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概述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概述引言城市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进。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发展的起源、演变以及未来的前景,并对不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概述。
城市发展的起源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
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如古巴比伦、尼尼微等。
这些城市以农业为基础,通过灌溉系统和农田耕作的发展,形成了相对稳定和繁荣的城市社会。
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技术和交通运输水平的制约。
随着农业技术和交通网络的改进,城市开始快速发展。
在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古罗马帝国更是建立了一系列宏伟的城市,充分体现了城市发展和帝国扩张的关系。
城市发展的演变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工业革命将城市从农业中心转变为工业中心,吸引大量农民和工人来到城市寻求工作和生活机会。
例如,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中,曼彻斯特迅速崛起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20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更加迅猛。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强,城市发展呈现出巨大的多样性。
一方面,大城市继续扩张,成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创新中心。
例如,纽约、东京和伦敦等世界大都市。
另一方面,中小型城市也在迅速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城市发展的演变也受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模式的转型,城市规划和建设逐渐从单一的工业和商业核心向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现代城市需要考虑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以创造更加宜居、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城市发展的前景概述未来城市发展的前景仍然充满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几个重要方面的概述:1. 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加,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之一。
未来的城市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提倡低碳、节能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减少碳排放,城市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讲城市历史和发展历程

城市历史与发展历程一、城市起源与早期文明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初的城市出现在河流流域和肥沃的河谷地带。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早期的聚落。
这些聚落逐渐发展成为具有防御设施、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城市。
早期的城市文明代表了人类社会的一次重大进步,为后来的城市化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城市发展古代的城市发展与统治者的意志、宗教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这些城市通常是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
随着贸易的发展,一些城市逐渐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
例如,古代中国的长安、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等,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三、中世纪城市演变中世纪时期,欧洲城市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
这些城市通常以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为主要产业,并形成了自治的市民社会。
中世纪城市的典型特征包括城墙、市集、教堂和市政厅等。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文化也逐渐兴起,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工业革命的到来,使得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这些城市以工业生产为主要产业,同时也带动了交通、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然而,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和社会问题等挑战。
五、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为了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问题,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逐渐兴起。
城市规划师们开始关注城市的环境质量、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如区域规划、交通规划、生态规划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旨在建设更美好、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六、城市文化与遗产保护城市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如建筑、艺术、音乐、文学和民俗等。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城市采取了各种措施,如修缮历史建筑、举办文化活动和推广当地特色文化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有助于吸引游客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七、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时间的流逝 美丽的变迁 城市的发展历程

时间的流逝美丽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发展历程充满了美丽的变迁。
每一个繁荣的城市,都有着它自己的发展史和独特的风貌。
本文将以时间的流逝为线索,探索城市的发展历程,展示城市在经济、建筑、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与发展。
1. 城市的起源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起初,人们聚居在水源丰富的地方,以便获取生活所需。
农耕文明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在集市周围定居,这标志着城市的初步形成。
这些原始的城市往往由简单的土坯和木材建筑构成,但它们却为后来的城市奠定了基础。
2. 经济的变革城市的发展与经济的变革密不可分。
在古代,农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但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城市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公共市场的建立促进了商品交易和经济发展,手工业的繁荣使得城市成为了艺术和工艺品的中心。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迎来了大规模的工厂和制造业的发展,城市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3. 建筑的演变城市的建筑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从最初的土坯和木结构建筑到现代摩天大楼,建筑技术的进步使得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古代的城市墙和宫殿,中世纪的城堡和大教堂,都是城市建筑的重要代表。
而现代城市则以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公共建筑为标志,展现出了现代城市的繁荣与魅力。
4. 文化的繁荣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
从古代的文明古国到现代的多元文化社会,城市成为了文化艺术的中心。
艺术家、作家和学者们纷纷涌入城市,他们的创作和学术研究为城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博物馆、剧院和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建立,进一步弘扬了城市的文化底蕴。
5. 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外在形态,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从农耕生活过渡到了工业化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便利设施,但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污染等问题。
然而,现代城市的发展也积极响应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城市发展史PPT课件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二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导论
•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城市人口比例在总人口中逐渐增加,城市
已经成为社会运行的中心。
3
• 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古代城市之 多、规模之大是世界罕见的。
4
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期
2000多年中国城市建设的布局,即:突出 政治中心,强调中轴线以及前朝后市的规 划布局。城市中出现专门的交易中心—— 市。
38
• 3、建筑技术增强。高台宫殿较为普遍,如 赵国的邯郸城。
• 4、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文化发达。
39
第二章 秦汉的城市
•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确立和初步发 展的时期。空前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的建立,对中国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 而且城市政治、经济、文化都获得高度发 展,城市建筑也有着重大的进步,使中国 城市文明屹立于世界城市文明的前列。
32
殷墟特点
• 城市的中心是商朝的王宫建筑群,这时的 宫殿已由单体建筑发展为主从组合的建筑 群。王宫分为三区,北区是王室居住区, 中区是宗庙和处理政务的区域,南区是祭 祀区。三区的宫殿建筑大体上分布在纵轴 线上,初步形成前殿后寝和纵深的对称布 局方法。
• 殷墟未发现城墙。
33
34
周代的城市
周代的城市具有以下特点: 1、数量较前增加不少,但城市规模小。 2、形成严格的城邑等级制度。 3、城市建设有一定的规划性。
拜占庭
建设年代 583年 493年 1421-1533年 1267年 605年 1366年 前220年 800年 300年
[1]城市发展史_起源、演变和前景
![[1]城市发展史_起源、演变和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3b24689abed5b9f3f90f1cdd.png)
“对于一个想要探索欧洲文明的基础的人来说,了解中国的过去乃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城市发展史》的作者,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想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1938年他在《城市文化》中为世界呼吁城市规划的人文思想因素,几乎整个欧洲的城市设计规划,因他的思想而重新确定方向,而他没有到过中国。
1961年66岁的他写出了《城市发展史》的时候,坚持亲身经历与观察的研究方法,令他为自己仍然没有到过中国,无法描述东方城市文明而遗憾。
26年后,目光敏锐的中国学者把《城市发展史》引介中国的时候,92岁的芒福德先生已经谢绝笔墨了。
没有东方城市文明的城市历史,不能不说是一部缺憾的历史。
1990年芒福德先生逝世,《城市发展史》在中国正式出版。
1995年纪念芒福德的百周年诞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也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方兴未艾之时。
又过了10年,当75万字的中文版《城市发展史》再版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化已然进入令世界震惊的40%以上发展速度,芒福德先生在67年前基于西方城市发展进程的思考,对我们今天竟然有非常特别的意义。
他说:“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
”在我们今天城市迅速发展,资源迅速枯竭,生态迅速破坏,环境迅速恶化的情形之下,重读芒福德对非理性工业文明的尖锐批判,领会他倡导生态保护运动的思想,不禁慨叹。
20世纪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创造巨大财富和技术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规模空前的灾难和创伤。
1914至1945年间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大约有12亿人死于战争,超过了以往历史上全部战争牺牲者之和。
现代技术一方面千方百计避免死亡,一方面又血腥杀戮,让人们苦苦思索人类和谐共处的文。
[1]城市发展史_起源、演变和前景
![[1]城市发展史_起源、演变和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3b24689abed5b9f3f90f1cdd.png)
“对于一个想要探索欧洲文明的基础的人来说,了解中国的过去乃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城市发展史》的作者,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想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1938年他在《城市文化》中为世界呼吁城市规划的人文思想因素,几乎整个欧洲的城市设计规划,因他的思想而重新确定方向,而他没有到过中国。
1961年66岁的他写出了《城市发展史》的时候,坚持亲身经历与观察的研究方法,令他为自己仍然没有到过中国,无法描述东方城市文明而遗憾。
26年后,目光敏锐的中国学者把《城市发展史》引介中国的时候,92岁的芒福德先生已经谢绝笔墨了。
没有东方城市文明的城市历史,不能不说是一部缺憾的历史。
1990年芒福德先生逝世,《城市发展史》在中国正式出版。
1995年纪念芒福德的百周年诞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也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方兴未艾之时。
又过了10年,当75万字的中文版《城市发展史》再版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化已然进入令世界震惊的40%以上发展速度,芒福德先生在67年前基于西方城市发展进程的思考,对我们今天竟然有非常特别的意义。
他说:“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
”在我们今天城市迅速发展,资源迅速枯竭,生态迅速破坏,环境迅速恶化的情形之下,重读芒福德对非理性工业文明的尖锐批判,领会他倡导生态保护运动的思想,不禁慨叹。
20世纪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创造巨大财富和技术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规模空前的灾难和创伤。
1914至1945年间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大约有12亿人死于战争,超过了以往历史上全部战争牺牲者之和。
现代技术一方面千方百计避免死亡,一方面又血腥杀戮,让人们苦苦思索人类和谐共处的文。
城市发展史全

霍德华的田园城市
霍德华说服了别的有足够资金和信心的人和他一起进行试验, 在1904年开始建设第一个花园城市莱曲华斯(Letch worth), 十多年后他开始建设另一个花园城市威尔温(Welwyn)。
霍德华的花园城市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它有花园和绿地:它与别 的城市全然不同的创新之处在于他通过一个组合体对错综复杂情况
• • • • •
对大量人口的奴役(特大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 取消限制(城市扩张的原因) 特大城市的命运 世界城市的文化功能作用 无形的城市
对大量人口的奴役
大都市像滚雪球那样漫无边际的扩大,其主要原因在于19世纪人口的 大量增长,这种增长也许,不论相对地或绝对的,超过了新石器时代的增 长,那时使人类有可能过最初的城市生活。
中霍德华坚持拒绝向郊区发展这种临时性的过渡方式,
而要寻求一种城市与乡村稳定持久的结合,而不 脆弱的连接。 是
城市扩展
霍德华深深懂得大城市的扩展对城市本身是不利的,
因为大城市人口的每一次增长
· 它的交通就会变得更加拥挤 · 人们就更加难以到市中心区的一些公共机构来 · 大多数居民难于从城市的许多文化设施中受到好处 好像这些设施机构不属于他们的活动范围。
个邻里的意识。
社区中心: 社区中心是指供大家对所有公共问题进行讨论、辩 论和共同行动的场所;它的目的是恢复当地团体的积极 性和首创精神,自我意识和自我指导——对”忠于党派, 单方面决定问题的和遥控的挑战“。
组织邻里的原则
把家庭和学校日常需要的全部设施,安 排在步行距离之内,把运送与邻里无关
的人和货物的繁忙交通干道安排在邻里
这个乌托邦是可以实现的,它是如此的令人向往,以致那些发明这个
乌托邦的人被陶醉得看不见它的致命的不良后果——他的群众性和流 行性。人们潮水般地都涌向这个乌托邦,其数量是如此之大以致把每
简述城市的发展史

简述城市的发展史城市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出现。
随着人类聚居的规模逐渐扩大,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组织的重要形式逐渐出现并发展起来。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开始聚集形成了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的定居点,这些定居点的出现是人类从狩猎采集向农耕文明转变的产物,也标志着城市的雏形开始形成。
随着农业的发展,一些定居点逐渐向农业生产过渡,并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古代的文明中,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河谷文明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等,都可以被认为是古代城市的先驱者。
在这些古代文明的基础上,古代城市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最早的城市通常是一个中心集权的政治、宗教、军事和商业中心,由统治者或神权贵族领导。
这些城市拥有鳞次栉比的街道、宏伟的宫殿、庙宇和雕塑等建筑,还有繁忙的市场和旺盛的商业活动。
同时,这些城市也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
古代希腊和罗马城市的发展更为先进和成熟。
希腊城市国家(城邦)是古代城市发展的重要代表。
它们的政治制度为民主,文化非常繁荣,给后来的城市文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罗马帝国的城市则更为宏大,其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对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则是城市发展史中的一个转折点。
在中世纪欧洲,农业的发展导致人口逐渐增多,同时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促进了城市的兴起。
这些城市通常是由自由市民组成的,他们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益。
这些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中心。
15世纪以后,欧洲进入了大航海时代。
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由于欧洲各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探险和殖民,大量的财富通过城市流入欧洲。
这种财富的积累使得城市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成为了欧洲社会的主导力量。
城市也成为了欧洲工业革命和商业革命的中心,科技的进步和商业的繁荣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都城商业市场空间的演变特征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商业的催生下完成的,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商品交换,出现了商业空间,它与人类相伴至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而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科技进步、生活改善,商业空间从原始时代“以物易物”的露天交易点,逐渐演变成今日以世界为舞台的商业贸易网络体系,从而使人类城市生活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也就是在这种基本的买卖关系行为中不断和继续着它由点到面的演进……一,中国古代商业和市的产生与形成在我国远古时期就出现了早期的商业交换,原始时代,人们共同对抗自然,生产力有限,未能形成分工。
但在不断改进的劳动工具后,增加了人们的生产力,生产物过盛就逐渐衍生了原始的交换。
这些交换先是偶然性,渐渐变得经常而刻意。
据《易经》所载,神农氏曾在日中设市以“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这可算是原始的市集。
在远古时期,商部落就以善于交换出名,传说他们的祖先曾驾着牛车游走部落之间,进行交易。
历史学家都相信,“商人”、“商业”之名的由来就是来自商部落的名称。
人们先称到处贩卖的人为“商”,在固定地方售物的人叫“贾”,即所谓“行商坐贾”,后来则逐渐统称为他们为“商人”。
商业交换点的生成源于人的基本生活行为,商业建筑空间的点便是在人对于商业行为的需求中产生的。
商业行为的形态与商业行为所需要的空间的关系在最初就表现为“市”。
“市”即为“交易(行为);集中买卖货物的(固定)场所(空间)”。
二,中国历代商业的发展和空间演变<一> 先秦时期夏朝时期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
但当时还是以局限在居民点内部的物物交换的形式为主。
商代统治者居住的城市称“邑”,人们交易的场所为“市”。
最初的市和城是分隔的,后来为了切合统治者的需要而迁到邑之内,商朝歌城内设九市。
市内还有各式各样的“肆”,那就是分门别类的店铺。
商民善于经商,商朝都城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周时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固定的交易场所,从居民点中分化出来,但西周时期的交易必须在市内进行,并有严格的管理机构。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
是中国古代商业的第一次高潮时期。
<二> 秦汉时期秦时“徙天下富户十二万居咸阳”,咸阳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市。
考古推测市在城南,并由若干商品分类的“肆”组成,有管理机构“市亭”。
同时,还出现了海上贸易中心,如南海、会稽、琅琊等。
汉时,长安有九市,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的东西两侧:“六市在道东,三市在道西”。
有名可查的又东市、西市、柳市、直市、交市等,其中有的不一定在城内。
市场布局比较集中。
张骞凿空通西域之后,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河西走廊由此逐渐产生了一批商镇,如武威、张掖、敦煌等。
同时乡村商业和商运都很活跃,已存在季节性买卖,乡村集贸市场出现雏形。
<三>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三国至南北朝时,不少城市遭到战争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北魏时,洛阳城内市场很多且有周长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或远走异域。
建康(南京)城内建有四市,市内唐铺林立;秦淮河两岸商旅云集,交易兴盛。
六朝时代,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其含义有二:一是贩饲马料之市;二是草草构成之市。
各朝都城的市场分布:北魏、东魏城市布局中产生了专门为商业服务的东西二市,奠定了商业建筑空间发展的基础。
曹魏邺城内的东南和西南有三个市,东魏、北齐邺南城设有东市、西市;北魏洛阳城内宫南有好几出集中的市,有大市、小市、四通市,大市在西阳门外四里、街道之南,小市在城东,四通市在城南郭外;南朝建康(建业))城内建有四市,市内唐铺林立;秦淮河两岸商旅云集,交易兴盛。
南朝政府专门设有大市、南市、北市的令。
商业发展相对较快。
<四> 隋唐时期隋唐长安的市已经由定时而聚的形式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
南北朝后,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由中原转向江淮流域,大运河的修通,使南北经济流通更为密切。
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以外,扬州也是“雄富冠天下”。
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唐时,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恢复通往西域的通商之路,开辟了海上贸易之路,出现了像广州、扬州和泉州等通商港口城市。
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市场分布和商业特点: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其东西二市对称位于皇城南面各占二坊之地,并有河道相连。
白天都会定时开市闭市。
其宫城、皇城居中偏北,被外城三面包围,这样市在南面,与“前朝后市”的城制不符。
市内有肆和行,共有220行,市内的店面很多。
东市集中着贵族官僚服务的各种商业,西市相当于一个国际贸易中心。
但城市只有两个集中的市,反映了商业还是不够发达。
以后坊市制度逐渐突破:一是坊与市的区别渐消,坊内亦出现商店;二是夜市广泛出现,突破了市场集散的时间限制,三是市的设置不限于州县治所,凡为“要路”而交易繁者皆可设市,且民间也有许多自发的市。
东都洛阳城的市场分布和商业特点:城市里共有三个集中的市,最大的南市在洛河南岸,“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内112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
北市在洛河北岸,在该地区坊里中央,占一坊。
西市在城市西南角,载厚门内,也占地一坊。
坊里出现商业和服务业。
唐代国内三个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一个是南方港口城市广州,一是长江和运河交会处的扬州,一是运河至黄河的转运中心汴州,此外还有益州、洪州等商业中心。
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
唐后期开始,坊市制度逐渐被突破,对商业的限制逐渐松弛,城市工商业人口比重加大,商业繁荣,商品结构也出现变化。
成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五> 宋元时期唐末,国家战乱不断,其主要的战争都是在北方进行的,有大量的先进技术和劳动力不断地向南方迁徙。
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随着继续向南移动,南宋时经济中心完全移至南方。
宋元时期商业空间的变化:宋代商业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坊市制度的打破。
汉唐时期的都市,实行封闭式的坊市制度。
市民居住在坊内,商店集中在市内,坊与市四周筑有围墙,交易也有时限。
但从北宋开始,城内城外都可开设商店,而且相同行业的店铺往往集中在一起,小卖行贩也十分普遍。
延续千年的坊市制度全面崩溃,向街巷制度转变,这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此外,因循千年的宵禁制度也被彻底取消,于是,有了夜市,有了酒楼,有了《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
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勾阑的出现,为繁荣一时的元代杂剧表演提供了主要舞台。
兴盛的海外贸易:宋元时期,在碧波万顷的南中国海上,各国商船穿梭往来,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黄金时代。
宋朝在广州、杭州、明州等地设置市舶司管理蕃商贸易。
元代海上交通更加繁盛,泉州、广州、庆元都是主要的贸易港口,其中泉州更被视为世界贸易中心。
商业的繁荣导致了货币革命,北宋交子是世界上纸币的雏形,元朝纸币制度最为盛行,朝廷统一发行纸币(钞),通行全国,这也正说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开始发达。
北宋开封的商业空间布局:(1)开封的市肆街道分布和长安、洛阳显著不同,不再限定在“市”内,而是分布全城,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2)城内也有集中交易的市,如相国寺区域等。
(3)城内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如州桥夜市。
其反映了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发达的需要。
港口城市的发展:宋元时期,商业和手工艺有大的发展,海上贸易和交通越发发达。
也就形成了一批的港口城市:北宋的广州、泉州、明州等,形成贸易中转站和货物集散地。
最多时,和海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过贸易往来。
<六>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宋代以来发生的商业和城市变革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明清时期达到了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
城市建设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灵活自由的布局形式。
城市的商业布局更灵活自由,有日市、灯市等和固定的市。
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往往“千街错绣”,“灯火连昼”。
因此,明清时期成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第三次高潮时期。
其商业空间发展有以下特征:(1)商业的繁华:国内市场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出现大量的商业城镇。
同时,在各地出现了商业帮会。
(2)海上贸易:朝贡贸易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
但“闭关锁国”的政策,遏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但中外经济交流并没有完全切断。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勃兴,而城镇兴起之后,人口不断增加,交通不断完善,又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二者相辅相成。
三,中国古代商业空间的发展主要表现(1)商业活动的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
唐时加快,明清时突出,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如丝市、叶市、猪市等),以至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市镇(有的更是专业性的集散市集);而不是先有农村商业,而后才有城市商业的发展。
(2)商品开始时,一般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时)才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
如向小生产者预购、定货、贷款、当包买商、搞前店后厂,以至投资设厂、开设手工业作坊。
四,中国古代城市中商业空间的演变过程渔猎时期少剩余产品,无交换市场农牧业出现,产生物物交换,日中为市剩余产品增加,交换加强,出现固定的市场城市中设集中的市场唐代集中集中管理的坊里式的封闭市场宋代以后沿街开放性的商业街五,总结中国古代的商业活动主要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的发展是以商业的繁荣为重要内容的。
城市的分布情况直接就影响着商业空间的布局。
随着历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日益向大中城市集中,商业行会逐渐发展以及城市服务业的兴盛成为城市商业繁荣的重要特征。
但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一直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限定和制约,使其发展比较艰难,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放宽,中国古代商业空间的发展实现了一个个的突破。
从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向外扩散开来。
使城市商业空间不断地丰富起来,一起造就了中国古代城市商业的蓬勃的发展和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