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史论文
讲城市历史和发展历程

城市历史与发展历程一、城市起源与早期文明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初的城市出现在河流流域和肥沃的河谷地带。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早期的聚落。
这些聚落逐渐发展成为具有防御设施、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城市。
早期的城市文明代表了人类社会的一次重大进步,为后来的城市化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城市发展古代的城市发展与统治者的意志、宗教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这些城市通常是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
随着贸易的发展,一些城市逐渐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
例如,古代中国的长安、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等,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三、中世纪城市演变中世纪时期,欧洲城市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
这些城市通常以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为主要产业,并形成了自治的市民社会。
中世纪城市的典型特征包括城墙、市集、教堂和市政厅等。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文化也逐渐兴起,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工业革命的到来,使得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这些城市以工业生产为主要产业,同时也带动了交通、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然而,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和社会问题等挑战。
五、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为了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问题,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逐渐兴起。
城市规划师们开始关注城市的环境质量、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如区域规划、交通规划、生态规划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旨在建设更美好、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六、城市文化与遗产保护城市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如建筑、艺术、音乐、文学和民俗等。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城市采取了各种措施,如修缮历史建筑、举办文化活动和推广当地特色文化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有助于吸引游客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七、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历史小论文题目

历史专业论文题目本科生论文题目(赵兴胜)1.近代中国的经济学家(群体或个体的研究)2.近代中国的大学校长(群体或个体的研究)3.近代中国的公务员待遇研究4.近代中国教师待遇问题研究5.近代中国军人待遇问题研究6.近代中国的学费问题研究7.民国时代上层社会生活问题研究(资本家、政府高官、世家大族的财富收支、家庭教育、婚丧嫁娶等等)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杨加深)1.中国书法歌诀研究――草书(今草)2.中国书法歌诀研究――篆书3.中国书法歌诀研究――章草4.中国书法歌诀研究――版平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胡新生)1.周代的食物与食礼研究2.汉代的食物与食礼研究3.战国时代的心理分析成就4.刘台拱研究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李巍)1.加拿大联邦制的建立2.加拿大走向独立的宪政道路3.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的历史渊源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徐畅)1.抗战时期中共的对外宣传2.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对外宣传3.图像里的历史——以近代某一时期政治漫画为中心4.国民情绪与近代中国外交(以某一事件为中心)5.国民情绪与近代中国政治(以某一事件为中心)6.近代民族危机与史学使命7.近代“社会公平”思想与“平均主义”思想辨析8.孙中山晚年思想再研究9.陈独秀晚年思想再研究10.胡绳晚年思想再研究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牛淑萍)1.试论我国文化贸易的现状及对策2.试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试论19与20世纪之交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晁中辰)1、论明初的对外政策2、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3、明清谏议制度研究4、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董宝讯)1.农业学大寨运动评析2.评《“文化大革命”十年史》.3.“大跃进”时期社会心态研究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周晓瑜)1.龚自珍史学思想研究2.黄宗羲历史批判思想3.欧阳修《正统论》分析4.论班固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张熙惟)1、金代史学家王若虚史学思想评价。
2、元代学者张起岩史学思想评价。
3、清代史学家马骕史学思想评价。
外国建筑史论文

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学院名称艺术设计学院专业班级艺术设计(装饰方向)11-2 学号 201110010246姓名刘琪指导教师王慧完成日期 2013年1月摘要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
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文艺复兴欧洲西方文明风格影响西方文明自建立以来一直在世界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
欧洲文明的延续以及辉煌,时代相传才得以保存的如此完善,以及发扬光大。
在西方文明的起点上不得不说的是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起点,爱琴海的不起眼的小土地上却孕育出了让世人震惊的文化,而这样的文化是那个时代的奇迹。
在那个一切都还未知的时代,希腊人却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了举世无双的文明。
而在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之前,欧洲的文明由于在宗教的控制下变得不伦不类,失去了原本丰厚的文化底蕴,陷入了桎梏呆板之中。
当然也不能否认宗教时代在整个欧洲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它也是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不可忽视的过程,但我个人认为也不得不承认宗教文化对于欧洲文明来说是种侵略和践踏。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
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建筑是15-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建筑风格,有时也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义建筑.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
在理论上以文艺复兴思潮为基础;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中心的建筑形体等。
市的发展历程

市的发展历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核心发展地区逐渐形成和演变。
本文将以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为例,描述城市从无到有,从小镇到大都会的发展历程,并探讨背后的原因。
这座城市最初是一个边疆小镇,位于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上,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
在农耕文明时期,农民们选择在这里定居,逐渐形成了一个小而繁忙的聚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该地区人口和商业的增长,小镇逐渐充实和发展。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的到来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随着机器化和工业生产的兴起,传统手工业逐渐被机械化和工厂生产所取代。
这座城市的工业基础开始逐渐强大起来,铁路和港口设施的建设也为该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随着城市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城市的规模也开始扩大。
城市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移民和投资者,他们将城市作为居住和创业的首选地。
城市不断扩张,不仅仅涉及建设更多的住宅和商业区域,同时也需要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例如水、电、交通、医疗和教育等。
通过迅速发展的经济,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
移民和外来投资的涌入,带来了不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信仰,丰富了城市的文化,促进了知识和技能的流动,加速了城市的发展。
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缺等都需要得到解决。
政府和社会各方必须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环境、改善交通和提供更多的住房。
同时,城市规划和管理也需要更加科学和有效,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
城市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便利化,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和利用城市的资源和服务。
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居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引入,使城市的生活更加便捷和舒适。
今天的这座城市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拥有发达的经济、文化和科技。
它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城市居民的辛勤努力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决策。
同时,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全球化的背景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论文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论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的报告一个重要的亮点,里面谈到如何引导企业由代加工转型为由技术为主的发展方式。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论文篇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考摘要:报告出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这为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以自主创新能力为引领,推动经济发展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学发展;科技创新报告出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这为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发展的必然中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在对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作出准确判断后作出的科学抉择。
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
但产业层次偏低,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占主导地位,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
产业发展长期依赖能源、资源的高消耗和低劳动力成本,面临着不可持续问题。
当前,国际市场需求持续萎缩,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
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增强创新能力。
二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要求。
现在,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国际竞争愈加激烈,创新驱动战略是适应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迫切要求。
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纷纷加大科技投入,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取发展主动权。
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中国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不断加大,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已刻不容缓。
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
中外建筑史论文

中外建筑史摘要: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场所。
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受到地域、文化、历史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和外国建筑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过对中国和外国建筑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推动中外建筑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的管理方式,对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建筑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和核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通过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更好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建筑历史,未来发展,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发展: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新石器时代。
这些古老的建筑物被广泛用于祭祀、住宅和宫殿等不同场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建筑艺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改进。
以下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建筑主要是用木材、泥土和竹子建造的。
这些建筑大多是用于祭祀和住宅等日常生活所需。
这些建筑通常以天井和庭院为主要特点,以及一些装饰性的瓦片和石雕。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建筑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由于对砖和瓦的使用。
在这个时期,建筑师开始使用砖和瓦代替木材和泥土来建造建筑物。
这种技术改进为中国的建筑艺术带来了重大的变革,使得建筑的结构更加牢固和耐久。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中国建筑的特点是建筑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装饰更加精美。
在这个时期,建筑师们开发了新的技术,如斗拱和飞檐,用于支撑大型屋顶。
同时,建筑物的装饰也变得更加精致,以满足富人和贵族的需求。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1年):在元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的特点是更加注重装饰和建筑材料的使用。
在这个时期,建筑师们使用了大量的青石、花岗岩和大理石等材料来建造建筑物,并注重建筑物的装饰性。
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论文2000字3篇

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论文2000字3篇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论文2000字一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人民的生活也不断得到改善。
可以说,现在的中国正走在腾飞的小康之路上。
小康,是指一种经济比较宽裕的生活状态。
《诗经》中道: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小康作为一种社会影响,始终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古时,小康宣扬的是以“礼义仁让”精神为主导、有吃穿的社会形态。
近代也有不少人借用这一思想,走上社会改良的道路,提出过许多美好的设想。
上世纪初,为了能将中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国家,孙中山先生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撰写了《建国方略》一书,明确指出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代思想家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影响。
小康是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形态。
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小康社会作为比较现实的目标。
两千多年来这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与进步的历史观念深入人心,并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
因此,小康社会是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当今邓小平所使用的小康理论以及他使用“小康”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表述,唤起了中国人民对发展小康之路的广泛认同。
二十多年来,中国人民朝着“奔向小康”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去不断努力奋斗。
中国这样一个有十亿人口的国家,进入小康社会是一件具有伟大意义的事。
这将为国家的长久治安打下新的基础,是更加有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点。
在经济和社会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它标志着: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看经济与社会基础指标与人均指标,还要看收入的分配状况。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如果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距,就会出现数字庞大的贫困人口。
这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我国目前农村贫困人口约为3000万;在城市中,2002年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口有2000多万人。
城市发展规划史范文

城市发展规划史范文城市发展规划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城市规划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本文将以古代城市规划、中世纪城市规划、工业时代城市规划和现代城市规划为时间轴,探讨城市发展规划史。
古代城市规划史:古代文明是城市规划的起源地之一、古代城市规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交通和防御。
早在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人就开始规划有序的城市。
他们采用了严格的几何形式,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包括宗教场所、居住区和贸易区。
与此同时,古代中国的颐和园和长城也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作。
中世纪城市规划史:中世纪时期,城市规划的重点由防御转向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欧洲的中世纪城市是根据城市市场和城堡的位置建立的。
城市的主要街道是竖直于城市市场的,并且从城堡延伸出来,以便于国王和贵族进行管理和控制。
这些城市通常由高墙和城堡保护,以确保城市的安全。
工业时代城市规划史: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规划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例,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面临着严重的住房短缺、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系列城市规划法案被引入,包括《都市改造法》和《新建筑法》。
这些法案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法律依据,并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城市规划开始注重人类的健康和幸福。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包括可持续发展、人性化和社区参与。
这些理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芝加哥世博会,当时的建筑师丹尼尔·伯纳姆提出了“城市美化”和“露天博物馆”的概念,以改善城市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近代城市规划的代表性案例包括纽约的中央公园和新加坡的现代城市规划。
总结:城市发展规划史是人类社会进化的见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城市发展的不断追求。
从古代的交通和防御,到中世纪的经济繁荣,再到工业时代的工业化发展,以及现代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发展史论文—从中国城市发展谈发展“中国的许多城市是由国家财力建设起来的,不靠工商业者的资金。
甚至某些城市的人口也有相当数目是政府强力从他处调迁过来的。
例如:秦始皇迁天下富豪12万人至咸阳;汉武帝也聚天下富户于长安附近之陵县,以至长陵、茂陵、鄢陵变成了巨大城市;北魏天兴元年徙山东六州百工技巧10万余口,以充京师;明太祖从苏州、湖州张士诚旧土移徙富户45000家至新建之首都南京。
其中南京之事例尤为突出。
明太祖去世不数年,发生靖难之变,阎王赶走明惠帝,取得皇位,于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带走了以工匠为主的27000户南京居民,使得南京城内顿时户口减半,而南京附郭首县的上元县由176图并为44坊。
这些都是欧洲城市发展史上见不到的兴衰变化之事例。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人类从分散的个体穴居,形成聚落这种群体生活的方式;再由聚落这种群体生活的方式逐步演变成为具有功能分区的区域。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
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城市正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这时城市真正出现了具体的分区,城与市的概念被明确的表现了出来。
“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中国的城市发展在世界城市发展中独树一帜。
中国的古代城市特征因与西方城市的特征不符,而被判定为没有城市。
其实,中国在石器时代便出现了城市的基本框架,而《周礼考工记》更是给出了城市的区位结构。
因为这些,从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长安、北京、南京、开封等等。
中国的城市很早以前就已经分化为明显的两大类,一类是行政区划的治所。
他们通常都有城墙或加上外郭保护,城内有政府的行政机关。
这一系统的最高层是京师,其中有供电及有关的衙门,以下则是各省级、府级、州县级的治所。
这一系统城市的政治意义很强烈,它们是全国性的行政网点,另一系统则是州治府治县治以外的市镇,它们大多数不是政府主动设置的,而是基于经济因素而自然形成。
不过,一旦发展达到规模,政府就正是在这些集聚点上设市或镇,并派官管理治安与行政。
为了区别这两个系统,前者我们称之为城郡;后者我们称之为市镇。
两个系统的综合,称为城市。
市镇通常没有城墙,足以显示其政治军事的功能不大。
除了少数例外,市镇的规模多小于城郡。
与城市对比的区域是乡村。
城市有着属于自己的功能性,即政治行政机关的场所和商业和手工业的场所。
而乡村属于农业和畜牧业的领地。
这里保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农作物。
而当每个朝代或时代出现的时候,都有自己时代的侧重点。
当商业和手工业别重视并高度发达的时期,人口会出现向城市移动的趋势,人们逐渐成为了城市的人口,乡村的土地被逐渐变成了城市进行商品交易和发展政治功能的场所,这是便出现了城市化的进程。
我国古代便出现过城市化的进程,而当南宋时期更是达到了城市化水平的巅峰。
这与当时朝代开明的政治倾向是分不开的。
一般而论,一个国家的城市化不外是受下列几类因素所推动:(一)政治因素,成事实全国或地区性的政治中心,或是行政官署所在地,作为行政网点。
(二)军事要冲,必须派兵镇守,久而形成都市。
(三)交通要津,如两河教会之处及优良海港。
也有非天然形势造成者,如运河沿岸之城市或近代铁路交通线上之城市。
(四)工商业之发展,这其中尤以工业对于城市化的推动力为最强。
现代化的工业要追求外延经济,有向一两处集中的趋势。
例如英国19世纪的纺织业中心,美国20世纪的钢铁业中心及汽车工业中心。
同种工业集中时,技术工人市场及原料市场就会随之发展起来,提供重要的外延经济。
不论是哪种推动力,在大城市形成后,人口达到一定程度,便会产生次级行业,如修理业、各种服务业、娱乐场所、文化事业、金融组织等。
另一方面,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要受到两种因素的制约。
第一,农业生产力的制约。
在无法大量进口粮食的时代,城市中非农业人口要靠农业部门的余量来供养。
农业部门的余量率决定全国能有多大比重的非农业人口,也决定城市规模能扩展多大,而在一个运输成本不致高的离谱的余量供应圈内取得两市。
第二,城乡人口受到制度性的限制,无法随意迁居城市,则即令有强大的城市化推动力,城市也无法快速成长。
由此可见,推动力的强弱与制约因素的存在共同决定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如果说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是现象的话,那么这背后的政治制度和传统社会的运行逻辑的则是其独特性的来源之一,如果我们目前还不能断言这就是根源的话。
中国城市发展在不断变化中前进着,又衰退了,但一以贯之的是这一进程中处处可见的政治设计的烙印:独特的城市发展路径是独特的政治制度之投影。
城市化的政治设计基调肇始于周代分封制,早期的城市只是周朝统治者为实施殖民统治所划定的武装殖民集团聚居点。
这也使得中国的城市一开始在意涵和功用上就更倾向于“城”而非“市”,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功能和定位来讲,中国的城市先天上就存在功能上的“偏科”。
因此新型市镇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中国城市功能上的不全,是制度空间以外社会安排上的一种自发调整。
这种城市发展顺应政治需求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在中国政治中央集权逐渐加深的过程中。
汉朝时皇权与相权分立,当时的宰相作为政治领袖负责政治上一切实际责任,而皇帝则作为国家元首象征着国家的统一。
汉朝地方政府仅设郡县两级,因此中央政府也并没有显得特别高高在上。
因此有“汉朝吏治,永世称美”之说。
进入唐朝,则渐入中央集权,不仅地方官的人用权归中央所有,到最后中央派到地方的行检察权的观察使反而成了最高地方长官。
再从宋朝宰相与军权的分离;到明朝废宰相,清朝设立军机处:中国的中央集权一步步发展到顶峰。
整个古代城市化就是在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如何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力控制,消除政治上军事上的潜在威胁则成了统治者选择都城时第一位的考虑。
所以,即使北京无险可守,无粮可用,也还是被明朝统治者坚定地选为都城,即使这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和社会困难。
不能不承认,无论城市发展状况如何,作为一种实际结果,它仅仅是政治设计的副产品。
可以想见,如果中国从一开始就是另外一套政治上的逻辑,中国的城市发展可能走的就是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了。
中国的城市发展在近现代被明显的与古代分割开来,除了近代战争的洗礼和国外思想的入侵,更多的是中国人对待自然和对待城市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以北京为例。
北京是如今最能代表中国的城市。
除了政治性的首都之外,城市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都明显的代表了当下中国。
北京被历史贴上了种种的标签,而这些正代表着中国。
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都说明着北京正逐渐走向世界。
然而,当我们看到北京经济和城市建筑飞速发展的同时,有没有意识到潜在的问题已经出现,我们还能不能够继续走现在的路。
北京的旧城如今几乎荡然无存,破旧立新的态度成为了如今的主导。
北京为奥运会而骄傲,也为庞大的奥运场馆而骄傲。
然而关于北京城市的宣传片,最打动人的依然是金碧辉煌的古建筑,以及苍翠绿树下生机盎然的胡同生活;那些摩天楼、立交桥充其量只是证明“别人有的我也有”罢了,但城市最吸引人的,依然是它独有的个性。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灵魂所在、让本地人热爱又吸引游客的,依然是随着历史积淀下来的城市风貌、城市肌理,以及发生在其中的生活。
可是如今这样的地方越来越少,原本大片的历史风貌区拆得只剩几座孤零零的文物保护单位,曲高和寡,旧城区原有的韵味不再。
站在景山顶上向东望去,只有一道杂乱的天际线,那些摩天楼并不激动人心。
只有转头看见的故宫琉璃瓦,以及那些小小的灰色屋顶,让我觉得我在北京。
只有它们是不可复制、推倒后无法重来的。
那是一种生活,城市本该是生活的容器。
经济的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
在中国经济日益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的建设同样被经济基础而决定着。
然而,中国传统的城市并没有被完整的保留下来,如今的中国俨然成为了世界建筑师的实验场所。
各种形状,各种材质的建筑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建造起来。
我们的中国如今已被经济的进步冲昏了头脑,60年的中国发展翻天覆地的辉煌,但也掩盖不了付出巨大代价的事实,而且是不可弥补的。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依旧沿着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视既往,迷信未来的道路继续前进。
如今中国的城市依然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我们从原来的老师,逐渐成为了其它国家的低端模仿者。
那些模仿外国城市的中国城市已经变成了四不像城市。
像纽约?像伦敦?像巴黎?却又谁都不像。
我们的城市在政府的急功近利和目光短浅之下,被人民指责已久。
就当下中国而言,对于地方官员来讲,一座城市已经不是生活的场所,而只是作为其向上升迁的一个工具。
而生活在城市里的老百姓,才是和城市有着一生的联系,有着世世代代的深厚感情的群体。
但是,又如何把城市的建设和保护决策权交予所有的老百姓呢?城市规划本来就是一项科学和艺术的工作,无论谁来承担,都会背负风险,记过都很难说尽善尽美。
过去不好的建筑,今天可能全世界都会为之喝彩,然而今天好的城市规划也只代表今天,明天怎么说,就留给历史去评价吧!所以,城市的发展,很难评论,只能真诚的面对。
一座城的前世已经注定,今生更是要好好的继续生活下去。
我们向往城市的发展,但是更向往城市向更好地方向发展。
我们的城市的主体是人,是真正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
城的产生是因为人类的需要,而如今中国城市的发展同样需要人的需求进行。
我们已经抛弃了传统,难道还要抛弃人性吗?“北京大规模的拆,拆得都没有了底气。
”也许多少年后,中国的城市会变成另外一个景象,我们了解的是其改变路上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