次经历了动荡和变迁。
在唐宋时期,洛阳逐渐失去了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地位,文化中心也转移到了其他城市。
洛阳虽然重新崛起为省会城市,但由于历史原因,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三、文化瑰宝洛阳的历史变迁与城市发展离不开它的文化瑰宝。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
著名的白马寺就坐落在洛阳,白马寺是佛教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佛教圣地。
洛阳还有著名的龙门石窟,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造像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刻艺术的瑰宝"。
此外,洛阳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庙宇、古迹和博物馆,如洛阳博物馆、关林等,这些都是洛阳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四、城市规划洛阳的城市发展也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
洛阳城市发展史

提出我国城市的起源是以城镇体系的全体面貌在 短时期内大量涌现的,并且在体系中逐渐稳定发展 完善从而自我实现的。
汉魏洛阳复原示意图
• 汉魏洛阳城是在西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上曾是西汉、东汉、曹魏、 西晋、北魏等几个朝代的国都所在,故称之为“汉魏洛阳故城”。东汉洛阳 宫殿分南宫和北宫其中还包括皇家花园,宫殿周边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三公 衙门和贵族住宅区。260年后曹魏建都洛阳,宫殿的位置都被改建在一条南北 总线纵线之上,同时还确立了宫城在都城之中居北居中的布局形式。 北魏洛阳城内有东西横街和南北纵街,八条宽广的大道,他们组成规整的棋 盘式道路网。横贯一条宽约40多米的东西大街,将全城分成南北两部分。宽 42米,纵深近15里的铜驼街,是全城中心大道和中轴线,两侧集中布置重要 的中央官署,永宁寺就在街的西侧。这种以中央大道为东西和南北轴线的规 划,既能四通八达,也突出了宫城对全城空间的总揽地位,布局严谨规整, 从而为后世都城建设所效仿。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六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宣武 帝即位后,在洛阳城的外围新著了郭城。此时的洛阳城已有了比东汉大得多 的规模,城市由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以宫城居中,还有了整齐 划一的里坊区,按里坊制度布局与管理郭城,是北魏洛阳城的创举,这也是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第一次有计划的把都城居民有计划的规划管理。北魏 洛阳城的形制和布局,和两汉以来的都城相比,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为隋 代的大兴城、唐代的长安城和洛阳城开创了先例。那时的北魏洛阳城已是世 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百万,车水马龙,一片繁华兴盛。就北魏洛阳城的规 模而言,长宽达十公里,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如此规模在中国历史上是空 前的,在全球范围上来说也是近代以前规模最大的城市。无怪乎当时南朝使 节来到洛阳时赞叹“衣冠士族,尽在中原!”。
洛阳历史

洛阳历史洛阳历史,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商代和西周时期。
洛阳位于中国的河南省,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多次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
以下是关于洛阳历史的一些概要,供您参考。
1.古代洛阳洛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商代时期,洛阳是商文化的一部分,是商代的一个重要都城之一。
在西周时期,洛阳成为了西周王室的都城之一,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西周时期,洛阳拥有宏伟的宫殿、庙宇和城墙,是一座繁荣的古都。
2.东汉洛阳在东汉时期,洛阳成为了东汉王朝的都城,也是当时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东汉洛阳以宏伟的洛阳宫为中心,城市规划完善,建筑壮观,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东汉时期,洛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和科学家,如班固、蔡伦、张衡等,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洛阳曹魏时期在三国时期,曹魏建立了都城洛阳,并将其设为国都。
曹魏时期,洛阳经济繁荣,城市建设不断发展。
洛阳成为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化名士。
同时,洛阳还是佛教的传入和传播中心之一,佛教文化在洛阳得以传承和发展。
洛阳还建有众多的宫殿、庙宇和园林,形成了独特的曹魏时期的文化风貌。
4.洛阳晋朝时期在晋朝时期,洛阳成为了晋朝的都城,也是当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晋朝时期,洛阳城市规划进一步完善,建筑风格多样,形成了独特的晋代文化风貌。
晋朝时期,洛阳成为了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如王羲之、顾恺之、陶渊明等,对中国古代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洛阳还是佛教的中心,佛教文化在洛阳得到了繁荣发展,众多的佛寺和佛塔建立于此,如白马寺、龙门石窟等,成为了佛教艺术和文化的瑰宝。
5.洛阳北魏时期在北魏时期,洛阳成为了北魏王朝的都城,也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北魏时期,洛阳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城墙更加宏伟,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风格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洛阳的古今交响:从古都到现代城市

洛阳的古今交响:从古都到现代城市洛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从古代到现代,洛阳经历了繁荣辉煌和起伏转折的历程,展现了古今交响的魅力。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洛阳曾经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东汉时期,洛阳是当时中国的首府,被誉为“三都之尊”。
在洛阳的历史长河中,曾有无数名人聚集于此,包括司马迁、贾谊、杜甫等。
这些文化名人的出现,使得洛阳成为古代文化的中心,文化氛围浓厚。
古代的洛阳城以其庞大的规模和雄伟的建筑而闻名。
如今的洛阳城已不复当年的辉煌,但依然能从保存完好的文物和建筑中窥见当年的风采。
白马寺、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等文化遗迹,无不展现出洛阳古代的繁华。
在白马寺中,可以看到中国佛教历史的重要遗址,为人们了解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而龙门石窟则集雕塑、壁画和碑刻于一体,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洛阳博物馆中珍藏的文物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包括珐琅器、青铜器、陶瓷等,无不体现了古代洛阳的繁荣。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洛阳从古都逐渐转变为现代城市。
现代的洛阳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特别是近年来,洛阳以其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导,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洛阳的发展也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和人才,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经济方面的发展,洛阳也注重城市文化的建设。
洛阳国际石雕艺术博览园、嵩山少林寺武僧团、洛阳花灯艺术等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居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
洛阳还致力于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通过推广文化旅游、开展国际交流等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感受洛阳的魅力。
当代的洛阳城市建设也赋予了古都新的面貌。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充分融入了现代元素,同时保留了一些古代建筑风格。
洛阳的街道宽敞整洁,公园和花坛点缀其间,空气清新。
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人文设施和便民服务,使居民生活更加便捷。
洛阳的古今交响体现在城市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洛阳旅游宣传城市介绍PPT

唐三彩烧制技艺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 术的特点。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 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 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 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
洛阳水席
洛阳水席,是河南洛阳一带特色 传统名宴,属于豫菜系。洛阳水 席始于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历 史,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 最久远的名宴之一。“洛阳水席 “被评为“中国菜”河南十大主题名 宴。
20XX年1月1日
神都·洛阳
• 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 • 河南省地级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 洛阳市总面积15230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274平方千米 • 河南省西部,东西长约179千米,南北宽约168千米。 • 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北跨黄
河与焦作市接壤,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连。 • 洛阳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
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 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 • 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
窟。 • 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大
多已褪色。 • 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 • 著名景点:卢舍那大佛、“剪刀手”佛像、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 • 地理位置:洛阳市洛龙区龙门镇龙门大道
斟鄩
西亳
洛邑
雒阳
洛京
京洛
神都
斟鄩,洛阳古称 (含巩义),为史 籍记载中夏朝的都 城。从夏朝第三任 君主太康开始,到 夏桀皆以斟鄩为都 城
西亳(bó),是 洛阳在商代的旧称, 又作亳,西亳为五 帝时期帝喾的都城, 商朝的立国之都。
洛阳几朝古都历史

洛阳几朝古都历史洛阳,古称洛邑,曾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东周时期起,洛阳就开始扮演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角色,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都城之一。
在接下来的1500字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洛阳几朝古都的历史,揭开这座城市丰富多彩的过往。
周朝时期,洛阳是东周的都城,被誉为“九州中央,帝王之都”。
这一时期的洛阳城规划严谨,宫殿楼阁层出不穷,城内街道宽敞整洁。
周文王、周武王等帝王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和朝会,确立了周朝的统治地位。
在这个时期,洛阳成为了华夏文明的中心,承载着周朝兴盛的辉煌。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朝在洛阳建都,这一时期被誉为“洛阳中兴”。
汉武帝修建了大型宫殿和恢宏的城墙,将洛阳打造成为华夏文明的象征。
在汉朝的统治下,洛阳成为了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文人学士前来求学和创作。
著名的司马迁、班固等历史学家和文学家都曾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隋唐时期,洛阳再次成为了中国的都城,被誉为“三朝故都”。
隋文帝、唐太宗等帝王相继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朝会和庆典,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洛阳的规划更加宏大,大明宫、洛阳城和封丘帝陵等众多建筑物均彰显出了盛唐时期的繁荣和富丽。
宋元明清时期,洛阳虽不再是统治中心,但依然保留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
宋代的洛阳古城、元代的洛阳古庙、明代的洛阳古桥、清代的洛阳古塔等都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代表,展示了城市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这些历史痕迹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洛阳几朝古都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淀,领略到这座城市悠久而深刻的底蕴。
综上所述,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凝聚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了华夏文明的辉煌与繁荣。
从周朝到清代,洛阳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变迁,留下了众多宏伟的建筑和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考和文化传承。
今天的洛阳,依然是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传承着古都的光荣传统,为人们展示着古代文明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夏朝斟鄩遗址。位于洛阳市区东,伊河与洛河汇流处上游的二里头村一带, 也称“二里头都城遗址”。是目前我国最早的都城遗址,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和中国历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影响。 第二,商都西亳遗址。位于洛阳市区东、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商代曾多次迁都, 该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完好的一座商代早期都城遗址。 第三,东周王城遗址。在今洛阳市区王城公园一带,东西长2.9千米,南北宽3.5 千米,是周天子居住和处理公务的地方。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建筑布局,对 后世都城设计和建造影响深远。 第四,汉魏故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前身是周代成周城、秦代三 川郡郡治和西汉洛阳城,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代王朝的都城。四朝在此建都 累计336年。都城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宏伟壮丽,在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史上达到空 前水平,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大都市。城内许多建筑如永宁寺塔、太学、辟雍、灵 台遗址等久负盛名。该遗址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都遗址,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第五,隋唐东都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偏东,规模宏大,布局有序。有外郭城、 皇城、宫城,以及应天门、天堂、天枢、上阳宫、含嘉仓等遗址。该都城曾集中反映 了隋唐时期我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景象,其布局和建筑风格在国内外都有影响, 是我国古代著名都城。 除上述五大古城遗址外,还有滑国故城、刘国故城、韩国故城等列国都城遗址。
北宋洛阳
宋代洛阳,主要指北宋洛阳,它是宋代的西京。与都城汴京合称为“两京”。 洛阳的历史地位在唐朝已经奠定。武则天时期,以洛阳为神都,又叫洛州为都城。 后唐曾建都于洛阳。北宋定都汴京开封,称为东京,称洛阳为西京即洛阳的陪都。
唐朝和五代十国后,洛阳的逐渐衰落
唐末战乱之后,长安、洛阳均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昔日的辉煌已一去不复 返了。不过,开封建都在草创阶段,朱温在以开封为东都的同时,又以洛阳为西 都,并长期驻跸于此,所以洛阳仍保持着陪都的地位。五代时期,从洛阳本身的 城市演变来考察,时或首都,时或陪都,大体上保持着都城的地位。 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最终决定开封彻底取代洛阳并一跃成为国都。 第一,唐廷失去河北和江淮经济的崛起造成唐朝经济地理和财政形势的变化, 促使唐廷愈来愈倚重通过汴水来获得江淮地区的财富,因此处于汴水咽喉位置的汴 州的地位就愈加上升; 第二,裴耀卿的漕运改革造成洛阳失去漕运中心的地位,刘晏的漕运改革造成 开封获得该地位; 第三,唐代宗和德宗时期一系列围绕着运河进行的军事争夺进一步促使开封成 为维护漕运安重镇; 第四,也是最关键的,洛阳的漕运条件渐渐逊色于开封。
宋朝时期洛阳的城市发展
隋唐时代的东都洛阳,有宫城、皇城和京城三重,京都之内,纵横各十街,整 齐划一,表现出非凡的帝都气派。根据唐人韦述的记载,皇城至京城正南门的定鼎 门大街,也即御道,广百步,其他如上东、建春二横街为七十五步,长夏、厚载、 永通、徽安、安喜及左掖门等街,各广六十二步,余小街各广三十一步。在街道之 间,隋有一百零三个里,三个市;唐改里为坊,有坊一百一十三,市三。每坊四周 各长三百步,中开十字路,四出趋门,从坊的大小相同这一点上看,比长安之坊还 规整得多。 到了宋初,洛阳河南府的两个附郭县,一曰河南县,管4乡54坊;一曰洛阳县, 管3乡43坊。两县中去掉所属乡村,共有93坊,大体上反映了西京坊制的恢复情况。 北宋中期,西京有坊120,其中88个隶河南县,32个隶洛阳县。 关于隋唐时期 洛阳的“市”,至宋而逐步消失。如隋之丰都市,唐改曰南市。原占二坊之地,至 贞观九年(935年)即占半坊,另一半名通利坊。
北魏洛阳城
里坊规划
北魏洛阳城继承了前代都城居民聚居区按里划分的制 度,里坊的布局环绕于宫城,益发棋盘格状化。宫城东西 两侧布局趋向整齐,形成立里坊从东、西、南三面环绕宫 城的布局特点。内城由于宫殿、庙社、官署、苑囿等所占 面积达达二分之一以上,里坊设置很少,而城北靠近邙山, 地方偏狭且“地形高显,下临城阙”,又处于宫城的背后, 为军事防御重地,因此,里坊主要分布在郭城的西、东、 南三面。
洛阳北宋衙署庭园遗址(北宋)
三城垣墙与皇宫
根据《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记载,宋代洛阳有宫城、皇城与京城(外城) 三重,均为沿袭隋唐城而来,但周长略有不同。 宫城,周长九里三百步,座落在京城之西北。隋时,旧名紫微城,唐代相因, 周长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高四丈八尺(注:关于唐洛阳宫城长度,《旧唐书》卷 三十八《地理志》作“城东西四里一百八十步,南北二里一十五步,共合十三里三 十步”。《新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作“周长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 尺,长度合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二者所记宫城周长,均与宋不同,可见宋洛阳 宫城可能有所缩小。所以《河南志》在《宋城阕古蹟》部分记载:“宫城,周九里 三百步。”注文说:“疑西与北经损减。”这是正确的。)。宋宫城南面三门,中 曰五凤楼,东曰兴教,西曰光政;东面一门曰苍龙,西面一门曰金虎,北面一门曰 拱宸,宫城东西有夹城,各三里余,东二门,南曰宾曜,北曰启明;西二门,南曰 金曜,北曰乾通。 皇城,周长十八里二百五十八步,(卷八十五)隋唐曰太微城,亦号南城,高 三丈七尺,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皇城周长为四千九百三十步,应合十三 里二百五十步,似较宋皇城为小(注:《河南志》云:“皇城,宫城之外夹城也, 周八十里二百五十八步„„”显误,因皇城在京城之内,京城周长才五十二里有 余。)。皇城为宫城之外夹城,当然亦座落在京城之西北。南面三门:中曰端门, 东西曰左右掖门。东一门曰宣仁。西三门:南曰丽景,与金曜相直,中曰开化,与 乾通相直;北曰应福。“内皆诸司处之”。
北魏洛阳城
外郭规划
洛阳外郭城为北魏新筑,景明二年(501 年)宣武帝 决定在魏晋时期的宫城、内城基础上,扩大城市范围, 修建了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外郭 城。外郭城的范围外郭城的修建,受到洛阳地理条件的 限制,南北发展均受限制,似乎应该南北狭而东西长, 但是北魏的外郭城并未完全按照自然条件所提供的走向 筑城,从考古材料来看,洛阳城垣是南北长、东西短, 整个大城呈不规则的南北长方形。
隋唐洛阳城
城市给水
隋唐洛阳城的花园城市得益于其周围伊、洛、涯、涧 4水丰富的自然水资源。其中伊水掠城南来向东北流;洛 水由城西上阳宫南入城,并沿皇城城南向东横贯全城,是 对洛阳城市影响最大的一条河流;渥水由城北入城汇人洛 水;涧水即谷水从城西北角流入城内,流经宫城、上阳宫、 西苑,终汇人洛水。由此可见,隋唐洛阳城不仅洛水贯城, 而且三面环水,伊洛2水又近似平行,十分有利于开凿水 渠。这样的自然水系,不仅提供了城市中宫禁、苑囿用水 和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又满足了城市园林的用水,为后 来造园活动的兴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洛阳城发展史
洛阳总述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 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 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 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有第一个王朝“夏”王 朝,有三代之居“夏、商、周” ,是“河图洛书”的故乡,有105位帝王定鼎九州, 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是“最早的中国” 。 洛阳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先后有夏、商、 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先后 在此建城,建都时间1529年。主要有五大都城遗址:
东汉洛阳城
里&市
东汉时期,城市中的居民区称作里图。 根据文献记载,学者认为当时贵族多居住 在上东门内的步广里、永和里董卓宅在此 中等处,其实城西里中也应当居住有大量 贵族。 市是古代城市的经济活动中心,洛阳 城中出现市的时代应当比较早。西汉时期, 王莽曾将洛阳、邯郸、宛、成都、临淄等 五座城市中市的管理人员市长改称为司市 称师。当时洛阳的市就已经呈现出繁华的 景象。
隋唐洛阳城
里坊
洛阳城的街道、市场和里坊主要分布在皇城的东面和 南面, 且以洛河为界形成南北两部分。洛南有南北向街道 12条, 东西向街道6 条, 洛北有南北向街道4 条, 东西向街 道3 条, 计25 条。市场3 个, 其中西市位于厚载门内之西, 南市位于洛南东部, 北市位于上东门街以北。里坊是由纵 横街道所组成, 此次共探出了洛南55 个坊和洛北9 个坊, 其 余坊由于各种原因破坏难以确定。
唐末大乱后,张全义治洛阳,将南市改为临时的河南府治所在地,使南市与通 利坊成为南北二城的居民区了,宋朝不可能在这里恢复那种坊市分离的“市”,只 能一沿其旧。宋时洛阳的时泰坊,本为隋之通远市,周六里,这个市南临洛水,后 亦废掉,唐显庆中旧市改坊,宋亦名大同坊。 宋代洛阳有北市坊,本邻德坊地,唐显庆中创为北市,后废市改坊,包括邻德 坊在内,原均为北市,到五代时,市的面积已大大缩小,尽管后唐时还在北市行刑, 保留有北市之名,实际上很快就被官僚建宅与设置寺院而报废了,至宋而为应天院 廨院。 由上可知,从唐末到北宋,洛阳原来的专门“市”已不见提及,都划成坊,增 加了建筑,成了居民区。这个史实说明,宋代的洛阳城内已是由原来的坊市分离制, 嬗变成新的坊市合一制,坊中居民面街而居,沿街成市,这是洛阳城市演进过程中 的一大进步。
北魏洛阳城
在北魏洛阳城设计时, 设计者便将绿色充分引入城 市规划中,从学者们复原的 北魏洛阳城和《洛阳伽蓝记》 中记载的城郭、佛寺园林等,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郁郁葱葱、 环境优美的洛阳城,因此北 魏时期统治者的环保意识已 经达到相当高的一个水平。 而北魏洛阳的城市绿化 则是有目的和有规划的,或 者说北魏的环境意识,已经 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北魏洛 阳最重要的大内御苑叫华林 园,是利用曹魏华林园的大 部分基址改建而成。
东汉洛阳城
城市规模
东汉洛阳城略呈不规则长方形,东城墙长4200米, 南城墙长2460米,西城墙长3700米,北城墙长2700 米,周长约13000米,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 南 北长约当时的九里,东西宽约当时的六里城周为夯筑 城墙,城外有宽18米~40米、深3米~4米的护城壕环 绕。 城门12座,但由于洛河冲毁南城墙,城墙各门只 存东城墙3座、北城墙2座、西城墙3座。城门为一门 三道,其间布置两道东西向夯土隔墙,构成一门三洞 的城门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