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1、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力求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同时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每个教学班的学生能力各有不同。如何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培养出各具个性特色的创造性人才呢。”“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能展示教师对教材不同的分析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呈现出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它能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打开教师的思路。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们是全员参与、全程实践研究,通过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踏踏实实地经历“理解教材—独立设计—年段说课—课堂实践—比较修改—总结提升”校本教研过程。这一教研模式改变了以往教研活动中“组长讲组员听”“一人主讲大家倾听”的被动模式,每一个教师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个体的才能,展现了个体的想法,参与了每一个环节的研究,真正成为了教研的主人,在研讨中取得了实践水平与理论水平的双重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本节课课堂容量很大,学生一共要完成15个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为了实现化学课堂的“大容量、强节奏、高效益、活全体”我运用“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的做法,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条件和学习效果进行分析,描绘出个人的“全脑偏好图”,并根据学生的成绩和“全脑偏好图”组建互助合作小组,要求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就可以在全班各小组间形成能力大体均衡、可作比较的4人小组。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组间同质又保证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每个小组(最后一个组可能是5人或6人)由成绩最好的学生做组长,再由组员选出小组的学科带头人。每一个组员手中都有一套本节课的“公文式学案”。随着课堂上问题的提出,各个小组依托“学案”

设计实验方案,由“学科带头人”组织进行实验。实验没有成功的小组及时总结改进;实验成功的小组介绍方案;教师进行评价、打分。这样全班15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都非常投入,小组之间也展开了热烈的竞争。40分钟不但完成了所有教学任务,学生还设计出很多新颖可行的实验方案。

二、教材分析

(一)知识类型分析

陈述性知识: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程序性知识:Fe2+的检验;

策略性知识:铁三角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二)知识结构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必修1的第三章第二节,介绍的是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从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第二章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物质的分类方法,这有利于学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了解本章内容编排体系。通过本章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又可以为化学必修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本章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化学事实去探索物质的性质,再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深化对物质性质的理解,从而使知识规律化、系统化、网络化。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金属性质的基础上,重点学习金属化合物的性质。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大多数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只有既了解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又了解它们化合物的性质才是完整地了解了金属,教材选取了钠、铝、铁三种有代表性的金属,从金属分类的角度,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金属盐性质的顺序编排,使知识结构非常系统,有利于学生形成规律性的知识网络。以上的简要教材分析,可从这一章的知识结构的思维导图中得以充分体现。

(三)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关于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标准清晰的指出: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从课标中这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可以看出,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以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的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四)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初步理解了从实验

学化学的思想,巩固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学习了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具有实验探究心向,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为本课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基础。但学生对实验现象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一些铁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多加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衔接。

2、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高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期待和向往,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三维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

3、学生的社会背景。该教学班为我校实验班,加之学生已有一段时间的小组学习经历,所以有一定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和课标中的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氧化铁、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的性质及用途。

(2)了解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及制备方法。

(3)掌握二价铁离子、三价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实验相互转化,巩固提高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和科学探究,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2)经历对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巫医神棍骗术的揭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用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2)通过对“小树杈”怪病的诊治,激发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科学知识应用于上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3)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