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茶馆》教案

合集下载

《茶馆》教案(大全5篇)

《茶馆》教案(大全5篇)

《茶馆》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茶馆》教案《茶馆》教案1.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他对于多种文艺体裁都进行过广泛的实践。

小说作品中短篇与中篇不乏佳作,而尤以长篇小说最有影响,与茅盾、巴金齐名,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

此外,还写过杂文、鼓词、新诗、旧剧、民歌……解放后,他考虑到“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困难。

可是,看戏就不那么麻烦。

”(《老舍剧作选·序》)“剧本排演出来,就连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明白。

”(《我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感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深入群众,写了一批话剧作品,因而蜚声文坛。

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牛王踢传》、《离婚》、《四世同堂》等。

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

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等。

话剧有《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

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先生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刻画和描写,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与罪恶,对世人宣告了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以这样说:《茶馆》是老舍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凭借对北京市民社会的熟悉,带着对旧社会的满腔憎恨,为它唱出的一曲挽歌。

全剧共五幕,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

《茶馆》不是以一个主要人物和事件贯穿全剧的纵式结构,而是用截取横断面的手法,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展示出来。

剧中人物的活动,只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每一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也是一闪而过,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或相互交织,或平行发展,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完整版)《茶馆》教案

(完整版)《茶馆》教案

(完整版)《茶馆》教案《茶馆》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剧本独特的“卷轴画式”的结构,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2.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

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3.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4.注意台词的动作性。

找出一些典型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它们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牵动舞台上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

5.注意体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课文中许多语言都不限于它们字面上的意思,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请大家看一则去年的海报:话剧《茶馆》时间:2004年5月19日-2004年5月29日场馆:首都剧场票价:80/100/120/150/200/二、简介作家作品1.2004年5月27日,是北京人艺的节日。

中国民族话剧的彪炳之作《茶馆》,迎来了它第500场演出的辉煌之日。

曾经在上一版《茶馆》中参与演出的老艺术家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胡宗温、朱旭、吕中等二十余人,和观众一同在裕泰大茶馆的茶香中重温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

《茶馆》是中国话剧的丰碑。

它1958年3月首演于首都剧场,其第一幕被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1980年,该剧应邀赴法国、瑞士等国进行访问演出,开创了中国话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篇章。

1992年7月,随着老一代艺术家逐渐退出舞台,《茶馆》举行了最后一场告别演出,历史将它定格在374场。

1999年10月,北京人艺以全新阵容重排《茶馆》。

从焦菊隐、夏淳到林兆华,从于是之、蓝天野、郑榕到梁冠华、杨立新、濮存昕,《茶馆》成就了一代代艺术家。

2.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满族,北京人。

《茶馆》优秀教案

《茶馆》优秀教案

《茶馆》优秀教案一、教案设计目标通过学习电影《茶馆》,学生能够了解该电影的背景、主题和故事情节,提高对于中国历史与社会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电影中人物形象、剧情发展以及寓意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茶馆》电影的背景和主题;2. 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剧情发展;3. 探讨电影所传达的社会寓意。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10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茶馆》电影的背景。

提问引导学生:你曾经听说过《茶馆》这部电影吗?你对该电影有什么了解?2. 学习电影《茶馆》(30分钟)观看电影《茶馆》的片段,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观看后,询问学生对于片段中人物的认识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3. 分析电影人物及其形象(40分钟)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分配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分析该角色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的作用,并从外貌、语言、行为等方面对这个角色进行描述。

4. 探讨电影的社会寓意(30分钟)让学生讨论《茶馆》这部电影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其寓意。

引导他们思考这个故事为什么能够引起观众共鸣,了解其中蕴含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让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并针对学生的观点展开讨论。

最后,总结该电影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观,并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思考问题、提问与回答等。

2.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根据学生小组的分析结果,评估他们对于电影人物和剧情的理解程度。

3. 概念掌握和思维能力评估: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评估他们对于电影所传达的社会寓意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延伸根据学生对《茶馆》电影的兴趣和理解程度,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延伸。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者学生们自行研究相关领域,扩展他们对于电影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知识的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学习电影《茶馆》,学生在提高对中国历史和背景的了解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出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茶馆》教案优秀

《茶馆》教案优秀
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和不合理。
审美价值体现
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
通过茶馆这个缩影,展现了清末至民国初年社会的历史变迁,具 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
丰富的人物画廊
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命运迥异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 的人物画廊。
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现实主义为基础,融合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手法,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茶馆》通过描绘一个茶馆的兴 衰历程,展现了晚清至民国时期
社会的缩影。
作品中揭示了官僚腐败、贫富分 化、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深刻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进 一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 性,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深入
思考。
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思考
《茶馆》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云 变幻,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历史的窗口。
THANKS
感谢观看
通。
懒散无能,游手好闲, 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狡猾奸诈,无恶不作, 但善于察言观色,见风
使舵。
人物形象在剧中的作用
塑造典型环境
通过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展现 了清末至民国初年社会的众生相, 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小社会。
推动情节发展
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特点不仅 为剧情提供了内在动力,也使得
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关注 社会不公、追求公平正义,同时反思人性的弱点。
通过学习《茶馆》,我们可以汲取历史智慧,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06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结构布局和叙事技巧分析

《茶馆》教学设计(通用2024)

《茶馆》教学设计(通用2024)

《茶馆》教学设计(通用2024)教案:《茶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民邮电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茶馆》。

本课主要内容为:通过阅读老舍先生的《茶馆》,了解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品味经典的语言,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时代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茶馆》中的经典片段;2. 能够分析并欣赏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和人物塑造技巧;3. 通过对《茶馆》的阅读,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茶馆》中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难点:分析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和人物塑造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茶馆》的电影片段,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注意人物关系和语言风格。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的理解,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5. 课堂练习:通过回答问题、填空、翻译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茶馆》人物关系情节发展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茶馆》的故事情节。

答案:《茶馆》是一部描绘晚清北京市民生活的话剧,通过茶馆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故事以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家的命运为线索,贯穿了整个晚清的历史。

在茶馆里,各种各样的人物聚集一堂,有官僚、商人、文人、艺人等,他们各自带着自己的故事和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2. 请分析《茶馆》中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并说明原因。

答案:示例:我喜欢的人物是王利发。

他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市民,善良、憨厚、乐观,尽管生活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茶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茶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茶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茶馆》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戏剧结构。

(2)分析并欣赏老舍先生的讽刺手法和语言风格。

(3)能够运用戏剧知识,对《茶馆》进行鉴赏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

(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意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老舍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认识《茶馆》在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对戏剧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茶馆》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老舍先生的讽刺手法和语言风格的特点。

(3)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对《茶馆》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分析老舍先生对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刻画。

(3)运用戏剧知识对《茶馆》进行深入鉴赏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播放《茶馆》片段,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茶馆》,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2)教师提供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关注重点情节和人物。

3. 分角色朗读:(1)学生分组,选择喜欢的片段进行分角色朗读。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关注角色性格和台词特点。

4. 课堂讨论:(1)围绕剧情、人物和戏剧结构展开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作品鉴赏:(1)分析老舍先生的讽刺手法和语言风格。

(2)学生举例说明,进行鉴赏练习。

四、课后作业1. 完成学习任务单,对《茶馆》进行鉴赏和评价。

3.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 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茶馆》优秀教案设计

《茶馆》优秀教案设计

《茶馆》优秀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是每个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必须要准备好的,阅读这篇《茶馆》有怎样的感谢和体会呢?下⾯请欣赏店铺⽹络编辑为你带来的《茶馆》优秀教案,希望你能够喜欢! 《茶馆》优秀教案设计篇⼀ 教学⽬的 1.阅读课⽂,细⼩体会戏剧语⾔的动作性这⼀特点。

2.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结构。

教学设想 1.课外阅读课⽂。

2.引导学⽣把握阅读要点; (1)了解戏剧反映的时代背景。

(2)了解《茶馆》结构的独特性,与曹禹的《雷⾬》作⽐较。

(3)认识《茶馆》作者以特殊的戏剧冲突表现主题的⽅法。

3.做“思考和练习”。

教学时数 1个半教时(课前预习)。

阅读要求 课外阅读。

设计思考练习题(可由学⽣设计): ⼀、导⼊ 话剧《茶馆》是⽼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演出各阶层⼈民的⽣活层⾯。

《茶馆》诞⽣始末及命运 那时⽼舍先⽣正在写《茶馆》,受当时公式化、概念化影响,写起来不顺畅。

⽼舍先⽣说,在美国时就考虑写⼀个北京的茶馆,写⼀个时代。

他描述了第⼀幕情节,⼤家⼀听叫好,第⼆幕写了民国、国民党时代。

⽼舍发愁的是怎么写下去:“最⼤的问题是解放后的茶馆怎么写?现在茶馆少了,没有⽣活了。

想去四川看看,但不能把四川搬到北京来。

戏拿不出来呢?”我们说:“⽼舍先⽣,别写这⼀幕了。

”他很惊讶:“不写可以吗?”“当然可以。

”“不写就不写。

”他把⼿杖⼀⽴,起⾝说:“⾛,解决了我⼀个问题,我要回去写了。

” ⽼舍躲在家中埋头写作,还没写完,就着急地把于是之找来,兴致勃勃地谈了笔下快呼之欲出的王利发这个⾓⾊。

他说:“我这个掌柜的,可是从⼩演到⽼,⼆⼗⼏岁演到七⼋⼗,⼀共得有好⼏百句台词呢!”被⽼舍这么⼀说,于是之就有了⼀股创作冲动。

等剧本⼀公布,他赶紧写了⼀篇很长的申请书,⼀再恳切地希望:“就让我演吧。

” 听⽼舍朗读新作《茶馆》,是在剧院前厅⼆楼北侧会议室。

⼤家⼀致认为⼀幕超出⼀般⽔平,曹禺反复说了这么⼀个意思:“古典”、“够古典⽔平”。

茶馆初中课文教案

茶馆初中课文教案

茶馆初中课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老舍及其作品《茶馆》的艺术特色,感受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

2. 掌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3. 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特色,体会北京话的艺术美感。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作品的情节及人物关系2. 作品的语言特色3. 作品的现实意义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2. 体会北京话的艺术美感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老舍的作品,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了解作家的文学地位及艺术特色。

2. 提问:《茶馆》这部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二、课堂讲解(30分钟)1. 讲解作品背景:老舍生活在民国时期,见证了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通过《茶馆》这部作品,老舍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

2. 分析情节:介绍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如王利发、刘麻子、苏文纨等。

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

3. 讲解语言特色:老舍擅长运用北京话,使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幽默、讽刺,如“讲究实惠”、“七拼八凑”等,体会北京话的艺术美感。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有哪些?如何体现作品的主题?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老舍作品《茶馆》的艺术特色。

2. 课后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体会作家的文学风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茶馆》这部作品,使学生了解了老舍的文学地位及艺术特色,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关系,理解作品的主题。

同时,强调作品中的语言特色,让学生体会北京话的艺术美感。

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本独特的“卷轴画式”的结构,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2.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

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3.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4.注意台词的动作性。

找出一些典型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它们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牵动舞台上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

5.注意体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课文中许多语言都不限于它们字面上的意思,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则去年的海报:
话剧《茶馆》
时间:2004年5月19日-2004年5月29日
场馆:首都剧场
票价:80/100/120/150/200/
二、简介作家作品
1.2004年5月27日,是北京人艺的节日。

中国民族话剧的彪炳之作《茶馆》,迎来了它第500场演出的辉煌之日。

曾经在上一版《茶馆》中参与演出的老艺术家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胡宗温、朱旭、吕中等二十余人,和观众一同在裕泰大茶馆的茶香中重温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

《茶馆》是中国话剧的丰碑。

它1958年3月首演于首都剧场,其第一幕被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1980年,该剧应邀赴法国、瑞士等国进行访问演出,开创了中国话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篇章。

1992年7月,随着老一代艺术家逐渐退出舞台,《茶馆》举行了最后一场告别演出,历史将它定格在374场。

1999年10月,北京人艺以全新阵容重排《茶馆》。

从焦菊隐、夏淳到林兆华,从于是之、蓝天野、郑榕到梁冠华、杨立新、濮存昕,《茶馆》成就了一代代艺术家。

2.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满族,北京人。

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

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整体感知
《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

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
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

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二幕(节选部分):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

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于失传。

与此对照,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颓,其后代登场。

刘麻子、唐铁嘴、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无耻;沈处长比以前的马五爷更仗洋人势力向中国人施威;庞太监的侄子们则组织复辟活动,百姓更难以生活。

最后茶馆掌柜王利法在茶馆被人霸占之后悬梁自尽。

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表明了旧中国注定灭亡。

剧中通过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区一笔亮色,暗示出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四、听录音,概括情节
1.李三向王淑芬发牢骚反映茶馆为生存而进行了改良,王利法苦心经营,在动荡局势中努力挣扎,下层人民生活愈加困苦,生活难以维系。

2.王利法和王淑芬拌嘴
王利法生意的难做,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威胁。

3.巡警和大兵的压榨与掠夺
黑暗势力横行霸道,小商人委曲求全。

4.唐铁嘴要租房屋
社会更动荡,军阀混战使得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

5.常四爷、松二爷来贺喜开张
旗人失去了铁杆庄稼,倔强的常四爷自食其力,而懒散的松二爷难以维生。

6.吴祥子、宋恩子来抓人、敲诈
常四爷身上表现出中国人的不甘受奴役的反抗情绪,两个特务的敲诈行为表现出反动势力的猖獗和人民的欺诈。

7.康顺子求工
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和困苦生活。

8.刘麻子和老陈、老林的交易
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

9.王利法与崔久峰
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悲观绝望的情绪,也反映中国难以救治的黑暗事实。

10.老陈、老林被抢,刘麻子被抓
黑暗势力蛮横、霸道、社会秩序混乱。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
《茶馆》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前后三幕中出场的共有30多个,我们不可能一一分析,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课文节选部分出现或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唐铁嘴及课文中提到的秦二爷几位。

(投影显示八位人物姓名,点击王利发人名进入相关链接)
(一)王利发
1.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

(1).对难民、李三等人:“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
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2).对大兵、警察、特务:“您圣明。

”“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老总们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对他们的态度则是讨好,巧应付,怕得罪。

表现王利发的圆滑世故。

(3).对唐铁嘴之流:“你混得不错呀!穿上绸子啦!”“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对唐铁嘴厌恶仍笑脸相迎,表现王利发的精于处世。

2.善于经营,不断改良。

“allright?”“yes,也有这么一说!”
体现王利发言语上的改良。

“西直门的德泰,……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
“大茶馆全关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随机应变地改良!”
通过王淑芬和常四爷之口表现王利发善于改良,是茶馆业中的佼佼者。

3.对现实不满,含蓄表达:
“这年月还值得感谢!”“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表现王利发的胆小怕事。

总结: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

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二)常四爷
1.“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表现常四爷的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2.“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表现常四爷的爱国、敢作敢为。

3.“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
表现常四爷的正直、倔强。

总结:旗人。

正直,爱国;倔强,敢作敢为;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三)松二爷
1.“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表现松二爷的游手好闲、懒散无能,不愿自食其力。

2.“我看见您两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你说得对!嗻!四爷,走吧!”表现松二爷的胆小怕事。

总结:旗人。

胆小怕事,懒散无能,游手好闲,喝茶玩鸟,不愿自食其力。

最终饿死。

(四)秦二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