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适的民主思想

合集下载

胡适与张君劢民主思想比较研究

胡适与张君劢民主思想比较研究

胡适与张君劢民主思想比较研究胡适与张君劢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化学者和历史学家,两位学者都对民主思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胡适与张君劢分别代表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精英,他们在探讨民主理念、政治制度、社会变革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两位学者的民主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意义。

一、民主观念的形成我们来看胡适和张君劢对民主观念的形成。

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受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启发,他提倡的"实用主义"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胡适认为,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可以为人们的自由、平等、尊严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和官僚体制是中国社会落后的主要原因,而民主制度则能够为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而张君劢则是五四运动时期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对民主的理解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变革和国家建设方面。

张君劢提出的"国家与自由"理论,强调了国家的主权和民主制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民主是现代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国家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发展。

通过对两位学者民主观念的形成进行比较发现,胡适更注重民主制度对人的自由和平等的保障,而张君劢更关注民主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二、民主制度的实践探索我们需要对胡适和张君劢在民主制度的实践探索方面进行比较。

胡适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知识分子政治"的思想,主张知识分子应该成为国家的领导者,推动国家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他认为,只有依靠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勇气,才能够推动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实现人民的自由和平等。

而张君劢则更加关注民主制度在国家建设中的实践。

他在《中国革命与中国问题》中提出了"国家与自由"理论,即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的自由和福祉服务,国家的主权应该受到人民的约束,从而实现国家的民主化。

胡适 思想 总结

胡适 思想 总结

胡适思想总结胡适(1891-1962)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化评论家、作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尤其在教育与文化领域的改革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的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胡适强调科学、民主和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精神,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他主张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认为只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制度,才能达到国家治理的最佳状态。

他也非常重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主张全面的个人自由发展,反对权威主义和专制主义。

第二,胡适提倡现代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社会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他主张推崇科学和实用主义的教育方法,反对教条主义和空洞的传统教育。

他提出了“立志志学学”、“东西学结合”等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第三,胡适倡导文化独立。

他认为,中国必须摆脱对外文化的依赖,拥有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

他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并与西方现代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他的“革命三人组”理论,即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日本文化进行对照,寻找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文化支持。

第四,胡适强调实践和行动。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社会。

他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只纸上谈兵、不实践的空谈主义。

他在教育和文化改革方面,不仅提出了理论,还亲自实践,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文化事业,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综上所述,胡适是一位思想开明、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与文化的发展。

他的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思想,激发了人们对自由、人权和民主的追求。

他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思路。

他的文化独立思想,促使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

他的实践与行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论胡适好政府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论胡适好政府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论胡适好政府主义思想的局限性文章介绍了“好政府主义”提出的背景和“好政府主义”的内容,对胡适的好政府主义做出了评价。

指出其对国情的分析有一定局限性,思想过于抽象,内容较为保守。

标签:胡适;好政府主义;局限性从五四运动以后至抗战爆发以前,胡适发表时评政论主要有三个时期,其中第一个时期是《努力》周报时期(1922年5月7日——1923年10月21日),[1]他围绕“好政府主义”这一主张,与他的同道发表了诸多言论。

本文旨在研究胡适这一时期的“好政府主义”思想,故其后《新月时期》和《独立时期》的政治思想不予评述。

一、“好政府主义”提出的背景1917年,胡适从美国回来,中国仍处在军阀割据的黑暗统治之下。

怀有崇高理想的胡适力图通过思想文化之变革来革新中国政治,发誓“二十年不谈政治”。

但是胡适的挚友丁文江十分痛恨军阀专权和黑暗政治,热情支持胡适办报谈论政治。

他批评胡适“二十年不谈政治”的决心,告诫人们:“不要上胡适之的当,说改良政治要先从思想文艺下手。

”他对胡适说:“你的主张是一种妄想,你们的文学革命、思想改革、文化建设都经不起腐败文化的摧残,良好的政治是一切和平的社会改善的必要条件。

”胡适自己也感到了“实际的政治没有一时一刻不来妨碍我们。

” 1920年8月,胡适领衔和蒋梦麟、陶孟和、王徵、张慰慈、李大钊联名发表了《争自由的宣言》,其中说:“我们本不愿意谈论实际的政治,但是实际的政治却没有一时一刻不来妨害我们。

自辛亥革命直到现在,已经有九个年头,这九年在假共和政治之下,经验了种种不自由的痛苦。

便是政局变迁,这党把那党赶掉,然全国不自由的痛苦仍同从前一样。

政治逼迫我们到这样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便不得不起一种彻底觉悟:认定政治如果不由人民发动,断不会有真共和的实现。

但是,如果想使政治由人民发动,不得不先有养成国人自由思想,自由评判的真精神的空气。

”[2]于是,为了公开批评时政,在丁文江的推动下,1922年5月7日胡适主办的《努力》周刊创刊。

胡适自由主义政治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胡适自由主义政治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胡适自由主义政治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胡适作为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没有写过一本专门的政治法律著作,也没有参加任何政党。

他的政治法律思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他针对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所写的一系列政论体现出来的。

他对政治的影响离不开他创办或者为骨干成员的报刊杂志。

本文接下来的部分将首先分析胡适在不同时期在这些刊物上发表的文章的核心内容及其所体现的胡适的政治理念,其次纵观胡适一生阐述他自由主义的政治法律思想的主要论点。

(一)“好政府主义”胡适在回国初期曾宣称他“二十年不谈政治,二十年不干政治”,因为他觉得应该从教育入手,从思想文艺上为中国“造新因”。

他回国时期对国内思想界很失望。

在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的《归国杂感》中,他说中国的出版界在他出国的七年简直没有两三本可以看的书,不但高等学问的书没有,就连消遣的书也很难找到,中国人“时间不值钱”,中国的教育处处是弊病。

因此,他决定潜心研究学术,提高国民的判断力,增进国民的道德和知识水平。

但是我们切不可将它的“二十年不谈政治”的主张理解为他对政治的冷漠。

其实他一直对政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美国留学时他就十分关注美国的政治并曾在康乃尔大学发起组织“政治研究会”。

他的理解也许是,先提高国民的素质,当然包括政治素质,到了国民素质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他们自然要参与政治也有能力参与政治活动了。

这种思想与他在美国所学习的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有很大的关系。

实用主义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反对暴力革命,这也是他后来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辩论的理论基点。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充斥着各种思想,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在中国都有其代言人,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论战。

这样的大环境使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的胡适无法像他所想的那样潜心学术研究。

1919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使胡适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暴得大名”。

在“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中,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之间进行了一次交锋。

胡适思想的总结

胡适思想的总结

胡适思想的总结胡适(1891年-1962年)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化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胡适的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胡适主张思考和实践的结合。

他认为,只有通过批判性思考并将思考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

胡适反对空洞的学院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思想。

其次,胡适提出了“实用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理论的完美。

胡适主张学术研究要有实践应用的价值,必须关注社会问题,以改善社会为目标。

第三,胡适强调人的自由和个性。

他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传统对个人自由和创造力的束缚,主张个人应该拥有思想的自由和创造的权利。

他认为,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社会环境下,个人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第四,胡适提倡民主主义和科学思想。

他坚信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并呼吁推动中国社会向民主制度转型。

他批评中国传统思想的封建性和专制性,并提出了科学思想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

第五,胡适倡导文化多元主义。

他认为,文化应该是多样性的,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的文化背景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他主张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反对排斥和歧视。

他也强调文化的交流和对话的重要性,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发展。

第六,胡适主张新文化运动。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之一,他通过倡导新的思想和文化观念,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批判了封建文化和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主张追求科学、民主、自由和平等的革新。

总结起来,胡适的思想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包括思考和实践的结合、实用主义、个人自由和创造力、民主主义和科学思想、文化多元主义以及新文化运动等。

胡适与张君劢民主思想比较研究

胡适与张君劢民主思想比较研究

胡适与张君劢民主思想比较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胡适与张君劢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的民主思想对中国近现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胡适,字复庵,号东坡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县,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也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之一。

张君劢,字同奎,号半山,江苏南通人,为中国现代教育家、学者、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曾担任过南京政府教育总长、政务委员等职务。

胡适和张君劢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中国面临着封建社会的崩溃和现代化的挑战,民主思想成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

胡适倡导的民主思想主张个人自由、普遍参政、宪政建国,强调民主制度的重要性和民众的智慧;张君劢则主张科学民主,注重技术与社会的结合,提出“科学民主”、“技术专政”的思想。

胡适与张君劢都积极参与中国社会变革和革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的民主思想在当时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响,对中国近现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比分析胡适与张君劢的民主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探讨中国近现代的民主建设道路,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胡适与张君劢的民主思想,并通过比较分析他们的观点和理念,找出他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通过对两位思想家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对民主制度的理解和看法,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民主思想提供思路和启示。

通过对两位思想家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也可以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今社会对民主的追求和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从而具有一定的研究实践价值。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胡适和张君劢在民主思想上的贡献,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民主思想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文献回顾在胡适与张君劢的民主思想比较研究领域,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

有关胡适的民主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辩证学》、《道统与法统》等著作中,这些著作揭示了胡适对民主政治的理论构想和具体实践。

论五四前后胡适自由主义思想

论五四前后胡适自由主义思想
1920 年 8 月 1 日,胡适联名蒋梦麟、陶履恭、王征、张祖训、李 大钊、高一涵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争自由的宣言》,指出没有肯 为自由而战的人民,绝不会有真正的自由出现,近年来军阀政党的 横行,便是缺乏自由思想自由评判的表现。 该宣言直接向北洋政府 要求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书信秘密自由。 这意味着 胡适跨出书斋, 代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站到议政、 干政的政治前 台。
1915 年 9 月, 留学美国的胡适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杜 威的实验主义哲学奠定了其自由主义思想理论基础。 杜威的自由 主义意味着,把科学的思想习惯运用到社会事物之中。 胡适师从杜
威的实证思维术,将其归结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提倡怀 疑,反对武断,反对教条主义,反对迷信。20 世纪初期自由主义思想 中,民主政治、言论自由、和平渐进的改革、容忍反对党,对胡适的 影响最为深远。
五四落潮后,胡适屡屡落败,究其根本,自由主义政治需要在 充满理性和秩序的社会环境下实施。 而当时的中国社会混乱无序, 缺乏共同的价值标准。 林贤治认为,以胡适为代表的中国自由主义 分子,“首先关心的并不是人的境遇和自由选择, 而是关心中国应 当 如 何 使 国 家--其 实 就 是 政 府--对 它 与 个 人 的 合 法 (契 约 )关 系 实行控制和干预;正是为此,确认宪政的价值,通过修宪而把个人
1.自由主义思想渊源
安徽绩溪是一个有着自身经济、文化特色的地区,它赋予了胡 适深层的集体无意识心理。 作为大学者朱熹的出生地,宋明理学自 然而然地成为徽州人的信条。 闻名天下的徽商注重进取、开拓、团 结,也形成了保守的乡党观念。 这种徽州特有的文化心理,贯穿了 胡适一生的轨迹, 他在性格机制上时常呈现出的激进与保守矛盾 统一现象。 “在其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下最基本的因素便是‘徽州 学派’的基本治学精神--实事求是,敢于怀疑,敢于推翻旧籍。 ” [1] 胡适早年受到严格的旧学教育,饱学古典文献,身上明显体现出清 代朴学的治学风气,因而梁启超称赞道:“绩溪诸胡之后有胡适者, 亦用清儒之方法治学,有正统派遗风。 ”[2]

胡适的历史观及其思想特征 转载

胡适的历史观及其思想特征 转载

胡适的历史观及其思想特征发布者:徐国利内容提要:胡适的历史观研究是硕果累累的“胡适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点。

本文将胡适的历史观概括为历史多元论与一元论的并存、历史渐进化和社会改良与革命之辨、民主主义的民众史观三个方面,对胡适有关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历史发展的偶然与必然、历史的进化、社会变革的形式、历史的创造者等历史观基本问题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评析,并由此对它所体现的多歧性思想特征与启示作一简要分析。

[1]关键词:历史的多元与一元;历史渐进说;社会改良与革命;民众史观;多歧性胡适是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思想界的开风气的领军人物,不断深入研究胡适学术文化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转型中的意义,仍然是胡适研究和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思想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应当说,学术界对胡适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胡适研究洋洋大观,已然成为一门“胡适学”。

然而,在此硕果累累、洋洋大观的“胡适学”研究中,由于学者们的研究价值取向和爱好各有取径,由于胡适研究的兴衰起伏与现代中国学术文化思想界乃至政治界的潮流和风向息息相关,由此造成胡适研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研究的盲点和薄弱环节。

其中,对胡适历史观的系统梳理和评述便是一例。

检视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胡适研究著述,不乏提到胡适的历史思想和历史观及其相类的文化观的,可是,以胡适的历史观为题作研究的论文或在专著中特设一节来专述胡适历史观的则凤毛麟角。

[2]造成胡适研究这一缺陷的主要原因是,胡适本人没有对历史的本质与构成、历史发展形式、历史动力和历史创造者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作过集中的、系统的理论阐述。

然而,胡适本人没有明说,并不等于说胡适没有自己的历史观。

而且,认真阅读和梳理胡适在不同时期所写的文章和不同场合所作的讲演中对这些问题零散的、个别的阐述,我们还是能够大体看出他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实际是有着较完整看法的。

再者,历史观一个人思想的内核与根本,一位对历史没有深刻认识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思想家的,尽管他未必去系统和明白地道出自己的历史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论胡适的民主思想
作者:王云霞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9年第02期
摘要:本文将胡适的民主思想与儒家思想、西方的民主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进行了比较。

胡适的民主思想是当时中国一种独特的思想,对此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该批判的批判,该借鉴的借鉴。

关键词:胡适;民主思想;儒家思想;西方民主思想;三民主义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4-0025-01
胡適,祖籍安徽绩溪上庄,少年时在绩溪老家读私塾,1904年至1910年在上海求学,1910年至1917年留学美国。

胡适的一生以宣传标榜“民主主义”著称,有“自由主义大师”称号,他的“民主”、“自由”并不为民主的中国所接受,甚至不为台湾国民党当局所接受。

我们不难看出胡适思想的独特性,其民主思想亦然。

本文只就胡适的民主思想作一个较客观的评价。

胡适的民主思想是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大量的民主思想,并有别于当时中国其他思想意识的一种独特理论,对推动当时中国的思想解放,发动新文化运动,都起到了一定作用。

纵观胡适一生的政治言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也是他民主思想的要点:充分利用政治的机关为社会全体谋充分的福利;充分容纳个人的自由,爱护个性的发展;成立一个宪政公开的政府,由思想中立、学有专长的精英分子负其职责。

下面分别把胡适的民主思想同传统的儒家思想、西方的民主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进行一番比较。

1.与传统儒家思想的比较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意思是“救出自己”。

这一点与胡适提倡的追求个性的发展不谋而和。

孔子说:“君子不器”[1],意思是君子不应当只是适应做一两件专门的事。

然而,胡适所求取培养的才干,正是这种专门的才干。

儒家所主张的“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哲学,是胡适所反对的。

他认为个人与社会是联系而密不可分的,个人品质之改善在于社会之改善,社会若不改善,个人品格之改善终归无望。

也就是说他认为个人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的改善,通过对社会制度的改良而完成自我个性的发展,最后求得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但在儒家思想中又隐含着对公私价值区别的否认,认为主张“三纲五常”同时又要求个人隐私生活的想法,在帝王的威权之下几乎是微不足道的。

胡适则除主张“个人自由”外,个人利益高于国家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