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
流水作用的名词解释

流水作用的名词解释流水作用是指水流在地表或地下流动所产生的一系列地貌现象和地质作用。
它是地理学和地质学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对地球表面的形成、演变以及水文循环等具有重要影响。
在地表方面,流水作用首先表现为河流的形成和侵蚀作用。
当降水形成的径流汇聚成小溪、河流时,水的流动便开始改变地表的形态。
随着河流径流的增加,它们会迅速侵蚀地表,并形成河道。
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冲刷和悬移,即通过河水的冲击力和携带力使岩石颗粒被切削和搬运,这导致了河谷的深化和拓宽。
此外,河流还可以在流经平原时,通过平原展布的细沟、支流和洪泛平原来扩大流水作用的影响范围。
这一系列的侵蚀过程不断改变着河谷的形状和大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特征,如V型谷、峡谷、峡湾等。
除了河流,流水作用还可以通过溪流和小河流的流动来形成和改变其他地形。
溪流主要形成于山地和丘陵地带,由于坡度较大,水流速度较快,侵蚀作用也较明显。
溪流在流经地形较陡峭的地区时,会通过冲刷和侵蚀来形成瀑布和急流,并在山谷中形成峡谷。
而在地势较平缓的区域,溪流的冲刷作用则会形成沉积物,形成冲积扇和冲积平原。
这些地貌特征都是流水作用在地表的表现。
在地下方面,流水作用主要包括地下水的流动和溶蚀作用。
地下水的流动是指水在地下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的移动。
这种流动对地下岩石的溶蚀和侵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地下水中溶解了一定量的溶解质,如二氧化碳和钙离子等,在地下岩层中流动时,会通过化学反应和溶解作用溶解和移动岩石中的溶质,改变地下岩石的结构和形态。
这种溶蚀作用是形成洞穴和地下河流的重要过程。
洞穴是流水作用在地下的表现,是由地下水溶蚀岩石形成的巨大空洞。
而地下河流则是地下水流动形成的河流系统,它们通常在地下洞穴中形成,并通过地下溶洞系统与地表的水体相连。
除了河流、溪流、洞穴和地下河流,流水作用还有一些其他的表现形式。
例如,海岸侵蚀也是流水作用的结果之一。
海浪冲刷着海岸线,通过力量的作用将海岸线侵蚀和改变,形成了各种海岸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洞等。
第5章地面流水地质作用

河流沉积作用的主要方 式是机械沉积作用。引起河 流机械沉积作用主要原因是 河水流速的降低,导致机械 动能的减小,使河流的搬运 能力降低而发生沉积 。根据 沉积的部位分为:
山口沉积作用 谷底沉积作用 河口沉积作用
2019/12/30
山口沉积作用
山口沉积作用
河口沉积作用
第三节 河流的地质作用
河流的沉积作用
泥石流的危害
2019/12/30
泥石流的危害
2019/12/30
泥石流的危害
2019/12/30
泥石流的危害
第三节 河流的地质作用
河流的空间形态
河 流 在 纵 向 的 特 征
2019/12/30
第三节 河流的地质作用
河流的空间形态
河 (流 河在 谷横 要向 素的 )特
征
2019/12/30
河流的侧蚀作用
由于河水惯性离 心力的作用使河水冲 向弯曲河床的凹岸, 造成凹岸被侵蚀。而 凸岸水流减缓,在凸 岸河水携带的泥沙就 会沉积,河床不断加 宽,河曲的曲度变大, 形成蛇曲河。蛇曲河 最后会裁弯取直。废 弃的弯曲河道称为牛 轭湖 2019/12/30
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河流的地质作用
河流的侧蚀作用
河流的沉积作用
谷底沉积作用谷底包括两
部分。一部分是被河水所覆盖 的河床,在河床上产生的沉积 作用称河床沉积;另一部分是 平水位时谷底未被河水所淹没
2019/12/30
第二节 洪流的地质作用及泥石流
冲刷作用:洪流以巨大的机械冲击力猛烈 冲刷沟底及沟壁岩石的过程。
洪流的冲刷作用形 成的沟谷地貌称:
冲沟。
2019/12/30
第二节 洪流的地质作用及泥石流
河北工程大学普通地质学ppt转换成word第八章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课件主讲人:周俊杰河北工程大学勘查教研室第八章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第一节地面流水的种类及水系型式第二节流水的运动与动能第三节河流的地质作用第四节河流的均夷化和去均夷化作用第八章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地面流水特别是河流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极为密切,由河流形成的肥沃冲积平原,正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河流还是最活跃的地质外营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形态的侵蚀沟谷,同时又将被侵蚀的物质沿途堆积,形成各种各样的堆积地貌。
河流的地质作用塑造着陆地形态,改变着地球的外貌。
地面流水的种类面流(片流):顺斜坡无固定流道的、面状流动的细小流水\洪流:在斜坡低洼处汇集成线状较强的地面流水第一节地面流水的种类及水系型式地面流水:是指陆地表面流动着的液态水。
它们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从高处向低处流动。
地面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1、地面流水的种类——暂时性地面流水面流(片流):顺斜坡无固定流道的、面状流动的薄层细小流水。
面流能比较均匀地洗刷山坡上的松散物质。
由面的凹入部位或山麓堆积起来,形成坡积物。
由面流搬运的物质在山坡的凹入部位或山麓堆积起来,形成坡积物。
洪流:当面流增大到一定程度在斜坡低洼处汇集成线状的较强的线状流水。
再向下汇聚成快速奔腾的洪流。
洪流猛烈冲刷沟底、沟壁的岩石并使其遭受破坏,称为冲刷作用。
冲刷作用将坡面凹地冲刷成两壁陡峭的沟谷。
多次冲刷两侧形成许多小冲沟,共同构成了冲洪流携带大量泥沙、石块到沟口,由于坡度减小,洪流无侧壁约束,水流分散,动能迅速减弱,所搬运的碎屑物在沟口大量沉积,形成洪积物(洪积扇)。
洪积扇2、地面流水的种类——长期性地面流水——河流河流:具有一定河道的长期性地面流水。
1)河流的形成过程根据地面流水:河流是由面流、洪流逐渐发展而成的。
洪流的冲刷作用形成的沟谷,沟谷发展为冲沟,冲沟有常年流水或季节性流水即为河谷(河流)根据地形:地形表面平坦(面流)→沟槽(洪流)→沟谷(洪流)→冲沟(洪流)→河谷(洪流、河流)起初的大气降水,有上向下沿自然平坦斜坡均匀流动,其流速小、水层薄,水流方向受地面起伏影响大,无固定流向,成为网状细流,称为面流。
流水地质作用10

洪流携带碎屑物质在山沟出 口处或山前倾斜平原堆积形 成洪积物(地貌上称洪积扇)
三.河流的地质作用
作用的形式:侵蚀、搬运、沉积 结果:改变陆地地形-对地表削高填低 主要决定因素:河水流速、流量的变化
1. 侵蚀作用
河流运动→破坏河谷岩土体→侵蚀 河流侵蚀作用方式:以机械磨蚀为主,化学溶蚀为辅。 河流侵蚀作用方向:垂直侵蚀作用 侧向侵蚀作用
洞、落水洞、溶沟、石林、石笋、钟乳石、暗河等。
岩溶现象主要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尤以南 斯拉夫北部的喀斯特高原,为早期典型,因而国际上称喀 斯特。
越南 下龙湾 喀斯特地貌
天然岩溶石
广西 银子岩溶
图3-11 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生成示意图
一、岩溶的形成条件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有: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 水的溶蚀性和流动性。
下蚀( vertical erosion)
向下侵蚀
称为加深作用,常出现在瀑布或水坝下 方,流水急速由高往下侵蚀,使得河床 加深,一般发生于山区河流。
(长江三峡)
侧蚀( lateral erosion)
向侧侵蚀
(长江中下游平原)
又称为加宽作用,弯曲的河道,水流向两侧侵蚀,使得河床宽。
外侧的流速比内侧快。
洞及地下河等。
三、岩溶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三类:渗漏问题;地基稳定性问题;
地下洞室稳定和突然涌水、涌泥问题。
(一)渗漏和突水问题
由于岩溶地区的岩体中有许多溶隙、溶洞、漏斗,若
二.洪流的地质作用
径流将沟底,沟岸物质 掏蚀,并带到沟口沉积 的过程。 冲刷作用:冲沟中地表 特点:沟口沉积,沉积 物为沟内 物质。松散、富水。 洪积层(扇):平面: 扇顶颗粒大,地下水位 深,矿化度低,工程性 纵剖面: 质好;扇尾相反,工程 性质差。
f第六章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学)

f第六章地⾯流⽔的地质作⽤(学)第六章地⾯流⽔的地质作⽤1.地⾯流⽔——是沿陆地表⾯流动的⽔体。
2.暂时性流⽔——是指补给⽔源不稳定的地表流⽔;⼀般降⾬后才能形成。
3.⽚流——是指斜坡上⽆固定流路的⽹状(⾯状)细流。
4.洪流----是指由⽚流进⼀步发育⽽成的沿沟⾕流动的线状⽔流。
第⼀节⽚流的地质作⽤5.洗刷作⽤——⽚流对斜坡上的松散物质产⽣均匀的剥蚀作⽤称洗刷作⽤。
6.坡积物——由⽚流搬运的物质在斜坡平缓地带形成的堆积物,称为坡积物;7.坡积裾——坡积物在⼭麓常连结形似⾐裙的坡积地形,称坡积裙(裾)。
第⼆节洪流的地质作⽤及泥⽯流8.洪流的侵蚀作⽤——洪流携带的泥砂、⽯块对沟⾕的破坏作⽤,称洪流的侵蚀作⽤。
9.由冲刷作⽤形成的沟⾕——称为冲沟。
10.洪流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平缓地带形成的堆积物------ 称洪积物。
11.洪积扇——由洪积物组成的扇状地形,称为洪积扇;12.泥⽯流——是由⼤量岩⽯碎屑、泥沙与⽔的组成的粘性流体,在重⼒作⽤下沿斜坡突然爆发,历时短暂,具有强⼤破坏⼒的特殊洪流。
1)泥⽯流的特征及泥⽯流的地质作⽤●泥⽯流有突然爆发的特点;●泥⽯流的搬运能⼒⼤:数⼗吨、数百吨乃⾄上千吨的巨⽯从⼭内搬运到⼭外。
●破坏⼒巨⼤。
泥⽯流具有强⼤的破坏⼒和搬运能⼒:泥⽯流爆发时,沟床塌⽅,沟床蚀深------强⼤破坏⼒;由于泥⽯流是⼀种特殊的流体,其搬运作⽤是巨⼤的,可搬运数百吨重的巨砾,极易与冰川漂砾相混。
(古冰川标志?)泥⽯流的沉积:⼤⼩⽯块混杂、层次不明显、分选性差的特点,含巨砾,巨砾常集中在扇状地形的前端或两侧。
常与冰碛物相混:由于泥⽯流含有⼤量的粘⼟、粉砂等细颗粒物质,因此泥⽯流沉积易出现“泥包砾”或“泥球”,可作区分的依据。
(可根据古⽓候,孢⼦花粉)2)泥⽯流的形成条件泥⽯流多形成在⼭⾼沟深、地势陡峻、植被稀少的⼭区,由于松散的固体物质⼤量堆积,在突发性暴⾬的驱动下形成。
故形成泥⽯流的基本条件是地形、松散物质和⽓候条件。
流水地质作用10

第4节 斜坡的地质作用
斜坡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重力作用下,常使在其上的 部分岩体发生变形和破坏,给各种建筑物(如水坝、隧洞、 渠道、铁路、公路等)的建造和使用带来极大的困难和危害, 有时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一.斜坡的破坏类型 斜坡岩体失稳破坏的类型主要有蠕变、剥落、崩塌和滑坡。 1、蠕变 斜坡上挤压紧密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发生长期缓慢变形
(三)、水的溶蚀性
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解能力,主要取决于水中侵蚀 性CO2的含量。水中侵蚀性CO2的含量越多,水的溶蚀能 力也越强。
(四)水的流动性
水的流动性反映了水在可溶岩层中的循环交替程度。 只有水循环交替条件好,水的流动速度快,才能将溶解物 质带走,同时又促使含有大量CO2的水,源源不断地得到 补充,则岩溶发育速度就快。反之,岩溶发育就慢,甚至 处于停滞状态。
2)河流侵蚀、淤积作用的治理
(A)护岸工程 A、直接加固岸坡:如在岸坡植树、种草 B、护岸:抛石护岸、砌石护岸
(B)约束水流 A、顺坝(导流坝)和丁坝(半堤横坝) B、约束水流,防治淤积
第3节 岩溶
岩溶是指可溶性岩层(主要是石灰岩、白云岩及其 他可溶性盐类岩石)分布地区,岩石长期受水的淋漓、冲 刷、溶蚀等地质作用而形成的一些独特的地貌景观如:溶 洞、落水洞、溶沟、石林、石笋、钟乳石、暗河等。
3—被裂隙切割的斜坡基岩
4、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在重
力作用下,沿斜坡内 一个或几个滑动面整 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称滑坡。 ⑴滑坡的组成及类 型 一般滑坡由以下几 部分组成(图3-14)
图(3-14)滑坡要素及滑坡形态特征示 意图
1—滑坡体;2—滑坡周界;3—破裂 壁;4—滑坡台阶;5—滑动面;6— 滑动带;7—滑坡舌;8—滑动鼓丘; 9—滑动轴;10—破裂缘;11—封闭 洼地;12—拉张裂隙;13—剪切裂隙 ;14—扇形裂隙;15—鼓张裂隙;
地表水地质作用

地表水地质作用
以下是地表水地质作用:
1.侵蚀作用:地表水通过流动和冲刷作用,可以侵蚀岩石表面,加速岩石的风化和破坏。
长期的侵蚀作用会导致河流谷地的形成,以及岩石表面的平整和磨损。
2.沉积作用:地表水携带着悬浮的颗粒物质,在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中沉积下来,形成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在地质过程中可以形成沉积岩,如砂岩、泥岩等。
3.溶蚀作用:地表水中含有溶解的溶质,如碳酸盐等,可以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导致溶洞和岩溶地貌的形成。
典型的地质作用包括石灰岩溶蚀和岩盐溶蚀。
4.地下水循环:地表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在地下岩石中流动,溶解和携带矿物质,参与岩石的变质和形成。
5.地表水对气候的影响:地表水的蒸发和降水过程影响气候的形成和演变,如蒸发造成的盐碱化现象、降水造成的侵蚀和沉积作用等。
总的来说,地表水在地质作用中扮演着多种重要的角色,对地球表面的形态、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