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FeO、Fe2O3、Fe3O4的性质和应用。
2.掌握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
3.能够检验溶液中的Fe3+,了解溶液中的Fe2+ 验证。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从氧化还原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2.通过灰绿色沉淀成因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实验探究、证实证伪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通过自学和自主建构活动,培养学生掌握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各项实验探究,培养小组交流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2.培养学生务实求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感受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及灰绿色沉淀成因的探究、Fe3+的检验
(二)教学难点: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三、教学方法
自主建构式、问题探究式
四、教学手段及用具
(1)实验仪器:井穴板、试管、胶头滴管、锥形瓶、三通管、橡胶管、橡胶塞、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止水夹。
(2)实验药品: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氯化铁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硫氰化钾溶液、二氧化锰、双氧水、分液漏斗、铁粉、稀硫酸、煤油。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第二节三、铁的重要化合物
(一)铁的氧化物的性质
(二)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和制备
(三)铁盐和亚铁盐
1.Fe3+的检验。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案设计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概念和性质。
2. 让学生掌握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概念和性质2. 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3. 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概念、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概念、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
2. 采用实验法,展示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制备过程和性质验证。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应用及其意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化学》、《无机化学》等。
2.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电子天平等。
3. 实验试剂:铁粉、盐酸、硫酸铜、氢氧化钠等。
4. 教学课件或板书:铁的重要化合物相关知识点。
【导入】(简要介绍铁的重要化合物的背景和意义)【知识讲解】1. 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概念与性质(1)铁的重要化合物包括哪些?(2)这些化合物的性质有哪些?2. 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1)制备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常用方法有哪些?(2)具体制备过程是怎样的?3. 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应用(1)铁的重要化合物在工业、医药等方面的应用有哪些?(2)这些应用的具体原理是什么?【实验演示】1. 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制备实验(1)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 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验证实验(1)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1. 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应用实例(1)让学生举例说明铁的重要化合物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实例。
(2)引导学生探讨这些应用的意义和价值。
2. 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的关联(1)让学生分析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与其应用之间的关联。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制备方法以提高应用效果。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及制备方法,使学生认识到Fe2+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质。
2、掌握Fe2+和Fe3+的检验方法及相互转化,巩固提高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培养思维能力,同时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Fe2+和Fe3+的相互转化进行探究设计,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2、提高学生将化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真正感悟到生命健康与化学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Fe2+、Fe3+的相互转化;Fe3+的检验
难点:Fe2+、Fe3+的相互转化
实验准备: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点滴板、烧杯等
药品:FeCl3溶液、FeSO4溶液(加铁丝)、FeSO4溶液(不加铁丝)、硝酸、H2O2溶液、铁粉、NaI溶液、淀粉溶液、KSCN溶液等
教学模式:对比分析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铁的重要化合物
1、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
2、Fe3+的检验:KSCN溶液
3、Fe2+和Fe3+的相互转化。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案

§3-2铁的重要化合物(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学习能初步了解FeO、Fe2O3、Fe3O4等几种铁的氧化物。
②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认识Fe(OH)2、Fe(OH)3的性质及制备。
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
②随着自主探究过程的逐步深入,逐渐学会解决科学问题的一些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过程,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Fe(OH)2、Fe(OH)3的性质及制备学习难点:Fe(OH)2、Fe(OH)3的制备实验用品:学生分组实验:硫酸亚铁溶液(加铁粉、稀硫酸)、氯化铁溶液(滴瓶)、氢氧化钠溶液、煤油(滴瓶)、胶头滴管2个(贴标签)、长胶头滴管、小试管3个,试管架教师:铁粉、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新制)(蒸馏水、氢氧化钠固体、玻璃棒、烧杯、石棉网、试管夹、细口瓶带橡胶塞、酒精灯)、Y型管(橡胶塞)、胶头滴管2个(贴签)教学过程:一、导入结合生活实际:图片展示,杜甫有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是古代富贵人家的大门涂一层红色的油漆,红色是因为有Fe2O3,图片八达岭长城建筑用的青砖,是黑色的原因有FeO,图片北京红砖美术馆,红砖中有Fe2O3,图片在自然界矿石中也含有各种各样的铁的化合物。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铁的重要化合物。
二、新授:环节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汇报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教师引领,说明汇报方式,口头汇报。
与酸反应,转盘抽签选小组,组长协调组内分工,派代表到黑板板演,代表不可重复,其他学生同桌互相检查,讲解,最后对板演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整体评价打分。
教师精讲Fe3O4 另一种书写形式,特殊氧化物。
(一)铁的氧化物过渡:学习另两个铁的重要化合物,板书环节二:师生共同探究Fe(OH)2、Fe(OH)3的制备1.制备Fe(OH)2、Fe(OH)3 药品的选择教师引领探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精讲可溶性碱对应的氧化物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相对应的碱,而铁的氧化物和水就不能。
省优课铁的重要化合物教案

铁的重要化合物(§3-2-3)【教材分析】铁是人类使用最广泛的金属。
《铁的重要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第三课时的内容。
在第一章、第二章学习的基础上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必修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同时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是金属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本课时涉及铁的化合物间转化的复分解反应以及铁元素+2价与+3价相互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既有理论知识的应用又有化学实验操作的体验,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为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变价非金属元素性质的学习提供研究模型。
《铁的重要化合物》主要涉及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以及盐的性质。
具体包括:铁的氧化物(Fe2O3、FeO、Fe3O4)物理性质和作为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的性质,常见的铁盐和亚铁盐性质、Fe2+和Fe3+相互转化(Fe2+被氧化剂氧化为Fe3+,Fe3+被还原剂还原为Fe2+)、Fe2+和Fe3+的检验方法、Fe(OH)2、Fe(OH)3的制备及性质。
【学情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初步理解了从实验学化学的思想,巩固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等相关基本概念,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和探究能力,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
但学生对实验现象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
高一学生对化学学科有很强的好奇心,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期待和向往,因此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小组实验让学生体验“合作”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省一等奖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湖北孝感一中侯著宏汤志佩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化学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实验探究”意义在于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学生经历了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完整探究的过程,他们的认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紧密性关系起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完全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一新课程思想理念。
科学探究的最高境界要积极引导学生增强探究的意识,走出课本,拓展问题空间,对感兴趣的问题自主进行探究,提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本节课主要以化学实验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分析探究过程中的化学问题,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在理解探究的过程、方法、目的之后,自觉地构建自己的关于《铁的重要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提升,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到生活实践应用。
它更强调了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来掌握概念和规律。
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了探究的方法,学会学习,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符合现代社会对探究型人才的需求。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情绪饱满,求知欲旺盛,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铁的重要化合物”这节课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授课时间为1课时。
①铁的氧化物的介绍,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宽视野,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②铁的氢氧化物的学习,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物质的印象,并能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③铁盐和亚铁盐的学习,先发现问题,设计了科学探究,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解决了问题。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案设计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 教学难点:铁的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反应及其实验操作。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2. 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铁的重要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铁粉、盐酸、硫酸铜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内容1. 铁的重要化合物概述介绍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概念、分类及其在自然界和工业中的应用。
2. 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分析铁的重要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颜色、溶解性、氧化性等。
3. 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制备讲解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如氧化法、还原法等。
4. 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应用探讨铁的重要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催化剂、染料等。
5. 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实验操作进行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实验操作,如溶解、过滤、滴定等,并分析实验结果。
六、铁的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反应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铁的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反应原理,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铁的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反应原理及过程。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和分组实验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
4. 教学准备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实验试剂:铁粉、盐酸、硫酸铜等。
5. 教学内容a. 铁的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反应原理:以铁与盐酸、硫酸铜等试剂的反应为例,讲解铁的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反应过程。
b.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分析问题。
七、铁的重要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铁的重要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2:3.2.3 铁的重要化合物

铁的重要化合物一、教材内容分析《铁的重要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内容。
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性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进入元素化学的学习,从构成常见的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了解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学习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又能为介绍接下来介绍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教材内容突出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铁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注意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
(1)对钠、铝、铁、铜四种重要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从“物质分类”角度按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相应盐的顺序编写,有利于从一类化合物的性质中找出共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也有利于对同类其他化合物的认识和推断;(2)与离子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衔接。
二、教材内容处理本节教材按照“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的顺序来编排,其中铁的金属氧化物和铁盐相关知识点是通过设计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形式来展示,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实验演示或者学生动手实验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形象、直观地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教材中有很多实验的图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图片进行相关讲解和演示;同时教材的每个实验都有进行相关归纳的表格,利用表格的填写和对实验的归纳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知识的能力。
在这节课中,铁的氢氧化物、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是重点,而且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又是难点,掌握这节课就要掌握好这些重点难点。
三、学生情况分析高中学生是处于心理发展成熟期,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期,而这节课是高一学生学习完化学实验和化学性质及变化后接触到金属元素化合物其中一个内容,要求学生对这些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有所了解、掌握,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新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在前两章学习的基础上,本章进入元素化学的学习。
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
铁是中学阶段需要重点学习的唯一的变价金属元素,其化合物种类较多,实验现象丰富,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和价态观的化学思维方法。
对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其它元素化合物知识,并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
二、教学目标
(1)能从铁的化合物的相关实验现象等宏观角度去探索微观粒子的变化过程,并学会用化学符号或模型表征铁的重要化合物及其变化。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2)通过对制备氢氧化亚铁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构建出科学实验探究思维模型,初步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3)通过探究Fe2+和Fe3+的相互转化,初步形成正确的推理能力和利用氧化还原规律模型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能力。
----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4)通过对铁矿石和铁制品的认识,培养学生用化学视角关注生产生活的习惯。
通过对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分类观从多角度认识物质的方法,不同价态铁的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
不同价态铁的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
四、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
情境激学、实验探究、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
2.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思考评价法、小组合作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本教学设计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是元素化合物知识课型,这种课型在传统教学中通常采用结构→性质→用途
的教学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新课程强调要以化学事实为基础,紧密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力求通过问题预设→知识生成的动态建构过程学习知识,使学生亲历知识
的生成过程,体验学习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
教师展示铁矿石,引导学生关注铁的来源,播放视频:“中国钢铁,让世界更美好!”的宣传片,引导学生关注铁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并
以此开始铁的化合物的学习。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社会责任
及爱国主义情怀。
(2)进入新课(35分钟)
学生任务1.由磁铁矿引入铁的氧化物,介绍三种氧化物。
引导学生回忆铁的氧化
物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对照课前导学案来进行交流分享这三种氧化物的性质。
过渡:FeO 和Fe2O3作为碱性氢氧化物,都有对应价态的碱,分别是什么?请同学
们从组成的角度思考制备方法,并完成用符号的表征。
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物质组成的角度分析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学生任务2.制备铁的氢氧化物,分析并评价实验结果。
教师展示网络资源,并演示实验,制备铁的氢氧化物。
学生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发现Fe (OH) 2的制备不合格,产生认知冲突。
此时引导
学生思考:1.“为什么没有得到白色沉淀?”2. Fe (OH) 2可能变成了什么?3.可能是
什么让Fe (OH) 2发生了变化?4.该如何证明你的猜想?通过递进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思
考分析原因。
利用数字实验技术,微观探析溶液中氧浓度变化,对之前的猜想加以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宏观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探析溶液中微粒发生的变化,发现Fe (OH) 2制备不合格的原因—溶液中的氧气将其氧化,确立从定性分析到定
量判断的学科思维。
从微观粒子角度掌握铁的氢氧化物有关性质,进一步巩固氧化还
原的理论知识。
从宏观辨识到微观探析再到符号表征,层层递进,落实化学学科核心
素养。
创新实验方案,探Fe (OH) 2制备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制备纯净Fe (OH) 2的关键是隔绝氧气,提示学生思考隔绝氧气的
方法,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实验,请兴趣小组代表结合图片展示汇报课前的实验情况。
三探Fe (OH) 2制备方法,并展示新的设计方案。
教师结合兴趣小组的实验结果分析“加热煮沸”和“通入氢气”两种物理除氧效
果不佳,引导学生思考化学方法除氧:“能否利用Fe (OH) 2作为还原剂来去除氧气”,再次进行实验的重新设计,即“如何利用Fe (OH) 2去除NaOH溶液和FeSO4溶液中的溶
解氧”。
教师合适引导得出方案:
向4ml1mol/LNaOH溶液中加入1ml0.5mol/L FeSO4溶液和1ml煤油,生成Fe (OH)
2去除O2,离心分离后得到去除溶解氧的NaOH溶液。
向4ml0.5mol/L FeSO4溶液中加入1ml1mol/L NaOH溶液和1ml煤油,生成Fe (OH)
2去除O2,离心分离后得到去除溶解氧的FeSO4溶液。
师生共同尝试用新方案制备Fe(OH) 2。
在制备完成后,请学生用化学符号表示出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的设置和对制备氢氧化亚铁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的深度
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学习任务1和2的整个过程也是经历了“提出猜想→设
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强化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学习任务3. 检验Fe3+,明确Fe3+、Fe2+二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
回顾Fe(OH) 2的制备,我们是从反应物O2的消耗上证明Fe(OH) 2被氧化,我们能否换个角度证明呢?
加酸将沉淀溶解,生成相应价态的盐,检验Fe3+。
引导学生总结检验Fe3+的其他方法,如观察溶液颜色、加碱生成红褐色沉淀等,教师介绍检验Fe3+的常用试剂KSCN溶液。
引导学生思考Fe2+的检验方法并总结出Fe3+和Fe2+相互转化的条件。
学生分组实验进行Fe3+和Fe2+的转化实验,完成后交流分享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体会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再一次强化了科学探究的思维模型: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初步学会运用氧化还原知识(价态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强化了氧化还原的知识模型。
(3)小结(2分钟)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不同价态的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并且克服困难“千辛万苦”的制备出了氢氧化亚铁,这一过程就充分说明了,要将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真实的生产中,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考虑,很多的困难需要克服。
所以,我手里这颗小小的石头要变成用途广泛地钢铁材料,工程人员们也必定要经历“千辛万苦”。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个简单回顾,联系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
(4)布置作业
①寻找合适的试剂,完成不同价态铁元素间的转化。
②查阅资料,了解铁矿石到钢铁的工艺流程。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